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

合集下载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

《有无相生》教案知能准备【学习目标】1.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思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板书设计】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1、3、4)有无相生伟大来自于平凡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5、6)课前预习一、基础梳理1. 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2.作品: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

译: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 斯:就。 生:生成。 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 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 成:促成。 形:比较。 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 盈:补足。 和:应和。 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 随:跟随。 恒:永恒的。 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
相相 互互 转依 化存
他 敢 剪 吗 ?
有 无 相 生
走近老子:
老子 ,字伯阳,谥号聃,又 称李耳。是中国最伟大的哲 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 尊为教祖。老子的思想主张 是“无为”。
守柔
寡欲 善为下 居后不争

第1则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小结: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
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 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4则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


小结:不可忽略小的事物或问题,大的事情或问题都是从小开始
的。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7则
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 柔弱:柔软。 坚强:僵硬。
徒:类。 兵:军队。 灭:被消灭。 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因此坚强 强:刚强。 折:被折断。 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所以军队逞强就会 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 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

学海导航
• 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 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 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 重点学习第1、3、4、5、6则选文。 重点学习第1 则选文。 • 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 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老子的 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哲学思想,批判地吸收。 哲学思想,批判地吸收。
若欲如之何, 若欲如之何, 必先居于此如 之何之反面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 比喻的手法 不应该自以为是、自尊自大, 不应该自以为是、自尊自大,否则反而会 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 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 余食赘肉” “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 事。
有 无 相 生
老子, 老子,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 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学派创始人, 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 化名人。 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 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 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 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 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 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 )。他博学多才 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 青牛西去,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 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 千言的《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 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 老子》 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 在道教中, 《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 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有无相生读后感

有无相生读后感

有无相生读后感
《有无相生》读后感。

《有无相生》是一本由中国著名作家阿来所著的小说,小说以西藏为背景,讲述了一对藏族姐妹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细腻的文字风格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有感触,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情节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姐妹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姐妹俩对信仰和家族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执着,让人深受触动。

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坚定信仰,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另外,小说中也涉及到了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追求有,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

但是,有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有时候,放下一些负担,放下一些欲望,也许会让我们更加轻松、快乐。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有与无之间取得平衡,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此外,小说中也反映了西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作者通过对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信仰文化的描写,展现了西藏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让我对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身去那里感受一下神秘而美丽的西藏。

总的来说,阅读《有无相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姐妹俩的故事和西藏的描写,让我对生活、信仰和自然都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读物。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温暖和力量。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 有无相生的概念 • 有无相生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 有无相生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 有无相生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 结论:有无相生的未来展望
01
有无相生的概念
有与无的定义

指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指不存在或虚无的状态。
有无相生的哲学意义
01
02
03
相互依存
有与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有 或无。
创新思维方式
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挑战传统思维模式, 勇于创新,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
如何运用有无相生的智慧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将有无相生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和 工作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推 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培养创新思维
运用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激发创新 思维,勇于尝试新事物和探索未知 领域,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有无相生将更加注重绿色、低 碳、循环的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跨界融合与创新
有无相生将积极探索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通过创新驱动,开拓 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有无相生的未来挑战
1 2
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
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有无相生需要不断跟进技 术发展,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以满足市场需求。
文化艺术中的有无相生
总结词
文化艺术中,有无相生表现为对传统与现代的融 合与创新,推动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
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的尊重和保 护,平衡好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避免对传统 的破坏和遗忘。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文化艺术领域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常见的 手法,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结合现代元素 和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出处】《老子》第1则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难相得益彰,长短相近,高低相等,音声和谐,前后始终如一。

翻译: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所以知道什么是丑;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坏的。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第2则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你以为自己是工具,其实没有的时候,你可以用。

凿户为室,无时可为室。

所以,有图利,无图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在汽车的轮毂上。

只有当轮毂的中心是空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中心有一个空的空间)时,汽车才能运行。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第3则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在道中,又叫“食有余,形有余,物或邪”。

所以,没有德人的位置。

译: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第4则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有无相生教学课件

有无相生教学课件

《有无相生》
《老子》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相对之物,相生相成 (2):“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自见”“自是”“自伐”“自 矜”,道者不处。 (4):“自知”“自胜”“自强”,竭力实 行 (5):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6):为于未有,慎终如始 (7):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原文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3],长短相形 [4],高下相盈[5],音声相和(hè)[6],前后相随[7],恒 也[8]。
(《老子》 第三十三章 )
【点评】
因为想站的比人高的人肯定他自己就没有别人高,这样他只能是 踮起自己的脚尖站立,这样又怎么会站得稳?想走路比人快的人必定 就是走得很慢,他只能是用大跨步的向前,这样又能走多少的路程 呢? 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己的才能。自以为是这样的人有 谁喜欢与他交往呢?没有人理他他再有才不也是没有用的么? 自己夸耀自己的人,怎么会有功呢?因为如果他真的有功也被他 自己的夸耀所掩盖了。自我矜持的人,是不会得到敬重的。就像我们 在企业里老板和他商量,他就故作矜持,这样的人老板要他还有何 用? 这些从道德观点来看就是剩饭赘瘤,什么人都不会喜欢吧。所以 有道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就拿自然界来说,风不可能一个早晨刮个不停,雨也不会整天下 个不住,大自然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况且人世间的一时艰难, 愚惑呢?所以有思想,有抱负的人不要被一时的艰难,愚惑所迷惑, 始终遵循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做事,就只会自食其果。 成功就写在你的下页,而每一页得自己一面一面的把它翻开,跳 页也许会错过成功。要相信道,与道一致,循道行事,因此就会得到
【原文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了解自己的才算聪明。战胜别 人的是有力,战胜自己的才算做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 有。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的才能持久。身死 而精神长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有无相生》(优秀实用)范文精简处理

