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的“乡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的“乡土观”
中国现代性的开始是以乡土中国的逐渐消逝为代价的,都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展开的前提性结构,作为试图以各种理由追寻中国现代性的知识分子来说,对乡土中国的感情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对乡土批判地审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怀着都市怀乡病,对乡土深情地回眸。1930年代,在乡土中国走向衰败的同时,东南沿海却畸*形地繁荣发达,这一城乡的结构性落差更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乡土的感情更加复杂化。正是对乡土的不同态度,造就了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不同的“乡土观”。
(1)左翼文学中鲁迅的乡土观:启蒙视野下的复杂情感
左翼文学发端于鲁迅,鲁迅也是左翼文学的领袖。实际上,早在1920年代,鲁迅对乡土的书写已经暗含了左翼文学的发展方向,也某种程度上启示了京派文学。
《故乡》是鲁迅直接书写乡土的作品,“我”以都市人的身份回到故乡,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相对照之中,“我”既深深地怀念年少时的故乡世界,也对现实中的故乡尖锐地反思,少年闰土是多么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就多么麻痹愚昧,对闰土的不同感情便是“我”对乡土的复杂感情的隐喻。在《故乡》中,鲁迅对乡土的复杂感情包含了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不同乡土观的雏形。
(2)左翼文学的乡土观:阶级视野下压*迫与反抗共存的乡土
之后的左翼文学秉承了鲁迅批判性的视野,但与鲁迅不同的是,之后的左翼文学是阶级斗争的视野。
在左翼文学那里,乡土是资本主义、封建势力侵蚀的土地,一片灾难深重、等待拯救的土地,一个阶级矛盾尖锐的政治场域,左翼文学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揭示乡土衰败的根源,揭示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与矛盾关系,试图由此塑造出一个遭受压*迫、反抗压*迫的乡土世界。这一点在茅盾的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子夜》尽管是以都市为主要场景,但仍旧部分地触及乡土,农民的破产与暴*动一再出现在笔下;“农村三部曲”则更为直接地触及乡土世界的阶级矛盾与历史根源。一个被阶级划分的乡土世界在左翼文学中形成了。
(3)京派文学的乡土观:文化视野下温情与衰败的乡土
京派文学完全持有不同的态度,其本身便是一种乡土文学形态。在现代文明侵蚀下已然衰败的宗法农业社会,近代的激*进政治急剧地冲刷着传统文化的堤岸的时候,京派文学怀着深深的眷念与绝望的信心,试图在文化的视野下重新发现乡土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等,对乡土世界的含情脉脉的书写体现了京派文学对乡土的深情。京派文学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不断呼唤,重塑现代中国。这一文化保守主义的理想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边城》中美好、自然的乡土世界蕴含着沈从文对乡土世界的美好想象,也试图以乡土人民的淳朴的道德来警醒现代中国。但是,现代性的急剧变革必然使得乡土世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京派文学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凝望中包含着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