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终板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抑制半乳糖凝集素3促进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凋亡诱导椎间盘退变

抑制半乳糖凝集素3促进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凋亡诱导椎间盘退变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Vol 25|No.35|December 2021|5599抑制半乳糖凝集素3促进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凋亡诱导椎间盘退变刘岩路,胡 炜,艾克拜尔,伊力亚,黄异飞文题释义: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椎间盘软骨终板是椎间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组成可以通过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和营养供给保证椎间盘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应力变化、老龄化、炎性因子浸润等作用下,会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给及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功能,参与或加速椎间盘退变。

半乳糖凝集素3:又称为Galectin-3,是β-半乳糖苷结合动物凝集素家族之一,是脊椎动物中唯一的嵌合体型半乳凝素,它包含一个保守的碳水化合物识别结构域,该结构域通过胶原样连接区与非凝集素结构域连接。

Galectin-3主要依赖碳水化合物的方式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细胞因子分泌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摘要背景: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破坏了椎间盘完整性,影响了营养和代谢物交换及细胞外基质代谢平衡,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因素。

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的一员,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凋亡、细胞黏附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但是Galectin-3在椎间盘软骨终板中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通过抑制剂GB1107干预Galectin-3,探讨其对大鼠软骨终板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将大鼠软骨终板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Galectin-3 GB1107抑制剂组,其中GB1107抑制剂组分为6个浓度组,即1,2.5,5,10,25和50 μmol/L 组。

MTT 法检测3个时间点(12,24,48 h)各组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最佳的抑制剂浓度25 μmol/L 进行后续流式测定,检测大鼠软骨终板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差异变化。

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与颈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

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与颈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
生退 行性 变的重要 原 因。
关键 词 颈椎 间盘 ; 骨终 板 ; 软 退行 性 变 ; 亡 凋
中 图 分 类 号 R 6 3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献 编 号 1 0 一2 1 ) 4 2 20 0 6 (O 1 0 — 5 —4
TheSt dy o heRe a i ns p b t e p pt sso u f t l to hi e we n A o o i fEnd a e Cho dr c t sa pl t n o y e nd De e r to ft e Ce v c lI e v r e r lDic g ne a i n o h r i a ntr e t b a s
o at fz g p p y il on s t ep seirp r v re r l s lsweeas ea h dfo p se iree n so h pn , fp rso y a o h sa i t,h o tro a a e tb a j mu ce r lod tc e r m o tro lme t f es ie t
周 对 两组动 物施 行过 度麻 醉 处死 , 完整 取 下 包含 上 下椎体 的椎 间盘 。对颈椎 标 本行 矢状位 切 片 , 离软 骨 分 终板 和椎 间盘 。颈椎 间盘按 T o sn椎 间 盘退 变病 理 分 级 标 准进 行 分级 评 定 ; 软 骨 终 板 石蜡 包埋 , h mp o 将 切 片 。HE 染 色和 Tu n l 色后 , n e染 计数 椎 间盘 软 骨终板 凋 亡数 量 , 估软 骨终 板 消失 状 况 。结果 : 评 两组 软 骨终 板 细胞 凋 亡随 时 间进 展 而加 速 。 与 对 照组 相 比 , 8周 实验 组软 骨 终板 细胞 凋 亡 率 明 显 增 高 (P < 1

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退行性病变一概述腰椎退行性病变是指腰椎自然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

腰椎是人体躯干活动的枢纽,而所有的身体活动都无一不在增加腰椎的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度的活动和超负荷的承载,使腰椎加快出现老化。

严重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可以引起腰腿痛甚至神经损害,影响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病因1.腰椎间盘纤维环的退变椎间盘组织承受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劳损较其他组织为重。

腰椎间盘经有少量血液供应,营养极为有限,从而极易退变。

研究证明,接近20岁的椎间盘已经有退变,20~30岁间有的已经明显退变,纤维环出现了裂痕。

而30岁以上的椎间盘均有退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纤维环出现网状变性和玻璃样变,失去原来的层次和韧性,产生不同裂痕,继而完全破裂。

2.椎间盘髓核的退变椎间盘髓核是富含水分、有小分子弹性粘糖蛋白的组织,内含软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幼年是含水量可达80%以上,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时可达70%,椎间盘含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内在压力水平和弹性状态。

髓核的退变多在骨关节和纤维环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在腰椎负荷量加大的时候,椎间隙压力增高而椎间盘变性加速,纤维环的裂隙加深,变性的髓核沿着裂隙而突向边缘,这形成了腰椎间盘突出。

3.软骨终板的退变椎间盘的软骨终板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变薄、钙化和不完整,并产生囊性变和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松弛,伴随髓核水分减少,软骨终板不能再生修复。

软骨终板的退变会使椎间盘体液交换的半透明膜作用减少,加速腰椎间盘退变。

4.腰椎椎体的退行性变腰椎表面受损后,骨膜上下血肿形成,纤维母细胞开始活跃,并逐渐长如血肿中,以肉芽组织取代血肿。

随着血肿的机化和钙化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出于椎体的骨赘(骨刺)。

骨赘的形成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能起到稳定椎节、避免异常活动和增加负重平面的作用。

