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文道观

合集下载

唐代-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为朗州司马。

到了元和十年(815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从朗州被召回京。

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同年又贬往连州。

原文:
玄都观桃花
唐代-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翻译: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注释:
⑴元和:唐宪宗年号,公元806~820年。

十年:《全唐诗》作“十一年”,是传写之误。

⑵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

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

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

拂面:迎面、扑面。

⑶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

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

⑷刘郎:作者自指。

去:一作“别”。

从“刘、柳”到“韩、柳”——刘禹锡与古文运动疏离的文学史解读

从“刘、柳”到“韩、柳”——刘禹锡与古文运动疏离的文学史解读

武陵学刊Journal of Wuling2021 年 5 月第46卷第3期May 2021Vol.46 No.3从“刘、柳”到“韩、柳”——刘禹锡与古文运动疏离的文学史解读余莉(湖南文理学院文法学院,湖南常德415000)摘要: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古文家,唐贞元、太和期间,其文学成就与柳宗元并举。

然而,受永贞革新过程中的流言蜚语之累,后代史书对其人格操行评价不高,故不为宋初文坛重视;在儒学复兴与道统重建中,刘禹锡的文 道观不若韩愈旗帜鲜明,对古文运动持冷静态度,又不为宋人所喜;在创作上刘禹是重视论体文,与宋代古文运动的文体审美发展相悖,故而终被古文运动疏离在外遥唐代之野刘、柳”也一变而为宋代之野韩、柳”遥关键词: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古文运动中图分类号:I2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014(2021 )03-0059-07DOI:10.16514/43-1506/c.2021.03.009后世论唐代古文运动,以韩、柳并称。

其实,在 唐代贞元(785—804)、太和(827—835)期间,文坛 上不是韩、柳并称,而是刘、柳并称。

刘,即刘禹 锡,他不仅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唐代著名的古文家。

《旧唐书》刘禹锡本传称“禹锡精于古文,善五 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1]4210,并在提及贞元、太和之间文坛时说“贞元、太和之间,以文学耸动缙 绅之伍者,宗元、禹锡而已。

其巧丽渊博,属辞比 事,诚一代之宏才。

如俾之咏歌帝载,黼藻王言,足以平揖古贤,气吞时辈。

而蹈道不谨,昵比小 人,自致流离,遂隳素业。

故君子群而不党,戒惧慎独,正为此也。

韩、李二文公,于陵迟之末,遑遑仁义;有志于持世范,欲以人文化成,而道未果 也。

至若抑杨、墨,排释、老,虽于道未弘,亦端士 之用心也”[1]4215期6。

《旧唐书》认为刘禹锡、柳宗元的成就主要在文学,而韩愈、李翱的主要贡献在儒 学。

又唐赵璘《因话录》记载:“元和(806—820)以来,词翰兼奇者,有柳柳州宗元、刘尚书禹锡及杨公。

千家诗(二十七)——玄都观桃花

千家诗(二十七)——玄都观桃花

千家诗(二十七)——玄都观桃花玄都观桃花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大家好,咱们还是继续来品味千家诗的七言绝句部分。

今天我们来看的这首诗,名字叫作《玄都观桃花》,作者是刘禹锡。

先来介绍一下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豪”之称,可以想见他的诗一定是充满了豪气,风格爽朗刚健。

下面啊,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豪气的。

先看题目《玄都观桃花》,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没错,它的形式和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庆全庵桃花”如出一辙,是描写玄都观盛开的桃花。

玄都观呢,是当时长安城内的一座道观,一般来说,我们看和宗教有关的地名,如果这地方叫“XX寺”、“XX庵”,那基本都是佛教的场所(清真寺除外啊),如果叫作“XX观”,那基本就可以断定是道教的活动场所,以后大家去各地游玩旅行的时候可以多留意一下。

那我们说,一座本应该清修的道观中开满了鲜艳的桃花,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我们一起来看诗的内容。

第一句说“紫陌红尘拂面来”,“陌”就是街道的意思,而“紫陌”之专指首都长安的街道。

古人认为紫色是非常尊贵吉祥的颜色,所以多用这种颜色来形容与帝王、皇家有关的事物,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北京的故宫原来是明清皇帝的皇宫,叫作紫禁城。

