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合集下载

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探究

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探究
教学方法
48
JIAOXUE FANGFA
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
———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探究
◎陈丽芳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第一小学,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种子课”,是指对学科知识学习具有极为关键 作用,能够帮助知识实现迁移与生长力量的课程. 数学教学 实践中,教师如何利用种子课实现高效教学,帮助学生完成 整体知识点 的 构 建,提 升 数 学 素 养,已 经 成 为 重 点 关 注 课 题. 基于此,本研究将以“三角形”为例子,深入探究种子课 强大的生长力量,并 结 合 笔 者 的 教 学 经 验 提 出 相 关 的 教 学 策略.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 8
( 三) 逐步深化,研究本质 深入到“三角形”知识点的本质内容中,并实现有效的 记忆理解,才能够发挥其“生长”的种子课作用. 在课堂中, 具体需要学生确定三角形大小比对的关键要素. 教师同样 可以通过图形的 展 示 向 学 生 呈 现 大 小 的 直 观 比 对 ,但 这 一 定要注意逐步深入、逐步引导. 如下图 1,教师先不要将三角 形图案全部露出,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一个三角形更大?” 此时,学生的普遍回答为“一样大”. 但是,随着图形的完整 展示,学生会发现 此 足 三 角 形 的 大 小 还 需 要 关 注 到 三 角 形 底边、高两组数据,主 要 这 两 组 数 据 到 充 分 的 前 提 之 下,才 能够有效比对大小.
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能够成为日后相关图形学习的铺垫,
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空间观念理解的积累.
【参考文献】 [1]俞正强. 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 “立序”与“选材” [J]. 人民教育,2009( Z1) : 20 - 22. [2]王瑾. 以“角的度量”为例谈对种子课的认识[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 8) : 9 - 11,68.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以《怎样让鸡蛋浮起来》为例探索核心概念引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成为一个核心词,但在一线教学中,不少探究教学走进了误区,缺少概念引领的伪探究还比比皆是。

本文以“怎样让鸡蛋浮起来”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在核心概念引导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核心概念科学探究科学素养【没有生长的简单重复与模仿】师:这是一个鸡蛋,放入水中,它会怎样?生:沉。

师:你们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生:加盐,我在课外书上看到的。

生:加盐,在幼儿园老师给我们做个这个实验的。

师:是吗,加盐真的可以让鸡蛋浮起来?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试一试?老师分发实验材料,学生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鸡蛋为什么会由沉变浮?生:因为在水中加了盐,清水变成了盐水。

师:看来,在水中加盐确实可以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

PPT出示死海图片,知道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上看书而不会沉下去吗?……怎样让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是三年级苏教版《怎样让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学生能知道在水中加盐能使一些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同时也看到目标达成很好。

但是,据我们调查,班上54位学生中已有52位学生知道在水中加盐能使鸡蛋浮起来,他们或是从课外书上看到此实验,或是在幼儿园看老师做过该实验,甚至还有学生已经在家里做过此实验。

在课堂上只是停留在做实验,得出结论上,这简单的重复(也可称为模仿)有没有真正意义?学生从中又能有多少收获?这值得我们深思。

【“种子课”:用核心概念代替简单重复与模仿】在自然界,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合适的条件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能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种子虽小,但它是全息的,即包含了以后长成的生物体的所有信息,种子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生长性。

在科学教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具有生长力的“种子课”?学习科学研究表明,专家与新手的最大区别是:专家的知识是为围绕重要概念而联系和组织起来的,它有条件指明了知识可使用的场合。

“播种”:赋予“种子课”生长的力量

“播种”:赋予“种子课”生长的力量

“播种”:赋予“种子课”生长的力量作者:***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10期【摘要】在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有些课处于一类知识的起始位置,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第一次研究图形的特征,为学生开启了研究图形本质特征的大门,属于“种子课”。

本文以此课为例,尝试表达如何有效利用“种子课”,在学生心里播下“思维”的种子、“方法”的种子、“经验”的种子和“结构”的种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赋予“种子”生长的力量。

【关键词】播种思维方法经验结构生长拜读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俞老师认为,有些课在知识体系中处于相对特殊的地位(如起点或节点),教学时需要“莳也若子”,珍视其价值,发掘其内涵,凸显其本质,为知识体系在学生脑海中的生长完形“播下健康的种子”。