但是骨赘椎管内和椎弓根发展就会对脊神经和硬膜囊的压迫产生不同的神经根压迫症状。

5.腰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椎间盘和小关节构成椎体间的一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以稳定椎体间的关系。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综述引言: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DD ) 为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患者长期过高或过低压力负荷都可作为IDD病因之一。

有报道表明,软骨终板发生钙化所引发椎间盘营养物质供应下降可能为IDD启动的关键性因素。

而椎间盘在老化或营养物质供应异常时,由椎间盘细胞所合成的部分细胞因子对细胞活性及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产生一定影响,最终促使细胞凋亡。

内环境发生变化之后能够激活处于潜伏态的降解酶,促使椎间盘基质发生分解,形成 IDD。

本文对IDD 影响因素作一综述如下。

从分子水平而言,正常椎间盘的软骨型细胞所合成 II 型胶原、蛋白多糖和非胶原蛋白等共同形成髓核基质和脊柱软骨终板。

I、II型胶原纤维通常经成纤维型细胞而合成,两者共同构成纤维环。

椎问盘中的大量蛋白多糖经透明质酸链形成聚合物,多糖基质吸水性促使髓核有流体静力学性质,促使其于纤维环中可承受一定压力负荷。

同时多糖基质亦会不断被酶降解,形成旧基质降解、新基质合成和更新状态。

若基质状态产生变化,则椎间盘较易发生退变。

无论从宏观水平还是微观水平研究,椎间盘发生结构改变及缺陷均为IDD 主要形式,然而此类情况往往是因基质成分发生改变或椎间盘发生功能性损害造成。

那么 IDD 主要影响因素究竟有哪些,国内外学者均有所研究,综合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因素。

1.生物力学因素椎间盘在生物力学上主要功能为维持人体椎间隙高度,将相邻椎体活动限于很小无痛范围。

而异常性机械负荷则可引发 ID D ,特别是和工作有关力学因素和外伤均为导致 ID D 的致病性因素。

压力负荷直接影响椎间盘基质形成以及细胞活性。

缺乏负荷以及静止性压力负荷都可减少椎间盘中软骨终板蛋白聚糖 (PG ) ,从而影响椎间盘整体性代谢,因此不适当压力将促进椎问盘加速老化,对细胞代谢及表达产生影响,最终破坏椎间盘结构基础 j。

有研究亦证实 ID D 发病和生物力学有一定联系 J。

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临床和低场MRI分析

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临床和低场MRI分析

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临床和低场MRI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MR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总结60例(160处)腰椎盘退变同时合并终板骨软骨炎的MRI及其临床表现。

结果60例共累及160处(个)终板,按Modic分型,其中I型98处,占61.3%;Ⅱ型19处,占11.9%;Ⅲ型43处,占26.9%;单个累及9例(15.0%),多发累及51例(85.0%);好发于下腰段。

结论低场MRI能清楚显示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各期的信号特点,对病灶显示清晰,能准确分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诊治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终板骨软骨炎;磁共振成像腰椎间盘退变中常伴有终板骨软骨炎,是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软骨终板是位于椎体骨质与椎间盘纤维环之间的透明软骨,是椎间盘的重要结构[1,2],腰椎间盘退变可合并终板骨软骨炎,椎体终板骨软骨炎(end plate osteochondritis)简称“椎体终板炎”,是一种发生于软骨的无菌性炎症[14]。

是造成临床局部疼痛的原因之一,临床极易漏诊误诊。

影像诊断亦不够重视,X线、CT对软骨显示能力有限。

腰椎间盘退变中椎体终板炎早期的影像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及时有益的治疗途径[14]。

笔者对60例该病患者的低场MRI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低场MRI表现及其临床症状,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经低场MRI检查,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病例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2~80岁,平均49.5岁。

临床表现有间歇性腰骶部疼痛,下肢钝痛或放射性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

所有病例MRI 检查前均行腰椎X线检查,其中31例行腰椎间盘CT扫描。

1.2 检查方法采用日立公司(HITACHI AIRIS Ⅱ)0.3T永磁型MR扫描仪,脊柱表面线圈,患者取仰卧位。

行矢状位、横断位扫描,个别加扫冠状位。

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进展王凯【摘要】目前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构建能模拟人退变椎间盘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的关键.常用于研究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模型可分为体内、体外模型.目前已成功建立的椎间盘动物模型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无公认的能够完全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的标准模型.随着大型动物与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动物椎间盘退变模型与人类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和可比性逐渐明确,其在椎间盘退变疾病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tervertebal disc degeneration is still not clear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 animal model which can simulate the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s the key to the study. Presently,the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model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in vivo and ex vivo models. The established intervertebral disc animal models have certain limitations, and there is no acknowledged standard model which can completely simulate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With the large animal and primate animal models established,the relativity and comparability between animal and human intervertebal disc degeneration are gradually clear, and the animal models have broad prospects in the research.【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1【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椎间盘退变;体内;体外;动物模型【作者】王凯【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流行病学显示其发病正在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第十一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侯筱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变。

