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讲义共39页文档
汉语史稿
第1章绪论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的对象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是怎样形成的,古代汉语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渐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汉语。
汉语发展的历史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现代语言各构成部分----语音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汇语义的发展汉语史的任务通过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汉语的特殊的内部发展规律。
特殊规律: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由具体语言的构成特点制约。
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任务是发现规律,汉语史的性质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与汉语史密切联系的学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包括共同语和方言普通语言学(一般规律)中国史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发现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了解现在,更彻底地了解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规范寻找历史的根据。
把握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汉语有规律地健康发展汉语史的根据1.现代方言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上的差别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粤方言保留中古入声韵尾,赣方言合并,北方话入声消失,可以考察入声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
2.亲属语言用历史比较法考察亲属语言的差异,可以证明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语汇各方面的情况。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4.甲骨文、金文借助这些文物,方能接触三千多年前的汉语。
5.汉字的结构。
表意字,分析字形探求本义,从本义分析引申义。
形声字,造字之初,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相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考察声旁和整字的读音差异,或者同声符的字的读音差异,考察语音演变。
假借字和本字,音同音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语音演变的结果。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
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
8.姓氏、地名保存古音。
《汉语史》第三讲讲义
今音学
一、今音学的产生
• 今音学是指研究《切韵》系韵书的学科。 • 今音学产生的时代:孕育于魏晋,发轫于隋,兴
盛于唐宋。 • 今音学产生的原因: • 1、社会的要求需要研究音韵。 • 这一时期战乱频仍,许多人皈依佛门以求解脱。
人们对佛经和梵文的研究更加深入。进而启发人 们研究汉语语音。 • 《隋书•经籍志》:“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又得 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 谓之婆罗门书,与八体六文之义殊别。” • 战争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
• 2、文学形式的发展需要研究音韵。
• 魏晋以来,特别是六朝,骈文、韵文蓬勃 发展,出现了一批韵书。最早出现的韵书 是三世纪魏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 韵集》。以后韵书大为发展。
• 3、识字读音需要研究音韵。
• 汉魏以后,汉字的形体由篆文、古文变成 隶书、楷书,使谐声字的声符标音作用渐 渐不太明确。
《广韵》简介
•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 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 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
• 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 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宋以前韵书集大成 者。
• 韵书的概念: • 韵书,是指把汉字按其韵的异同,分别部
居,分韵编排的书。
• 韵书的主要功用:
• 第一,分辨四声,划分韵部,确定读音, 以供诗文押韵之用。
• 第二,起审音正音作用。
•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语音系 统。
•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知道数以万计的汉字的 读音,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古代的韵书 。
成于隋,到初唐就被朝廷规定为标准韵书,即官 韵;宋朝扩充成《广韵》,其官韵地位更加强化; 元明清虽被“平水韵”取代,但平水韵也是在《 广韵》基础上改编而成。 • 第二,该音系综合了不同方言的语音内容和一部 分较古老的韵书的内容,包容范围广,分类细致 严密,该音系最适合作为研究古今音和方音的共 同参照系。 • 第三,从时间上说,《切韵》音系正处于汉语史 的中间环节。往上能够跟上古汉语联系,往下能 够跟近代汉语联系,无论是对于发现历史事实还 是解释音变规律来说,这个音系的重要性都是不 可替代的。
