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为什么有非营利组织存在社会需要这类
非营利组织相关理论
市場失靈理論
又可以稱為是與信任度相關的理論(trustrelated theories) 市場失靈是指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資訊不對 稱」(information asymmetry)現象,因此消 費者沒有充分的訊息與專業知識,來判斷產品和服 務的數量及品質 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很可能收費高於其產品品質造 成「契約失效」(contract failure)問題 P:50
政治學பைடு நூலகம்點
類目限制
因此對於少數或是特殊需求,政府無法回應, NPO就可以提供 NPO有最大自主性決定服務哪些人口群以及提 供那些服務,不受政府類目或規範限制
政治學觀點
多樣性
各種社會議題有多樣性觀點及價值,但是政府 施政只能有一種作法 政府作法原則上是反映多數人的觀點 這種受限狀況,使政府政策措施無法充分反映 多元價值與觀點 因此NPO可以提供多樣性選擇 P:59
公共財理論
異質性愈高的社會,NPO的數量與多樣性就 愈高
異質性指種族、語言、宗教、年齡、生活風格、 偏好、職業、專業背景及社會經濟地位等
公共財理論
其他學者對Weisbrod理論的質疑
NPO提供的服務,可稱為公共財嗎?
醫院、托兒中心、教育
為何NPO比其他營利組織,更適合去滿足這些 需求? P:49
生態觀點提供我們了解三個部門的分工關係, 以及隨時間變遷,這三個部門的存亡比例及 因素
P:69
消費者控制理論
有些NPO的形成,是因為消費者想要直接控 制他們所購買的產品或服務,因此組成互益 型NPO。原因
契約失效 產品或服務為獨占性組織 以差別取價方式取得控制目的
消費者控制理論
兩類互益型NPO
以提供會員財貨消費為主
非营利组织产生原因研究综述
赢, 非营利组织更加需要存在了a
六 、 历史渊源
先 于 国家成 立 的社 区帮 助人们 处理 共 同存在 的 问题 , 同其他 社区联 合 起 来成 立志愿 组 织做事 对人们 有益 处, 产生了志愿 防火组 织 , 校和收 学
二 、 市场 失灵 韦 斯布 罗德提 出 , 市场 失 灵基 本指 市 场可以 非 常好 的处 理我 们个人
五 、 萨 拉 蒙的 志愿失 灵论 美 国 NP O研 究 权 威 萨 拉 蒙提 出了第 三 方 政 府 理论 或称 志愿 失 灵 论 。 萨拉 蒙 看来 , 实社会 治 理体 系中 , 仅存 在着 市场 失灵 、 在 现 不 政府 失
灵 , 存 在 着NP 也 O失 灵。 O 灵也 就 是 志愿 失 灵 , 拉 蒙指 出NP NP 失 萨 O失
汉斯 曼的契 约 失灵论 仍然 没有为 N PO存在 提 供一 个本 质性 或 一般 性 的说 明, PO来提 供 具 有什么样 属性 的产 品? 什么现 实 中除 了市场 N 为 与政 府 以外 还需 要 N PO?是 什么原 因使 得 某些 活 动既 不是 由政 府也 不
是 由营 利性 组 织而 必 须 由NPO来提 供 ?没有给 出 一般 性 或基 础性 的定 义, , 不可 能 概括所 有 N 而
养机构等, 即使是 政 府 成立 后 , 善和 公益 志 愿 组织 也 在努 力帮助 政府 慈 完成使命 , 供公共 产品和服 务。 提
对 历史渊源 原 因评价 “ 历史 渊源 ”理论 给 出的只是 从 历史的发 展 上出现 了这种 现 象一 一
消 费的物品 , 但是市场 没法很 好提 供公共 产品, 公共物 品的提 供存 在 “ 搭 便车 ” 象 便车 造成 无人 想购买 公共产品 。 现 搭 解决 此 问题 的 方法 是建 立 非 市场机 制 , 政 府通 过个人征 税 , 使每 个人分 担公共 物 品的成 本 。 如 迫 而 非 营利组 织是 另一种克 服市场 失 灵的机制 , 使个人 群体 将 他们 的资源 集 她 中以解 决他们 共同需 求 的但又无 法使大 多数人都 支持 的公共物 品。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自主、负责、积极参与的各种非营利组织初步涉入社会各重要议题的倡导、参与公共事物或提供公共服务,俨然形成了政府部门、企业组织、非营组织三足鼎立之势。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是建立在大量的理论基础上的。
公民社会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契约失灵和志愿失灵理论为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奠定理论基础。
一、公民社会(1)公民社会的定义与特征公民社会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的基础上,指的是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另一类定义则建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法基础之上,公民社会指的是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进入九十年代,以国家、经济、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定义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中,戈登.怀特(Gordon White)的定义最有代表性,他认为,“当代使用这一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他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对待,前者作为经济系统构成公民社会的基础。
公民社会的特征:1、志愿性与合作性 ; 2、公开性与开放性;3、非官方性; 4、横向的协作;5、信任和容忍;6、法治原则。
(2)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从上面所简要介绍的公民社会理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明确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土壤和温床,一个地区公民社会的发展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当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2)非营利组织既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组织实体,也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特征的主要倡导者、传播者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实际上是公民社会中公民意识的一种表达,它的非官方性、非营利性和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使它成为一套最适合从下而上发展,构建发达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1.1.2非营利组织的特征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1.组织性2.民间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6.公益性1.3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原因①内部促进力:内部动机②外在促进因素: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契约失灵③历史渊源:致力于慈善、自由结社传统④社会因素:政府对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支持程度、公民参与意识与参与程度的提高、自我权利保护的意识、自治意识等。
