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
匡 希 斌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概 述 病 因 病 理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一) 心脏骤停处理(一)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一) 心脏骤停的预后 心脏骤停病人的预防
概
述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病人突发 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 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活称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1小时内 小时内( ),亦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 小时内(WHO),亦 ), 小时。 有24小时。 小时 机制:心室颤动( 机制: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lutter)70-75% ) % 心室停顿( 心室停顿( ventricular pause)20-25% ) % 无脉电活动( 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ivity activity, , PEA)5% ) % ▲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三)
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排除肾前性少尿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 ,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 ),提示急性肾衰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提示急性肾衰
1、严格限制水入量 、 2、防止高血钾 、 3、必要时血液透析 、 4、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钠 、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
病
因
冠心病 80% %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 %~15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心辩疾病( 5%~ % ) %~ 充血性心力衰竭, 低于30% 充血性心力衰竭,如EF低于 %是猝死最强 低于 预测因素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QT间期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 间期 延长综合征、 综合征、 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神经内分泌等 综合征 因素 ▲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四、心搏骤停的处理
心搏骤停的处理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快速识别和启动急救系统,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开始越早,成功率越高。 发现心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1.识别心搏骤停 2.呼救 3.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支持(BLS) 4.高级心肺复苏,即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三、临床表现
心搏骤停 特征表现:意识丧失。 临床死亡标志:心搏骤停。 临床表现: •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 呼吸断续,喘息,随后呼吸停止。 • 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瞳孔散大,大
小便失禁。 • 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 心音消失。
生物学死亡 心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 6min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 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促进早期 脑血流灌注
如抗凝以疏通微 循环,钙通道阻 滞药解除脑血管 痉挛。
六、预后
预后
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差,死亡率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若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搏所致的心搏骤停,预后良好。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搏骤停,多预后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停搏,即时死亡率高达59% ~ 89%,心
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 1.定义 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中止。 2.表现 心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s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3.结局 若能及时救治,患者可存活;否则将导致生物学死亡,自发逆转者少见。
一、概述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1.定义 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生物学死亡。 2.直接原因 心搏骤停常为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3.区别 心搏骤停:通过紧急治疗有逆转的可能。 心脏性猝死:是生物学功能不可逆转的停止。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精选版课件ppt
26
心电图特征 QTc延长 女0.48,男0.47
精选版课件ppt
27
继发性LQTS
(3)代谢和营养紊乱:低钾、镁,过度利尿,流 食,饥饿。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静注红霉素(心电图复 极异常,即Q-T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尖端扭 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可出现昏厥或者猝死。静脉 滴注速度过快时易发生)
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药物中毒 麻醉意外 手术 介入性操作 电击
精选版课件ppt
7
先兆
发作
心脏停跳
生物学死亡
新增或加重症状 胸痛 心慌 气短 乏力
天
月
临床状态突然变化 心律失常 低血压 胸痛 气短 头晕
突然发作 心脏停跳 循环衰竭 意识丧失
复苏失败 电机械分离 中枢神经 功能不恢复
立刻 1小时 分 周
以Q-T间期延长(矫正后QTc超过460-480ms)伴晕 厥和猝死反复发作。
原发性LQTS:由KVLQT1、HERG、Mink、SCN5A等多 种基因异常引起
继发性LQTS:
(1)抗心律失常药物。
a.INa阻滞剂: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
b.IK阻滞剂: 索他洛尔
(2)抗精神病药,三环抗抑郁药,吩噻嗪。
精选版课件ppt
24
五、电生理异常
(一)WPW 显性预激伴有房颤,易诱发室 颤。
(二)离子通道疾病 由离子通道结构异常所引起的心律失常疾
患,心肌大体形态结构无异常。 包括LQTS、Brugada综合征和儿茶酚胺依赖
性多形性室速(CPVT)
精选版课件ppt
25
五、电生理异常
(三)长Q-T综合征(LQTS)
死亡数 n=103
内科心脏骤停及心脏性猝死ppt课件
临床表现
前驱期
猝死前数天或数月有胸痛、心 悸等(但亦可无前驱表现) 心率加快、室性异位搏动、室 性心动过速等,持续约1小时内 心音立即消失,脉搏消失,意 识丧失,呼吸停止
终末事件期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发生后,4~6分钟内开 生物学死亡 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 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病
因
冠心病 80%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心瓣疾病(5%-15%) 充血性心力衰竭:如EF低于30%是猝死最强 预测因素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QT间期 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神经内分泌 等因素
病理生理
心律失常性: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
无脉性电活动
非心律失常性:
内科心脏骤停及心脏性猝死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 • • • • 1.了解心脏性猝死的病因。 2.熟悉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 3.熟悉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 4.掌握心脏骤停的处理。 5.熟悉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 定义: • 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s左右病人 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 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 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 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复苏有效指征:
1、颈动脉出现搏动
2、瞳孔由大缩小,对光反射存在
3、口唇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
4、自主呼吸恢复
死亡指征:
1、瞳孔散大固定30分钟以上
2、深昏迷无自主呼吸(脑死亡)
3、心脏持续按压1小时(包括药物治疗), 心电图仍无电活动(心脏死亡)
心脏骤停处理(三)
医学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课件
临床表现(三)
5、45秒后瞳孔开始散大
6、1-2分钟后瞳孔固定
7、4-6分钟内发生不可逆脑损害
8、随后进入生物学死亡(心脏停搏叫临床
死 亡)
▲
心脏骤停处理(一)
❖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 心肺脑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 心肺复苏时间是关键(4分钟极限)
➢ 严重的心脏病变累及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使 各级起搏点丧失了正常的起搏功能(特别是心 室)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与心室停顿
➢ 无脉电活动:1、原发性见于严重心脏病终末期(心衰)、
急性缺血或长时间心脏骤停复苏后。2、继发性见于大面积心肌 梗塞、急性心包填塞 ▲
临床表现(一)
可分四个时期: ➢ 前驱期 猝死前数天或数月有胸痛、心悸等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
匡希斌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概
述
病
因
病
理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一)
心脏骤停处理(一)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一)
心脏骤停的预后
心脏骤停病人的预防
概述
➢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病人突发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活称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心脏骤停处理 (十一)
➢ 徒手心肺复苏[十一] 1、双肘关节伸直。 2、利用体重和肩臂 力量垂直向下挤压。 3、使胸骨下陷4cm。 4、略停顿后在原位 放松,但手掌不能离 开胸壁定位点。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高级心肺复苏
药物治疗 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尽早 开通静脉通道。 主要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 肾上腺素:推荐剂量1mg/次静注,每隔3~5min 1次 胺碘酮的用法:首次150mg缓慢iv,可重复给药总 量达500mg,随后,先1mg/min持续点滴6小时,然 后0.5mg/min持续点滴,每日总量可达2克。根据病 人情况,还可选用溴苄胺、普鲁卡因酰胺、美托洛 尔、硫酸镁、葡萄糖酸钙等药物。 碳酸氢钠:目前不主张早期应用。
XiangDongHospital
生 存 链
尽早呼救 尽早CPR 尽早除颤 尽早ACLS
XiangDongHospital
心肺复苏的历史沿革
现代心肺复苏始于20世纪60年代 曾召开过多次心肺复苏的国际会议 为规范心肺复苏的操作,各国先后制定过多个 心肺复苏指南 ——美国1968 , 1974,1980,1986,1992 ——欧洲1992,1996,1998 2000年制定并命名为2000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 急救指南 最近一次心肺复苏的国际会议于2005年1月在美 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举行,制定了2005国际心 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
胸外按压是现场抢救最基本的首选方法,必须立 即进行,且效果良好,是心肺复苏关键措施之一。 配合人工呼吸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 的含氧血流。 方法:病人置水平位,头低腿高,病人背部垫硬 板,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一手的 掌跟部放在胸骨下半部,另一只手掌重叠放在这 只手背上,手掌跟部与胸骨长轴一致,手指不要 接触胸壁,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肩和背部的 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压低约4 —5cm,然后 突然松弛,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放松时 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培训课件
17
心肺复苏—BLS(CAB)
球囊面罩
体位:仰卧,头后仰体位 抢救者位于患者头 顶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1、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
患者口
鼻部, 固定面罩,保持
面罩密闭无漏气。
2、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 颌角
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18
心肺复苏—BLS(CAB)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19
心跳骤停的处理
• 四、高级生命支持 • 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
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 环,主要措施包括: 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 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 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 的循环。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二氧 化碳分压、血气分析、中心动/静脉压等。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13
心肺复苏—BLS(CAB)
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 部, 用力使头部后仰, 另一手 置于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 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
地面垂直。
托颌法
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 双手放 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 同时用 力向上托起下颌。如果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则将下颌持续上托, 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用 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口对口呼吸。托 颌法因其难以掌握和实施, 常常不能有效 的开放气道, 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 因而不
• 二、呼救;
• 三、初级心肺复苏: C→A→B
• 1.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按压幅度、按压频率(30:2)。
• 2.开通气道: 仰头抬颏法
• 3.人工呼吸: 有条件进行球囊辅助呼吸、气管内插管。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教学PPT
心梗后慢性 心肌瘢痕
急性的瘢块不稳定:破 裂,出血,血栓
SCA的触发机制: 短暂的缺血,血液动力学波动,神经心脏血管影响,环境因素
发病机制
室扑
室颤
临床表现
1
2
3
4
前驱期
终末事 件期
心脏骤停 生物学 死亡
临床表现
1.前驱期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病人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
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亦可无前驱表现。
1.初级心肺复苏 2.高级心肺复苏
心跳骤停的处理
1
2
3
4
识别心脏 骤停
(10秒内完成)
呼救
(启动急救 系统)
初级心肺 复苏
(基础生命支持 BLS)
高级心肺 复苏
(高级别心血管生 命支持ACLS)
初级心肺复苏步骤
4个方面, 即C 、 A 、 B 、D C (compressions) 胸外按压 A (airway) 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人工呼吸 D (defibrillation) 除颤
其他如心脏破裂、 心脏压塞*
5-15%心肌病 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
主要原因
CAD最常见
尤其是心肌梗死。 预测因素是左室
射血分数降低
病理
不常见病因
原发性电活 动和遗传性 离子通道异 常,瓣膜病或 先天性心脏 疾患,其他原 因
心肌病
遗传因素,高血压 肥厚型心肌病
遗传因素, 感染,其他
扩张型心肌病
冠状动 脉粥样
二、开放气道
1.病人体位
平卧在平地或硬板上,清除口腔异物,检查呼吸 2.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
①仰头抬颏法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精品课件
(一).心室颤动(或扑动)最常见。
心室扑动:EKG为均齐的连续大波动、QRS 波与ST-T无法辩 认,频率>250次/分。
心室颤动:EKG为QRS-T波完全消失,代之 极不规则、大小形态各异颤动波,频率为 150-400次/分,可表现为持续或反复短阵发 作。颤动波辐高,频率快易复律。