汉语史讲稿I(绪论)
例如《说文》:“冓,交积材 也。”“構、遘、觏、講、購、溝、媾”, 从“冓”得声,都有“交接相通”的意思。 《说文》:“構,盖也。”也写作“搆”。 《淮南子·本经》:“大構驾,兴宫室。” 《说文》:“遘,遇也。”“觏,遇见 也。”“講,和解也。”“購,以财有所求 也,”“媾,重婚(交互结为婚姻)也。” 《释名·释地》:“溝,搆也,纵横相交搆 也。”
有些在某一时期看来是罕见或特殊的现象,在 另一时期却可能十分常见或者暗示着某种语言变化 的规律。用“见”和“于”表示被动.在春秋以前 还只是个别的例子,如《沈子簋》:“乃沈子妹克 蔑,见厭于公。”春秋以后就变成了十分常见的形 式。“屯(纯)”作总括词“皆”讲在先秦典籍里也 只有个别例子,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訾 (zī)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考工记·玉人》: “诸侯纯九,大夫纯五。”郑玄注:“纯犹皆也。” 朱德熙从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的竹简里, 发现这类用法的“屯”字达21个之多。六朝以后写 作“镇”,也很常见。如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 诗》:“十载定交契,七年镇相随。”
对于汉语,我们应当有比较全 面深入的了解。不仅要懂得它 的今天,还应当懂得它的昨天 和前天,从而预见它的将来。
一、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
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内部规律的 科学,它研究的是汉语发展的历史。它 的任务是要研究汉语发展的特殊的内部 发展规律,研究汉语语音、语法、词汇 各要素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结 果。
5.探源。就是探明某种语言事实的起源及其 演变,以便了解它的发展线索和规律。可以抓 住现代汉语的某一现象向古代一直追上去,也 可以抓住古代汉语的某一现象向现代直追下来, 还可以抓住中古汉语的某—现象既向上追溯, 又向下推求。例如林焘的《北京官话溯源》是 从现代北京话出发探索它的起源,而朱德熙的 《说“屯(纯)、镇、衠(zhūn)”》从河南战国 楚墓竹简中的“屯”字,上推甲骨文,下推现 代方言,探索了总括词“屯(纯)”的整个发展 历史。
汉语史稿讲稿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汉字虽然不是拼音文字,但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语言信息。例如,字的本义往往代表造字时词的本义;利用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可以发现古音的特点。试举一例。
形声字的声旁是很好的证明材料。人们假设,在造字之初,声旁与整字的声音是相同或非常接近的。如以“非”为声旁,有“菲、匪、诽、绯、翡”等,还有“排、徘、裴”等;以“奉”为声旁,有“俸”,还有“捧、棒”等;以“方”为声旁,有“房、放、防、芳”等,还有“旁、彷”等。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字两个字,而是大量的。据此可以推论,在造字之初(上古)双唇音和唇齿音是不分的。
第三节 汉语史的分期
一、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不同观点
汉语史的分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原因在于:(1)语言是渐变的,量的逐渐积累才产生质的飞跃,其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2)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依据的要素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分期。
关于汉语史的分期,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因此,只能说先有双唇音,不能说先有唇齿音。清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的论断是正确的。
3.前人的研究成果
前人在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汉语史的研究很有价值,应当批评地继承。历代的字书、韵书和韵图以及大量的训诂资料,都是宝贵的财富,如属于词汇词义研究方面的,有《尔雅》、《方言》、《释名》等;属于字形、字义研究方面的,有《说文解字》、《字林》、《玉篇》等;属于字音研究方面的,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还有汉代郑玄、唐代陆德明、孔颖达、宋代朱熹、清代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研究成果都值得借鉴。
再看《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第一段:
晋侯(按:指晋文公)秦伯(按:指秦穆公)围郑,以其无礼于晋(按:指晋文公为公子逃亡时经过郑国,郑没有以礼待他),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an2)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
宋代训诂学方面的变革
摆脱汉唐旧说,大胆创发新义
欧阳修:“《尔雅》非圣人之书,不能无失。”
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对汉唐旧注多所驳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传》“周行”为“周之列位”,郑笺为 “周朝廷臣” ,朱熹传为 “大道” 。
对语法认识的深化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分为发端、句中、句末三种助辞。
05
一、先秦的训诂:萌芽时期
《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韩非子》有《解老篇》和《喻老篇》;有《内储说》和《外储说》。
《解老篇》和《喻老篇》是对《老子》的注解。
《内储说》和《外储说》,先列经文,后加解说。
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经由萌芽而逐步发展,它的对象已经不限于儒家经典,训诂的方法、体式多种多样。但比较系统、专门的训诂工作和研究直到汉代才开始。