1.4.1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的作用1.培育民主价值观,提高公民参与水平2.制约政府权力3.克服政府的合法性危机4.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5.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6.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力量7.建立社会保障的科学模式1.5非营利组织的局限1,非营利组织的非志愿性2,非营利组织的非独立性中国非营利组织,就必然带有相当浓厚的官方色彩,被纳入了官方组织的网路之中,独立性更难谈得上。
具体表现的方面:(1)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非营利组织领导职务(2)非营利组织成为安置闲散人员的分流渠道(3)非营利组织活动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主管部门的开明程度3,非营利组织的狭隘性4,非营利组织的家长作风5,非营利组织的业余性2.1.1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建立在美国学者柯亨和阿拉托提出“公民社会—经济领域—国家”的三分法模式上的公民社会的定义是: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公民社会既有结构性特征,也有文化和价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志愿性与合作性。
志愿的、合作的社会结构的存在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手段,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各种志愿的、合作的社会结构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2)公开性和开放性。
公开性和开放性是公众在公共领域进行讨论和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
(3)非官方性。
自由的、理性的、批判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
(4)横行的协作。
公民社会通过协作的横向纽带把各个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
公民之间的互惠关系、自我管理以及政治平等的发展程度越高,那么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就越高。
非营利组织的介绍
非营利组织的介绍非营利组织一词起源于美国国家税收法,因其涉及范围广泛,包含种类繁多,各国从不同的角度或翻译形成不同额称谓,如非赢利组织、非营业组织、自愿团体、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人民组织、基层支持组织等。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性、互益性、服务性的非政府、非企业的社会组织。
从组织目标来看,非营利组织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从组织提供的产品来看,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从组织运作体制来看,非营利组织是以互利为核心的自知体制;从组织特征来看,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征。
非营利组织是私人性质的组织,具有比政府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强的创新性。
因为政府不能无限制的扩张其机构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政府需要合作伙伴,非营利组织便应运而:生。
其产生原因:西方一般有三种理论;一是市场失灵论,由于生产者(盈利组织)追求利润的本质,市场竞争并不能提供市场机能充分运作的公平法则,人们不信赖生产者和市场竞争,只有非营利组织是不宜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故比较值得信赖。
二是政府失灵论。
认为公众有差异,是不产生异质需求,政府服务无法满足每一个人,而非盈利组织由于其自发性、自治性,能满足公众的不同要求,政府将其责任授予非营利组织,则会在相同支出下将有更多额人受惠,总成本可降低。
萨尔蒙认为前两种理论无法解释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而提出第三政府理论,即公众渴望公共服务,但又惧怕政府恣意扩大权利,需要第三者——非营利组织来强化政府提供福利服务额角色和功能。
三种理论之间有共同的联系,即人们希望一种组织来调节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和弥补政府经济活动的缺点,这就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和社会养老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服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非营利组织在其产生和发展之初,尽管也引入了营利组织中的一些管理和控制方法,但却一直没有推行营销的理念,其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市场营销只适用于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并不需要市场营销。
第一章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投票的弔詭
• 經濟學中的公共選擇學派認為,在某些特 殊的狀況下,人民投票產生的結果,並非 是對於政策的偏好,反而有可能是制度安 排的結果。 • 如此將會使人民對於政府政策的偏好強度, 無法呈現明確的方向。此外,由於民主制 度強調每票等值,因此人民的投票無法顯 現其偏好的強度,產生所謂「投票的弔詭」 (the paradox of voting)。
第三者政府理論
•此理論是由學者Salamon所提出,其認為由於政府 行動的轉變與多樣性,在公共服務的輸送上,必 須仰賴非政府機構來加以提供,故有此理論的出 現。另外,第三者政府理論意謂著試圖透過第三 者的方式來增進並抑制政府部門的角色與功能。 •雖說非營利組織彌補了政府部門與市場之不足, 但Salamon亦提到第三者政府也有其缺失的存在, 即「志願失靈」(voluntary failure)的情況,需要政 府採取行動來改善非營利組織的缺失並輔助其發 展。而志願失靈理論包括下列幾項因素:
政府失靈
• 政府失靈乃意指政府雖可採取各種措施彌補市場 機能之不足,但在實際執行上,由於公共財的性 質、民主政治運作本身之缺陷、官員與民意代表 的政治考量、以及利益團體等因素之影響,政府 的干預卻未能帶來理想結果的現象。 • 在經濟學的假設中,由於有外部性、公共財、資 訊不對稱等問題,會造成市場失靈,因而需要政 府部門的介入。但政府部門因為本身制度與財政 現實的問題,亦有可能產生政府失靈的情形,在 市場與政府失靈的雙重困境之下,非營利組織便 成為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時最佳的服務提供者。
