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十二讲讲义

合集下载

汉语史稿王力笔记终极版

汉语史稿王力笔记终极版

1.3个研究及其代表作:(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

主要著作有《尔雅》《释名》《说文解字》《方言》(2).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

主要著作有《切韵》《广韵》《集韵》《七音略》(3).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太平天国(十九世纪)。

主要著作有《康熙字典》《玉篇》《字汇》《正字通》《说文解字注》《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马氏文通》,金石学、甲骨学2、研究汉语史的原则(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3、汉语史研究的依据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文字;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前人研究的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4古无舌上:“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徹澄娘”。

舌上音声母是由后来从舌头音分化出来的。

直到现在,有些方言中仍然只有舌头音,如:湖南衡山方言,“里”读“底”,“为”读“里”。

古无轻唇:古物轻唇,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首先提出。

认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重唇(双唇音)“帮滂並明”,没有轻唇(唇齿音)“非敷奉微”,并根据形声字,通假异文,古人读音,声训,古反切,等论据加以证明。

16.钱大昕的两个论断A.“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潜研堂文集·卷十五》古读:钱大昕,古音竹读如笃;直读如特;裯读如祷……zh、ch——d、t形声字:寺侍持等特待;寿筹祷涛焘;周稠绸调蜩雕雕……zh、ch——d、t现代方音:粤语:秩序(diet)zh、ch——d、t常州话:埠头(码头)、抚头(摸头)B.“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潜研堂文集·卷十五》异文:伏羲即庖羲;士鲂即士彭;附娄即部娄;汶山即岷山;望诸即孟诸;负尾即陪尾;苾芬即馥芬;方羊即旁羊;封域即邦域……。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12课优秀教案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12课优秀教案
照笔顺一笔一笔展示给学生,可在汉字练习本上写。 2. 艹——茶、英、花、苹、蕉 (1)教师先讲“草字头”的意义,然后举汉字例子说明: “草字头”表示与草本植物有关,比如:花、茶 (2)读每个例字,并组词 茶:花茶、绿茶、红茶、喝茶、买茶 英:英语、英国 花:红花、白花、小花、开花、买花、看花 苹:苹果 蕉:香蕉 (3)教师示范书写:按照笔顺一笔一笔展示给学生,可在汉字练习
请学生说出来,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答案。 四、听写第 11 课汉字(10 分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7
没、洗澡、汉、法国、汽、时、晚上、明天、早上、星 五、学习汉字(30 分钟)
1.讠——语、说、课、请、谢、词、谁、认、识 (1)教师先讲“言字旁”的意义,然后举汉字例子说明:
“言字旁”表示跟“说”或者“言语”有关,比如:语、说 (2)读每个例字,并组词 语:汉语、英语、法语、汉语、日语、泰语 说:说汉语、说英语 课:上课、下课、有课、英语课、书法课 请:请问、请说、请吃、请喝 谢:谢谢、多谢 词:词典、生词 谁:谁的、是谁 认:认识 识:认识 (3)教师示范书写:先讲清楚每个字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然后按
“呢”也可以),例如:
➢ 他是谁呢?
➢ 这是不是你的手机呢?
➢ 我选书法还是太极拳呢?
五、小结重要词语和语法点(用师生互相问答方式,3 分钟)
▪ 你对什么感兴趣?
▪ 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样吗?
▪ 下课以后,你去食堂吃饭还是去饭馆吃饭?
▪ 你吃中国菜还是韩国菜?
六、布置作业和任务(2 分钟)
1. 熟读课文一生词和课文;
做综合练习学习汉字知识及练习写汉字教学实施第一次课90分钟一复习第十一课15分钟认读学过的重点词语汽车公司平时周末休息聊天儿食堂手机号码宿舍画画儿收拾一块儿做饭东西这个周末你想做什么

汉语史十二

汉语史十二

《汉语史》第十二讲古音学一、古音学的产生•(一)什么是古音学•古音学是清代学者针对“今音学”而提出的,它是研究先秦两汉语音情况的学科。

它孕育于六朝,萌芽于于宋代,发轫于明代,兴起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嘉时达到高峰。

(二)古音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南宋前流行两种说法:改字读经的“协音说”(如朱熹)和认为古人用韵很宽的“韵缓说”(如陆德明)。

