汉语史(全套课件882P)
《汉语史》第三讲讲义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b 、大致以一种方言为基础旳活音系 论
• 以邵荣芬、王显为代表。
• 他们以为:“《切韵》音系大致上是一 种活方言音系,但也多少吸收了某些 别旳方音旳特点。详细地说,它旳基 础音系是洛阳音系,它所吸收旳方音 特点主要是金陵话旳特点。”
• c 、综合音系论(古音和方音旳综合)
• 章太炎、罗常培、陆志韦等主张《切韵》是 古今方国之音,是一种大范围旳综合。
• 2.分韵。
• 同声调旳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 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旳字汇集在一 起,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 入其他韵旳字。
• 3.韵目。
• 每个韵有一种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 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 头旳第一种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一 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 • 第一,《切韵》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旳韵书。它
成于隋,到初唐就被朝廷要求为原则韵书,即官 韵;宋朝扩充成《广韵》,其官韵地位愈加强化 ;元明清虽被“平水韵”取代,但平水韵也是在《 广韵》基础上改编而成。 • 第二,该音系综合了不同方言旳语音内容和一部 分较古老旳韵书旳内容,包容范围广,分类细致 严密,该音系最适合作为研究古今音和方音旳共 同参照系。 • 第三,从时间上说,《切韵》音系正处于汉语史 旳中间环节。往上能够跟上古汉语联络,往下能 够跟近代汉语联络,不论是对于发觉历史事实还 是解释音变规律来说,这个音系旳主要性都是不 可替代旳。
今音学旳内容
• 从时代上说,今音学反应旳是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时旳语音系统,又称中古音系;
• 从成果上说,今音学旳研究成果是韵书, 主要是《切韵》、《广韵》、《集韵》和“ 平水韵”等全部《切韵》音系旳韵书,所以 中古音时期又称“韵书”时期;
• 从研究旳要点说,今音学研究要点在“韵” 。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语的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 现象,却远在先秦时就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三、专门用语
是指被固定了的专门指称某种事物和意义的词组。 古代:尚书 御史 枢密院 宣抚使 可汗 道台 现代:南京晓庄学院 新街口百货商场 南京大学 简缩
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
后沾沾自喜。你批评我爱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
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
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都是从历代汉语词汇中逐渐发展和丰富的, 下面是一些例子:
A惯用语: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以动宾关系的三字格为主 要结构形式和音节形式,如:开小差,穿小鞋,开绿灯,抓小辫等. 也有非三音节的:钻牛角尖,捅马蜂窝,唱对台戏.
出于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 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一组词。
返回本章目录
同源词-2
1.声近:这组词的读音必须相通。
声母
双声--声纽相同。 对转--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
叠韵--属同一韵部。
韵母 对转--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
韵尾有对应关系。
2.义通:这组词的意义相同、相近、相关。
3.古证:有古代训诂资料或字形为证据。
新词产生的途径
C、有的是出于避讳
箸→筷子
新词产生的途径
D、有的是由于观念和情感的变化 E、还有的是由于社会心理的影响
新词产生的途径
5、词义演变产生新词
新词产生的途径
6、词组成词 如:门户,道路、国家、久远、夜市、本钱、得罪,如意、日食。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
汉语史课件11
3、日语借词
日本人除用汉字构词来翻译西洋作品外, 自己还创造了一些新词,这些也用汉字构成, 后来借入中国。跟“来自西洋,路经日本”的 日译词不同,这些词是真正的日本产物,数量 有几百个之多。
清朝统治者对外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中西 交通几乎陷于停顿、到了雍正时候,“大开洋 禁,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中西交通重新开 始繁荣起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 巨变。
帝国主义的大炮和军舰吓坏了清朝统治者,也
使一部分人认识到老一套不行了。他们强调办理洋务,
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开设学堂,创办制造局。
近代汉语同义词的发展
