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伯充帖》译文及简介
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中)
![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中)](https://img.taocdn.com/s3/m/9844cc9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0.png)
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中)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九、《久别帖》(一)释文:芾启:早略一揖,未慰久别。
承来浴,久候无好,故(点去)困惫归息,倾仰倾仰。
来早愿同令兄见临一(饭),讫,同至山房,然后归,治行未晚也。
切切,余面罄。
草草。
芾顿首。
致平国士。
(二)简介:1. 此为致章持书札。
2. 《宋史?章惇传》:「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父俞徙苏州。
起家至职方郎中,致仕,用惇贵,累官银青光禄大夫,年八十九卒。
[16]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云:「元佑中(按:为三年正月),东坡知贡举,李方叔就试。
将锁院,坡缄封一简,令叔党持送方叔。
值方叔出,其仆受简置几上。
有顷,章子厚二子曰持曰援者来,取简窃观,乃《扬雄优于刘向论》一篇。
二章惊喜,携之以去。
方叔归,求简不得,知为二章所窃,怅惋不敢言。
已而果出此题,二章皆模仿坡作,方叔几于阁笔。
集拆号,坡意魁必方叔也,乃章援。
第十明文亦与魁相似,乃章持。
……而方叔竟下地。
」章氏昆仲于阴差阳错中坐享其成矣。
然此事朝野既哗然,故其父每下野,持援等俱归侍于润州别业。
3.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唐僧能书者三人:智永、怀素、高闲也。
智永书全守逸少家法,一画不敢小出入,《千文》之外见于世者亦无他书,相传有八百本。
余所闻存于士大夫家者尚七八本,亲见其一于章申公(惇)之子择处。
……章申公家亦有怀素《千文》,其在子援处。
今二家各藏其半,惜不得为全物也。
」4. 米芾书中谓持「令兄」,章择有五成可能。
「同至山房」,即北固山海岳庵。
5. 「芾」字横长乃改字之初形式,故此帖当作于元佑六年改字至元佑八年十二月章惇复官间。
然米芾七年夏始为雍州令,与章氏相值,唯是年之春。
是时刚从京归,故云「久别」。
6. 大凡寺院皆有浴堂,天气未暖,士绅皆至彼洗浴,东坡有《安国寺浴》诗可证。
7. 「久候无好」,「好」疑是「耗」之借,谓应承来甘露寺浴,然久无声息,困倦而归卧耳(按,《宝真斋书赞》卷十九录此帖,以径改「耗」)。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7097c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4.png)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三吴帖》行书。
纸本。
信札及五言古诗各一。
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纵30.6厘米,横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
襄阳米黻上。
三吴有丈夫。
气欲吞海水。
开口论世事。
借箸对天子。
瑞节高如松。
—岁几繁使。
秋水浮湘月。
罇酒屡觏止。
言别不可攀。
寥虚看云驶。
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法华台。
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
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道林诗帖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
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砂步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砂步漫皆合,松门若掩桴。
悠悠摇艇子,真似剡溪图。
米芾《砂步诗帖》,行书墨迹。
书法潇洒遒媚,体势修长,结构紧密,颇具欧阳询遗韵,为米氏早年书法风貌。
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秋暑憩多景楼纵目天容旷,披襟海共开。
山光随眦到,云影度江来。
世界渐双足,惟未入闽,生涯付一杯,横风多景梦,应似穆王台。
李太师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
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
真宜批帖尾也。
穰侯出关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穰侯出关穰侯去国缓驱车ju蔡泽还来取范睢ju恶客只应真可厌恠他汉相馆丘墟《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麻、楮混料纸行书纵29.4厘米横26.4厘米,宋绍圣(1094-1098年)间,约写于45岁左右吾友帖【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
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
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
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
《月仪》不能佳,恐他人为之,只唐人尔,无晋人古气苏太简参政帖上海博物馆藏【释文】:苏太简参政家物,多著邳公之后四代相印,或用翰林学士院印。
芾记。
叔晦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余始兴公故为僚宦,仆与叔晦为代雅,以文艺同好,甚相得,于其别也。
米芾值雨帖白话文
![米芾值雨帖白话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66ce6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e.png)
米芾值雨帖白话文
《值雨帖》是米芾随手书就的一篇信札,全文如下:
“芾顿首再拜,值雨帖。
芾弊体,殊不便书,草草具稿,莫怪。
昨奉教,当已达彼,查照先后,未测享用何如。
芾以远避,又须谋生,诚为难耳。