这样的课,可视为“种子课”。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当属于一节“种子课”,是学生第一次研究图形的本质特征。

这节课,开启了学生研究图形本质特征的大门。

一、教材解读在平面图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基础的图形。

学生获得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和探索图形特征的经验,会影响其他图形的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表现在它的边和角上,本課重点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对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做出猜想,然后通过实践操作进行验证,完整经历探索特征的过程,完成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学习经验的积累。

二、学情把握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一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在二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等多边形,但是这些图形的学习只是直观认识,知道图形的名称,能根据图形的名称找出相应的图形。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对它们有了初步的感知。

另外,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并且积累了一些关于图形折、拼、摆的操作经验,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认知、探究的支撑点。

“种子课”有效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种子课”有效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种子课”有效教学课题方案————————————————————————————————作者:————————————————————————————————日期:2“种子课”有效教学的探究东石井林小学数学教研组一、问题提出的背景1、我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需要改变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或者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忽略本地实际,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因而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现象。

2、我们需要新的教学思维俞正强教授提出: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我们平时过于注重要教给孩子什么知识,孩子要掌握什么知识,而不太在意学习的方法。

数学课堂应该是通过老师的层层引导,使学生体验规律探究的过程,一定比“被告知”而来得深刻。

教孩子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想要“种子”发芽,就要给他生长的力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得以发展。

包括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等。

3、有助于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掌握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俞正强《种子课——一个特级数学教师的思与行》。

2、知识迁移理论。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

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3、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

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

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
思与行》读后感
文陈丹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下旬(C)》
【年(卷),期】2017(0)1
【摘要】记忆回到2014年的10月,我参加了一次全国的小学精品课堂展示活动。

一位数学教师上完"面积的认识"后,有老师提问:"您的课上得特别好,但一节课
上60分钟,我们怎么操作呀?"执教老师这样回答:"有些数学课要做加法,有些
就要做减法。

"当时我对话里的意思不甚了解,读完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后,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样的课就是种子课呀!正是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才能有后续生长课的简约!一正一负之间体现了教者的智慧和良苦用心。

【总页数】1页(P63-63)
【关键词】学习起点;时光荏苒;卷首语;学习经验;自主成长;教育家杜威;知识系统;教育方式;台时;心理影响
【作者】文陈丹
【作者单位】洪江市芙蓉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6
【相关文献】
1.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r——《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J], 陈丹
2.“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 [J], 俞正强
3.\"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特级教师余正强《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赏析 [J], 王苏林
4.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探究 [J], 陈丽芳
5.数学是讲道理的课——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有感 [J], 祝红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追问价值 占领阵地 凸显"种子课"的生长力量"——以《天平游戏(一)》教学为例

追问价值 占领阵地 凸显"种子课"的生长力量"——以《天平游戏(一)》教学为例


领” 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因此 需要 有强烈的“ 占领 ” 意识 , 应 先用 等式 的性质去 “ 占领” 学生解方程 的阵地 。教 学解方程 时, 不要急于从解题方法上发散 , 不要急 于在解题 策略上开 放, 而应让等式 的性质解方程 “ 先人为主” “ 正面强化 ” 。在本 次研讨 中, 王增荣 老师的《 天平游戏》 一课 , 学生通过 观察 、 思辨 、 举 例 ……获得丰 富 、 典 型的等式后 , 土 老师组织 学生 对 这些等式进行 比较 、 分析 , 归纳出等式性质。紧接着 , 就用 等式的性质 占领学生思维 的阵地 , 通过典范的运用 , 方法的 概括 , 在学生心 巾撒下了用等式 的性质解方程 的种子。请看
师: 特别在什么地方? 生: 左边数字 2 0与 一 2 0 互相抵消了( 教师板 书抵 消) 。 师: 你们看 , 像刚才这样子 , 方程 通过变 化 , 把2 O这个 数字抵 消求 出未 知数 , 这个过程 , 期 的数学 家研 究了几百 年才发现了这个 现象 ,没想到我们 四年二班 在不 到一 常课 当巾就发现 了这个规律, 你们真 了不起。 师: 像 这个过程我们 就叫做解方程 ( 板书: 解 方程 ) , 求 出来的 X = 3 0这 个 未 知 数 的值 就 叫 做 方程 的解 。( 板书: 方 程
生 : X= 3 0
的性 质 ?
课标解读 中指 出: “ 一 开始从算 术方法到代数方法可能 显得比较烦琐 , 特别是对于简单 的数量关 系, 算术的方法操 作起来 更容 易一 些。但在解 简单方 程时还是应 当用等式性 质, 一方面体现代数方法的本质 ; 另 一方面是与第i学段学 习方程 的思路保 持一致 。” 可以看 出, 等式的性质有更广泛 的应用范 围。同时 , 运用 四则运算各部分 间的关系解 方程体 现的是算术思路 ,而利用 等式 的性 质解方程体现的是代数 思维 。等式 的性质反映了方程 的本质 , 将未知数和已知数 同 等看待 , 注 的是方程的结构和关系 , 这也是代数思维 算 术思维 的基本区别。为了后续学习 , 学生在掌握算术思维 的