在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基础上,近代同义词 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首先,上古和中古产生的 同义词,有许多近代仍然广泛应用,成为近代 汉语同义词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近代汉语词汇的口语方言词
大量口语方言成分涌入文学语言,是近代 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它们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相应的普通 词语并存。这些词在发展中显示了不同的生命 力。有的生命力强,逐渐融化于普通词汇之中 一直流传到现在,有的现代普通话已不用了, 但在方言里保存着;有的现代形式上存在,意 义发生了变化;有的则在发展中逐渐消亡了。 这类词往往可以写成不同的书面形式,当时不 难听懂,后人看起来却不免增加困难。
这些词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 一是借用日译词和日语借词 二是印欧语借词 三是自造新词或旧词新用
一、日译词和日语借词
1、日译词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量翻译了西方的
文化科学书籍,其中绝大多数是日本人用汉字
构造新词进行意译的。后来中国人把这些词连
《汉语史-绪论》课件
2、中古汉语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 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 产生;舌上音产生;大量古入声字变为去声。
(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 量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系词 “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 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将”和 “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
近代汉语的作品,特别是元明清的文献,要注 意其中方言色彩的考察。
参考书
殷国光等 《汉语史纲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011。
王力 《汉语史稿》 商务印书馆 向喜 《简明汉语史》 商务印书馆 2010. 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纲要》 商务印书馆
2005. 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 北京大学出
三、汉语史研究的基本步骤
1、根据研究目标,确定若干个历史层面(如 春秋战国、西汉、东汉、魏晋、唐五代等)
2、在每个历史层面确定若干部具有代表性的 文献作为考察对象。
3、对各个层面语料中的研究对象(语法、词 汇等)进行分析归纳。
4、对归纳出的结果作历时的比较,追寻其历 史发展轨迹。
5、对语言现象的历史变化力图作出解释,探 讨原因,总结规律。
(6) 拿旧书侪卖脱伊。(上海话) (7)将条颈链卖咗佢,唔系有钱啰。(广州话) (8)汝爱将惹字写好其。(中山客家话)
二、汉语史研究语料简述 上古汉语: 甲骨文献、金文文献、简帛文献、诗经、尚书 诸子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史记、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
汉书、论衡;太平经、修行本起经等东汉汉译 佛经
第三节 汉语史的分期
如何给汉语发展史分期,主要有两种看法,依 据两种标准。
汉语史(全套课件582P)
音韵研究方面;
训诂研究方面; 辞典编撰方面; 古文字研究方面。
《老子· 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 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汉语史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和基本音韵术语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普通语音学知识复习 现代汉语语音的结构和系统
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经前)为上古期(三、四
世纪为过渡) 公元四到十二世纪(南宋前期)为中古时期(十二、 十三世纪为过渡)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 1840—1919为过渡) 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第四节 汉语语音史的分期
2.吕叔湘先生的“二分法”
清初;3)现代汉语 清初之后至现在
第五节 汉语史研究简史
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到 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南北朝初期至 明末,是语音研究阶段;清初至今,是全 面发展阶段。
语义研究阶段
这一时期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
《方言》类、《释名》类等。东汉许慎的著名 著作《说文解字》也出于这一时期,但在性质 上与上述著作有所不同,它是后世汉字学的代 表著作,其影响历近两千年而不衰。
区分:
①发音部位, ②发音方法。
辅音(二)
音节(一)
汉语音节结构⑴:
音质 音高
结构:辅音 + 元音 + 辅音 + 声调
可以没有 必须有
例:
宾 批 因 衣
声母(一)
声母和韵母的位置:
音节:辅音 + 元音 + 辅音 + 声调
声母 韵母
汉语史课件
III.宋代,“过”与过去时间义的动词搭配,表示动 作行为发生的过去时间,产生“过2”的用法。
元明时期
