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合集下载

非营利组织管理_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_

非营利组织管理_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_
u 雅诺斯基的公众领域理论为我们观察和分析非营 利组织所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 用的工具。
公民社会
u 公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古希腊对于公民的认定是与 财产权、伴随财产权的公共事务管理权以及公共义务紧密联系的。
u 公民社会是近代才复苏的概念。公民社会又称市民社会、民间社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非营利组织的政治哲学理论
主讲老师:罗辉
部门:公共管理学院
问题导入
01 非营利组织在政治哲学方面有哪些理论
政治哲学理论
u 公私观念、公共领域和公民社会理论是理解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政治哲学基础 u 这些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现代意义的理解则从洛克、孟
德斯鸠、弗格森到黑格尔、马克思、哈贝马斯等那里获得阐释。
u 社会意义上的公私划分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人类社会早期,公私的区分局限在 个人及其原始共同体之间。
u 个体、个体家庭、个体人际关系、共同体出现分离的必要,家庭与原始共同体形 成区别,原始共同体成为初始意义的公共观念的组成部分,但家庭关系的不稳定 导致这种公私观念是模糊的。
公共领域
u 公共领域是相对于非公共领域而言的,公共领域概念的形成源于人们对公私划分 的理解,公共领域概念的使用由于不同学者的指涉和阐释而有不同的意义。
u 俱乐部是提供非纯公共产品的基本形式。 u 如果从资本本身的技术和自然属性来判断,所有的资产都可以划入三大
类: u 一是私人性资产;二是公共性资产;三是介于私人性资产和公共性资产
之间的所谓俱乐部资产。
俱乐部理论
➢ 俱乐部产品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u 排他性与非排他性并存 u 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并存
私营政府理论

非营利组织管理相关知识点

非营利组织管理相关知识点
等级制是基本组织原则规模较小或者外部环境比较简单而且经常变化或者处于初创时期的组适用于决策结构高度集中决策权集中于最高领导手中下级的任务仅仅是执行上级的决策实现上级确定的目标的组织反应快速灵活运营成本低责任明确促进各个项目共享机构的专业资源仅仅适用于小型机构难以协调各职能部门的行动2事业部制和矩阵制基本特征适用条件优点缺点事业部制矩阵制团队结构网络制以绩效为中心职能部门化和产品部门化的因素交织在一规模巨大的机构产品或项目多元化程度高的机构活动空间范围大的机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机构反应快速灵活运营成本低责任明兼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优点结构灵存在严重的资源重复配置问它造成了混乱并隐藏着权力斗争的倾三
四.X 理论和 Y 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X 理论:典型的员工生来不喜欢工作,而且会尽可能逃避工作。懒惰是人的天性。 Y 理论:多数人并不逃避工作,相反,工作是生活中自然的、令人向往的一部分。
五. 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保健因素:指能保持人的积极性和维持工作现状的因素。与其工作环境和条件相
二,第三部门的结构 1.从分工和专业化角度,可以将非营利组织划分为三种类型: 行动类非营利组织、专业支持类非营利组织、资金支持类非营利组织 2.从发展的视角:典范型组织、基础型、创新型、跟随型组织和垃圾型组织;
三.营利组织的功能 提供社会服务 参与公共治理 构筑社会资本 确立价值观、合法性和文化领导权 制约政府权力 遏制市场暴政
资助方的意见;也不
能盲目自信,拒不接
受任何意见。在这方
面,妄自菲薄和蛮横
自负都。 五.筹集项目所需资源:人员、资金、专业知识和技能、外部关系、合作方。
第四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 正式职员、志愿者、理事和高级顾问

管理知识(非营利组织理论概述)

管理知识(非营利组织理论概述)

管理知识(非营利组织理论概述)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慈善、教育、学术、环保等等。

它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同时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

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

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

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

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

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

发展演变产生原因二战后,一方面,人们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继续存在,并可能激化。

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

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

如出现了联合国,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世界银行,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扶贫性质的援助性贷款工作;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与健康问题;WTO组织也属于这种非政府组织。

这些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公益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

