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古代变法的例子
古代变法的例子
1.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次变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强大,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
这些改革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军事力量,但由于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3. 张居正改革: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为了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通过改革吏治和赋税制度,张居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延长了明朝的国祚。
这些变法都是为了应对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改革法令制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变法往往涉及到各方利益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中国古代史复习:古代著名的改革!历代疆域的变迁
政法干警文化综合中国古代史复习:古代著名的改革三、古代著名的改革1.历史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2.政治(1)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做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3)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4)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5)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来源:考试大_政法干警考试政法干警文化综合中国古代史复习:历代疆域的变迁四、历代疆域的变迁1.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
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1)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说,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 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 义。他们是谁?为什么?有何突出成就?
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渡过经济危机, 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要点整合
二、近现代中外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俄国走上了资本 主义发展道路。 2.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 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3.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 动,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 化的第一步。 4.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资 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它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 本主义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要点整合
5.东欧国家的改革:1956年开始到20世纪六七十年 代,匈牙利改革,成效突出,曾有“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的称誉;80年代陷入新的困难。1968年,捷克斯洛伐 克的改革,被苏联镇压。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都 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1989年,东欧剧变,各国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也随 之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 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一)中国古代重要改革列举1、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土地好坏而征收赋税)2.鲁国“初税亩”(按亩收税)2、战国时期:1、魏国李悝变法2、楚国吴起变法3、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第一次: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①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4、北宋:庆历新政(即范仲淹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措施:①理财(中心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各法的具体含义见P103——104】②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③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A在北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变法依然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B但是新法在推行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二)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基本原因:(1)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2)社会矛盾激化造成,如王安石变法。
2、改革的主要措施:(1)改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2)限制贵族特权,如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3)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在调整中照顾农民的一些利益,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3、改革结果:(1)成功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周世宗改革等(2)虽取得成效但最终失败:王安石变法。
4、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1)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反对;(2)用人不当,新法反而危害百姓。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赵(名雍)武灵王:改胡服骑射(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韩国摩擦不断;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紧邻齐国;西北: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经常掠夺赵国。
胡人: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著名改革
著名改革一、管仲改革春秋、齐桓公。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
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靠国家垄断商业及其经营而致富成了强国。
管仲在位的时间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可以说是先秦诸子中唯一成功的典范。
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遗产也仍有借鉴意义。
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促进民族融合四、王安石变法北宋宋神宗时期。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
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五、洋务运动洋务运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涉及,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
中 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事件是什么
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事件是什么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众多意义深远的改革事件。
然而,如果要从中挑选出最重要的一项,商鞅变法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当时,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相对较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部,旧有的贵族制度束缚了社会的发展,土地分配不均,农民生活困苦,国家财政收入有限;外部,秦国受到其他强国的威胁和侵略。
商鞅变法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这一举措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为普通民众提供了通过军功晋升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战斗热情和为国效力的积极性。
同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这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为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他还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法律方面,商鞅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实行连坐法。
虽然这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残酷,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商鞅变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首先,它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幅提升,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商鞅变法所确立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县制的推行一直延续到了后世,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功爵制也为后世选拔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然而,商鞅变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过于强调严刑峻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的紧张和矛盾。
而且,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但无论如何,商鞅变法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它是一次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的改革,不仅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与商鞅变法相比,其他一些改革事件虽然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影响力和深度上都稍显逊色。
中国古代改革的例子
中国古代改革的例子1. 说起中国古代的改革,商鞅变法可是个大手笔。
当时的秦国就像个生病的病人,商鞅这个"医生"来了,二话不说就开了个"重要处方":废除世袭制度、建立军功爵位制,让有本事的人都能当官。
老百姓听说这个政策,都说:"这下可好了,咱们也有机会出人头地啦!"2. 王安石变法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北宋时期,国家就像个漏水的水缶,钱财哗哗地往外流。
王安石看不下去了,搞起了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
他说:"咱们不能光靠收税过日子,得想办法把经济搞活!"3. 张居正改革可厉害了。
明朝后期,朝廷的账本乱得像一锅粥。
张居正来了个"一条鞭法",把赋税制度整得明明白白。
老百姓说:"总算不用东交西差了,一次性缴清多省事!"4. 汉武帝时期的改革像是一场大戏。
他推行"推恩令",让诸侯王的地盘像切月饼一样分给子孙,慢慢就把诸侯王的势力削弱了。
还搞了个"盐铁专营",让国家垄断盐铁生意,国库一下子就鼓了起来。
5. 隋朝的科举制改革可是个大动作。
以前当官全靠家世,现在寒门子弟也能通过考试当大官了。
有个读书人高兴地说:"这下不用再靠祖上积德,就看自己的真本事了!"6.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特别有意思。
他让鲜卑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就像是给整个民族换了身行头。
有个大臣感叹:"这哪是改革啊,简直是把整个民族都换了个样!"7.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也是一场改革盛宴。
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重用魏征这样敢说真话的谏臣。
魏征经常对唐太宗说:"陛下,您这事儿办得不对!"唐太宗不但不生气,还说:"这就是我的镜子啊!"8. 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可有意思了。
他请来几个厉害的将领喝酒,酒酣耳热之际,说:"你们也累了,不如回家享清福吧!"就这样,把兵权都收了回来。
古代改革故事
古代改革故事
