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地坑院旅游攻略-精选word文档 (2页)
走进豫西地下村落(一)——天井窑院!
⾛进豫西地下村落(⼀)——天井窑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的奇妙豫西地下村庄!位于豫西三门峡市区以南20余公⾥的黄⼟平原,散落着⼤⼤⼩⼩⼏⼗个地下村落,那就是既与中国北⽅普遍存在的窑洞样式有相同之处但⼜独具特⾊的豫西民居——地坑院,也称天井窑院,它是黄⼟⾼原天然黄⼟层下孕育的⼀种特殊建筑! 天井窑院,它是沿袭原始社会⼈们以洞、⽳栖⾝逐步演变⽽来的⼀种民俗住宅形式,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由于古时战乱频繁,⼀些民居常常被官兵或⼊侵者烧毁,⼈们只好因陋就简,在黄⼟坡上挖孔窑洞居住。
然⽽,因邻近黄河,冬天这⾥北风凛冽,寒冷⽆⽐。
于是劳动⼈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这种居住⽅法:就是在平地上往下挖⼀四⽅块的“井”,然后在下⾯的井壁四侧各往东西南北四个⽅向掏挖窑洞,形成居住院落。
这样,再⼤的风也刮不到下⾯来,这个天井窑院便成了⼈们安逸的家了。
现在河南三门峡、⽢肃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还有分布。
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那⾥⾄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进⼊村内,只闻⼈⾔笑语,鸡鸣狗叫,却不见村舍房屋,所谓“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有⼈⼜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天井窑院 —— 俗称俗称地坑院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平地挖⼀深6—7⽶的深坑,四周见⽅,形成天井,然后在坑的四壁凿挖8⾄12孔窑洞,形成天井式四⽅宅院。
过去,村民对修建窑院⼗分重视,建前必请阴阳先⽣察看,根据宅基地的地势、⾯积,按易经⼋卦决定修建那种形式的院落。
⼀般分四种类型:⼀是东震宅,长⽅形,凿窑8孔,南北各三孔,东西各⼀孔,门为正南⽅,厨房设在东南;⼆是南离宅,长⽅形,共凿窑8⾄12孔,门为正东⽅,厨房设在东南;三是西兑宅群众叫西四宅 ,正⽅形,凿窑10孔,东西各3孔,南北各2孔,门⾛东北⽅,厨房设在西北;四是北坎宅,长⽅形,凿窑8⾄12孔,门⾛东南⽅,厨房正东。
东西南北各按易经⼋卦排列,主窑⾼3⾄3.2⽶,可安⼀门三窗,其余为偏窑,⾼为2.8⾄3⽶,⼀门⼆窗。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作者:杨柳刘青青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8期摘要:每一种民居形式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升华,每个环节的链条都不可或缺,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或者民族特征。
地坑院是一个独特的民居形式,三门峡市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
本文梳理和总结有关河南省三门峡地坑院的研究,根据研究中的关注点,分析三门峡市地坑院景区配套设施、文化内涵表现、文化体验方式、旅游购物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增加体验项目、规范购物管理等建议,从而打造独具豫西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以期推动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居形式;地坑院;三门峡市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我国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地下穴居方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窑洞居住方式历史悠久、多种多样且有代表性,现阶段窑洞居民在冀、豫、晋、陕、甘、宁6个省份分布最为广泛。
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气候条件、水文及传统的居住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窑洞。
地坑院是窑洞的一种,也称为天井院或下沉窑院,我国地坑院主要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陕西的部分地区、甘肃庆阳等。
《墨子·辞过篇》曾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由此可以看出,三门峡地坑院无疑是人类穴居文明时代的延续。
河南省三门峡地坑院集中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北营乡,现存200多个地坑院村庄,共有地坑院1200余座,现存时间最久并且保存最完整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历史。
三门峡地坑院从雏形至今,共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仰韶文化时期、汉时期、宋时期、明清时期及1980年后[1]。
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民居都是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
2005年,在三门峡发掘出一座结构独特的民居汉墓,墓顶为穹隆形,从地面向下看,墓葬结构就是一个完整的院落,非常像一座现代的“地坑院”。
可见,地坑院是传承了古人民居的精华,延续了华夏文明的建筑史。
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作者:裴凤琴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4期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裴凤琴摘要:被评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县地坑院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对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从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陕县地坑院旅游发展的目标及对策,对三门峡旅游发展乃至河南旅游的发展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坑院;特色旅游;SWOT分析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边缘。
