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九课
高中地理课目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1 人类认识的宇宙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自学园地阅读篇人类天地观的演变自学园地技能篇制作地理资料卡片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二单元大气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2.2 大气的热力状况2.3 大气的运动2.4 全球性大气环流2.5 常见的天气系统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2.7 大气环境保护自学园地阅读篇天下第一气象站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3.3 海水温度和盐度3.4 海水运动3.5 陆地水与水循环3.6 生物3.7 土壤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学园地阅读篇地球的演化发展自学园地技能篇怎样进行野外观察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4.1 气候资源4.2 海洋资源(一)4.3 海洋资源(二)4.4 陆地资源4.5 气象灾害4.6 地质灾害自学园地阅读篇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自学园地技能篇地理数据的表示和应用自学园地练习篇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下册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5.1 农业生产活动5.2 农业的区位选择5.3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5.4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二)5.5 工业生产活动5.6 工业的区位选择5.7 工业地域的形成5.8 传统工业区5.9 新兴工业区自学园地阅读篇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自学园地技能篇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自学园地练习篇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6.1 聚落的形成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6.3 城市的区位因素(二)6.4 城市化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自学园地阅读篇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自学园地技能篇怎样了解一条街的变化自学园地练习篇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7.4 城市交通运输7.5 电子通信7.6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7.7 国际贸易和金融自学园地阅读篇自学园地技能篇自学园地练习篇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8.1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8.3 可持续发展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再生产1.2 人口数量与环境1.3 环境人口容量1.4 人口素质与环境1.5 人口迁移与环境1.6 中国人口迁移综合练习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2.1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2.2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2.3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2.4 城市的合理规划综合练习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 文化景观的构成3.2 文化景观主要特征3.3 文化景观与环境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3.5 文化的空间扩散综合练习第四单元旅游活动4.1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4.2 旅游资源4.3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4.4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练习第五单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2 世界经济全球化5.3 区域经济一体化5.4 综合国力竞争综合练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1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2.2 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2 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3.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3.2 水土流失的治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4.1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4.2 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5.2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7.2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8.2 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1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9.2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10.1 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10.2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第十一单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11.1 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11.2 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12.1 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12.2 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开发第十三单元地理区域研究(选学)13.1 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13.2 地理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13.3 乡土地理调查研究。
高三最新地理教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农业生产基本特点,农业的投入——产出要素,农业的分类,市场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所属类别,不同工业的发展类型,工业区位选择主导要素,产业革命中所对应的工业部门,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企业增长战略意义,企业三种增长战略,企业空间发展特点,工业投入——产出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形成,对传统、新兴工业区的了解。
2、能力目标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对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正确把握不同的农业的三种分类标准及相应分类结果,能够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各种因素,区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所属类别,考查对工业和农业基本特点的分析、对比能力,对不同工业发展类型的分析能力,对工业区位选择主导要素的分析能力,对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能力,对企业三种增长战略的分析对比能力,对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对比分析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大家树立明确的观念:人类是通过生产活动,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的。
二、学习建议本单元教材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
首先,你们要明确,无论是农业生产活动还是工业生产活动都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又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利用和改造。
要理解区位的含义,这是学习本章的关键。
那么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对农业生产施加影响的,一定要深入理解,才能够具体分析实例。
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你们一定要了解每一类工业的生产特点,才能够分析它们的“指向型”区位因素。
关于主要工业地域知识的学习,要从了解主要工业区的特点入手,才能具体分析它们的发展方向以及形成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
