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以及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代谢、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药物的机理、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药效学和毒理学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包括药理作用、药效和作用机制等。

2.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主要包括吸收动力学、分布动力学、代谢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等。

3. 亲和力(Affinity):指药物与其靶点(如受体、酶)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越高,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越紧密,作用越强。

4. 选择性(Selectivity):指药物对作用靶点的选择性。

选择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减少对其他靶点的影响,从而降低副作用。

5. 效价(Potency):指药物对生理或病理变化产生效应的强度。

效价越高,所需的药物剂量越小。

6. 最大效应(Efficacy):指药物在最大剂量下能够产生的最大疗效。

最大效应与药物的剂量和受体数量相关。

7.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特定途径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的有效浓度越大,作用效果越好。

8. 安全性(Safety):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对患者的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9. 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半衰期越长,其作用时间越长。

10. 毒理学(Toxicology):主要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毒理学研究不仅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还包括药物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等。

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在药物的设计、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药理学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病的学物质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闻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4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50对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9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通常以毫克计)兴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的药物动药:既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12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13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14半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5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17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凰通常以毫克计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

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8.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9.排泄(excretion):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10.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指药物经过肠黏膜及肝脏是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1.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从一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

1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某些药物在肝与葡萄糖等结合,随胆汁排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的药物可被重吸收,这称为肠肝循环。

13.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消除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降低按某一恒定比重进行消除,所以又叫恒比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的名词解释

药理学的名词解释

药理学的名词解释药理学(药)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药物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成为不良反应。

2、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3、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可产生明显效应。

如吗啡兴奋阿片受体引起镇痛和欣快作用。

5、拮抗剂: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它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如阿托品。

6、部分激动剂:此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物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8、安全范围:指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之间的距离。

此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或首关效应或第一卡关效应。

11、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

12、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称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显现治疗效果且未出现中毒反应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药酶的活性,加速其他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等。

15、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16、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或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则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但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指首次给予哌唑嗪治疗某些高血压患者时,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悸、昏厥等现象。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2.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5.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须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才能维持药效的现象6.酶诱导: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7.酶抑制: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8.耐药性:是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9.抗生素: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10.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11.化疗指数: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销量之比来表示12.最大效应(效能):当效应不再随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时,这一效理效应的最大极限13.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4.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15.抗菌药后效应: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性抑制的作用16.细菌耐药性: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17.生物等效性:18.激活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19.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20.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21.副反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为副反应,也称副作用22.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不良反应2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24.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25.首过消除: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26.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能量化学物质27.依赖性:指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物性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性依赖和精神依赖性两种28.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29.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30.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31.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受体、酶、细胞、组织和整个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药理学的常见名词解释:1. 药物(Drug):具有治疗、预防、诊断、改善或修饰疾病或症状的物质。

药物可以有化学合成、天然产生或通过基因工程等方式获得。

2. 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action):药物通过对生物体内部的受体、酶和离子通道等产生的影响来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方式。

3.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4.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和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药效学描述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对生物体的疗效和毒性。

5. 受体(Receptor):位于生物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蛋白质结构,与特定的药物结合以产生药理反应。

受体可以是离子通道、酶或内分泌受体等。

6. 激动剂(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引起药理反应的物质。

激动剂可以直接激活受体或增强受体与内源性激动剂的相互作用。

7.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药理反应,但能够阻断受体与激动剂或内源性激动剂的结合,从而抑制激动剂的药理作用。

8.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利用程度。

生物利用度受到吸收、代谢和消除等过程的影响。

9. 半衰期(Half-life):药物在生物体内从初始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用于估计药物停止治疗后的药物浓度的缩减速度。

10. 毒性(Toxicity):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药物的毒性可以表现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过量毒性等不同类型。

11.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当两种或更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一个药物会影响另一个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或毒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又称回跃反应或反跳现象。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作用及其规律、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包括计划生育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除极少数诊断用药外,药物在较小量时即可影响机体组织细胞的某些过程(如生理、病理生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免疫等过程)。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何作用的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或影响。

5.效应与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常表现为机体功能和(或)组织形态的变化,作用和效应有时难以区分其界限,故二者常混用。

6.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值,此为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7.量效关系:是指药物剂量或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浓度-效应关系比剂量-效应关系的线性关系好,但是临床上更常使用剂量-效应关系。

8.受体: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可位于细胞膜,也可位于细胞浆。

大多数受体是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具有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其周围环境中特异分子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的受点。