《种子课_生长的课堂》征文

《种子课_生长的课堂》征文

“种子课”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兴佳完小于霞一个数学教师要成长,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本体性知识,还要通过不断阅读,在阅读中促使自己的眼光变得高远,思维变得开阔。

本学期我校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着力于打造一支“乐学、敬业、智慧、儒雅”的教师团队,给每位数学教师下发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种子课》一书,让老师们通过不断阅读增长智慧。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分上、下编,前面有个“写在前面”,后面有个后记,共四个部分组成。

上编: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分两个部分,一、什么是种子课;二、如何上好种子课。

下编: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感悟学生发展;二、反思教师成长。

书中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教数学将近三十年了,一直思考两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反思自己,教学已有二十年,在日常教学中对第一个问题会思考的多些。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我的理解是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教数学的老师,最少应不讨厌,“爱屋及乌”嘛,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数学。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喜欢上数学课并且喜欢数学,是我一直努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对于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少些,通常只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没有做深层次的思考,如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学习困难,其根源在哪里?目前,我仅仅读了上编中的一部分,我是边读书边对照边思考。

“种子课”,新名词,第一次听说,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广而言之,我们的学生本身便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不论是否愿意,都会生长。

那么就不是白纸可以随意涂鸦,他们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作为园丁,我们需要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

种子课给种子以生长的力量

种子课给种子以生长的力量

师:还有一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咱们长沙的1厘米和北京的1厘米
一样长吗?
分米的认识:体验单位的适宜性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厘米,现在请同学用厘米描述一下书本、铅笔 、桌子、教室的长度,然后来分享我们描述的体验。(学生度量活动 并记录结果)
师:让小我组们交来流这分结享是果一。长下我度们单的体位验的。 第二课时。就知识而言,新的东 生:用厘米量西书、不铅多笔比了较,容易重量要准。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单位的 生 生::桌教子室也 的容 长度易 度量 量量准 起有, 来就 就适是 对宜比不较上性辛,,苦不。准以。此接受比厘米大的单位——分 师:那你们有米什么。结论吗?
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用厘米测量不大的东西比较合适,测量更大 的东西就不合适了生:是的。 师:数学中为了方便,为桌子这样的对象的度量规定了一个不同的单位 ——分米。今天我们一起看书,看看“分米”是怎么回事。 ……
种子课,以深刻达成简约
假设我们一二年级长度单位是这样认识的,那么后面教学面积 单位的课时,也可以这样来教学:
《圆的认识》
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你想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谁听明白他的想法了?谁还有不同意见? ……
《百分数的意义》
(1)一件衣服的含棉量是98%。
这里的98%表示棉占衣服的
98 100

(2)牛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占20%。
这里的20%表示蛋白质占牛肉的
20 100

(3)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
这里的29%表示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
29 100

选19择07030合适的百分数,填1950入下面的括53号里。290 77.%2
97.3% 4% 150% 38% 2.7% 60% 45% 冰川

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

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1《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种子课读书心得 (2)

种子课读书心得 (2)

