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
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
实验一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薄层色谱技术理论,熟悉掌握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一、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把吸附剂(固定相)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板上,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加在一薄层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流动相)展开,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大小不同及溶剂对不同物质溶解分配系数不同,当溶剂流过时,各物质在吸附剂和溶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地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
不易被吸附或易被溶剂溶解的物质相对移动得快一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展开,不同的物质被彼此分开,最后形成相互分离的斑点。
将展开完毕的薄层板从密闭容器中取出后,应用特定的试药或方法将斑点显色,从而达到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二、薄层板的制备1.玻璃板用一块玻璃板涂上很薄的吸附剂,如硅胶或氧化铝等,玻璃板要求薄厚一致,大小相同,表面光滑平整,一般玻璃只要合乎这些要求就可。
如果找不到平整均一的,将旧光学照像底片截成同样大小也可以。
用前先将玻璃用肥皂和水洗干净,必要时浸泡在清洗液中,然后水洗烤干,用纱布擦光。
玻璃板大小有各种规格,一般有20×20、20×10、20×5厘米,也有更小的,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宽度要求至少能点开两三个样品,每两点之间相隔至少1.5厘米,玻板长度一般要满足展开10厘米的距离。
点样的起点应距底边至少1.5厘米的距离。
2.吸附剂应用最广泛的为硅胶和氧化铝,市场上有专供薄层色谱用的吸附剂,规格分不含粘合剂的硅胶H,氧化铝H和含有粘合剂熟石膏的硅胶G,氧化铝G,如市售硅胶G含13%熟石膏,氧化铝分中性、酸性、碱性三种。
吸附剂的粒度范围最好在180-200目之间,太小了流速慢,太大则影响分离效果。
如不合要求,应过筛。
3.薄层板的涂布最简单的涂布方法是用两条比玻璃板厚0.25毫米的玻璃条或有机玻璃条(或在同样厚度的玻璃条下粘一层胶布),将玻璃板夹住,把调好的吸附剂浆液平铺在薄层板上,然后用一有机玻璃条或直尺,迅速均匀地向前推进,就象推血片一样,只要推进的速度均匀一致,即可得到薄厚均匀的薄层板,如在一块玻璃板末端再接一块相同的玻璃板,把剩余的装液接过去,可使涂层边缘整齐,厚度一致,吸附剂浆液的加水量和搅拌时间是涂布成败的关键,像12×8平方厘米的玻璃板需要2~3克硅胶G,加4~6毫升水即可,只要技术熟练即能涂成厚薄一致,光滑平整的一块薄层板。
tlc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
tlc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
TLC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如下:
1. 选取TLC板:选择一张标记编号的TLC板,并涂上一层固定相,常用的固定相包括硅胶和氧化铝等,这些材料通常被涂在玻璃板上,形成一个厚度为0.1-0.25mm的均匀层。
2. 制备样品:将待分析物质溶于合适的溶剂中,制备成适当浓度的溶液。
3. 点样:使用毛细管将样品“点”到左下角的板上。
该点应距离底部和边缘1cm。
4. 分离:将涂有样品的TLC板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使其在室温下进行色谱分离。
分离过程中,待分析物质会随着移动液向上运动,并在固定相上留下一系列的斑点。
分离时间取决于待分离物质的性质和所使用的移动液。
5. 开发:取出分离完毕的TLC板,将其放入一个开发槽中,用适当的溶剂进行开发。
开发液的选择取决于待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固定相的种类。
开发时间也取决于样品和开发液的性质。
6. 分析:开发完毕后,从开发槽中取出TLC板,将其放置在紫外灯下照射,观察样品斑点的颜色和形状。
硅胶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硅胶色谱柱的填装
• 掌握硅胶薄层色谱板的制备方法。 掌握硅胶色谱柱的填装方法。
二、原理及应用
• 吸附色谱。 硅胶薄层板可用于化合物定性与定量。 硅胶色谱柱可用于化合物分离和纯化。
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流程
装置图(一)
薄层板 层析缸
薄层色谱
装置图(二)
子中流过柱体,直至整个柱床全部润湿。 关闭活塞备用。
四、注意事项
• 硅胶和CMC-Na要充分研匀,没有硅胶团和 气泡。 混合物的量要适中,不能铺的太厚。 装柱时硅胶一次性全部加入。 在洗脱剂没全部流过柱体时不能关闭活塞。
五、思考题
• 为什么铺好的硅胶TLC板要在烘箱中干燥?
