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力学第8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科郝米罗夫(Tikhomirov)等人得到分子力的位势为:
(r ) 2 Q 2r 2
6 r2
1
4r 2 2 ln(1 2 ) 2 r 4r r 2r 2
(8-19)
此时系数 其中Q为常数。 而
2 Qf ( x) Z m 1 exp dx 0 6k T


在内力影响下气溶胶粒子的凝并
N12 4 r 2 ( D dn BFn) dr
(一)范德华力(分子力)
流向粒子1的粒子流对围绕粒子1的所有同心表面是常量,即
(8-15)
F引起的粒子 (r )
其中第一项是从扩散方程得到的,第二项是考虑由于分子力 径向移动速度,
v BF
边界条件为: 对 r , n n 式(8-15)的解为:
现在我们考虑以特殊情况:所有粒子粒径相同,且荷有相同电荷
,在忽 e
略静电凝并(队强电荷是允许的),仅考虑静电发散的情况下:
n0 n(t ) 1 t tb
(8-25)
式中半值时间
t b (4B 2 e 2 n0 ) 1
,如果在t=0时刻原始粒子
6 3 数 n0 2 10 粒子 cm ,每一粒子带两个基本电荷,那么。这样,如果气溶
这说明二粒子的扩散系数等于单个粒子的扩散系数之和,这时式(8-6)
可以改写为:
N12 4 ( D1 D2 )(r1 r2 )n(r2 , t )
(8-7)
用已知的扩散系数D与迁移率B之间的关系式 D kTB 这时式(8-7)变为
N12 4 ( B1 B2 )( r1 r2 )kTn(r2 , t )
(8-8)
这里k——为波尔兹曼常数; T——绝对温度。 引进一新术语——“凝并常数
k 0 (r1 , r2 )
”并令
(8-10)
(8-11)
k 0 (r1 , r2 ) 4 ( B1 B2 )(r1 r2 )kT
式(8-9)变为
N12 k 0 (r1 , r2 )n(r2 , t )
(8-23)
富克斯得到荷电粒子和非荷电粒子凝并常数之比为:
Ze a r12 y y e a r12 1 e 1
(8-24)
2 这里 a v e kT , r12 r1 r2 , y a r12

v 1时, a e 2 kT
表示两基本电荷间的距离,当温度为20℃
(8-18)
dx
x Z m 表示存在范达华力时与不存在此力时凝并常数之比, r12 r ,且
F ( )d (r )

r
为中心距离为 r 时分子力 F (r )的位势。对于吸引力, 0, z 1 ,即此时
凝并常数增加,对于斥力, 0, 而z 1,凝并常数减小。
即凝并速度N12是凝并常数 k 0 (r1 , r2 ) 与粒子浓度 n(r2 , t ) 的乘积。
为了说明式(8-11),我们举一个实例:对半径为 1m 的等粒径粒子,凝并 常数不依赖于半径r且 k 0 (r1 , r2 ) 6.6 10 10 cm3 s ,在标准空气中粒子浓 度 n(r2 , t ) 1.66 10 5 粒 cm3 ,按照式(8-11),该粒子将和其他粒子在104秒 内碰撞一次,换言之,如果有10000个粒子,那么在一秒钟内平均只有一个 粒子与其它粒子发生碰撞。 表8-1种给出了式(8-11)中的凝并常数值。
来计算,而不是二者的乘积,这是因为粒子在t时刻的均方位移为:
x x
0
2


4Dt
4 Dt
1


( x x0 ) e
2
2
( x x0 ) 2 4 Dt
dx




e
2
d 2 Dt
而在t 时间间隔内沿x轴粒子1,2的相对位移均方值为
(x1 x2 ) 2 (x1 ) 2 (x2 ) 2 2( D1 D2 )t
半径为 r2 的粒子2在单位时间内扩散到半径为
r1 的粒子1上的粒子数目 N12 服从扩散定律,所以:
n N12 4r D2 ( ) r r r 12
2 12
(8-1)
其中D2是2类粒子的扩散系数;
n n(r , r2 , t ) 是半径为 r2
的粒子在t时刻的浓度,
r 的函数。