•不承认古今音变,因而是错误的。

•南宋吴棫(字才老)撰《韵补》用“通”、“转”的方法专门研究“协音”学说,对后代古音学的发展有启示和创立方法之功。

•明代陈第是古音学发轫的功臣,他的《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都是专门发明古音,斥破“协音说”谬误的著作。

•《毛诗古音考自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三)古音学产生的社会条件•清代的文化政策,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在客观上给学者们创造了接触古文献和互相交流的机会。

•清初大兴文字狱,迫使文人学士纷纷钻入故纸堆。

二、古音学家对上古音韵部的研究•(一)顾炎武(1613-1682)•顾炎武明确指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著《音学五书》,包括《音论》3卷,《诗本音》10卷,《易音》3卷,《唐韵正》,《古音表》2卷(古韵分10部)。

《音学五书》是他研究古韵的代表作,开创了上古音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

•顾炎武在理论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坚持古今音变的观点,大力宣扬明陈第古今音变“古诗无协音”的正确主张。

•2、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

顾炎武在研究方法上的贡献•1、创立了用《诗经》韵字系联的方法。

•顾炎武把《诗经》1870多个入韵字通过“系联”即A=B、B=C、A=C归纳成韵部。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汉语史(全套课件247P)

汉语史(全套课件247P)

外部原因指某种社会条件引起的语言变 化。例如第一人称代词“朕”,先秦本 为上下通称,自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 曰‘朕’”以后,这个词就变成皇帝的 专称。“癌”,《中华大字典》(1915) 读若“喦(yán)”,注云:“脏腑所生毒 瘤也。” 1953 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仍 然音yán。1961年《新华字典》大修,才 改 音 ái , 使 “ 癌 症 ” (cancer) 跟 “ 炎 症” (inflammation) 有所区别。这些变 化都不是语言的的产物,为 社会所制约,具有社会性。个人不能创造语言, 也不能违背语言的规则去使用语言。古书里的 词语通常都会多次出现,而不会只出现—次, 这也是社会性的体现。《论语》里动词“问” 的间接宾语前面一定要用介词“于”。如“叶 公问孔子于子路”(《述而》),“季康子问政 于孔子”(《颜渊》),“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 贾”(《宪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 寡”(《泰伯》)。《左传》里“问”的用法也 是这样。这不是哪几个人的规定,而是社会约 定俗成的结果。
二、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汉语史的目的: 研究汉语史就 是要弄清汉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语 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 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研究汉语史的意义有: (1) 为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服务 。通过对汉语史的研究, 我们不仅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 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解决中国古 代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 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这样 研究汉语史就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作出学科研究的实际贡献。其实, 建立科学的汉语史本身,就是我国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研究汉语史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

汉语史讲课提纲

汉语史讲课提纲

漢語史講課提綱參考教材:王力《漢語史稿》、向熹《簡明漢語史》期中作業:××方言中保留的漢語史資料要求:1.必須查找相關資料,文後必須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要標明作者、書名(論文名)、出版社(期刊名)、出版年(期刊年份和期數)、頁碼;(參照《中國語文》著錄方式)2.用繁體字,字數不少於500字;3.禁止抄襲,一旦發現抄襲,成績作0分處理。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一、漢語史是研究漢語發展內部規律的科學。

語言的發展有它的一般內部規律和特殊內部規律。

漢語史的任務是要研究漢語發展的特殊內部規律。

二、漢語史與現代漢語、漢語方言學、普通語言學、中國歷史等學科都有密切聯繫。

1.與現代漢語:(1)好歹的“歹”,來源於蒙古語。

蒙古字母“”(來源於藏文字母“”),讀作tai,意思是“不好,壞”。

漢語借入了這個詞,字形最初寫作“”,變作“”,最後寫作“歹”,與“死”、“殘”等所从的由“歺”變來的“歹(è)”同形。

元關漢卿《竇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2)車站的“站”,是蒙古語ǰam的音譯,指驛站,爲陸路傳遞信息换馬之所或水路停留舟船之所。

《元史·兵志四》:“凡站,陸則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

”2.與漢語方言:(1)“土坯”(用黏土放在模型裏製成的長方形土塊),古代叫作“墼”。

《説文·土部》:“墼,未燒也。

”《廣韻·錫韻》:“墼,土墼。

”普通話已經不用,但方言中仍有保存。

(2)古代竹席叫“簟”。

《説文·竹部》:“簟,竹席也。

”普通話已經不用,但方言中仍有保存。

3.與普通語言學:漢藏語系(《漢語史稿》31)、印歐語系“主—動—賓”的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基本語序。