古代改革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嬴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著名的是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他通过废除分封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使得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 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罗马共和国在其早期发展时采用了一套复杂的制度,但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向帝国制度转变。
最著名的改革者是凯撒大帝,他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革,最终建立了罗马帝国。
3. 约翰·洛克和启蒙思想: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哲学理论,主张人民有天赋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
这些理论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法治、民主和个人权利的发展。
4.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社会运动。
它推翻了法国的君主制度,废除了封建制度,宣称人人生而平等,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
这场革命引发了法国社会、政治和法律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古代改革故事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改革尝试,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 与韩国摩擦不断;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紧邻齐国;西北:林胡、 楼烦等胡人部落,经常掠夺赵国。
胡人: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 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 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七、唐朝中叶:二王八司马的 146 天改革 唐朝中期以王叔文、王为首的永贞革新,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因 刘禹锡与柳宗元卷入、后主导改革的 8 人被贬为司马而名留史册。
依靠的太子李涌在登基前夕( 804年)中风躺倒,体力衰弱,变成了 哑巴;次年登基为顺宗。
主要改革:罢宫市和五坛小儿坊,罢免大贪官京兆尹李实;放还宫 女 300人,教坛女乐 600 人;调整人事,裁撤了专门研究和宣传“阳阴、 星卜”的翰林院待诏。最后,谋夺宦宫军权未国,而且太子李纯支持反 对派而失败。
言书”),轰动朝廷。后在金陵讲学长达 20年的,谢绝到中央当官的美意。 1068年,神宗召见王安石,“一见奇之”。次年任副宰相, 1070 年任宰相, 主导改革 16 年—熙宁变法,变法从“理财” 、整军入手。①均输法。京 师所需物资由政府采购,但两年后息政;②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 ③免税法: 改无偿当差为用钱雇人。 1076年收钱 1000 多万贯,余 400多 万。④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查税,均定田税。⑤免行法。⑥科举新法: 进士考试取消诗赋,改为经义大意和时事政论相结合。⑦青苗法:把政 府储备粮在青黄不接时借贷给农民, 收息敛财(1073 年有 292万贯);市 易法:政府平衡市场(平价购滞销品,市场缺划价出售) 。1077 年,收息
高考必备: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 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 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 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 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 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 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运动
背景:①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本质上是维护封 建统治的不同道路)。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 防,培养人才。 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破产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极 力阻挠;洋务派力量分散、有限;没有根本 改变封建制度。 教训:地主阶级改革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 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 发展。
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 转变
⑴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 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 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 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 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商鞅变法 背景:①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②新兴地 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主阶级统治。 主要内容: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④“燔诗书而明法 令”;⑤统一度量衡;⑥废分封,行县制;⑦废除井田制。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 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 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 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②最高统治者 支持,③措施得当。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⑸地位: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
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
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与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与改革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意义: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意义: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内容:1、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3、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4、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5、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6、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7、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8、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9、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意义: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内容:1、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2、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改革与影响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改革与影响中国古代历经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与变革,这些改革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还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史上的几个重要改革,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秦朝的改革与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
秦朝在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秦朝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
他们采取了集权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立一位郡守,实行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
同时,秦始皇还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
其次,秦朝还进行了法律制度的改革。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统一了中国的法律体系,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此外,秦朝还进行了经济制度的改革。
他们实行均田制,平均分配土地,提高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
秦朝还采取了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贸易和交通的繁荣。
这些改革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实现了长时间的国家统一,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秦朝的法律和政策也成为后来各个朝代的参考和借鉴对象。
二、隋朝的改革与大运河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改革时期。
隋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修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全长近1800公里,连接了中国南北的黄河和长江。
修建大运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促进了商品交流和人员流动,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动脉之一。
隋朝的改革还包括了政治、军事、法律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著名的是隋文帝推行的科举制度,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阶层更趋合理,提高了治理能力和国家的稳定。
隋朝的改革对中国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和经济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社会的进步。
而科举制度则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延续了千年之久。
三、明朝的海洋探险与文化交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改革时期。
中国历史的改革和变法列表
中国历史的改革和变法列表
以下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改革和变法的列表:
新文化运动(1915-1921年):这是一场涉及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帝下令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列强的干涉,变法未能成功。
清朝的康乾盛世(1661-1799年):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使清朝达到了繁荣与稳定的时期。
户部改革(624年):唐太宗在位期间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通过整顿财政制度和推行均田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和农业生产。
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创建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军事人才,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一场农民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实行平等、公正和共享财产的社会制度。
新政(1901-1911年):清朝末年光绪帝下令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旨在挽救清朝统治,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各种问题的出现,新政最终失败。
这只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改革和变法的例子,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改革尝试和变革。
这些改革和变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从古至今的变法与改革成功的例子
中国从古至今的变法与改革成功的例子中国历史悠久,变法与改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中国从古至今的一些成功的变法与改革例子:1.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的领导下进行了著名的变法。
