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活动教案-浮沉子制作
制作浮沉子
![制作浮沉子](https://img.taocdn.com/s3/m/e81971c8bb4cf7ec4afed032.png)
科技小论文
————制作浮沉子
刘翠兰
教学《改变浮沉》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看到并认识到浮沉是可以改变的,我制作了教具——浮沉子。
首先搜集制作材料。
我在修自行车的地方,找到了一小块弹性较好的自行车内袋当做密封膜,在一个卫生室找到了一个用完的小药水瓶,回家又找到了一个玻璃花瓶。
材料准备齐全,制作开始了。
先把小药瓶的金属盖子起下来,并冲洗干净,再把红药水倒入小瓶大约占小瓶的十分之一,盖上盖子。
然后把玻璃花瓶内倒入三分之二的水,最后把装有红墨水的小瓶瓶盖朝下放入水中。
可是,红墨水瓶沉到水下了。
我把红墨水瓶取出,把红药水往外倒出一点,再盖好放到瓶中,还是下沉的太多,再往花瓶中加点水,又取出红墨水瓶再倒出一点红墨水,呵呵,这次倒出的有点多,红墨水瓶在水里躺下了。
如此往复实验了三次,终于找到了红墨水瓶在水中的合适的下沉位置,然后我把花瓶盖上胶皮后扎紧,制作完成了。
实验开始了。
用手掌下压胶皮,再抬起,观察红墨水瓶的现象。
发现红墨水瓶随着手掌的按下、抬起,而在水中下沉、浮起,有趣极了。
此实验,为学生下面学习“改变浮沉”做好了铺垫。
也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后托管服务拓展课程:浮沉子(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后托管服务拓展课程:浮沉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239d4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6.png)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后托管服务拓展课程:浮沉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子的制作原理和科学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具:浮沉子教具、实验材料包(每个学生一份)、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材料包(每个学生一份)、记录本。
教学内容:第一章:浮沉子的认识1. 导入:通过展示浮沉子教具,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浮沉子的特点和作用。
2. 讲解:介绍浮沉子的制作原理和科学原理,解释浮沉子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浮沉子,并预测其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第二章:浮沉子的制作1. 讲解:演示如何制作浮沉子,包括选用材料、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践:学生按照讲解的步骤,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浮沉子。
3. 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纠正制作中的错误。
第三章:浮沉子的实验1. 讲解:介绍浮沉子实验的步骤和目的,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浮沉子实验,观察和记录浮沉子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浮沉子浮沉的原因,分享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
第四章:浮沉子的探索1. 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浮沉子的应用和拓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浮沉子的探索实验,尝试改变浮沉子的浮沉状态,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 分享:学生分组分享探索实验的结果和收获,总结浮沉子的特点和规律。
第五章:浮沉子的总结与评价1.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浮沉子的制作和实验过程,总结浮沉子的特点和作用。
2. 实践:学生动手整理实验材料,清洁实验室。
3.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制作和实验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通过浮沉子的制作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后托管服务拓展课程:浮沉子(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后托管服务拓展课程:浮沉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7a98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4.png)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后托管服务拓展课程:浮沉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子的制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浮沉子的制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2.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浮沉子制作过程中细节的处理。
2. 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具:浮沉子教具、实验材料、工具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浮沉子制作材料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浮沉子教具,引起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对浮沉子的认识和期待。
