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力学第8章

合集下载

第八章 溶胶

第八章 溶胶

3cV r 4n
1/ 3
超显微镜是根据丁铎尔效应而设计的可看到胶体粒子 的存在及运动的显微镜. 与普通显微镜的差别是强光源照射, 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及黑暗视野条件下观察.
00-7-28 14
第四节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 研究胶体粒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由 此而产生的扩散, 渗透等现象, 研究胶粒在重力场作用下, 粒子 浓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一、布朗(Brown)运动: 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的不停息地作无 规则的运动,这种现象是植物学家(Brown)于1827年首先从水 中悬浮花粉的运动中观察到的. 用超显微镜可以观察布朗运动.
四、超显微镜测定胶体粒子的大小
在超显微镜下看到的是粒子的散射光的影像, 其大小比胶 体粒子本身的投影大数倍之多. 粒子的平均大小可以估算. 设用超显微镜测出体积为V的溶胶中粒子数为n ,而已 知分散相的浓度为c ,则在所测体积V中,胶粒的总质量为 cV ,每个胶粒的质量为cV/n ;假设粒子是半径为r 的球形, 粒子密度为 ,则由 cV/n = (4/3) r3 即可求得胶粒的平均半径:
00-7-28 8
丁铎尔效应
由于溶胶的高度分散性和多相不均匀性, 当一束波长大 于溶胶分散相粒子尺寸的入射光照射到溶胶系统, 可发生散 射现象-丁铎尔现象.
透 镜 光 源
溶胶
• 丁铎尔效应
00-7-28 9
第三节 溶胶的光学性质
一、光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 当入射光的频率与分子的固有频率相同时, 发生光的吸收. • 当光束与体系不发生任何相互作用时, 则可透过. • 当入射光的波长小于分散粒子的尺寸时, 则发生光的反射. • 若入射光的波长大于分散粒子的尺寸时, 则发生光的散射. 可见光波长在400~700nm范围内, 大于一般胶体粒子的尺寸 (1~100)nm, 可发生光的散射. 光的振动频率高达1015Hz, 光的照射相当于外加电磁场作用于 胶体粒子, 使围绕分子或原子运动的电子被迫产生振动, 而质量达 大于电子的原子核是无法跟上如此高频率的振动的, 这样被光照射 的微小晶体上的每个分子, 便以一个次级光源的形式, 向四面八方 辐射出与入射光有相同频率的次级光波. 丁铎尔现象的实质是光 的散射作用. 丁铎尔效应又称为乳光效应, 散射光的强度可由瑞利 00-7-28 10 公式计算.

大气气溶胶3.1-3.2-单个气溶胶粒子动力学

大气气溶胶3.1-3.2-单个气溶胶粒子动力学

3.1 动力学基础(分子动力理论)平均速度、平均自由程、气体粘性、热传导和扩散3.2 单个气溶胶粒子动力学Stokes阻力、粘性运动方程、重力场下的粘性运动、布朗扩散、泳移效应3.3 气溶胶粒子群动力学布朗运动聚合、层流和湍流中的聚合、重力沉降聚合、外力场对聚合过程的作用、一般动力学方程&&3 大气气溶胶动力学气溶胶粒子尺度特征nu i st邱☐小尺度粒子●看成是由大量作无规则运动的质点(分子)构成的离散介质,粒子在大气中的运动受到空气分子运动的影响。

●主要体现了大气的微观特性,需要从分子运动论或动力理论去处理;☐大尺度粒子●可将大气看作连续介质,气溶胶粒子浸没在连续的空气介质中,一般有较大的沉降速度;●主要体现介质的宏观特性,属于空气动力学范畴;x yn ui st邱分子速度与平均自由程气体粘性、热传导和扩散3.1动力学基础(分子动力理论)平衡态——非平衡态——1) 分子尺度小于分子间距离,两次碰撞之间处于连续运动状态;2) 分子为球体,分子间的碰撞为弹性碰撞(没有能量损失,仅引起分子的重新排列);3) 平衡态时,分子按位置、速度的分布是均匀的;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考察大气气溶胶特性时,有以下假设:一、分子速度2222222231vv v v v v v v z y x zy x ===++=nu ist邱牛顿第二定律:分子作用在该侧面上的作用力F等于单位时间内的动量变化率.2b P F i i ⋅=b b bc x Δ动量=?∑==Ni iP P 0 F =Δmv假设箱中有N个分子,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沿x方向的分速度为c x :碰撞一次的动量变化为:mc x -(-mc x )=2mc xb b bc xΔmv = 碰撞次数╳ Δ动量/次单位时间内碰撞了多少次?n u i st邱单位时间内对其一个面的碰撞次数为:2b/c xC x /2b×2mC x =mC x 2/bc x /2b单位时间内碰撞了多少次?(碰撞频率=1/碰撞1次需要的时间)b b bc x单位时间内对一个面的碰撞动量改变为:Δmv = 碰撞次数╳ Δ动量/次由牛顿第二定律,分子作用在该侧面上的作用力F等于单位时间内的动量变化率,即:bmC F xi 2=产生的压强为:VmC b mC b F P xx i i 2322===总压强为对所有N个分子求和:220313C V C m N P P Ni i ρ===∑=33PR TC Mρ==R = 8.3143J/(mol K)n uist邱例1:比较He原子、N 2分子、SO 2分子在200C时的平均速率V。