所示数篇,颇有佳处,可进。
芾不胜感激,顿首再拜。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里。
去住不过数日也。
”
译文如下:
“米芾顿首再拜,刘元瑭先生,值此雨天,我书写不便,草草写下这份信稿,您不要责怪。
昨天收到您的来信,想必您已经抵达那边。
我查看了之前的信件,不知道您觉得如何。
我现在身处远方,需要谋求生计,这确实让我感到为难。
您寄来的几篇文章,颇为出色,请继续。
我十分感激您,再次顿首再拜。
刘元瑭先生台鉴。
庭下的石碑应该如何移动呢?离开还是留下,不会超过几天的期限。
”。
米芾画史译文
![米芾画史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44997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0.png)
米芾画史译文
以下是《米芾画史》的译文:
在元祐戊辰(公元1088年)的仲冬,我得到了一幅古画,上面没有作者姓名,只是画着一名妇人披着纱衣,手里托着一只盘子,盘子里放着茶果。
画上的妇女姿态娇弱,像是要从画中走出来一样。
有人说这是唐代的作品,是宋朝的待诏高冲霄从郭萱的手中购买的。
画上题的诗句说:“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
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笔。
多思不若匮银鞍,上巳明朝是。
浅黛凝春,龚黄放屈新装束。
”诗后面题着“元章戏笔”,意思是仿效前人的笔法画的。
有人认为这是米元章的作品,我认为不是。
米元章的画人物如同他的字一样,虽然古雅,但缺乏神采。
这幅画是江南的画师画的,只是有米元章的题诗而已。
米元章的字虽然古朴典雅,但缺少生气。
他的诗也不怎么样。
米元章自夸能画人物,像他这样的人连自己画的《杜牧像》都不能作证,这是何等的荒谬啊!。
米芾草书全集欣赏
![米芾草书全集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48c03f7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e.png)
米芾草书全集欣赏米芾《论草书帖》纸本草书纵24.7厘米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论草书帖》,草书九帖之五。
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草书。
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
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从这幅草书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见识。
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他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
辄徒成下品。
张颠(癫)俗子。
变乱古法。
惊诸凡夫。
自有识者。
怀素少加平淡。
稍到天成。
而时代压之。
不能高古。
高闲而下。
但可悬之酒肆。
(*)光尤可憎恶也。
米芾《焚香帖》草书纵25.2厘米横25.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释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
日短不能昼眠,又人少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米芾《焚香帖》,又作《海岱帖》,草书九帖之九,为米芾知涟水军时所写之尺牍,以帖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
“海岱”指海岱楼,在涟水。
米芾《元日帖》纸本纵25.2厘米横40.5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释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新岁勿招口业,佳.别有何得泗戎东下未已有书至彼,俟之.此书约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
为草书九帖之三。
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
其中登海岱楼诗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
”米芾《向乱帖》,又称《寒光帖》淡黄纸本。
行草书。
纵27.3厘米横3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向乱帖》是其四十一岁以前书写的。
明董其昌在此帖的跋记中写道:“老米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eca862976f1aff00bfd51e03.png)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米芾简介: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着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
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
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
芾自云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
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着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黄山谷称米芾书法:“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
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
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
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和他的书画艺术风格:米芾,北宋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又称“米南宫”。
宣和年间,因书画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荐,召为书画学博士。
