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irrmann 椎间盘退变的MRI(T2WI)分级标准

合集下载

椎体终板炎分型、分级、诊断和治疗策略

椎体终板炎分型、分级、诊断和治疗策略

椎体终板炎分型分级、临床分级、诊断和治疗策略椎体终板炎也称之为Modic 改变或终板退变,是指软骨终板下骨性终板和相邻骨髓在磁共振上的信号强度变化。

常成对出现,在腰椎多发生于 L4- 5 和 L5- S1,在颈椎多发生于 C5- 6,胸椎鲜有研究。

1、Modic 改变的分型和临床分级目前最常用的 Modic 改变分型经典分型:Ⅰ型代表急性炎症和水肿改变,在T1WI呈低信号而T2WI 呈高信号;Ⅱ 型代表骨髓的脂肪变性,在 T1WI、 T2WI 均呈高信号;Ⅲ 型代表终板下骨硬化,在 T1WI、 T2WI 均呈低信号。

临床上,Modic 改变以Ⅱ 型最多见,Ⅲ 型少见。

混合型的分型:Modic I-2 型:混合性水肿和脂肪改变,以水肿为主Modic II-1 型:混合性水肿和脂肪改变以脂肪变性为主。

提示大多数Ⅱ 型 Modic 改变存在局部水肿性病变。

Ⅱ型 Modic 改变在脂肪抑制像上的不同表现。

一例 33 岁女性 (A,B) 的II 型 Modic 改变。

在脂肪抑制像上,II 型 Modic 改变区域的信号被抑制 (C)。

另一例 54 岁女性 II 型 Modic 改变 (D,E)。

在脂肪抑制像上,II 型 Modic 改变区域的信号不受抑制 (F)Ⅱ型Modic改变区域的CT值明显高于非病变区域,且相邻椎间盘退变越重,病变区域的CT值则越高。

提示Ⅱ 型 Modic 改变也存在骨硬化,且相邻椎间盘退变越重,骨硬化则越严重。

Modic 改变是一个动态的病理过程,Ⅰ型和Ⅱ 型Modic 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相互转换。

MRI 纵向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Ⅰ型 Modic 改变要么转化为Ⅱ 型,要么变得更广泛。

此外,约 20% 的病变为混合型,此混合型其实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转变阶段。

依据椎体受累程度,提出了Modic 改变临床分级:可用于所有类型 Modic 改变的临床分级评分类似于椎间盘退变可使用 Pfirrmann 分类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Modic 改变的描述也需要同时考虑骨髓改变的分型和分级。

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

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

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
MR在成像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往往通过观察纤维环(AF)和髓核(NP)信号的强度变化,进行不同退变程度的分级。

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

在矢状位T2IDEAL水相位图像上,根据外周AF和中间NP的分界以及椎间隙的高度变化将椎间盘分级别:
Ⅰ级,NP呈高信号,信号均匀,与AF分界清楚,椎间隙高度正常。

Ⅱ级,NP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有或无水平方向低信号条带,与AF分界清楚,椎间隙高度正常。

Ⅲ级,NP呈灰色,信号欠均匀,与AF分界欠清楚,椎间隙有或无轻度狭窄。

Ⅳ级NP呈低信号,信号不均匀,与AF界分界模糊不清,椎间隙高度出现轻度或中度狭窄。

Ⅴ级NP呈无信号的黑色,椎间隙高度重度狭窄。

MR凭借多平面、多参数、高的组织对比度和无电离辐射等独特优势,在矢状位T2FSE和椎间盘轴位T2FSE图像上,通过观察中间NP、周围的AF和终板的信号来定性来评价椎间盘退变。