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三大部门内在也发生了变化。

逐渐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市场化改革。

因市场化的选举竞争和规则的执行使政府腐败逐渐消除,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

非营利性组织则通过公平的竞争主体和公行的自律互律准则,促进公益市场的透明化,提升公益组织的效率,增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研究理论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美和欧洲,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急剧增加,即使在东欧,对非营利组织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

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

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邓国胜一、问题的提出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一个健全的社会为什么需要有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有什么作用等问题。

[1]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指出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必要性,并预期非营利组织将与政府、企业一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遗憾的是,经过20多年的“结社革命”,全球的非营利组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非营利组织似乎远没有预想的那么蓬勃。

与各国强大的政府和愈加繁荣的企业相比,非营利部门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弱小。

究竟是什么原因限制了非营利部门的发展呢?许多学者和非营利部门的管理人员强调外部环境,例如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减免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的资金支持等因素。

[2]然而,从一些调查的情况看,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的非营利部门来说,非营利组织内部自身的因素同样也非常重要,而且,非营利组织内部自身的因素也是外部环境难以改善的原因之一。

以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例。

无论是市场经济的推进,还是政府的改革,都需要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

事实上,政府早在1990年代初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政社分设”和非营利组织的“三自方针”等政策来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政策却难以推行。

虽然这与政府固化的官僚体制、一些政府部门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有关,但也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某些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中国的非营利部门还严重缺乏社会公信度。

由于少数非营利组织的欺诈或腐败行为,公众对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还缺乏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既不愿意向非营利组织捐赠,也不愿意参与非营利部门组织的志愿活动,而政府部门也不敢委托非营利组织承担更多的职能。

在一次调研过程中,某位政府部门的干部述说了其中的苦衷:“我们曾经将一项评比的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结果从来没有拥有这项权利的行业协会并不珍惜这一机会,评比过程中的腐败比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谁给钱多就评谁,其结果可想而知。

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为什么有非营利组织存在社会需要这类

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为什么有非营利组织存在社会需要这类

为什么有非营利组织存在?社会需要这类组织吗?没有人会怀疑政府和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因为,社会不但需要政府来保证公共利益,如国防安全、社会次序和公共服务等,还需要企业组织生产、提供产品。

除此以外,似乎社会不再需要另外的组织。

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政府和企业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时,我们发现两者都存在失灵的地方。

当然,非营利组织也有其失灵的时候。

第一、市场失灵。

众所周知,市场为社会提供了大部分产品和服务。

但是,正如Richard Titmus(1973)提问的那样:如果所有的物品都要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来交换,哪些有价值而没有价格的物品如何进行交换?譬如说献血。

在经济理论中,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以完全自由竞争为条件。

当我们考察现实市场时,发现完全自由的竞争市场实际不存在。

首先,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

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往往对物品的质量了解程度不同,如农产品交易,生产者完全了解其产品是如何生产的,是否使用了农药化肥等。

而购买者是不知道的这些信息,只能从生产者介绍中获取部分信息。

这样使得双方在讨价还价中,消费者没有办法确定该产品的真实价值,不能开出合理的价格。

在市场机制下,双方都有动机隐瞒各自了解的产品质量信息,以压低或抬高价格从中获利,因此,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其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需要信任,而市场和价格机制往往缺乏信任。

由于缺乏信任,交易往往职能在哪些信任度高的买卖双方之间发生。

最后,物品的外部性价值无法在交将导致污染造成的外部影响考虑到价格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和商品的外部性,商品的交换往往需要公正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质量验证,交换才能进行,这样就加大了交易成本,有时这种交易成本高大无法进行交易的程度。