退变蕴涵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为组织衰老,即随年龄而出现的改变的积累;另一方面,退变是指随着细胞或组织的退行性病理改变而出现的生物化学的改变,进而引起组织物理特性的衰变,并最终表现为功能的破坏和丧失。

在今天,对腰椎间盘退变及由其而引起的下腰痛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更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70%的成年人在一生当中都经历过下腰痛的折磨。

目前已知许多因素都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年龄、慢性长期负重、强体力劳动、肥胖、吸烟、酗酒、糖尿病等等,都被发现能够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此外,退变也可继发于某些外科操作,如脊柱内固定、长节段融合、后路突出髓核摘除,经皮融核或激光减压有时也会诱发腰背痛和神经症状。

最近的实验研究焦点已经把目光放在了对未来的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处理上。

建立一种可靠而容易重复的椎间盘退变模型而实现对其的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章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和归纳,对于目前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相关研究做一总结。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要求及选择首先,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实验动物应该具备以下完整的资料:①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②遗传背景或其来源;③微生物检测状况;④合格证书及合格的饲育条件等。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应当选择相应的合适的实验动物。

人类属于陆生脊椎动物门,相应的脊椎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也必然局限于此范围内。

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动物应该具备类似人类脊椎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建立的模型应该与人类的椎间盘退变相似和具有可比性。

而模型的可重复性和能够模拟再现人类疾病的客观规律也是基本要求。

目前已经使用并证实效果确切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动物包括鼠、兔、羊、猪、狗、猴等。

鼠尾椎间盘常被用以制作退变模型,缘于其操作容易,对动物的损伤不大,但其对于人类的腰椎间盘疾病的代表性尚需商榷。

颈椎间盘退变机理和预防的研究进展

颈椎间盘退变机理和预防的研究进展

弹性的丢失 , 从而使椎间盘功能丧失。细胞 因子 的种 类繁多 , 其中 白细胞 介素.(L1 、 1I-)转化生长 因子.(G q)  ̄T F 3被认为 是与 3
椎间盘退变相 关 的最重 要 的细胞 因子 , 外还 有 I 、 i、 此 L6 F
p H值降低 , 代谢 功能 障碍 , 细胞 最终 导致椎 间盘 退变 。彭 宝
维普资讯
中医正骨 20 年 3月第 1 07 9卷第 3期
( 27 总 2 )・ 6 ・ 7
颈椎 间盘退 变机 理 和 预 防 的研 究进 展
江苏省 中西 医结合 医院( 10 8 20 2 ) 王 昆综述 谢 林 审校
颈椎 间盘退变被认为是颈椎病发生发展 的根本原 因。椎 间盘 的主要成分是胶原 、 白多 糖和 水。椎 间盘退变 后表现 蛋
且终板钙化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成正 比。
12 细胞 凋亡 . 椎 间盘 活性 细胞减 少 以及 随之而 来的细胞 外基质合成减少和组成变 化 , 是导致 椎间盘 退变 的根本病理 基础 , 而椎 间盘 细胞 的过度 凋亡是引 起活性 细胞下 降的直 接 原因。G  ̄ 等C 首先对腰椎间盘突 出症 患者手术 取 出的椎 mlr 2 】 间盘组织进行 细胞凋亡检测 , 研究发现 , 在退变的椎间盘标本
淦等…通过研究颈椎动力 平衡 失调 的家兔模 型发现 。 造模组 家兔 软骨终板 内出现不同的钙化层 , 终板血管减 少 , 颈椎 间盘
明显退变 。 纤维环层状结 构 消失 , 核 突出或 明显纤维化 , 髓 而
B P等。I 可能通过促进蛋 白多糖 的降解而参 与到椎 间盘 M Ll
的退变过程 中。Mad 等C 应用 2个月 龄和 3年 的 日本 白兔 ea 6 】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随着对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了解不断加深,椎体终板作为椎间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椎体终板位于椎间盘头尾两端,是椎间盘和椎体的连接部分。

终板在椎间盘和椎体的松质骨之间形成一个结构边界,承担了椎间盘内因负载出现的静水压力,并防止压力较高的椎间盘结构突入疏松多孔的椎体松质骨。

椎体终板具有营养椎间盘和传递应力的重要作用,终板对腰椎间盘的正常生理状态以及病理性改变有着显著影响。

椎体终板的衰老和退行性改变,能够显著影响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和营养供应状态,成为腰椎退变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现结合国内外新进研究进展,对腰椎终板退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特性,以及终板的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终板退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退变及其影响因素:腰椎终板为中央菲薄凹陷,边缘隆起形成环状骨突的薄层样结构,由软骨终板和骨性终板组成。