归属三门峡市管辖,面积1588.4平方公里,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县接壤,南至甘山与洛宁县为邻,北靠三门峡市与山西平陆县隔黄河相望。
陕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祖先在此居住和生活。
境内曾发现苍龙涧旧石器古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
陕县地坑院又称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老百姓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专家们称它是“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刻在大地上的符号”、“地平线下的村庄”。
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天井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 000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历史。
一、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优势分析(一)资源优势陕县地坑院旅游资源特色明显,且与当前旅游市场的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等主流需求极为契合,具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建筑形态。
地坑院是原生态生土建筑,是建筑方式逆向思维的产物,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
它不是在地面上树立建筑物,而是向下挖掘,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这与常见的传统建筑方式风格迥异。
“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它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反映了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黄土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
这样一种简单的居住形式,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2、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民居样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地坑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且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
陕州地坑院_快乐的游玩作文600字
陕州地坑院_快乐的游玩作文600字陕州地坑院_快乐的游玩作文600字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州地坑院_快乐的游玩作文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陕州地坑院_快乐的游玩作文600字1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到了,本想着可以好好地到处游玩一番,没想到这个春节几乎被禁足在家中……2019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我终于可以好好的休息了,不用再每天写作业背书了,这天我随家人一起回到了老家,开开心心的和老家的人一起熬年。
第二天,也就是2020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很早就起来了,等着给老家的亲戚朋友们拜年,没想到大清早就传来了噩耗-------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感染迅速蔓延开来,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忽然感觉不妙,感觉这个春节估计也只能在老家待着了,哪里也去不了了……紧接着大年初二的时候,亲戚朋友们都互相打电话拜年,说今年情况特殊,就不用亲自去拜年了,因为这个新型的肺炎实在是太恐怖了,传播太迅速了,很多省份,甚至很多国家都有人被传染上,安全起见大家最好是宅在家中,不要外出。
如果必须外出的,必须戴上口罩。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都在手机和电视上游走,看着手机和电视上不停的播报着疫情蔓延的速度,实在是不忍目睹,短短几天时间全国上下被确诊感染的已经高达七八千人,疑似感染的高达一万多人,死亡人数也在不停的递增,看着这些不断递增的数字,忽然感觉人类是多么的渺小,面对这洪水猛兽般的疫情,我们却不能快速制止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出门,保护好自己,不给医生和国家添麻烦……这次春节的老家一游,让我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因为知识不仅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救人于水火之中。
有了知识,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害怕,我们就会用所学的知识去战胜危险。
学好科学知识,不仅对个人有利,更对我们的国家有利。
陕县地坑院
陕县地坑院陕县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在陕县的张汴塬,张村塬,东凡塬三个土塬上,民居以天井窑院居多。
塬,这种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它原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中间平坦。
在陕县,这种地貌十分平常,它们由厚为50米~150米的黄土构成。
而黄土则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而成,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构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地坑窑院又称“下沉式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