二、浮沉子原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浮沉子的制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三、动手制作浮沉子(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合作制作一个浮沉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演示与问题解决(10分钟)1. 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浮沉子,并讲解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总结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探究浮沉子的其他制作方法和使用材料。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浮沉子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浮沉子的科学原理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浮沉子的制作原理,强调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浮沉子在水中浮沉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浮沉子浮沉的原因,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
七、浮沉子的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展示浮沉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救生圈、潜水艇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浮沉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性,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青少年科技活动教案 浮沉子制作
![青少年科技活动教案 浮沉子制作](https://img.taocdn.com/s3/m/b21af76fa98271fe910ef91d.png)
青少年科技活动教案
浮沉子
原理及制作
阳平镇一中
浮沉子原理及制作
第一部分:结构及原理
(一)自然界的“浮沉子”——鱼的沉浮靠“鱼鳔”
(二)浮沉子
第二部分:材料准备
塑料饮料瓶(带盖),小玻璃瓶(黄莲感冒饮),盛水的水盆。
第三部分:制作步骤
1. 给饮料瓶内装满水;
2. 给小玻璃瓶中装部分水,留有一定的空气,空气部分的大小要保证小瓶漂浮在水上;
3. 将小瓶倒立装入饮料瓶内(手要堵住小瓶口),挤出饮料瓶内部分水,出现空气腔;
鱼鳔
4.盖紧饮料瓶盖,调试最佳。
5.组装,调试,包装
第四部分:
作品展示,比赛,评优。
10,实验:制作浮沉子,盐水浮鸡蛋
![10,实验:制作浮沉子,盐水浮鸡蛋](https://img.taocdn.com/s3/m/2f7df692f5335a8103d22042.png)
10,实验:浮沉子制作,盐水浮鸡蛋教学设计
浮沉子制作实验
实验材料:矿泉水瓶1个,小药瓶1个,水
(注:小药瓶环形状口使水即使瓶子颠倒也不流出。
)
实验过程:1.在矿泉水瓶内灌入五分之三的水。
2.在小药瓶中灌入1/5的水。
3.用手指堵住瓶口,倒扣入水中。
拧紧瓶盖。
4.按压瓶子。
观察小药瓶沉浮状态。
5.用2/5,3/5,4/5和灌满的水量分别再次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分析:
当药瓶漂浮时,按压塑料瓶,塑料瓶产生形变,瓶内液面升高。
药瓶口此时F向上大于F 向下,水被向上压入瓶内,则瓶内空气体积变小。
此时药瓶的排开水量变小,浮力变小,药瓶遂向下沉。
当按压力度越大时,形变越明显,升高越多,排开水量越小,浮力越小,直至沉于底部。
反之,当压力逐渐减小时,升高减小,药瓶口此时F向上小于F向下,水被向下压出瓶内,则瓶内空气体积变大,药瓶的排开水量变大,浮力变大,药瓶重新上浮。
实验结论:
物体的沉浮条件与物体所受浮力及重力有关,当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悬浮;当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
实验中的困难:
难以控置药瓶处于悬浮状态。
浮沉子实验设计与步骤
![浮沉子实验设计与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00b8092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5.png)
浮沉子实验设计与步骤嗨,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分享一个超级有趣的实验——浮沉子实验。
这可不是个一般的实验哦,就像一场奇妙的水上魔术秀。
一、实验材料准备要做这个实验呀,我们得先准备好材料。
首先得有一个透明的塑料瓶,这个塑料瓶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魔法世界的容器。
最好是那种比较软一点的瓶子,这样更容易操作呢。
然后还需要一个小药瓶或者是那种小小的滴管的胶头部分,这个小药瓶或者胶头就是我们的浮沉子啦,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潜水员,在瓶子这个“大海”里要表演浮沉的绝技。
另外呢,我们还得准备一些水,水可是这个实验的关键元素,就像魔法药水一样。
二、制作浮沉子咱们先来说说这个浮沉子的制作吧。
如果是用小药瓶的话,要把小药瓶洗干净哦,就像给小潜水员洗个澡,让它干干净净地去表演。
然后在小药瓶里装适量的水,这个适量可不好把握呢。
装多了或者装少了,都可能影响它的浮沉效果。
我当时和我的小伙伴一起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小伙伴就特别着急,一个劲儿地往小药瓶里倒水,结果倒多了,小药瓶一下子就沉到水底起不来了,就像一个不会游泳还背了太重包袱的人。
后来我们倒掉一些水,才慢慢调整好。
如果是用滴管的胶头部分呢,就简单一点,只要在胶头里留一点空气就好啦。
三、实验步骤1. 把透明塑料瓶装满水,一定要装满哦,这时候的塑料瓶就像一个装满水的小湖泊。
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制作好的浮沉子放入塑料瓶中,这时候你会发现,浮沉子可能会浮在水面上,就像一个快乐的小浮标在湖面上晃悠。