心脏骤停: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意识丧
失。
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至生物学死亡时间的 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及复苏开始时间。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 脑血流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立即干预 或可逆转。
2
【心脏骤停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一.病因:
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为主。 青年人---心肌病为主。 老年人---冠心病及脑猝中为主。 (一).心血管病变
扭转性室速、室扑、室颤。 严重酸中毒+高血钾---心脏骤停。
6
(五).药物中毒和过敏
锑剂、氯化奎林、洋地黄、奎尼丁可致严重心 律失常—心脏骤停,尤其伴低血钾时。
青霉素、链霉素---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 (六).电击、溺水。触电早期—先室颤后心
室静止。 溺水---室颤。
(七).某些诊断性操作或介入治疗。
大动脉瘤破裂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先心病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房粘液瘤
长Q-T间期综合征
心跳骤停多发生在严重心律失常基础上。
5
(二).呼吸系统疾病: 阻塞性肺疾患、大面积肺栓塞、窒息。 (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为颅内出血。 (四).严重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严重高钾血症---心室内阻滞,并抑制心肌自
律性—心脏骤停。 严重低钾血症—多源室早、短阵室速、尖端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培训材料
主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肌 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 律失常等。此外,触电、溺水、药物 中毒、创伤等也可导致心脏骤停。
心脏性猝死概念及特点
心脏性猝死概念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患者过去可有或无心 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突然中断,出 现意识丧失。
主要作用于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结的β1和β2受体,加强心肌收缩性,
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有助于自主心律的恢复。
02 03
阿托品
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腺体分泌,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搏加快、瞳孔散大、眼压升高,兴奋 呼吸中枢,解除呼吸抑制。
利多卡因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心脏骤停临床表现
心音消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感觉不到 搏动。
听诊心脏区域,听不到心音。
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
患者呼吸突然停止,或出现类似 叹息的无效呼吸。
突然意识丧失
患者瞬间失去知觉,对外界刺激 无反应。
瞳孔散大
患者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
心脏性猝死早期识别
心脏性猝死特点
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因明确,且由心脏原因 导致的突然死亡。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发病率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发病率较高,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危险因素
包括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家族遗传史等 。此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可增加发病风险。
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 心跳、血压等。
实验室检查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课件
1
心肺复苏(CPR)
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
2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尽快使用AED进行电击,以恢复心脏跳动。
3
急救医疗服务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的饮食,每天进行适量 的运动,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压力缓解
找到有效的压力缓解方法,如运 动、冥想或与亲友交流。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1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 风险。
2 高胆固醇
高胆固醇水平与动脉堵塞相关,也是心脏骤 停和心脏性猝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3 肥胖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密4 吸烟
吸烟会损害心血管健康,提高心脏骤停和心 脏性猝死的风险。
定期体检
定期接受体检,包括心脏健康检 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总结和提醒注意事项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是严重的心脏问题,但通过了解危险因素、症状和迹 象、诊断方法、紧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提高对这些情况的认识, 以便做出正确的行动。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ECG)
心电图可显示心脏的电活动,帮助医生诊断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可以提供关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有助于诊断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血液测试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如心肌标志物,可以诊断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紧急处理措施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症状和迹象
突然胸痛
剧烈而持续的胸痛可 能是心脏骤停和心脏 性猝死的迹象之一。
呼吸困难
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可能是心脏骤停和心 脏性猝死发生的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O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l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
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
男性较女性多见,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
减少心脏性猝死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约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此外还有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病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
病理研究显示在心脏性猝死患者急性冠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但有急性心肌梗死表现者仅为20%左右。
陈旧性心肌梗死亦是常见的病理表现,心脏性猝死患者也可见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可与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同时存在。
[病理生理]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它们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
但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最终机制尚无定论。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是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
其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普肯耶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导致。
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electrornechanical dissociation,EMI)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相对少见的原因,其定义为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