他一生没有担任重要的官职,一方面因为他不曾参加过科举,另一方面也因为他颠狂的个性和怪诞的举止使朝廷不能授以重任。
他的“颠狂”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
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
米芾尺牍原文及译文
![米芾尺牍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46b0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b.png)
米芾尺牍原文及译文摘要:一、米芾简介二、米芾尺牍原文及译文解析1.原文内容概述2.译文意义解读三、米芾尺牍的艺术价值1.书法艺术价值2.文学艺术价值四、米芾尺牍对后世的影响正文:米芾(1051-1107),原名米友仁,字元章,号鹿门、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他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米芾的书法各体皆能,尤其擅长行书,他的尺牍书法更是被誉为“米家小楷”。
米芾的尺牍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芾顿首再拜。
芾闻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彰。
芾虽不敏,敢忘斯言。
谨录平日所闻,以为献酬。
昔人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言得之。
顷者,芾之居曰:“鹿门”,曰:“宛丘”,曰:“剡溪”,曰:“巢湖”。
四境之内,皆山水佳处。
而每处皆有贤主人,款留餉遗,未尝虚日。
因思人生出处,出处亦各有道。
如吾友者,出处有道,而吾独无。
吾惧吾党之懈怠,故献此酬。
敬希亮正。
芾再拜。
译文:米芾谨致敬意。
我听说君子安定而不忘危难,生存而不忘忧患,治理国家而不忘乱势。
虽然我不聪明,但不敢忘记这个道理。
恭敬地记录平日所听闻的,作为献给您的回赠。
古人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话很有道理。
最近,我居住的地方有“鹿门”、“宛丘”、“剡溪”、“巢湖”。
这些地方都有美丽的山水。
而且每个地方都有贤明的主人,热情款待,每日都不虚度。
因此,我思考人生的出处,各有各的道理。
像我的朋友那样,出处有道理,而我却独独没有。
我担心我们党内的人懈怠,所以献上这个回赠。
请您明察。
米芾再次致敬。
米芾的尺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书法方面,他的小楷被誉为“米家小楷”,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文学方面,尺牍中的文字优美,寓意深刻,展现了米芾的文学才华。
米芾的尺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影响了后世许多书法家,如赵孟頫、文徵明等。
他的尺牍作品也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同时,米芾的尺牍作品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文化风貌和社会习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10b6b0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5.png)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1. 诗卷的背景介绍:米芾(1051年-1107年),字芾甫,号米苏,宋代著名画家和文人。
他精通文学、书法和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著称。
米芾的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对后世影响深远。
米芾的《苕溪诗卷》是他在中年时期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共计七首。
这组诗歌以苕溪为背景,描绘了苕溪的山水景色、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展示了米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物的独特感悟。
2. 诗卷的注释和译文:注释:苕溪诗卷是米芾创作的一组七首诗歌作品。
苕溪,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是一条自南北朝时期就有名的小溪。
诗卷以描绘苕溪的山水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物的独特感悟。
译文:①《苕溪图》卷·扇头题诗昨日溪桥人似鬼,大堤风起可相赠。
山深偶寄青云叶,石怪曾抛朱紫泽。
龙门欲动鹿如胶,人傻岂知今更邀!岁晏故人空髯胡,日日相忆饯秋羔。
昨天,过桥的人们像鬼魂一样。
大堤上的风起来了,可以互相赠送起来。
山深处偶然寄托着绿叶,岩石怪异曾经抛弃着朱紫颜色的河泽。
龙门欲动时,鹿就像胶一样被困住了,傻瓜们又怎么会知道如今是什么情景!岁月已经晚了,故友已经没有兴趣了吗?天天相互怀念着饯行秋羔。
②《苕溪图》卷一首白家溪上见书老,诗为粧崂客满袍。
嘉庆年间出三伏,坐直杳无光誊稿。
家有失簪山曙鸟,眼看悬瓦雨稠藳。
多病薄薄稀红寇,山山路度哭流波。
龙闲鹰隼如墨出,初叶堪应诺相邀。
岂道春风自巢辈,何堪岁月阻黄交。
花迎翠蚁细游客,竹怯红蛾蜡脱皱。
此生一握黑休明,明时岂复登江遥?白家溪上见到高年纪的书老。
他的诗离弃像崂山的客人装满了袍子。
嘉庆年间,出了三伏天,坐在那里,不见光亮地誊书稿。
家中丢失了帽子,山间曙光迎向鸟鸣,眼看着屋顶上下的雨水黏糊在一起。
疾病很多,面黄肌瘦,像是红色的寇战士,山山路度给哭得泪水滚滚。
龙已经不理鹰隼,如墨一样出现,初叶堪应诺相邀。
难道说春风都在自己那一代人里面吗?怎么堪受岁月的阻拦,不能多交友。
米芾书法鉴赏(上卷)
![米芾书法鉴赏(上卷)](https://img.taocdn.com/s3/m/1953471579563c1ec4da710d.png)
米芾书法鉴賞(上卷)宋米芾《跋殷令名碑帖》行书<此帖线条优美、笔法精巧,在秀丽、清雅中有一种律动性。
给人以十分儒雅可爱的感觉。
>宋米芾《拜中岳命诗帖》行书<素笺纸本,纵29.3cm横101.8cm。
此作是米芾著名的行书作品之一。
卷首署“拜中岳命作”五字,卷前引首为清高宗弘历(乾隆)题“南宫逸翰”四大字,卷后有元代倪瓒跋。
此帖行笔已向外拓,字形宽绰,散朗多姿,取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