骨性终板并非皮质骨,而是由密集的松质骨骨小梁叠加融合形成的多孔层状结构,骨性终板中存在大量孔隙,中央区域较多,边缘相对较少;同时,终板中央的髓核区域较薄,在外周区域较厚。

终板的这一结构特征为其作为椎间盘的营养通路提供了解剖基础。

终板退变受多种因素影响,机械刺激、代谢改变和体内激素水平均能够影响终板退变进程。

近年来,关于机械应力对软骨终板细胞代谢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Hee等研究了脊柱的压缩负荷对兔的终板退行性改变影响,表明压缩负荷导致终板内血管袢容积减少;而去除压缩负荷能够促使软骨终板的细胞外基质再生和血管袢容积恢复。

Honda等认为作用于软骨的过高机械载荷能够减少软骨细胞外基质中的大分子,如蛋白多糖和II型胶原的产生,从而改变软骨细胞代谢,影响软骨的退变进程;同时,作用于软骨的过高循环拉伸载荷能够直接诱导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基因表达,造成MMPs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失衡,其已被证明是细胞外基质降解的原因,软骨终板内的细胞外基质减少可能是软骨终板退变的促进因素。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椎間盘源性腰痛是在对腰腿痛诊治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新疾病,一般认为是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其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严重腰痛。

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患者的39%。

就其概念、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关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所谓“椎间盘源性腰痛”从广义来上讲,是指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的腰痛症状,当包括椎间盘内紊乱,椎间盘退行性病以及腰椎不稳。

1997年Bridwell确定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概念为[1]:椎间盘内各种疾病(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或节段过度活动的影像学证据。

目前这个概念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髓核和纤维环的破裂: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原因,在无神经根机械性压迫的下腰痛患者中,约40%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有关。

Osti 等对27例脊柱尸检标本(平均年龄31.5岁)中的135个腰椎间盘进行分析研究[2],将纤维环损伤分为外周型、环型和辐射型,髓核则分为正常、中度退变和严重退变。

对中老年患者,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的最常见病理基础是髓核变性致纤维环应力分布失衡,进而导致后部纤维环破裂,而病变椎间盘内高含量的炎性介质刺激窦椎神经末端的伤害感受器可导致剧烈疼痛。

但对于年轻的患者,特别是有剧烈运动史时,外周纤维环的物理损伤可能是导致疼痛的原因之一。

腰椎间盘的神经分布及发病机制:IDD发生与腰椎间盘神经分布相关密切。

腰椎间盘在纤维环外1/3处存在丰富的神经分布,正常情况下纤维环内1/3和髓核无神经分布。

纤维环前外侧由灰交通支支配,后外侧主要由窦椎神经分布。

石作为等研究认为部分椎间盘源性腰痛也具有牵涉痛的性质[3],其理由为腰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受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可传递疼痛,脊神经节多极神经元的存在且能够传递疼痛。

退变椎间盘中NF-κB与IL-1、IL-6、TNF-α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退变椎间盘中NF-κB与IL-1、IL-6、TNF-α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其受体 、 促进或抑制凋 亡蛋 白、 趋化 分子等 转录基 因 的表 达 , 参 与免疫应 答 、 炎症反应 及细胞 凋亡 。N ・B 能与 D A J FK 是 N 结合 的二 聚体蛋白 , 属于 R l 白家族 , 同 的蛋 白亚基组成 e蛋 不
不 同的二 聚体 , 而不 同的二 聚体有不 同的转 录激 活特性 , 这就
安 徽 医 药
A h i d a n hr aeta ora 2 1 c;5 1 ) n u Mei l dP am cui l un l 0 O t1 (o c a c J I
◇专 论 ◇
退变椎 问盘 中 N —B与 几 -、 .、N . 表达 的相关性 研究进展 FK 1几 6 T F O t
症反应 中的重要转录 因子 , F K N —B的激活可诱导细 胞因子 I - L 1 I- 、N .t 、 6 T FO等的 表达 , 重炎 症 反应 , 害靶 器 官。同 时 L 加 损 在后期 , F K N .B又表达抗炎症反应基 因抑制炎症反应 , 促进 白 细胞的凋亡 , 减轻靶器官 的损 害。 2 炎 性 细 胞 因子 在 退 变 椎 间盘 中 的表 达 及 作 用 随着生物学 技术 尤其是分子水平的细胞 因子学说研究 的 深入, 出现很多关 于椎 间盘退 变 中炎性 细胞 因子 表达水平 的
酶降解 , 暴露 出 N —B核定 位信 号 , FK FK N .B由胞 浆进 入 核 内 与 D A结合启动基 因转录发挥作用 , N 调节包括细胞因子和 炎 症介质 ( I一、 - 、 N — 如 L 1 I6 T F 等 ) 内 的众 多蛋 白质 表达 , L 在 从 而参 与调节组织细胞的生理 、 病理反应 J 。总之 , FK N —B是炎