三、目标检测A组(一)单项选择题1、北京地区农谚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体现农业生产的:()A地域性特点B季节性特点C周期性特点D专业性特点2、我国糖料作物的分布具有“南蔗北甜”的特点,它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A地域性特点B季节性特点C周期性特点D专业化特点3、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是:()A.加大劳动力投入B.加大热量投入C.加大科技投入D.加大生产资料的投入4、依据农业生产的对象可将农业分为:()A.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B.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C.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D.种植业和畜牧业请根据资料回答5~6题。
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5.9新兴工业区(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必修●备课资料一、浦东新区上海开埠以后,开发的重点在浦西。
英、美、法等列强在浦西设租界,建市区,在浦东沿江一线建码头、仓库和工厂。
到20世纪20年代,浦东沿江码头岸线长度超过浦西,以船舶修造和棉纺织为主的工厂相继建立。
然而,由于黄浦江的阻隔,浦东除沿江一线以外,始终是村舍相望的农村。
浦西和浦东景观完全不同。
进入90年代,浦西城市建设滞后成为上海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人均道路面积和绿化面积只有世界大城市平均水平十分之一;密集地段每平方千米有人口12万以上;酸雨频率达50%左右。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上海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
浦东开发是振兴上海经济的必由之路。
大桥与过江隧道陆续建成以后,浦东与浦西联络方便。
浦西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可以支援浦东建设。
浦东浦西可以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协作,也可以在浦西生产零部件到浦东装配。
浦东开阔的土地,可以兴建大型国际机场,加强与全球的空中联系。
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到2000年将建成150幢大型建筑,发挥国际性金融、贸易、信息、会议与展览中心的功能。
经过8年的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经济城区已经出现在浦东,开始分散浦西在土地、人口、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压力。
浦东开发后,上海港与宁波北仑港、乍浦港分工协作,形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港口群。
北仑港水深,港域大,可以建设世界一流深水港,弥补长江口水域水浅的不足。
北仑港区陆域开阔,可以建设电力、石化、钢铁等大型临海型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加速上海市区经济转型。
浦东开发可以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兴旺。
三角洲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000万,分别占全国1%与6.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6。
自唐朝以来,长江三角洲始终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著名的南北大运河从杭州开始,贯穿长江三角洲,在扬州跨江北上,源源不断地向北方供应粮食和布匹等物资。
浦东开发,可以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组建企业集团。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单元知识框架的构建:从本单元开始,高中地理转入到人文地理内容,讲述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最基本的两类生产活动方式就是农业和工业。
因此本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作为下册的开篇,是本册书最重要的学习单元。
本单元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1—4节为农业生产活动,第5—10节为工业生产活动。
我们来构建一下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农业生产活动水稻种植业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概念、特点、投入产出、分类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工业生产活动世界主要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企业空间发展和地域形成新兴工业区从上面知识框架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农业和工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是本单元的概述部分,属于基础知识,主要是相关的概念、特点、生产的投入与产出、生产部门的分类和发展等基本知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形成,是区位选择的现实结果,也是区位选择原理的实践应用;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工业的自身发展和空间变化过程,属于中间环节。
首先,我们一起归纳一下第一部分也就是有关农业生产的重点学习内容。
二、重点知识的分析、归纳:§5.1农业生产活动这是农业生产的概述部分,目的是为后面讲农业区位选择和地域类型内容作知识准备。
(一)本课学习重点:1、农业生产的两个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
地域性产生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的差异。
事例:我国东部发展种值业、西部发展畜牧业,东部地区北方旱作、南方水田等等。
原则:根据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季节性和周期性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周期。
事例:舟山渔场每年两次鱼汛原则:因时制宜需要注意的是,在后面我们学习农业区位、农业地域类型时,都会印证这两个特点,这是农业生产的本质特征。
高三地理第五单元 人类生产活动与环境
第五单元人类生产活动与环境本讲学习目标要求:农业区位的选择转向给出材料(文字或图表)、多角度考查的方向发展。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要善于迁移,分析评价同类区域的特点。
二. 重点、难点:1.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这是地理试题中常见的考点,大多是以材料分析或读图方式呈现,答题时要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理清思路观点和结论,叙述力求符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又要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答题必须建立在对本题型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正确无误。
三. 学习内容:(一)农业生产活动1. 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生产活动。
2. 特点:(1)地域性——因地制宜。
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所致。
(2)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
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
3. 投入与产出:农业投入——产生的一般模式(1)投入:①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
②生产资料:动植物、农具(提高生产效率)、化肥、农药(促进产出)等。
③劳动力。
④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2)产出:农产品。
①食用:粮食、果蔬、肉蛋等。
②工业原料:棉花、皮毛等。
4. 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
5. 农业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为①种植业:以植物为生产对象。
②畜牧业:以动物为生产对象。
③混合农业。
(2)按投入程度分为:①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低。
②密集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高。
(3)按产品用途分类:①自给农业:以解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食品供应为目的。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②商品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
(二)农业区位选择1. 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①②气候:光照、热量(温差)、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产量③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其肥力、盐碱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④水源:河流、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条件(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城郊农业——大城市周围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和保鲜、冷藏③国家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干预手段——影响作物种类、播种面积、产量④劳动力:数量、素质——影响成本、质量高低⑤土地价格——影响成本⑥资金农业技术、科技——机械化、良种化、化肥化、水利化⑦工业和农业协作:工业——机械化。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二) 精品