有些受体还分亚型。

9.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10.完全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

11.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0<α<1)。

12.反向激动药:与激活态受体结合或可引起受体的构型向非激动状态方向转变,因而引起与原来的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13.拮抗药:(阻断药):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4.竞争性阻断药:可逆性与受体结合,与激动药相互竞争受体,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不抑制最大反应。

15.非竞争性阻断药:不可逆的与受体结合,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并抑制最大反应。

16.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剂量;质反应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有效(或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它探索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治疗、预防或其他影响。

药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药物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制品等。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途径、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从体内排出的方式。

3. 药物的作用机制:探索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受体或分子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治疗效应或其他生物学效应。

4.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药物的治疗效果、毒性和副作用等。

5. 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剂量、途径、联合应用等,以优化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理学在医学、药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为新药开发、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1。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 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 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 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 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 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2,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卫生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3,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4,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5,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6,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或CYP450, 简称CYP):为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heme-thiolate proteins)的超家族,它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

7,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维持时间。

若中断其肝肠循环,半衰期和作用时间均可缩短。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中毒后,口服考来烯胺(cholestyamine)可在肠内和强心苷形成络合物,中断其肠肝循环,加快从粪便中排泄,为急救措施之一。

名词解释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性质、结构、分布、代谢、毒性和药物与生物体内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医学、药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的重要分支,也是药物研发、临床应用和药品质量控制的基础。

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如何在人体内发挥作用,以及药物对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

药物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药物直接作用于特定细胞或分子,而间接作用是指药物通过影响其他分子或细胞过程发挥作用。

药物性质包括化学结构、电荷、毒性、溶解度、代谢途径等。

药物结构直接影响其药效,因此研究药物结构对于确定其药效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学还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这些过程对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毒性产生影响。

药物与生物体内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分子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也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和排泄。

药理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中,药理学家根据已知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设计新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药理学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效和毒性,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药品质量控制中,药理学家对药品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估和监测。

除了研究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外,药理学还涉及许多其他领域,例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制剂等。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药物的制备、表征、毒性评估、药代动力学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作用的科学。

它包括理解药物如何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以及药物如何与生物体的分子相互作用来产生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的过程。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药物:药物是指通过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来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物可以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或化学合成的化合物。

2.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效果。

它包括药物的疗效、剂量效应关系、作用机制等。

3.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它可以用来说明如何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以实现期望的治疗效果。

4.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在体内可用形式的比例,即药物进入系统循环后能够发挥效应的程度。

它受到吸收、代谢和排泄的影响。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种或更多药物在同一时间内同时使用会产生的效应。

它可以是增效、拮抗或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6.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药物剂量效应关系描述了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或具有阈值效应。

7.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如何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科学。

它包括了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毒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8.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药物时出现的有害的或意外的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是生理上的(如恶心、呕吐),也可以是对特定器官或系统的损伤。

9. 药物耐药性:药物耐药性是指生物体对药物原有疗效的减弱或消失。

它可以是由基因突变、药物代谢改变或细胞对药物的适应性导致的。

10.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可以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主要发生在肝脏。

11.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并描述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动力学可以用来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12. 组织选择性:药物的组织选择性是指药物对特定组织或器官的选择性作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名词解释1.副反应(side effect):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2.躯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反复用药造成身体依赖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严重的阶段综合征。

3.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又称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人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4.半衰期(half life time):血浆消除t1/2,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

6.主动外排系统(active efflux system):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为主动外排系统。

7.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8.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和速度。

9.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存留的生物效应。

10.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

11.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测量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至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12.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3.过敏反应(allergic drug reaction):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14.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药物剂量,通常用药物致死剂量的对数值表示。

15.戒断综合征(abstinence syndrome):指停用或减少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后所致的综合征。

16.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17.受体(receptor):能与药物结合产生相互作用,发动细胞反应的大分子或大分子复合物18.激动剂(agonist):激动剂与受体既有高亲和力,也有高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19.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一些其他作用,大豆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称为不良反应。

20.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消除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1.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22.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Css):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体内总药量的蓄积率逐渐减慢,直至再给药间隔内消除的药量等于给药剂量,从而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23.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任意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24.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止疾病的规律。

25.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式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扩散。

26.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可分两种:脂溶性扩散(lipid diffusion):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而被动扩散。