椎体终板结构变化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椎体终板结构变化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椎体终板结构变化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张华峰(综述);李淳德(审校)【摘要】营养供应障碍是椎间盘退变的原因之一。

椎体终板是椎间盘营养通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变化对椎间盘营养通路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椎体终板结构对揭示椎间盘营养供应障碍的原因有重要意义。

该文通过对椎体终板与椎间盘营养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这方面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The insufficient nutrition supply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reason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Vertebral endpate is an important partof the nutrition supply pathway, and its changes may influence the nutrition supply to intervertebral disc. The investigation of vertebral endplate can help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loss of disc nutrition suppl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teratures of vertebral endplate and disc nutri-tion with hope to help further study.【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00)024【总页数】3页(P4507-4509)【关键词】椎体终板;营养供应;椎间盘退变【作者】张华峰(综述);李淳德(审校)【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北京10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椎体终板又称软骨下骨或骨性终板,位于椎体的上、下两面,其中央与椎间盘的软骨终板相接,外周有外层纤维环附着。

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分析

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分析

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分析发表时间:2018-12-04T13:55:55.4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2期作者:关祖斌[导读] 腰椎退变中的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以及韧带肥厚等在临床非常常见。

(四川省德阳罗江区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500)【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并进行分型研究,以针对不同的型进行优化治疗。

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两年间以MRI确诊的172例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并进行分型。

结果:172例患者共累及终板278个,其中累及单个终板18例,累及多个终板154例。

Modic分型,其中Ⅰ型退变86个,Ⅱ型退变147个,Ⅲ型退变42个。

278个受累终板中,腰1-骶1均有累及。

结论:在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终板骨软骨炎诊断中应用MRI效果良好,可清晰显示,较易进行分型,对此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MRI;分型;腰椎终板骨软骨炎;指导治疗【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069-01 腰椎退变中的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以及韧带肥厚等在临床非常常见,但常伴发于腰椎间盘退变中的终板骨软骨炎较少被重视。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病才逐渐为临床所重视,椎体终板骨软骨炎为无菌性炎症,可造成下腰部的疼痛[1]。

对于此疾病需要进行及早进行准确的诊断,以便于制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充分发挥疗效。

为提高本病的影像学MRI的诊断对治疗的支持率,本文选取172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MRI资料,经MRI的分型,对MRI特征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为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提供正确及时的诊断依据支持。

椎间盘退变病因和生物学治疗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病因和生物学治疗研究进展
13 炎 症 细 胞 因 子 .
R -C T P R检测高 流体 静力 压 (. MP ) 和低 流体 静 压 25 a组 (.5 a组工 O 2MP ) 型胶原 、 型胶原 、 Ⅱ 聚集 蛋 白聚糖及基 质金 属蛋 白酶( MMP 一 、、、3的表达情况 , )123 1 结果发现高压力
影 响 I D 的主 要 细胞 因 子 I『 、 瘤 坏 死 因 子 V D I1 肿
11 力 学 因素 .
生物力学 因素在 I D 中的作用 非 常突 出。首 先 , V D 异常应力可直接损伤 椎 间盘结构 。研究 表明 , 向压力 轴 作用下其他结构尚未 出现不 可逆性 改变时 , 软骨终板 、 骨 性终板及终板下骨 小梁 即发生弯 曲变形 ; 随着负荷 增加 或重复施加负荷 , 软骨终板 可能发生不 可逆性 变形损伤 , 甚至疲劳性 骨折 。Cnt 等口 在猪腰 椎终板损 伤模型实 iot i 验 中发现 , 椎体终板损伤 可引起 椎 间盘退 变 , 现为椎 间 表 盘组织细胞成分改变 , 白多糖 、 蛋 水分减少 , 这与 I D V D的 MR 、 I 组织学 、 生物化学 的改变相一 致 , 推测终板 损伤可能
疗、 细胞 或 髓 核 移 植及 组 织 工程 等 生 物 学 治 疗 方 法 , 椎 间盘 退 变的 病 因或发 病 途 径 着手 , 从 为根 治椎 间盘
退 变性 疾 病提 供 了希 望 。该 文 就椎 问盘 退 变病 因及 生 物 学 治 疗 的 最新 研 究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关 键词 椎 间盘 退 变 ; 因; 物 学 治 疗 病 生
( N )a 转 化 生 长 因 子 ( G )8 骨 形 态 发 生 蛋 白 T F一、 T F 一、
维普资讯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退变的相关性研究唐少龙;叶招明;黄庆华;吴罗根;曹华敏;陈大勇【摘要】Objective To summarize clin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lumbar endplate Modic changes, and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of Modic changes occurring with lumbar degeneration. Methods Lumbar sagittal MRI data of 348 cases of lumbocrural pain wer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Modic grading standards to record if there was Modic change or not, lumbar spinal stenosis, spondylolisthesis, disc degeneration and the X-ray measurement of intervertebral height. Data was processed in SPSS 18. 0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ge of Modic and sex, age, lumbar spine, intervertebral disc bulging, protrus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isc herniation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spinal stenosis, spondylolisthesis. Results 348 cases of the 1 740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89 cases ( including 7 cases of operation patients) (25. 6%) of 139 adjacent endplate of intervertebral disc (7. 9%) had the change of Modic, most of them were typeⅡ. Gender statistics:no stat 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When con-sider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 group of 50~59 years old was the most accounting for 34. 31%;There was a high incidence of Modic change in cases of intervertebral height decrease,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egreeⅠ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Conclusion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lumbar endplate Modic changes is typeⅡ, typeⅠis less than typeⅡand typeⅢis rare. It most often occurs in the L5 ~S1 segment, followed by L4~5 . Occurrence of lumbar spine Modic associatewith lumbar spine, intervertebral disc bulging, protrus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isc herniation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spinal steno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 Modic change may be the signal of sever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目的:总结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临床分布特点,探讨Modic改变的发生与腰椎退行性变的相关性。