【doc】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级

【doc】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级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级第32卷第1期2012年2月赣南医学院JOURNALOFGANNANMEDICALUNIVERSITYZ.32,v0.1FEB.2012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级卢和柏(江西省南康市中医院,江西南康341400)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79(2012)01—0152—03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80%以上的人一生中发生一次以上的严重腰腿痛,每年人口的15%~20%受到腰痛困扰,1%的人群因腰痛而永久致残.为此投入的医疗保健费用也颇为可观,如英国每年花费约120亿英镑用于诊治腰腿痛….在美国,每年约有1300万人因下腰痛就医,花费约500亿美元.下腰痛是脊柱疾患中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症状,我们目前能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仅占15%J.尽管大多数下腰痛原因不完全清楚,但腰椎间盘已被认为是下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痛发病率平行增高,提示椎间盘退变可能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j.根据椎间盘退变影像学,组织学及其临床病理联系研究,对椎间盘进行分级,有利于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法.1MRI检查分级MRI是对椎间盘退变病理变化临床评估的最重要方法,它能反映组织的多个参数,可直接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斜位等多平面成像.MRI是目前研究椎间盘退变最简单,最精确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方法.1.1椎间盘退变在MRIT2加权像上按Pearce分级标准分为5级(表1),其中I,Ⅱ级为正常椎间盘,Ⅲ一V级为退变椎间盘.表1MRI椎间盘退变的Pearce分级标准1.2Videman等根据椎间盘含水量的变化进行了半定量的数字评估,具体方法是:选择sE脉冲序列(为尽可能减小因主观因素所产生的偶然误差,要求由两个以上的专业人员)对每个椎间盘的前,中,后三部分退变程度进行主观评估,将退变分为4级:I级,椎问盘无退变征象,显示为高信号密度,评定为0分;II级:轻度退变,信号密度轻微的降低, 评定为1分;Ⅲ级:中等程度退变,信号密度中等程度的降低,评定为2分;1V级:严重退变,信号缺失,评定为3分.每个椎问盘退变度评分为其前,中,后三部分退变评分之和. 变化范围为0~9分,0分为无退变椎间盘,9分退变最严重. 此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评定椎间盘退变的半定量标准.1.3Ibrahim等通过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方法,观察了不同退变状态椎间盘含水量和纤维环内裂隙的相应MRI表现,分为以下5期:①I期,退变早期,由于椎间盘内自由水和结合水减少,表现为12加权像信号降低,T1加权像椎间盘干瘪,变簿.②Ⅱ期,退变发展期,髓核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钙化,T1,他加权像表现为斑点状低信号.③Ⅲ期,髓核皱缩,间盘内积气出现"真空征",像表现为低信号.④Ⅳ期,纤维环出现裂隙,髓核组织在间盘内游走,表现为加权像黑色纤维环内出现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可合并环状和放射状裂隙,此时表现为12 加权像整个椎问盘不均匀高信号.⑤V期,纤维环裂隙内出现修复性血管反映,通过增强(Gd.DTPA)MRI成像则表现为裂隙内明显增强高信号.Schmorl'S结节T1加权像表现为软骨下椎体内低信号,rI2加权像相应区域高信号.退变椎间盘椎体终板区也有相应的变化.1.4Tertti等…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在T2加权像上依视一l52一觉将之分为三种信号类型:I型,髓核显示高信号强度(明亮),为正常;II型,中等信号强度(灰色),表明退行性变的早期;llI型,低强度信号或信号缺失(黑色),表明显着的退变.同时他们还利用感兴趣区(ROI)设备测量了相对信号强度.1.5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的MR检查中,常可发现与椎间盘相邻的终板及终板下骨的信号改变,这种影像学改变由DeRoos等于1987年最早报道.Modie等于1988年对这种影像学改变定义并描述(Modic退变).Modic等首先报告了退变椎间盘近终板区椎体MRI信号改变特点及其意义,并通过病理组织学证实,将椎间盘退变终板区椎体MRI变化归纳为三级:I级:T1加权像该区信号降低,强化后信号升高,rI2加权像高信号,病理学表现为软骨下血管化的纤维组织以及软骨终板的裂隙或破裂;II级:T1加权像表现为该区信号增强,T2加权像则表现为等信号或轻度增强信号,梯度回波(,I2)为等信号强度,病理表现为脂肪组织替代正常软骨或骨组织,终板区破裂及其继发性炎性反应;III 级:终板区在T1,均表现为低信号,相应的组织学和x线表现为该区广泛骨硬化.Jensen等的研究表明,在没有下腰痛症状的人群中,椎间盘的信号改变也相当普遍.显然,尽管磁共振信号强度能较好的反应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但是单纯的依赖磁共振信号强度并不能很好的诊断椎间盘退行性疾病.2椎间盘造影曾被认为是有创伤的,颇具争议的检查方1期卢和柏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级法,仅作为腰椎MRI和CT扫描之外的一项补充检查.目前认为:椎间盘造影可以通过激发原有症状模式,根据注入造影剂数量造影剂显影的范围判断纤维环撕裂程度.椎间盘造影在帮助我们评价退变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方面却起着决定的作用.Schneiderman等曾用椎间盘造影来比较研究MRI对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认为有两个或两个节段以上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来说.椎间盘造影就显示出其重要性.也有学者认为对于单节段严重退变的患者,其相邻节段轻或中度退变.其单节段融合疗效及手术创伤势必优于两节段或三节段.但严重退变的节段是否就是导致症状的节段,对这种患者融合节段的选择就要依赖于椎间盘造影.2.1CT椎间盘造影比CT平扫和单纯椎问盘造影能分别多获得30%和33%的基础诊断资料.造影后CT平扫(CTD)与x线片检查结合可提供椎间盘正,侧位和横断面三个平面的形态特点.Bernard等由此将椎间盘退变分为7型/期:I型,正常,造影剂位于椎问盘中央,无疼痛反应;II型,退变早期,纤维环撕裂但造影剂仍在椎问盘中央,有疼痛反应;nl型,造影剂从裂隙进入外层纤维环区,但外层纤维环完整,有疼痛反应,根据放射状裂隙的方向又分为3A(正后方),3B(后外侧)和3c(外侧);IV型,髓核突出造成外层纤维环膨出,4A,4B型突人人椎管,4C型为极外侧突出,可压迫同节段发出的神经,有腰痛和造影后疼痛反应;V型,外层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到后纵韧带下,可诱发疼痛反应;VI型, 脱出髓核与椎间隙分离,因造影剂游离,椎间盘内压力不高, 游离块刺激疼痛敏感器才诱发疼痛反应;Ⅶ型,椎间盘退变终末期,纤维环广泛崩解,多处撕裂,造影剂混乱分布于整个椎间隙,疼痛反应可有或无.椎间盘造影除用于观察椎间盘内部形态变化外,还用于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backpain),这是其他形态学检查方法难以做到的.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椎间盘造影引起临床相应疼痛表现时才判定为阳性,而非仅仅是影像学上的改变.2.2CT下椎问盘造影结果可采用Dallas分级标准(Dallas discographydescription)…评定椎间盘退变情况.0级:造影剂位于髓核内:1级:造影剂填充度小于纤维环的10%;2级: 造影剂填充度为纤维环的10%一50%;3级:造影剂填充度超过纤维环的50%.疼痛激发试验也分为3个级别.0级:阴性,无疼痛;1级:存在不明确的疼痛,注射时引起疼痛,但与临床症状不同;2级:阳性,可以完全复制临床症状.椎间盘造影除用于观察椎间盘内部形态变化外,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的金标准,这是其他形态学检查方法难以做到的.3Thompson病理分级基于椎问盘的大体形态分级,以期对椎间盘不同退变时期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Thompson等观察了椎问盘组成结构包括髓核(NP),纤维环(AF),软骨终板(CEP)及相邻椎体中矢状位大体形态,把椎间盘退变分5级:I级,NP呈胶冻状,AF分层,透明软骨样CEP厚度均匀,透明,椎体边缘光滑.Ⅱ级,NP边缘出现白色纤维组织,AF纤维层之问出现黏液样物质,CEP厚度不规则,椎体边缘有凸出.Ⅲ级,NP内出现实性纤维组织,AF失去纤维环和髓核分界的广泛黏液样浸润,CEP可见软骨局灶状缺损,椎体边缘软骨源性或骨性骨赘.Ⅳ级,NP内出现平行于CEP的水平裂隙,AF出现局限性的纤维环破裂,CEP的软骨下骨形成纤维软骨,软骨下骨不规则化和局限性硬化,椎体骨赘<2mm.V级,裂隙贯穿AF和NP,CEP广泛硬化,椎体骨赘>2mm.4分子生物分级4.1Antoniou等通过对特定大分子表面抗原决定簇(如蛋白多糖,I,Ⅱ型胶原生物合成标记)的免疫测定,从椎间盘基质更新的角度把椎问盘退变过程分为三期:I期(生长期,0—15岁),以活跃的基质分子生物合成以及活跃的Ⅱ型胶原降解为特点;Ⅱ期(成熟老化期,15~40岁),生物合成活性逐步降低,Ⅱ型胶原降解逐渐减少;Ⅲ期(退变和纤维化期,≥4O岁),蛋白多糖,Ⅱ型胶原生物合成减少,降解增加, I型胶原合成增加.这种分期提高了对椎间盘生长,成熟,老化和退变的认识,为用特定方法控制基质更新过程或延缓,逆转椎间盘退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软骨终板在椎间盘生长,生物力学完整性以及椎间盘营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条件的丧失将导致椎间盘退变加速.1996年, Antoniou等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终板基质的更新特点,以此对椎间盘退变过程进行分级.使用蛋白多糖标记物(846) 和I,Ⅱ型胶原生物合成标记物(CPI,CPI1)含量的免疫测定对其基质更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新生儿和2—5岁组其含量最高,随年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但在老年组(60岁以上)和高度退变椎间盘CPI抗原决定簇的水平明显增加, 降解的Ⅱ型胶原百分比从新生儿到5岁渐增,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然而在高度退变椎间盘的软骨终板内其含量又有显着增加.据此,作者将软骨终板的退变分为三期:I期(生长期),以活跃的基质合成以及活跃的Ⅱ型胶原降解为特点;II 期(成熟老化期),生物合成活性逐步降低,Ⅱ型胶原的降解逐渐减少;Ⅲ期(退变期),Ⅱ型胶原生物合成减少,降解增加,I型胶原生物合成增加.5基于MRI,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x线平片和解剖因素的分类Thalgott等副认为椎间关节是三面关节的复合体,它的构成不仅有一个前柱的终板关节,而且有两个后柱的关节. 