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指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借助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被谁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27.限制扩散(restricted diffusion):由于对通过细胞膜孔物质的分子量大小和电荷有限制28.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29.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直接利用ATP分解成ADP释放出的游离自由能来转运物质的方式。

30.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不直接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想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

31.协同转运(cotranspor或symport):在继发性主动转运中,作为驱动力离子和被转运物质按同一方向转运者。

32.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87是指血管壁与神经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见得屏障。

33.酶的诱导(enzyme induction):某些化学物质能提高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代谢的速率。

34.酶的抑制(enzyme inhibition):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使其代谢药物的速率减慢。

35.失活(inactivation)绝大多数药物经过代谢后,药理活性都减弱或消失36.开放系统(open system):在多数动力学模型中,设定药物既可以进入该房室,又可以从该房室离开,故称为开放系统37.一级动力学方程(first-order kinetic process):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运转速率与该房室活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3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39.总体清除率(total body clearance,CLtot)体内诸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40.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组织发挥的原发作用41.药物效应(drug effect):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组织能够被观察、记录、测定得到的功能、代谢的改变42.兴奋(stimulation or excitation):能够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43.局部作用(local action):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44.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再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发生的机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45.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46.致畸作用:(eratogenesis);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发生畸胎47.配体(ligand):体内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物质48.特异性(specificity):一种特定受体只与特德特定配体结合,产生的生理效应,而不被其他生理信号干扰49.高亲和力(high affinity):受体对其配体的高亲和力应相当于内源性配体的生理浓度50.饱和性(saturation):虽然在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区域内的受体密度有所不同,显示区域分布性,但是,在每一细胞或每一定量的组织内,变体的数量是有限的51.可逆性(reversibility):绝大部分情况下,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是可逆的52.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由于受体原因而产生的耐受性53.受体调解(receptor regulation):受体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为受体调解54.药物的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的专一性,后者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55.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在受体全部占领时仅能产生较小的反应56.反向激动剂(inverse agonist):与激动剂一样结合到相同的受体,逆转受体的固有活性,显示受体与激动剂相反的药理学作用57.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阻断该受体激动剂介导的作用58.竞争性拮抗剂(competitive antagonist):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蛋不产生受体激动效应,可以阻断激动剂与该受体结合59.非竞争性拮抗剂(non- competitive antagonist):结合到受体蛋白上与激动剂结合位点不同的部位,组织及动机引起受体激动的药物60.不可逆性拮抗剂(irreversible antagonist):药物与受体形成的共价键或结合异常紧密,以至于激动剂无法与受体结合61.生理性拮抗(physiological antagonism):不同受体介导的内源性调节通路之间的拮抗62.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量反应关系描述的是不同剂量水平化合物作用于一个有机体一定时间引起的效应变化63.时辰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研究生物活动时间节律的周期变化64. 个体差异(individual variation):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基本相似,但少数患者对药物出现极敏感伙计不敏感的反应65.特异质(idiosyncrasy):个别患者用治疗量的得药物后,出现与往常性质不同的反应66.耐受性(tolerance):连续被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显效67.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c):若在短时间内连读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耐受性68.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机体对某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也降低69.耐药性(resistance):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70.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患者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71.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 ):两种或多种药物或先后序贯应用,而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72.增敏作用(sensitization):一种药物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种药的敏感性增强73.要理性拮抗(pharmacologiCal antagonist):当一种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阻止激动剂与其受体结合,称为要理性拮抗74.胆碱受体阻断药(cholinoceptor blocking drugs):对胆碱受体亲和力强,能与乙酰胆碱或其拟似药抗争与受体的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从而阻碍拟胆碱药对胆碱受体的激动,发挥抗胆碱作用75.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 ):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时,受体数目增加76.向上调节(up regulation ):在激动药物浓度过高或长期激动受体时,受体数目减少77.肾上腺素的翻转作用(adrenaline reversal):使用a受体阻断药后,可使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a-型效应被阻断,而舒张骨骼肌血管β2效应占优势,此时给予肾上腺素血压不但不升反而下降78.内在拟交感活性(intrinsic sympathomimetic activity,ISA):某些β受体阻断药除能阻断β受体外,还对β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79.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能可逆性的阻滞神经轴突内冲动的传导,在保持清醒的情况下,使局部组织感觉尤其是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80.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选用表面穿透力强的药物喷或涂于粘膜表面,是粘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麻醉81.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将药物注射于手术视附近的皮下或各层组织里,是感觉神经末末梢受药物浸润而麻醉82.