章法疏落,行距较宽,但笔法穷极精密,转换多姿,有放纵倾侧之态。
他的悬手书是自幼写壁练就的,所以才能如此颐指气使,纵横如意。
此时米芾的书法已完全成熟,笔法清劲,结构稍见谲宕,较之其晚年的纵逸丰肥,尤显刻意,是米芾的精进之作。
>宋米芾《伯充帖》行草书<纸本。
信札一则。
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
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
芾顿首启。
辱教。
天下第一者。
恐失了眼目。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
同官行。
奉数字。
草草。
芾顿首伯充台坐。
>宋米芾《捕蝗帖》行书<此帖风格与米芾一般书作有些不同。
该作笔画较为粗犷恣肆,形成险中有稳、拙中见巧的重要特色。
>宋米芾《草书四帖》草书<是米芾草书佳作之一。
米芾平生属意于行书,于草书并非专攻,但他对草书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草书应师法晋人。
所以米芾所作的草书尽是上追晋人遗规,字字独立,取法古淡沉着,不以缠绕为能事,点画高古,在北宋时期的小草中属于上乘之作。
《元日帖》《吾友帖》《海岱帖》《中秋、目穷合帖》合装而成,故称《草书四帖》,又可称《草书五帖》。
学米芾加微信shufayi01咨询>宋米芾《道林诗帖》行书<纸本。
纵30.l厘米,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赵礼用观”(朱文)、“吴郡董宜阳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赏”(朱文半印)等。
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遒劲,结态造势宽展肥美,为米氏之精品。
【全】米芾行书书法鉴赏
![【全】米芾行书书法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194ae6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c.png)
【全】米芾行书书法鉴赏宋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
《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
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米芾学书帖原文及译文
![米芾学书帖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e95b88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2.png)
米芾学书帖原文及译文【原创实用版】目录1.米芾学书的背景和经历2.《米芾学书帖》原文及译文3.米芾的书法成就和影响4.对米芾学书的评价和启示正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在书法方面造诣极高,尤擅行书,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的书法作品《米芾学书帖》更是流传千古,被誉为“行书之冠”。
米芾学书的经历颇为传奇。
相传,他小时候跟随一位名叫蔡攸的太保学习书法。
然而,米芾并不满足于师傅的教学,他痴迷于书法,日以继夜地练习。
有一次,蔡攸拿出自己珍藏的右军《王略帖》给米芾观赏,米芾惊叹不已,请求用其他物品交换。
蔡攸不同意,米芾竟激动得要投江自尽。
最终,蔡攸被他的毅力和热情所感动,将《王略帖》送给了他。
米芾苦练书法,终成一代大家。
他的书法作品《米芾学书帖》原文如下:“襄阳好风景,广陵故江山。
岳阳楼头水,江汉江上关。
相望万里心,唯见双翠峦。
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关。
”译文如下:“襄阳有着美丽的风景,广陵有着难忘的故江山。
岳阳楼头流淌着碧水,江汉江上矗立着雄关。
相隔万里,我心中只看到两座翠绿的山峦。
客行匆匆,从早到晚,无处是他乡。
”米芾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技艺,更在于他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他以自然为师,注重表现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传世至今,仍然是人们学习和鉴赏的珍品。
米芾学书的故事,启示我们无论在何种领域,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勤奋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米芾书法全集(含手卷·高清)
![米芾书法全集(含手卷·高清)](https://img.taocdn.com/s3/m/b9ab28f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1.png)
米芾书法全集(含手卷·高清)【撷藏】《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米芾《蜀素帖》墨迹绢本29.7×284.3cm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米芾米芾《研山铭》卷南唐澄心堂纸行书纵36厘米,横1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吴江舟中诗卷米芾《行书虹县诗卷》纸本纵31.2厘米横487厘米米芾《拜中岳命作》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10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 米芾《拜中岳命作》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10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7 米芾《箧中帖》(又称《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天机笔妙帖》)行草书18 米芾《箧中帖》(又称《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天机笔妙帖》)行草书。