2. 接下来就是最神奇的部分啦。
用手轻轻挤压塑料瓶的瓶身,你就会看到那个浮沉子开始慢慢下沉,就像小潜水员接到了下潜的指令。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呀,当我们挤压瓶身的时候,瓶子里的水压增大了,这个水压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把浮沉子里的空气压缩了,浮沉子的整体密度就变大了,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它就下沉啦。
3. 那要是我们松开手呢?哇,你会惊奇地发现,浮沉子又慢慢浮起来了,就像小潜水员完成了下潜任务又升上水面换气一样。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后托管服务拓展课程:浮沉子(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后托管服务拓展课程:浮沉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8bb24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09.png)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后托管服务拓展课程:浮沉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子的制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沉子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2. 浮沉子的制作步骤和操作方法。
3. 浮沉子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子的制作步骤和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浮沉子的科学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浮沉子制作材料和工具:塑料瓶、水、盐、色素、剪刀、胶带等。
2. 准备教学课件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浮沉子的课件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制作浮沉子: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浮沉子,过程中讲解制作步骤和操作方法。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自己操作浮沉子,观察其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沉子的科学原理。
4. 探讨原理:讲解浮沉子的科学原理,解释为什么浮沉子能浮起来和沉下去。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浮沉子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易的浮力秤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沉子的制作和操作方法,以及科学原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材料制作浮沉子,并观察其浮沉现象,下次课分享。
8. 板书设计:浮沉子制作步骤、浮沉子操作方法、浮沉子科学原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浮沉子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表现。
2. 评估学生对浮沉子制作步骤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搜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运用浮沉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补充和巩固浮沉子相关的科学知识。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浮沉子的其他应用,如潜水艇、热气球等。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馆或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活动,加深他们对浮沉子原理的理解。
做个浮沉游戏的教案
![做个浮沉游戏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b767b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6.png)
做个浮沉游戏的教案标题:做个浮沉游戏的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参与浮沉游戏,学生将了解物体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2. 学生将学会运用浮力和重力的原理解释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3.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适量的水槽或容器2. 不同大小、形状和材质的物体(例如塑料、木头、金属等)3. 记录表格和笔4. 浮沉游戏教学材料(包括浮力和重力的简单解释)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确保他们对这两个概念有基本的理解。
2. 展示浮沉游戏教学材料,并简要介绍游戏的目的和规则。
实践活动(20分钟):1. 将水槽或容器填满水,确保足够深度以浸没不同大小的物体。
2. 让学生依次选择一个物体,并预测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要求学生写下他们的预测。
3. 学生将物体一个个地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际结果。
4.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与他们的预测进行比较。
帮助他们发现浮力和重力在物体浮沉中的作用。