那“红尘”呢,这里是指大街上扬起的尘土。

既然能够扬起尘土,那必然是车水马龙,行人众多的一幅繁华景象,所以,很多作家都喜欢用“红尘”来形容人世繁华。

那么这句话就是说,京城长安的人大街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

那如此这般喧闹的景象,像赶集一样,到底是有什么好事吗?第二句就说“无人不道看花回”,人们都说自己是刚刚赏花回来的。

那么究竟是哪里的花如此有吸引力,居然能让几乎全城的百姓去争相观赏呢?下一句就告诉我们“玄都观里桃千树”,玄都观里啊,有超过上千颗桃树呢。

大家想一想,那桃花盛开的的话,将是多么灿烂绚丽的景色。

到这里,我们看,似乎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和谐。

古诗再游玄都观翻译赏析

古诗再游玄都观翻译赏析

古诗再游玄都观翻译赏析《再游玄都观》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言】刘禹锡几度贬官,看到满朝新贵仅是攀龙附凤之辈,心中愤愤不平,于是写了前一首诗,借桃花矛以嘲讽:“你们这些都是什么东西,都是我走后才来的小辈——“尽是刘郎去后栽!”为此刘再度被贬。

十四年后,刘再次复出,重游玄都观,感慨万千,写下《再游玄都观》,表现了刘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注释】百亩:表示面积大,并非实指。

中庭:一作“庭中”。

庭,指玄都观。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菜花:野菜花。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刘郎:即作者刘禹锡。

【翻译】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鉴赏】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行走丨南岳玄都观记

行走丨南岳玄都观记

行走丨南岳玄都观记南岳人一般不叫玄都观,都说半山亭,这是有讲究的。

南岳主峰祝融峰的高度,以前说是1290米。

南宋文武盖世的衡山人赵葵夸张道:“祝融万仞拔地起,欲见不见青霄里。

”现在官方公布数字是1300.20米,据说还在慢慢地增高。

半山亭刚好处于南岳山腰,循古道石磴登山,上山30里,下山30里,到了这儿都是一半的路程。

半山亭原来的确有一个亭,叫省心亭,建于南齐时代,算起来也有1500多年了。

但南岳人嫌省心亭名字难记,不晓得谁最先叫半山亭,叫来叫去叫惯了,后来这个亭子废了,人们还在叫。

如今作为一个地名,它多半指的是道教玄都观。

玄都观山门两边刻着一副联语:“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需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

”到半山亭见“玄都观”三个字,总难免想起唐诗《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那是刘禹锡的长安玄都观,南岳山上的十方玄都观,建于清末同治年间,是在省心亭旁边南齐时代的吸云庵旧址上兴修的。

光绪六年(1880年),衡山人谭鑫振高中庚辰科探花,钦授翰林院编修。

这年冬天,他奉旨回乡省亲祭祖,游玩南岳衡山时,结识当家师谭教清,相互一聊,知是同宗同派,自然格外亲热。

应家门道长之请,探花公欣然撰写《半山亭记》,文曰:半山亭居祝融之半,林壑幽秀,院宇清虚,名山之胜境也。

余乞假归谒衡岳,小憩于此,教清真人出见,询其俗姓,乃吾宗也。

自云接管十余年,前岁邀同本处士绅,捐修玉皇殿,开十方丛林,以广其传,南宗北派,皆得托足。

爰聚介众,明定章程:如监院三年一换,不得私举,杜纷争也;徒众必守清规,不得专擅,防混杂也。

善虑始而能图成,可为护法宗主矣。

因从其请而记之。

他日道树森梢,宝堂岌嶪,犹相约为后游也。

时光绪六年,岁次庚辰仲冬月中浣,翰林院编修邑人谭鑫振记。

谭鑫振能够考取一甲第三名,文章那是没得说的。

其实他的书法也很好,只不过被文名所掩,但《中国书法大辞典》《湖南书法史》都有他的小传。

刘禹锡对宋代理学的影响

刘禹锡对宋代理学的影响

刘禹锡对宋代理学的影响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刘禹锡的思想观念对宋代理学家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对宋代理学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刘禹锡的诗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被许多宋代理学家所借鉴。

例如,朱熹就是一位深受刘禹锡文学影响的理学家,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到刘禹锡文学风格的影子。