溶剂 石英砂或固定相
硅胶 砂芯或棉花
柱色谱装置
关于薄层色谱和柱色谱
• 相同点:薄层色谱和柱色谱都属于液–固吸附色谱,都是经 过在吸附剂和展开剂(洗脱剂)之间的多次吸附–溶解作用, 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成孤立的样点,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 不同点: ➢ 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涂布在玻璃板上,形成薄薄的
平面涂层。干燥后在涂层的一端点样,竖直放入一个 盛有少量展开剂的有盖容器中。展开剂接触到吸附剂 涂层,借毛细作用向上移动。
➢ 柱色谱:是将吸附剂装于柱中,当待分离的混合物溶 液流过吸附柱时,各种成分同时被吸附在柱的上端。 当洗脱剂流下时,由于不同化合物吸附能力不同,往 下洗脱的速度也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步骤
• ㈠、硅胶薄层色谱板的制备 1、把一份硅胶H和三份0.75%CMC-
Na水溶液(M:V)溶液置研钵中充分研匀。 2、将玻璃板置一水平的平面上,取
适量硅胶和CMC-Na混合物倒入玻璃板上, 轻轻震动使混合物在玻璃板上铺匀,阴干。
薄层色谱法操作流程
薄层色谱法操作流程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其操作流程如下:
1. 样品的制备与稀释:首先需要将待测物质制备成可供操作的样品,
并根据实验要求加入适量的溶剂稀释。
2. 色谱板的准备: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色谱板,并将其装入色谱槽中。
3. 样品的上样:使用毛细管或者微量注射器,在色谱板的起点处滴加
适量的样品。
4. 色谱板的开发:将色谱槽加入一定量的移动相,观察样品的运移情
况并记录。
5. 结果的观察与记录:当样品在色谱板上达到一定的移动距离时,将
其取出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6. 结果的计算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和计算,从而得出有关
样品的相关数据。
7. 结果的报告: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编写出符合学术要求
的分析报告。
总之,薄层色谱法是一种操作简单、分析快速的分离技术,在实际应
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和合理的结果分析,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大量有关样品的信息。
薄层色谱操作顺序
薄层色谱操作顺序
薄层色谱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质分离和分析领域。
以下是薄层色谱操作的顺序:
1. 样品制备:首先要准备好需要分析的样品,可以选择溶解样品或者
直接使用固体样品,然后进行过滤和稀释,最终得到适合进样的样品。
2. 准备薄层色谱板:根据需要分析的化合物种类和性质选择合适的薄
层色谱板,通常是硅胶或者联苯胺胶板。
接着,在板上用铅笔或者线
笔标出起点线和样品点。
3. 进样:使用微量注射器或者微型吸管进行进样,涂抹样品点在起点
线上,然后放置干燥,使样品点完全干燥后再进一次样品。
4. 色谱分离:放置薄层色谱板在色谱槽中,注入色谱溶剂,并让它沿
着色谱板上升,直到到达板的顶端。
最后,将板从槽中取出,标记出
各色素的Rf值,然后进行照片记录、样品重现试验和纯化。
5. 结果分析:将色谱板放置于紫外灯下,可以观察到被分离出的化合
物的位置。
通过计算各组分的Rf值,可以得出样品中所含有的化合物
种类和数量。
以上就是薄层色谱操作的顺序,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薄层色谱时,一定要保证实验环境的干净卫生,根据各个步骤的顺序进行操作,以避免实验中出现的误差。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薄层色谱实验报告引言: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药物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技术对给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并探究其分离机理和应用。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色谱板、标记样品和参比物。
2. 制备薄层色谱板:将薄层硅胶G涂布在玻璃板上,并在烘箱中干燥。
3. 样品预处理:将待测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并进行必要的稀释。
4. 样品上色:在薄层色谱板上绘制样品点,注意控制点的大小和距离。
5. 色谱开展:将色谱板放入预先配制好的溶剂系统中,等待溶剂上升至适当高度。
6. 色谱显色:取出色谱板,用显色剂喷洒或浸泡,观察斑点的形成。
7. 斑点测量:使用分析软件或直接测量斑点的Rf值,计算样品的迁移率。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薄层色谱实验,并得到了明确的结果。
通过观察色谱板上斑点的形成和Rf值的测量,我们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以及它们的相对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样品A:在薄层色谱板上出现两个斑点,分别为Rf值为0.4和0.7。
根据参比物的Rf值,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样品A中存在两种化合物。
样品B:在薄层色谱板上出现一个明显的斑点,Rf值为0.6。
通过与参比物的对比,我们可以确定样品B中仅含有一种化合物。
讨论与分析:1. 分离机理:薄层色谱是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薄层硅胶G)和流动相(溶剂系统)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分离的。
化合物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决定了其在色谱板上的迁移速度和位置。
2. Rf值的意义:Rf值(迁移率)是薄层色谱实验中常用的定量指标,表示化合物与溶剂前进距离的比值。
Rf值可以用来鉴定化合物,并与参比物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待测样品中的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
3. 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斑点模糊、溶剂选择不当等问题,导致结果的误差。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增加重复实验次数、使用更纯净的溶剂、控制好色谱板的温度和湿度等。
制备薄层色谱爬大板纯化操作流程
制备薄层色谱爬大板纯化操作流程
1. 样品预处理,首先,将待分离的混合物进行必要的前处理,如溶解、过滤或稀释。
确保样品的纯度和浓度适合进行薄层色谱分离。
2. 准备薄层色谱板,选择合适的薄层色谱板,通常是涂有硅胶或者其他吸附剂的玻璃、铝或塑料片。
在使用前,需要将色谱板在烘箱中预热,以去除潮湿和杂质。
3. 样品施加,将经过预处理的样品以小滴的方式施加到薄层色谱板上,通常在距离底部1-2厘米的位置处施加。
施加时要避免样品斑点过大或过浓,以免影响分离效果。
4. 色谱板干燥,施加样品后,将色谱板放置在通风处或使用风扇进行干燥,直至样品斑点完全干燥。
5. 开展色谱,将干燥后的色谱板放入预先准备好的色谱槽中,加入适当的色谱溶剂,使溶剂能够在色谱板上上升。
注意要避免溶剂直接接触样品斑点,以免扩散。
6. 观察和记录,当溶剂前行到距离色谱板顶端1-2厘米处时,取出色谱板,标记溶剂前行的高度,并迅速在色谱板上标记出各斑点的位置。