珊瑚帖20 《珊瑚复官二帖》24 米芾《向太后挽词帖》纸本小字行楷纵30.2厘米横2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9 米芾《新恩帖》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48.5厘米北京故30 米芾《论草书帖》纸本草书纵24.7厘米横37厘米台北故31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纸本草书42 米芾《德忱帖》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78.6厘米_调整大小46 米芾王略帖赞(《破羌帖跋赞》)行楷书纵22.9厘米横4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8 米芾《来戏帖》翰牍九帖之一纸本行草书纵25.5厘米横43.6厘米49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翰牍九帖之二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50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翰牍九帖之二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52 米芾《适意帖》(又称《玉格帖》)翰牍九帖之四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35.9厘米62 米芾《甘露帖》(又称弊居帖)纸本行书纵35.5厘米横5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64 米芾《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5 米芾《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纸本 24 X 4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传文言文翻译
![米芾传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c69715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4.png)
米芾,字元章,吴人也。
以其母侍宣仁后藩邸之旧恩,得补浛光尉。
历官雍丘县令、涟水军节度使、太常博士、无为军节度使。
后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
芾年四十九而终。
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尤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极力求取,必得乃已。
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
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
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
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
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之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尝奉诏仿《黄庭》小楷作周兴嗣《千字韵语》。
又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人以为宠。
芾子友仁,字元晖,力学嗜古,亦善书画,世号小米。
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
【译文】米芾,字元章,吴地人士。
因其母亲曾侍奉宣仁后,有旧恩在先,得以补任浛光尉。
历任雍丘县令、涟水军节度使、太常博士、无为军节度使。
后来被召为书画学博士,赐予在便殿中面见皇帝的机会,呈上其子米友仁所绘《楚山清晓图》,升任礼部员外郎,外出担任淮阳军知军。
米芾在四十九岁时去世。
米芾作文构思奇特,不沿袭前人的足迹。
特别擅长书法,笔法沉着,飞舞如翔,深得王献之的笔意。
绘画山水人物,自成一派,尤其擅长临摹,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在文物鉴定方面也极为精通,遇到古代器物和书画,极力求得,非得手不罢休。
王安石曾摘录他的诗句书写在扇子上,苏轼也对他赞誉有加。
米芾的服饰模仿唐代,风度潇洒,言谈清亮,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前来观看。
他喜好清洁,甚至不与他人共用毛巾和器物。
他的行为常常显得古怪,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人笑谈的故事。
无为州治下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巨石,米芾见到后非常高兴,说:“这块石头足以让我顶礼膜拜!”于是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对着石头行礼,称之为兄。
他又不能随波逐流,因此在仕途中多次遭遇困境。
米芾学书帖原文及译文
![米芾学书帖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80a1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6.png)
米芾学书帖原文及译文
摘要:
1.米芾的背景和书法成就
2.米芾学书的故事
3.米芾的书法作品及风格
4.米芾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
他在书法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米芾学书的故事脍炙人口。
据传,他曾在真州拜访蔡太保攸,并于舟中向攸请教书法。
当攸出示王羲之的《王略帖》时,米芾惊叹不已,恳求攸用其他画作交换。
攸最初不肯,米芾情急之下,竟欲投江自尽。
攸不得已,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米芾的书法作品传世众多,其中,《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以抒发对中秋佳节的感慨,展现了他行书的独特韵味。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出一幅美丽的中秋画卷。
米芾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米芾索帖》则记叙了他向蔡攸索要王献之苏氏宝帖的故事,展现了他诙谐好奇的性格特点。