传到麻醉(conduct anaesthesia):又称阻滞麻醉(block anaesthesia)将局麻药物注于神经或神经丛周围,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麻醉,常用于四肢及空腔手术83.心功能的代偿期(compensatory stage):当心脏负荷增加吧时,机体可通过心脏的代偿性扩张、心率加快和心肌肥大等使心排出量恢复或接近正常,以维持组织代谢的需要84.正性肌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effect):在治疗剂量下,强心苷能选择性的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收缩性,表现为加快心肌收缩速度,这是对心肌的直接作用,因为强心苷对没有神经支配的离体乳头肌和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均有加速收缩性作用85.神经营养因子(neuropathy factor)是机体产生的一类能够促进生精细胞存活、生长、分化,调节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维持神经细胞功能的多肽或蛋白质86.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是一类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而达到缓解过度兴奋和引起近似生理性催眠的药物87.镇静药(sedative):一般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轻度抑制,使患者由兴奋、激动和躁动转为安静的药物88.强直后增强(post titanic potential,PTP):反复高频电刺激突触前神经纤维,引起突触传递易化,使突出后纤维反增强的现象89.镇痛药(analgesic):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得药物90.自体活性物质(autacoids):是一大类由于体内多种组织产生,作用于局部或附近的靶器官,产生特定的生理或病理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物质,亦称局部激素(local hormone)91.腺苷(adenosine):在细胞内外由腺苷酸裂解生成,也可来自腺苷同型半胱氨酸92.镇咳药(antitussive drugs):作用于咳嗽反射弧的不同环节,抑制咳嗽反射的药物93.泻药(laxative):能增加肠内水分,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促进肠蠕动,加速排便的药物94.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简称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合成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属于甾体类化合物,但通常不包括性激素95.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类激素药物对某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作用,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96.反跳现象(rebound phenomenon):症状控制之后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可使原病复发或加重97.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正常或高于正常浓度的胰岛素执法会低于正常的生物效应98.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是聚醇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其活性升高可导致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99.垂体激素(hypophyseal hormone):是脊椎动物垂体分泌的多种微量蛋白质和肽类激素的总称100.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101.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价体重的综合参数,为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102.促凝血药(coagulants):可通过激活凝血过程的某些凝血因子而防治某些凝血功能低下的出血性疾病10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104.化疗指数(chemotherapy index,CI):化疗药物导致动物的半数致死量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之比105.抗菌药物(antimicribial agents):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化学物质106.抗生素(antibiotic):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就有干扰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须的某些重要的结构与生化过程的抗菌药物,而对感染细菌的真核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107.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抗菌药物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个相当长时间以后才会起作用108.抗菌活性(antimicribial activity):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109.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110.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技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且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111.细菌的耐药性(resistance)市值在常规治疗剂量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导致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112.转化(transformation):指受体菌通过直接摄入来自外源的细菌DNA片段或质粒获得相应的遗传信息的方式113.接合(conjugation):细菌之间通过细菌毛或桥接进行基因传递的方式114.转导(transduction):通过噬菌体将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时受体细菌获得相应的遗传信息的方式115.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敏感细菌被抑制,破坏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繁殖116.抗真菌药(antifungal agent):具有抑制或杀死真菌的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性疾病117.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GF):肿瘤增值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118.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ve drugs):能抑制免疫活性过强者的免疫反应119.免疫增强剂(immunopotentiating drugs):能扶持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免疫功能120.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e):由于免疫应答异常引起异常增高的免疫反应,可导致机体产生生理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121.自身缅因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D ):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造成自身免疫组织损伤122.免疫增值病(immunoproliferative disease):由于产生免疫球蛋白的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免疫球蛋白异常增多所致的一些疾病123.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结构或功能障碍,对“非己”抗原产生过弱或负应答而引起的疾病124.兴奋剂(dope):原指能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从而提高机能状态的药物,后泛指能作用于人体机能,有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的药物125.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将有正常功能的基因或其他基因直接或间接的导入患者体内,取代患者原来不存在或表达很低的基因,以达到防止疾病的目的126.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之为药物在体内的再分布127.最小肺泡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全麻药的浓度128.分离麻醉(dissertation anesthesia):氯胺酮为中枢兴奋性氨基酸递质NMDA(N-甲基门冬氨酸)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能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意识模糊,短暂记忆缺失及满意的镇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常有梦幻,肌张力增加,血压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