7. 爬大板,根据需要进行爬大板操作,即将需要纯化的化合物所在的区域用吸管或刮取工具刮下,放入收集瓶中。
8. 纯化收集,收集下来的化合物可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和分析,如重结晶、进一步色谱分离等。
以上就是制备薄层色谱爬大板纯化的操作流程,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控制条件和注意细节,以确保分离和纯化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引言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分离、鉴定和定量化学物质的常用技术,主要用于分析混合物中的成分。
薄层色谱以薄层吸附剂作为固定相,涂在玻璃或铝板上形成薄层,利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物质的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技术分离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溶剂系统来优化分离。
实验原理薄层色谱实验原理基于物质在不同相(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亲疏性差异,通过在固定相表面上进行吸附、分配和扩散,实现物质的分离。
薄层色谱实验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制备薄层:将吸附剂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均匀地涂覆在铝板或玻璃板上,制备薄层。
2. 样品施加: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施加在薄层上,通常采用微量吸管或毛细管进行施加。
3. 溶剂选择:根据待分离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以实现良好的分离效果。
4. 扩散分离:将薄层放入含有溶剂的密闭容器中,让溶剂不断上升,通过扩散分离混合物中的物质。
5. 结果展示:将薄层取出后,用目视或检测设备观察分离结果,并记录或标记分离出的带点。
6. 类比法测量:根据已知浓度的参照物质的上升距离与待测物质的上升距离的关系,推算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实验步骤1.制备薄层:取一块铝板,使用硅胶吸附剂溶于少量氯仿,均匀地在铝板上涂覆薄层。
2.样品施加:将待分离的混合物使用微量吸管施加到铝板上,需控制施加的位置和施加的量。
3.选择溶剂系统:根据待分离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
4.分离扩散:将涂有样品的铝板插入含有溶剂的玻璃罐中,使薄层与溶剂接触,并将罐口密封。
5.分离结果观察:观察薄层上物质的分离情况,可用目视或检测设备进行观察与记录。
6.测量距离:根据已知浓度的参照物质的上升距离与待测物质的上升距离的关系,计算待测物质的浓度。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薄层色谱技术分离了一种有机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
首先,我们制备了一块涂有硅胶吸附剂的铝板,确保薄层均匀涂覆。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薄层色谱操作规程薄层色谱是一种较新的色谱法,兼具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能快速分别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
薄层色谱性能优异,操作也较简单。
1.选择吸附剂吸附剂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m,需要依据被分别物质的性质选择,常用的吸附剂有以下几种。
硅胶:微酸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酸性、中性物质分别氧化铝:碱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碱性、中性物质分别纤维素:含有羟基的极性固定相,适用于分类亲水性物质。
聚酰胺:含有酰胺基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酚类、醇类化合物的分别。
2.制备薄层板薄层板的质量将决议分别的效果,应当尽量均匀且厚薄一致。
薄层板的制备紧要有两种方法:①将干净干燥的玻璃板置于铺板器中心,在铺板槽中倒入糊状物,自左向右推,将糊状物均匀地涂在玻璃板上。
②将调成糊状物倒在玻璃板上,或用角匙舀到玻璃板上,再用玻璃棒或角匙铺平并用手捏住玻璃板一角,轻轻碰敲桌面,使薄层表面均匀并除去糊状物中的气泡。
制备完成后还需要将涂好的薄层板水平放置于室温下晾干,然后放在烘箱内加热活化。
(硅胶板需在烘箱内渐渐升温至105—110度后保温30分钟;氧化铝板需在200—220度烘4小时)3.点样将待测样品溶在极性尽可能低的溶剂中配成1%的溶液。
用一支平口的细毛细管蘸取少量样品溶液点在薄板上。
4.打开薄层层析有多种打开方式,可分为上行、下行、双向打开等,这里介绍一下上行法和下行法。
上行法:在缸中加入充重量的打开剂,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打开缸的打开剂中,密封缸盖,待展开前沿离薄板上端1cm时,取出薄层板,并用铅笔轻轻画下溶剂前沿,晾干。
下行法:在打开缸的盖子上装一个小钩,将打开的纸片钩住,并通过一滤纸条将展开剂和纸片连起来。
待打开剂前沿离纸片下端1cm时,取出纸片,并用铅笔轻轻画下溶剂前沿,晾干。
5.显色晾干薄板溶剂后对板上的组分进行定位。
将显色剂以喷雾方式直接喷到薄层板上可显示不同颜色的斑点。
此外对于无色样品,可接受带荧光剂的吸附剂做薄板,打开后在紫外光下显暗色斑点;对于在光学条件下不显色的物质,可将薄板置于含有少量碘晶体的密闭容器中,与碘作用呈棕色斑点。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1.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
2. 熟悉薄层色谱的操作步骤。
3. 学会利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一种用于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层析技术。
其原理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和流动相(展开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
当混合物在薄层板上展开时,各组分会在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从而实现分离。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通常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或纤维素。
展开剂则是一种液体或气体,用于携带混合物在固定相上移动。
当展开剂流过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会发生吸附、解吸和再分配的过程,导致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上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 薄层板(硅胶板)- 展开剂(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 层析缸- 毛细管- 点样器- 显色剂(如紫外灯、碘蒸气)2. 药品:- 有机混合物样品(如苯、甲苯、乙苯等)- 吸附剂(硅胶)- 溶剂(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1. 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适量的硅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 将混合物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厚度约为0.2-0.3mm。