总结与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总结浮力和重力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为什么某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另一些物体则下沉。
3.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与浮力和重力相关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合理的解释。
拓展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并进行类似的浮沉实验。
2. 学生可以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或材质,观察这些变化对浮力和重力的影响。
3. 鼓励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同学分享。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态度。
2. 检查学生记录的预测和实际结果是否准确,并评估他们对浮力和重力的理解程度。
3. 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学生遵守实验守则。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浮沉的制作教学设计
![浮沉的制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7a772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7a.png)
浮沉的制作教学设计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浮沉的制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的现象,寻求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
2、探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师:将一乒乓球浸没于水中,松手,乒乓球会怎么样?生:上浮。
师:很好。
乒乓球往上运动的过程称作上浮,最后物体静止在水面上,称作漂浮。
师:大家在看,将一重物浸没在水中,松手,该重物会怎么样?生:下沉。
师:把重物往下运动最终静止在水底的这一过程称作下沉。
那么,大家通过浮力的学习,应该知道上浮的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生:2个,重力和浮力。
师:那么下沉的物体呢?生:也受2个力的作用。
师:乒乓球和重物都受到重力和浮力,那么为什么一个会上浮?一个会下沉?生:上浮时是重力小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
师:有同学说上浮时是重力大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小于浮力,如果我们想证明,应该怎么做?生:测量。
师:对,我们可以测量出重力和浮力,然后进展比较。
师:我给同学们提供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溢水杯、玻璃瓶配重物、水……你能想到几种方法测出或计算出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呢?生:①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②可以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然后根据G=mg求出物体的重力。
……师:那么你又有几种方法测出浮力的大小?生: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将物体浸入水中,测出拉力;②用溢水杯,再测出溢出水的体积。
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③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V1,在将重物放入水中,记下此时液面到达的刻度V2,V2–V1=V排,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师:很好!大家的想法很多也很正确。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重力、浮力。
小学拓展性课程教案-浮沉子
![小学拓展性课程教案-浮沉子](https://img.taocdn.com/s3/m/4f6a387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0.png)
小学拓展性课程教案-浮沉子《浮沉子》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浮沉子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2.亲手经历制作浮沉子的过程,提升动手动脑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浮沉子沉浮原理的兴趣。
器材说明:爱牛配套器材:活动要点:在制作浮沉子之前,要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有关浮沉子的认识和想法。
完成课堂上布置的制作活动后,让学生进行应用和拓展,设计出小瓶子原来是沉在瓶底,能控制它上浮的浮沉子。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1.展开有关潜水艇的讨论,学生自由展开讨论。
(你见过潜水艇吗?它是怎工作的呢?我们能自己制作一个吗?)2.介绍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播放有关潜水艇下潜和上浮原理的视频。
二、问题与聚焦1.潜水艇可以自由上浮和下沉,你能做一个瓶子“潜水艇”,让它自由沉浮吗?2.通常我们将既能上浮也能下沉的物体称为“浮沉子”。
三、分析与设计1.浮沉子能自由浮沉的原理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2.要做一个浮沉子,需要哪些材料?应该怎么做呢?四、材料与工具1.提供爱牛配套器材:塑料瓶、章鱼浮沉子、浮沉子瓶、塑料杯、滴管。
2.教师对相关材料进行介绍,学生可随机提问了解。
五、制作与优化1.利用器材尝试进行制作。