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
[临床表现]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不同患者各期表现有明显差异。
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1小时,实质上是指终末事件期的时间在1小时内。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
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
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心脏骤停刚发生时脑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
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由于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出现二便失禁。
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心脏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其他常见原因有继发感染、低心排血量及心律失常复发等。
[心脏骤停的处理]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其生存率在5%~60%之间。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d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一)识别心脏骤停当患者意外发生意识丧失时,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观察皮肤颜色,有无呼吸运动,可以拍打或摇动患者,并大声问“你还好吗?”。
如判断患者无反应时,应立即开始初级心肺复苏,并以最短时间判断有无脉搏(10秒钟内完成)。
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
(二)呼救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打电话或呼叫他人打电话)通知急救医疗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ystem,EMS)。
(三)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一旦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应立即进行。
其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被简称为ABC(airrway,breathing,circtililtion)三步曲。
首先应该保持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固的平面上,在患者的一侧进行复苏。
1.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
方法是: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颏,使下颏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以通畅气道。
应清除患者日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患者义齿松动应取下。
2.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
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应超过10秒。
首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吹气时间1秒以上,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起伏。
无论是否有胸廓起伏,两次人工通气后应该立即胸外按压。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
当时间或条件不允许时,可以采用口对口、口对鼻或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
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施救者呼出气体中的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求,但首先要确保气道通畅。
术者用置于患者前额的手拇指与示指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气,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然后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确保呼吸时有胸廓起伏(图3-4-1)。
施救者实施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
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0:2,交替进行。
上述通气方式只是临时性抢救措施,应争取马上气管内插管,以人工气囊挤压或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低氧血症。
3.胸外按压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胸外按压时,血流产生的原理比较复杂,主要是基于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
通过胸外按压可以使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而维持一定的血液流动,配合人工呼吸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含氧的血流,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人工胸外按压时,患者应仰卧平躺于硬质平面,救助者跪在其旁。
若胸外按压在床上进行,应在患者背部垫以硬板。
胸外按压的部位是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
用一只手掌根部放在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手平行重叠压在手背上,保证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保证手掌用力在胸骨上,避免发生肋骨骨折,不要按压剑突。
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胸骨的幅度为大约3~5 cm,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来位置,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图3-4-2)。
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在胸外按压中应努力减少中断,尽量不超过10秒钟,除外一些特殊操作,如建立人工气道或者进行除颤。
胸外按压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
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避免并发症发生。
不推荐进行胸前叩击,有可能使心律恶化,如使VT加快,VT转为VF,或转为完全性心脏阻滞,或引起心脏停搏。
4.除颤心脏体外电除颤是利用除颤仪在瞬间释放高压电流经胸壁到心脏,使得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终止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折返或异位兴奋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
由于室颤是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在EMS到达之前,进行一段时间CPR(例如5个循环或者大约2分钟)后。
如果具备AED自动电除颤仪,应该联合应用CPR之和AED。
由于AED便于携带、容易操作,能自动识别心电图并提示进行除颤,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操作。
(四)高级心肺复苏即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己恢复的循环。
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等必须持续监测,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动脉血气分析、动脉压、中心动脉压、肺动脉压等。
1.通气与氧供如果患者自主呼吸没有恢复应尽早行气管插管,充分通气的日的是纠正低氧血症,予吸入氧浓度100%。
院外患者通常用面罩、简易球囊维持通气,医院内的患者常用呼吸机,潮气量为6~7ml/kg或500-600ml,然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整。
2.电除颤、复律与起搏治疗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
及时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虽可部分维持心脑功能,但极少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而迅速恢复有效的心律是复苏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
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时间是治疗室颤的关键,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心脏停搏与无脉电活动电除颤均无益。
除颤电极的位置:放在患者裸胸的胸骨外缘前外侧部。
右侧电极板放在患者右锁骨下方,左电极板放在与左乳头齐平的左胸下外侧部。
其他位置还有左右外侧旁线处的下胸壁,或者左电极放在标准位置,其他电极放在左右背部上方。
如采用双向波电除颤可以选择150~2OOJ,如使用单项波电除颤应选择360J。
一次电击无效应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5个周期的CRP后(约2分钟)再次分析心律,必要时再次除颤(表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