早期的经验表明关节面的退化程度是决定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当人们从椎体间关节的融合转变到椎体间关节置换时,就迫切需要针对三面关节的复合体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类.以此产生了新的分类标准,依据MRI,椎间盘造影和X线平片将椎体间节段分为前柱,后柱两部分. 新的分类已被需要做单节段前路椎体间融合或环形融合的100例病例的单盲实验研究证实有效.虽然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最佳手术适应征,及融合的适应征仍存在争论,但是新的分级对我们认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必要的.依据椎间关节的正确分类,可以帮助脊柱外科医师决定哪些节段的椎间盘适合置换,哪些需要融合.新的分类依据MRI,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和腰椎的正侧位片把椎体问的节段分为两部分,即前柱和后柱.这三个影像分类的依据可显示以下特征:MRI影像的外表,脊柱前凸的角度,终板的形态和条件,有无椎间盘内破裂(依据椎间盘造影有无诱发疼痛),有无椎问盘突出和节段间的活动,椎间的高度,有无骨赘,矢状面或冠状面畸形,关节面退变,有无椎管狭窄,狭窄的类型.新的分类系统三部分由一个前柱的标准和两个后柱的标准组成.前柱标准将没有矢状面和冠状面畸形的椎间盘分为四类:A,B,C和D,对有矢状面畸形的椎问盘归为E级,有冠状面畸形的归为F级.A级:前柱, MRI正常像,矢状面脊柱前凸,圆的终板,正常密度的终板,无椎间盘内破裂/无痛,无椎间盘突出,无椎间过度活动, 无椎间盘高度的丢失.B级:前柱,MRI的,I2像显示脱水,或是正常的解剖,可有矢状面脊柱前凸的丢失,可有终板轻一l53—赣南医学院2012焦度的硬化,可有椎间盘内破裂/可有疼痛,可有椎问盘突出, 椎间活动度轻度增加,无椎问盘高度的丢失.c级:前柱, MRI的1'2像显示重度脱水,矢状面上无前凸,可能有终板的硬化,终板表面不规则失去圆的形状,椎间盘内破裂/疼痛, 可有椎间盘突出,椎间活动度增加,椎问盘高度的丢失.D 级:前柱,MRI的12像显示重度脱水,矢状面呈中立位或后突,终板硬化,终板正常解剖形态消失,确切的椎间盘内破裂/疼痛,可能椎间盘突出,无椎间过度活动,椎间隙完全消失并后弓丢失,可有前方骨赘.E级:前柱,矢状面畸形,峡部裂/渐进性腰椎滑脱,I—V级,A.D级椎间盘的子类目,节段间的活动导致间隙间的裂缝,退行性滑脱I一Ⅱ级,全部C或D级椎间盘的特征,可有终板对终板的接触.F级:冠状面畸形,不规则的终板,退变的病因学,全部C或D级椎间盘的特征,有骨赘.后柱:(1)无关节面退变;(2)关节面退行性变/无椎管狭窄;(3)关节面退行性变伴椎管狭窄(a)中央椎管狭窄,(b)侧方椎管狭窄,(c)椎问孔狭窄.腰椎融合和椎间盘置换的手术指征在某些方面有重叠,但是他们并不一致.因此许多有顽固腰痛的患者,因为一个或两个等级的腰椎退行性变无后柱的病理变化,被认为既可行椎间融合又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分类为D级和许多C 级的椎间盘,因为不规则的形状,终板硬化和椎间隙缺少弹性不适合人工椎问盘置换.有E或F级椎间盘(矢状面或冠状面畸形)的患者不是现在,也不可能是以后的人工椎问盘置换术的指征.一个椎间盘若是正常的,很明显这些椎问盘不应被融合或置换.这些标准只有B级和部分C级椎间盘(无后柱的病理变化)有退行性变的节段符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指征.B级椎问盘说明在MRI上部分脱水,其他方面正常,无椎间盘高度丢失,有或无轻度终板硬化,有或无椎间盘突出,有或无椎问盘内破裂,椎问盘高度的无丢失,即有被椎问盘造影诱发疼痛的典型椎间盘内破裂而其他方面正常. C级椎间盘表明MRI上严重脱水,有或无终板硬化,和终板正常圆形有丢失.终板不规则,是椎间盘内破裂的确切表现,c级椎间盘无硬化或终板严重不规则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然而,椎间盘假体必需是平的以适应终板圆形的丢失.随着技术的提高,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征将会扩大,因此有必要有个对椎间盘和后柱病理通用理解的分类标准,帮助脊柱外科医师和在工业中的应用.参考文献:ManiadakisN,GrayA.Theeconomicburdenofbackpain intheUK『J].Pain,2000,84:95—103.AndersonGB.Epidemiologyoflowbackpain[J].Acta OrthopscandSuppl,1998,281:28—31.DeyoRA,WeinsteinJN.Lowbackpain[J].NEnglJMed.2001.344:363—3701.ChristianWA.AlexanderM,MarcoZ,eta1.Magnetic resonanceclassificationoflumbar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J].Spine,2001,26:1873—1878.VidemanT.NummiP,BattleMC,eta1.Digitalassessment ofMRIforlumbardiscdesiccation:acomparisonofdigital versussubjectiveassessmentandintensityprofilesversus discogramandmaeroanatomicfindings[J].Spine,1994,19:192—198.IbrabimMA.JesmanowiczZ.HydeJS,eta1.Contrasten—hancementofnormalintervertebraldiscs:timeanddose depedence[J].AmJNeuroradio,1994,15:419—423.TerttiM,PaajanenH,LaatoM,eta1.Discdegenerationin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Acomparativebiochemical,一154一histologie,andradiologiestudyincadaverspines[J].Spine,1991,16:629—634.[8]DeRoosA,KresselK,SpritzerC,eta1.MRimagingof marrowchangesadjacenttoendplatesindegenerative lumbardiscdiseaseiJf.AJR,1987,149:531—534.[9]ModieMT,SteinbergPM,RossJS,eta1.Degenerativedisk disease:assessmentofchangesinvertebralbodymarrow withMRimaging[J].Radiology,1988,166:193—199. [10]ModicMT,MasarykT.J,RossJ.S,eta1.MagneticReso? nanceImngofthespine[M].Chicago,Y earbookMedi—calpublishers,1989:280.[11]JenseuMC,Brant.ZawadzkiMN,ObuchowskiN,eta1.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ofthelumbarspineinpeo—piewithoutbackpain[J].NEnglJMed,1994,331(2):69—73.[12]TehranzadehJ.Discography2000[J].RadiolClinNoah Am,1998,36(3):463—495.[13]SchneidermanG,FlanniganB,KingstonS,eta1.MRIin thediagnosisofdiscdegeneration:correlationwithdis—cography[J].Spine,1987,12(3),276-281.[14]SimmonsEH.Se61CM.Anevaluationofdiscographyin thelocalizationofsymptomaticlevelsindiscogenicdis—easeofthespine[J].ClinOhop,1975,108:57—69.[15]SachsB,VanharantaH,SpiveyM.Dollasdiscographyde—seriptionanewclassificationofCT/discographyinlow—backdisorders[J].Spine,1987,12(3):287—294.[16]BernardTNJr.Lumbardiscographyandpost—discography computerizedtomography:Refiningthediagnosisoflowbackpain[J].Spine,1990,15:670—683.[17]GuyerRD,OhnmeissDD.Lumbardiskography:position statementfromtheNoahAmericanSpineSocietyDiag- nostieandTherapeuticCommittee[J].Spine,1995,20: 2048—2059.[18]DerbyR,HowardM,GrantJ,eta1.Theabilityofpres—surecontrolleddiscographytopredictedsurgicaland non—surgicaloutcome[J].Spine,1999,24:364—371. 『19]ThompsonJP,PearceRH.SchechterMT,eta1.Prilimi- naryevaluationofaschemeforgradingthegrossnor- phologyofthehumanintervertebraldisc[J].Spine,1990.15:41l一415.[2O]AntoniouJ,SteffenF,NelsonF,eta1.Thehumaninter. vertebraldiscevidenceforchangesinthebiosynthesis anddenaturationoftheextracelluarmatrixwithgroth, maturation,ageinganddegeneration[J].JClinInvest, 1996,98:996—1003.[21]BukwaherJA.Aginganddegenerationofhumaninterver—tebraldisc[J].Spine,1995,20:1307—1314.[22]VidemanT,NummiP,BattieMC,eta1.Digitalassess—mentofMRIforlumbardiscdesiccation:acomparisonof digitalversussubjectiveassessmentandintensityprofiles versusdiscogramandmacroanatomicfindings[J].Spine,1994,19:192—198.[23]ThalgottJS,AlbertTJ,V accaroAR,eta1.Anewclassi? ficationsystemfordegenerativediscdiseaseofthelum—barspinebased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provoc- ativediscography,plainradiographsandanatomiceonsid—erations[J1.SpineJ,2004,4:167S一172S.(收稿日期:2011一O1—19) j]]]]。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康复评定量表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康复评定量表