2.教师提示:怎样让小瓶子刚好悬浮在水中,并实现自由浮沉呢?①在水槽装水,把小瓶子口向下放入水中,看看小瓶在水中的沉浮,试试小瓶中装入不同量的水,仍然口向下放入水中,再看小瓶在水中的沉浮。
②当小瓶子刚好悬浮在水中时,再把小瓶子倒放入装满水的塑料瓶中,盖紧瓶盖。
③用手挤压塑料瓶壁,小瓶子下潜,手松开小瓶子上浮。
如此,实现自由沉浮。
3.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制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发现?4.原理揭秘:小瓶子自由沉浮的原理是:当用力挤压塑料瓶,小瓶子里的空气被压缩,水被挤入小瓶子中,它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下沉。
当手松开,小瓶子里的空气体积增大,小瓶子里的水被挤出来,此时小瓶子的重力小于它所受的浮力,就向上浮。
科学活动 浮与沉 教案
![科学活动 浮与沉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81576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9.png)
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一、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与沉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准备:1.教具:浮力板、重物、塑料球、泡沫块、水、容器。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实验盘,里面有浮力板、重物、塑料球、泡沫块。
三、活动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展示浮力板,引导学生思考浮与沉的现象。
2.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浮与沉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浮与沉的原理。
四、活动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却沉到水底?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浮力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五、活动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浮与沉的原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活动准备:1.材料:不同密度的液体(如水、盐水、酒精)、多种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铁钉、塑料球、泡沫板)、量筒、电子秤、计时器、实验桌、实验架。
2.工具:镊子、勺子、滴管、筷子、线、胶带。
七、活动过程:1.实验一:观察物体在空气中的状态。
a.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物体,观察并记录物体的状态。
b.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空气中会保持这种状态?2.实验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a. 将选定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物体的状态。
b. 学生讨论: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与在空气中的状态有何不同?为什么?3.实验三:观察物体在盐水中的状态。
a. 将选定的物体放入盐水中,观察并记录物体的状态。
b. 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盐水中的状态与在纯水中的状态不同?4.实验四:观察物体在酒精中的状态。
a. 将选定的物体放入酒精中,观察并记录物体的状态。
b. 学生讨论:物体在酒精中的状态与在水中的状态有何不同?为什么?八、活动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浮沉状态与液体的密度有何关系?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尝试解释浮沉现象。
悬浮子制作教案
![悬浮子制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ae65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6.png)
悬浮子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悬浮子的制作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制作出悬浮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悬浮子制作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悬浮子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准备好悬浮子制作的材料和工具,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实物示范。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笔记本、铅笔、尺子等相关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悬浮子的实物,引导学生思考悬浮子的制作原理,并让学生讨论一下他们对悬浮子的认识和看法。
2. 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悬浮子的制作原理和方法,包括材料的选择、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悬浮子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步骤和细节。
4.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动手制作悬浮子,教师在一旁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检查,学生完成悬浮子的制作后,教师进行现场检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改进不足之处。