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机理及相关实验研究概述

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机理及相关实验研究概述

有关软骨终板的退 变机 理的研 究 日渐增 多,通过这 些研 究,可 以对软骨终板在椎 间盘退变性 疾病 中的病 变机制和作 用有进一步
的认 识 ,为椎 问盘退 变的早期预 防和 治疗 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 【 关键词 】软 骨终板 ;退变 【 中图分类号 】R 6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1 1 5 1 ( 2 0 1 3 ) 0 4 . 0 1 2 9 . 0 2
t he is d e a s e ,t h e c a ti r l a ge e nd pht e a nd i nt e r ve r t e b r a l is d c d e ge ne r a t i on c l os e l y r e l a t e d s t udi e s ha ve de mo ns t r a t e d t ha t is d c d e g e ne r a ion t wa s
椎 间盘 由纤维环 、髓核和软骨终板三部分组成 。其中,
血管 的组织 了,之后退化速度加快,软骨 终板钙化 是椎 间盘 退变 的始动 因素 ,软骨终板在 自然பைடு நூலகம் 变中的表现有 软骨钙化 和骨化 、裂变和缺失等 。彭宝淦等通 过研 究颈 椎动 力平衡 失 调 的家兔模型发现 ,颈椎动力平衡失调的家兔软骨 终板 内出 现不 同程度 的钙化层 ,终板 内血管数量减少,颈椎 间盘 明显 退变 ,而 且终板钙化与椎 间盘退变程度成正 比“ 。软骨终板 的钙化使椎 间盘 的营养通路堵塞 ,从而加速 了其退变过程。
( 广西 中医药大学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1 )
【 摘 要 】椎 间盘 退变是颈椎病 、椎体失稳 、椎体滑脱 、椎 间盘 突出等脊柱疾病 的重要病 因,而软骨终板与椎 间盘退 变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椎体软骨终板的结构和功能
1.1软骨终板的结构 椎体软骨终板为附着于椎体上下缘的透明软骨.椎问盘位
于椎体的上下软骨终板之间。椎体软骨终板为一扁圆盘状结 构,其外缘较厚,中央较薄,且前缘薄于后缘,两侧厚度基本一 致。人体各部位椎体软骨终板略有差异,胸腰部较平坦,颈椎椎 体软骨终板有较明显的凹弧。颈部的呈椭圆形。胸部的呈心形。 腰部以下的由心形渐变至肾形;男女略有差异,但大体形态相似。 胚胎期椎体软骨终板中心区血管粗而密、分布多。周边部位细而 疏、分布少。成熟后中心与周边血管分布比例维持在2.5:1~ 3.0:1。随着年龄的增长,椎体软骨终板下血管数目逐渐减少。 出生后血管通道逐渐消失。约3~6岁时完全消失,至此椎体软 骨终板为不含血管的组织L2一。椎体软骨终板的厚度随年龄的增 长逐渐变薄,成人的平均厚度为0.6 mnl,但差异较大,髓核部最 薄,可能与纤维环在青春发育期附着于骺环及脊索早期经过椎 体的中部有关。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将椎体软骨终板看作椎间盘 的组成部分,但对出生后的椎体软骨终板组织学观察显示,椎体 软骨终板的组织学来源与椎体一致,而髓核的基质部分是由椎 体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合成的[3一。
随着机体的老化,供应椎间盘周围的血管数量减少,软骨终 板逐渐钙化,妨碍营养物质的供应及椎间盘代谢废物的排除。 椎间盘周围血供的减少,降解的细胞外基质大分子聚集和椎间 盘内含水量的降低也影响了代谢物通过细胞外基质的弥散,进 一步损害了细胞营养供应。随着营养物的降低,乳酸堆积,pH
..——697·-——
第1作者E-mail:XLFDl999@163.coin 收稿日期:2008—12—17;修回日期z2009’05—13
万方数据