平衡功能评定:6. 闭上眼睛并维持站姿不扶。

指令:请闭上眼睛并站好持续 10 秒钟4 能安全地站好并持续 10 秒钟3 能在监督下站好并持续 10 秒钟2 能站好3 秒钟1 无法保持闭眼3 秒钟,但可站稳0 需要帮忙以避免跌倒7. 双脚并拢并维持站姿不扶。

指令:请将双脚并拢,不扶任何东西站好4 能独自并拢双脚,安全地站一分钟3 在监督下能独自并拢双脚,站一分钟2 能独自并拢双脚但无法维持30 秒钟1 需协助始能并拢双脚但可站15 秒钟0 需协助始能并拢双脚且无法维持15 秒钟8. 站姿手前伸。

指令:抬起手臂至 90度,将手臂与手指伸直并尽量往前伸。

( 受试者手臂抬至90度时,施测者将尺规置于受试者手指末端。

当受试者手臂往前伸展时,手指不可触碰尺规。

记录受试者往前伸展之最远距离。

可能的话请受试者使用双臂,以避免受试者转动身体。

)4 能自信地往前伸展 25 公分以上3 能安全地往前伸展 12 公分以上2 能安全地往前伸展 5 公分以上1 需在监督下始能往前伸展0 伸展时失去平衡或需外力支持9. 由站姿捡起地上的东西。

指令:捡起置于脚前的鞋子或拖鞋。

4 能安全轻易地捡起拖鞋3 需在监督下才能捡起拖鞋2 无法捡起拖鞋,但可弯腰几乎可以碰到拖鞋(2.5-5cm 左右),且可自己保持平衡1 无法捡起拖鞋且在尝试时需要监督0 无法尝试或需协助以免失去平衡或跌倒10. 站着转头向后看。

指令:把头转向你的左边,往你的正后方看。

然后向右边重复一次。

测试者可在受试者正后方举起一物供其注视,以鼓励其转头的动作更流畅。

4 能够往两侧向后看并且重心转移的很好3 只能往一侧回头向后看,往另一侧看时重心转移得较少2 只能转头至侧面但能维持平衡1 转头时需要监督0 需要扶持以防止失去平衡或跌倒11. 转圈走360度。

指令:转一圈走360度。

停下来。

换另一个方向再转一圈走360度。

4 每侧皆能够在4秒内安全地转360度注:4个站到坐的项目。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的定量MRI研究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的定量MRI研究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 相关性的定量M R I研究龚静山*,梅东东,朱进,周阳泱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JCYJ2014041622811967)作者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 学院)放射科,深圳518020通讯作者:龚静山,E-mail: jshgong@收稿日期:2017-04-13接受日期:2017-05-03[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 odic改变与相邻椎间盘退变的相关。

材料与方法于66例腰椎结构和定量MR图像上,采用Pfirrmam分级半定量和测量椎间盘 T2和T2*值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比较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椎间盘Pfmmann评分、T2和T2*值的相关性。

结果66例患者中,14例患者(21.2%)终板有19个 椎间盘相邻的终板有Modic改变,包括2个椎间盘相邻的终板为Modic 1型改变,17个椎间盘相邻的终板为Modic 2型改变。

正常终板、Modic 1型终板和Modic 2 型终板相邻椎间盘的Pfirrmann评分分别为2.40 ± 0.96、4.00 ± 1.41和4.12 ± 1.27,T2值分别为(95.38 ± 51.88)、(70.50 ± 36.06)和(58.65 ± 38.47) m s,T2*值分别为 (34.43 ±19.16)、(24.00 ±1.41)和(28.65 ±23.39) m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 别为0.000、0.000和0.023)。

Modic 2型终板相邻的椎体伴有严重的椎间盘退变 (Pfirrmanni平分升高,T2和T2*值降低),与正常终板相邻的椎间盘比较,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6)。

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相邻 的椎间盘退变具有相关性,终板改变和椎间盘退变应作为腰椎退变的整体改变。

ADC及FA值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

ADC及FA值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

腰部疼痛为腰椎间盘疾病的主要症状,青壮年 大多因长时间的姿势不良或激烈运动导致;老年人 则因老化导致腰背部疼痛 。 [1-2] 上述情况常导致退化 性 椎 间 盘 疾 病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造 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丧失劳动力等[3]。 很多学 者对椎间盘退变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形 态学的变化及椎间盘信号的改变。 实践表明,在腰椎 间盘退变早期,即形态和信号改变前针对椎间盘退 变的治疗效果更好。 也有学者[4]从微观层面对椎间 盘退变进行观察,但方法较复杂,对设备要求高。 本 研究从 ADC 值和 FA 值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其对腰椎 间盘退变的早期诊断及退变程般资料 收集 2017 年 7 月到 2018 年 7 月我 院腰椎 MRI 检查资料完整的患者 84 例,其中 44 例
DOI:10.3969/j.issn.1672-0512.2019.06.004
[基金项目]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科研项目 (2015B021)。
·566·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 年 11 月第 17 卷第 6 期
ADC 及 FA 值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
徐永立,赵小华,洪晓锋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广东 佛山 528318)
[摘要]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价值。 方法:收集腰椎 MRI 检查 资料完整的患者 84 例,其中 44 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另 40 例腰椎间盘正常;84 例均行常规 MRI、矢状位 DWI 及 DTI。 测量各椎间盘的修正 Pfirrmann 分级、ADC 值和 FA 值,行修正 Pfirrmann 分级评级:正常(1~2 级)、轻度退变(3~4 级)、重 度退变(5~8 级),分析不同退变分级椎间盘与 ADC 值、FA 值的相关性,并比较 ADC 值与 FA 值的诊断价值。 结果:ADC 值、FA 值与修正 Pfirrmann 分级均具有相关性,且 ADC 值与修正 Pfirrmann 分级的相关性强于 FA 值;正常椎间盘与退变椎间盘平均 ADC 值及 FA 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DC、FA 值能够为腰椎间盘退变的早期诊断和其退变程度的定量评 估提供参考,且 ADC 值比 FA 值诊断价值更高。

椎间盘退变MR扩散成像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MR扩散成像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MR 扩散成像的研究进展曾菲菲,查云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 430060; *通讯作者 查云飞 zhayunfei999@ 【基金项目】医学信息分析及肿瘤诊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PSJ140011511) 【关键词】椎间盘;脊柱疾病;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峰度成像;综述 【中图分类号】R445.2;R681 【DOI 】10.3969/j.issn.1005-5185.2019.02.018常规MRI 平扫可以清晰地显示椎间盘解剖结构及椎间盘退变时的形态学改变。