气溶胶力学第8章

气溶胶力学第8章
表8-1 按扩散理论计算的凝并常数值 k 0 (10 10 cm3 / s)
r2 (m)
0.001
0.01
0.1
1.0
r1 (m)
0.001 0.01 0.1 1.0 803.4 2232 20299 201054 84 243.3 2121 12.68 36.69 6.6
穆勒(Muller)研究了气溶胶粒子的粒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并给出了这一 变化的基本方程式,但这一方程难于求解,斯莫鲁夫斯基提出了一简单的微 分方程,来代替穆勒的方程。如果仅考虑粒子的数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且 假设对所有粒子的凝并常数均相同,则凝并的基本方程为:

在气溶胶粒子凝并理论中,一般都假设粒子的每一次接触均导致凝并, 凝并理论的目标是描述粒子的数目浓度及粒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

热凝并
斯莫鲁科夫斯基(Smoluchowski)首先提出了在静止介质 中气溶胶粒子热凝并的经典理论。他假设球形粒子的热凝并服 从扩散定律,任何粒子间的碰撞与接触导致它们间的凝并,即 在单一分散气溶胶中,假设其中一个粒子是静止的,而试求另 外的粒子与其接触的频繁程度,或者说平均要经过多长时间间 隔,作布朗运动的粒子才能与该静止的粒子相接触。此外还假 设在整个凝并过程中,该静止粒子的大小与形状都保持不变。 对球形粒子来说,粒子的接触,其球心之间的距离等于其半 径之和,我们可以用一半径为 r12 的“吸收球面”来代替静止 粒子(见图8-1)。
(
n(r2 , t ) n ) r r r12 r 12
(8-5)
把式(8-5)代入式(8-1)就可以得到在单位时间内扩散并黏着到固定粒
子1上的粒子的2的数目,即
N12 4D2 r12n(r2 , t )

第8章 烟雾

第8章 烟雾

8.3.1.1吸收衰减机理 8.3.1.1吸收衰减机理 光在气溶胶中传输吸收衰减过程, 光在气溶胶中传输吸收衰减过程,是气溶 胶将入射光能转化成其它形式内能的一个过 是光与气溶胶物质分子相互作用, 程,是光与气溶胶物质分子相互作用,使分 子能级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而表现出的吸 收作用。这种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 收作用。这种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其光谱 是不连续的, 是不连续的,不同的分子吸收的波长和吸收 能力是不同的。 能力是不同的。吸收衰减在本质上是使分子 的内能状态发生了变化。 的内能状态发生了变化。
2.粒子形状和取向 2.粒子形状和取向 不同形状的粒子, 不同形状的粒子,以及它们相对于入射光 和观测方向的取向不同, 和观测方向的取向不同,都将影响着光的散 射。 3.粒子的表面性质 粗糙度) 粒子的表面性质( 3.粒子的表面性质(粗糙度) 粒子表面若为光滑的镜面, 粒子表面若为光滑的镜面,则表现为镜面 反射,若为粗糙的表面,则呈现漫反射。 反射,若为粗糙的表面,则呈现漫反射。
8.3气溶胶的光学性质 8.3气溶胶的光学性质 当一束光通过气溶胶时,即产生衰减作用。 当一束光通过气溶胶时,即产生衰减作用。 气溶胶对光的这一作用性质正是烟火学要研 究的烟幕消光特性的主要内容。 究的烟幕消光特性的主要内容。 8.3.1气溶胶对光的吸收和散射衰减 8.3.1气溶胶对光的吸收和散射衰减 光在气溶胶中传输时被衰减, 光在气溶胶中传输时被衰减,这是气溶胶 微粒对光产生的吸收和散射的共同作用结果。 微粒对光产生的吸收和散射的共同作用结果。 但他们的衰减机理是不同的。 但他们的衰减机理是不同的。
8.2.2.4气溶胶粒子的凝并 8.2.2.4气溶胶粒子的凝并 气溶胶粒子在大气中运动时相互接触而形 成较大粒子的过程叫凝并(亦称凝聚、凝 对于烟幕凝并研究, 结 ) 。 对于烟幕凝并研究 , 需要考虑热力凝 荷电粒子凝并、湍流凝并和动力凝并。 并、荷电粒子凝并、湍流凝并和动力凝并。 1.热力凝并 1.热力凝并 气溶胶粒子因布朗运动, 气溶胶粒子因布朗运动,彼此间发生频繁 的碰撞即产生热力凝并。 的碰撞即产生热力凝并。布朗运动两粒子相 碰就会粘附在一起,形成一个聚合粒子。 碰就会粘附在一起,形成一个聚合粒子。

气溶胶力学第一章1-5

气溶胶力学第一章1-5

• 对于电阻率较高的粉尘,温度较低时(100℃ 以下)主要是表面导电;温度较高时(约 200℃以上)主要是体积导电。 • 粉尘的电阻率与测定时的条件有关,如气体 温度、湿度和成分,粉尘的粒径、成分和堆 积的松散度等,所以,粉尘的电阻率仅是一 种可以互相比较的表观电阻率,通常称为比 电阻。
5 粒子的光学性质 • 由于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对光的散射,使可见 度大为降低,这也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城 市中这种污染最强烈。粒子对光的散射是测 定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大小和决定气溶胶云 的光行为的主要方法之一。 • 概括地说,单个粒子对光的散射与其粒径、 折射指数、粒子形状和入射光的波长有关。 空间中任何一点的辐射强度是由光源和汇的 布置、气溶胶的空(de/ds)² (1-1)
de表示等效直径;ds表示沉降直径 对于球体k=1.0,对于非球体粒子,等效直 径总是大于沉降直径的,所以k值总是大于 1.0。
• 球形度φ和动力形状系数 k的关系:
k=(0.834㏒φ/0.065)¯¹ (1-2)
如果确定了粒子的球形度,就可以利用 (1-1)和(1-2)式进行等效直径之间的换算。
• 空隙率
ε:
ρb = (1 − ε ) ρ p
五 气溶胶粒子的其他性质
1 润湿性 • 尘粒与液体附着的难易程度称为粉尘的润湿性。 • 根据颗粒能被水润湿的程度,一般分为亲水性粉 尘和疏水性粉尘。 • 粉体的润湿性可以用液体对试管中粒子的润湿速 度来表征。通常,取润湿时间为20 min,测出此 时间的润湿高度L20(mm),于是润湿速度为
• 在除尘技术中,粉尘的润湿性是设计或选用 除尘设备的主要依据之一 。 • 对于润湿性好的亲水性颗粒物,可考虑湿式 净化。
2 安息角和滑动角 • 安息角:尘粒自漏斗连续落到水平板上, 堆积成圆锥体。圆锥体的母体线同水平面的 夹角。 • 滑动角:指光滑平板倾斜时粉尘开始滑移 的倾斜角 。 • 通常滑动角比安息角略大。