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建筑类型,居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壮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它记录着更多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信息,在窑洞类居住环境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地坑院作为民居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穴居, 是穴居发展晚期在黄土高原地带形成独特的、成熟的民居样式之一。
豫西黄土塬地区是我国人类文明早期发祥地区之一,驰名中外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在其境内,远在五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原始耕作业,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心之一。
在豫西黄土塬地区近二千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地坑院的成因主要一是地质原因。
地坑院一度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特别在豫西、晋南、渭北、陇东尤为集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存在的地域逐渐缩小,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地坑院主要集中在豫西地区的陕县塬上一带。
地坑院之所以能在豫西地区仍具备一定的生命力,与豫西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是分不开的。
陕县三大塬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150米左右。
黄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少数地带黄土层里夹杂有很薄的料礓石,是介于典型褐土和黄潮土之间的农耕土壤,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
三门峡地坑院旅游攻略
三门峡地坑院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 地坑院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三门峡地坑院的旅游价值和开发潜力 地坑院与其他传统建筑的比较和联系
羊肉汤:选用当地 优质羊肉,配以多 种调料,汤汁鲜美, 肉质鲜嫩
烧饼:传统手工制 作,外皮酥脆,内 里香软,口感独特
糖油果子:以糯米 粉为பைடு நூலகம்料,油炸后 外脆里软,口感丰 富
路线规划:北京-石家庄-太原运城-三门峡-地坑院
路程:约1000公里
乘坐高铁:从三门峡南站下车,乘坐出租车或公交车前往地坑院景区
乘坐公交车:在市区乘坐3路或10路公交车,在“地坑院景区”站下车即可
自驾路线:从三门峡市区出发,沿G30连霍高速公路行驶至“三门峡东”出口下高速,沿S249省道行驶约20公 里即可到达地坑院景区
优惠政策:XX岁及以上老人 凭身份证免费入园
门票有效期:当天有效
当地特色小吃:价格实惠,种类丰富 农家乐:提供地道农家菜,价格适中 餐馆用餐:选择多样,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预算选择 自备餐饮:游客可自行携带食物和饮料
三门峡地坑院 内住宿费用较
高,一般在 500元以上/晚
周边酒店和民 宿选择较多, 价格相对较为 亲民,大约在 200-400元/
麻辣豆腐:豆腐滑 嫩,麻辣味十足, 是一道色香味俱佳 的地方特色菜肴
路线一: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双龙湾镇
路线二: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天鹅湖国 家城市湿地公
园
路线三: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函谷关历 史文化旅游区
路线四: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仰韶村文
化遗址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三门峡地坑院
晚不等
旅游旺季和节 假日价格会有 所上涨,建议
提前预订
【最新文档】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攻略word版本 (2页)
【最新文档】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攻略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攻略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并相继进行发掘和建馆保护。
三个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
很多人都想去看看秦始皇兵马俑,但是却不知道秦始皇兵马俑在哪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兵马俑地理位置秦始皇兵马俑介绍1974年,在古都西安附近,一座规模巨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掘出来,它把2200多年前秦始皇强人的军队场面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向前。
陕西省临潼县姜寨西场村的农民在骊山秦始皇陵东面约三华里的地方挖出了真人大小一般、形象十分逼真的陶俑。
中国文物管理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前往进行调查,经过勘探和发掘,竟然发现了一个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埋藏有约6000个兵马陶俑的大坑。
此后,考古工作者又在最早发现的一号兵马俑坑附近发现和试掘了二号、三号两个兵马俑坑。
三个坑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约有8000个陶兵马俑的宏大军阵体系。
在地下驻上一两个师的陶俑军队,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难怪法围一位总理目睹了这一奇迹后赞叹道:“秦俑坑是世界的奇迹。
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也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历史文化的宝库,在一号陶俑坑上面,建造了一座以拱形钢架为主体的卷棚式结构的大型展览厅。
这座建筑长230米,宽72米,高22米,可以容下两个足球场。
二、三号坑展厅均为平顶网架结构的封闭式建筑,建筑外观为覆斗形,象征秦汉墓葬形制。