其次,刘禹锡的思想观念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禹锡的思想观念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他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这一观念对宋代理学家们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理学家们在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的过程中,刘禹锡的思想观念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刘禹锡对宋代理学的哲学思想也产生了影响。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辩证性,他主张事物的发展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

这一观念对宋代理学家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们更加关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思想观念和哲学思想等方面。

他的成就和思想观念为宋代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赏析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赏析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赏析《再游玄都观》刘禹锡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名《再游玄都观》,自从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如此又过了十四年,刘禹锡回到了长安,再次来到了玄都观。

就因为一首在这里写的诗,让他又尝尽了十四年的贬谪之苦。

而且在这十四年里,他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人,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最好的朋友柳宗元。

所以他怎么能不对这个地方耿耿于怀呢,这次他写了一个序,我们先来品读一下,会对他当时写诗的初衷有更多的了解:“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字词典故“贞元二十一年”:即805年。

“寻”:顷刻,不久。

在本诗应该是很快的意思。

“牧”:管理。

赏析刘禹锡说,我在贞元二十一年的时候,在京城的官职是“屯田员外郎”,当时这个道观里并没有花草树木。

也正是那一年,我离开京城,准备出去管理连州,但很快就被转贬为朗州司马。

在这个序中,刘禹锡特地提到了自己当时的职位是“屯田员外郎”,所以玄都观没有花草树木,他是比较清楚的,应该是职务范围内的事务。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字词典故“京师”:指首都。

【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

师者何?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后世因以泛称国都。

】“遂”:于是。

“志”:记,记载。

赏析刘禹锡说,我在朗州居住了十年,才被召回到京城,当时人人都在传说,有道士亲手种植仙桃,满观的桃花盛开的时候,就如同红霞一片。

刘禹锡发扬文化的事例

刘禹锡发扬文化的事例

刘禹锡发扬文化的事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和改革家。

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唐诗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刘禹锡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

他早年师从名士皎然,后来又与文豪韩愈、柳宗元等人交游,相互切磋文学。

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刘禹锡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风格。

他主张“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该承载思想、传承文化。

在诗歌创作中,他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强调个性表达,追求语言的简洁、自然和真挚。

这种创新的文学观念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一代文学风潮。

刘禹锡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古典文献,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注解经典,撰写史书。

他的著作《史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刘禹锡还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他深入民间,收集民歌、民谣,整理民间故事和传说,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传承者,还是一位文化创新者。

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反对腐败,强调法治,这些思想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他的诗歌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刘禹锡的文化观念和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豪”,成为唐诗的代表之一。

他的文化思想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他对文化传承的贡献也为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刘禹锡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传承者、创新者和发扬者。

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唐诗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文化观念和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游玄都观并引·刘禹锡》原文与赏析

《再游玄都观并引·刘禹锡》原文与赏析

《再游玄都观并引·刘禹锡》原文与赏析刘禹锡余贞元二十一年(805),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

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828)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作于大和二年(828),是《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小序,清楚地说明了诗人的创作意图。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昔日迫害八司马之权贵已死亡殆尽,刘禹锡之官职也稍有恢复。

但他并未忘怀往日积愤,回到长安后偏要再游玄都,重提旧事,表现了斗志不衰,依然故我的倔强性格。

这首诗仍用比体。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实际上暗寓满朝盛极一时的新贵之烟消云散,好景不常,颇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意味。

开头“百亩”言玄都观庭园之大,可见昔日声势之煊赫;然而如此广阔之庭园,如今已经有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庭园,半是青苔,说明其地早已人迹罕至,冷落不堪。

这不禁使人想起十四年前炫耀一时的千树桃花,它们到哪儿去了?“净尽”,桃花没了,只剩下无人观赏的野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这两句同前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二句一热闹,一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

先前的繁盛,现在的荒凉,而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说明这道观早已没有什么人来游赏了。

在这里,作者仍以桃花喻昔日之新贵。

十四年政治斗争的风风雨雨,昔日衣朱衣紫,红极一时,权倾京师,不可一世的新贵已死亡的死亡,失势的失势,他们的位置已被另外一些人所取代,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

诗人这样着笔,表面似乎不露声色,内里讥讽、鄙夷之情溢于言外。

第三句深入一层,由“桃花净尽”联想到“种桃道士”,用反诘的句式,交待“手植仙桃”的“道士”不知去向,把玄都观的今昔变化写足。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全诗翻译赏析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全诗翻译赏析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全诗翻译赏析《再游玄都观》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重提旧事,向打击作者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全诗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种桃的道士哪去了?前回的刘郎今又来。