北京四中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二)编辑:曲绍伟五、重点难点突破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六项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部分侧重人类的创造性利用,即在利用中合理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部分主要侧重的是农业区位的变化,即农民应随各地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重新做农业区位的选择。
(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照、热量和水分是自然界生物生长的三大要素,所以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的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也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
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类型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
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原地区地势广阔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坡度大时耕作不便,易发展畜牧业。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垂直分布,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期越短,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但土壤肥力、盐碱性、深度、质地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经营规模则会缩小。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
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
各国政府制定出的相应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2、农业区位的选择农业区位的选择,实质上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而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影响,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九课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九课引言本课程将介绍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如何适应和改变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和限制人类的生产活动。
1.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1 生产活动的定义人类的生产活动指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它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这些生产活动需要依赖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
1.2 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以下几个方面是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主要影响:1.气候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合不同的生产活动。
例如,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水果,而寒冷的气候适合发展畜牧业和制造工业。
2.陆地条件:地形和土地的状况对农业和工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平坦的土地适合大规模的农田和工业区,而山地地区则限制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3.水资源: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可利用的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而缺乏水资源的地区则需要采取节水措施。
4.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对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等资源对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3 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下几个方面是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1.土地利用:农业和工业活动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
大规模的农业和工业活动可能导致土地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2.资源开发: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需要,人类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如果开发不当,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
3.能源消耗:生产活动通常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污染排放:生产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
第九课让地球充满生机保护生物圈
生物圈2号全景
森林
居住房屋
沙漠 生物圈 二号
家畜家禽
农田
溪流
海洋
多年来,人类梦寐以求地憧憬着冲出地球,向宇宙进军。随着
地球环境的恶化,这种愿望里似乎又加进了欲逃离的色彩,人们
上下求索,加快了寻找“诺亚方舟”的步伐。也许“生物圈2号” 的失败有技术上的失误或设备上的欠缺,也许人们今后还会向
“生物圈3号”、“生物圈4号”挑战。然而从“生物圈2号”失败
9:1。 2.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 现代人生存所需营养70%以上来自小麦、稻米、玉米。
回首人类走过的历程,我们看到,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在不断地 遭到破坏。人类在尽情享受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遭受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耕地贫瘠化、土地荒漠 化、气候反常、江河干枯、洪灾频发。我们身边的野生动植物加速消亡。古化石告诉我们,远古时代200万年 才有一种鸟类灭绝,60万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在十年前,4天就有一种脊椎动物灭绝,到今天,已恶化到每4 小时就有一种脊椎动物灭绝,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速。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的共同家园中,有5205种野生动 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70多种。 据统计,近2000年来,地球上已有106种哺乳类动物和127种鸟类灭绝;濒临灭绝的哺乳类动 物有406种, 鸟类有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其它低等动物更不计其数。我国的 大熊猫,西伯利亚虎,亚洲黑 熊。印尼马鲁克白鹦、亚洲猩猩、非洲黑犀牛、北美石龟,北 美玳瑁等均濒临灭绝。从1950年到1992年,非洲 的象牙海岸大象从10万头锐减到1500头。如 果偷猎活动不加禁止,到下世纪初,非洲大象将灭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额每年达50亿-9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犯毒活动的 第二大经济犯 罪活动。海洋生物的生存也面临严重威胁,每年有数百万头海豚、海龟丧生。 据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说, 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目前仅存400余只,濒临灭 绝。由于采用漂网捕鱼,许多鱼类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随着森林的滥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许多野生珍稀生物惨遭浩劫。如位于地球赤道一带的热带雨林,是天然的 动植物园,是地球 的生物宝库,又是“地球的肺”,但是,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20公倾的速率减 少,照此下去,不出100年,全球的热带雨林将荡然无存,大量珍稀生物也将随热雨林的消 失而灭绝。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小时有两个物种灭绝,照此下去,本世纪末,现有物 种1/5将会灭绝,生物多样性保护遭受 到严峻的挑战。 许多动物种类已濒临灭绝,仅是面临危险的脊椎动物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威胁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欧 洲的猛禽正遭到采集鸟蛋者的威胁,而老虎则面临着其出没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险。 传统的森林砍伐还不特别危险,而贫困和绝望却会导致不顾一切后果将其滥伐殆尽。经过几次好收获之后, 土地将会变得贫瘠,只能生长一些灌木丛。 如今这种破坏过程发展得如此迅猛,以致热带雨林正面临着在几十年内完全消失的危险。当森林死亡的时 候,死亡的不仅仅是树木,而是一个生态系统。失去绿色的土地,无疑会面临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许多物种 因而灭绝。