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人们在展厅内的一号兵马俑坑里可以看到已经出土和整理过的1000多件兵马俑,其他5000件在陆续整理。
【精品文档】徽杭古道出游攻略-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徽杭古道出游攻略从小路口一直有箭头指示,按箭头方向走,看到黑檐白墙的“古道饭店”,就到古道起点了。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徽杭古道出游攻略,欢迎参考!徽杭古道出游攻略徽杭古道徒步注意事项:1、蓝田凹4点多天就亮了,早餐是面条还是稀饭可选择,当然是面条好,登山有劲;2、最好6点就开始登山,越早越好,凉爽;3、登山路不是太难,有一些陡坡而已,沿途景色好,非常喜欢,尤其是野猪谠;4、沿途还有不少小溪,水质清澈透明,请咨询向导是否可喝,我们喝了些,甘甜可口;5、请轻装上山,带上干粮、水、相机和一些必备之物即可;6、建议穿军胶登山,因为山上没什么硬石;7、登顶的最后一段较难,坡陡;8、三个半小时可到顶,来回七至八个小时;9、从蓝天凹继续剩余的古道大约6公里,基本下坡路,轻松;10、浙基田往昌化的班车只有五班:07:00、07:30、09:30、12:30、15:30;包车往昌化需100元;11、昌化往杭州的车下午三点后就没了,只能乘中巴往临安,11元,约需一小时;12、临安往杭州的车多,在汽车东站,一直到晚上九点多,10元;装备:零度睡袋、徒步凉鞋、水壶、登山包、相机、雨衣、内衣、洗簌用品、防晒用品、药品、干粮、药品、钱、遮阳帽、太阳镜、手电、防寒衣服。
徽杭古道徒步旅游攻略:1、绩溪——徽杭古道——蓝天凹2、绩溪——鱼龙川(当地人称鱼川)(车程1小时)、出火车站向左沿公路步行15分钟左右,到绩溪汽车站;在汽车站对面搭乘往“胡家”方向的中巴车,到“鱼川”下。
3、鱼川——古道起点(步行约40分钟)从小路口一直有箭头指示,按箭头方向走,看到黑檐白墙的“古道饭店”,就到古道起点了。
4、古道起点——江南第一关(驿站1) (步行约30分钟) 进入峡谷,上坡石板路,经逍遥水电站到江南第一关。
陕州地坑院中国最神奇的村庄
陕州地坑院中国最神奇的村庄
佚名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2018(0)4
【摘要】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
20世纪前期,德国楼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窑洞地坑院,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由此地坑院闻名中外。
【总页数】4页(P134-1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发展旅游电商对策研究——以陕州区地坑院乡村旅游为例[J], 谢朝阳
2.地平线下四合院人类穴居活化石\r——陕州庙上地坑窑院 [J], 宁文阁
3.全域旅游视野下民俗文化园景区的研发分析
——以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为例 [J], 程丽
4.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
——以河南省陕州地坑院景区为例 [J], 乔宇锋
5.生态仁学思想对陕州地坑院景观格局的影响 [J], 李旭芳;翁飞帆;陈榕榕;丁铮;沈伟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游三门峡地坑院作文
游三门峡地坑院作文你知道三门峡的地坑院不?那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地方,就像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在等着人去探索呢。
我一到地坑院的入口,就感觉像是要去探秘一个古老的宝藏。
站在上面往坑院里看,哇塞,整个院子就像个大盆地似的,被四面的土崖围着,房屋就这么巧妙地“藏”在地下。
这地坑院的设计可真是聪明,既避风又保暖,感觉以前的人就像大自然的建筑师,懂得利用土地来给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窝。
沿着那弯弯的小道走下去,就进入到地坑院里啦。
院里的布局特别规整,正中间是个宽敞的院子,四周是一间间窑洞。
这些窑洞可不像我们平常看到的房子,它们是在土里挖出来的,墙面摸起来特别粗糙,但是又很有质感,就像是大地的皮肤一样。
我走进一间窑洞,里面可真是别有洞天。
虽然从外面看不大,但是进去后发现空间还挺宽敞的。
窑洞里面的陈设简单又古朴,有那种老式的木床,床头上还刻着一些简单的花纹,看起来特别有年代感。
还有那种矮矮的小桌子和小板凳,我一屁股坐上去,感觉自己就像穿越回了过去,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村民。
我就在想啊,以前的人在这个窑洞里,一家人围坐在小桌子旁,吃着简单的饭菜,聊着家常,肯定也是充满了温馨呢。
在院子里逛着的时候,我发现有好多传统的手工艺品。
那些大妈们坐在窑洞门口,手里拿着针线在绣着什么。
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绣鞋垫呢。
那鞋垫上的图案可精美了,有花有鸟,颜色搭配得特别好看。
我就好奇地问大妈能不能教我两下,大妈笑着说:“娃呀,这可不容易呢。
”我试了试,结果那针在我手里就像个调皮的小虫子,根本不听使唤,惹得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再往前走,还看到有个老爷爷在做手工编织。
他用那些细细的柳条,三两下就编出了一个小篮子的形状。
我在旁边看得眼睛都直了,老爷爷看我这么感兴趣,就给我讲起了这些手艺的来历。
他说这些手艺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以前啊,这些东西可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呢。
听着老爷爷的话,我心里就觉得特别敬佩这些传统手艺的传承者,他们就像守护宝藏的卫士一样,让这些美好的东西一直保留到现在。
三门峡地坑院讲解作文500字
三门峡地坑院讲解作文500字《三门峡地坑院讲解》篇一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三门峡的地坑院,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地方呢!我第一次去地坑院的时候,真的是惊到我了。
就感觉像是大地突然张开了大口,然后把一个个小院子给吞了进去。
你瞧,地坑院从上面看下去,就像一个个大坑,可是当你走下去,那就是别有洞天啦。
地坑院的院子啊,方方正正的,就像一个大棋盘。
四周的窑洞就像棋盘上的棋子,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这些窑洞可都是当地老百姓的智慧结晶呢。
也许你会想,住在这地下会不会很潮啊?其实不然呢。
这里的窑洞墙壁厚实得很,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把湿气都给挡在外面了。
我走进一家窑洞,里面的布置那叫一个温馨。
炕头暖暖的,就像一个温柔的怀抱在等着人去依偎。
大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还跟我说着地坑院的历史。