“过” 表示“曾经”和“完结”义 的用法得到发展,“动词+过+宾语”格 式普遍增多。
“过”表示“曾经”义的用例,如:
其捕盗官及应捕人,如本镜失过贼人者,听功过相折。(《通 制条格》卷二十) 从来不曾断过如此体例,乞照验。(《元典章》卷十八) 御前看过新斛样制,钦奉圣旨。(《元典章》卷二十一)
如:
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王建《赠华州郑大夫》) 每至义理深微,常不能解处,闻醉僧诵过经,心自解开。(太 平广记· 纪闻》) 蒙使君报云:“本司检过。”(《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 婆云:“水不妨饮,婆有一问,须先问过。”(《瑞州洞山良 价禅师语录》)
以上例句中,“宣”、“诵”、“检”、“问”等动词 都不需要施事作位移运动,“过”不再表示施事经历的方向, 其语义也已经虚化。虚化后的“过”只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束。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过”由动词虚化为动态助词。
宋代
“过”开始用于动词之后,表示曾 经有过某种经历或经验。 如:看文字须仔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仔细。
(《朱子语类》卷十) 如射法之属,皆造过。但造的太文,军人划地不晓。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七) 不知周公一一曾与不曾看过。(《二程集》卷十一) 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 (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昼》) 在否定句中,“过”强调的是动作行为没有实现或行为没有结 束。上例中,“不曾看过”的“过”,表示过去曾经没有过这 样的经历。宋代,“过”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动态助词“过”的产生和发展
现 代 汉 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和结束,通 常称之为“过1”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二编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二章
汇报人姓名
方数形,汉
面和式其语
的序有使中
产数基用,
近代汉语中,名量词在语法上又有新突破。
量词直接跟在名词后面,成为名 词词缀,并形成新的名词。如
“枝条”、“官员”、“墨 锭”、“事件”、“船只”、 “书本”等。这样的新名词多是
无定名词。
量词后面出现 “子”、“儿”、 “头”等词缀,从而使量词又 变成为普通名词。这种现象 很 晚才出现。起初,多出现在北 方话中。
生 和 发 展 。
等 方 面 。 下 面 讨 论 数 词 在 这 些
数 、 整 数 带 尾 数 、 分 数 、 约
一 直 发 生 着 变 化 。 数 词 的 表 示
数 词 属 于 基 本 词 汇 。 从 古 到 今
第一节 数词的产生
和发展
表示法
一、基数词表示法
二、整数带尾数 的表示法
三、分数表示法
西周金文中数词语序 发生了变化,可以用 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动量词产生于汉代。汉代 开始出现从动词或名词虚 化而来的动量词。如 “反 (返)”、 “遍”、 “过”、“下”、“通”、 “匝”等。
唐代,原来的动量词语义 范围在扩大,新的动量词 不断产生。 宋代以后,动量词的发展 更趋于完备,分工更趋于 明确,词项也更趋于专业 化。
东周到汉代,名词已经不能直接和数词结合 ,需要加上个体单位词,并且单位词大量出 现。计算数目的单位词出现 “个”、“两” 、 “双”、 “匜”、 “合”、 “就”、 “条”、 “领”、 “合”、 “所”、“口 ”、“乘”、“张”、 “枚”等。这些单位 词已经从名词中分化出来,作普通的个体量 词。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一)唇音
部分中古晓母字不与牙喉音字谐声,而与明、微母字谐声,这部分晓母字上古是清鼻 音声母(昏母)。
谐声的证据:
• 每 (明母)—— 悔诲晦 (晓母) • 靡 (明母)—— 麾 (晓母) • 微 (微母)—— 徽 (晓母) • 墨 (明母)—— 黑 (晓母) • 瞢 (明母)—— 薨 (晓母) • 勿 (微母)—— 忽曶笏 (晓母) • 亡 (微母)—— 肓 (晓母)
农, 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声训的证据: • 《释名》:“入,纳也。”(入,日母;纳,泥母) “男,任也。” (男,泥母;任
,日母) 《释名》:“尔,昵也。”(尔,日母;昵,娘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部分中古透、彻、书母字和泥、娘、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鼻音声母(妥母)。
谐声的证据:
• 體 (透母)—— 豊禮 (来母) • 獭 (透母)—— 赖癞 (来母) • 虿 (彻母)—— 厉 (来母) • 宠 (彻母)—— 龙 (来母) • 郴 (彻母)—— 林淋霖 (来母) • 瘳 (彻母)—— 翏寥戮 (来母) • 离魑螭 (彻母)—— 離醨缡 (来母)
(二)舌音
3、舌尖边音和清边音 部分中古透、 彻母字跟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边音声母(体母)。
,澄母) “冬,终也。”(冬,端母;终,章母) “肘,注也。” (肘,知母;注, 章母) “胗,展也。” (胗,章母;展,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谐声的证据
• 曩 (泥母)—— 孃釀 (娘母)—— 穰讓 (日母) • 念 (泥母)—— 稔 (日母) • 溺 (泥母)—— 弱 (日母) • 诺 (泥母)—— 若 (日母) • 女 (娘母)—— 汝 (日母)
汉语史(全套课件882P)