市场失灵一般表现为缺乏竞争,经济体不能最大化其利益,因而不提供这类产品和服务。

第二,政府失灵是政府不能有效的解决服务和社会问题。

经济体在政府的监管下,不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政府失灵是由于信息的私有造成,政府只能照顾到大多数人需求,不能第三,志愿失灵是非盈利机构不能解决服务和社会问题,原因是他们既不能收税也不能到市场上融资,到时他们不能集结足够资源在提供服务、解决社会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THANKS
感谢观看
公众参与度低
由于宣传不足或活动吸引力不够,非营利组织的 公众参与度普遍较低,影响筹款效果。
组织管理问题
组织结构不健全
部分非营利组织缺乏规范的组织架构和内部 管理机制,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内部沟通不 畅等问题。
人力资源不足
由于待遇和发展前景相对较差,非营利组织难以吸 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影响组织执行力和创新力。
第三部门理论
总结词
第三部门理论强调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详细描述
第三部门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方力量,它们能够填补政府和市场的空白,促进社会 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第三部门理论也强调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它们应该摆脱政府和市场的控 制,自主开展公益活动。
社会资本理论
总结词
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网络和信任关系的角度解释了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 用。
详细描述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通过建立社会网络和信任关系,能够促进社会合 作和互信,提高社会资本的积累。同时,非营利组织还能够通过倡导、教育和宣 传等方式,促进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费用使用
提供服务收费主要用于支付服务 成本和人员工资,同时也可以为 非营利组织带来一定的收入。
04
非营利组织的挑战与解决 方案
资金筹集困难
资金来源单一
非营利组织通常依赖于捐赠和政府资助,一旦资 金链断裂,组织运营将面临巨大压力。
筹款能力不足
部分非营利组织缺乏有效的筹款策略和渠道,导 致资金筹集困难,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
社会性
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通常是推动社会公 益事业、促进社会福利、保护环境等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讲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二

第三讲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二
• 多元主义:倡导个人生活方式、社 团组织及思想等的多样性,倡导信 任、宽容与妥协。
• 公开性和开放性:主张公共领域的开 放性,反对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垄 断
• 法治原则:指维护人权与民主的法律 治理架构,它强调法律至上、法无偏 私、以法制权和正当程序原则。
法治的两个事例
• 1、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 私人住宅哪怕再破旧,即使国王也不能随意进
入。 • 2、卖掉磨坊万万不可 • 18世纪70年代,德皇行宫前有一磨坊,挡住其
视线,德皇派人拆掉磨坊,磨坊主人将其告上 法庭,法庭判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德皇执 行。后,磨坊主人后代因生活所迫,想卖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坊,德皇说:卖掉磨坊万万不可。
• 中国传统思想中背离公民社会价值和原则的思 想:
• 1、官本位思想
• 西方理论源自西方的实践,我们应 奉行“拿来主义”,结合中国国情,
批判性借鉴和吸收,而不应盲目照 搬照抄。
再见
• 在社会法团主义模式下,某些社团享有 特殊地位是通过自下而上的竞争性淘汰 过程而形成的。
三、极权主义理论
• 极权主义意味着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 力或国家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压缩到 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自由被减至最低限 度。
• 极权主义的主要特征:政治权力的全面 渗透性和扩散性
• 极权主义下的非营利组织:公民的结社 权利被完全剥夺,不存在独立的非营利 组织
• (三)法团主义的特征 • 数目有限性或单一性 • 强制性参与 • 非竞争性 • 等级化的组织架构
• 职能分化 • 国家承认 • 代表性的垄断 • 领导人选择与利益表达的控制
• (四)法团主义的两种类型:国家法团 主义与社会法团主义
• 区别:形成法团主义的特征的过程不同。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法理论与实践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法理论与实践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法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和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

本文将从法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法及其影响。

第一部分:法理论一、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制定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非营利组织开始崛起。

然而,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乏,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制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9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营利组织法》。

二、非营利组织法的主要内容1. 定义与分类:法律界定了非营利组织的范畴,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同时,非营利组织被划分为慈善组织、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以更好地分类管理。

2. 注册与合法性:非营利组织必须依法注册,获得合法地位。

注册过程中,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组织章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组织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3. 义务与权益:法律明确了非营利组织的义务和权益,包括履行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接受政府监督等。

同时,非营利组织享有自主管理、自主决策和合法权益等。

4. 政府监管与支持:非营利组织在开展公益活动时,需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与此同时,政府还提供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第二部分:实践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实践状况自非营利组织法的实施以来,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类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涉及教育、环保、扶贫等多个领域。

二、非营利组织法的影响与挑战1. 规范与透明度提升:非营利组织法的实施使得非营利组织更加规范和透明。

组织章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了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2. 专业与能力提升:非营利组织法的规定促进了非营利组织内部的专业与能力发展。