原来啊,这地坑院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呢。
在过去,这样的居住方式既节省建筑材料,又能抵御外敌。
我就想,以前的人可真聪明啊,要是我,可能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样的居住方式。
这里还有个特别好玩的事儿。
在院子中间有个大的下沉式广场,我就看到小朋友们在那里跑来跑去,嬉笑打闹。
就像一群小麻雀在院子里叽叽喳喳,热闹极了。
突然,我又有点担心,万一不小心掉进旁边的排水道怎么办呢?不过看到那些聪明的设计,比如排水道旁边都有小的防护栏,我就觉得自己的担心有点多余了。
地坑院啊,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智慧。
它虽然没有高楼大厦那么华丽,但是这种接地气的美,却让人怎么看都看不够。
朋友们,你们说,这样独特的地坑院是不是很值得去看看呢?《三门峡地坑院讲解》篇二三门峡地坑院,那可是一个神奇得让我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地方呢。
我到地坑院的时候,正是大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着。
可是一走进地坑院,就像走进了一个天然的空调房,那凉爽劲儿,简直了。
我当时就想,这地坑院难道是大地妈妈给人们准备的避暑胜地吗?你看那些窑洞,它们的门和窗户都小小的,就像一个个小眼睛在好奇地看着外面的世界。
奇迹般的地坑院
insu ■民俗Z奇迹般的地坑院王绍刚肖伟李朝民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 观止的民居奇迹,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 房,闻声不见人”的陕州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也有人称“地阴坑”“地 窑'充满着浓郁的黄土地风情,古朴厚重,美丽诗 意,独居特色的地坑院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地 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中国农民生土 建筑的最高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晚期,为地 坑院发展的成熟期,后经漫长的历史,地坑院形成 了今天的式样,它和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 窑洞,并称为中国民居史上的“四大奇观'近年来,陕州地坑院之所以能够一举成名,不仅得益于陕州区委、区政府充分依托地坑院资源 的唯一性与独特性大手笔谋划、高标准保护,更得 益于成功整合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的陕州剪纸、捶草印花、陕州锣鼓书、澄泥古砚等地坑院文化元 素,这无疑让盛世中的地坑院拥有了神秘色彩和 神奇魅力。
千年穴居吐芳华“地坑院营造技艺独特,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 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 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
”陕州 区民俗专家白良旭说,作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〇2011年,前,美国从中国输人的大宗商品有茶叶、丝编、南 京布等,而美国本身可供对华出口的商品并不多,最受中国市场欢迎的是西洋参(花旗参)。
美国商人擅做“二道贩子”(三角贸易),倒买 倒卖,除运回美国之外,又将从中国进口的茶叶、生丝、土布等转售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谋取厚 利。
但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出 超”。
为了弥补这一贸易差额,美国人最后跟英国 学,将大量鸦片走私到中国,轻易取得贸易顺差。
从1805年贩卖201箱土耳其鸦片起,美国人开始 了向中国的“输毒贸易”。
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资料》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美国走私来华的 鸦片总量仅次于英国。
波士顿商人托马斯•普斯金曾坦言:“虽然几 年以来,我们进口的以丝编和土布为大宗的中国产品,每年都平均在100万元以上,可是过去3年 我们没有装运一枚西班牙银到中国。
地坑院[民居]
地坑院[民居]分布区域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1]代表性村落陕县庙上村地坑院[民居]这是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庙上村,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
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
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
[2]陕县北营村地坑院[民居]陕县北营村现存81座地坑院,有128户村民,目前仍住在地坑院内。
[3]北营作为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分为核心游览区、生态休闲区、乡村体验区。
[4]陕县曲村地坑院[民居]曲村就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价值的地坑院103座。
近年来,随着陕县开发地坑院文化旅游的推进,曲村借助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的契机,已陆续对80余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
[5]2014年11月23日,内陆实力派歌手林依轮、演员付辛博和台湾人气偶像李威齐聚陕县曲村地坑院,拍摄真人秀节目《茶道真兄弟》。
[6]2015年1月25日,东方卫视元宵节特别节目《绝对中国》剧组到陕县曲村地坑院拍摄陕县民俗文化。
[7]历史沿革仰韶文化地坑院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像西黄土撼地区的人类居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存还有陕县庙底沟以及陕塬上的小南塬、庙上村、人马寨、窑头等仰韶文化遗址多处。
仰韶文化的特征,一是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二是民居均为园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
这些地坑式村落,都有台阶供上下,这些台阶有直坡式的,还有沿坑壁螺旋上升式的,这可能就是地坑院的雏形。
探究陕州地坑院 (2)
探究:地坑院如何排水?