《有无相生》(优秀实用)范文精简处理

《有无相生》(优秀实用)有无相生在宇宙中,无处不充满了对立与统一,有无即是一对彼此相生的存在。

没有光就无法体会黑暗的存在,没有夜晚就无法感受白昼的温暖。

有无的相生关系不仅在自然界中存在,也贯穿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自然界中的有无相生自然界中的有无相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

春天里,樱花盛开的时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而在冬天的严寒中,大地沉睡,一片寂静。

无论是生长、繁衍、腐化,都离不开有与无的相互作用。

有阳光才会有绿叶的生长,有风雨才能形成壮丽的山河,而没有阳光和风雨,大地将会变得荒芜不堪。

有无相生的自然规律,让我们明白了一种平衡的智慧。

人类社会中的有无相生在人类社会中,有无相生表现得尤为复杂。

经济领域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生关系是推动市场运转的重要力量。

有人有需求,才会有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而商品和服务的存在,又可以刺激人们的需求。

这样的相生关系,使得经济活力不断迸发,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人际关系中,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存在,也是有无相生的体现。

有家人的陪伴和关怀,才能体会到充实和幸福的人生;有朋友的支持和理解,才能度过困难和励志。

有无相生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互助共融的基石,给予人们温暖和力量。

有无相生的实用之处有无相生的理念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工作中,有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工作规划,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更多的成果。

有意识地分配时间,合理安排任务和休息,可以减少压力,提高工作质量。

有与无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懂得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关系,保持身心的健康。

在学习中,有无相生的原理同样适用。

有充实的知识储备和系统的学习计划,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益,取得更好的成绩。

有计划性地学习和复习,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有与无的相生关系,让我们了解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成为高效学习者。

有无相生是一个普适的法则,贯穿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了解并应用有无相生的原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共33页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共33页

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
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
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
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
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作家作品:
•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 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 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 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 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 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 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 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 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 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 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 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 的循环往复。
• 第2则来制
只有
• 三十辐造,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
来建 造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
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
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
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
•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 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 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 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 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 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 “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哲学道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哲学道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哲学道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是一种古老的哲学道理,它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生相克的规律。

在这个道理中,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四种对立关系被归纳为一种相生相克的哲学原理,这种原理深刻地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有无相生,是指有的存在必然导致无的存在,而无的存在也必然导致有的存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正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相生相克,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拥有太多而失去真正的快乐,因为拥有太多而感到空虚。

相反,当我们学会放下一些无谓的欲望和负担,才能真正体会到轻松和自在的生活。

接着,难易相成,是指难与易的关系相辅相衬,互为依存。

没有难的挑战,就没有易的轻松;没有易的成功,就没有难的挑战。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要气馁,而是应该坚持不懈,相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迎来成功和轻松。

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不肯过的坎。

”长短相形,是指长与短的对立关系相映成趣,相互衬托。

在时间和空间上,长短关系也是互相依存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时间的长短,比如在快乐的时光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而在困难和痛苦中,时间总是过得很慢。

面对时间的长短,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不要浪费时间,而是努力让每一刻都充实而有意义。

高下相倾,是指高与下的对立关系相互倾斜,相互呼应。

在社会生活中,高下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领导和下属、师长和学生等。

只有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理想。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学会平等相待,不要自负自贱,而是保持谦虚和真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信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的哲学道理,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生活和行为准则。

在实践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些道理,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才能实现生活的和谐和幸福。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走近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文要点梳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老子的“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

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

第1则,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天道与尘世的实用哲学相反。

人所喜好的功名、利禄,天则视作束缚身心、磨灭良知的累赘。

人所厌弃的疾病、苦痛,天则视作消减罪业、砥砺心性的良机。

人所张扬的个性、自我,天则视作迷失本性、抛弃生命的愚行。

《有无相生》选文解读

《有无相生》选文解读

《有无相生》选文解读第1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

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

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

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

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

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只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

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

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第2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

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

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

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

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

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

可以参考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第3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

这是一种境界。

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

第4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组句子,每组前后2句,后句语意上重于前句,前宾后主。