气溶胶物理学中的重要参数研究

气溶胶物理学中的重要参数研究

气溶胶物理学中的重要参数研究第一章引言气溶胶是指在空气中悬浮的液态或固态细小颗粒物质,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和活性,在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气溶胶物理学是研究气溶胶的基本物理过程,包括气溶胶的形成、演化和变化等。

气溶胶的特性和参数是气溶胶物理学研究的核心,其中一些参数的研究在大气环境、工业生产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第二章气溶胶的重要参数2.1 粒径大小气溶胶的粒径大小是气溶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特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粒径大小一般使用单位为微米(μm)或纳米(nm)来表示,通常根据其粒径大小可以将气溶胶分为超细颗粒(小于0.1μm)、细颗粒(小于2.5μm)和粗颗粒(小于10μm)。

研究气溶胶的粒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2 光学参数气溶胶的光学参数是指气溶胶在光学波段内,如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波段内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等。

光学参数通常包括消光系数、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等。

这些参数的测定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气溶胶对光学效应的影响,为我们了解大气环境中的光强和透射率等提供参考。

2.3 化学成分化学成分是气溶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关系到气溶胶的来源、组成和变化等,同时也决定了气溶胶的生态手段和生化过程。

气溶胶的化学成分一般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和放射性核素等。

通过研究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气溶胶在环境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4 形态和结构特征气溶胶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是另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气溶胶的附着属性和过滤效率等。

气溶胶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通常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科学仪器进行观察和分析。

通过研究气溶胶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气溶胶粒子在环境中的分布和物理特性,从而提高精确控制和过滤的效率。

第三章气溶胶重要参数的测定方法3.1 气溶胶粒径大小的测定气溶胶粒径大小的测定方法较多,常用的包括激光粒度分析法、电阻法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法等。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PPT幻灯片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PPT幻灯片
• 雾粒大小与超声频率成反比,即震动频率越高,雾粒越小。 • 超声波震动的强度决定了产生雾粒的数量,震动越强产生的
雾粒越多。总的说来,超声雾化器产生的气雾量比喷射雾化 器要大,消耗药液一般1~2ml/min。 • 气雾微粒较大,微粒直径一般在3.7~10.5μm.
31
应用MDI和雾化器的药物分布比较
11
气溶胶微粒大小、直径和形态对沉降的影响
• 直径大于10~15μm的微粒几乎都沉降于口咽部。 • 微粒形态越不规则越利于沉降。 • 微粒密度越大越利于沉降。
12
呼吸方式
• 深而慢的呼吸有助于沉降。 • 缓慢的呼吸流速有助于沉降。 • 吸气后屏气有利于沉降。
13
解剖因素
• 气道越窄、气道转折越多、转折角度越大越利于 惯性冲撞的发生。
19
干粉吸入器
• 干粉吸入器有单剂量干粉吸入器和多计量干粉吸 入器两种。
• 药粉微粒较小(<5μm)但添加剂的微粒较大 (30~60μm)故肺内沉降效果偏弱。
20
21
22
干粉吸入器相关问题
• 一些干粉吸入器需要较高的吸气流速。 • 高湿度时干粉的吸湿性可使粉剂结块。 • 药囊刺破后未能及时吸入容易外溢。 • 6岁以下儿童不适用,人工气道患者不适用。 • 危及生命的气道阻塞不适用。 • 药物的配方制作技术要求较高。 • 需要反复吸入。
23
雾化器
• 雾化器是医院内最常用的气溶胶吸入手段,目前 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小容量雾化器、大容量雾 化器和超声雾化器。
24
小容量雾化器
25
小容量雾化器
• 小容量雾化器也常被称作小容量喷射雾化器。 • 它的驱动力是压缩空气或氧气气流,高速气流通过细孔喷
嘴时,根据文丘氏效应在其周围产生负压携带贮罐内液体, 撞击细孔上方挡板使液体粉碎成大小不等的微粒。 • 较大微粒经挡板拦截后落回贮罐继续雾化。 • 有一定的液体不能被雾化即“死腔容量”