• 篆体
• 金文
• 2、什么叫历史 • 《说文》:历,过也,传也。 •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 移动。
•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 录。
• 3、什么是汉语史
• 汉语史就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 学。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 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 睢》)
•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邶风·新台》)
• 戚施:驼背。
• 《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 施。” 毛传:“戚施,不能仰者。”
二、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 汉语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
1、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
• 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口语和书面语 • 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 中古以后出现两种书面语:文言和古白话。 •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
汉语史
第一讲 绪论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 1.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 • 2.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7年; • 3.沈祥源、杨子仪主编,《应用音韵学》,山西
教育出版社,1990年; • 4.唐作藩著,《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 5.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 其次,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给 后代的语音分析和研究语音发展规律带来了极大 的方便,同时也给拼音字母的制定工作带来很大 的启发,近代的注音字母和现在的汉语拼音字母 都与三十六字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2、古音标注
• 古音研究成果分为音类和音值两个层次。 • 用汉字作为语音的代表符号,主要功能是区
汉语史纲要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一)唇音
上古汉语没有唇齿音声母,中古后期的 “非敷奉微”四个声母上古都是双唇音。
假借异文的证据:
• 《郭店楚墓竹简·缁衣》:“《诗》云:备之无怿。”《礼记·缁衣》:“《葛覃》曰: 服之 无射。”
• 《诗经·周南·葛覃》:“服之无斁。”(备,並母;服,奉母) 《诗经·邶风·谷风》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 “诗云:凡民有丧, 扶服救之。”(匍 ,並母;扶,奉母)
四、汉语史研究的方法
(一)归纳法
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比 较(或是形式的,或是 内容的,或是功能的, 等等),是运用归纳 法进行汉语史研究的最 基本的做法。
(二)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比较方言 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 索语言的发展规律的一 种方法
(三)结构分析 结构主法义语言学将语言
学严格地区分为共时和 历时两个层面,并将结 构分析法主要用于共时 语言系统的描写和分析。
1 要注意甄别历史文献
语言的时代。
2 要正确认识传世文献
与出土文献在汉语史
研究中的地位。
(二)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文字 研究文字的字书有《说文解字》《玉篇》等
词汇 研究词汇词义的义书有《尔雅》《方言》《 释名》等;
音韵 研究音韵的音书有《切韵》《广韵》《中原 音韵》等
(三)现代汉语的方言
(1)汉语历史上有过的许多语言事实在现代方言中可以得到印证。
• 第一,唇音、舌音和齿音都各只有一套,没有轻唇音、舌上音和正齿音; • 第二,齿音当中没有浊擦音z-; • 第三,有边音和闪音两类流音; • 第四,有一套清的响音声母; • 第五,韵母阴、阳、入三声相配; • 第六,有长入和短入两个入声调。
上古汉语音系
研究上古汉语音系主要依据以下材料:
汉语史义ppt教学课件
学的《尔雅注》。
2
(2)《尔雅》的内容及体例
1)内容:《尔雅》释古今 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 物。收词语4300多个,分 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 按类别分为现存十九篇:释 诂、释言、释训、释亲、释 宫、释器、释乐、释天、释 地、释丘、释山、释水、释 草、释木、释虫、释鱼、释 鸟、释兽、释畜。
徇命(捐躯)
《广雅•释言》“韪,是 也。 ”
《广雅•释言》“购,偿 也。”
《广雅•释言》“将,扶 也。 ”
25
2、王念孙《广雅疏证》
王念孙广稽典籍,校订《广雅》讹误,为每字词的 义训提供充足可信的依据,并多有创见,集训诂学 之大成。
提出了“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 “因声以见义”等训诂原则和方法,解决了前人未 曾解决的问题.