组织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 政府与社会合作:非营利组织法的实施加强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最近几年来,自主、负责、踊跃参与的各类非营利组织初步涉入社会各重要议题的提倡、参与公共事物或提供公共效劳,俨然形成了政府部门、企业组织、非营组织三足鼎立之势。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是成立在大量的理论基础上的。

公民社会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契约失灵和志愿失灵理论为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奠定理论基础。

一、公民社会(1)公民社会的概念与特点公民社会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成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的基础上,指的是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爱惜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那么;另一类概念那么成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法基础之上,公民社会指的是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彼此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那么。

进入九十年代,以国家、经济、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公民社会概念慢慢为大多数学者所同意,其中,戈登.怀特(Gordon White)的概念最有代表性,他以为,“今世利用这一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要紧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志愿结合而形成以爱惜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他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对待,前者作为经济系统组成公民社会的基础。

公民社会的特点:一、志愿性与合作性 ; 二、公布性与开放性;3、非官方性; 4、横向的协作;五、信任和容忍;六、法治原那么。

(2)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从上面所简要介绍的公民社会理论的概念中,咱们能够明确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和进展的基础。

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健康进展的土壤和温床,一个地域公民社会的进展水平高低将直接阻碍本地非营利组织的进展。

(2)非营利组织既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组织实体,也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特征的主要倡导者、传播者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实际上是公民社会中公民意识的一种表达,它的非官方性、非营利性和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使它成为一套最适合从下而上发展,构建发达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一、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背景:1、公民社会理论2、治理理论二、非营利组织的起源:1、契约失灵(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3、第三方政府三、非营利组织的弊病:1、志愿失灵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理论:1、多元主义2、法团主义3、分类控制理论一、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流变的概念。

中国学界在80年代下半叶开始引入公民社会理念,它在大陆的经典译名是“市民社会”,在台湾则被译作“民间社会”。

其实它们是同一英语词源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的中文译名,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用法,前者强调其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其社会学意义。

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公民社会是指社会中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过程。

其显著特征在于它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诸如各种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社会运动等均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

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

古希腊罗马学者往往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城市或城邦的生活状况。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PoliticalSociety/Community)的概念(拉丁文译为“Societas Civilis")。

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在公元前一世纪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

1)城市文明2)政治文明3)道德的集体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完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所组成。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

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用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分法。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16
示底 一 了下 根 政坐 烟 府栋 二 浪楼 两 费” 油 问, , 题这 一 的首 顿 严顺 饭 重口 一 性溜 头 深牛 刻, 地屁 揭股

17
该理论通过论证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 共物品上的局限性,从功能上证明 “第三部门”存在的必要性。不过该 理论更多的是说明了政府与“第三部 门”之间的互补关系,并没有揭示是 什么因素使得某些产品或服务只能由 “第三部门”提供。
23
四、第三方管理理论
又称志愿失灵理论,由萨拉蒙提出 志愿部门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者不是万能的, 它也有固有的缺陷,会产生志愿失灵,而政 府可以视为是志愿失灵之后的衍生性制度。 政府和NGO应建立起合作关系 非营利部门的缺陷:慈善的供给不足、慈善 的特殊主义、家长式作风及慈善的业余性
24
20
契约失灵——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 致仅仅依赖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 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 主义行为出现的现象。
21
信息不对称性私人物品
信息不对称的物品有两类,一类是服务的购 买者并不是最终消费者,中间隔了一层;另 一类是服务本身的性质太复杂,消费者对它 难以评估。前者如智障儿童的特殊学校、养 老院、慈善机构 ,后者如医院 。 契约失灵的结果是使消费者的福利蒙受了大 量的损失。
公民社会的多种规范性词义
(1)公民社会是政治社会,与自然状态相对。 (2)公民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 (3)公民社会是以资产阶级个人为基础、并由司法、 警察和同业公会参与其中、对个人自由加以保护的 私人领域。 (4)公民社会与由非政府的、非经济的公民组织形 成的社会领域有关 (5)公民社会被用来同时指社会的一个部分以及拥 有该部分的社会整体
22
“非分配约束”——指非营利组织不能把获得 的净收入分配给对该组织实施控制的个人,包 括组织成员、管理人员、理事等。 汉斯曼认为,“非分配约束”是非营利组织区 别于营利性组织的最重要特征,能抑制生产者 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契约失灵理论更多的注意了非营利组织本身的 特征

npo

npo

第一章1、非营利组织的定义:Nonprofit Organization,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的民间组织。