高中地理课件高中地理课件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复习
农
空间上:地域性
因地制宜
业
生
产
的
特
时间上:季节性和周期性
不违农时
点
农业的投入——产出
项目
自然条件 投 入 劳动力 因 生产资料 素
科技
产 农产品 出 副产品
主要要素
农业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种植园农业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游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蓄业
农
业
按生产对象: 4+3
的
按投入多少: 2+6
指向铁矿区位
指向港口区位
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
•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 1820.1 1.18We dnesday , November 18, 2020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1 8:06:20 18:06:2 018:06 11/18/2 020 6:06:20 PM
(1)按产品性质 重工业、轻工业
(2)按投入要素的比例 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 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
(3)按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原料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4)按产品的加工程度 采掘工业、加工工业(制造业)
(5)按工业发展程度 传统工业、新兴工业
M1产地
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 M1 、 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Q.
M2产地
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 、 M2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教大纲版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单元导入:1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
2 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5.1农业生产活动1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和动物2 人类通过文化交流,把自已培育的农作物和家禽、家畜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
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地域性:形成地域性的原因是: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的差别。
(二)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明显并且有周期。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投入:自然条件——热量、水、地形、土壤、光照等劳动力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比值已占到30%以上)产出:各种各样的农产品(食用、工业生产原料)农业的发展历史1 原始农业——热带雨林地区、北极地区等2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一般处在此阶段3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多已进入此阶段农业的分类1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2 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增产靠扩大耕地面积)密集农业(增产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 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值业种植园农业畜牧业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游牧业密集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粗放农业乳畜业混合农业5.2农业的区位选择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发展条件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经营方式——国营农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产出——小麦(春小麦)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发展条件——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经营方式——粗放的放牧业产出——藏山羊、藏绵羊、牦牛区位的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农业的主要区位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1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一个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部编版五年级第九课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第九课知识点【主题】部编版五年级第九课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从小揣摩宇宙奥秘的我们,曾对地球为何日夜更替、季节变换而感到疑惑。
然而,通过学习部编版五年级第九课的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我们打开了认识地球的大门。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表现为我们熟悉的昼夜更替,白天阳光普照,夜晚星光绚烂。
而地球的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公转的周期为365天。
地球公转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导致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和日照时间的长短。
二、地理经度和纬度地理经度和纬度是地球表面上用于确定地理位置的重要参数,它们不仅用于导航定位,还广泛应用于天文、气象、航海等领域。
地理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地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也就是东西方向的角度,用度、分、秒来表示。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因此被定义为0度经线。
东经表示地点位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边,而西经则表示地点位于本初子午线的西边。
地理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地点与赤道之间的夹角,也就是北南方向的角度,同样用度、分、秒来表示。
赤道被定义为0度纬线,北纬表示地点位于赤道北边,而南纬则表示地点位于赤道南边。
三、地球上的气候带与植被带了解地球上的气候带与植被带,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分布规律。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植被特点,地球可划分为极寒带、寒带、温带和热带四个气候带,以及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和热带雨林带四个主要植被带。
极寒带:位于北极和南极地区,气温极低,植被少,主要有苔藓和地衣。
寒带:位于冷带,气温较低,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如松树、云杉等。
温带:位于温带,气候适中,四季分明,植被种类丰富,如落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
热带:位于热带,气温高,植被茂盛,主要有热带雨林和草原。
四、经济活动与区位因素地球上的经济活动与区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理解不同地区的区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格局。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九课
煤炭工业
三、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资料: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
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 需求量有所减少。1957年鲁尔区共有141家煤矿,雇用了50万 以上的矿工。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同时, 技术的发展使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减少。煤炭工业就 业人数从19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2/3。70年代后, 大工业衰落的趋势已十分明显。80年代问题越来越大,到80年 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自从70年代末期,这个工矿之都再也不敌随后崛起的日、韩 和拉美等国钢铁价廉倾销,快速走向经济衰败之路。煤矿和钢 铁厂逐个关闭。