商鞅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这一系列改革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孝文帝改革: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均田制、户调制、三长制、租调制等,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3.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改革旨在解决北宋面临的财政危机和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4. 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吏治、加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等,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面临的财政危机,也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5. 戊戌变法:清朝末期,光绪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但由于触及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遭到镇压。
以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些成功的变法与改革例子。
这些改革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变法与改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 符合国情:成功的变法与改革往往是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商鞅变法是在秦国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战乱频繁的背景下推出的,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张居正改革是在明朝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末期国家危机深重的背景下推出的。
这些改革措施都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因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领导力:成功的变法与改革往往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力。
商鞅、孝文帝、王安石、张居正等人都具有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能够有效地推动改革方案的实施。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1、古代著名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3)公元8年王莽改制;(4)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5)后周周世宗改革;(6)北宋王安石变法;(7)明朝张居正改革。
2、近代改革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历代农业经济政策(1)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秦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4)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5)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6)南北朝: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7)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8)北宋:形成租佃制。
(9)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明朝中期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10)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11)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3)1950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知识链接]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1、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相继掀起变法运动。
(2)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时间:5世纪末。
(3)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实行汉制。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3、戊戌变法(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2)时间:1898年。
(3)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4)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4)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概况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中国古代重要改革
中国古代重要改革一、管仲变法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1 变法背景当时齐国已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同时齐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形式严峻,各邻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乱,而对齐国也是俯视眈眈。
因此这时非常需要站在历史前沿的改革者出现。
2 变法具体措施2.1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
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
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
官吏有三宰。
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
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
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
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
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
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
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
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
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2.2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
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
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
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
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
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
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
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
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
齐桓公、国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帅。
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战国)
1、目的:富国强兵。
2、时间:第一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时间:第二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0年
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
把全国分为41个县,设县令主持县政,丞为副县令,
尉负责军事。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个废除:)废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制
(二个奖励:)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二个制度:)什伍制、县制
(二项法律:)连坐、轻罪重罚
(最后全烧了:)焚烧诗书
3、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经过一百多年的
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4、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
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施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2、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
--贵族、官僚和大地
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
--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
3、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
引发农民起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
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 ------庆历五年(1045年)初
1、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
①中央积贫积弱
②庆历新政,革除弊端(改新除弊)
2、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3、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内容:(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四)择长官。
(五)均公田。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
5、结果:失败。
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
3、改革过于激进。
6、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五、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根源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积弱:原因:(1) 集中军权。
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3)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4)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原因:三冗(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
荫法授官多
2、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指导思想 开源、富国“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4、措施
(一)富国(农业和商业)
农业:A、青苗法(最有矛盾)作用:保证农业生产、免受高利贷盘剥、扩大政府收入。
B、农田水利法(最没有争议)作用:促进农业生产。
C、免役法作用:保障农时,扩大政府的收入、打击官僚地主利益。
D、方田均税法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打击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商业:A、市易法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平衡物价、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B、均输法作用:政府调节市场、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二)强兵
A、保甲法作用:保证兵源、维护基层社会治安。
B、保马法作用:保证军需,节约财政。
C、将兵法(重点)作用:改变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D、设军器监作用:提高武器质量
(三)取士
A、改革科举制(考试内容的改变)
B、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
C、惟才是用
5、评价:
(1)进步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2)局限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法以开源为指导思想,利用国家行政强制进行收购、运销。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新法
过于急进。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4)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强烈反对;指导思想有误(偏重理财、违背经济规律);宋神宗后期的动摇;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没有触及社会
根本问题(根本原因)。
拓展 1、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比较:
同:(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威胁统治;目的: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2)内容比较全面,以经济措施为核心。
异:(1)梭伦:平民与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
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2)指导思想:
(3)梭:债务问题;政治经济改革。
王:财政问题、经济、军事、教育改革。
(4)性质:梭伦隶主阶级;王:地主阶级。
(5)影响:梭成功(经济和政治,渐进,广泛支持)王失败:急进 大地主、大官僚和农民的反对。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分调整
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