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7―2020年)》全文
精神卫生工作计划
精神卫生工作计划精神卫生工作计划1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领导协调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陆续出台,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规模和内容逐步扩大与完善。
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
为顺利推进《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的实施,协调部门间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特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
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
----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达到50%,达到80%。
----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达到70%,达到85%。
四工作指标与目标。
最新-202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0608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1-2020年)(2011-6-8修改稿)精神卫生工作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预防和干预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全民精神健康。
精神卫生与群众身心健康密切联系,是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精神卫生工作发展迅速,成绩显著。
建立了国家精神卫生工作协调制度,明确了部门职责;落实了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加强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制定了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制度,逐步推进医院与社区和乡村一体化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建设,促进了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互衔接;心理援助纳入了灾后重建工作,提高了公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意义的认识。
当前,精神卫生问题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我国有超过1600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抑郁症等常见精神疾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增长趋势仍将继续,精神疾病负担加重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制约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精神卫生工作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精神卫生服务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需要有较大差距,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在认真总结上一个十年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精神卫生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当前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指导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精神卫生工作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全面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针,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突出精神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制度、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全文【7】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全文【7】
7.精神卫生工作的社会氛围显著改善。
医院、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监管场所普遍开展精神卫生宣传及心理卫生保健。
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70%、50%。
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室)并配备专职教师,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三、策略与措施
(一)全面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
加强患者登记报告。
各级卫生计生、综治、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单位要加强协作,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和发病报告。
村(居)民委员会要积极发现辖区内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可应其家属请求协助其就医。
具有精神障碍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要落实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制度,按要求报告确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辖区内的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要及时登记,并录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预防、治疗和康复,来谈谈我国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首先,针对精神卫生问题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中,应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和意识,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
此外,应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人们提供科学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抵御精神疾病的能力。
其次,在治疗方面,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应提出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条件。
一方面,应加强对精神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应增加对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投入,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药物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最后,康复工作也是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康复方面,应加强对精神疾病康复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的康复意识和主动参与度。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康复机构和康复体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和全程化的康复服务。
此外,还应注重对康复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效果。
总之,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应以预防为基础,以治疗和康复为重点,加强精神卫生的宣传教育、机构建设和康复服务,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相信,只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得以顺利实施,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
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是一个涵盖了整个社会的工作计划,它包括了政府、社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广大市民的协作共同努力,在保证每个人健康和快乐的同时,为全社会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和幸福的环境。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总结。
一、总体目标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全面、系统地建设我国健康的心理环境,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创造一个更健康、和谐和幸福的社会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平等和自由的氛围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为社会注入更多的创造力和活力。
二、主要任务1. 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意识和认识。
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公众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和意识,使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2. 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3. 建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健全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公共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心理援助等服务,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热线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卫生服务。
4. 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倡健康文化,带动群众关注健康,增强群众自我预防能力,从而预防和化解心理健康问题。
5. 提高心理救援能力。
加强对于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心理救援,帮助受灾者及其家属缓解心理压力,化解人们的情感冲突,重建生命信心和未来梦想。
三、工作重点1. 提倡健康的心理生活方式。
鼓励人们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等,从而增加人们的自信心、快乐感、幸福感,防止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向公众普及基本知识和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
最新-《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9―220190年)》全文 精品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9―2020年)》全文篇一:《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学生姓名学专号:业指导教师二○一六年五月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摘要:为了改善我国日趋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政策颁布和施行是必不可少的,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国家发布了不少政策和规划,对解决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要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做的更好。
关键词:精神卫生问题状况;精神问题产生原因;精神卫生政策;政策实施正文: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在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忧虑,导致了一系列精神疾病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卫生政策的颁布和实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精神卫生问题严重,精神卫生政策不足11精神卫生疾病现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一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1]截止2019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30万。
当今,精神卫生问题更应引起国家和群众的高度关注。
12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不足以及服务水平有限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极为巨大的医疗服务资源,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医疗资源方面确实无法做到完全满足需求,看病难问题的存在便是医疗人员严重不足带来的后果。
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
不同地区资源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有着更为丰富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资源,这就使得欠发达城市及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卫生问题因为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和关注变得日趋严重。
截止2019年全国共有1650家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科开放床位数28100张。
精神科床位主要分布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中,占总床位数的86.4%;精神科床位密度全国平均为1.71张/万人,上海和北京最高,全国精神病专科医院床位使用率为92.4%,平均住院日中位数为45[2],床位不足情况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国办发〔2015〕4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度)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6月4日(此件公开发布)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精神卫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对于建设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强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精神卫生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下,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贯彻落实,组织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安排资金改扩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改善精神障碍患者就医条件,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支持各地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将严重精神障碍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重大疾病保障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范围,依法依规对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强制医疗,积极开展复员退伍军人、流浪乞讨人员、“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人员中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