基本属性正规性-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同时有法人资格,即民事责任能力。

非政府性--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属于竞争性的公共部门。

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利润)的分配(分红);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

自治性-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

志愿性-特别是形成有志愿者组成的董事会和广泛使用志愿工作人员。

志愿公益性—志愿者和社会捐赠;社会公开性与透明性;提供两种竞争性公共物品。

分类:按组织构成分类——会员制组织,非会员制组织;按活动领域分类——环保组织,妇女组织,人权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工会,学校,医院,俱乐部等;按活动范围分类——国际NPO,全国性组织,区域性组织,草根组织,社区组织;按资源来源分类——政府资助的组织,自主经营的组织,慈善组织,互助组织与合作社,非营利企业;按服务性质分类——公益性组织,互益性组织;2、NPO的活动领域:环境保护、扶贫发展、权益保护、社区服务、经济中介、慈善救济3、第一部门:国家,缺乏效率;第二部门:市场,缺乏公平;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在国家与市场之间与国家和市场相比较有这些不足:(1)无论国家体系还是市场体系,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第三部门却不构成一个整体,比较分散;(2)非营利组织动员的社会资源无论在规模上、构成上还是能量上,都远不及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 (3)非营利组织无论作为整体还是个体,都难以与政府、企业相抗衡,因而它们彼此之间还难以形成真正平等的相互关系。

4、NPO的产生、发展与演变(1)资本主义早期的非营利组织资本主义于19世纪正式确立,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一方面,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财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急剧膨胀;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本身所包含的一系列根本的制度缺陷,带来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导致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和战争,以及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理论探究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理论探究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理论探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非营利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商业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通常是服务社会、推动公益事业。

这些组织从事不同的领域,包括教育、卫生、环保、文化、慈善等,它们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理论对建立健全的非营利组织有着重要意义。

I. 什么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NGO),是独立于政府和商业组织的,一种追求非商业利益的组织形式。

它通常是由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它们的目标是向社会传递一种价值观念或推动某种事业。

非营利组织的性质有着很多种,包括基金会、协会、社团、教育机构等等。

II.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理论在管理学领域中,组织理论是对组织本质、结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进行探究的学问。

由于非营利组织本身具有非常不同于商业企业的特性,因此,在其发展和管理中,需要对非营利组织的特性进行研究,结合组织理论,以更好地推进其发展和运作。

1. 分析非营利组织的特性首先,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定位,使其有着明显的公益性和社会功利性。

其成立的根本目的并非追求利益获益,而是追求社会效益、推动社会发展,这种非经济目标的特性决定其与商业企业大相径庭。

其次,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式及其管理制度极大地影响了其发展和运作。

通常情况下,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式是比较松散且高度本地化的,在人员组织和管理方面也不像商业企业那样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营利组织在管理和运作方面的困境。

此外,人员组织的特性和人员出勤、参与程度也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性。

与商业企业不同的是,非营利组织通常采用志愿者或兼职工作的模式,其人员组织极大地影响了组织的管理和运作。

2. 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方式在组织管理方面,非营利组织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尤其是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上,非营利组织需要不断寻求创新和改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研究

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研究

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越来越多,包括慈善机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宗教机构等。

这些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财务方面的管理。

为了确保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法务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建立一个一项科学的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是必要的。

法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指按照法律要求对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要求进行规范、约束和指导的一种体系。

非营利组织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研究首先需要明确法律、法规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要求和监管制度,其次需要深入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质、目的和业务活动。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较为分散,作为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会计师等职业人员,应当了解和遵守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营利组织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及报告制度都做出了规定。

例如,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应符合中国会计准则、会计基础设置及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应使用财务报表审计制度,财务报告中应披露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等。

除了法律法规,非营利组织也需要考虑自身特殊性质、目的和业务活动来设计和建立一个符合自身情况的会计理论框架。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更多的是社会贡献和公益事业,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因此需要对本身经济实力进行监控和管理。