《易》四家: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 《书》三家: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 )。 《诗》三家:齐(辕固生)、鲁(申培)、韩(婴)。 《礼》两家:大戴(德)、小戴(胜)。 《春秋》两家:颜安乐、严彭祖。
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汉文帝派晁错向济南伏生学习《尚书》,记录《尚书》二十八篇。
汉成帝命刘向校书撰《别录》,刘歆完成图书总录《七略》。
欧阳修收集历代石刻跋尾四百余篇,作《集古录》。
跋,通“茇”。 (草烛的)根部。泛指东西的底下部。
《集古录》即《集古录跋尾》,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欧阳修对家藏金石铭刻拓本所作题跋的汇集,收录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 400多篇。其中碑刻跋尾占绝大多数,铜器铭文仅20多篇。跋尾内容多偏重于史事评论,其目的在补正史传之阙谬,以传后学。
《汉语史-绪论》课件
2、中古汉语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 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 产生;舌上音产生;大量古入声字变为去声。
(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 量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系词 “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 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将”和 “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
近代汉语的作品,特别是元明清的文献,要注 意其中方言色彩的考察。
参考书
殷国光等 《汉语史纲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011。
王力 《汉语史稿》 商务印书馆 向喜 《简明汉语史》 商务印书馆 2010. 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纲要》 商务印书馆
2005. 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 北京大学出
三、汉语史研究的基本步骤
1、根据研究目标,确定若干个历史层面(如 春秋战国、西汉、东汉、魏晋、唐五代等)
2、在每个历史层面确定若干部具有代表性的 文献作为考察对象。
3、对各个层面语料中的研究对象(语法、词 汇等)进行分析归纳。
4、对归纳出的结果作历时的比较,追寻其历 史发展轨迹。
5、对语言现象的历史变化力图作出解释,探 讨原因,总结规律。
(6) 拿旧书侪卖脱伊。(上海话) (7)将条颈链卖咗佢,唔系有钱啰。(广州话) (8)汝爱将惹字写好其。(中山客家话)
二、汉语史研究语料简述 上古汉语: 甲骨文献、金文文献、简帛文献、诗经、尚书 诸子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史记、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
汉书、论衡;太平经、修行本起经等东汉汉译 佛经
第三节 汉语史的分期
如何给汉语发展史分期,主要有两种看法,依 据两种标准。
汉语史授课讲义
汉语史授课提纲王建军编撰苏州大学文学院20010年3月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研究内容、对象、性质、目的和方法(一)研究的内容描写汉语在各个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勾勒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脉络,归结汉语发展变化的特点,探索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原因,进而揭示汉语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
简言之,汉语史就是研究汉语发展变化规律的历史。
(二)研究的对象历代口语,确切一点说,就是历代的口语性文献。
(三)研究的性质汉语史研究属于典型的语料库语言学。
所谓语料库语言学就是以语料为语言描写的起点或以语料为验证有关语言假说的方法的语言学,包括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和标注、对已标注好的语料进行研究和开发。
(四)研究的目的1.建立科学的汉语史,增进对汉语自身历史的把握与了解。
2.有助于对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与方言)的学习与研究。
例如:中国队大胜日本队=中国队大败日本队3.有助于建立与完善普通语言学理论。
4.可以为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的研究提供借鉴。
例如:其一: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相关链接:南无阿弥陀佛;酒干倘卖无其二: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研究的方法1.描写:详细、客观地反映语言事实,不夸张、不贬低、不任意取舍。
2.归纳:立足语言事实,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提取规律。
3.比较:比勘各种语言现象,寻找共性与个性。
比较有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两种。
4.统计: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计算,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统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研究中的主观偏差,增强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统计按内容可分为专书统计、专题统计,按方法可分为穷尽统计和抽样统计。
5.实证:通过列举大量的语言实例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的存在与消亡,杜绝想象与臆测。