白多糖的平均含量同关节软骨相近,但后者含有较多的水份。 但软骨终板中央Ⅸ蛋白多糖和水的含量较高,胶原较少,邻近纤 维环的部分胶原含量较高,蛋白多糖和水含量较低[6一。 1.2软骨终板的功能 1.2.1营养作用椎间盘退变的关键原因是盘内细胞及细胞 外基质中营养成分的减少。椎间盘的营养通路主要有两个:一 是终板途径,椎体内血管的营养物质通过骨髓腔一血窦一软骨终板 界面扩散到椎问盘,营养纤维环(anulus fibrosus)及髓核(nucle- US pulposus)内层;二是营养纤维环途径,即营养纤维环表面血 管营养纤维环外层。软骨终板营养通路是椎间盘营养的主要营 养通路,在与髓核位置对应处的溶质渗透占整个软骨终板渗透 率的85%,到内层纤维环界面处下降到35%,在软骨终板接近 外层纤维环界面则完全不能渗透口一。
胎儿时期,软骨终板内有由椎体发出至髓核的血管通过,但 一般在lO岁左右此血管通道即行闭锁,此后髓核的代谢在一定 程度上取决于软骨终板的通透性。电镜观察幼兔软骨终板内具 有由椎体骨髓腔发出的大量血管芽(即血管分支交织缠绕形成 的血窦),髓核区血管芽呈膨大且复杂、交织缠绕的袢样结构,具 有很大的表面积;内层纤维环区终板血管芽呈简单的袢样结构, 表面积较小.夕}层纤维环区终板内无血管芽。而血管芽的表面 积与软骨终板的渗透力呈正相关[8一。虽然穿越软骨终板的血管 会在人类成年后闭塞,但终板上的许多微孔一直开放着,保持软 骨终板的半渗透膜特性。使水分等小分子成份能随渗透压的变 化在其间扩散[9一。在扫描电镜下可见,软骨终板内仍然存在着 不穿透软骨终板与髓核接触面的血管芽,并且,在相对髓核的区 域,这些小血管芽分布密集;对应纤维环内层纤维的区域,小血 管芽贝lj分布得稀疏一些。形状也简单得多。伴随这些微血管芽, 还有许多微小的淋巴管。与之对应,与软骨终板相邻的上下椎 骨,特别是和软骨终板中心部位相接的地方,存在着密集的微血 管、血窦及毛细淋巴管。各种营养物质通过这些循环道路透入 软骨终板的浅层,再经渗透,进人髓核及纤维环内层,一些代谢 产物也经此渗出[1…。
在增龄退变过程中。软骨终板的糖胺多糖(GAG)总量、硫酸 软骨素((洛)与硫酸角质素(KS)比值及透明质酸(HA)含量发生 着量和质的改变;一定量的GAG、CS/KS、HA及其功能基团 是蛋白多糖(PG)、软骨终板乃至整个椎间盘材料发挥正常生物 力学功能的生化基础,任何GAG总量及其组分的变化都将影响 软骨终板生理功能的发挥Ll 8i。观察软骨终板基质合成和前胶 原的表达显示,在生长期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合成和Ⅱ型胶原的 变性均旺盛;进入成熟期后上述活动减弱;在退变期Ⅱ型胶原变 性增加,并伴有I型胶原合成。说明生长期的合成和分解代谢 较强,而退变期则出现代谢产物的滞积和纤维化。在软骨终板
2软骨终板退变机制
2.1 自然退变 软骨终板在自然退变中的形态学表现有软骨钙化和骨化、
裂变和缺失等。人类在2岁时软骨终板就已开始退变,伴随着 年龄的增长,软骨终板出现细胞凋亡增加及钙化,细胞密度减低 逐渐为骨组织取代;4岁后椎间盘营养转运明显减少,髓核细胞 群随之发生细胞凋亡等变化。脊索细胞被更多的能适应无氧环 境的软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所代替;10岁时软骨终板已经成为 一个无血管的组织,其椎间盘营养供应主要来自于软骨终板的 渗透[16]。在软骨终板退变的情况下,远离纤维环边缘区就可能 出现硫酸阴离子的不足,而硫酸软骨素的下降是导致椎间盘退 变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中年以后退变进一步 发展,软骨终板可能出现结构的紊乱和细微的裂纹。成为髓核突 出的通道;软骨终板裂隙可增加椎问盘水分的丢失。随着年龄 增加,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但幸存的椎间盘细胞 并非合成功能灭活,而是随着年龄老化和变性合成异常的基质 产物;这些异常的细胞外基质中已发生变化的蛋白对细胞外功 能发挥重要的局部调节作用,或介导其他可溶性因子的作用,使 椎间盘退变加速【l 7【。
人类退变软骨终板的细胞,在来自椎间盘本身或炎性侵入 的细胞产生的IL-1的诱导下,能产生No、IL-1、MMPs等,No 能抑制蛋白多糖的合成。诱导MMPs降解基质。NO、IL-1、 PGE2、MMPs参与软骨终板退变相关的蛋白多糖网眼的丢失, 加速了软骨终板的退变Cz03。正常椎间盘组织中I、Ⅱ两型胶 原、糖蛋白及软骨终板基质均有自身抗原性,且抗原性相近。纤 维环破裂后,人的淋巴细胞对自身椎间盘的这4种成分极度敏 感,发生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Tc细胞可改变 椎同盘软骨细胞的溶酶体膜的通透性,释放多种溶酶体酶。因 而Tc活化而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TD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在软骨终板退变早期发挥作用。 2.3基因水平软骨终板退变机制