一个合理的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框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以便为其制定相应的财务合规要求和审核标准。

例如,教育机构和慈善组织的财务核算要求和监管标准都是不相同的。

其次,需要围绕非营利组织的特殊业务活动制定财务框架。

例如,宗教实践活动涉及到大量的捐赠和宗薪等财务活动,会计人员需要注意将这些活动真实地记录和披露。

最后,考虑到非营利组织的企业性质,一个完善的财务框架需要重点关注成果导向的财务管理。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理论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理论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理论一、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使消费者没有充分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来判断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及品质。

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很可能收取不合理的费收,造成信用失效,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

市场失灵的表现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马太效应。

2、外部负效应问题。

环保问题。

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4、失业问题。

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6、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7、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市场失灵的原因1、公共产品。

2、垄断。

3、外部影响。

4、非对称信息。

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1、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2、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允许各类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和参与。

“市场失灵”是非政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政府失灵理论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1、短缺或过剩。

2、信息不足。

3、官僚主义。

4、缺乏市场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

政府失灵的原因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第一,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投票规则有两种: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

第二,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第三,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

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激励两个方面。

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如何治理政府失灵1、市场化改革。

2、分权改革。

3、厉行法制。

4、促进公民的参与与监督。

三、志愿失灵理论正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一样,非政府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存在一些弊端。

主要表现在:组织活动的资金不足;组织的家长作风;组织管理的业余主义;组织管理以及服务的狭隘性等。

萨拉蒙提出的志愿失灵理论。

志愿失灵的表现1、慈善不足。

2、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

3、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

4、非政府组织对象的局限性。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课件(PPT 34页)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课件(PPT 34页)

善治的基本要素有:(1)合法性; (2)透明性; (3)责任性; (4)法治; (5)回应; (6)有效。
23.03.2022
9
Non-profit Organization 张宇课件
善治与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
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 与
23.03.2022
18
Non-profit Organization 张宇课件
组织非营利活动的团体和个人确实有各式各样的动机,归
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
(一)牟利动机:
这一大类是把非营利活动作为牟取个人和团体私利(金钱、
地位、荣誉、权力等)的手段。这里面又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这些非营利部门名义上不以营利为目的,实际上它
23.03.2022
12
Non-profit Organization 张宇课件
(一)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所谓公共物品,就是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
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的物品。它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
费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非营利性等特征,而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本质和核心特征。公共物
契约23失.03.2灵022的结果是使消费者的福利蒙受了大量的损失。
15
Non-profit Organization 张宇课件
契约失灵是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 因此,对于诸如再分配的慈善福利事业、 提供复杂的个人服务、服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分离、 存在价格歧视和不完全贷款市场等情况下的产品 和服务的供给必须寻求新的非市场供给主体。 这个主体就是非营利组织。
由于上述这些组织机制都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非 营利组织作为政府以外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就有了存在的功 能需求。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讲解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讲解

社会资本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性和非物质性。 2.长期性和积累性。 3.生产性和增值性。 4.不可转让性。 5.使用的互惠性。
•社会资本是有生产力的,这 社会资本的形成往往基于社 会共同体内个人和组织的对内 一点和其他资本形式相同, • 与物质资本一样,社 对外交往,其作用的发挥最终 如果一个团体缺乏社会资本, • 对社会资本的使用往 会资本的形成也必须通 也必须通过社会合作来体现, 其成员之间互不信任,那么, 往产生互惠的双赢结果。 • 社会资本与拥有者共 而其效果则更具社会性。社会 该团体的许多特定目标就不 过不断积累,但其期限 资本又是无形的,它看不见、 可能实现。社会资本也是可 存并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甚至比前者还要长。 摸不着,但是有许多载体,如 以增值的,它可以在使用中 其他个人或者组织不可 信任、互惠的方式、社会关系 自行增值,使用得越多,就 能通过让渡的方式来获 可能增值得越多。 网络、惯例等。
2.2.2政府失灵
政府本身在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存在一些
问题和局限,这主要体现在: 1, 政府难以满足每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 2,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着浪费和低 效率问题。
♣ 治国之道与治军之道——相同, ♣ ♣ ♣ ♣ ♣ ♣ ♣ ♣ ♣
凡能得贤良之才而委以重任, 则国将大治且可长盛不衰。 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帝王之道——在顺民情 伯者之道——必逆民情。 用人之道——用人以历史为鉴 夫妻之道——要把妻子当妹妹 看 天道——民心也 治国之道——治兵,料人 用兵之道——实为人情之理 (孙子)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是指这样的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 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萨缪尔森) 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消费的非排他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4、非营利性。 公共物品的特性与市场机制是相矛盾的,公共物品 无法通过市场体系--即由个别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 的交易来提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一、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背景:1、公民社会理论 2、治理理论二、非营利组织的起源: 1、契约失灵(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 3、第三方政府三、非营利组织的弊病:1、志愿失灵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理论:1、多元主义2、法团主义 3、分类控制理论一、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流变的概念。