但在上古漢語裏,代詞賓語可以放在動詞前面(否定句和疑問句中的代詞賓語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面,如《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绪论【要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语文学和语言学◎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取决于中国语言学史是如何写成的。

(一)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究竟应当怎么个写法才好呢?”何九盈先生对这个问题谈了四方面的意见,其第三个意见是:“我以为不论怎么个写法,似乎都应当把各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学原著放在中心地位来评说,离开了原著,还有什么‘史’可言呢?对广大读者来说,把原著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得到的‘史’的知识,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是连贯的而不是孤立的,何况有的原著一般读者已经很难看到了,不做必要的介绍就会‘不知所云’。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8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语言学史是指研究中国语言学从古到今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言学史不是有闻必录,不是语言学的书目提要,而是选择历史上有过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著作进行评价,说明他们对前代的继承,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说明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历史进程中如何丰富和发展起来;说明语言研究的范围如何向各方面扩展和深化。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上述三位语言学家在谈及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时,虽然思路有些差异,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作为中国语言学史这门学科来说,其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国语言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汉语史授课讲义

汉语史授课讲义

汉语史授课提纲王建军编撰苏州大学文学院20010年3月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研究内容、对象、性质、目的和方法(一)研究的内容描写汉语在各个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勾勒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脉络,归结汉语发展变化的特点,探索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原因,进而揭示汉语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

简言之,汉语史就是研究汉语发展变化规律的历史。

(二)研究的对象历代口语,确切一点说,就是历代的口语性文献。

(三)研究的性质汉语史研究属于典型的语料库语言学。

所谓语料库语言学就是以语料为语言描写的起点或以语料为验证有关语言假说的方法的语言学,包括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和标注、对已标注好的语料进行研究和开发。

(四)研究的目的1.建立科学的汉语史,增进对汉语自身历史的把握与了解。

2.有助于对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与方言)的学习与研究。

例如:中国队大胜日本队=中国队大败日本队3.有助于建立与完善普通语言学理论。

4.可以为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的研究提供借鉴。

例如:其一: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相关链接:南无阿弥陀佛;酒干倘卖无其二: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研究的方法1.描写:详细、客观地反映语言事实,不夸张、不贬低、不任意取舍。

2.归纳:立足语言事实,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提取规律。

3.比较:比勘各种语言现象,寻找共性与个性。

比较有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两种。

4.统计: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计算,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统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研究中的主观偏差,增强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统计按内容可分为专书统计、专题统计,按方法可分为穷尽统计和抽样统计。

5.实证:通过列举大量的语言实例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的存在与消亡,杜绝想象与臆测。

据张万起统计,《马氏文通》全书搜集的文言例句有7326例之多,涉及文献达36种。

汉语史(全套课件882P)

汉语史(全套课件882P)
以下为漢水。
• 篆体
• 金文
• 2、什么叫历史 • 《说文》:历,过也,传也。 •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 移动。
•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 录。
• 3、什么是汉语史
• 汉语史就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 学。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 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 睢》)
•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邶风·新台》)
• 戚施:驼背。
• 《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 施。” 毛传:“戚施,不能仰者。”
二、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 汉语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
1、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
• 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口语和书面语 • 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 中古以后出现两种书面语:文言和古白话。 •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
汉语史
第一讲 绪论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 1.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 • 2.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7年; • 3.沈祥源、杨子仪主编,《应用音韵学》,山西
教育出版社,1990年; • 4.唐作藩著,《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 5.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 其次,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给 后代的语音分析和研究语音发展规律带来了极大 的方便,同时也给拼音字母的制定工作带来很大 的启发,近代的注音字母和现在的汉语拼音字母 都与三十六字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2、古音标注
• 古音研究成果分为音类和音值两个层次。 • 用汉字作为语音的代表符号,主要功能是区

汉语史稿知识点整理

汉语史稿知识点整理

绪论及第二章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3、《尔雅》分为十九章,前三章为释诂、释言、释训。

4、历代学者们的汉语史研究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②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语音、词汇、语法)4、简答题:汉语史的分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5、大题:汉语史各个时期的特点: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6、填空: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文字,其笔画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第二类是毛笔文字,其笔画能为撇捺,粗细随意。

《汉语史》讲义(POWPOINT)

《汉语史》讲义(POWPOINT)