Karppinen等拉1。报道基因突变可引起软骨终板异常钙化。 椎问盘退变性疾病在家族中有聚集现象,C019a2基因先天缺陷 使谷氨酰胺的编码变为色氨酸编码,致Ⅸ型胶原a2链发生变 化,引起软骨终板脆性增加。在家族中色氨酸等位基因阳性者 L5一Sl软骨终板的变性程度明显高于阴性者,软骨终板出现大 量的放射状裂隙。对转基因致Ⅱ型胶原相关基因C012al失活 的小鼠进行观测,显示其软骨终板在早期即发生变形、钙化和骨 化。蛋白多糖含量减少。在发生常染色体隐性突变的twy小鼠 的关节软骨和软骨终板内,软骨细胞胞质、胞核内和周围基质可 见到链状颗粒物质,于脱钙处理后消失,元素分析法显示其内含 大量钙和磷,病理上表现为包括软骨终板在内的全身多处关节 的异常钙化L2 2。。
软骨终板上无神经组织,这样就保证了在承重挤压时不会 总有疼痛反射的干扰。由于不断增加的负荷,人类软骨终板上 的微血管在出生后8个月即开始逐步减少、萎缩,30岁左右直接 穿越软骨终板连接椎体血窦和髓核的微血管即完全闭塞,这种 结构改变。也是适应承受负荷的需要形成的Ll“。Tsantrizos 等[15j分别对应用金属椎间植入物时是否保留椎体软骨终板进 行生物力学评价,结果显示未保留椎体软骨终板者椎体的抗压 强度明显降低。椎体软骨终板对椎体力学性能的维持有重要作 用,椎体软骨终板完整时椎体后外侧部分耐受载荷的能力和刚 度较中央部好,去除椎体软骨终板后椎体承受载荷的能力和刚 度明显下降。
软骨终板结构为典型的透明软骨,由软骨细胞和细胞基质 构成。软骨细胞被包埋于细胞基质的小腔内,该小腔称作软骨 陷窝。活的软骨细胞充满软骨陷窝。陷窝周嗣的基质中含较多 的硫酸软骨素,嗜碱性较强,H—E染色的标本上呈蓝色,即软骨 囊或“巢”[“。电镜下,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发 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还有一些糖原和脂滴。周围的细胞间质由软 骨基质和胶原原纤维构成。基质呈凝胶状半固体状态,具有一 定的硬度和弹性。其主要成分是呈嗜碱性的蛋白多糖和大量的 水。蛋白多糖的主干是透明质酸分子,其上结合了较短的蛋白 质链。其余为酸性糖氨多糖,如硫酸软骨素A、C及硫酸角质素, 借蛋白链与透明质酸主干相连,再与大量的水(约75%)结合成 半固体。水分子一部分位于蛋白多糖的网眼内,另一部分则通 过氢与酸性糖氨多糖的负电荷相结合【5。。这种交叉结构形式, 使软骨有一定的弹性,保证了营养物质随组织液渗透过基质,为 软骨细胞提供营养并带走代谢产物。椎体软骨终板内胶原和蛋
Nachemson[“一报道,终板与椎体间血管芽的多少决定了椎 体骨一软骨终板一椎问盘界面的通透性,椎体髓腔血窦与软骨终板 间有直接接触,营养物质通过血窭一软骨界面进行扩散。无ibi透 能力的终板显示软骨下骨板增厚,椎体血窦与软骨无直接沟通。 Urban等L12。通过给狗注射四环素。所取材料在荧光显微镜下观 察到髓腔血窦与软骨终板直接接触的位置渗透性明显高于无接 触界面。
值降低,细胞代谢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盘内细胞死亡。 1.2.2缓冲压力作用 软骨终板中心部位与髓核相接触,边缘 与纤维环的内层纤维相移行连接,它与纤维环壁形成了一个严 密包容髓核的容器。使处于液胶状静压状态的髓核能发挥“滚珠 轴承样”功能。而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三者构成的整体,也就 形成了对抗重力和张力的闭合缓冲系统L135。它们所发挥出来 的缓冲、承重、运动轴点的功能,使人类等脊椎动物的身体轴线 能完成各类需要的活动。软骨的胶原纤维由浅至深纵行穿行于 软骨,并沿软骨下骨质走向干骺位的骨皮质。当负载时软骨变 形,减耗压力,纤维结构承受沿胶原纤维方向传递过来的压力并 经软骨下骨质内的桁架结构分散到干骺部位的骨皮质。从而使 软骨承受的应力大大降低,软骨细胞则在纤维网格内得以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