关于印发《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民政厅(局)、公安厅(局)、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发展我国精神卫生事业,使精神卫生服务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广泛征求有关部委和单位及各地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2、《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起草说明及背景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二ОО二年四月十日附件1: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二ОО二年四月十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
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
前10 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
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还有约600万癫痫患者。
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
此外,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妇女、老年人、受灾群体等人群特有的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也都不容忽视。
国内外研究都提示,心理与行为问题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精神卫生问题作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共识。
2001年3月8日,江泽民主席在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的信中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努力为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创造适宜的环境"。
当前,我国精神卫生总体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距甚远,面临众多的问题和艰巨的任务,要求精神卫生工作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和提高。
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一、规划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
精神疾病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强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建立健全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的康复服务模式;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健全救治救助制度,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提升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积极营造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任务1. 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1)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各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服务功能完善。
(2)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提高基层精神卫生服务水平。
2. 提高精神障碍防治能力(1)加强精神障碍预防工作。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降低精神障碍发病率。
(2)加强精神障碍治疗工作。
提高精神科医师数量,提升治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 加强精神障碍康复工作(1)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
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2)推广康复服务模式。
在医院-社区间建立康复服务衔接机制,提高康复效果。
4. 完善精神卫生政策法规(1)完善精神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
(2)加强精神卫生政策研究。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2)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为公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满足心理健康需求。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全文【9】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全文【9】
落实救治救助政策。
各地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发挥整合效应,逐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水平。
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患者,要按照有关规定,资助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费用给予补助。
对于无法查明身份患者所发生的急救费用和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患者所拖欠的急救费用,要按照有关规定,先由责任人、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各类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基金、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等渠道支付;无上述渠道或上述渠道费用支付有缺口时,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给予补助。
对于因医保统筹地区没有符合条件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而转诊到异地就医的患者,医保报销比例应当按照参保地政策执行。
民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研究完善符合精神障碍诊疗特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做好贫困患者的社会救助工作。
对于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各级民政部门要及时纳入低保;对于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确有困难的,或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应当通过临时救助等措施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困难。
国务院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12.26•【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情况的报告——2023年12月26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雷海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受国务院委托,就精神卫生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国人大常委会把精神卫生立法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审议通过《精神卫生法》等重要法律,为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深入推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
一、主要工作进展和成效(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着力推进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建议,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融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等领域,强化统筹推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着力部署推进。
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
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实现对国内精神卫生工作的科学规划,目标明确,对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行动指南。
本文将围绕进一步规划和推进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这一主题对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进行详细阐述。
一、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的背景精神卫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社会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普遍性和严重性。
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精神卫生问题不断出现,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总体规划,对于保障国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的意义1. 丰富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全面、高效、含盖性强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卫生保健水平,更能让医疗资源充分利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实现由医疗服务向全生命周期保健服务的转变,推广康复服务,达到全面收治、康复和社会支持的目标。
2. 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建设。
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涉及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建设方面的规划,包括各级精神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和管理制度。
健全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探索精神卫生自费医疗保险模式,扩大精神卫生自费医疗保险范围,为广大人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保健卫生服务。
3. 推广全民心理健康教育。
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治未病”的预防目的。
大力推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在媒体、学校或者企业的渠道上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形成良好就医环境。
三、精神卫生工作总体规划的任务1. 建设全面、高效、含盖性强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全面、高效、含盖性强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在家庭、社区、医院等方面都可以得到精神卫生方面的保健服务。
2. 推广精神卫生疾病防治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建立全民健康档案,不断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培养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公众预防精神卫生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使人们自觉地参与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
内容1.1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精神卫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对于建设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强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精神卫生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下,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贯彻落实,组织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安排资金改扩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改善精神障碍患者就医条件,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支持各地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将严重精神障碍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重大疾病保障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范围,依法依规对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强制医疗,积极开展复员退伍军人、流浪乞讨人员、“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人员中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
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落实政府责任,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深入开展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精神卫生工作政府领导与部门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30万人,其中73.2%的患者接受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随访管理及康复指导服务。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7―2020年)》全文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7―2020年)》全文篇一:《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学生姓名:学专号:业:指导教师: 二○一六年五月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摘要:为了改善我国日趋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政策颁布和施行是必不可少的,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国家发布了不少政策和规划,对解决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要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做的更好。
关键词:精神卫生问题状况;精神问题产生原因;精神卫生政策;政策实施正文: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在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忧虑,导致了一系列精神疾病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卫生政策的颁布和实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精神卫生问题严重,精神卫生政策不足1.1精神卫生疾病现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一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1].截止2014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30万。
当今,精神卫生问题更应引起国家和群众的高度关注。
1.2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不足以及服务水平有限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极为巨大的医疗服务资源,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医疗资源方面确实无法做到完全满足需求,看病难问题的存在便是医疗人员严重不足带来的后果。