近年出现的一系列研究椎间盘退变定量MRI 新技术,可以客观量化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尤其可以发现早期椎间盘退变,因而对下腰痛及椎间盘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定量MRI 扩散成像技术主要有扩散加权成像(DWI )、扩散张量成像(DTI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VIM )成像、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 )。

扩散成像是目前无创探测活体组织水分子扩散的唯一方法,能够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椎间盘的病理生理状态。

本文对椎间盘退变的MR 扩散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椎间盘退变及其分级椎间盘由中间的髓核、外侧的纤维环及头尾两侧的软骨终板构成。

软骨下骨为软骨终板与椎体间重要的解剖结构,其内含有较多的动、静脉,其细小分支穿透软骨下骨在骨与软骨的交界面相互盘绕,形成血管床为椎间盘提供营养[1-2]。

成人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其神经和血管仅分布于纤维环外层1~2 mm 的有限区域,营养供应依靠软骨终板和纤维环由外向内扩散。

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老化及其他病理生理因素引起椎间盘营养扩散受限、椎间盘胶原和蛋白聚糖分解及水含量减少[3],导致髓核和纤维环分界逐渐模糊,其细胞增殖、群集和死亡,软骨终板解体,纤维环裂隙和撕裂的数量和程度增加,肉芽组织和神经血管从纤维环外层向内长入而引起下腰疼痛[4]。

T2 mapping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T2 mapping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T2 mapping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王建伟;许晓泉;王德杭;邹月芬;时寅;徐磊;施海彬【摘要】目的:探讨T2 mapping技术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3例经临床诊断为椎间盘退变的病例行腰椎磁共振常规序列和T2 mapping扫描.椎间盘退变分级采用Pfirrmann标准.基于矢状位T2 mapping伪彩图,采用手动勾画感兴趣区法,分别测量椎间盘前后纤维环及髓核的T2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不同Pfirrmann等级椎间盘的前后纤维环及髓核的T2值差异.Pfirrmann等级与椎间盘不同部位T2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结果:前后纤维环Ⅰ~Ⅴ级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纤维环,P=0.233;后纤维环,P=0.906).髓核Ⅰ~Ⅴ级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两比较后发现,Ⅱ~Ⅲ级、Ⅲ~Ⅳ级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级,P=0.000;Ⅲ~Ⅳ级,P=0.008).而Ⅰ~Ⅱ级、Ⅳ~Ⅴ级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Ⅰ~Ⅱ级,P=0.357;Ⅳ~Ⅴ级,P=0.489).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髓核T2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765,P=0.000),前纤维环T2值与Pfirrmann 分级呈弱负相关(r=-0.166,P=0.036),而后纤维环T2值与Pfirrmann分级不相关(r=0.051,P=0.521).结论:T2 mapping技术可定量显示不同等级椎间盘的不同组织结构间的T2值差异,为临床定量化诊断椎间盘退变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5(026)005【总页数】4页(P355-358)【关键词】椎间盘;腰椎;磁共振成像【作者】王建伟;许晓泉;王德杭;邹月芬;时寅;徐磊;施海彬【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R445.2腰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骶部疼痛的主要原因[1]。

磁共振T2WI直方图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磁共振T2WI直方图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磁共振T2WI直方图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王成均;侯洪;曾幸萍;陈京;游述琴;欧阳祖彬【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直方图在定量评价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价值.方法:43例患者进行腰椎1.5T常规MRIT2WI检查,对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采用软件测量髓核T2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直方图参数(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结果:椎间盘髓核T2WI SI平均值、标准差及偏度与Pfirrmann分级分别呈高度负相关(r=-0.83,P<0.01)、中度负相关(r=-0.66,P<0.01)及中度正相关(r=0.69,P<0.01).平均值、标准差在Ⅳ级与Ⅴ级间无统计学差异(P>0.5),在其余各级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偏度在所有各级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峰度在Ⅰ ~Ⅲ级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其余各级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Ⅰ~Ⅲ级椎间盘T2WI SI直方图为负偏态分布,高峰平缓;Ⅳ ~Ⅴ级椎间盘为正偏态分布,高峰陡峭.对于鉴别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椎间盘,平均值、标准差及偏度ROC曲线均具有中等效能(P<0.01);对于鉴别Ⅲ级与Ⅳ级,平均值曲线效能最佳(P<0.01),峰度效能中等(P<0.01);对于鉴别Ⅳ级与Ⅴ椎间盘,偏度及峰度均具有中等效能(P均<0.01).结论:磁共振T2WI信号直方图具有定量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48)003【总页数】5页(P330-333,337)【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T2WI;直方图;磁共振成像;Pfirrmann分级【作者】王成均;侯洪;曾幸萍;陈京;游述琴;欧阳祖彬【作者单位】重庆市东南医院放射科重庆401336;重庆市东南医院急救部重庆401336;重庆市东南医院放射科重庆401336;重庆市东南医院放射科重庆401336;重庆市东南医院放射科重庆40133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4腰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DD)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原因,目前MRI是评价腰椎IDD退变及其治疗效果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1],主要是基于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s,T2WI)椎间盘的形态学及信号变化的非定量评估,但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干扰较强,并且有研究显示椎间盘在T2WI相出现信号减低之前,就可能已经存在早期退行性改变[2]。

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麦甘树【摘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腰椎小关节炎、腰椎椎间盘退变和年龄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将24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腰CT及MRI影像资料,按Pfirriman 标准和按weishaunt标准,分别将椎间盘退变和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进行分级.分析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腰椎间盘退变分级与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分级、腰椎间盘退变分级与年龄、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分级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376,r=0.278,r=0.488,P=0.000).结论:自然老化是腰椎小关节退变和椎间盘退变的原因,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和椎间盘退变在腰椎退变的发生、发展中有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诱发和加速彼此退变的发生和发展.【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11(017)006【总页数】4页(P796-799)【关键词】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椎间盘退变;年龄【作者】麦甘树【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汕头,515001【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腰椎间盘退变及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是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主要病理特点,CT和MRI能够很好的评估这两种腰椎病变。

本文从影像学角度对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及年龄做一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入选标准:随机选择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就诊的24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退变表现并排除腰段脊柱肿瘤、结核、非特异性感染等疾患。

其中男131例,女109例,年龄25-85岁,平均58.7岁。

所有患者均行腰椎MR检查、CT检查,并经两名高年资放射学医师及一名高年资的脊柱外科医师对影像学变化进行双盲分级。

1.2 方法:按Pfirriman腰椎间盘退变影像学分级标准[1](见表1),双盲分析240椎间盘退变患者MRI正中矢状位 T1WI像、T2WI像,L3/4、L4/5、L5/Sl 节段横断面T2WI像。