别人的方法总是别人的 得心应手的方法总是具有个人烙印的
2.那么数感怎么培养?在体验中培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 在一定的时间内,体验那些可感不可说的基因,使数感渐次丰满 起来。
3.一个好老师,数学学习的指导过程就是可以描述为学生对已有 的数感的依赖使之渐次丰满的过程。
四、如何上好种子课
1.先期学习; 2.经历、体验与探索; 3.丰富学习方式; 4.探究性学习、数学欣赏;
五、感悟学生发展
1.体会童言童智; 2.对学困生的观察与思考 3.让学生亲近数学课堂
六、反思教师成长
1.教师发展的五阶段、影响发展的四大因素; 2.教学设计能力发展三阶段 3.如何进行教学引导 4.重视师生互动
七、一位即时行动者; 3.不以位卑忘忧国;
种子课 读书心得
优 翼
一、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1.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 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 脉络;一定也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2.“莳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种子课”。
二、数学课,我们教对了吗
1.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数学素养之数感与数感的发展
1.20以内数的认识—数字 2.百千数的认识—位值 3.较大数的认识—数级
1.数感是数字,是位值,是数级,是计数单位;是点,是线;是一 种确定,是一种可能,是一种多少,是一种状态;所有有关数的 基因整合而为数感。

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

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

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作者:陈丹来源:《湖南教育·C版》2017年第01期记忆回到2014年的10月,我参加了一次全国的小学精品课堂展示活动。

一位数学教师上完“面积的认识”后,有老师提问:“您的课上得特别好,但一节课上60分钟,我们怎么操作呀?”执教老师这样回答:“有些数学课要做加法,有些就要做减法。

”当时我对话里的意思不甚了解,读完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后,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样的课就是种子课呀!正是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才能有后续生长课的简约!一正一负之间体现了教者的智慧和良苦用心。

什么样的课是种子课?俞老师用浓墨重彩之笔告诉我们: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怎样上好一堂种子课?尊重生命,充分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找准孩子的学习起点,预设课堂的核心问题进行生成,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

俞老师的课堂轻松自然,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和孩子们讲故事、聊家常。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懵懂到理解,收获了知识。

在他眼中,孩子是独立且值得尊重的个体。

我相信做他的学生一定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厘米的认识”一课,他智慧地问孩子:“你尺子上的1厘米和老师(米尺)的1厘米一样长吗?”让学生了解单位是一种规定,从而进一步感悟“标准”的意义。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

如果不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人,他不会视孩子们为种子,不会用尊重代替优越感,不会用信任代替怀疑。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虽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都能让孩子学会知识,但不同的方式带来的心理影响却截然不同。

读书心得 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

读书心得 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

读书心得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趁着假期读了《种子课》这本书,从此书的名字就可以对这本书的内容略见一斑,读完此书,使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很多疑惑顿时解开,还给我很多启迪。

以下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个人想法:一、教师讲授新知识时,要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也就是学生的已有知识。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基础要有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撑,要有努力之后能达到的水平,只是这些教学理论相对于俞正强老师《种子课》中所阐述的来说有些枯燥难懂,而俞老师深入浅出的将这个道理进行讲解。

其中他结合具体的课例是《长度单位》的学习,将小学阶段所要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整理,从厘米的认识入手,追溯到孩子入学前的知识经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并且并不满足本节课的学习,还要向后延伸后续将要学习的知识。

这样只有老师能将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把控,才能将知识讲深讲透。

这样下来,《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就像是一粒种子,埋入学习的土壤,然后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就是种子课的力量,它是极具生长力量的课型。

二、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原来我们解方程都是要求学生用等量关系来解,而用等量关系解方程需要学生记住一些等量关系式,而这样学习解方程就变成了像语文课那样需要死记硬背的课,对部分学生老师难之又难,这是我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俞老师认为“这就像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称狗为“旺旺”,是因为这样比记住狗更容易,并且狗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后面改正也比较容易,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要让这个阶段的孩子记住狗这个单词。

”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更需要俞老师这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精神,如果孩子实在学不会或者不能理解,我们不如放慢节奏,不强求,慢慢等待,相信孩子终究会明白的。

三、教学更应该关注隐性知识。

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俞老师借助《负数》这节课的课例进行图文并茂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但是我们不得不震撼俞老师给我们的重要提示,作为一线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只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当然没有问题,甚至变换不同形式,可以将课上的非常成功。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寒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茫茫书海里邂逅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打开封面,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们的老师们”。