据张万起统计,《马氏文通》全书搜集的文言例句有7326例之多,涉及文献达36种。
《汉语史》第八讲讲义
03 汉语词汇发展变化分析
基本词汇积累与扩展方式
继承古汉语词汇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从古代汉语 中继承了大量基本词汇,这些词 汇成为现代汉语的基石。
吸收外来语
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汉语吸 收了大量外来语,如佛教词汇、 西方科技词汇等,丰富了汉语词 汇库。
创制新词
为满足社会发展和语言交际的需 要,人们创制了大量新词,如网 络流行语、科技新术语等。
法刻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不同人物在小说戏曲中具有独特的语 言风格,体现其性格特点和身份地位。
潜台词与言外之意
小说戏曲中的语言常含有潜台词和言 外之意,需要读者仔细品味和理解。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6 古代文学作品语言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语言风格概述
简洁明快
01
古代汉语表达追求言简意赅,常用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
典雅庄重
02
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文采和修辞,语言风格典雅庄重,充满韵味。
地域特色
03
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上存在差异,如楚辞的瑰丽奇
特、汉赋的铺陈华丽等。
经典诗词曲赋语言特点分析
05 方言差异与普通话推广问 题
方言形成原因及地域分布特点
方言形成原因
包括地理隔绝、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多种因素,导致不同地区形成独特的语言习惯。
地域分布特点
中国方言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各地方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如北方方言、吴方言、湘 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等。
普通话定义、标准及推广历程
普通话定义
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关系
方言保护的意义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方言有利于维护地 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
汉语史纲要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一)唇音
上古汉语没有唇齿音声母,中古后期的 “非敷奉微”四个声母上古都是双唇音。
假借异文的证据:
• 《郭店楚墓竹简·缁衣》:“《诗》云:备之无怿。”《礼记·缁衣》:“《葛覃》曰: 服之 无射。”
• 《诗经·周南·葛覃》:“服之无斁。”(备,並母;服,奉母) 《诗经·邶风·谷风》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 “诗云:凡民有丧, 扶服救之。”(匍 ,並母;扶,奉母)
四、汉语史研究的方法
(一)归纳法
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比 较(或是形式的,或是 内容的,或是功能的, 等等),是运用归纳 法进行汉语史研究的最 基本的做法。
(二)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比较方言 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 索语言的发展规律的一 种方法
(三)结构分析 结构主法义语言学将语言
学严格地区分为共时和 历时两个层面,并将结 构分析法主要用于共时 语言系统的描写和分析。
1 要注意甄别历史文献
语言的时代。
2 要正确认识传世文献
与出土文献在汉语史
研究中的地位。
(二)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文字 研究文字的字书有《说文解字》《玉篇》等
词汇 研究词汇词义的义书有《尔雅》《方言》《 释名》等;
音韵 研究音韵的音书有《切韵》《广韵》《中原 音韵》等
(三)现代汉语的方言
(1)汉语历史上有过的许多语言事实在现代方言中可以得到印证。
• 第一,唇音、舌音和齿音都各只有一套,没有轻唇音、舌上音和正齿音; • 第二,齿音当中没有浊擦音z-; • 第三,有边音和闪音两类流音; • 第四,有一套清的响音声母; • 第五,韵母阴、阳、入三声相配; • 第六,有长入和短入两个入声调。
上古汉语音系
研究上古汉语音系主要依据以下材料:
《汉语史》第五讲讲义
(二)[f]的来源
• 《切韵》的唇音声母帮、滂、并、明,到 三十六字母分化为重唇音帮、滂、并、明 和轻唇音非、敷、奉、微。 • 轻唇音的非、敷、奉到现代变成f,微母则 变成了零声母。 • [f]来自中古的非、敷、奉三母。 • 非[f] :夫府甫匪付飞法反分风 • 敷[f‘] :俘抚讣肺泛芬拂妨丰覆 • 奉[v] :符扶腐肥妇阜凡伐坟凤
(三)入派三声
• 入派三声: • 中古时期收[-p]、[-t]、[-k]的入声韵在 《中原音韵》时代消失了,它们分别转到 阴声韵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里 去了。
《广韵》四声与普通话四声比较表
普通话 阴平 广韵 清 边飞丁三 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浊
其他
扶唐才陈
粉体走展 妇坐断似 盖变正对 白服食泽 目物曰月
(一)平分阴阳
• 平分阴阳:指中古的平声调类字,根据声母的清 浊分派入阴平、阳平两个调类。 • 平分阴阳的分化条件:是声母的清浊。 • 清声母(包括全清、次清)的平声字读阴平,浊 声母(包括全浊、次浊)的平声字读阳平。 • 东:端 风:非 吹:昌 衣:影 • 唐:定 时:禅 传:澄 奇:群 • 牛:疑 迷:明 难:泥 来:来
《汉语史》第五讲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变化
一、声母的变化
• • • • • • (一)全浊声母的变化 (二)[f]的来源 (三)j、q、x的来源 (四)zh、ch、sh的来源 (五)零声母的增加 (六)v母的消失
(一)全浊声母的清化
• 浊声母变成清声母,叫做浊音轻化。 • 《切韵》的全浊声母并(奉)、定、澄、 从、邪、崇、船、禅、群、匣,分别归入 同部位的清声母。 • 其中的塞音、塞擦音按照声调条件分化: • 平声字变成送气音(次清),仄声字变成 不送气音(全清)。 • 擦音没有这种分化,都变成同部位的清擦 音。