- 将涂布好的玻璃板在105℃下烘烤1小时,取出备用。
2. 点样:- 用毛细管吸取少量样品,在薄层板下端约2cm处轻轻点样。
- 点样后,用铅笔在点样位置画一个圈作为原点。
3. 展开剂的选择与制备:- 根据待分离混合物的极性,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 将展开剂倒入层析缸中,液面高度约为1-2cm。
4. 展开与显色:- 将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盖好盖子。
- 待展开剂上升到薄层板顶部时,取出薄层板,晾干。
- 用紫外灯或碘蒸气对薄层板进行显色,观察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位置。
5. 结果分析:- 计算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比移值(Rf值)。
- 比较不同样品的Rf值,鉴定各组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薄层色谱图:- 从薄层色谱图上可以看出,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形成了不同的斑点,实现了分离。
薄层色谱法制板
薄层色谱法制板是一种将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层,然后进行点样、展开和色谱分离的方法。
以下是薄层色谱法制板的详细步骤:
1. 准备薄层板: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如硅胶、氧化铝等,将其均匀涂布在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形成一层薄层。
自然晾干后,将薄层板放入烘箱中,在一定的温度下活化,以提高固定相的活性。
2. 制备样品:将待分析的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确保样品中各组分在薄层色谱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分离。
3. 点样:使用微量注射器或毛细管将样品溶液点涂在薄层板的适当位置上。
点的直径应适中,一般为2-5毫米。
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应足够远,以避免相互干扰。
4. 展开:将薄层板放入展开槽中,用合适的展开剂进行展开。
展开剂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固定相的类型来确定。
在展开过程中,样品中的各组分会在薄层板上移动,形成不同的斑点。
5. 斑点定位:将薄层板从展开槽中取出,放在适当的位置晾干。
晾干后,使用显色剂或紫外灯对薄层板进行观察,确定各组分的斑点位置。
6. 定量分析:根据各组分斑点的位置和颜色深浅,与标准品进行对比,确定各组分的含量。
也可以使用薄层扫描仪对斑点进行扫描,通过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薄层色谱法制板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固定相的选择、涂布的均匀性、展开剂的配比等。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实验条件,以提高薄层色谱法的分离效果和准确性。
薄层色谱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2. 学习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提高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薄层色谱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鉴定。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它是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在固定相上发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从而实现分离。
实验中,常用的固定相为薄层板,通常采用硅胶或氧化铝作为吸附剂。
流动相为有机溶剂,如正己烷、乙酸乙酯、氯仿等。
当流动相流过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会根据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在薄层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薄层色谱仪、紫外灯、层析缸、点样毛细管、剪刀、镊子、剪刀、电子天平、烧杯、移液管、试管等。
2. 药品:硅胶薄层板、正己烷、乙酸乙酯、氯仿、碘化钾、混合样品(如苯、甲苯、乙苯、丙苯等)。
四、实验步骤1. 薄层板的制备:称取适量硅胶,加入少量水,调成糊状。
将糊状硅胶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待固化后,放入烘箱中烘烤活化。
2. 点样:用点样毛细管蘸取混合样品,在薄层板下端2.0cm处点样。
重复点样,使样品斑点直径约为1.0mm。
3. 展开剂的选择: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本实验选择正己烷为展开剂。
4. 展开操作:将点样的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加入适量展开剂,使展开剂液面略低于薄层板下端。
待展开剂上升至薄层板上端后,取出薄层板,晾干。
5. 显色:将晾干的薄层板置于紫外灯下观察,或用碘化钾喷洒薄层板,观察斑点。
6. 结果分析:记录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位置,计算比移值Rf。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得到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位置和比移值Rf。
2. 结果分析:根据比移值Rf,对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进行鉴定。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确定各组分的名称。
六、实验讨论1. 薄层色谱法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
薄层色谱板的制备
这个东西也算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而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必然都会有一个溶胀,溶解的过程,所以配制的时候,应该将称好的CMC-Na少量的撒在水的表面,让其自然沉降,注意要散开平铺,这样能够充分浸润,使其溶胀,之后可以置于水浴锅内加热溶解;当然如果你不是很急着用的话也完全可以,直接用水泡着放那,估计十天半月的也可以用了。
26. 板子炸裂也可能是CMC-Na中有絮状沉淀所致。
27. 但凡加了CMC的板都易烘糊,尤其是温度高于100度时,若改用不加CMC辅的水板来作,就不会有烘糊现象,但不加CMC辅的板又太软,点样时容易点出洞,有个好办法是将CMC的浓度调至0.1%,这样就不易烘黑的。
28. 系统适用性:如果你是做鉴别的话,薄层的系统适用性主要是做检测限和分离度。
17. 如果经过一次展开后,展开槽内仍剩下足够的展开剂,可以展开第二块板子吗?