在气溶胶粒子凝并理论中,一般都假设粒子的每一次接触均导致凝并, 凝并理论的目标是描述粒子的数目浓度及粒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

热凝并
斯莫鲁科夫斯基(Smoluchowski)首先提出了在静止介质 中气溶胶粒子热凝并的经典理论。他假设球形粒子的热凝并服 从扩散定律,任何粒子间的碰撞与接触导致它们间的凝并,即 在单一分散气溶胶中,假设其中一个粒子是静止的,而试求另 外的粒子与其接触的频繁程度,或者说平均要经过多长时间间 隔,作布朗运动的粒子才能与该静止的粒子相接触。此外还假 设在整个凝并过程中,该静止粒子的大小与形状都保持不变。 对球形粒子来说,粒子的接触,其球心之间的距离等于其半 径之和,我们可以用一半径为 r12 的“吸收球面”来代替静止 粒子(见图8-1)。
对吸收球表面 r r1 r2 r12 , n 0
1 r F ( ) d 1 n(r ) n0 e kT
r 1 dr exp k T F ( )d r 2 r12 r 1 dr exp k T F ( )d r 2
dn 1 k0 n 2 dt 2
(8-12)
当t=0时n=n0,则式(8-12)的解为:
1 1 1 k0t n n0 2
或者把上式写为:
n
n0 n 0 1 t 1 k0 n0t 1 2 tb
(8-13)
这里 n 0 ——粒子的原始数目浓度;t b 2 k 0 n0 ,称为粒子数目浓度的半 值时间。
r
(8-16)
在单位时间里凝并到粒子1上的2类粒子的数目为:
N12
4Dn0

r12
e

1 kT
r
r
F ( ) d 2
(8-17)

dr
而对于没有分子力时的情况
N12 4 ( D1 D2 )r12 n0
由于F力的影响,凝并常数的变化可用下列因素表达:
Zm
1
e
0
1
r 1 ( 12 ) kT x
(二)荷电粒子 设想有两类粒子,半径分别为
r1和r2 ,所带电荷分别为
v与 基本电荷,
由电荷引起的引力和斥力可使相应的凝并常数增大和减小,如果忽略彼此间
的感应力,则自由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为:
F (r v e2 r
2
)
(8-22)
作用力的位势为:
这里, x r12 r
ve 2
x r12
(
n(r2 , t ) n ) r r r12 r 12
(8-5)
把式(8-5)代入式(8-1)就可以得到在单位时间内扩散并黏着到固定粒
子1上的粒子的2的数目,即
N12 4D2 r12n(r2 , t )
为了便于分析,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假定粒子1是静止的,实际上这是不可
能的。因为粒子1也参与了布朗运动,必须把粒子1的扩散系数D1 也加到计 算中,当二粒子均作布朗运动时,在式(8-6)中必须取二者扩散系数的和
它是从粒子1中心计算的距离
图 8-1 吸收球
r12 r1 r2
为了决定对半径为 r12的“吸收球”的浓度梯度, 必须解以球坐标 r 表示的扩散方程:
(nr) 2 (nr ) D2 2 t r
(8-2)
式(8-2)所满足的条件时:
r 时,n(, r2 , t ) n(r2 , t ) 且r r12时, n 0
2 a 时, e kT 0.0574 m 。图8-2表示出了
z a y (e y 1) 的函数关系, y 0 说明
粒子间为引力, y 0 说明粒子间为斥力, 对于非荷电粒子y=0,而z=1。而且对
于 y 1 ,粒子为弱荷电,y 1 ,粒子为
强荷电。 图 8-2 修正系数 z a 与y 之间关系
表8-1 按扩散理论计算的凝并常数值 k 0 (10 10 cm3 / s)
r2 (m)
0.001
0.01
0.1
1.0
r1 (m)
0.001 0.01 0.1 1.0 803.4 2232 20299 201054 84 243.3 2121 12.68 36.69 6.6
穆勒(Muller)研究了气溶胶粒子的粒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并给出了这一 变化的基本方程式,但这一方程难于求解,斯莫鲁夫斯基提出了一简单的微 分方程,来代替穆勒的方程。如果仅考虑粒子的数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且 假设对所有粒子的凝并常数均相同,则凝并的基本方程为:
第八章
气溶胶粒子的凝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溶胶粒子的凝并是指气溶胶粒子由于相对运动彼此间发生碰撞、接触 而粘着和融合成较大粒子的过程。是发生于气溶胶粒子间的重要现象。其 结果是粒子的数目减少而粒子的直径增大。由布朗运动(扩散)导致气溶 胶粒子互相接触而合并的过程叫做热凝并,它在气溶胶粒子中是普遍存在 的。在内力作用下也能引起气溶胶粒子的凝并,由范德华力(分子力)、 荷电粒子电偶极子和磁极子等所引起的粒子凝并等。在外力场影响下也可 引起凝并,如电场和磁场中的凝并,重力场和离心力场中的凝并(动力凝 并)、声场中的凝并以及层流和紊流中的凝并等。在本章中我们将着重讨 论热凝并、分子间作用力引起的凝并荷电粒子的凝并、荷电粒子的凝并、 电场和磁场中的凝并、声凝并以及梯度凝并等。
(8-4)
其中高斯误差积 分为:
(X )
因而从式(8-4)可以求出
(
2