气溶胶力学第一章6-7

气溶胶力学第一章6-7

G=

0
p
pd (d p
∫ )
0
d 3 p pd (d p )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转换在实际工作中不容 易做到。
为了充分表达气溶胶粒子的粒径分布, 为了充分表达气溶胶粒子的粒径分布,我们所寻 求的函数通常必须具有下列性质: 求的函数通常必须具有下列性质:
(1)当
d p → 0, p = q = F = G → 0,
7.2 对数正态分布 经常用来描述环境空气中的气溶胶和生产过 程中发生的粉尘, 程中发生的粉尘,应用起来还是相当方便 的。 我们规定参数µ为直径 的对数, 为直径dp的对数 我们规定参数 为直径 的对数,即
u = ln d p
p= dF (d p ) dd p dF (u ) du = ⋅ du dd p
0.1
质量筛下累积分G 3.2×10- 3.03×10-3 5 布
图1.1 粒子分布直方图
6.2 密度分布 数量密度分布 p 和质量密度分布 为
q 分别定义
fi dF p= = ∆d p dd p
式中
gi dG q= = ∆d p dd p
——数量筛下累积分布; F ——质量筛下累积分布。 G 各区间的密度分布计算结果列于表1.5中,由此 结果可绘出密度分布图1.2。
图1.2 数量密度和质量密度分布图
6.3 累积分布 数量筛下累积分布 F 和质量筛下累积分布 分别 G 定义为
F = ∑ fi = ∫
i =1
j
j
dp
0
pdd p
G = ∑ g i = ∫ qdd p
dp i =1 0
有定义可知,筛下累积分布是指包括某一粒径 dp 的所有粒子的质量(或数量)占总质量(或数 量)分数。根据已有数据,可得数量筛下累积 分布 F 和质量筛下累积分布 G ,见表1.5和 图1.3。

第五章气溶胶化学全解

第五章气溶胶化学全解
一.气溶胶的粒径谱分布函数
n p
0
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描述多谱气溶胶浓度随粒子尺度的分布 数浓度、表面积、体积分布函数
N nN D p dDp ns D p ns D p dN 单位:个 m 1 cm3 dD


nN D p
nN D p
2 DP n N DP dD p


0
n N DP dD p



0
D
P
2 DP n N DP dD p

1.对数分布函数
2 ln D p ln D pg dN N e nN ln D p 1 d ln DP 2 2 ln g 2 ln 2 g ln D ln D 2 dN N p pg nN D p dDP 2 1 2 D p ln g 2 ln 2 g
第四节 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
对流层气溶胶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化学组分可以分为 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包括:硫酸盐、铵盐、氯盐、微量金 属、含碳物质、地壳元素和水等。 无机组分可以分为水溶性离子组分和水不溶性组分(地壳物 和痕量元素等);有机组分包括有机碳(脂溶性和水溶性有 机物)和元素碳。 细粒子:硫酸盐、铵盐、有机碳和元素碳及某些过度金属 粗粒子:地壳元素(Si,Ca,Mg,Al和Fe)、生物有机物 (花粉、孢子、植物碎屑等) 硝酸盐在细粒子和粗粒子中都存在,硝酸盐细粒子通常来自 硝酸和氨反应生成的硝酸铵;粗粒子硝酸盐主要来自于粗粒 子与硝酸的反应。
dS 单位:m 2 m 1 cm3 dDp dV 单位:m 3 m 1 cm3 dDp
3 e N

(整理)气溶胶Word完整版

(整理)气溶胶Word完整版

绪论气溶胶定义:气溶胶是指长时间悬浮在气体环境中、能观察或测量到的液体或固体粒子的集合。

粒径范围 0.001~500μm ,这些颗粒物粒径比气态分子大,比降尘粒径小。

(空气动力学直径D ,与颗粒的密度和形状有关系。

)气溶胶与气候变化:气溶胶粒子增加的直接效应是影响大气水循环和辐射平衡,这两种过程都会引起气候变化 。

气溶胶颗粒具有各种粒度,决定了它对光的不同效应,如吸收、散射或反射作用,从而对气候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效应。

其直接效应是吸收或反射太阳的辐射,使地球的热平衡受到影响;其间接效应是对云的成核作用,使云的凝聚核增多,而增强云的反射 。

常见特殊天气现象:沙尘暴、灰霾。

沙尘暴的影响:使生态环境恶化 ,生产生活受影响 ,生命财产损失 ,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

另外,气溶胶对中国北方酸雨的中和作用,对硫酸盐气溶胶的形成及其分布,对海洋中微量成分循环过程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灰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减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

我国的部分区域存在着4个明显的大气棕色云区,即灰霾严重地区:北部的黄、淮、海地区;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 。

正常呼吸状态下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人体呼吸系统的沉积状况纵观气溶胶研究的发展,可以看出其趋势,已从人为源逐渐向天然源、生物地球化学源发展;从总体颗粒物的表征向单个颗粒物;由微米级向亚微米,甚至纳米级的粒度发展;从一般无机元素组分向元素碳、有机碳、酸硷性基团、有机分子发展;从室外环境向室内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发展;从平流层向对流层发展;并将气溶胶的特性与环境效应(如气候效应)、生态效应(如健康效应)以及大气化学过程密切结合起来,向更深的层次和更广0204060801000.010.1110100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 (微沉积百分比(的范围开拓。

气溶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惯性、热力和静电引力加速粒子的沉积,或使用有效的过滤系统。