慈善的家長制
• 非營利組織的資源多由外界捐助,故在非 營利組織中掌握最多資源者對於組織的運 作與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力,並決定了組織 資源運用的服務對象以及數量的多寡。
慈善的業餘性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责等的问题至今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此外,非营利组织的决策缺乏公开性,这就使
得一些经营管理人员在组织活动中贪污浪费,这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度不高,进而
引起捐助不足。
2.动员志愿活动资源的能力和规模也很有限。
我国特有的青年志愿者主要通过共青团系统自上而下发动和组织,城市社区的志愿者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其中,后两部法规确定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
理体制。有关非营利组织的部门规章有财政部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及民政部
的《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等部门规章。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立法概况可以看出
我国是从管理非营利组织的角度立法,即我国在非营利组织立法方面采取的是管理法模式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现行的众多非营利组织在成立之后,人力资源方面通常主要依靠招
聘,大量的社会资源并未引起组织管理者的重视。他们往往把公益或互益活动设置为任务
下发给组织里的在职人员,而社会人士只充当可有可无的角色,换句话说,就是让群众撑
撑场面,实质性作用甚微。另外公民社会的发展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没有同步化,造成非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弱质”主要表现在: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能力,还是作为非营
利组织基本属性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
社会支持、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相对来说还不健全。外在环境的政府、社会支持不够;
内部因素的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细化来看,当前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门槛,使其获得合法身份的道路上布满障碍。过度强调登记注册的审批把关,在限制非营
利组织合法化的同时,忽视了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使得大量的非营利组织被拒之于合法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在这里我们同意把非营利组织界定成了第三部门早在1831年,法国知著名的思想政治家托克维尔就注意到美国公民热衷结社的现象。
“美国人不论年龄多大,无论出于什么地位,不论你只去是什么,无不适时在组织社团。
在美国,不仅有人人都可以参加组织的社团,而且还有其他成千上万的团体。
”他将这种参与倾向与美国民主的活力与成功联系在一起。
正如他之处:“在民主国家里,全体公民都是独立的,但有时软弱无能。
他们几乎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去单干一番事业,其中的任何人度不能强迫别人来帮助自己。
因此,他们如果不学会自动的互助,就将全度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
”但是真正对第三部门进行大规模系统研究还是在20实际80年代。
由于第三部门在社会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几大注意。
像“非营利和志愿组织研究协会”和“国际第三部门研究会”这样的职业学术研究会吸纳了的大量跨学科研究人员,并定期举行国际学术会议。
随着第三部门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也纷纷介入,大大拓展了第三部门的研究视野。
1、公共管理学:为“善治开辟新领域”治理又称管治,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管理,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罗斯诺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通统治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将治理界定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
未来的政府不再是统治的政府,而是治理的政府,这是20实际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行政改革日渐明确的一个方向,也成为与这场改革遥相呼应的新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内容。
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对治理提出了五种主要观点,即:(1)治理指出自政府但又不政府的一套公共社会机构和行为者:(2)治理明确指出再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限和责任和责任方面的模糊点(3)治理明确肯定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的权利依赖(4)治理指行为者网络的自主自知(5)治理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政府可以动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控制和指引,而政府的能力和责任也均在于此。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理论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理论一、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使消费者没有充分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来判断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及品质。
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很可能收取不合理的费收,造成信用失效,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
市场失灵的表现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马太效应。
2、外部负效应问题。