个人认为最好不要。一般来说为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应先饱和一下,第二次使用如果还要饱和就会造成另一侧残留的展开剂附着在板子上,造成影响。而且有机溶剂一般较易挥发。
18. 自己手铺的薄层板怎么都没有买来的高效板好用,用过之后也可以用极性大些的展开剂将展开的点,二次展开跑过,这样就可以重复利用了。
24. 板铺好后,自然凉干最好,一定是要从玻板后看也是干的,注意一定要放平,最好控制空气流动;然后再放到烘箱中活化,这样就不会有裂开的现象了; 如果直接铺好后或者只是硅胶表面是干的,放进烘箱都会有裂开的。
25. “晾干的板子放在烘箱里怎么全炸裂了,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板子炸裂。”
你的板没有完全干透,表面看是干了,但是最中间的没有干,所以你直接放入105度的烘箱烘,当然会炸裂了,所以应该先用低温大约40度左右烘30分钟左右,再用105度活化,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薄层色谱操作步骤流程
薄层色谱操作步骤流程简介薄层色谱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它基于分离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性质进行分离,通过不同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程度不同,实现对混合物的组分分离和定性分析。
实验所需设备和试剂•薄层色谱板•色谱层析溶剂(开发剂)•样品溶液•开发槽•显色剂操作步骤1.准备色谱板:将薄层色谱板切割成适当大小,并用铅笔在色谱板上标记出样品位置。
2.准备样品溶液:将待分析的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成适宜的浓度溶液。
3.样品上板:使用微量吸管直接在样品位置滴加适量的样品溶液,使其均匀地涂敷在色谱板上。
4.色谱板预处理:将样品涂敷后的色谱板放置在通风处或使用烘箱晾干,确保样品完全干燥,以免影响后续的分离和分析结果。
5.准备开发剂: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色谱层析溶剂,并在开发槽中加入足够的开发剂,使其深度达到足够的高度。
6.开发过程:将预处理后的色谱板快速且垂直地放置在开发槽中,确保样品位置不与开发剂接触。
待开发剂上升至适当高度(通常为色谱板的1-2cm)后,取出色谱板并迅速将其放置在室温下。
7.晾干过程:等待开发剂在色谱板上表现出理想的色谱迁移效果后,将色谱板再次晾干。
8.显色检测:根据待分析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显色剂,在色谱板中进行染色或者影像检测。
根据显色剂所表现的色带位置和颜色变化,可以判断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迁移情况和相对含量等信息。
9.结果分析:根据色带的迁移距离、相对含量以及与已知标准品的对比等信息,对样品进行分析和定性。
实验注意事项1.色谱板在操作和处理时需小心,避免刮伤或破损。
2.各种试剂使用时需注意安全,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气体。
3.色谱板处理过程中,需避免手指接触样品位置,以防止污染。
4.所使用的开发剂应遵循相应的危险品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
5.显色剂的选择应符合实验要求,根据不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
结论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方便、快速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在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各个步骤的实施和安全操作。
简述薄层色谱操作步骤。
简述薄层色谱操作步骤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以下是薄层色谱操作的简要步骤:
1. 制备薄层板:将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与粘结剂混合均匀,涂布到玻璃、金属等基板上,制成薄层色谱板。
2. 点样: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溶于适当的溶剂中,用微量移液器将样品溶液滴在薄层板上,吹干后,重复点样 2-3 次。
3. 展开:将点样后的薄层板放入密闭的层析槽中,下端浸入展开剂高度不超过 0.5cm。
展开距离一般为 10~15cm。
根据溶剂移动的方向,分为上行展开和下行展开。
4. 晾干:取出薄层板,晾干,使其易于显色。
5. 显色:用喷洒显色试剂或紫外光线照射的方法使被分离的化合物显色。
常见的显色试剂有碘蒸气、磷钼酸、紫外灯等。
6. 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显色后的薄层板,可以分析化合物的分离情况。
根据 Rf 值(相对移动距离)比较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7. 收集和鉴定:将分离后的化合物进行收集,可以通过复溶、浓缩等方法纯化化合物。
然后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如质谱、红外、核磁共振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溶剂系统等,以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薄层色谱板的制备 实战
薄层色谱板的制备
一、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板的制备。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烘箱、载玻片、量筒、50ml烧杯、玻璃棒、称量天平、薄层色谱硅胶、羟甲基纤维钠、无水乙醇、蒸馏水、1%盐酸溶液、电炉
三、实验步骤:
(1)洗片(时间)
取用过的薄层层析硅胶板10片,先用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取出、洗净,再用30%NaOH浸泡30分钟,煮沸30分钟,冷却后用去离子水洗三次。
拿出晾干。
(2)称量
羟甲基纤维素钠3g,放入250ml烧杯中,用少量去离子水润湿,量取蒸馏水100ml注入250ml烧杯中。
搅拌30min,在电热套上加热煮沸,直至羟甲基纤维素钠完全溶解。
羟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放置过夜。
(3)调制