6.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悬浮子,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3. 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需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
六、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不同形状和材质的悬浮子,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2. 学生可以尝试利用悬浮子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如悬浮式灯笼、悬浮式装饰品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评价。
1. 对学生的悬浮子制作进行评价,包括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制作出的悬浮子的质量。
二年级科技制作《浮沉子》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科技制作《浮沉子》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120c0e3968011ca300915a.png)
湛江市十五中优质课教案教学过程浮沉子制作情况记录表浮沉子情况个数问题原因?解决办法无法下沉无法上浮正常浮沉6.技巧点拨,原理解释教师分享浮沉子的配重小技巧:1)如果浮沉子沉入杯底,则说明剪取的吸管长度不够;2)如果浮沉子浮出水面部分过多,则可以将吸管剪短一些,或用手挤压吸管使其吸一些水,也可达到配重效果。
教师解读实验现象:三、课外小知识2019年4月23日是中国第70个海军节,海上阅兵第一个出场是的潜水艇。
潜水艇也是利用浮沉子的原理,通过控制自身重量改变自身受到的浮力,从而实现自由浮沉的。
潜水艇浮沉原理:四、小结拓展除了吸管以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用来制作浮沉子的材料,同学们可以回家试着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神奇的浮沉子。
小提示:材料下端可以进水,上端不漏气,不装水时可以浮在水面上,装水后可以沉到水底,就可以尝试用来制作浮沉子。
填写表格,总结评价,分享经验。
学生观看PPT,跟随老师的思路总结配重小技巧,了解实验现象的原理。
了解海军节,听老师讲解潜艇的浮沉原理。
思考生活中的材料是否适合制作浮沉子,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浮沉子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享。
结合PPT分享配重小技巧,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
向学生介绍海军节,讲解潜艇的浮沉原理。
总结浮沉子的制作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自主制作不同材料的浮沉子。
教教学反思当向水舱充水时,潜水艇变重,受到的浮力减小,逐渐潜入水中。
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时,潜水艇变轻,受到的浮力增大,从而上浮。
科技制作教案1:浮沉子
![科技制作教案1:浮沉子](https://img.taocdn.com/s3/m/57fe436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d.png)
科技制作教案1:浮沉子第一篇:科技制作教案1:浮沉子浮沉子的制作一、教学目的:1、知道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因2、知道什么叫浮沉子以及浮沉子的制作原理3、通过动手制作浮沉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的原理二、教具准备:可以浮于水面的小药瓶(含瓶塞)、剪刀、水、注射器或胶头滴管、瓶口直径大于药瓶直径的塑料瓶、瓶口直径大于药瓶直径的玻璃瓶、橡皮薄膜、橡皮筋等三、教学过程:1、物体的浮沉条件演示并操作:教师与学生找到身边常见的物品,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它们在水里的浮沉情况,然后一一投入水中验证。
讨论:一些物体下沉至水底,一些物体上浮最终漂浮于水面上,还有的物体最终悬浮于水中,是否下沉的物体如硬币石头等不受到水的浮力?学生根据小学科学知识,讨论得出下沉的物体是因为浮力小于重力,而上浮的物体是因为浮力大于重力。
2、展示并介绍浮沉子教师介绍: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制作的既能上浮又能下沉的物体就叫做浮沉子。
教师演示两种采用不同方法改变使小药瓶上浮下沉的浮沉子,如图所示,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通过观察猜想通过改变什么使小药瓶上浮和下沉的?学生猜想:改变浮力或改变重力提示:联想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下潜和上浮的。
仔细观察小药瓶在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中瓶内水量的多少。
讨论结果:通过增加或减少瓶内水量改变小药瓶的自身重量,实现沉浮。
教师粗略介绍气压知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捏瓶身或压橡皮薄膜可以使水进入小药瓶。
3、浮沉子的制作过程① 用剪刀或其他工具将小药瓶的瓶塞中间穿一个小孔,方便水进出。
② 将瓶塞取下,灌入适量水,然后塞上瓶塞,再用注射器或胶头滴管滴入少量水,保证小药瓶恰好能浮出水面约1-2mm。
③ 往大塑料瓶中灌水,注意不要灌满。
④ 将小药瓶放入塑料瓶中,再次检查小药瓶是否恰好浮出水面。
⑤ 盖上大塑料瓶盖,捏瓶身观察能否实现小药瓶的沉浮。
如果不能,则调节小药瓶内的水量或塑料瓶内的水,直至实验成功。
制作一个漂浮玩具(沉与浮教案)
![制作一个漂浮玩具(沉与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3fd50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2.png)
制作一个漂浮玩具(沉与浮教案)。