米芾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贡献不言而喻。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强调个性,注重章法和结构,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总之,米芾是一位才情横溢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
价值,而且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希堂法第四册全译4
![三希堂法第四册全译4](https://img.taocdn.com/s3/m/fb33d6f37c1cfad6195fa7e4.png)
《三希堂法帖》第四卷部分行草书摘释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花气诗》释文:花气薰人欲破禅。
心情其实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
八节滩头上水船。
F花氣薰人欲破禪。
心情其實過中年。
春來詩思何所似。
八節灘頭上水船。
赏析:此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
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沈周题跋)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此时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
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释文:松风阁。
依山筑阁见平川。
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
斧斤所赦令参天。
风鸣媧皇五十弦。
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
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
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復潺湲。
山川光暉為我妍。
野僧。
早。
旱饥不能饘。
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
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臺惊涛可昼眠。
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
舟载诸友长周旋。
F松風閣。
依山築閣見平川。
夜闌箕斗插屋椽。
我來名之意適然。
老松魁梧數百年。
斧斤所赦令參天。
風鳴媧皇五十弦。
洗耳不須菩薩泉。
嘉二三子甚好賢。
力貧買酒醉此筵。
夜雨鳴廊到曉懸。
相看不歸臥僧氈。
泉枯石燥復潺湲。
山川光暉為我妍。
野僧。
早。
旱饑不能饘。
曉見寒溪有炊煙。
東坡道人已沉泉。
張侯何時到眼前。
釣臺驚濤可晝眠。
怡亭看篆蛟龍纏。
安得此身脫拘攣。
舟載諸友長周旋。
赏析:《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米芾烝徒帖释文: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
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
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6cf64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7.png)
米芾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米芾(1051年-1107年),字苕溪,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米芾是北宋画院的画师,擅长书法、绘画和诗词。
他的诗文作品广泛流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米芾的诗中融入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到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和感慨。
以下是一首米芾的《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的参考内容。
《苕溪诗卷》注释及译文:注释:《苕溪诗卷》是米芾创作的一部由许多诗歌组成的长篇诗卷,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慨。
译文:诗卷章句不拘束,阳光斑驳倚溪谷。
苕水奔流穿石壁,群山峻拔镇青绿。
山鸟高飞来往观,有情有义心自足。
青翠盎然映画廊,溪水逶迤绕斜树。
诗意苕溪何所寄,千年流水情无边。
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苕溪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诗卷章句不拘束”抒发了作者创作诗卷的自由心态和对诗歌的热爱。
接下来的两句“阳光斑驳倚溪谷,苕水奔流穿石壁”描绘了苕溪幽深的山谷和奔腾的溪水,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
后面的两句“群山峻拔镇青绿,山鸟高飞来往观”突出了山水的壮丽景色和鸟儿的自由自在,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山鸟一样高飞的愿望。
下面的两句“有情有义心自足,青翠盎然映画廊”则是作者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宣示,他希望自己能有情有义,心态自足,青葱的自然景色一直影响着他的心灵。
最后两句“溪水逶迤绕斜树,诗意苕溪何所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永恒流动的感叹和对苕溪的情感依恋。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苕溪的美景,展示了作者对自然赋予的魅力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以上内容为《苕溪诗卷》的注释及译文的相关参考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伯允贴》书法技法与语义分析研究
![《伯允贴》书法技法与语义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5b9e9c0912a216147929e7.png)