3
《尔雅》的内容及体例
4
《尔雅》的内容
释诂
释言 释训
解释一般字义、词义
释亲:解释亲属关系的名称
释宫:解释各种建筑物的名称
释器:解释生活器物的名称
释乐:解释乐器的名称
释天:解释天文、气象、祭祀、狩猎的名称
释地 释丘
解释地理名词
5
释山 释水 释草 释木 释虫 释鱼 释鸟 释兽 释畜
5、《转语》
清戴震著。《转语》的科学价值,在于对 声转原理的探索。
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 转变的词。
31
6、《文始》
章炳麟撰。这是一部探索汉语语源的著作。探索 语源的方法如下:
(1)把《说文》所载的独体字叫“初文”,准独体 字叫“准初文”,两者共510字。
全书共分437条,一一按照字的声韵,分析其变易、 孳乳的条理。
汉语史讲义
汉语史讲义第一讲绪论思考题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内容提纲: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一般内部规律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二、普通话韵母系统的形成
(一)明末北京话的韵母系统
从 《中原音韵》到 《等韵图经》,韵母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
1. y韵母形成和
四呼确立
3、 齐齿呼韵母进一步
归并
5、 韵母形成和儿化现象
产生
2、 m韵尾并入n韵尾
4、 卷舌音声母后 细音变洪音
6、 韵部进一步归并
(二)普通话韵母的形成
明末以后北京话的韵母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到1898年的 《官话萃珍》就已经和 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了。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一、《中原音韵》的声母
二、《中原音韵》的韵母
三、《中原音韵》的声调
《中原音韵》将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首次明确地提 出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
《中原音韵》没有独 中古的入声兼有入声
《中原音韵》音系实
立的入声,中古入声 韵和入声调双重的属
际有阴平、阳平、上
(二)开口二等牙喉音产生犻介音
二、中古入声韵演变为阴声韵
中古的入声字到元代演变为阴声韵,在 《中 原音韵》中全部归在阴声韵部,详细的情况 见 下文 “韵部的分化与合并”。
三、韵部的分化与合并
从中古到元代,韵部分化与合并的演变 主要有: 第一,宕、江摄合流; 第二,曾、梗摄合流; 第三蟹摄三四等和合口一等并入止摄 第四,止摄开口三等照组字和精组字独 立为支思部; 第五,果、假摄三等字独立为车遮部; 第六,入声韵变为阴声韵,并入阴声韵 部。
也变为次阳入。
从 《切韵》到 《中原音韵》,汉语声调的演变可以概括为表
语白、科2
“ ”
话以学0
文北的世
著方定纪
作话义5
为为,0
语 法
基 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汉语史稿》对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王力关于汉语不同历史分期的语言特点
5、向熹《简明汉语史》关于汉语史分期的观点
《汉语史》第二讲 音韵学概述
一、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 1、语音系统 • 语音系统就是某种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 • 音素: • 音素是人类语音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
单位。 • 音素可以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 • 辅音:凡是声带不振动,气流在口腔或咽头
• 格物致知 • 各,佫,来到,到达。推究 • 广被四表,各于上下。(《尚书•舜典》) • 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的词义系统
树木长枝条→ 栅栏→阻止→抵挡→打杀 (本义) ↓ (引申义)
方格→格式、规格、格律 (引申义)
到 → 穷究 (假借义)
• 3、目的:
• 为了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理解 现代汉语方言,建立科学的汉语史以及知 晓汉族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内容。
(三)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 印度在唐以前称作:身毒、天竺。 • 佛:浮屠、浮图。 • buddha
(四)现代汉语方言
双峰话
• 平、皮、婆 • 才、蚕、从
三、汉语史的对象、任务、目的
• 1、对象: • 汉语变化发展的历史。 • 2、任务: • 研究汉语在各个时期中的变化和发展。
具体情况来说研究汉语的语音、词汇、 语法等面貌,探索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和特点,揭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 睢》)
•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邶风·新台》)
• 戚施:驼背。
• 《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 施。” 毛传:“汉语文献语言。
1、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
• 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口语和书面语 • 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 中古以后出现两种书面语:文言和古白话。 •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
散文
《尚书大传•卿云歌》
•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
• 1、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 • 《尔雅》类 • 《方言》类 • 《释名》类 • 2、属于字形字义研究的。 • 《说文》类 • 《玉篇》类