称量30g硅胶,加入羟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搅拌30min,使硅胶溶胀完全。
(4)制板
用玻璃棒将调制好的糊状物迅速涂在载玻片上,不断振动载玻片使其分布均匀。
(5)晾干
置于水平桌面上自然风干。
(6)活化
使用前放入烘箱105-120摄氏度恒温加热1小时活化。
问题讨论:
第十周交。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是关于薄层色谱法的实验。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色谱技术,通过样品与固定在硅胶或膜上的载体表面进行相互作用,来分离、检测和鉴定化合物。
这种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化合物,例如有机和无机分子,蛋白质和激素等。
本篇报告将谈论实验的详细过程,包括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等。
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首先,收集需要检测的样品,如草药提取物或化学制品等,并将其溶于适量的溶剂中,以便在后续步骤中进行处理。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醋酸丁酯作为样品。
2.色谱板的制备将需要分离和检测的化合物溶于适量的液相分离剂中,并将其在加热后涂抹于薄层色谱板上。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硅胶和二甲苯混合物作为分离剂,将混合物涂抹在硅胶薄板上。
3.运行色谱板将涂有样品混合物的色谱板置于色谱仪中,并通过适当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温度、相对湿度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的条件为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为30%。
4.展开色谱板在完成分析后,将色谱板从色谱仪中取出,并使用紫外光或化学显色剂进行检测和分析。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化学显色剂4-乙基安利烯基吡啶作为显色剂。
结果分析: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我们获得了对于醋酸丁酯的分析结果。
在我们所使用的条件下,醋酸丁酯被完全分离和检测。
我们通过比较其Rf值(相对迁移率)和标准曲线,最终确定其浓度。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运用了薄层色谱法来分离、检测和鉴定醋酸丁酯。
结论:综上所述,本次实验展示了薄层色谱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分离和检测技术。
我们在操作中可以看到该技术的快速性和可靠性,同时在分离和检测中也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今后的实验和应用中,我们应继续深入探索这一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原理和用途,并为将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薄层色谱板的基本制备方法。
2. 了解薄层色谱板在分析中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其原理基于样品中各组分的极性差异,在固定相(薄层板)和流动相(展开剂)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硅胶作为固定相,通过涂布法制备薄层色谱板。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涂布器、干燥箱、剪刀、玻璃棒、天平等。
2. 材料:硅胶、蒸馏水、乙醇、玻璃板、待分离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硅胶:称取适量的硅胶,置于研钵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制成硅胶浆。
2. 涂布:将玻璃板清洗干净,置于水平桌面上。
用剪刀将玻璃板裁剪成所需尺寸。
用玻璃棒将硅胶浆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厚度约为0.2~0.3mm。
3. 干燥:将涂布好的玻璃板放入干燥箱中,105℃恒温干燥1小时,取出待用。
4. 切割:将干燥好的薄层板用剪刀沿对角线裁剪成所需尺寸。
5. 点样:用微量移液器将待分离样品点在薄层板的一端,点样量根据样品的浓度和分离要求确定。
6. 展开:将点样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使展开剂液面略高于薄层板上的样品点。
将展开缸密封,待展开剂上升至接近薄层板顶端时取出。
7. 观察与记录:将展开后的薄层板取出,晾干,观察分离效果,并记录各组分的位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样品在薄层板上形成了清晰的色带,说明薄层色谱板制备成功。
2. 根据展开剂上升的高度和样品点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样品中各组分的极性差异。
3.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标准样品,可以鉴定样品中的组分。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薄层色谱板,并掌握了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操作。
2. 通过本实验,了解了薄层色谱板在分析中的应用,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防止硅胶浆和展开剂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
4. 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达到了实验目的。
薄层色谱鉴别的操作步骤
薄层色谱鉴别的操作步骤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别化合物的技术方法。
它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通常为硅胶或氧化铝)和流动相(通常为有机溶剂或混合溶剂)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识别。