《汉语史》讲义(POWPOINT)
(二)汉语的发展与汉族社会 我们说,汉语史的分期与汉语社会历史分期不同。 也就是说,社会大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语言内部的 爆发性的质变。但是,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 会现象,社会的变化发展也将对语言的分化和统 一产生影响。因而,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也离 不开对汉族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观察。 (三)汉字发展和汉语发展史 文字作为书面语言的记录,其对汉语语言本身的 相在及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研究汉 字的发展历史,对于研究汉语的发展变化也是十 分有用的。
等诸要素的实际情况,同一时期内的语言要素之间应大致相 若,而不同时期的语言要素则须有殊异。 分期情况: 1.王力先生的“四分法” 1)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经前)为上古期(三、四世 纪为过渡) 2)公元四到十二世纪(南宋前期)为中古时期(十二、十 三世纪为过渡)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 1840—1919为过渡)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l.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
4.1古代语言是沿著什么方向发展到今天的; 4.2今天的语言又将朝哪一个方向走。 5.注意语言的时代特点 6.区分通例和特例。
五、与汉语史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史的分期 分期原则:汉语史的分期必须根据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
国内对敦煌文献进行研究之著名学者的:陈垣《敦
煌劫馀录》;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敦煌曲 子词》;姜亮夫《敦煌—一伟大的文化宝藏》, 《瀛涯敦煌辑韵》;王重民、向达、周一良、启功 等合编《敦煌变文集》;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 蒋礼鸿《刻煌变文字义通释》:项楚《敦煌变文选 注》;郭在贻、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集校议》。 敦煌文书的目录有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国内从事敦煌文献研究的高校主要有四川大学和浙 江大学,有一大批的学者,一大批著作。 禅宗语录:《六祖坛经》(六祖为慧能);《神会 语录》;《祖堂集》。 唐诗、五代词、小说、笔记、杜甫、白居易、寒山、 拾得诗;唐传奇《李娃传》等;笔记如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等。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汉语史讲稿
二.汉语史的分期 1.依据 汉语史分期的依据: ①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②语言内部要素的特点。
2. 汉语史的分期 ①王力四分法: A.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B.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C.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D.现代: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页43)
D.刘熙《释名》 又名《逸雅》。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 它也是分事类编排的,共分《释天》《释 地》《释山》等八卷二十七篇,是一部用 声训的方法探求名源的字典, 作者相传为 东汉刘熙。刘熙认为一切事物的命名都是 有根据的,从语音可以追寻语义的来源。 推求的方法是“声训”,以同音字和音近 字为训,音近字包括“双声字和叠韵字”。
B. 杨雄《方言》(全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方言语汇集,被誉为“悬之日月 而不刊之书”。方言也是按照意义排列的,但是不像《尔 雅》那样系统分类,也没有“释诂”等等的类名。例如: “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 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 凡语也。”“凡语”就是现在所谓普通话。方言的不同大 多数是词汇的不同。例如:“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 而东或谓之舟,或谓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小 舸谓之艖。”也有一些可能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区里的 不同读音。例如:“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西或曰迎”。 “逆”和“迎”古音相近,都是“迎接”的意思。较好注 本有清代钱绎的《方言笺疏》、今人周祖谟《方言校笺》。
作业 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汉语史的根据
汉语史研究的根据(依据): 1.现代口语及现代方言。2.历代的字书。3. 甲骨文和金文。4.汉字本身的结构。5.韵书 和韵图。6.历代韵文。7.姓氏和地名。8.古 人名之外有字。9.外语中的汉语借词。10. 汉语中的外语借词。11.书面作品。
汉语史讲义
汉语史讲义第一讲绪论思考题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内容提纲: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一般内部规律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