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内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内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 hl P 96) 20 , 6 1 ) 17 —8 8 P i a17 , 0 1 2 (7 :83 17 . a
组 织 在细胞 水平 的退 变程 度 , 且 比组 织 学分 级 简 并
组 织 一样 的消化 程序 消化 退变 的髓 核组织 则效 率很 低 , 得细 胞 的数 量 少 。髓 核 的 消化 时 间本来 就 比 获
液 , Ln 10p M O 震荡 1 i, 每 ̄ J人 5 . D S , J L 0rn 充分溶解 a 结 晶物 。设置 8个 复孔 , 平 均 值 。A值 为纵 坐 标 取
轴 , 养 的时 间为 横 轴 作 曲线 图 。在 酶 联 免 疫 检测 培 仪 上选 择 40r 波长 , 定各孔 的吸光 度值 。绘制 9 m i 测 髓 核 细胞 生长 曲线 。
液 , 0 2 %胰酶消化后计数 , 1 0/ L的细 用 .5 以 ×1 m 胞密 度接 种 于 9 6孔板 , 孔 体 积 20 t , 于 每 0 x 置 L 3 ℃ ,%C : 7 5 O 培养箱 中培养 , 于培养 的前 8d内每
天在 每孔 加入 M F溶液 2 L 孵 育 4h 弃 去 培 养 T 0 , ,
的因素有年龄 、 遗传 、 生活方式 、 劳动习惯 、 损伤等。 在各 种 生理 性 和病 理 性 致 病 因 素 的持 续 影 响下 , 退
变 不 断加重 。为 了便 于 基 础 研 究 和 临床 评 估 , 者 学 们 对椎 间盘退 变 的程 度 进 行 细 化 分 级 , 对 临 床 治 这 疗方 案 的选 择 具有 重要 意义 。 目前评 价椎 间 盘退 变 程度 的方 式 有 大 体 观 察 法 、 织 病 理 学 分 级 法 和 组 MR 分 级 法 , 就 是 临 床 常 用 的 P r an分 级 法 。 1 也 im fr n 大 体观 察法 具 有简 单 、 直观 的优 点 ; 织病 理 学分级 组 是评 价 椎 问盘 退变 的 “ 标 准 ” 但是 两 者 都不 适 用 金 , 于椎 间盘退 变 程度 的术 前 评估 。MR 影 像 技术 的发 I 展 , 临床 医 生术 前 能 清 晰 的 获得 椎 间 盘 的影 像 资 使 料 。Piman等¨ 根据 椎 问 盘 Mi fr n r l l的 T 2加权 像 特

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髓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参数值研究

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髓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参数值研究
值、 相 对 值 与 F A 值 无 相 关性 (r 值 分别为 0 . 2 9 4 5 、 一0 . 0 9 5 4 , P >0 . 0 5 ) 。P i f r r ma n n分 级 分 别 与相 对 他
值、 F A值 、 A D C值 有 相 关 性 ( P< 0 . 0 1 ) 。1 级 椎 间 盘 与 其 余 各 级 椎 间 盘 的相 对 r I 2值 、 F A值 、 A D C值 差 异
据pfirrmann分级将退变椎间盘分为2正常椎间盘共39个依据pfirrmann分级为1adc值相对t2值与fa相关性相对t2adc值呈正相关005与fa值呈负相关级椎间盘呈均质高倍级椎间盘信号不均匀但可显示高倍信号区域髓核和纤维环分界清楚信号不均匀呈灰色无高倍号区域髓核和纤维环分界不清楚级椎间盘呈灰色黑色椎间盘高度可以轻一中度减级椎间盘呈黑色椎间般高度明显减低23退变椎间盘相对t2adc值相对t2值与fa相关性2级椎间盘相对t2相对t2fa值无相关性级椎间盘相对t2值与adc对t2值与fa值呈相关性值分别为0294500954级椎间盘相对t2值均与adc值呈正相关001均与fa值呈负相关别为0535608287005
值的 改变。方 法 对 7 2例 患者和 3 0名健康 志愿者均行腰椎常规 MR I 和轴位 D T I 序列检 查。将 正常与退 变椎 间盘 分 为 1~ 5级 , 统计分析椎 间盘髓核的相 对 T 2值 、 A D C值 和 F A 值 关 系。 结 果 1 、 4 、 5级 椎 间盘
相 对 值 与 AD C值 呈 正 相 关 ( , 值分别 为 O . 4 5 6 3 、 0 . 6 0 2 4和 0 . 8 6 0 1 , P< 0 . 0 5 ) , 与F A 值 呈 负相 关 (r 值 分别 为 一 0 . 3 8 5 1 、一0 . 5 3 5 6和 一0 . 8 2 8 7 。 P <0 . 0 5 ) 。2级 椎 间 盘 , 相对 1 2值 与 A D C 值 正 相 关 (r= 0 . 4 9 4 1 。 P< 0 . 0 1 ) , 相 对 值 与 F A 值 无 相 关 性 (r: 一 0 . 2 9 9 8 , P >0 . 0 5 ) 。3级 椎 间盘 相 对 他 值 与 A D C

磁共振T2 mapping序列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T2 mapping序列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T2 mapping序列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宋海龙;彭如臣;钟佳利;信瑞强;赵爽;张双;杨新颖;陈学明【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T2弛豫时间图(T2 mapping)成像技术在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97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485个腰椎间盘)纳入观察组,另选择97名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组;通过3.0T磁共振成像(MRI)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进行扫描,行正中矢状位T2 mapping成像,对不同MRI腰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分级T2 mapping值(T2值)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分级腰椎间盘T2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Pfirrmann分级平均得分.结果:通过T2 mapping扫描,在97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485个腰椎间盘中,I~Ⅴ级腰椎间盘个数分别为:87、142、117、98、41.通过方差分析,I~Ⅴ级间前纤维环、后纤维环及髓核T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86,F=7.013,F=11.689;P<0.05);组间两两比较,前纤维环T2值中,Ⅲ级与Ⅳ、Ⅳ级与Ⅴ级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4,5.69,P<0.05);后纤维环T2值中,Ⅰ级与Ⅱ级、Ⅳ级与Ⅴ级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级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7.09,P<0.05);髓核T2值中,Ⅳ级与Ⅴ级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级间均有统计学差异(t=6.34,t=5.17,t=4.82;P<0.05).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髓核各分区T2值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5),前纤维环和后纤维环T2值无明显相关(r=0.08,P>0.05).观察组Pfirrmann分级平均得分(78.57±10.12)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6,P<0.05).结论:T2 mapping成像技术可作为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量化依据,对于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具有积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18(015)010【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T2弛豫时间图,成像技术;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应用价值【作者】宋海龙;彭如臣;钟佳利;信瑞强;赵爽;张双;杨新颖;陈学明【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1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1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1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1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1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放射科北京1011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11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脊柱外科北京 1011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长期持续病变可引起脊髓神经根病变、椎管狭窄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因此早期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对患者至关重要。

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分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分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的 MRI诊断分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摘要】:目的针对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分级及临床应用进展展开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4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及40例无症状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MRI诊断,根据3众分级分为3组,分别为Pfirrmann’s,Griffith‘s和Modified Pfirrmann’s,采用Kappa检验,对其组内及组间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三种分级方法组内Kappa值分别为:Pfirrmann’s分级组内一致性Kappa值0.781~0.845;Griffith’s分级组内一致性Kappa值0.762~0.865;Modified Pfirrmann’s分级组内一致性Kappa值0.795~0.890。

结论 Modified Priffmann’s分级系统是一个可重复的、一致性较高的方法,可适用于评价早期腰椎间盘退变。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MRI诊断分级;磁共振成像MRI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diagnosis grad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MRI in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Methods 40 cases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and 40 cases of asymptomatic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ll of which were diagnosed by MRI. According to the 3 groups, they were pided into 3 groups, namely Pfirrmann's, Griffith's and Modified Pfirrmann's, respectively. Kappa test was used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dicators within and between the groups.Results the Kappa values were 0.781~0.845 in the Pfirrmann's grading group.The consistency of Kappa in Griffith's grading group ranged from 0.762 to 0.865.The consistency Kappa value of ModifiedPfirrmann's grading group ranged from 0.795 to 0.890.Conclusion Modified Priffmann's grading system is a repeatable and consistent method for evaluating early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key words 】: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MRI diagnosis grade;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腰椎间盘退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可通过X线、椎间盘造影、CT及MRI进行诊断。