环保问题。
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4、失业问题。
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6、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7、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市场失灵的原因1、公共产品。
2、垄断。
3、外部影响。
4、非对称信息。
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1、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2、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允许各类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和参与。
“市场失灵”是非政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政府失灵理论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1、短缺或过剩。
2、信息不足。
3、官僚主义。
4、缺乏市场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
政府失灵的原因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第一,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投票规则有两种: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
第二,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第三,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
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激励两个方面。
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如何治理政府失灵1、市场化改革。
2、分权改革。
3、厉行法制。
4、促进公民的参与与监督。
三、志愿失灵理论正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一样,非政府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存在一些弊端。
主要表现在:组织活动的资金不足;组织的家长作风;组织管理的业余主义;组织管理以及服务的狭隘性等。
萨拉蒙提出的志愿失灵理论。
志愿失灵的表现1、慈善不足。
2、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
3、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
4、非政府组织对象的局限性。
论述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
1、论述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答:非营利产生和发展应从2方面去分析。
(1)市场失灵。
市场提供的公共物品是无效的,所谓公共物品或服务是指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特征的物品或服务。
由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人们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需求方面的差别是很大的,而政府对此的解决方式是,提供满足中间人士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这样,一部分的过度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部分人特殊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克服市场失灵的另一渠道是非营利部门。
(2)政府体制改革。
西方国家不同时期对政府职能的界定不同。
1.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主张时期,政府职能十分有限:国防、外交、治安等,充当“守夜人”。
20世纪30年代,对市场的过度放任导致了西方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2.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市场理论和福利国家政策成为解决市场经济自由放任的灵丹妙药。
政府职能越来越大,被称为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
20世纪70年代政府干预经济模式导致经济出现“滞涨”现象,人们开始怀疑政府的“全能”。
3. 20世纪70年代,西方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
核心是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政府部门,用市场来配置资源,解除了对公共产品的垄断供给,实行对外招标。
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过渡,为非营利组织的产生提供了制度上和空间上的支持。
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而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2、我国NPO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答:(一)中国NPO建设存在的问题1、人力、财力缺乏2、组织能力欠发达,不能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3、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较小4、政社不分(二)原因1、内在原因非营利组织从理论上说先天有三个“不足”。
一是非营利组织缺乏个人利益的存在。
二是非营利组织缺乏提高效率的竞争机制。
三是非营利组织缺乏显示绩效的判断标准。
这三个因素是非营利组织与生俱来的,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不可避免。
2、外在因素制度方面:法制的缺陷;管得太死与监管不力。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THANKS
感谢观看
公众参与度低
由于宣传不足或活动吸引力不够,非营利组织的 公众参与度普遍较低,影响筹款效果。
组织管理问题
组织结构不健全
部分非营利组织缺乏规范的组织架构和内部 管理机制,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内部沟通不 畅等问题。
人力资源不足
由于待遇和发展前景相对较差,非营利组织难以吸 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影响组织执行力和创新力。
第三部门理论
总结词
第三部门理论强调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详细描述