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
不同地区资源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有着更为丰富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资源,这就使得欠发达城市及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卫生问题因为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和关注变得日趋严重。
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1650家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科开放床位数28100张。
精神科床位主要分布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中,占总床位数的86.4%;精神科床位密度全国平均为1.71张/万人,上海和北京最高,全国精神病专科医院床位使用率为92.4%,平均住院日中位数为45d [2],床位不足情况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全文【6】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全文【6】
4.严重精神障碍救治管理任务有效落实。
掌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以上,符合条件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特别是命案显著减少,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依法及时得到强制医疗或住院治疗。
5.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防治能力明显提升。
公众对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认识和主动就医意识普遍提高,医疗机构识别抑郁症的能力明显提升,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
各地普遍开展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防治,每个省(区、市)至少开通1条心理援助热线电话,100%的省(区、市)、70%的市(地、州、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发生突发事件时,均能根据需要及时、科学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6.精神障碍康复工作初具规模。
探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70%以上的县(市、区)设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康复工作。
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5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
关于印发《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民政厅(局)、公安厅(局)、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发展我国精神卫生事业,使精神卫生服务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广泛征求有关部委和单位及各地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2、《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起草说明及背景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二ОО二年四月十日附件1: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二ОО二年四月十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
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
前10 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
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还有约600万癫痫患者。
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
此外,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妇女、老年人、受灾群体等人群特有的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也都不容忽视。
国内外研究都提示,心理与行为问题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精神卫生问题作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共识。
2001年3月8日,江泽民主席在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的信中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努力为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创造适宜的环境"。
当前,我国精神卫生总体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距甚远,面临众多的问题和艰巨的任务,要求精神卫生工作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学生姓名:学专号:业:指导教师: 二○一六年五月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摘要:为了改善我国日趋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政策颁布和施行是必不可少的,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国家发布了不少政策和规划,对解决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要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做的更好。
关键词:精神卫生问题状况;精神问题产生原因;精神卫生政策;政策实施正文: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在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忧虑,导致了一系列精神疾病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卫生政策的颁布和实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精神卫生问题严重,精神卫生政策不足1.1精神卫生疾病现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一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1].截止2014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30万。
当今,精神卫生问题更应引起国家和群众的高度关注。
1.2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不足以及服务水平有限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极为巨大的医疗服务资源,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医疗资源方面确实无法做到完全满足需求,看病难问题的存在便是医疗人员严重不足带来的后果。
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
不同地区资源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有着更为丰富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资源,这就使得欠发达城市及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卫生问题因为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和关注变得日趋严重。
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1650家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科开放床位数28100张。
精神科床位主要分布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中,占总床位数的86.4%;精神科床位密度全国平均为1.71张/万人,上海和北京最高,全国精神病专科医院床位使用率为92.4%,平均住院日中位数为45d [2],床位不足情况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另外,医院在精神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一直无法满足需要,且大多数人才资源都是在大医院,患者的治疗费用高。
正因为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国家才更需要一部完善的法律对资源分配进行调整,对不完整的医疗体系进行补充和改进。
1.3.我国精神卫生政策现状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精神卫生政策文件有四个。
分别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2002)、《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2年颁布,2013年开始施行)。
我国在竭力的改变现在的精神卫生状况,但政策不足,且内容不够全面,要解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008年以后,国家进入医改的攻坚阶段,精神卫生进一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政策和规划不断推出,对城乡,社区等的精神卫生服务也给了较大的支持。
2.精神疾病产生原因及患者增多的原因现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就业、家庭、工作环境等各方面产生的问题愈来愈严重,人们的身体长时间处于疲惫的状态,心里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遗传因素、价值观念混乱、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在这样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
身体的持续劳累带来了心理压抑,心理的压抑不断堆积进一步加重了人体不良的精神状况,精神状况恶化逐渐演变成了精神疾病,最后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另一方面,国家精神疾病知识普及率不高,使得人们盲目排斥精神疾病患者,一般来说,带精神疾病的患者选择伤害自己和他人大多是因为他们处在极度的抑郁,不满与恐慌中,几乎没有人理解与关怀他们,甚至大多数是用带着偏见和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患者心灵的扭曲,产生对社会失望,对自己失望,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是报复社会的消极心理。
社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导致精神疾病在人群中广泛存在,要减轻这种现象,政策支持是必须的。
3.我国的精神卫生政策3.1政策与规划不断完善近十年来,国家在精神卫生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划。
2006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2008年1月,卫生部等17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4];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下发《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和配套文件;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2009年7月,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被纳入九大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5];2011年上半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精神卫生法》(草案),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和表决;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颁布,2013年5月开始施行;2015年卫计委、残联等印发《全国精神卫生规划(2015-2020)》。
3.2我国精神卫生政策的发展情况国家不断完善和更新精神卫生方面的立法和规划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中央的重视。
协调医疗资源和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精神卫生医疗政策的普及、建立健全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维护精神病患者和精神卫生机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篇二:关于印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的通知关于印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公安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财政厅局、人事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文化厅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卫生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年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八年一月十五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领导协调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陆续出台,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规模和内容逐步扩大与完善。
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
为顺利推进《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的实施,协调部门间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特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
----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
----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
----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95%以上。
----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
----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并在精神卫生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到2010年,地市级及以上地区和80%的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2015年所有的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四)工作指标与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50%;2015年城市达到85%、农村达到70%。
----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60%;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
----在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降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13.4%-15.6%),到2010年降为12%,2015年降为10%。
----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30%-40%),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提高精神分裂症治疗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15%-30%),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五)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
各部门分工负责,依靠现有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建设,提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
完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