(二)汉语的发展与汉族社会 我们说,汉语史的分期与汉语社会历史分期不同。 也就是说,社会大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语言内部的 爆发性的质变。但是,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 会现象,社会的变化发展也将对语言的分化和统 一产生影响。因而,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也离 不开对汉族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观察。 (三)汉字发展和汉语发展史 文字作为书面语言的记录,其对汉语语言本身的 相在及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研究汉 字的发展历史,对于研究汉语的发展变化也是十 分有用的。



等诸要素的实际情况,同一时期内的语言要素之间应大致相 若,而不同时期的语言要素则须有殊异。 分期情况: 1.王力先生的“四分法” 1)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经前)为上古期(三、四世 纪为过渡) 2)公元四到十二世纪(南宋前期)为中古时期(十二、十 三世纪为过渡)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 1840—1919为过渡)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l.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
4.1古代语言是沿著什么方向发展到今天的; 4.2今天的语言又将朝哪一个方向走。 5.注意语言的时代特点 6.区分通例和特例。

五、与汉语史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史的分期 分期原则:汉语史的分期必须根据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
国内对敦煌文献进行研究之著名学者的:陈垣《敦


煌劫馀录》;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敦煌曲 子词》;姜亮夫《敦煌—一伟大的文化宝藏》, 《瀛涯敦煌辑韵》;王重民、向达、周一良、启功 等合编《敦煌变文集》;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 蒋礼鸿《刻煌变文字义通释》:项楚《敦煌变文选 注》;郭在贻、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集校议》。 敦煌文书的目录有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国内从事敦煌文献研究的高校主要有四川大学和浙 江大学,有一大批的学者,一大批著作。 禅宗语录:《六祖坛经》(六祖为慧能);《神会 语录》;《祖堂集》。 唐诗、五代词、小说、笔记、杜甫、白居易、寒山、 拾得诗;唐传奇《李娃传》等;笔记如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等。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汉语史讲义

汉语史讲义

汉语史讲义第一讲绪论思考题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内容提纲: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一般内部规律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

《汉语史》第十二讲讲义共68页

《汉语史》第十二讲讲义共68页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汉语史》第十二讲讲义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

《汉语史》第十二讲讲义PPT共68页

《汉语史》第十二讲讲义PPT共68页
《汉语史》第十二讲讲义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2语气词

12语气词

第十二讲语气词(一)——关于“吗”的形、音流变1、在汉语史上,语气词“吗”先后有“无、磨、摩、麽、嘛、末、吗”等多种书写形式。

“无”在中唐以后的诗歌中可以见到,如:秦川得及此间无?(李白诗)肯访浣花老翁无?(杜甫诗)“磨”和“摩”见于敦煌文献,《祖堂集》中也有大量“摩”字用例,如:锦衣公子见,垂鞭立马,肠断知磨?(敦煌写本《云谣集》)三日后问侍者:“这个诗僧在摩?”(《祖堂集》)“麽”虽然在后世刊刻的中晚唐诗中已有用例,如:众中遗却金钗子,拾得从他要赎麽?(王建《宫词》)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麽?(李中《听蝉寄朐山孙明府》)但是在同时资料中却没有这种写法。

宋代以后“麽”已经是最常见的写法了。

如:先生笑问有酒麽?(杨万里诗)此外,金元以后偶有写作“嘛”、“末”的例子:东风惊落满庭花,玉人不见朱扉亚。

孩儿,莫不是俺无分共伊嘛?(《董西厢》)哥哥,你有此心,莫不错寻思了末?(《拜月亭》)“吗”清代才出现,普遍使用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情。

2、“无”,《广韵》武夫切,微母虞韵,上古明母鱼部。

后来在北方话中轻唇音从重唇音分离出来,否定词“无”遵从一般音变规则从重唇音变为轻唇音,再变为零声母(m →v →ø),而主要元音则从 a 变成了u ;但是已经虚化的语气词“无”仍保留重唇音,主要元音仍然是a1。

大概是为了区别,为了解决形音矛盾,五代前后便在书写上改用读音近似的“磨、摩、麽”记录口语中的这个词。

“磨、摩”,《广韵》“莫婆切”,“麽”不见于《广韵》,《集韵》“眉波切”,都是明母戈韵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摩、麽”所在的歌戈韵也在发生变化,逐渐从a 演变为o、uo。