+ 颈椎间盘退变MRI分级标准的研究进展_刘晓伟

+ 颈椎间盘退变MRI分级标准的研究进展_刘晓伟
髓核内富含的水分是 T2 加权成像的基础。 Benneker 等[3]在 尸 体 来 源 的 L5/S1 椎 间 盘 上 证 实 T2 信 号 改 变 与 水 的含量显著相关。 Marinelli 等[4]的研究发现 T2 弛豫时间与 水的相关系数高达 0.81;蛋白多糖是构成髓核的另一重要 物质,他在测量尸体来源椎间盘内物质含量相关性的研究 中发现,T2 弛豫时间与蛋白多糖的相关系数为 0.57。 鉴于 髓核内的水分和蛋白多糖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丢失并 最终导致椎间盘退变, 由两者构成的 T2 信号改变也应与
表 3 Miyazaki 建 立 的 基 于 颈 椎 间 盘 MRI 表 现 的 退 变 评 价 系

级别
髓核信号 强度
髓核结构 及分布
髓核与纤维环 椎间盘
界限
高度
Ⅰ 高信号
均一,白色
清晰
正常
表 2 Christe 关于颈椎间盘的 MRI 评分系统
影像学表现
评分
骨赘形成和/或椎间盘狭窄
0/1
椎间盘脱垂
刘晓伟,陈 宇,陈德玉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200433 上海市)
doi:10.3969/j.issn.1004-406X.2013.01.15 中图分类号:R445.2,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 :1004-406X(2013)-01-0070-04
颈椎前、 后路手术对于解除颈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 效果明确,但术后生物力学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邻近椎间盘 退变的速度加快,尤以颈椎前路手术最为明显;而已存在 退变且初次手术未处理的椎间盘可能会在随访期间导致 再次手术[1]。 因此,术前明确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颈椎术后再 手术风险的相关性对于初次手术方式和范围的确定具有 重要意义。 MRI 对于颈椎间盘内髓核、纤维环退变最为敏 感,但目前临床多用于评价颈脊髓、神经根的压迫范围和 程度。 尽管已有作者参照 Pfirrmann 建立的腰椎间 盘 退 变 分级系统开展了颈椎间盘退变分级的研究,但是关于各系 统的可信性和临床效力并不明确。 现就目前各类颈椎间盘 MRI 退变分级系统综述如下。

T2* mapping技术在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T2* mapping技术在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T2* mapping技术在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6-06-01T17:18:30.48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8月作者:马庆联孙琦(通讯作者)董敏俊陶晓峰[导读] 腰背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并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马庆联孙琦(通讯作者)董敏俊陶晓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11)【摘要】目的:探讨T2* mapping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的应用研究。

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行腰椎间盘MR扫描患者40名,L1/L2-L5/S1椎间盘行常规斜矢状位(Oblique Saggital,OSag)T2WI和T2* mapping扫描,并在各个椎间盘髓核内放置感兴趣区( 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T2WI信号值和T2*值,并统计两者的差异。

结果:L1/2椎间盘T2WI SI值及T2*值最高, L1/2- L5/S1椎间盘两值均随其解剖位置的降低而降低;按Pfirrmann’s分级法将各椎间盘分Ⅰ-Ⅴ级,T2WI SI值与T2*值均随Ⅰ--Ⅴ级级别升高而信号逐渐降低,且T2*值较同组T2WI SI值大幅降低, L1/L2椎间盘第Ⅰ级与第Ⅱ级值的差距较其他组别大。

结论:髓核T2*弛豫时间值的空间变化可能量化反映椎间盘退变早期髓核的生化状态;应用T2* mapping技术可能对椎间盘早期退变进行前瞻性定量评价。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腰椎椎间盘退变;T2* mapping技术【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673-02Application of the T2* mapping technique in the MR imaging of the lumbar discMa Qing-lian,Sun Qi,Dong Min-jun,Tao Xiao-feng【Abstract】Purpos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2* mapping technique of the lumbar disc in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ethods: We collected randomly 4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he routine MR scanning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in our hospital retrospectively. All the patients didn’t suffer from the history of operation, placed into the internal fixation and have the MR scanning contraindication. The T2WI and the T2* mapping sequence (Oblique Saggital) were scanned by MRI, which was measured by the means of setting up the region of interest (ROI) of the nucleus pulposus from L1/L2 to L5/S1 in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simultaneously. And then, two numerical values of the nucleus pulposus (NP) in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2WI SI value and the T2* value of the L1/L2 intervertebral disc were the highest, and the values of the T2WI SI and the T2* were reduced along with the decreased anatomical location from L1/L2 to L5/S1 intervertebral disc. According to the Pfirrmann’s grading method, all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were divided intoⅠ-Ⅴ grading, and all the values of the T2WI SI and the T2* were decreased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grading from Ⅰto Ⅴgrading. Moreover, the value of the T2* was lower than the value of the T2WI SI in the same group. Among them, the difference of T2* value between Ⅰgrading and Ⅴ grading in the L1/L2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was larger than other grading groups. Conclusion: The T2* mapping technique, which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T2* relaxation time values in the NP could reflect the early biochemical state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could provide the prospective evaluation and early imaging evidence for the diagnosi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Key word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T2* mapping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Radiology, Shanghai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Address:639 Zhizaoju Rd., Shanghai 200011, P.R.C.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Sun Qi (E-mail: xiaosi-qiqi@)腰背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并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Pfirrmann 椎间盘退变的MRI(T2WI)分级标准

Pfirrmann 椎间盘退变的MRI(T2WI)分级标准

Pfirrmann 椎间盘退变的MRI(T2WI)分级标准分级结构髓核与纤维环边界信号椎间盘高度Ⅰ质均,色亮白清高或等于脑脊液正常Ⅱ非均质,有或无水平带清高或等于脑脊液正常Ⅲ非均质,灰不清中等正常或轻度降低Ⅳ非均质,灰或黑消失中等或低信号正常或中度降低Ⅴ非均质,黑消失低信号椎间盘间隙塌陷Figure 1. A-E, 腰椎间盘退变的分级系统,逐渐退变严重: Grade I: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 is homogeneous, with bright hyperintense white signal intensity any normal disc height. Grade II: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 is inhomogeneous, with the hyperintense white signal.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ucleus and annulus is clear, and the disc height is normal, with or without a horizontal gray bands. Grade III: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 is inhomogeneous, with an intermittent gray signal intensit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ucleus and annulus is unclear, and the disc height is normal or slightly decreased. Grade IV: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 is inhomogeneous, with a hypointense dark gray signal intensit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ucleus and annulus is lost, the disc height is normal or moderately decreased. Grade V: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 is inhomogeneous, with a hypointense black signal intensit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ucleus and annulus is lost, and the disc space is collapsed. Grading is performed on T2-weighted Mid-sagittal fast spin-echo images.Pfirrmann腰椎间盘突出MRI分级是一种很直观的分级,是MRI横断面上突出间盘和神经跟的关系确定的一种分级(如下图所示)。

pfirrmann分级标准

pfirrmann分级标准

pfirrmann分级标准
PFIRRMAN分级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分级标准,主要根据MRI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和椎间盘高度的变化来评估。