刹那间,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有博大教育情怀的俞老师,他不仅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指引着我们,而且用这样的方式温暖着同行的我们。

以下是本站WTT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以供大家参考!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

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

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

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

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

选好“种子”知识,上好“种子课”-最新文档资料

选好“种子”知识,上好“种子课”-最新文档资料

选好“种子”知识,上好“种子课”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

在教学中,知识也具有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此到彼、由弱到强的生长性,“种子”知识能在一定条件下萌发成知识体。

一、什么是“种子”知识和“种子课”?在知识生长链中,知识的渊源、知识的本质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种子”。

例如苏教版“找规律”的教学内容,从知识渊源上看,“间隔规律”可以看作后续要学习的“周期规律”的“种子”知识;从知识本质上看,“一一对应思想”可以看作“一一间隔规律”的“种子”知识。

由此可见,“种子”知识不仅可以为后续知识提供生长的方向和方法,还可以为后续知识提供思路启示和思想启迪。

“种子课”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

在时间上,它是一连串课的开始;在知识上,它是一连串课的开篇。

每一类知识的第一课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知识同化的课,它如同“种子”一般,既是后续知识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点。

例如:教学苏教版“乘法口诀”的内容,“2的乘法口诀”无疑是这个知识点的“种子”知识,其知识结构与教学结构都能成为后续“3~9的乘法口诀”的模板。

如果把乘法口诀表倒过来,更能让学生形象地看到整个乘法口诀表是由“2的乘法口诀”这颗种子生成的一棵树。

那为何不把“1的乘法口诀”作为“种子课”?因为这一知识点太单一,难以为后续教学播下“种子”。

二、哪些知识可以成为“种子”?在一些知识教学中,特别是并列式知识,“种子课”未必会选择最为原始的知识。

也就是说,哪些知识可以成为“种子”,需要经过教学考量。

它可以不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即学习的起点不一定是知识的起点。

例如:人教版“乘法口诀”的教材编排是从“5的乘法口诀”开始的,然后分别向“2~4的乘法口诀”和“6~9的乘法口诀”这两个方向生长,相对而言,学生对5的累加更为熟悉。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两点:一是知识的生长可以有多种方向;二是“种子”可播散在土壤的最肥沃处。

这种从中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播种”方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并非独例。

让种子课成为生长的课堂

让种子课成为生长的课堂

让种子课成为生长的课堂种子课是处于单元知识体系中的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它应该基于学生的起点,明确知识的“根”,注重知识的本质,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优选播种——种子课的标准。

在数学的计算领域,20以内进位加法的作用举足轻重。

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所以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对今后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确定了《9加几》作为本单元的种子课例,在这里孩子们第一次正式经历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通过“9+几”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孩子们体会到了“凑十法”的优越性,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计算,更深层面是在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了集合、函数、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建立起数学的核心素养。

(一)重——重中之重在这个单元有两大主要内容: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我们首先学习了9加几,在此基础上学习了8.7.6加几,进而学习了5.4.3.2加几;二是“用数学解决问题”,主要是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作为知识的延展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而9加几更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本功之一。

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就要求我们理应将这个知识点作为学习路径中的核心环节展开,以此打通各知识点的内核。

1.优——优化优选在教学中我们知道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种,在教材中也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例如“从头数”“接着数”、“凑十法”,还引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算的”,用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其实“接着数”是学生熟悉的原知出发点,而“凑十法”对于孩子则是从计数到计算,一次思维的飞跃。

借助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经历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

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算法,再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结果背后的计算过程,使他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做到“理清”“法明”,有效形成“数感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浙江金华站前小学俞正强小学数学课,通常一个课时为40分钟,不论什么内容,都没有差别,这可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不同的知识内容,因其处于的认识链中的节点不同,其意义应该有所不同,所占用时间自然也应有差别。