气溶胶力学_第09章_气溶胶气固两相流动的湍流数学模型

气溶胶力学_第09章_气溶胶气固两相流动的湍流数学模型

的微观流动,因此,为了描述宏观流场,必须使用
体平均的概念,也就是说,表示宏观流场性质的每
一变量都是控制体内该变量的体平均值。
二、相内的Leabharlann 观真实值和体平均值三、两相流中几种密度及体积分数
三、气固两相流的分类
1.气固两相流的类型
气固两相流的类型有两种:
稀相气固两相流:气相中悬浮着很少的固体颗粒, 称为稀相气固两相流。 稠相气固两相流:气相中悬浮着很多的固体颗粒, 称为稠相气固两相流,或浓相气固两相流,或密相 气固两相流。
相流的守恒方程组。
假设气体为不可压流体。 假设为稀相气固两相流。 假设两相之间无相变。
一、连续方程
一、连续方程
二、动量方程
二、动量方程
二、动量方程
三、K-ε-KP模型
三、K-ε-KP模型
三、K-ε-KP模型
三、K-ε-KP模型
三、K-ε-KP模型
二、欧拉—欧拉法(双流体模型)
假设 • 流体是连续介质,在欧拉坐标系下考察流体的运动。 • 颗粒是连续介质,在欧拉坐标系下考察颗粒的运动。 优点: • 可以完整地考虑颗粒相的各种湍流输运过程。 • 颗粒相和流体可以采用统一的数值方法。
• 计算量可以不是很大,可以为工程所接受。
• 预报结果可以直接与实验结果对照。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气溶胶力学
任课教师:杨官平
二○一五年八月
第09章
气溶胶气固两相流动的 湍流数学模型
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气固两相流的基本知识 湍流气固两相流的基本守恒方程组
9.1 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按照系统坐标特性分类,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可以分为两种: 欧拉—拉格朗日法:在欧拉坐标系下考察流体的运 动,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考察颗粒的运动。 欧拉—欧拉法:在欧拉坐标系下考察流体的运动, 在欧拉坐标系下考察颗粒的运动。

第8章 气候变化的大气化学原理

第8章 气候变化的大气化学原理

三、全球变暖可能的影响
1. 海平面上升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海洋的热膨胀 2. 健康影响 直接或者间接(传染病)的影响;长期和短期的影响
第六节 气候变化与臭氧层损耗的耦合机制
气候变化与臭氧层耗损能通过化学、辐射和动力学机制 而相互作用
臭氧损耗的气候影响
产生负的辐射强迫,使平流层降温; 平流层臭氧损耗对极涡的影响又促进了 臭氧的损耗 平流层臭氧损耗导致对流层UV-B( 280320nm)的增加
第八章 气候变化的大气 化学原理
气候:研究气温、降水、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长期 (如 100年)平均规律,是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天气状 况基本特征的综合反映。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和冰冻圈共同组成,气候是这些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候变化: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 期 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变化的时间尺 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到年际、季际、月际。 气候异常:指正常气候起伏中出现的明显反常现象,导 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适应,影响人类社会及生产活动,危机 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并可能导致飓风、热浪、暴风雪等 灾害性时间。 大气辐射以及各个圈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物理、化学和 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气候变化。
灶和饭店等大量消耗能源,散发出相当多的热量,连片人造设施,改变 了下垫面的热力学性质,使城市显热增加;同时城市建筑的密集使气流 通行受阻,引起城市气候其它要素如风向、湿度、降水、云、雾等的改 变。诸如此类的因素都是城市温度升高,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犹如一个 突出于周围乡村较低温度海洋中的温暖岛屿,称为城市热岛。
第三节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一方面导致大气对太阳光散射作用增强, 反照率增加,产生负的辐射强迫;一方面吸收太阳辐射, 产生正的辐射强迫。

气溶胶力学第二章(含原第三章)

气溶胶力学第二章(含原第三章)


(2-7)
引进流函数

1 vr 2 r sin 1 v r sin r
(2-8)
利用斯托克斯算符:
2 sin 1 D 2 2 ( ) r r sin

(2-9)
式(2-7)中的前两个方程可表为:
(1)
斯托克斯(Stokes)区 Re≤1 CS =24/Re (2.32)
代人式(2.30),得著名的斯托克斯阻力公式
f 3d p
(2)艾伦(AlIen)区
(2.33)
l< Re≤500 =10.6/Re ½ (2.34) CS
(3)牛顿区

CS
500< Re <2×105 =0. 44 (2.35)
f n(n 1)r
n 2
所以
所以
n(n 1)r
n 2
2r
n 2
0
解该式得 n=-1 ,n=2
f Ar Br
2
1
带入式(2-13)得
2 B 2 F 2 F Ar r r
同理
A 4 1 D 2 F (r ) r Br Cr 10 2 r

图 2-2 物体上所受阻力
由(2-22)式
Px P(r , ) cos ds
s


0
3 v0 ( P cos ) cos sin 2a 2 d 2 a

2 0
3v0 a sin cos d 2av0
由式(2-23)
Fx r sin ds
(2-20) (2-21)

气溶胶力学

气溶胶力学

课程名称:气溶胶力学一、绪论研究气溶胶粒子的形成、运动、沉降和凝并的科学成为气溶胶力学。

其研究内容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自然界中云的形成对气候的影响;水蒸发凝结而降雨;风所造成的固体颗粒的迁移与沉积;风对植物花粉的传播以及空气中微生物的散布等都是气溶胶力学的研究内容。

气溶胶的形成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有害和有利的双面,如一些尘粒会造成呼吸性疾病,生产过程中尘粒的发散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但是,液体燃料在燃烧前喷成雾状以及固体燃料在燃烧前磨成粉末可以提高燃烧效率。

目前,研究气溶胶粒子的沉降过程比研究粒子的形成更有意义。

控制粉尘污染的方法和手段是多样的,一般有重力式、惯性式、离心式、纤维过滤式、织物过滤式、静电式以及各种湿式除尘设备。

而气溶胶力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他们手机气溶胶粒子的机理以及在收集过程中气流的流场和能量损失。

气溶胶力学的研究内容是气象、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科学的理论基础。

为除尘净化的目的,从气溶胶粒子的物理性质及其运动;气溶胶粒子的空气动力捕获、扩散运动与沉降;气溶胶粒子的凝并、经典沉降以及气溶胶粒子的其他沉降机理讲解。

二、当前气溶胶科学发展动向在应用方面,气溶胶工程技术发展很快。

首先,微电子这一尖端高技术的发展,要求超纯净的工作环境,例如,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纯净工作室,要求空气中所含气溶胶粒子浓度低于每立方英尺个粒子。