下面将介绍薄层色谱鉴别的详细操作步骤。
步骤一:准备工作1.准备样品:将待鉴别的化合物按照所需的质量或体积制备好。
2.制备薄层色谱板:选择合适的薄层色谱板,通常使用硅胶或氧化铝涂覆在玻璃或铝板上。
确保色谱板的表面平整且没有明显的破损。
3.准备流动相:根据待鉴别化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或混合溶剂作为流动相。
通常使用的有机溶剂包括乙酸乙酯、正己烷、甲醇等。
4.标记色谱板:使用铅笔或无色墨水标记薄层色谱板的起点(样品施加的位置)和终点(溶剂前行的位置)。
步骤二:施加样品和进行色谱开发1.施加样品:使用微量注射器或玻璃冲管,在离起点约0.5-1厘米处,施加待鉴别的化合物样品。
确保施加的样品量尽量小,以避免色谱效果遭受干扰。
2.使用色谱槽:将标记好的色谱板放入预先装满流动相的色谱槽中。
确保色谱板竖直地插入槽中,并确保槽中的流动相不会超过色谱板的底部。
3.等待色谱分离:根据待鉴别化合物的性质,控制室温、相对湿度和开发时间等因素,让流动相沿着色谱板移动。
注意观察,当溶剂前行到距离终点约0.5-1厘米处时,取出色谱板,并迅速在色谱板上圈定前行边界。
步骤三:鉴别化合物1.可见检测:将圈定前行边界的色谱板,直接放入紫外光灯激发器中观察有无荧光发射。
或者,将之放入化学品磁暗室中观察有无荧光。
记录下颜色和Rf(色谱前进因子)值。
2.显色剂检测: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显色剂进行检测。
例如,使用碘蒸汽(在碘化器或浴中加热固体碘)显色、使用二蒽酮溶液显色等。
在显色后,观察有无显色斑点形成,并记录下颜色和Rf值。
3.化学反应检测:根据待鉴别化合物的特殊化学性质,可以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进行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薄层色谱技术理论,熟悉掌握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一、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把吸附剂(固定相)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板上,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加在一薄层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流动相)展开,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大小不同及溶剂对不同物质溶解分配系数不同,当溶剂流过时,各物质在吸附剂和溶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地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
不易被吸附或易被溶剂溶解的物质相对移动得快一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展开,不同的物质被彼此分开,最后形成相互分离的斑点。
将展开完毕的薄层板从密闭容器中取出后,应用特定的试药或方法将斑点显色,从而达到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二、薄层板的制备1.玻璃板用一块玻璃板涂上很薄的吸附剂,如硅胶或氧化铝等,玻璃板要求薄厚一致,大小相同,表面光滑平整,一般玻璃只要合乎这些要求就可。
如果找不到平整均一的,将旧光学照像底片截成同样大小也可以。
用前先将玻璃用肥皂和水洗干净,必要时浸泡在清洗液中,然后水洗烤干,用纱布擦光。
玻璃板大小有各种规格,一般有20×20、20×10、20×5厘米,也有更小的,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宽度要求至少能点开两三个样品,每两点之间相隔至少1.5厘米,玻板长度一般要满足展开10厘米的距离。
点样的起点应距底边至少1.5厘米的距离。
2.吸附剂应用最广泛的为硅胶和氧化铝,市场上有专供薄层色谱用的吸附剂,规格分不含粘合剂的硅胶H,氧化铝H和含有粘合剂熟石膏的硅胶G,氧化铝G,如市售硅胶G含13%熟石膏,氧化铝分中性、酸性、碱性三种。
吸附剂的粒度范围最好在180-200目之间,太小了流速慢,太大则影响分离效果。
如不合要求,应过筛。
3.薄层板的涂布最简单的涂布方法是用两条比玻璃板厚0.25毫米的玻璃条或有机玻璃条(或在同样厚度的玻璃条下粘一层胶布),将玻璃板夹住,把调好的吸附剂浆液平铺在薄层板上,然后用一有机玻璃条或直尺,迅速均匀地向前推进,就象推血片一样,只要推进的速度均匀一致,即可得到薄厚均匀的薄层板,如在一块玻璃板末端再接一块相同的玻璃板,把剩余的装液接过去,可使涂层边缘整齐,厚度一致,吸附剂浆液的加水量和搅拌时间是涂布成败的关键,像12×8平方厘米的玻璃板需要2~3克硅胶G,加4~6毫升水即可,只要技术熟练即能涂成厚薄一致,光滑平整的一块薄层板。
不同性质不同批号的吸附剂,加水量和搅拌时间有时可有差异,应根据情况摸出规律。
为了达到涂布的各板厚度均匀一致,最好采用涂布器进行薄层的涂布。
为了增加薄层的牢固性及易于保存,可在涂布过程中加入某些粘合剂以增加薄层的硬度。
一般采用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应用方法是取CMC-Na 1克溶于100毫升水中,加热煮沸溶解,按比例与硅胶搅匀,铺板。
涂成之后先把玻板放在平面上,室内干固,再对光检查,看是不是均匀,有无气泡,平整光洁度如何,合格的上烤箱110℃加热30分钟进行活化,冷却后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在进行实验时,应尽量可能采用同批号涂布活化的薄层板,以减少因活化不一致引起的Rf值发生差异,目前国内市场已有成品供应,如黄岩化学分析材料厂即有各种类型的薄层板出售。
三、薄层板的使用1.点样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应尽量避免有水),取微量注射器或玻璃毛细管截齐后,吸取一定量的检样,轻轻接触到薄层上,使样品自动吸到薄层上,点的直径不要超过0.3厘米,一次不能点完,待干后再点,稍有过分就会损伤板面,影响展开后的斑点形状。
每两个样点之间相距至少1.5厘米。
点样的起点距薄板底边至少1.5厘米,以免样点浸入展开溶剂中,同块薄板上各样点应保持在与底边平行的一条直线上,为控制好点样距离,应用薄层点样尺架。
2.展开根据薄层板大小,自行选用适当玻璃标本缸,长方形,如17×10×6厘米的标本缸可容纳下15×9厘米的玻璃板。
采用较大的玻璃缸和玻璃板时,在缸内沿周围缸壁衬一层预先浸有溶剂的滤纸,以便缸内展开溶剂易达到饱和,防止边缘效应(即两边缘的点走得快)和同一物质Rf值不一致现象。
一般将薄层板斜置展开容器内,密闭。
先不使溶剂浸湿薄层板,饱和10~15分钟后再进行展开,展开溶剂沿着薄层板向上移动。
对加粘合剂的涂板可以近于垂直的状态进行展开,而对未加粘合剂的薄层板则必须以倾斜状态(15度角)进行展开。