今天围绕这一问题作个讨论。

一、两个教学片段:没有生长的重复片段一:厘米的认识《厘米的认识》因教材不同,安排的年级会有一些不同,但基本都在一、二年级。

其导入环节老师一般是这样设计的:师:(放动画片)小松鼠的外婆过生日,小松鼠要送一根拐杖作礼物。

到熊大伯的店铺,说要打三掌长。

一星期后,小松鼠来取拐仗,发现外婆不能用。

小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小松鼠的一掌和熊大伯的一掌是不一样长的。

师:真聪明,这样是不是很不方便啊?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一个统一长度单位,有了这个单位,小松鼠就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了。

(板书:厘米的认识)……片段二:面积的认识师: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比较大呢?生:剪下来再比,不断剪,不断比,比出来为止。

师:这样比,是否太麻烦。

生:是太麻烦。

师:有什么比较简单的方法?拿出老师准备的学具包,看看你有什么办法?生:用小纸片来比较。

师:用纸片来比较,这真是个好办法。

现在请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看,不准说。

思考:我们在重复什么?在学习计量单位前,通常有这样一个导入环节,讲述学习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必要性。

学生不论在二年级还是在四年级,都要不断重复关于计量单位意义和必要性的过程,而且就学生成长而言,可能还不止两次。

因为,在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学习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温度单位、角的单位、面积单位,等等,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我们是不是每一类计量单位的学习都要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重复这个过程呢?二、“种子课”:用生长替代重复“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个学生学习数学,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具体地说,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它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众多的计量单位及其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发展出“定量刻画”的能力。

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的表象以后,再学习分米的表象就比较容易了,掌握了用厘米进行度量后,再学习用分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

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

这种迁移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所要培养的能力。

但是,有的能力,不是一个课时所能培养的,而是在许多课时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发展起来的,比如定量刻画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节课能培养的,具有生长和成熟的过程。

这种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在学生的体验中逐渐臻于成熟,从而达成培养的目标。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而在这个系列中,第一节课《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是我这里所谈的“种子课”。

1.长度单位: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生长。

长度单位的认识,教材通常会安排3个课时:即厘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米和毫米的认识,现将3个课时的教学要点做个简要梳理,便于我们讨论。

长度单位3个课时的知识点分析教学中,老师要区别开什么材料值得启发、什么材料只需要识记,这十分重要。

而计量单位的双基学习,都以识记(或体验)为主。

从3个课时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来看,大致雷同。

因此,前一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后一课时的掌握,因为知识间可以迁移。

但就数学思考而言,3个课时的主旨是不同的,前一课时是后一课时的基础,后一课时是前一课时的补充与延续,3个课时如同3块积木完整地拼凑出计量能力的雏形。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基本上能够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但没有数学思考的教学。

如果没有数学思考的教学,数学学习就比较单簿。

这里也可以回答一个很通俗的问题:为什么学生的数学学习越学越没有问题?原因就是老师们没有将数学思考这一内容做好,一个人在识记中是不会有问题的,无非是记对记错的问题,而在生长中是一定会有问题的,因为生长是由内而外的,哪个地方不透气,必然会有疑惑,人就会产生问题。

学生为什么会对数学失去兴趣,也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

如果教师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3节课,这3节课就雷同。

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3节课就在雷同中透出不同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须知每节课给孩子一点新鲜,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十分人道的。

2.厘米的认识:理解标准“比较物”。

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那么,一、二年级的学生能理解标准“比较物”吗?实践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份材料: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来到前面,然后请下面的同学填空:××比××长()学生会说:一点、一些、很多、半个头、一个拳头、5米、10厘米,等等。

从学生的成长经验来看,“长短”的概念形成是基于“比较”这一认识方式,学生在生活中对长短比较的描述是先从一点、一些开始的,慢慢地发展到用半个头、一个拳头等东西来描述。

事实上,当学生会用半个头来描述时,“比较物”这一概念理解就开始萌芽了,虽然学生不会描述概念层面的“比较物”。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说出5米、10厘米等是基于生活中的零星学习或道听途说,运用起来没有像“半个头”这样娴熟。