• 3、属于字音研究的。 • 《切韵》类 • 《中原音韵》类
代的文言是模仿的结果。 • 3)古代汉语有时指上古时期的汉语,即上
古汉语。
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 (一)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
• 韵文:《诗经》、《楚辞》
•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 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 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 餐兮! (《伐檀》)
• 尸位素餐: • 尸:“神像也。”(《说文》) •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格的词义系统
•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庾信《小园 赋》)
• 《说文》:“格,木长貌。”徐锴《说文系 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 窗格上有火燃处。(《梦溪笔谈•活版》) • 格子 • 格子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
《潼关吏》) • 栅栏
• 格杀勿论 • 击打,格斗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规格,法式,标准 • 修辞格
四、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 1、汉语史历史分期的标准 • 必须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出汉语的
历史分期。 • 2、汉语史分期的困难 • 1)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
• 敦煌变文:文白夹杂 • 宋人话本:基本上是古白话
• 2)语法、语音、词汇的发展变化不同步
3、吕叔湘关于汉语史分期的观点
4、王力关于汉语史分期的观点
以下为漢水。
• 篆体
• 金文
• 2、什么叫历史 • 《说文》:历,过也,传也。 •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 移动。
•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 录。
• 3、什么是汉语史
• 汉语史就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 学。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 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 话本:宋代“说话”(说书)人的底本, 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说话” 就是讲故事,类似现代的说书。
• 清末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一批唐、五代的俗 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
2、古代汉语的含义
• 1)古代的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 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
• 2)古代汉语有时指文言。 • 上古的文言可说是典型的文言,中古、近
汉语史
第一讲 绪论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 1.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 • 2.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7年; • 3.沈祥源、杨子仪主编,《应用音韵学》,山西
教育出版社,1990年; • 4.唐作藩著,《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 5.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 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各类作品 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 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
•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 的一种书面语。
• 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 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 代表。
• 变文:指变更佛经的原文而成为‘俗讲’ 之意。变,改编、改写。
2、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 从音位角度来看,普通话共有二十二个辅 音音位,十个元音音位和四个声调音位。
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 • b、p、m等
• 元音:凡是气流振动声带,但在口腔咽头 不受阻碍,只受某种节制而形成的音。
• a、o、e等
• 音位:
• 音位就是人类语音从意义角度划分出来的 最小的语音单位。
• bà霸 、pà怕
汉语拼音方案就是根据音位学原理设计的。它的辅 音和元音都表示音位,而不表示音素。
1988年; • 6.梁东汉著,《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
育出版社,1981年。
2014年央视元宵晚会:《还是这点事儿》
一、什么是汉语史
• 1、什么叫汉语? • 汉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 • “漢”本是水名。 • 《尚书·禹贡》:“嶓塚bōzhǒng导漾,东
流为漢。” • 嶓塚山是漾水的发源地,东流到今漢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