铁矿石 2吨 1.8吨 1.3吨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2.调整工业布局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旧厂改造的现代商业园区
钢铁厂废墟上新建的展览馆
铸铁厂旧址改造科技产业园区
杜伊斯堡的生态景观公园
三、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衰 落 的 原 因 煤炭的能源 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 铁过剩 新技术革 命的冲击 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产钢、出口钢越来越多 1800 1900 1980 年份 年 年 年 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焦煤 4吨 2吨 0.75吨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3.充沛的水源 利珀河 莱茵河
鲁尔河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4.便利的水陆交通 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莱茵河上的铁矿运输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5.广阔的市场 德国、西欧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 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从本单元开始,高中地理转入到人文地理内容。
从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看,它贯穿了以人类与环境关系这条主线,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协调人地关系,使自然、社会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上册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下册讲述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顺理成章的。
从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材内容的基本框架看,下册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由地的内容推广到人类的活动,讲人类如何要自然环境中,为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在自然地理知识基础上的发展,是高中地理的知识的核心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最基本的两类生产活动方式就是农业和工业。
因此本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作为下册的开篇。
从我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路线角度看,对学生进行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地理知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因而对本单元的教学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说上册主要讲述地理的四大环境,它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知道世界,了解环境,那么下册则是在此基础上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是人类与环境协调相处,共同进步,持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环境继续深化认识的过程。
人类生产活动的实质是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或行为,这种利用一方面表现为客观的规律性(地域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主观的能动性(选择性)。
地域性是地理学最显著的特征,教材重点对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选择性体现人的主体作用,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人与地理环境的和平共处、和谐发展,这是编者对本单元地理知识选取、构建、编组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们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高一地理第五单元知识点的总结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高一地理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密集农业商品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优良的天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广阔的市场需求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央大平原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商品农业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商品农业密集农业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广大交通便利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相关特点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原料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工业惯性的影响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工业联系: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形成类型: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发展特点: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代表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美硅谷;中关村主要区位因素原料、廉价劳力人才、环境、交通主要部门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电子、航天、生物工程工业地域特点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分散为主产品特点重、厚、长、大轻、薄、短、小生产规模大小科技人员比例低高生产增长速度慢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短研发费用低高发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密集农业商品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优良的天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广阔的市场需求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央大平原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商品农业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商品农业密集农业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广大交通便利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相关特点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原料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工业惯性的影响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工业联系: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形成类型: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发展特点: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代表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美硅谷;中关村主要区位因素原料、廉价劳力人才、环境、交通主要部门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电子、航天、生物工程工业地域特点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分散为主产品特点重、厚、长、大轻、薄、短、小生产规模大小科技人员比例低高生产增长速度慢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短研发费用低高发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密集农业商品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优良的天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广阔的市场需求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央大平原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商品农业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商品农业密集农业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广大交通便利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相关特点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原料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工业惯性的影响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工业联系: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形成类型: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发展特点: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代表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美硅谷;中关村主要区位因素原料、廉价劳力人才、环境、交通主要部门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电子、航天、生物工程工业地域特点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分散为主产品特点重、厚、长、大轻、薄、短、小生产规模大小科技人员比例低高生产增长速度慢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短研发费用低高发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鲁尔区