第三部门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方力量,它们能够填补政府和市场的空白,促进社会 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第三部门理论也强调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它们应该摆脱政府和市场的控 制,自主开展公益活动。
社会资本理论
总结词
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网络和信任关系的角度解释了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 用。
详细描述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通过建立社会网络和信任关系,能够促进社会合 作和互信,提高社会资本的积累。同时,非营利组织还能够通过倡导、教育和宣 传等方式,促进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费用使用
提供服务收费主要用于支付服务 成本和人员工资,同时也可以为 非营利组织带来一定的收入。
04
非营利组织的挑战与解决 方案
资金筹集困难
资金来源单一
非营利组织通常依赖于捐赠和政府资助,一旦资 金链断裂,组织运营将面临巨大压力。
筹款能力不足
部分非营利组织缺乏有效的筹款策略和渠道,导 致资金筹集困难,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
社会性
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通常是推动社会公 益事业、促进社会福利、保护环境等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经济繁荣的关联性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经济繁荣的关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营利组织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并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而设立的组织。
这些组织以公益为宗旨,通过各种形式的行动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的经济繁荣。
本文将探讨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经济繁荣之间的关联性,并阐述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非营利组织可以填补政府和市场无法满足的社会需求。
政府虽然有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但是面对庞大的社会需求,往往力有不逮。
而市场则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导向,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而非营利组织可以站在公益的立场,关注社会的薄弱群体和问题,并通过自身的力量和资源回应社会的需求。
其次,非营利组织可以借助其独立性和灵活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相对于政府机构和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更具有自主性和前瞻性,能够更快地适应并回应社会的变化。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和舆论引导等方式发起环保运动,促使社会更重视环境保护,并推动政府和企业改善环境治理。
最后,非营利组织还可以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非营利组织可以引导和培养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促使其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经济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可以依托社会经济的支持,实现自身发展和扩大影响。
社会经济提供了非营利组织所需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持,为其提供了广泛的发展平台。
例如,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非营利组织可以获得资金和资源支持,进而扩大其公益项目的范围和规模。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和需求,使其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法理论与实践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法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和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
本文将从法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法及其影响。
第一部分:法理论一、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制定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非营利组织开始崛起。
然而,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乏,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制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9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营利组织法》。
二、非营利组织法的主要内容1. 定义与分类:法律界定了非营利组织的范畴,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同时,非营利组织被划分为慈善组织、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以更好地分类管理。
2. 注册与合法性:非营利组织必须依法注册,获得合法地位。
注册过程中,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组织章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组织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3. 义务与权益:法律明确了非营利组织的义务和权益,包括履行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接受政府监督等。
同时,非营利组织享有自主管理、自主决策和合法权益等。