因此,气溶胶粒子的过滤与分离的间题,以及超微量粒子浓度的测量问题,就成为当代气溶胶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另外一个气溶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是利用气溶胶技术制备新材料。

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气溶胶科学与材料科学交叉的新发展。

按照人们预先规定好的力学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来制备新材料,本来是材料科学的一个中心课题现在气溶胶科学深入到这一领域,与材料科学相互交叉、相互合作,就出现了一些技术上最激动人心、科学上最富挑战性的新的人工合成物。

例如氧化物与非氧化物,以及金属粉末等,被烧结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新的固休材料。

8气溶胶粒子的扩散与沉降

8气溶胶粒子的扩散与沉降
扩散系数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1905年爱因斯坦曾指出, 气溶胶粒子的扩散等价于一巨型气体分子; 气溶胶粒子布朗运动的动能等同于气体分子; 作用于粒子上的扩散力是作用于粒子上的渗透压力。 对于单位体积中有个悬浮粒子的气溶胶,其渗透压力 由范德霍夫(Van’t Hoff)定律得:
k—— 玻尔兹曼常数,k=1.38×10-23J/K;
8dxdydz Fy 和 8dxdydz Fz
y
z
而微元体中扩散物质的总量的变化率为: 8dxdydz C
通过前几式可以得出 C Fx Fy Fz 0 t
t x y z
如果扩散系数为常数,Fx、Fy、Fz由式(8-1)决定,则
C t

D(
2C x 2
8
8.1.2 扩散系数
扩散方程也可以用其它概念来概括,若以(x,t)表示 粒子在时刻出现在区间[x,x+dx]中的概率,以C0表示 系统中粒子的个数浓度,那么在时刻落在区间内的粒子 的个数浓度为
这样,我们可以把扩散方程用概率形式写为
对于一维情况 当没有介质运动时,Vx=0,则
9
8.1.2 扩散系数
为了除尘净化目的,在本章中将着重介绍有关 扩散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
8 气溶胶粒子的扩散与沉降 本章主要内容
8.1 扩散的基本定律 8.2 在静止介质中气溶胶粒子的扩散沉降 8.3 层流中气溶胶粒子的扩散 8.4 气溶胶粒子向圆柱体和球体的扩散 8.5 气溶胶粒子在大气中的紊流扩散与沉降
3
8.1 扩散的基本定律
8.1.1 费克扩散定律
(1)费克第一扩散定律
在各向同性的物质中,扩散的数学模型是基于这样一 个假设:即穿过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的迁移速度与 该面的浓度梯度成比例,即费克第一扩散定律为

气溶胶力学及应用

气溶胶力学及应用

气溶胶力学及应用一、引言气溶胶是由固体或液体微粒悬浮在气体中形成的复合系统。

气溶胶力学是研究气溶胶微粒在气体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空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疾病传播研究等领域。

二、气溶胶力学原理1. 气溶胶微粒的运动气溶胶微粒在气体中的运动受到多种力的作用,如浮力、沉积力、扩散力、静电力等。

浮力是由气体对微粒的向上推力,沉积力是微粒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下沉,扩散力是由于浓度差异引起的微粒扩散现象,静电力是由于微粒带电而产生的相互排斥或吸引。

2. 气溶胶微粒的相互作用气溶胶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静电作用、光学作用和凝聚作用。

静电作用是由于微粒带电而产生的相互排斥或吸引,光学作用是微粒对光的散射或吸收,凝聚作用是微粒之间的碰撞引起的凝聚现象。

三、气溶胶力学的应用1. 空气污染控制气溶胶力学在空气污染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气溶胶微粒的运动和沉积规律,可以制定合理的空气净化设备和控制策略,有效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

2. 环境监测气溶胶力学在环境监测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对气溶胶微粒的浓度、大小、成分等参数的测量,可以评估空气质量、分析污染源、监测疾病传播等。

3. 疾病传播研究气溶胶力学对疾病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研究气溶胶微粒在空气中的传播和沉积规律,可以评估疾病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和风险,并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4. 新能源开发气溶胶力学在新能源开发中也有应用潜力。

例如,通过研究气溶胶微粒的凝聚作用,可以探索高效的颗粒材料制备技术,用于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

四、结论气溶胶力学是研究气溶胶微粒在气体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气溶胶力学原理,可以应用于空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疾病传播研究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气溶胶力学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mosaic气溶胶机制8粒径段

mosaic气溶胶机制8粒径段

mosaic气溶胶机制8粒径段气溶胶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物,其直径一般在0.001至100微米之间。

气溶胶的成分多样,来源广泛,对大气组成、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mosaic气溶胶机制在8粒径段中的作用及影响。

二、0.1-0.18微米粒径段在这个粒径段内,mosaic气溶胶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气溶胶主要由大气中的二次有机物和硫酸盐构成。

它们在大气中的生成和消失过程直接影响着大气中的氧化还原能力。

三、0.18-0.32微米粒径段这个粒径段内的mosaic气溶胶主要由二次硝酸盐、硝酸铵和二次有机物组成。

它们的存在对大气中的氮循环和酸碱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这个粒径段内的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吸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四、0.32-0.56微米粒径段mosaic气溶胶在这个粒径段内主要由颗粒物和有机碳构成。

这些颗粒物可以来自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这个粒径段内的气溶胶还能影响大气中的湍流运动和云微物理过程。

五、0.56-1微米粒径段在这个粒径段内,mosaic气溶胶主要由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碳构成。

它们可以吸附大量的水分子,从而影响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云的形成。

此外,这个粒径段内的气溶胶还能对大气中的辐射平衡产生影响。

六、1-2.5微米粒径段这个粒径段内的mosaic气溶胶主要由颗粒物和硫酸盐组成。

它们对大气质量和能见度都有重要影响。

此外,这个粒径段内的气溶胶还能参与大气中的化学反应,造成臭氧生成速率的改变。

七、2.5-10微米粒径段在这个粒径段内,mosaic气溶胶主要由颗粒物和碳酸盐构成。

它们对大气能见度和人体健康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这个粒径段内的气溶胶颗粒还能促使大气中的云凝结核形成。

八、大于10微米粒径段这个粒径段内的mosaic气溶胶主要由颗粒物组成。

其主要影响是造成大气能见度下降和健康问题。

此外,这些大颗粒还能对大气中的辐射传输产生一定的影响。

气溶胶化学-u.