一、鲁尔区
项目 面积 人口 工业产值
数量
占全 国比
例
4595 570 km2 万
(缺)
1.3%
9%
40%(曾 经)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煤田
鲁尔区煤炭 地质储量为2190 亿吨,占全国总 储量的3/4,其中 经济可开采量约 220亿吨,占全 国的90%。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2.离铁矿区较近
法国东北部铁矿 来自国外的铁矿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3.充沛的水源
莱茵河
利珀河
鲁尔河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4.便利的水陆交通 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莱茵河上的铁矿运输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5.广阔的市场 德国、西欧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
的市场。
三、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业;②改造煤炭、钢铁工业;③新兴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④煤炭
和钢铁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A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6.关于鲁尔区交通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天然河流与人工运河连成一体 B.这里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 C.高速公路交织成网 D.空运和管道运输四通八达
•
高中地理新教材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九课
一、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一般是在丰富的 煤、铁资源基础上, 以纺织、煤炭、钢铁、 机械、化工等传统工 业为主,以大型工业 企业为轴心,逐渐发 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发展基础 工业部门 生产规模 工业分布
一般在煤、铁资 源丰富的地区
以纺织、钢铁、机械、 煤炭、化工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后, 鲁 尔区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 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
钢铁工业
煤炭工业
三、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资料: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 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 少。1957年鲁尔区共有141家煤矿,雇用了50万以上的矿工。从60年 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同时,技术的发展使钢铁、汽 车、造船业需要的人减少。煤炭工业就业人数从1962年起开始下降, 到1996年已减至7万人。炼钢业失去了4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 人数减少2/3。70年代后,大工业衰落的趋势已十分明显。80年代问 题越来越大,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练习
3.煤炭在能源中地位下降的原因有( B )
A.能源消耗越来越少 B.石油、天然气广泛使用 C.煤炭价格不断上升 D.煤炭储量接近枯竭
4.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衰落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A )
A.煤炭、钢铁 B.电力、化学 C.机械、电力 D.钢铁、化学
练习
5.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是: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
铸铁厂旧址改造科技产业园区
杜伊斯堡的生态景观公园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德国经济部人士表示,经过多年的 努力,鲁尔区目前已从“煤钢中心” 逐步变成了一个煤钢等传统产业与信 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 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仍然是该 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
大型化,生产大 批量标准化产品
高度集中以降低 运费和能耗
英国中部
德国鲁尔区
我国东北部
美国东北部
一、鲁尔区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包括了11个县市,其 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鲁尔区有全世 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 四通八达。 鲁尔区的工业有近200年的历史。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 阶段》一书中多次提到的钢铁康采恩克虏伯公司1811年建于埃森市。 随近,蒂森公司、鲁尔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 著名的重工业区。
——德国作家Heinrich Boll 1958年形容魯尔区
三、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衰落的原因
煤炭的能源 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 铁过剩
新技术革 命的冲击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新年技份术炼钢1的80耗0年煤量逐19渐0降0年低 1980年
焦煤
4吨
2吨 0.75吨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0.620.1 0.6Tues day, October 06,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7:5 6:2407: 56:2407 :5610/ 6/2020 7:56:24 AM
产铁钢矿、石出口钢2越吨来越多1.8吨 1.3吨
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2.调整工业布局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旧厂改造的现代商业园区
钢铁再也不敌随后崛起的日、韩和拉 美等国钢铁价廉倾销,快速走向经济衰败之路。煤矿和钢铁厂逐个 关闭。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著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紅褐 色的污水,还有飄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 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为灰色。紅 瓦白墙,綠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遙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學工 厂林立的萊因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調成的鸡 尾酒。
练习
1.关于德国鲁尔区工业区位条件的错误叙述是( A )
A.优质的铁矿 B.丰富的煤炭 C.充足的水源 D.便捷的交通
2.关于鲁尔区的正确叙述是( B )
A.被称为“法国工业的心脏” B.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C.西欧发达的农业为它提供了广阔市场 D.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的重工业和资源对德国发动战争起了重 要的作用。克虏伯公司在二战中积极从事军火生产,为纳粹制造武器 。蒂森公司在二战中成为希特勒政府的财政支柱。
战后这一地区进行了重建,鲁尔区年产煤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 90%。鲁尔的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鲁尔区密集着炼钢、轧 钢、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气设备制造等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