中国学界在80年代下半叶开始引入公民社会理念,它在大陆的经典译名是“市民社会”,在台湾则被译作“民间社会”。

其实它们是同一英语词源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的中文译名,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用法,前者强调其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其社会学意义。

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公民社会是指社会中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过程。

其显著特征在于它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诸如各种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社会运动等均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

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

古希腊罗马学者往往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城市或城邦的生活状况。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Political Society/Community)的概念(拉丁文译为“Societas Civilis")。

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在公元前一世纪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

1)城市文明 2)政治文明3)道德的集体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完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所组成。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

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用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分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论一、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背景:1、公民社会理论 2、治理理论二、非营利组织的起源: 1、契约失灵(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 3、第三方政府三、非营利组织的弊病:1、志愿失灵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理论:1、多元主义2、法团主义 3、分类控制理论一、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流变的概念。

中国学界在80年代下半叶开始引入公民社会理念,它在大陆的经典译名是“市民社会”,在台湾则被译作“民间社会”。

其实它们是同一英语词源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的中文译名,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用法,前者强调其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其社会学意义。

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公民社会是指社会中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所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过程。

其显著特征在于它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非官方的社会结构和过程,诸如各种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社会运动等均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

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

古希腊罗马学者往往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城市或城邦的生活状况。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Political Society/Community)的概念(拉丁文译为“Societas Civilis")。

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在公元前一世纪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含义。

1)城市文明 2)政治文明3)道德的集体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完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所组成。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

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柯亨、阿拉托等人提出用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分法。

他们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同时强调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

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的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哈贝马斯在其早期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1962年)及随后的著作《合法性危机》(1973年)中,精辟地分析了市民社会在当代西方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后果。

首先,他分析了市民社会特别是其中的“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功能。

哈贝马斯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它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私人领域是指由市场对生产过程加以调节的经济子系统。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则是由各种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构成的私人有机体,它包括团体、俱乐部、党派、沙龙、报纸杂志书籍等。

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讨论和争论有关公众利益事务的场所或论坛,在这里理智的辩论占主导地位。

公共领域的发展起到双重作用:一是促进了社会整合和群体的认同,人们在这里找到了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二是为国家和政治子系统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因为在参与政治讨论过程中人们认可了政治秩序的价值。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权力的膨胀和商业化原则的盛行,市民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政治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从分离走向结合。

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国家重新进入再生产过程,经济子系统不再作为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而存在。

第二,公共领域受到商业化原则的侵蚀。

随着商业化原则对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渗透,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把追求商业利益摆在了首位,大众文化变得低级庸俗。

第三,技术统治论意识的扩张压制了公共领域的自由讨论。

在其后期著作《交往行为理论》(1981年)中,哈贝马斯提出了“系统世界”(systemworld)和“生活世界”(life world)的概念作为其分析框架的基础。

系统世界是指社会运行的系统过程,它包括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这两个方面。

系统世界的运行遵循的是权力和金钱的逻辑,人们在系统世界的行为受这一逻辑的支配。

生活世界是指由“文化传播和语言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的贮存”。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生活世界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交往行为主要发生在公共领域即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在当代西方国家,由于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侵蚀,追求金钱和权力的行为取代了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其结果是生活世界的再生产出现了深刻的危机,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整合程度。