为了防止产生“边缘效应”和展开溶剂不饱和现象。
还可采用夹心式展开容器,其方法是将薄层板的左右两侧各刮去5~10毫米,垫上条状玻璃或塑料,盖一块与薄层板同样大小的玻璃,用夹子将两边夹好,插入展开溶剂中进行展开,并能取得良好效果。
3.显色薄层展开后,凉干。
如含粘合剂,即可直接喷显色剂,使之显色,有的还需经紫外线(254nm)照射后方能显色;对不含粘合剂的薄板,在喷显色剂时应尽量远离薄层板,否则会连吸附剂一起吹掉,应予以注意。
四、检样的定性定量分析1.比移值(Rf)的测定当样品的薄板一端被展开,经过毛细管作用流向另一端,样品是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
并沿着溶剂流动的方向移动,由于样品中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各组分的移动速度也不同,经一定距离后使各组分彼此分离。
样品各组分移动的速率,亦即分离后在薄层板上的位置与溶剂展开前沿的距离的比值为比移植。
2.定性分析相同的物质Rf值应当是相同的,但因能影响Rf值的因素很多,要想得到与标准物质相同的Rf值,最好在鉴定时,将样品与标准物质点在同一张薄层板上一同展开,根据检样斑点的Rf值与标准样品的Rf值比较,即可确定二者是否相同,但要做到准确的定性,需要两种以上展开溶剂系统所得的Rf值比较判断。
3.定量分析(1)目测比较法①用吸附剂(如硅胶G)涂布成厚0.25~0.5毫米,大小20×20厘米的薄层板,110℃活化30分钟,室温冷却。
②用微量注射器(10微升)在距板底1.5厘米处,将标准样品溶液按1、3、5、7微克自左向右点在起始线上,然后再吸取不同量的检材提取溶液(相同于1、3、5克检材的提取溶液)按次序点在同一板的右侧。
③选择比移值适中的展开剂(Rf在0.45~0.75之间者)用夹心式展开法或连续薄层展开法。
展开距离为10厘米,显色剂要求能使显色后的斑点明显清晰。
这样得到的色斑比较集中,重现性好,便于比较。
④显色后,观察其色斑大小,深浅与已知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系列色斑相比较,粗略定出含量,然后算出检液总体中含量,根据所取检材量,求出百分含量。
(2)洗脱测定法①在制备好的薄层板左端,先点一标准样品点,作为对照定位用,然后根据检材提取溶液的多少,在同一板的右端点成点状或线状。
②置玻璃缸中展开(如有连续薄层展开仪更好),展开后晾干,再用玻璃板遮住右侧检材部分,仅使对照定位点显色。
③显色后,根据斑点位置将未显色部分(相当于色斑所在部分)的吸附剂用刮刀刮下或用抽吸法收集起来。
④将收集的吸附剂置于小层析柱管中,用极性大的溶剂甲醇或乙醇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并加以浓缩。
⑤用适当溶剂调整到一定体积,可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被检物最大吸收波长处进行测定。
同时用薄层吸附剂洗脱液作空白吸收值测定。
如有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的比色反应,还可用比色计测定化合物的含量。
上述洗脱液亦可作为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分析前的处理液。
(3)薄层色谱扫描仪测量法以洗脱法处理层析色斑,不仅操作麻烦,而且有些待测成分不能定量地洗脱下来。
或者在洗脱过程中发生分解,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最好是采用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仪直接定量检测,经电子积分器积分推算出检样中待测物质的含量。
其测定方法包括为:①斑点面积测量法;②斑点光密度测量法;③斑点荧光测量法。
附:实验仪器1.薄层涂布器2.微量注射器3.薄层点样尺架4.薄层板展开缸5.吸引器6.喷瓶7.烘烤箱实验二氢氰酸及氰化物的检测目的要求:了解氰化物中毒的条件和毒性反应,掌握氰化物的化学性质,检材的采取及处理方法和常见的鉴定方法。
一、检材采取和毒物的分离1.检材采取:最好的检材为中毒者剩余的食物、饮料、呕吐物及尸体胃和胃内容物,其次为血液,肺、肝、脑等。
吸入中毒的应采取血液为宜。
检材应盛于密闭容器内,并尽量少留空间,尽快进行检验,不能及时检验者应将检材低温冰冻保存。
2.毒物分离:含氰化物中毒检材的分离采用水蒸气蒸馏法(1)分离原理:氰化物遇酸可形成易挥发的氢氰酸,氢氰酸具有较高的蒸气压,检材在酸性条件下当和水同时加热或通入热水蒸气时,能随水蒸汽在较低的温度沸腾蒸馏出来,在碱性环境下被冷却收集,达到分离的目的。
(2)操作方法:取适当量检材(10~50克),剪碎或捣碎,放入2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水2倍,再加10%的酒石酸酸化(PH5)。
取1000毫升烧瓶作为水蒸气发生瓶,倒入热水,投入数小块沸石,上插安全管(长度60厘米的玻璃管)。
按图所示:用连接管将两瓶相连,将检材瓶浸入水浴锅中接上冷凝管,收集液瓶中加入5毫升0.01N 氢氧化钠溶液使接收管直接通到受液瓶中稀碱液液面下,以防馏出氰化物逸失,检查所有瓶塞及各接头处紧密不漏气后,将水蒸气发生瓶和水浴锅同时加热,收集馏液10分钟备检。
〔注意事项〕(1)检材处理的愈碎愈好,检材溶液必须呈酸性。
(2)蒸馏装置的各接头处必须严密不漏气。
(3)蒸馏完毕后,应先将受液瓶取下,再将水蒸气发生瓶的瓶塞放松,或将水蒸气发生瓶与检材瓶之间的连接处拆开,然后再停止加热以防各瓶之间相互倒流。
(4)对血液、面糊、稀粥等检材,可加入2~3毫升液体石蜡或适量的三氯醋酸溶液,以避免蒸馏时发生大量的泡沫溢入冷凝管。
(5)蒸馏瓶中的内容物,不能超过瓶容积的1/3。
二、氢氰酸及氰化物的鉴定方法(一)普鲁士蓝反应:1.原理:蒸馏出来的氢氰酸吸收在稀碱溶液中生成氰化钾,加硫酸亚铁后生成亚铁氰化钾(黄血盐),后者与溶液内亚铁氧化成高铁,在酸性条件下,化合为亚铁氰化铁,即普鲁士兰或柏林蓝。
该反应是氰化物的专属反应,阳性结果可确证氰化物的存在,反应灵敏度为1:5000。
2.操作方法:取蒸馏液3~5毫升,加新配的20%硫酸亚铁2滴,加热至恰沸,加稀硫酸使成酸性,如有氰根视含量多少,溶液有蓝绿色至深蓝色。
量多即析出蓝色沉淀,量少时颜色和沉淀可能要隔24-48小时后才显出。
(二)氰化物的快速检验法检材不经水蒸气蒸馏,可直接做普鲁士兰试验。
1.原理:氢氰酸与硫酸亚铁-氢氧化钠试纸作用生成亚铁氰化物,在酸性条件下,再与由空气氧化产生的三价铁离子作用生成普鲁士兰。
6HCN+Fe2++6OH-= Fe(CN)64-+6H2O4Fe3++3 Fe(CN)4-6=Fe4[Fe(CN)6]3(普鲁士兰)2.操作方法:取检材5~10克,置锥形瓶中,加适量水调成稀糊状,加10%的硫酸使之变成酸性,取滤纸一小方,滴加新配制的20%硫酸亚铁2滴及10%氢氧化钠2滴,将此滤纸覆盖于锥形瓶口,瓶底缓缓加热,待有蒸气上冒,取下滤纸,浸入6N盐酸内,如有氰根,滤纸即蓝色斑点,水洗,色斑更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