X
0
e
2
d
n(r2 , t ) r n ) r r 1 12 r12 r 12 D2 t
在上式中 r12 可以忽略,因而
D2 t 是扩散过程中的非稳定因素,当 t r12 2 D2 时,该项
(8-3)
第一边界条件说明随r 的增大,浓度n趋近于极限 n(r2 , t ) ,在该处浓度与扩散
无关。第二边界条件说明在 r12 r1 r2 处接触,且粒子2在2类粒子中消失。方 程(8-2)对边界条件(8-3)时的解为:
r12 r12 r r12 n(r , r2 , t ) n(r2 , t ) 1 ( ) r r 4 D2 t
p
(8-26)
这里 ——介电常数; ——磁导
率。
图 8-3 在均匀电场中两个极化气 溶胶粒子间的作用力(偶极矩p)
对于较大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值,式中系数
胶是盛在一容器中,那么 t b 10.6s 它将在粒子间斥力作用下很快沉降到器壁 上。
三 在外力场影响下气溶胶粒子的凝 并

(一)电场和磁场
在均匀电场或磁场 E或H 中,半径为r的 极化球形气溶胶粒子的偶极矩为(见
图8-3):

1 Er3 2 1 3 p Hr 2
x2 x2 f ( x) ln(1 x 2 ) 2 2 2(1 x )
(8-20)
(8-21)
所以分子力的影响与粒径无关,而仅与 Q kT 值有关,Q值约为
5 10 20 7 10 22 焦耳。
而此时凝并常数的增加大约为 z 1.5到z 1.001 之间。
式(8-13)是按斯莫鲁克斯基理论表示的粒子数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当 t t b 时,粒子的数目浓度减小一半。 如果在凝并过程中单位体积中气溶胶粒子的质量不变,那么由式(813)经变换可以得到:
d (t ) n0 d0 n(t )
13
式中 d 0 ——为粒子凝并前的原始粒径;d (t )——发生凝并t时刻的粒径。 或者把上式改写为: d (t ) d (1 1 n k t ) 0 0 0 (8-14) 2 用式(8-14)描述液滴的凝并过程是恰当的,对于固体粒子,由于其形状不 规则,只能用式(8-14)近似地加以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