《伯允贴》书法技法与语义分析研究马锐云南艺术学院摘要:米芾作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作品历来深受书法学习者、研究者的喜爱,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米芾的技法学习,是一个无法被绕开的经典,已有的大部分针对米芾书法技法的研究,多是从形态学角度进行分析,已有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结合文字本身的含义,及其在语义、语气上与技法相结合的关联性,并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将从语义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米芾在《伯允帖》中的技法使用。
关键词:米芾;《伯允帖》;语义;技法一、米芾及《伯允帖》简介米芾,1051年-1107年,别名米襄阳、米南宫等,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祖籍太原,迁居襄阳,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伯允帖》又称《致伯充尺牍》《伯老台坐帖》《眼目帖》,纸本,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手札书写的特性手札亦作“手剳”,亦作“手扎”,犹手书。
是指亲手写的书信。
手札作为古人的书信往来的工具,其最能真实的反应出作者在书写时的真实状态。
古人在进行手札书写时,其内容,属于一般的书面用语,偏向于口语化,因此,作者在书写时较为自由,不会被内容所束缚,能更好的传达出自己的精神,以及书写技巧。
手札书写的目的在于实用性,艺术性并不是其出发的原则。
其书写的过程主要便是依据自己的说话语气及当时的情感状态所进行的自然停顿,而我们在临习时,往往只专注于作品本身的技法呈现,停留在了就现象而分析问题的层面,没有再深入一步的回归到手札书写的技法出发点,即作者在书写时,其自身的说话习惯及伴随状态,这种对作品产生状况的思考的缺失,是使得我们在进行模拟创作时,无法还原作者面貌的重要原因。
每一个汉字,基本就代表了一个音节,每一个词,基本就会有一个“顿”,在此,语气上所产生的停顿或起伏,代表着一个事物的诉说完整度或程度。
而一个完整语意的结束,则会产生一个较大的停顿,标志着一段话的告一段落,后文则会去重新说一件事情,前后文或许会有逻辑上的联系,但是在事物的表达上,属于重起一句,两句话之间会有较强的独立性。
《伯允贴》书法技法与语义分析研究
![《伯允贴》书法技法与语义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0d721c7fd5360cbb1adb1f.png)
《伯允贴》书法技法与语义分析研究作者:马锐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8期摘要:米芾作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作品历来深受书法学习者、研究者的喜爱,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米芾的技法学习,是一个无法被绕开的经典,已有的大部分针对米芾书法技法的研究,多是从形态学角度进行分析,已有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结合文字本身的含义,及其在语义、语气上与技法相结合的关联性,并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将从语义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米芾在《伯允帖》中的技法使用。
关键词:米芾;《伯允帖》;语义;技法一、米芾及《伯允帖》简介米芾,1051年-1107年,别名米襄阳、米南宫等,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祖籍太原,迁居襄阳,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伯允帖》又称《致伯充尺牍》《伯老台坐帖》《眼目帖》,纸本,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手札书写的特性手札亦作“手剳”,亦作“手扎”,犹手书。
是指亲手写的书信。
手札作为古人的书信往来的工具,其最能真实的反应出作者在书写时的真实状态。
古人在进行手札书写时,其内容,属于一般的书面用语,偏向于口语化,因此,作者在书写时较为自由,不会被内容所束缚,能更好的传达出自己的精神,以及书写技巧。
手札书写的目的在于实用性,艺术性并不是其出发的原则。
其书写的过程主要便是依据自己的说话语气及当时的情感状态所进行的自然停顿,而我们在临习时,往往只专注于作品本身的技法呈现,停留在了就现象而分析问题的层面,没有再深入一步的回归到手札书写的技法出发点,即作者在书写时,其自身的说话习惯及伴随状态,这种对作品产生状况的思考的缺失,是使得我们在进行模拟创作时,无法还原作者面貌的重要原因。
每一个汉字,基本就代表了一个音节,每一个词,基本就会有一个“顿”,在此,语气上所产生的停顿或起伏,代表着一个事物的诉说完整度或程度。
台北故宫藏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高清扫描
![台北故宫藏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高清扫描](https://img.taocdn.com/s3/m/16b71ec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2.png)
台北故宫藏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高清扫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翰牍九帖之二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
台北故宫藏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高清扫描
释文:
•(前补书:丞果实,亦力辞,非愿非愿)
•芾顿首启:画不可知(旁注:不知好久),书
•则十月丁君过泗,语与赵
•伯充,云要与人,即是此物。
•纸紫赤黄色,所注真字,褊
•草字,上有为人模墨
•透印损痕。
末有二字:
•"来戏",*才字也。
告留。
念其
•直就本局虞候拨供给
•办。
或能白
•吾老友吾舍人,差两介送
•至此,尤幸尤幸!再此。
芾顿首上,
•伯修老兄司长。
•……
•不记得也。
存纸尾。
来戏, *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