结果“麽”字又出现了文白异读:口语中该词仍读ma,与当时的家麻韵(读1《全唐诗》中语气词“无”和表否定的“无”都押鱼虞韵,直到宋代仍然如此,看不出分化的痕迹。

对这种现象,王力(1980:452)解释说:“可能是读文言音来凑韵。

”a)韵母相近或相同;书面语中“麽”则变为mo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语音稍变,由一个 词派生出新词。 • 长(者),(县)长, • 戋,笺,贱,浅,钱,残。 • 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 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 而是有它的系统性。
• 仅 • 《说文》:“仅,才能 也。从人,堇( qí n) 声。”本义:仅能,只能 , 读jǐn 。 • 将近,几乎 ,读jì n。 • 杜甫《泊岳阳城下》: “江国逾千里,山城 仅百层。” • 语音是线索,是纽带。
• 2)注意了语音的时代 性。 • 朱熹注《诗》,用今音 读古音,遇到不押韵就 改读,称之为“叶韵”, 即人为地协调通押。这 是错误的。 • 朱熹在注《关睢》第四 章时说:“采,叶此礼 反;友,叶羽已反。” • 他在注《匏有苦叶》第 四章时又说:“友,叶 羽轨反。” • 这就是诗人把某字临时 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
《汉语史》第十二讲
训诂的方法
一、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 (一)什么叫声训 • 声训就是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 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 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也称 音训。
• (二)声训的分类
• 从释词与被释词在声音方面的关系,声训 分4种: • ①同音。 • “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 • “晷,规也,如规画也。” • “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 “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
• • • • • • •
②双声。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火,化也,消化物也。” “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③叠韵。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森森然也。” “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 ④音转相近。 • “船,循也,循水而行也。” • “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故青徐 谓癣为徙也。” • “鼓,郭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辔,拂也,牵引拂戾以制马也。”
• 按照王圣美的说法,做声旁的字形都带有 意义,这种学说称为“右文说”。 • “右文说”有一定的道理,它是词义发展 变化在文字上表现出来的结果。 • 一个词,由本义产生引申义的最初阶段, 语音和字形都没有变化。后来义项渐多, 人们不易辨认这个多义词究竟用它哪个义 项,为了避免混淆,就加偏旁以示区别。 • 如避开、刀劈、偏僻、开闢,最初用作辟, 后来引申出上列义项,就分别加偏旁以示 区别,原来的本字“辟”就成了声旁。声 旁表义就是据此而来。
(四)“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 “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 抓住语音发展线索,就有可能探求出词的本 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的由来,所属词族 等; • 而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音转的词 义往往相通。
(五)声训的作用
• 声训的作用: • 第一,说明文字的通假。 •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诗》训: “隐, 痛也。”《说文》:“殷,痛也。” • 隐为殷的假借字。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到章太炎《文始》、高本汉《汉语词类》、 王力《同源字典》,同源词研究一步步走 上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 • (高本汉《汉语词类》把同源词跟一字异 读联系了起来。)
(四)“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 • • • • 眉,湄,楣 音义关系的任意性(起初) • 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 音义关系严格的规定性 方。 (约定俗成后), • 楣:屋檐口椽端的横板 ; 在发展中创造新词 门框上的横木 ;房屋的横 (利用原有的音义关系,通 梁 ;比喻关键、重要之处 过联想,在原有词语的基 (楣机) 础上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 形式,来表示一组关系密 切、特点相似的新概念, 引起词义的引申和发展。)
(二)义训的类型
• • • • • • 1、同义相训 1)单训 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 《尔雅· 释言》:“增,益也。” 2)多训 用一个词去解释多个同义词。
• 《广雅· 释诂》:“龄、齿、稔rěn 、稘 jī(禾秆 ) ,年也。”
• 《尔雅》:“如、适、之、嫁、徂、逝,往 也。”
• • • • • •
3)互训 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 《尔雅· 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4)递训 几个同义词辗转相训。 《尔雅·释言》:“煽,炽也;炽chì ,盛 也。” • 《说文· 口部》:“咙,喉也。”“喉,咽 也。”“咽,嗌yì 也。”
• 5)今释古 • 《说文· 舟部》:“舟,船也。”段注: “古人言舟,汉人言船。” • 6)通释方 • 《方言》:“党、晓、哲,知也。楚 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 7)常释罕 • 《尔雅· 释言》:“殷、齐,中也。” • 《尔雅· 释言》:“韪wěi,是也。”
• 8)狭释广 • 即以外延小的词语解释外延大的词语。 • 《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赵岐 注:“欲,利欲也。” • 《国语· 吴语》:“执玉之君皆入朝。”韦 昭注:“玉谓珪璧也。” • 9)广释狭 • 即以外延大的词语解释外延小的词语。 • 《小雅· 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兴也。洛,宗周溉浸水也。泱泱,深广貌。 笺云:瞻,视也。”