首先,地坑院所处的豫西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 候,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 暴雨发生,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落。其次,在 前期总体功能设置上已有充分考虑——院子顶 部四周筑有一到两米的矮墙,可防止地面雨水 流入地坑院内;地坑院设有拐窑、自然蓄水区、 地窨等,很早之前没自来水的时候,就是使用 用这样收集下来的雨水的;有了自来水以后, 这些沉积下来的雨水就被用来喂牲口、浇灌之 用了。
探秘陕州地坑院
组长:张永鹏 记录员:马焱玲 讲解员:胡祥波 资料搜集员:潘祺 指导教师:路左伟
地坑院 --地理位置
•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 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 积23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 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 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 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 3.温度因素:陕州所处区域属中纬度地区,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两季长,春秋 两季短。一月份平均气温0℃以下,七月份平 均气温在25℃以上,昼夜温差较大,超过20℃,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黄土特有的蓄热性能 使得地窑内温度成反季节状态,即外界温度 越高,地窑内温度越低。反之,外界温度越低, 地窑内温度越高。地窑内冬天平均温度在 10℃以上,夏天平均温度在20℃以下。
谢谢大家
• 4.经济因素:人们选择居住窑院建筑并能使其 从古到今延续下来,除了地质、气候等自然条 件适宜外,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其存在的主要原 因之一。历史上,生活在黄河中游黄土塬一带 的先民相当贫困。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这里一 直延续着靠天吃饭的落后农业经济,素有十年 九旱之称,春旱十年两遇,伏旱十年八遇,自然 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们生活贫困, 居住条件自然无法讲究。此外,地坑院形制简 单,易于建造,使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 劳动力的投入而基本不需要经济投入,这当是 地坑院长期存续的最直接原因。
陕州地坑院随笔散文(一篇)
陕州地坑院随笔散文(一篇)陕州地坑院随笔散文 1千仞峭岩与万里怒涛的冲撞挤压,也在陕地托出了三道塬,并形成了地坑院。
我深信,地坑院就是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大书,是最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谁能想到,多少年间,竟然有成百上千家村落,潜伏于地平线之下,成为天下奇观。
雪片似梨花,覆满整个陕塬,勾勒出一个个坑院。
谁家拦马墙散出了炊烟,让塬上的黎明活泛起来。
一条狗钻上来,雪原有了一溜花瓣。
这时候听见了鸡鸣,起伏于无边的沉静中。
红衣女子一点点地从地下冒出,手挥扫帚,坑院上方一条小路显现出来。
这是新婚不久的女子,来的时候,柿子还在树上,红炫炫地挂满坑院四周。
扫帚扫到了塬的边上,塬下,一条大河正蒸腾着雾气远去。
这样的景象也许上世纪初就被德国人航拍在了影像中。
坑院虽不用一砖一瓦,却有自己的风骨,所建必有遵循,所用必有遵守,所设必有尊重,说到底,还是民族智慧、东方文明的结晶。
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由此惊叹这人类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独特的陕塬,高险平阔,南有重峦叠嶂的崤山,北临沉郁雄浑的黄河,深沟狭壑纵横,陕州故迹遍布,远处的.镜湖,还会有天鹅翔集。
站在这样的地方,该是有诗的。
唐玄宗旅次陕州,曾吟出“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的诗句。
当时驻跸哪里呢?想他没住地坑院,若在地坑院留住一晚,诗中情怀当更为雄奇。
一代诗圣也错过了地坑院,黄昏时匆忙投入的是石壕村的靠山窑。
那地方离塬上并不远,却存有不安定因素。
若果老杜走上塬来,住在坑院,情境或有不同。
说不定晚年选择这里,便不会“茅屋为秋风所破”了。
又过去多少年,慈禧来了。
慈禧避乱长安回京,没走回头路。
光绪二十年九月,慈禧的銮舆进入函谷关,到这里天色已晚,只得在地坑院落脚。
陕塬人没有亏待她,腾出最好的窑院,点起过山灶,给她做“十碗席”。
高高在上的慈禧对现在“高高在下”有些不适应,然而面对舒适和美味还是做了一回普通人。
作文:家乡的地坑院
原来老牛的声音是从一个长方形的地坑里传出来的。只见平整的地面突然出现一个有六七米深的大坑,坑里的一棵梨树上挂满了果实。