4. 政府监管与支持:非营利组织在开展公益活动时,需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与此同时,政府还提供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第二部分:实践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实践状况自非营利组织法的实施以来,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类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涉及教育、环保、扶贫等多个领域。
二、非营利组织法的影响与挑战1. 规范与透明度提升:非营利组织法的实施使得非营利组织更加规范和透明。
组织章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了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2. 专业与能力提升:非营利组织法的规定促进了非营利组织内部的专业与能力发展。
组织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 政府与社会合作:非营利组织法的实施加强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一、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背景:1、公民社会理论2、治理理论二、非营利组织的起源:1、契约失灵(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3、第三方政府三、非营利组织的弊病:1、志愿失灵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理论:1、多元主义2、法团主义3、分类控制理论一、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流变的概念。
中国学界在80年代下半叶开始引入公民社会理念,它在大陆的经典译名是“市民社会”,在台湾则被译作“民间社会”。
其实它们是同一英语词源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的中文译名,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用法,前者强调其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其社会学意义。
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公民社会是指社会中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过程。
其显著特征在于它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诸如各种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社会运动等均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
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
古希腊罗马学者往往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城市或城邦的生活状况。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PoliticalSociety/Community)的概念(拉丁文译为“Societas Civilis")。
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在公元前一世纪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
1)城市文明2)政治文明3)道德的集体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完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所组成。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
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用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分法。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16
示底 一 了下 根 政坐 烟 府栋 二 浪楼 两 费” 油 问, , 题这 一 的首 顿 严顺 饭 重口 一 性溜 头 深牛 刻, 地屁 揭股
“
17
该理论通过论证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 共物品上的局限性,从功能上证明 “第三部门”存在的必要性。不过该 理论更多的是说明了政府与“第三部 门”之间的互补关系,并没有揭示是 什么因素使得某些产品或服务只能由 “第三部门”提供。
23
四、第三方管理理论
又称志愿失灵理论,由萨拉蒙提出 志愿部门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者不是万能的, 它也有固有的缺陷,会产生志愿失灵,而政 府可以视为是志愿失灵之后的衍生性制度。 政府和NGO应建立起合作关系 非营利部门的缺陷:慈善的供给不足、慈善 的特殊主义、家长式作风及慈善的业余性
24
20
契约失灵——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 致仅仅依赖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 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 主义行为出现的现象。
21
信息不对称性私人物品
信息不对称的物品有两类,一类是服务的购 买者并不是最终消费者,中间隔了一层;另 一类是服务本身的性质太复杂,消费者对它 难以评估。前者如智障儿童的特殊学校、养 老院、慈善机构 ,后者如医院 。 契约失灵的结果是使消费者的福利蒙受了大 量的损失。
公民社会的多种规范性词义
(1)公民社会是政治社会,与自然状态相对。 (2)公民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 (3)公民社会是以资产阶级个人为基础、并由司法、 警察和同业公会参与其中、对个人自由加以保护的 私人领域。 (4)公民社会与由非政府的、非经济的公民组织形 成的社会领域有关 (5)公民社会被用来同时指社会的一个部分以及拥 有该部分的社会整体
22
“非分配约束”——指非营利组织不能把获得 的净收入分配给对该组织实施控制的个人,包 括组织成员、管理人员、理事等。 汉斯曼认为,“非分配约束”是非营利组织区 别于营利性组织的最重要特征,能抑制生产者 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契约失灵理论更多的注意了非营利组织本身的 特征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理论探究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理论探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非营利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商业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通常是服务社会、推动公益事业。
这些组织从事不同的领域,包括教育、卫生、环保、文化、慈善等,它们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理论对建立健全的非营利组织有着重要意义。