【出自】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11)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释:屯田员外郎:官名。

掌管国家屯田及官员职田配给等事。

出牧连州:出任连州刺史。

汉代称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牧,唐代称为刺史。

寻:不久。

前篇: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旋:立刻,很快。

有:通“又”。

有、又放在两位数字之间,表示整数之外又零多少,是古代人的习惯用法。

主客郎中:官名。

负责接待宾客等事务。

荡然:空空荡荡的样子。

兔葵: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林中或林边草地阴凉处。

后游:后游者,后来的游人。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百亩:表示面积大,并非实指。

中庭:一作“庭中”。

庭,指玄都观。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菜花:野菜花。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刘郎:即作者刘禹锡译文贞元二十一年我作屯田员外郎,当时这个观里没有花。

那年贬我出去作连州刺史,不久又贬为朗州司马。

过了十年,召我回京,人人都说有道士亲手栽植了仙桃,满观如红霞,于是才有前首诗以记一时之事。

接着又派出作刺史,现在十四年了,我又回来作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观,空空荡荡的连一株树也没有了,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摆动。

因此再题二十八个字以等待后来的游人指教。

温州道教、道观的那些事儿

温州道教、道观的那些事儿

温州道教、道观的那些事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的诗句,令人联想到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以及遍布浙南丛山峻岭间大大小小的道观。

温州多山,洞宫山脉、雁荡山脉、括苍山脉贯穿浙南大地。

道教的各处建筑,建置于名山景区,隐于岩石崖壁间,给人以肃穆、神秘之感。

南雁荡山仙姑洞道观大若岩陶公洞腾蛟银坑灵运道观道祖老子的“道法自然”理论,深刻影响着道教场所的选址,道观建筑往往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据温州市道教协会资料显示,全区建有道教宫观共1915所,其中浙江省政府发证276所(道教宫观),市政府发证729所(道教固定场所),民间信仰场所910所。

道教场所的名称有道观、道院、宫、洞、祠、阁、殿、堂、庵、池、楼等等,而观与宫尤其多。

紫霄道观这是位于市区景山北麓的紫霄道观,它是温州市道教协会的驻地。

该道观始建于元朝泰定元年(1324)。

一九八一年时,现任陈崇杰道长主持重建,后逐年扩建,三进、二轩、占地面积3600余平方米。

陈崇杰是中国道教协会理事、浙江省道协副会长、温州市政协常委、省人大代表。

仰义洞桥山上清宫上清宫,位于鹿城区仰义乡洞桥山之颠,我们从市区驱车向西行,低头不见抬头见。

这座建筑始建于嘉靖癸丑年(1553年),四周林幽花茂,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水心殿在温州市政府的西侧,惠民路以西的横渎,有一座水心道观(水心殿),座落于水心屿上,始建于1172年,距今已有893年。

大南门白马殿位于闹市区大南门的白马殿,四周尽是高楼大厦,置身其间的宗教建筑,格外显眼。

温州人把佛教寺院统称“佛殿”,以为殿是佛教专有的建筑。

其实,殿仅仅是建筑物的名词,它是指比较高大的屋子,比如大殿、前殿、正殿。

佛教寺院有殿,道观里也有殿。

鹿城海坦山山元道观杨府山瞿屿道观瞿屿道观,座落于鹿城区杨府山北山瞿屿之地,创建于宋朝年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上江道观上江道观(原名筲箕凃新殿),坐落在鹿城区筲箕凃地方,东靠上陡门新浦;南靠江滨路桥边,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历史悠久。

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

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

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刘禹锡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有着“诗豪”之称的刘禹锡诗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诗文俱佳,是唐代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是以清隽明朗、简洁自然为基本风格,在流派众多的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虽然时代的政治斗争在刘禹锡的诗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但他的诗中,中唐时期盛行的道教及其思想烙印却仍不能被完全掩盖。

一、刘禹锡诗中丰富多样的道教意象宗教与文学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都需要丰富奇谲的意象。

道教思想对刘禹锡的影响之一,正表现在道教为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提供丰富意象。

在刘禹锡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是昆虫鸟兽,这些意象的出现往往与刘禹锡乐观昂扬斗志的精神的自述分不_。