姥姥带着我们顺着一条铺着青砖的坡道走了下去。在坡道的尽头,姥姥打开一扇厚重的门,眼前豁(huò)然开朗,院的四壁有几孔贴着窗花的窑(yáo)洞,院子中央是一棵梨树。一棵桐树高高地伸向天空,树下有一口井,姥爷说,这是口旱井,用来蓄积雨水的。推开一扇门,仔细地看,这窑洞有三米多高,四五米宽,七八米深,窗户是木制的格子窗,一张土炕(kànɡ)占了窑洞的三分之一。姥爷说,格子窗是用来采光和透气的,土炕就是床啦。
作文:家乡的地坑院
家乡的地坑院
杨子建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回姥姥的老家,还神秘地说,姥姥的老家在三门峡市有名的旅游风景区甘山公园的山脚下,那里的人不住在房子里。“不住房子住哪里?”我惊奇地问,爸爸呵呵笑着说:“那里有句民谣(yáo),‘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到了你自然就明白了。”我迫不及待拉着爸爸向外跑去。要知道,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去姥姥的老家。
一路上风景秀丽,公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像哨(shào)兵一样笔直地站立着,为我们撑起了一把大伞,挡住了炽(chì)热的阳光。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哗响,像是在欢迎我们。妈妈像小姑娘一样手舞足蹈,“快看啊,碧绿的玉米田啊。啊,一群羊过来啦……”
远远的,我就看见姥爷和姥姥在向我们招手,不等车停稳,我就跳下了车。“姥爷,快带我去看看你住在哪儿。”姥爷眉开眼笑地说:“别急,这就带你去,先吃个大苹果。”吃着香甜的大苹果,我往四周看了看,奇怪,四周都是树,却没有一间房子,但是耳边却传来老牛的哞(mōu)哞声。“老牛在哪里呢?”看我纳闷的样子,姥爷哈哈大笑:“走,找老牛去。”
有关陕州地坑院的作文资料
有关陕州地坑院的作文资料篇一《陕州地坑院:独特的地下四合院》说到陕州地坑院,那可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这地坑院呀,远看就是一片平地,要是你不知道,准得直接走过去,还纳闷这怎么没房子呢。
其实啊,房子都在地下呢。
我第一次去陕州地坑院的时候,那可算得上一次奇妙的旅行。
刚到那儿,就瞅见一块大平地,旁边有个小口子像是通往地下的路。
我顺着这个小路走下去,心里还直犯嘀咕,这不会是个坑人(这里就是打趣,没别的意思)的地方吧。
可真等我走进地坑院里头,那是彻底被惊艳到了。
院子里方方正正的,四周窑洞错落有致。
这些窑洞就跟一个个大洞穴似的,可里面可啥都有。
有的是厨房,我走进去一瞧,那灶台上大铁锅可着实大,我都能想象到主人家以前在这儿生火做饭,炊烟从那小烟囱冒出去的热闹劲儿。
还有的是卧室,一铺大炕占了小半间窑洞,炕头上还有花花绿绿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
我还忍不住上去坐了坐,这炕坐上去热乎乎的,特舒服。
在地坑院里溜达着,我发现还有一棵大树就在院子中央。
这树的枝叶就像一把大伞,把整个院子都遮映得绿意盎然的。
树下有几个小凳子,想象着住在这里的人,夏天的时候就在这树底下乘凉,唠唠家常,喝点大碗茶,那小日子过得多悠闲。
而且这地坑院,一家的院子和别家的院子离得不远,中间有道小隔断。
这邻里之间,站在院子里喊一嗓子就能聊天,想去串串门也是方便得很,抬腿就过去了。
这陕州地坑院,虽然在地下,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好像一个个藏在地下的小世界,怪不得能留存到现在呢,这独特的建筑真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篇二《陕州地坑院之旅的趣事》《陕州地坑院:地下的奇妙发现之旅》陕州地坑院,这名字听着就神秘得很。
我呀,去的时候就像个好奇的小娃娃,满心都是探索的欲望。
一到那儿,我就看到好些人在地坑院的入口附近拍照。
我也赶紧凑过去,想把这个奇特的入口给拍下来。
那入口有点像个长方形的坑道口,周围的土壁被修整得规规矩矩。
正拍照呢,我没注意后面来了一家子人,只听一个小孩大喊“快走快走,掉进坑里去咯”,把我逗得够呛。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上千年前的豫西先民居住在哪里?他们繁衍生息的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了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陕塬,走进地坑院,一探究竟。
陕塬处于黄土台阶平板中心,村中民居多为地坑院。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
平地起炊烟,闻声不见人。
”这就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
陕州的人们称地坑院为地窑,又叫天井院。
这种地坑院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民居形式,堪称人类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它隐藏在地平线之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地坑院。