分析到这里,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了。

教学片段一:什么是比较物材料:××比××长(一点)(一些)(很多)(半个头)(一个拳头)( 5米)( 10厘米)师:同学们,大家有了这么多不同答案,真的很棒。

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你喜欢哪个答案?生:半个头。

生:一个拳头。

师:你喜欢半个头,理由呢?生:半个头有东西,“一点”到底是多少?看不见。

生:拳头也看得见。

师:是,那米是什么?厘米是什么?米看得见吗?厘米看得见吗?哪里能找到米和厘米呢?……(学习厘米,属于接受性学习。

)从以上教学实录来看,学生是理解“比较物”的。

“比较物”就是一个“东西”而已,头、拳头都是一个东西,可看、可对比。

因此,在学生的经验中有“比较物”这个东西,只不过是以他们的方式理解的而已。

教学可以就此打住,点到就好,不必要让学生说这是“比较物”。

教学片段二:标准是什么师:我们都知道了厘米,而且尺子是找到厘米的地方,老师想问一下,你尺子上的1厘米和你同桌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生:不一样长的。

师:为什么?生:我的尺子这么长(6厘米),他的尺子那么长(11厘米),所以1厘米也不一样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学生操作:两把尺子叠或对起来观察。

)生:一样长的。

尺子可以不一样长,1厘米是一样长的。

师:(拿出米尺)大家尺子上的1厘米跟老师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的吗?生:不一样。

我们1厘米这样长(比划),你尺上的1厘米这样长(比划,大约5厘米)师:是吗?我们也来比比看?(操作,每小组发一根米尺,由学生来操作。

)生:噢,也是一样长啊。

师:还有一个问题,你思考一下。

咱们金华的1厘米和北京的1厘米一样长吗?生:不一样,北京那么大。

生:一样,都是这种尺。

……从以上片段中,学生体会到的是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单位是一种规定,不论是什么尺子,不论在哪里,同一单位都是一样的。

以此感悟“标准”的意义。

第二,单位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

在学生的经验中,部分总是随着整体而长大的。

比如树变大了,那根枝也变大了。

比如人变大了,那么鼻子也变大了。

因为,在学生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

可是在单位与整体中,单位越多,整体越大。

整体再大,单位还是不变,这是标准的第二层意思,也是经验改造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节“种子课”的意义,就是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

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

本文例举的“厘米的认识”,因为有了以上两个片段的演绎,40分钟肯定是不够的,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许多老师担心这样上,完不成教学任务。

我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刀磨透了,当然是费时一些,但后面会省时间的。

3.分米的认识:体验单位的适宜性。

关于计量单位,通过“厘米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深刻了。

但仅此是不够的,这就要在“分米的认识”这一课时中加以完善。

教学片段:体验单位的适宜性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厘米,现在请同学们用厘米来描述一下书本、铅笔、桌子、教室的长度,然后来分享我们描述的体验。

(学生度量书本、铅笔、桌子、教室,并记录度量结果。

)师:同桌或小组交流结果。

师:让我们来分享我们的体验。

生:用厘米量书本,铅笔比较容易量准。

生:桌子也可以量准,就比较辛苦。

生:教室的长度量起来对不上,不准。

师:有什么结论吗?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用厘米测不大的东西比较合适,测更大的东西可能就不合适。

生:是的。

师:数学中为了方便,为桌子这样的对象规定了一个不同的单位:分米。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书,看看“分米”是怎么回事。

……这是长度单位的第二节课,就知识而言,新东西不多了,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单位的度量具有适宜性,以此接受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

接下来第3课时的“米和毫米”,就不展开讲了,老师指导学生接着类推即可。

如果对象更大,则有更大的单位,如米、千米、光年等;如果对象更小,则有更小的单位,如微米、纳米等,至大无边,至小无内。

三、“种子课”:以深刻达成简约现在,我们回到前面去,假设一、二年级的“长度单位”是这样认识的,那么,在上“面积单位”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对象的比较需要有单位来描述,长度有厘米,重量有克,那么现在面积的大小比较,当然也需要——生:单位来描述。

师:面积的单位有哪些呢?这些单位分别是怎么规定的呢?这些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本第×页—第×页。

……当然,角的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也一样,无非是一棵树上再挂片叶子而已。

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这里也兼而论述另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经常会迷惑的,即什么时候组织学生自己阅读书本比较好?你看“厘米的认识”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内容,都是单位的认识,但前者绝不可组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须有创造。

后者可组织学生阅读,个中差别读者们想来应该有所体会。

接下来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哪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准,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

这些课上好了,学生学习不会模糊,非基点或非节点的课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不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