刘禹锡使用的不少鸟兽形象都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如在《飞鸢操》中,刘禹锡写道:“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

”诗中,刘禹锡一连使用了“ 青鸟”、“仙禽”两个鸟类意象与鸢形成对比,赞美青鸟和仙鹤的高贵。

这两种品行高洁的鸟类意象都与道教相关,青鸟是道教神话中女仙的首领西王母所住玉山上的神鸟,是道教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而“仙禽”,即是仙化的白鹤,在道教中是仙人的坐骑,是长寿和灵性的象征,也成为了道教仙学的“图腾”。

在刘禹锡的诗歌中,运用了鹤的意象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鹤叹二首并引》:“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

”《秋词二首》:“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

刘禹锡还将道教场所、道教人物等具有浓烈道教意味的特定意象广泛用于诗歌创作,扩大了诗歌艺术发生的时空边界与人物设定。

在《秋萤引》、《武陵书怀五十韵》等诗中出现了承露台、昆仑山、玉坛、玄都观等道教色彩浓厚的场所意象。

以道士入诗的诗作有《伤桃源薛道士》、《闻道士弹思归引》等,刘禹锡在叙述道士生活或回忆与道士交往的过程中抒发对其生活的向往与自己的志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刘禹锡的涉及道人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了女性形象。

三年级语文讲义-语文知识能力拓展:刘禹锡(无答案)全国通用

三年级语文讲义-语文知识能力拓展:刘禹锡(无答案)全国通用

刘禹锡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诗人,被称为“诗豪”,彭城(江苏徐州)人。

曾经积极参与由王叔文主持的变法运动。

后来改革失败,多次被贬官。

代表作:《乌衣巷》、《石头城》、《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陋室铭》知识链接刘禹锡二进玄都观玄都观是唐代长安城郊外的一座道观。

这座看似不起眼的道观,大诗人刘禹锡曾两次专程前来游览,还为它写过两首有名的诗呢!那么,这小小的玄都观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刘禹锡和它之间又有什么故事呢?公元815 年,王叔文变法失败,曾参与变法的刘禹锡被贬到湖南做朗州司马,十年后的春天才回到长安。

一天,他去玄都观赏桃花,随口吟出了一首《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短短四句诗看似简单,其实饱含了诗人的怨愤。

最后两句表面是写他离开长安的十年里,玄都观里新栽了许多桃树,实际上是讽刺朝廷里那些政治“暴发户”,他们都是在刘禹锡离开长安之后才进入朝廷的,现在却成了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

讽刺的诗句流传开来,自然激怒了这些朝廷新贵。

因为这首诗,刘禹锡又被贬到更远的广东做连州刺史,一去就是十四年。

诗人再次回到长安时,已是一个白发老翁了。

想起多年前的情景,他感触很多,心情复杂,又写下了这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几十年的岁月,改变的不仅是玄都观的景色,还有官场上恩恩怨怨的人们。

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还在结尾处带着一丝“狡猾”的得意。

怎么样?这个写诗的老翁是不是有一些可爱呢?(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也许你早就听说过这两句诗,但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

乌1【唐】刘禹锡朱雀桥②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1 乌衣巷:南京秦淮河南岸的一条巷子,三国时曾经是吴国部队的营房,因为当时的士兵都穿黑色衣服,所以这条巷子被叫作“乌衣巷”,东晋时是名门贵族居住的地方。

刘禹锡的经典故事

刘禹锡的经典故事

刘禹锡的经典故事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经典故事很多,下面介绍其中几个:
1. 刘禹锡游玄都观:刘禹锡曾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他游览玄都观时,写下了《游玄都观》一诗,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两句诗,表现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豪情。

2. 刘禹锡与柳宗元: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好友,两人曾一起参加政治改革,共同倡导“永贞革新”。

改革失败后,两人都被贬到边远地区。

柳宗元在贬谪地病逝后,刘禹锡写了《重游玄都观》一诗,其中“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两句诗,表现了刘禹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 刘禹锡的诗才:刘禹锡的诗才横溢,他的诗作被誉为“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他的代表作《西塞山怀古》一诗,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感慨。

这首诗被誉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4. 刘禹锡的豪情:刘禹锡虽然曾被贬到边远地区,但他始终保持着豪情壮志。