I. 什么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NGO),是独立于政府和商业组织的,一种追求非商业利益的组织形式。
它通常是由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它们的目标是向社会传递一种价值观念或推动某种事业。
非营利组织的性质有着很多种,包括基金会、协会、社团、教育机构等等。
II.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理论在管理学领域中,组织理论是对组织本质、结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进行探究的学问。
由于非营利组织本身具有非常不同于商业企业的特性,因此,在其发展和管理中,需要对非营利组织的特性进行研究,结合组织理论,以更好地推进其发展和运作。
1. 分析非营利组织的特性首先,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定位,使其有着明显的公益性和社会功利性。
其成立的根本目的并非追求利益获益,而是追求社会效益、推动社会发展,这种非经济目标的特性决定其与商业企业大相径庭。
其次,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式及其管理制度极大地影响了其发展和运作。
通常情况下,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式是比较松散且高度本地化的,在人员组织和管理方面也不像商业企业那样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营利组织在管理和运作方面的困境。
此外,人员组织的特性和人员出勤、参与程度也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性。
与商业企业不同的是,非营利组织通常采用志愿者或兼职工作的模式,其人员组织极大地影响了组织的管理和运作。
2. 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方式在组织管理方面,非营利组织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尤其是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上,非营利组织需要不断寻求创新和改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w 是指这样的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 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萨缪尔森)
w 特征: w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w 2、消费的非排他性。 w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w 4、非营利性。 w 公共物品的特性与市场机制是相矛盾的,公共物品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社会资本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性和非物质性。 2.长期性和积累性。 3.生产性和增值性。 4.不可转让性。 5.使用的互惠性。
•社会资本的是形有成生往产往力基的于,社这 会一共点同和体其内他个资人本和形组式织相的同对,内
•往对也而如其该••会过对社与外必其果成团产资不社会物交须效一员体生本断会资质往通果个之的互的积资,过则团间许本资惠形 累其社更体互多本与本的作会具缺不特成 ,的拥一双用合社乏信定也 但使有样的作会社任目赢必 其用者,发来性会,标结须 期往共社挥体。资那就果通 限最现社本么不。终,会, 资可存甚本能并至又实有比是现一前无。定者形社的的会还,资使要它本用长看也范。不是围见可,、 摸以其不增他着值个,的人但,或是它者有可许以组多在织载使不体用可,中如 信自能任行通、增过互值让惠,渡的使的方用式得方、越式社多来会,获关就系 网可得络能。、增惯值例得等越。多。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2.1.5 非营利组织促进公民社会形成、 社会资本增加和善治出现
w 1、非营利组织既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物质和组 织实体,也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特征的主要 倡导、传播者。
w 2、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增加了社会资本。 w 3、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促进善治的形成。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2.2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
w 2,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着浪费和低 效率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
PART 02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
6
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非营利组织通过 提供各种公益服 务,满足社会需 求,促进社会公 益事业的发展。
0 1
非营利组织通过 筹集资金,支持 公益项目的实施, 推动社会公益事 业的发展。
0 2
非营利组织通 过宣传和倡导, 提高公众对社 会公益事业的 认识和参与度, 促进社会公益 事业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11
按照活动领域分类
教育类:如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 医疗类:如医院、诊所、康复中心等
社会服务类:如养老院、孤儿院、救助站 等
环保类:如环保组织、生态保护组织等
文化艺术类:如剧院、音乐厅、艺术馆等
宗教类:如教会、寺庙、清真寺等
按照资金来源分类
社会捐赠型:主要依靠社会 捐赠,如慈善机构、基金会 等
政府资助型:主要依靠政府 财政支持,如教育、科研、 文化等机构
商业经营型:主要依靠商业 经营,如医院、学校、养老
院等
混合型:同时依靠政府资助、 社会捐赠和商业经营,如某
些非营利性组织。
按照组织形式分类
添加 标题
协会:由会员组成的非营利组织,如 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等
添加 标题
非政府组织(NGO):独立于政府,从 事公益事业的非营利组织,如环保组织、 扶贫组织等
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非营利组织通过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通过宣传和倡导社会公益理念,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公益意识的提高。
非营利组织通过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PART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有非营利组织存在?社会需要这类组织吗?没有人会