• 到了晋代,又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说。 • 杨泉《物理论》:“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 在人曰贤。”
• 到了北宋,王圣美提出“右文说”,对声 训从理论上加以阐发。
• 《梦溪笔谈》卷十四:“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 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 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 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 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 义也。”
• 当时张世南等也提出类似见解。 • 张世南《游宦纪闻》:“自《说文》以字 画左旁为类,而《玉篇》从之。不知右旁 亦多以类相从。如戋有戋小之义,故水之 可涉者为浅,疾而有所不足者为残,货而 不足贵重者为贱,木而轻薄者为栈。青字 有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为晴,水之 无溷浊者为清,目之能明见者为睛,米之 去粗皮者为精。凡此都可类求,聊述两端, 以见其凡。”
• (一)什么是义训 • 义训就是直陈语义而不借助于字音和字形的 训诂方式。 • 《周易大传· 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 之谓之通。” • 《左传》:“龙,水物也。” • 义训的解释方式,古书中常用“某,某也”、 “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 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 语、古语或方俗语。对于名物,经常说明其 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 • “肇,始也。” • “干,求也。” • “克,能也。” • “璧,瑞玉圜也。” • “璜,半璧也。” • “薰,香草也。” • “菜, 草之可食者。” • “涧,山夹水也。”
• 关睢 • 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参差荇菜, • 窈窕淑女, 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 •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
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左右采之。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 3)把语音相近的字归纳为双声、叠韵 两大类。
二、形训:以形说义的方法
• (一)什么叫形训 • 以形说义的方法: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解说 字义的训诂方式。 •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 《说文解字》常用形训方法解字释义。 • 最好是探索汉字的源头甲骨文。
• 小心翼翼 • 羽翼丰满
•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 拾旧山河,朝天阙”。 •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 豁口,空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 • • • • • 发展结果: 在语音方面有两种情况: 1)语音不变,在一个词内增加新的义项; 淫: 雨水过多 过分、放纵、淫乱、邪恶
• 这4种声音关系从形状、性质、现象、功用 和人所感受等方面说明事物命名之所以然, 自有可取之处;然每个名号各自为说,且 多出于主观推测,不尽可信。 • 《释名》:“山,产也,产生物也。” • 《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 • 不过利用这些材料可以考查古音,取其因 声求义的办法以探求语源。清代训诂学家 受《释名》影响很大。
• 第二,探索词语的来源。 • 如“父”和“爸”,“母”和“妈”,本是一 个词,经声转而变成了两个词。 • “大波曰澜,小波曰沦”,“澜”,“沦”由声转 而分化出来。 • 第三,保存古音资料。
(六)声训的缺点
• • • • 声训的缺点: 第一,主观推测,没有佐证。 第二,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 第三,音义关系不明。
分析字形-豆
本义:器皿
返回本章目录
分析字形-望
本义:往远处看
分析字形-行1
本义:道路
(二)形训的理论根据
汉字是由象形字发展成的表意文字,以形符表义。 象形是以形见义 指事是察而见义 会意是象形字的组合 形声是形符指出字义的归属,声符往往又是字义 的承担者。 • 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有 可能寻求到字的意义。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 • • • •
(四)“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 決、玦、缺、诀、抉、阙què • 阙: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 •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盖为二台于门 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员下方。以其阙 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 ,以其县(悬)法谓之象魏。” • 阙,因以为宫门的代称。
(三)声训简史
• 因声求义的方法,在先秦时就已萌芽。 • 《易经》:“乾,健也”。“坤,顺也”。 “坎,陷也”。 • 《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 射也。” • 到汉代,声训得到全面推广。
《释名》
• 东汉刘熙《释名》是用声训的方法 解释词义、说明事物得名之所由、 探求语源的专著。
• 《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 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 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 傳,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頥。” • 《释名· 释长幼》:“七十曰耄,头发白耄 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黑色 如铁也。九十曰鲐(tái)背,背有鲐文也。” • 《说文》:“瓦,土器也,已烧之总名。” • 《释名· 释宫室》:“瓦,踝也,踝,坚确 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