他游览洞庭湖时写下了《望洞庭》一诗,其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几句诗,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之,刘禹锡的经典故事很多,他的乐观、豪情、才华和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再游玄都观全文赏析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全文赏析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全文赏析刘禹锡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被政敌借助《再游玄都观》的古诗诬陷他,导致他被贬出京。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再游玄都观全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赏析一这首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

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

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

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

文化名山之十一:道教祖庭龙虎山

文化名山之十一:道教祖庭龙虎山

文化名山之十一:道教祖庭龙虎山龙虎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代诗人刘禹锡这句诗,是对“中国道教第一山”——龙虎山最好的诠释。

的确,龙虎山虽无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但自古享有“仙灵都会”之誉,是中国道教发祥地,被世人誉为中国道教的天然博物馆,其赋存精神之崇高,历史文化之悠久,科学价值之丰富,使其无论在帝王将相面前,还是在芸芸布衣百姓心中,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这是道教对宇宙生成论的经典概括。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思想教义、阴阳哲学,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厚重人文,是记录中国农耕文明时代自然文化遗产的一部史书,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所以,从道教文化的高度上来说,龙虎山不仅是中国道教的“喜玛拉雅山”,更是世界道教文化的屋脊。

龙虎山中国道教,根在龙虎山山丹水碧天蓝风清,这是龙虎山作为有形的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妙曼景致。

道源教宗天师祖庭却是龙虎山作为无形的山,耸立在人们心中的人文丰碑。

是的,道教文化的厚重传承让龙虎山光彩夺目。

今天,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龙虎山,已经积淀成一部博大深邃的东方奇书。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彰显着龙虎山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与精神。

回溯到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春天。

这一天,在龙虎山的碧水丹山之间,来了位风尘仆仆、气宇轩昂的行者。

当他的脚步走遍了东汉的山山水水之后,一到龙虎山,就再也不想迈步了,龙虎山这方仙地圣土深深地让他陶醉了。

于是,他和他弟子王长直上云锦山,潜心修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云锦山就成了今天的龙虎山,而这个炼丹之人,就是中国道教的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从此,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教组织开始形成,从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今,一千九百年来天师道一脉息息相承。

道教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并完全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学道、修道、成道而乘龙升天,被誉为道教始祖。

刘禹锡《洗心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禹锡《洗心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禹锡《洗心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刘禹锡《洗心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刘禹锡《洗心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刘禹锡《洗心亭记》原文及翻译刘禹锡原文: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

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

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

啸侣为工,即山求材。

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

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

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

修竹万竿,夏含凉飔。

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

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

②弭:消除。

③槃(pán):回旋,弯曲。

④坌(bèn):并,一起。

⑤榱(cuī):椽子。

⑥墀(chí):台阶。

⑦虡(jù):柱子。

⑧然上人:指义然。

上人,对僧的尊称。

译文: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

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

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

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

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

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

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

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

刘禹锡两首“玄都观”诗赏析

刘禹锡两首“玄都观”诗赏析

刘禹锡两首“玄都观”诗赏析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惠军明唐代诗人刘禹锡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其中两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的七言绝句诗很是特别。

这两首诗前后相隔十四年,但情感一脉相承,诗意前后衔接,精神依然如故,均在抒发诗人因宦海沉浮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失败后他被贬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在“巴上楚水凄凉地”整整呆了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

十年远离长安的贬谪生活,刘禹锡饱尝了人情冷暖,看尽了世态炎凉,但宦海沉浮没有磨掉刘禹锡的锐气与锋芒,归来的诗人仍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仍然是一身豪气。

当看到如今的朝廷为小人把持弊端依旧,他如鲠在喉、如芒在背,胸中愤懑不已。

这年春天,因听说“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诗人为了散心去京郊玄都观游览。

来到道观他见到春风里摇曳的桃花,如潮的游客,突然联想到如今满朝都是得势新贵、到处是趋炎附势的官风,于是挥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歌前两句写蜂拥而至观者如云的看花人,后两句写那玄都观里的千树桃花。

桃花艳丽百媚千娇,它是春天的宠儿和新贵,你看那熙熙攘攘的人流全都是奔它而来。

诗人通过写看花之人实际是讽刺比喻满朝的趋炎附势无耻之徒,这些人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他们千呼百应为数众多,破坏了淳朴世风。