气溶胶化学-u.

图 是某城市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 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分布曲线
第七节
气溶胶化学
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及其特性
• Whitby 等人依据大气颗粒物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 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用以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子组。 爱根核模 (Dp<0.05 μm ) 积聚模 (0.05 μm ≤ Dp ≤ 2μm ) 粗粒子模 (Dp>2 μm )
• 湿沉降的两种机制
(1)雨除
指一些颗粒物作为形成云的凝结核,成为云滴的中心, 通过凝结过程和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形成降雨,颗 粒物从而被去除。对半径小于1μm 的颗粒物有效; (2)冲刷 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 或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对于半径在4μm 以上的颗粒物效率较高。 半径在2μm左右的很难通过以上两种方式除去。
第七节
气溶胶化学
分类
(一)按颗粒物成因
• 分散性气溶胶:是固态或液态物质经粉碎、喷射, 形成微小粒子,分散在大气中形成 的气溶胶。 • 凝聚性气溶胶:则是由气体或蒸汽(其中包括固态物 升华而成的蒸汽)遇冷凝聚成液态或固态微粒,而形 成的气溶胶。
第七节
气溶胶化学
(二)按颗粒物的物理状态 • 固态气溶胶 -- --烟 和尘;
D p Dg K p / 0
Dg ——几何直径,
K ——形状系数,当粒子为球形时,K = 1.0. ρp ——忽略了浮力效应的粒密度, ρ0 ——参考密度(1g/cm3)
从上式可以看出,对于球状粒子,ρp对Dp是有影响的。当ρp较大时,Dp会比Dg大。由
于大多数大气粒子满足ρp≤10,因此Dp和Dg的差值因子必定小于3。
气溶胶粒子的浓度还与季节有关,一般冬季高于夏季。此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吸收球表面 r r1 r2 r12 , n 0
1 r F ( ) d 1 n(r ) n0 e kT
r 1 dr exp k T F ( )d r 2 r12 r 1 dr exp k T F ( )d r 2
第八章
气溶胶粒子的凝并

气溶胶粒子的凝并是指气溶胶粒子由于相对运动彼此间发生碰撞、接触 而粘着和融合成较大粒子的过程。是发生于气溶胶粒子间的重要现象。其 结果是粒子的数目减少而粒子的直径增大。由布朗运动(扩散)导致气溶 胶粒子互相接触而合并的过程叫做热凝并,它在气溶胶粒子中是普遍存在 的。在内力作用下也能引起气溶胶粒子的凝并,由范德华力(分子力)、 荷电粒子电偶极子和磁极子等所引起的粒子凝并等。在外力场影响下也可 引起凝并,如电场和磁场中的凝并,重力场和离心力场中的凝并(动力凝 并)、声场中的凝并以及层流和紊流中的凝并等。在本章中我们将着重讨 论热凝并、分子间作用力引起的凝并荷电粒子的凝并、荷电粒子的凝并、 电场和磁场中的凝并、声凝并以及梯度凝并等。
(8-3)
第一边界条件说明随r 的增大,浓度n趋近于极限 n(r2 , t ) ,在该处浓度与扩散
无关。第二边界条件说明在 r12 r1 r2 处接触,且粒子2在2类粒子中消失。方 程(8-2)对边界条件(8-3)时的解为:
r12 r12 r r12 n(r , r2 , t ) n(r2 , t ) 1 ( ) r r 4 D2 t
这说明二粒子的扩散系数等于单个粒子的扩散系数之和,这时式(8-6)
可以改写为:
N12 4 ( D1 D2 )(r1 r2 )n(r2 , t )
(8-7)
用已知的扩散系数D与迁移率B之间的关系式 D kTB 这时式(8-7)变为
N12 4 ( B1 பைடு நூலகம்B2 )( r1 r2 )kTn(r2 , t )
p
(8-26)
这里 ——介电常数; ——磁导
率。
图 8-3 在均匀电场中两个极化气 溶胶粒子间的作用力(偶极矩p)
对于较大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值,式中系数
它是从粒子1中心计算的距离
图 8-1 吸收球
r12 r1 r2
为了决定对半径为 r12的“吸收球”的浓度梯度, 必须解以球坐标 r 表示的扩散方程:
(nr) 2 (nr ) D2 2 t r
(8-2)
式(8-2)所满足的条件时:
r 时,n(, r2 , t ) n(r2 , t ) 且r r12时, n 0
(二)荷电粒子 设想有两类粒子,半径分别为
r1和r2 ,所带电荷分别为
v与 基本电荷,
由电荷引起的引力和斥力可使相应的凝并常数增大和减小,如果忽略彼此间
的感应力,则自由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为:
F (r v e2 r
2
)
(8-22)
作用力的位势为:
这里, x r12 r
ve 2
x r12
r
(8-16)
在单位时间里凝并到粒子1上的2类粒子的数目为:
N12
4Dn0

r12
e

1 kT
r
r
F ( ) d 2
(8-17)