怀疑政府和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因为,社会不但需要政府来保证公共利益,如国防安全、社会次序和公共服务等,还需要企业组织生产、提供产品。
除此以外,似乎社会不再需要另外的组织。
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政府和企业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时,我们发现两者都存在失灵的地方。
当然,非营利组织也有其失灵的时候。
第一、市场失灵。
众所周知,市场为社会提供了大部分产品和服务。
但是,正如Richard Titmus(1973)提问的那样:如果所有的物品都要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来交换,哪些有价值而没有价格的物品如何进行交换?譬如说献血。
在经济理论中,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以完全自由竞争为条件。
当我们考察现实市场时,发现完全自由的竞争市场实际不存在。
首先,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
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往往对物品的质量了解程度不同,如农产品交易,生产者完全了解其产品是如何生产的,是否使用了农药化肥等。
而购买者是不知道的这些信息,只能从生产者介绍中获取部分信息。
这样使得双方在讨价还价中,消费者没有办法确定该产品的真实价值,不能开出合理的价格。
在市场机制下,双方都有动机隐瞒各自了解的产品质量信息,以压低或抬高价格从中获利,因此,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其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需要信任,而市场和价格机制往往缺乏信任。
由于缺乏信任,交易往往职能在哪些信任度高的买卖双方之间发生。
最后,物品的外部性价值无法在交
将导致污染造成的外部影响考虑到价格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和商品的外部性,商品的交换往往需要公正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质量验证,交换才能进行,这样就加大了交易成本,有时这种交易成本高大无法进行交易的程度。
市场失灵一般表现为缺乏竞争,经济体不能最大化其利益,因而不提供这类产品和服务。
第二,政府失灵是政府不能有效的解决服务和社会问题。
经济体在政府的监管下,不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政府失灵是由于信息的私有造成,政府只能照顾到大多数人需求,不能
第三,志愿失灵是非盈利机构不能解决服务和社会问题,原因是他们既不能收税也不能到市场上融资,到时他们不能集结足够资源在提供服务、解决社会问题。
解释非营利组织现象有需要两类理论(Henry Hansmann,1987),一是解释非营利组织的角色,二是解释非营利组织的行为。
第一类回答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我们的经济社会中存在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某些行业存在经济组织?为
什么在这个行业中非洲政府组织的份量大(小)于其他行业?第二类理论回答问题包括:非政府组织追求什么目标?发起人和管理人员的动机是什么?他们与政府机构的区别是什么?他们的效率与政府和
营利组织有多大的差别?等等。
公共物品理论
的存在。
该理论认为,由于政府不能提供全部的公共物品,需要由私营部门来提供一部分公开物品作为补充。
的确很多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但是,这个理论不能完全解释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由。
应为,它们提供的部分产品不属于公共物品,利润医院和托儿所等。
同时,公共物品提供理论还有另一个问题没有解释,即为什么这些公共物品不能有政府机构或者是营利部门提供。
合同失灵理论
Nelson 和 Branshingsky (1974, Nelson 1977) 在讨论托儿所问题是提出“合同失灵理论”。
由于父母无法辨别哪一家托人所的质量高,由于害怕托儿所敲诈,他们愿意选择可靠的托儿所,这样产生非营利存在的空间,由于非营利组织不是以利润为目的而更可靠。
非营利医院的存在也是如此。
其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造成。
Hansmann (1980) 对这个理论进行拓展,认为任何商品或服务,由于消费者没有能力或手段来评估和衡量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时,营利组织有动机通过短斤少两牟取暴利。
而非营利组织,由于创办人不从中获利,没有动机通过短斤少两获利。
即使由于可获得的资源少和最小化成本的动机小等导致其效率低。
这种消费者保护意识,使得非营利组织有很大的存在空间。
合同失灵也可以被看作是机构治理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是对这种问题的回应。
由于捐赠人无法监测机构的表现,在机构治理上,捐赠人有强烈的动机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来减缓违反捐赠人意愿的行
规定管理费比例,其余必须用在指定的事业上,管理机构做出最低限度客观查到的努力。
而营利组织没有这样的制度。
因此,在投入和产出可观察的情况下,非营利组织是有效的。
捐赠非营利理论
Hansmann (1980) 、Thampson(1980)、 Fama 和Jensen(1983)提出的捐赠非营利理论,认为捐赠实际上是购买服务。
他们购买的要么是把物品传送给第三者(如贫困人群),要么是一种集体消费的物品。
在他们没有能力识别服务质量时,他们宁可选择非营利组织。
例如,公共广播是一种公共物品,如果由营利部门经营,消费者或捐赠人无法知道他捐赠的钱是用来增加广播数量或质量,或者是作为利润被公司拥有着作为利润分红。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捐赠给非营利组织。
商品非营利理论
商业费营利理论认为,很多服务如教育和医疗是很复杂不易估价的商品;他们常常是购买给第三方的或者是集体的,如政府为购买国民教育;有效服务是连续性,改变供应者的成本较大。
因此,购买者偏向于选择非营利组织以获得一种额外保护。
创业理论
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家一样,需要最大化他们的产出,只不过他们的目标不是金钱,而是其他东西,例如,宗教组织要最大化他们的崇拜者。
非政府组织的存在是由于各种补贴激发的结果。
消费者控制理论
非政府组织的存在是因为消费者需要对机构进行控制。
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相互补充
非政府组织在提供特异公共物品上填补政府组织的不足,根据这个假设,非政府组织应该在那些需求差异大的行政辖区有较大的份额。
政府组织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获得充足的资源和营运收入,另外,它需要满足政府一系列的信息和控制要求。
这种要求起到在合同失灵的情况下确保机构履行其责任的作用。
然而,它受制于一系列的官僚制度,增加它的成本,降低它的灵活性。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公共物品理论和合同失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