2024版年度有无相生课件

2024版年度有无相生课件

内涵
有无相生揭示了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矛 盾性,即有和无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 事物的存在状态。
2024/2/3
4
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有和无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 存,互为前提,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有和无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 对立,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事物 的矛盾运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人。
教育学生珍惜当下,把握现在,以积 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2024/2/3
22
06
有无相生与其他哲学思 想的比较
2024/2/3
23
与道家思想的比较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自然规律和自由,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有无相生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强调事物之间 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儒家强调“天命所归”,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命的主宰。有无相生思想则从事物的内在矛盾 和运动出发,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思 想武器。
2024/2/3
25
与佛家思想的比较
01
佛家强调“缘起性空”,认为一切事物 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 体。有无相生思想也从事物的内在矛盾 和运动出发,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 存和转化,与佛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 处。
解释学
从解释的角度出发,对有无相生 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后现代主义
对传统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对 有无相生的理解更加多元化和开
放。
2024/2/3
10
03
有无相生的逻辑关系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

老 子 标 准 像
老 子 道 德 经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 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 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 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 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 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 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踮着脚跟 第3 则

跨步走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如果 以为是 wù 厌 自我夸耀 自以为贤能 得到敬重 存问,询问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 身上的肉瘤 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通“现”,表 现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不行的人走步远,(就好 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 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 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 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等行为)用到的观点来 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 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 “自是”



美丑、 善恶、 有无、 难易、 长短、 高下、 音声、 前后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 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 道理。
启发:现在,人们可以从 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 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对 立
有与无 难与易 长与短
高与下
音与声
前与后
关系
知美即知恶
知善即知不善
相生 相成 相形
统 一
相盈
相和
相随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来于自然的重
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
.
10





( 相 互 转 化 )
( 相 互 依 存 )
.
11
认识世界
第二则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
正义的名字。
——赫拉克利
特.ຫໍສະໝຸດ 20坚持• (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
• (2)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 ——冯子咸
• (3)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
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 (4)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 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 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 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 良好的处世修养。
.
17
感受选文的思想精华 认识世界: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贵有自知之明
认识人生:凡事从细小处做起,积累,善始






.
1
导入
• “中国有最当注意的两部书,一是 儒家的《论语》,一是道家的《老子》 。这两部书,凡略通文字的人,都应当 一读,并非号称专门的学者,才配去研 究。因为《论语》中所讲的,是做人治 事的平实道理;《老子》中所讲的,是 做人治事的最高原理。”

老子-有无相生

老子-有无相生

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 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 法则。
为什么老子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 人们效仿呢?为此,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德、 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诠释。孔子说:水有多种完美的品
翻译: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 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 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 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诸实施,才是有志。
翻译: 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 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分析第五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 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大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 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 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赠言孔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 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 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 子前往。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 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 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

高二语文选修老子《有无相生》PPT

高二语文选修老子《有无相生》PPT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 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 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 (即谈“无”的功用)的道理。这里的“无”,指的是 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 “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 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 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处 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 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 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 也最易觉察。 挥了作用。
整体感知
朗读第1、2、3、4、5、6、7则 梳理内容 (1,2)——认识世界 (3,4)——认识自己 (5,6)——认识人生 (7) ——生存之道
第1则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就知道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充满 hè应和 对照,比较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本章是老子“贵柔处弱”“知足守雌”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老子“以退为 进”的哲学。它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 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比如“不为天下 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 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 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 “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 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有的应试者 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 显得含蓄,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 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 的和尚。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 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 藏有古寺。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 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相生》
学习目标:
1 学习选文第3、4、5、6则;
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有无相生》。

二:老子及《老子》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三:研读文本
1.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2.精读课文
初读之后,大家对文本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但是其中也一定有些不懂的语句,所以我们需要精读,再读,请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并把你结合注释仍然不理解的字,词,句圈点勾画起来,一会我们小组讨论共同解决。

3.小组合作,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
死而不亡者寿(妄)
其脆易泮(判)
起于累土(蔂)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5.翻译
四、合作探究
(一)解读四则文选的含义
(二)选文谈到了哪些哲学思想或人生智慧
(三)结合现实,举例说明这些思想或智慧对自己的启示
3、第二十四章
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和防御。

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多媒体显示: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4、第三十三章
中国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本章中讲述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

老子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多媒体显示:
“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宣传精神胜利法,说“死而不亡是长寿,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第132页)
评析: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并不是宣传有神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5、第六十三章
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

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

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无为。

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

“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

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

“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多媒体显示:
“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王弼《老子道德真经注》)
6、第六十四章
这一章内容上讲与前一章相接续,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

人“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始如终,则无败事”。

老子认为,一个人要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

多媒体显示:“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第五十一章,中华书局1976年版)
“《老子》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以类似诗歌的笔法论哲理,裁章遣词殊异,跳动性大,常于无字处为曲折,玩读时真似‘诗无达诂’。

”(冯达甫《老子译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五:课堂总结:读《老子》一书,我们不仅感觉到它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且语言洁净精微,凝练畅达,是格言,又如歌是诗,有着独特的魅力。

请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两则背诵板书设计: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人贵自知自胜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
有无相生无为而无不为,大难于细易
防患末然,大生于小,善始慎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