制作材料:
-小玻璃球或者木珠
-透明的塑料球
-热熔胶枪或者打胶枪
-按钮电池或者扁平电池
-字母贴纸或者自己制作的图案
-彩色线或者细铁丝
制作步骤:
1.找到小玻璃球或者木珠,将它们放在透明的塑料球内。
塑料球的直径应该至少大于小球或者木珠本身的大小。
2.如果使用热熔胶枪,则将热胶涂在球的端部,用力地将末端塞入球内。
如果使用打胶枪,则先在玻璃球或者木珠的末端涂上胶水,再将其粘贴到塑料球内。
3.将电池粘在球的一侧上。
使用透明胶水将电池粘在球的侧面即可。
这样可以保证电池的接线只会在玩具被使用时连接。
4.使用彩色绳子或者铁丝将电池连接到球的另一侧。
这样可以保证电路的畅通。
5.最后使用字母贴纸或者自己制作的图案将玩具的表面装饰
起来。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增加创意和乐趣。
原理解析:
这种漂浮玩具的原理是利用物理学中的“浮力原理”。
该原理指出,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时,物体会向下沉。
但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时,物体会向上浮。
因此,这种玩具球体内的小玻璃珠具有比水更大的密度,这就使得玩具球体在水中漂浮。
当孩子们将玩具球体在水中放置时,球体就会露出水面,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处理这种玩具并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
总结:
制作漂浮玩具是一项考验创新思维和快乐创作的好活动。
这项活动还可以使孩子们学会物理原理以及成品的制作过程。
这个教学案例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快乐和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沉浮原理制作具有创意性和乐趣的玩具。
物体浮沉条件——浮沉子的制作
![物体浮沉条件——浮沉子的制作](https://img.taocdn.com/s3/m/52a47022ed630b1c59eeb55a.png)
自制实验教具说明书
物体浮沉条件——浮沉子的制作
器材:一个矿泉水瓶,一只小试管,一块红色橡皮和适量的水。
使用方法及现象:一块红色橡皮塞入小试管顶部,并将试管倒插入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使其漂浮在水面,然后将瓶盖子盖紧。
从瓶子外用力挤压,会看到小试管下沉,松手小试管又上浮。
实验效果:学生很是惊讶,极力想着小试管为什么就会自如的上下呢?教师可以由此提出改变物体浮沉条件的方法有哪些问题。
原理:以小试管为物体,挤压瓶子时,水会更多的进入试管中,试管内空气柱体积减小,其浮力也就减小了,小试管重力大于浮力而下沉。
人造雪景
器材:一只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樟脑丸,柏树枝。
使用方法及现象:樟脑丸放入烧瓶并加热,使用之产生大量的樟脑蒸汽,然后撤去酒精灯并将柏树枝放入烧瓶中(悬空),过一段时间,取出柏树枝,会看到柏树枝上布满很多的白色晶体,很像积雪。
实验效果:“哇!”学生不由得惊叹,自然就想了:雪从哪里来?教师可以说明这就是凝华现象。
这个实验,不仅一下子就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由此引出本堂课的课题,收到很好的引入课堂的效果。
原理:樟脑蒸汽遇到温度更低的柏树枝放热凝华。
小孔成像
器材:两个金属杯(一个钻个小孔,另一个钻个心形大孔),两根皮筋,两面白纸
使用方法及现象:在灯光较暗处,用点着的蜡烛作为光源,放在小孔前,在白纸上能看到透过小孔的光,成倒立的烛焰的像。
当光透过心形大孔时,我们却在白纸上看到一个心形的图形。
实验还可以验证小孔成像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的关系。
实验效果:实验不仅用“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到“像”的变化,也能激发他们对这一变化的科学道理的思考。
原理:小孔成像。
初中科技创新课程5E项目式教学案例——《神奇的浮沉子》
![初中科技创新课程5E项目式教学案例——《神奇的浮沉子》](https://img.taocdn.com/s3/m/4d4bc52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6.png)
《神奇的浮沉子》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浮沉子是一项取材方便又可以有多种创意玩法的项目,让学生在探索制作浮沉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其原理,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的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此之前了解过潜水艇等浮沉现象,了解常用的科学方法,但对于浮力、重力、浮沉原理等知识比较模糊。对生活中物体的浮沉现象比较熟悉,知道木头会在水上漂着,石头投入投入水中会下沉,但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会下沉,轻的物体会上浮。对于如何将吸管制作成浮沉子是个难点,如何探究影响浮沉子浮沉的因素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师: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
生:观察,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探究环节(E2)
1、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制作浮沉子?影响浮沉子浮沉的因素有
哪些?
2、发放器材:矿泉水瓶(自备)、吸管、塑料滴管、回形针、小药瓶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制作一个浮沉子,边做边思考问题。
生:小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动手尝试制作。
教学难点:浮沉子原理的理解;尝试制作创意浮沉子。
教学准备
器材:矿泉水瓶(自备)、小药瓶、吸管、塑料滴管、回形针、剪刀等。Fra bibliotek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环节(E1)
创设情境:展示潜水艇的视频。
师:你觉得潜水艇是如何实现在水中自由浮沉的?