dr
而对于没有分子力时的情况
N12 4 ( D1 D2 )r12 n0
由于F力的影响,凝并常数的变化可用下列因素表达:
Zm
1
e
0
1
r 1 ( 12 ) kT x
dn 1 k0 n 2 dt 2
(8-12)
当t=0时n=n0,则式(8-12)的解为:
1 1 1 k0t n n0 2
或者把上式写为:
n
n0 n 0 1 t 1 k0 n0t 1 2 tb
(8-13)
这里 n 0 ——粒子的原始数目浓度;t b 2 k 0 n0 ,称为粒子数目浓度的半 值时间。
2 a 时, e kT 0.0574 m 。图8-2表示出了
z a y (e y 1) 的函数关系, y 0 说明
粒子间为引力, y 0 说明粒子间为斥力, 对于非荷电粒子y=0,而z=1。而且对
于 y 1 ,粒子为弱荷电,y 1 ,粒子为
强荷电。 图 8-2 修正系数 z a 与y 之间关系
(
n(r2 , t ) n ) r r r12 r 12
(8-5)
把式(8-5)代入式(8-1)就可以得到在单位时间内扩散并黏着到固定粒
子1上的粒子的2的数目,即
N12 4D2 r12n(r2 , t )
为了便于分析,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假定粒子1是静止的,实际上这是不可
能的。因为粒子1也参与了布朗运动,必须把粒子1的扩散系数D1 也加到计 算中,当二粒子均作布朗运动时,在式(8-6)中必须取二者扩散系数的和
式(8-13)是按斯莫鲁克斯基理论表示的粒子数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当 t t b 时,粒子的数目浓度减小一半。 如果在凝并过程中单位体积中气溶胶粒子的质量不变,那么由式(813)经变换可以得到:
d (t ) n0 d0 n(t )
13
式中 d 0 ——为粒子凝并前的原始粒径;d (t )——发生凝并t时刻的粒径。 或者把上式改写为: d (t ) d (1 1 n k t ) 0 0 0 (8-14) 2 用式(8-14)描述液滴的凝并过程是恰当的,对于固体粒子,由于其形状不 规则,只能用式(8-14)近似地加以说明。
半径为 r2 的粒子2在单位时间内扩散到半径为
r1 的粒子1上的粒子数目 N12 服从扩散定律,所以:
n N12 4r D2 ( ) r r r 12
2 12
(8-1)
其中D2是2类粒子的扩散系数;
n n(r , r2 , t ) 是半径为 r2
的粒子在t时刻的浓度,
r 的函数。
现在我们考虑以特殊情况:所有粒子粒径相同,且荷有相同电荷
,在忽 e
略静电凝并(队强电荷是允许的),仅考虑静电发散的情况下:
n0 n(t ) 1 t tb
(8-25)
式中半值时间
t b (4B 2 e 2 n0 ) 1
,如果在t=0时刻原始粒子
6 3 数 n0 2 10 粒子 cm ,每一粒子带两个基本电荷,那么。这样,如果气溶
(8-23)
富克斯得到荷电粒子和非荷电粒子凝并常数之比为:
Ze a r12 y y e a r12 1 e 1
(8-24)
2 这里 a v e kT , r12 r1 r2 , y a r12

v 1时, a e 2 kT
表示两基本电荷间的距离,当温度为20℃
(8-4)
其中高斯误差积 分为:
(X )
因而从式(8-4)可以求出
(
2


X
0
e
2
d
n(r2 , t ) r n ) r r 1 12 r12 r 12 D2 t
在上式中 r12 可以忽略,因而
D2 t 是扩散过程中的非稳定因素,当 t r12 2 D2 时,该项
胶是盛在一容器中,那么 t b 10.6s 它将在粒子间斥力作用下很快沉降到器壁 上。
三 在外力场影响下气溶胶粒子的凝 并

(一)电场和磁场
在均匀电场或磁场 E或H 中,半径为r的 极化球形气溶胶粒子的偶极矩为(见
图8-3):

1 Er3 2 1 3 p Hr 2
表8-1 按扩散理论计算的凝并常数值 k 0 (10 10 cm3 / s)
r2 (m)
0.001
0.01
0.1
1.0
r1 (m)
0.001 0.01 0.1 1.0 803.4 2232 20299 201054 84 243.3 2121 12.68 36.69 6.6
穆勒(Muller)研究了气溶胶粒子的粒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并给出了这一 变化的基本方程式,但这一方程难于求解,斯莫鲁夫斯基提出了一简单的微 分方程,来代替穆勒的方程。如果仅考虑粒子的数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且 假设对所有粒子的凝并常数均相同,则凝并的基本方程为:
x2 x2 f ( x) ln(1 x 2 ) 2 2 2(1 x )
(8-20)
(8-21)
所以分子力的影响与粒径无关,而仅与 Q kT 值有关,Q值约为
5 10 20 7 10 22 焦耳。
而此时凝并常数的增加大约为 z 1.5到z 1.001 之间。
来计算,而不是二者的乘积,这是因为粒子在t时刻的均方位移为:
x x
0
2


4Dt
4 Dt
1


( x x0 ) e
2
2
( x x0 ) 2 4 Dt
dx




e
2
d 2 Dt
而在t 时间间隔内沿x轴粒子1,2的相对位移均方值为
(x1 x2 ) 2 (x1 ) 2 (x2 ) 2 2( D1 D2 )t
梯科郝米罗夫(Tikhomirov)等人得到分子力的位势为:
(r ) 2 Q 2r 2
6 r2
1
4r 2 2 ln(1 2 ) 2 r 4r r 2r 2
(8-19)
此时系数 其中Q为常数。 而
2 Qf ( x) Z m 1 exp dx 0 6k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