PFIRRMAN分级标准将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分为六级:
1.PFIRRMAN 0级:正常椎间盘,MRI上没有退行性改变。

2.PFIRRMAN 1级:MRI上出现少量信号强度改变,但椎间盘高度正
常。

3.PFIRRMAN 2级:MRI上出现中等信号强度改变,但椎间盘高度正
常。

4.PFIRRMAN 3级:MRI上出现大量信号强度改变,且椎间盘高度降
低,但未完全消失。

5.PFIRRMAN 4级:MRI上出现大量信号强度改变,且椎间盘高度降
低,但未完全消失,且出现椎体终板骨软骨炎。

6.PFIRRMAN 5级:MRI上出现大量信号强度改变,且椎间盘高度降
低,但未完全消失,且出现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和骨性终板破裂。

这种分级标准有助于医生对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磁共振T2-mapping检查对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T2-mapping检查对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T2-mapping检查对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崔凤珍;王世雷;张哲;刘娜;赵月芹;张利欣【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T2-mapping检查评估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价值.方法选取石家庄市第二医院2016年1—11月健康受试者42例行常规颈椎MRI及T2-mapping扫描,对受试者颈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分析T2值与Pfirrmann分级间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年龄、解剖节段髓核的T2弛豫时间值.结果 42例健康受试者共210个颈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资料Ⅰ、Ⅱ、Ⅲ、Ⅳ、V 级例数分别为20、85、98、7、0例.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髓核平均T2值与Pfirrmann分级存在负相关性(r=-0.67,P<0.01),髓核平均T2值随着Pfirrmann分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不同Pfirrmann分级间髓核平均T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图显示,T2值在诊断Ⅰ级和Ⅱ级、Ⅱ级和Ⅲ级、Ⅲ级和Ⅳ级颈椎间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80及0.79(P<0.05);在18~30岁年龄阶段中,不同颈椎间盘节段中T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0岁在不同颈椎间盘节段中T2值低于18~30岁(P<0.01).结论磁共振T2-mapping检查可对颈椎间盘退变及其年龄、解剖节段相关变化评估价值较高.%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T2-mapping examination in evaluation of 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Methods A total of 42 healthy people underwent routine cervic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T2-mapping scan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6, and Pfirrmann classification for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k was performed for the people, and then correlation between T2 value and Pfirrmann classification was analyzed. Values of T2 relaxation times of nucleus pulposus at different ages and anatomic sec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re were 210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s in the 42 healthy people. Numbers of grade I, II, III, IV and V Pfir-rmann classification were 20, 85, 98,7 and 0 respectively.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T2 value of nucleus pulposus with Pfirrmann classification (r= -0. 67, P<0. 01);the mean T2 value of nucleus pulposus was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increasing Pfirrmann grading;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n T2 values of nucleus pulposus among different Pfirrmann grading groups (P<0. 01).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 ROC) graph shows that T2 values of area under curve in diagnosis of grade I and II, II and III, III and IV intervertebral disks, were 0. 78, 0. 80 and 0. 79 (P<0. 05). In 18-30 age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2 values among different segments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P<0. 01). T2 values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in 31-40 ag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18-30 age group (P<0. 01). Conclusion MRI T2-mapping examination has value in evaluation of 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changes of ana-tomic segments.【期刊名称】《解放军医药杂志》【年(卷),期】2018(030)001【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磁共振成像;T2-mapping;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作者】崔凤珍;王世雷;张哲;刘娜;赵月芹;张利欣【作者单位】050051 石家庄,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放射科;050011 石家庄,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放射科;050051 石家庄,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放射科;050051 石家庄,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放射科;050051 石家庄,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放射科;050051 石家庄,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681.53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临床引起腰背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既往文献报道,人体出现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最主要的原因是机体生理性改变,虽然椎间盘退行性变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青少年人群发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比例逐渐增高,患者早期椎间盘退行性变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随着蛋白聚糖成分的减少、渗透压的降低,椎间盘外形可发现变扁、突出等改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3]。

腰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程度与曲度变化的关系

腰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程度与曲度变化的关系

腰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程度与曲度变化的关系朱蓉蓉;贺燕林;马小芳;哈若水【期刊名称】《宁夏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34)10【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和小关节退变程度与曲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通过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 Seze 判定法取MRI正中矢状位T2WI图像评估腰椎变直与否,运用Weishaupt分级标准评价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程度.结果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与椎间盘退变分级显著相关(P<0.01);腰椎曲度变直与曲度正常2组间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分级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与腰椎曲度变化相关(P<0.01),并且在椎间盘退变较明显的患者中,腰椎曲度变直与曲度正常2组间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曲度与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组成三关节复合体相互协调作用,同时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可能影响腰椎曲度变化.【总页数】3页(P960-962)【作者】朱蓉蓉;贺燕林;马小芳;哈若水【作者单位】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宁夏,银川,750021;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宁夏,银川,750021;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宁夏,银川,750021;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与年龄及腰椎曲度变化的关系 [J], 贺燕林;郝宏毅;马小芳2.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曲度的关系 [J], 赵树芬3.退行性L4椎体滑脱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意义 [J], 许飞虎; 袁峰; 陆炜强; 朱俊; 陈加成4.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曲度的关系 [J], 赵树芬5.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形态与腰椎曲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兰俊;陈其昕;翟晓军;陈之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firrmann 椎间盘退变的MRI(T2WI)分级标准
分级结构髓核与纤维环边界信号椎间盘高度
Ⅰ质均,色亮白清高或等于脑脊液正常
Ⅱ非均质,有或无水平带清高或等于脑脊液正常
Ⅲ非均质,灰不清中等正常或轻度降低
Ⅳ非均质,灰或黑消失中等或低信号正常或中度降低
Ⅴ非均质,黑消失低信号椎间盘间隙塌陷
Figure 1. A-E, 腰椎间盘退变的分级系统,逐渐退变严重: Grade I: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 is homogeneous, with bright hyperintense white signal intensity any normal disc height. Grade II: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 is inhomogeneous, with the hyperintense white signal.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ucleus and annulus is clear, and the disc height is normal, with or without a horizontal gray bands. Grade III: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 is inhomogeneous, with an intermittent gray signal intensit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ucleus and annulus is unclear, and the disc height is normal or slightly decreased. Grade IV: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 is inhomogeneous, with a hypointense dark gray signal intensit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ucleus and annulus is lost, the disc height is normal or moderately decreased. Grade V: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 is inhomogeneous, with a hypointense black signal intensit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ucleus and annulus is lost, and the disc space is collapsed. Grading is performed on T2-weighted Mid-sagittal fast spin-echo images.
Pfirrmann腰椎间盘突出MRI分级是一种很直观的分级,是MRI横断面上突出间盘和神经跟的关系确定的一种分级(如下图所示)。

Pfirrmann I级突出间盘与神经跟无接触
Pfirrmann II级突出间盘与神经根接触,神经根无移位
Pfirrmann III级突出间盘与神经根接触,神经根向后移位
Pfirrmann IV级突出间盘与神经根接触,神经根压至椎管后壁
有些学者将Pfirrmann分级作为衡量间盘突出严重程度的标准,并以此作为选择不同手术的适应症。

如棘突间固定系统Wallis系统的适应症包括Pfirrmann II级、III级、IV级的间盘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