陕州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150米,土质结构十分紧密,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
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当地的地坑院窑龄最高已200年以上,至今仍有人居住。
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民居形式地坑院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来到的这处地坑院被茂密、高大的树木掩映着,四周1米多高的围墙下是深达6米多的一方天井。
随行的向导介绍说,天井即为地坑。
当初,人们首先开挖出10余米见方的地坑,然后在地坑的四壁开挖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宽4米左右,深约10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
一个地坑最多可挖出十多个窑洞,其中一侧的窑洞凿穿,修成阶梯形甬道,斜通向地面,这便是人们出入的通道,称为门洞。
在门洞一侧挖一个拐窑,再继续向下挖深二三十米,一眼充沛着甘甜的水井就完成了,加装上一把轴辘汲水,饮用水问题迎刃而解。
沿着幽深的门洞进入地坑,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从地坑院落往上张望,天空高远蔚蓝,白云飘飘荡荡,偶有飞鸟划过,留下清脆的鸣叫,余韵悠长,情趣盎然。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作为陕州先民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这种窑洞式民居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智慧、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编范文】地坑院旅游攻略-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地坑院旅游攻略
地坑院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201X年地坑院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X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家学会命名为摄影创作基地。
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地坑院吧,欢迎阅读
参考!
据专家考证,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
坑院的雏形。
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
向全世界介绍了地坑院。
书中刊载了4幅航拍的陕县地坑院村落照片。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
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
恒温住宅”。
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
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坑院因奇、特、朴、真,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住地坑窑院、沐浴温泉神水、吃民间小吃、看豫西民俗风情、成为景区旅游的亮点。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周召分陕而治的界碑所在地,位于城区南端,距市区
11公里,郑西高铁专线、陇海铁路、310国道、209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傍景
区而过,交通极为便利。
201X年,聘请深圳麟德旅游规划公司对张汴乡北营、窑地、西王、刘寺等
八个行政村庄的近千座地坑院进行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概算投资30亿元。
空间结构为“一轴一镇三大板块”,一轴就是以省道318为蓝本,贯穿规划地南北两端的十里窑洞文化观光轴,一镇就是改造建设现有的
张汴小街,建成富有黄土情怀的支撑服务体系的张汴风情小镇,三大板块就是
建设绿野乡韵田园休闲度假板块、时光留痕遗产观光体验板块和窑院风尚创意
产业集群板块。
陕州地坑院北营景区现存地坑院100余座是地坑院旅游的最佳景区,该项
目分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游览区和休闲度假区三大板块。
在民俗文化传承方面,主要对遗存的地坑院进行保护和整修,建设民俗文化园,集中表现古院落的历
史演变,展示豫西地区的民俗风尚和传统技艺,供游客游览参观;在窑洞文化
发展方面,建设“中华大院”、“易苑”地下窑洞宾馆,建设圆形、方形和多
边形的会议中心、管理中心和餐饮中心,全方位地满足游客需求;在餐饮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