刘禹锡诗中的千树桃花是隐喻十年来由于投机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这些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如今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猖狂一时,但刘禹锡却对这些显贵嗤之以鼻,轻蔑的认为他们仅仅是“刘郎去后”才被提拔任用的。

如果刘郎和他的一帮正直朋友还在的话,哪里轮得上他们着些无能之辈高坐庙堂之上?这首诗采用比拟的手法,极尽嘲讽之能事,酣畅淋漓宣泄被压抑的情感。

刘禹锡的这首诗很快流传开来,他触怒了权贵,结果又被赶出长安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刘禹锡未列“唐宋八大家”缘由考论

刘禹锡未列“唐宋八大家”缘由考论

刘禹锡未列“唐宋八大家”缘由考论钟业尉【摘要】Liu Yuxi's prose writing was considered under Han Yu and Liu Zongyuan, but he was excluded from the "Eight Masters", I gave two reasons:first, Liu's acceptance was not popular; second, the founda-tion to make the name "Eight Masters", the prose anthology in South Song ignored Tang ' s prose and had a tendency to Song's.%刘禹锡的古文成就在唐代仅列于韩柳之下。

其未列于“唐宋八大家”之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刘禹锡古文在宋代的接受度不高,传播不广,影响不足;其二,“唐宋八大家”成名的奠基期———南宋的古文选本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厚今尊宋”倾向,对唐文重视不够,故仅列在宋代影响巨大的韩柳二家,于他家不及。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8)005【总页数】5页(P74-78)【关键词】刘禹锡;接受;厚今尊宋【作者】钟业尉【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刘禹锡在中唐虽以诗闻名,但其古文于韩柳之外独具特色,亦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可列于韩柳之后而称第三。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于昌黎、柳州以外,自为轨辙。

”[1](P1190)宋人王正德《余师录》卷三引李仆之言曰:“吾尝论唐人文章,下韩退之为柳子厚,下柳子厚为刘梦得,下刘梦得为杜牧,下杜牧为李翱、皇甫提,最下者为元稹、白居易。

”[2](P778)类似评论颇多,此不赘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 “ 道”这一概念 ,联系后面 的 “ 咸系于 哥谟宥密” ,可知 他的 “ 道”是天地 自然与人事功利的连 结点 。我们似乎可 以
由此推知刘 禹锡 心目中天地 自 然是 “ 之本体 , 人事功 道” 而

刘 禹锡对 文、道 、志之认 识
利则是 “ ”之用 ( 称之 为 “ 道 他 道之行止” 。文章创作源于 ) “ 道”之本体 ,即天地之气 ,然而文章之好坏则要 由 “ 道”
“ 诗言志”、 “ 文载道”是我 国古代 文论最主要 的两个 论题 。 然而 , 关于 “ 道”的具体 内涵则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文学创作本涉及到诸多方面,一个作家因受个性、学历、创
之用即是否 “ 咸系于 谟 宥密”来作为评判标 准。 自从 尚书 ・ 尧典 提出 “ 诗言 志”的说法 以来 ,历代
刘 禹锡 的文道观
苏文根
( 福建 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0 0 ) 5 0 7