哈贝马斯主张重建“非政治化的公共领域”,使社会文化系统摆脱政治化和商业化影响而获得独立发展。

如果说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以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这一事实为出发点的的话,那么当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则是以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分离为基础的。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以社会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

它强调社会文化系统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以及革命性变革中所具有的作用或功能,强调要把它从国家(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控制或影响下解放出来。

这一切无疑都是正确的,而且也有其积极意义。

公民社会指数的国际研究(CIVICUS-CSI)CIVICUS:源于一个拉丁词,原意指公民参与。

是一个全球性的NGO--“全球公民参与联盟”Civil Society Index (CSI) 是CIVICUS发起的一项国际联合行动,CIRICUS提供规范、可比的方法和研究工具,在全球各国展开“行动--研究”取向的项目。

旨在全球测度公民社会的状况, 营造理解公民社会的知识基础,并推动有利于公民社会发展的因素的形成。

“Index”的含义:资料是量化的和可比的标准化的方法CSI进行现状:2000年-2001年,在14个国家展开先期研究,2003-2004年在25个国家展开,2005-2006年计划增加到60个国家。

中国:中国加入了CSI的2003-2004计划第二轮小组(2003年5月-2005年1月),旨在研究和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CSI 构架:四个维度 25个亚维度 72个指标CSI 的维度●结构: 公民社会的内部组成是什么?●环境: 公民社会生长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环境是什么样的?●价值: 公民社会实践和推进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影响: 公民社会对治理和发展的影响如何?CSI 项目的最终产出一张可视性的公民社会构架图,确定本国公民社会在四个维度(结构、环境、价值、影响)中的优势、劣势,和需要行动的首要领域。

维度1:结构 Structure1.公民参与的广度:非党派性政治活动、慈善捐助、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成员、志愿、集体社区行动2.公民参与的深度:慈善捐助、志愿、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成员3.公民社会的多样性: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成员、公民社会组织领导层、公民社会组织的分布4.组织层次:公民社会组织联盟的存在、公民社会组织联盟的有效性、自律、基础支持5.内部关系:交流、合作、国际联系6.资源:资源维度2:环境 Environment1.政治环境:政治权利、政治的竞争性、法治、腐败、国家效力、分权2.基本自由与权利:公民自由、信息权、出版自由3.社会经济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信任、宽容、公益意识5. 法律环境:公民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合法的倡导行为、税法对公民社会组织的优惠、税法对慈善事业的优惠6. 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自治、对话、协作/支持7.私人部门与公民社会关系:私有企业的态度、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慈善维度3:价值 Values1.民主:公民社会组织内部对民主的实践、公民社会推进民主发展的行动2. 透明:公民社会内部的腐败、公民社会组织的财务透明度、公民社会行动者促进透明度的行动3. 宽容:公民社会领域内部的宽容性、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宽容的行动4. 非暴力:公民社会领域内部的非暴力、公民社会行动者促进非暴力与和平的行动5.性别平等:公民社会组织内部的性别平等、公民社会行动者促进性别平等的行动6. 消灭贫困:公民社会行动者消灭贫穷的行动7.环境保护:公民社会行动者保护环境的行动维度4:影响 Impact1 . 影响公共政策:四个政策影响的案例2. 政府及私有企业负有责任:使政府负有责任、使私有企业负有责任3. 对社会热点的反应:反应性、公众信任4、赋权公民:公民认知/公民教育、构建集体行动的能力、赋权贫困人口、赋权妇女、建设社会资本、就业支持5. 满足社会需求:游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直接满足紧迫的社会需求、满足边际团体的需要二、治理理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领域,治理理论成为流行的话语体系。

治理除了政府机关和各种机构外,还包括市民社会的参与,各种利益集团以及部门间的协商,它有助于克服国家和市民社会各自能力的有限性,并试图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互动网络。

英语中的治理( 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

长期以来它与统治( 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governance以新的含义,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government相去甚远。

毛寿龙:“英文中的动词govern,既不是指统治(rule),也不是指行政(administration)和管理( management),而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它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与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它是对于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的替代,意味着新公共行政或者新公共管理的诞生,因此可译为治理。

罗茨列举了治理的六种定义:(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

(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

(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

(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管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所以,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

治理与统治最基本的区别就是(1)治理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