表演魔术:教师一只手拿着自制的浮沉子,一只手指着瓶内的浮沉子,假装可以“意念”控制其自由浮沉。
生:理解浮沉子的原理,物体的浮沉与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有关。
再加工环节(E4)
制作漂浮的豆子教案
![制作漂浮的豆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9829e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9.png)
制作漂浮的豆子教案教案标题:制作漂浮的豆子教学目标:1. 理解在水中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起来,有些物体则沉没。
2. 理解豆子浸泡后会增加其体积,从而减小其密度,使其浮起来。
3. 学习使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探究和记录。
教学材料:1. 约20颗干豆子2. 水3. 两个透明容器4. 标尺5. 实验记录表格6. 笔和纸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在水中有些物体能够浮起来,有些物体则沉没。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并引导他们思考真实原因。
实验步骤:1. 学生将两个容器填充至约一半高度的水。
2. 在一个容器中放入一些干豆子,观察并记录其状态(下沉)。
3. 将一些豆子放入第二个容器,在观察和记录之前先将其浸泡在水中数分钟。
4. 观察并记录第二个容器中的豆子状态(浮起来)。
5. 使用标尺测量水中豆子的高度,并记录结果。
探究讨论:1. 对比两个容器中豆子的状态,引导学生比较观察结果,并解释浮力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浸泡后的豆子能够浮起来,提醒他们注意豆子体积的变化。
3. 扩展讨论:如果我们在水中放入更多的干豆子,会发生什么?为什么?实验总结: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浮力和豆子体积变化之间的关系。
2. 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实验能够深入了解科学原理。
拓展活动:1.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种类(大小、形状)的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
2. 让学生尝试使用盐水、油水等不同液体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豆子的浮沉状态。
评估方式:1. 学生实验记录表格的完成情况,其中包括观察结果和结论的陈述。
2. 学生通过参与探究讨论和回答问题展示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扩展阅读:1.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科学原理和浮力的相关书籍或网络文章,进一步加深对该主题的了解。
教学提示:1.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以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2. 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以图表、绘画等形式进行记录,以加强他们的观察和记录技巧。
浮沉子 教学设计
![浮沉子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dee08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0.png)
浮沉子教学设计浮沉子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游戏,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人玩耍。
在浮沉子游戏中,玩家需要用手指轻轻推动浮沉子,使之在水面上“浮沉”起伏,进行技巧性的破坏对手水上城堡的操作。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浮沉子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浮沉子游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 掌握正确的浮沉子游戏技巧,提升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3.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游戏文化的介绍学生通过了解浮沉子游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培养对传统游戏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游戏规则和技巧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地推动浮沉子,使其在水面上合适地“浮沉”,并进行技巧性的破坏对手水上城堡的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和实地操作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游戏规则和技巧。
3. 团队合作和竞争比赛学生将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个人组成,他们将合作进行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密切配合,相互协助,共同制定策略并实施,以击败对手。
教师将组织竞技比赛,鼓励学生通过竞争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思维培养和问题解决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需要观察对手的操作,分析对手的策略并制定自己的应对措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对手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时,我应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耐心和毅力的培养浮沉子游戏需要玩家在推动浮沉子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毅力。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设置,增加游戏的难度,让学生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再次尝试,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三、教学方法】1. 观摩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浮沉子游戏的视频,呈现游戏规则和技巧的操作方法。
通过观摩示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积极学习的动力。
2. 操作实践法学生将亲自动手进行浮沉子游戏的操作练习,通过反复实践,不断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精准度,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科技活动教案
浮沉子
原理及制作
阳平镇一中
浮沉子原理及制作
第一部分:结构及原理
(一)自然界的“浮沉子”——鱼的沉浮靠“鱼鳔”
(二)浮沉子
第二部分:材料准备
塑料饮料瓶(带盖),小玻璃瓶(黄莲感冒饮),盛水的水盆。
第三部分:制作步骤
1. 给饮料瓶内装满水;
2. 给小玻璃瓶中装部分水,留有一定的空气,空气部分的大小要保证小瓶
漂浮在水上;
3. 将小瓶倒立装入饮料瓶内(手要堵住小瓶口),挤出饮料瓶内部分水,
出鱼鳔
现空气腔;
4.盖紧饮料瓶盖,调试最佳。
5.组装,调试,包装
第四部分:
作品展示,比赛,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