要 :刘禹锡是 中唐古文运 动的积极参与者 , 对后世散文创作曾产生过较 为明显 的影响 ,故对其散文思想进行研 究很
有必要。 该文在介绍刘 禹 的散文创作 概况和成就后 , 刘禹锡所提文 、 的涵义及其诗论 与文论之 比较等方面对刘禹锡 的 锡 从 道
作 目的等因素 的影响 , 他们 心 目中的 “ ” 自 道 是不尽相 同。
笔者认为我国古代文论 中 “ 道”的涵义 虽多种多样 ,但最主 要的则有两种 :其一为广义的 “ 道”,即 自然规律 ;另一为 较狭义的儒家之道 。 前者可 以刘勰为代表 , 其 文心雕龙 ・ 原 道》将文 与天地万物相联系,认为 “ 生而文立 ,文立而言 心 明 ,自然之道也” 。 后者则 以韩愈为代表 ,他在 原道 中明确宣称他 的 “ 道”是 “ 尧以是传之舜 ,舜 以是传之禹 , 禹以是传之 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 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 之死 ,不得 其传焉 ” 4 。l并以所确立的儒
文道观进行 了分析 ,对进一步研 究刘禹锡散文 当不无助益 。
关键词:刘禹锡;文论;诗论;道;志
中图分类号:I0 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 2 9(0 0 2 0 4 — 2 63 2 1 2 1 )0 — 08 0 然之道 。他在 唐故衡州刺史 吕君集纪 中称 : “ 五行秀气 得之居多者为俊人 ,其色潋滟于颜间,其声发而为文章。” 认为文章是因人得五行秀气而产生的。 点在 唐故相国李 这 公集纪》说的更具体 : “ 以正气付伟人 ,必饰之 ,使光耀 天 于世 。 粹和氤氲积于 中, 铿锵发越形乎文。文之细大视道之 行止 , 故得其位者文非空言 , 咸系于舒谟宥密 , 庸可不纪?”
家道统继和文相联系则较为少见 。 禹锡 刘
在 献权舍 人书 》中说 : “ 乃今道未施于人 ,所蓄者志 。见 志之具 ,匪文谓何?是用颛颛恳恳于 其间,思有所寓 ,非笃 好其章句 ,沈溺于浮华 。”很明显 ,刘 禹锡此处的 “ 志”和 “ 道”是分 不开 的, “ 道”施于人则为人事功利 ,即前面所 谓 “ 道之行 止”的 “ 行” ;当 “ 道”未施于人之时,则蓄于
第 3 卷 第 2期 1 21 年 2 00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i f ce c n n i e r g o r a o Hu a i e st o i n e a d E gn e i y S n
、0 . O2 『131N . Fe 2 0 b.01
这句话中, 禹锡首先认为文章之作是天地粹和氤氲之气积 刘 于人的一种发泄形式 ,这继承 了 文心雕龙》 “ 人文之元 , 肇 自太极”的说法 ,而说的更为具体 。紧接着 ,他明确提 出
刘禹锡散文作 品今存 2 2卷 ,共 2 3篇①,其中除赋、 2 铭 以及骈 体文之表、状外 ,皆为散体单行之古文 ,而刘禹锡 的散文思想则 散见于集纪与杂著两类之 中。 记纂 渊海 》引 李朴言云 :“ 吾尝 闻唐人论文 章 :下韩退之为柳子厚 ,下柳 子厚为刘梦得 ,下刘梦得为杜牧 ,下杜牧为李翱 、皇甫浞 , 最下者为元稹 、自居易 。 J ”I ’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称 :“ 禹
收稿 日期 :2 0 —0 — 1 09 9 7
作者简介 :苏文根 (95 18 一),男,福建福安人 ,福建 师范大学文学 院 20 0 7级古代 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为唐宋文学 。
4 8
病 ,涉秦 汉复起 ,汉之文至列 国而病 ,唐兴复起 。夫政庞而 土裂 ,三光五 岳之气分 ,大音不完 ,故必混一而后大振 。”
之大者 ” ,为见 “ ”之文 。而 当道未得施展之 时,所为之 道
文 则仅是 “ 见志之具” ,然而 “ 志”也是 “ 道” 的一种表现 形式 ,所以 “ 见志之具”的文又并 非完全是 “ 文之 细者” , 非沉溺于浮华者可比。
此外 ,刘禹锡 在其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又 ) 提出 : “ 八音与政通 ,而文章与 时高下。三代之文至战 国而
锡早与柳宗元 为文章之友 , 称刘柳 ;晚与居易为诗友 , 号刘
自; 虽诗文似少不及 , 然能抗衡二人间, 信天下之奇才也 。 ”
由这些评价可知 ,刘文似乎仅次于韩、柳 ,而高于李翱、 皇甫浞。此外 ,刘文对后世 的影响也较大 ,如大苏诗文 就多 有学 习刘文之处②, 宋初李淑甚至认为刘文宜在柳文之上③ 。
人心之 中,即为 “ 志”,故 “ 道”与 “ 志”是一物 , “ 志”
是 “ 道”特定情况下的表现形式 。因此 , “ 志”是道之本体 与道之功用 的中间状态 , 是天地氤氲之气蓄于人而未发的状 态。 “ 当 道”得施行 时, 所作之文咸 系于舒谟宥密, 此为 “ 文
在文道关系的认识 中, 禹锡的 “ 刘 道”似乎更倾 向于 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