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

合集下载

心理声学研究中的声音识别与认知机制解析

心理声学研究中的声音识别与认知机制解析

心理声学研究中的声音识别与认知机制解析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信息。

在心理声学研究中,声音识别和认知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声音识别和认知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听觉系统和认知过程。

首先,声音识别是指我们能够将不同的声音进行区分和识别的能力。

这个过程涉及到听觉系统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听觉系统通过接收声音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在大脑中,声音信号被分析和解码,从而使我们能够识别出声音的来源和意义。

声音识别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之一是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高、音色、音强等。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将不同的声音进行区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声音的音高来区分男声和女声,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区分不同的乐器。

此外,声音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也是声音识别的重要特征。

除了声音的特征,我们的经验和记忆也对声音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记忆,建立了声音的模型。

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我们的大脑会将其与我们已有的声音模型进行比较,从而识别出声音的来源和意义。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个熟悉的歌曲时,我们可以立即识别出它是这首歌曲,并且能够回忆起与之相关的记忆。

声音的认知机制是指我们对声音所产生的认知和理解。

声音的认知机制涉及到语言、情感和注意力等方面。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工具,而声音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声音,我们可以理解和表达语言信息。

情感也是声音认知的重要方面。

声音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如愉快、悲伤、紧张等。

我们通过声音的情感信息,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和意图。

此外,注意力也对声音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注意力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个声音,并过滤掉其他干扰性的声音。

声音识别和认知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听觉系统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声音识别和认知机制,我们可以揭示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推动听觉和认知科学的发展。

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上)

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上)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与认知语言学发表时间:2005-1-14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舞台上的影响自产生之日起就经久不衰,这位传奇式的天才哲学家在他的一生中先后创立了两种迥然不同、互不相容的哲学体系,这两个哲学体系分别对维也纳逻辑实证主义和牛津-剑桥日常语言哲学这两个重要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讨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维氏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其“家族相似性”的理论。

维特根斯坦对家族相似概念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游戏”概念上。

维氏通过对“Spiel”概念的语义特征的细致考察,发现了“家族相似性”原理,他指出:“棋类游戏,纸牌游戏,球类游戏,奥林匹克游戏等,所有这些游戏,什么是共同的呢?请不要说:‘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不会都被叫做游戏。

’请仔细看看它们是否有共同的东西,如果你观察它们,你将看不到什么共同的东西,而只看到相似之处,看到亲缘关系。

在看一看纸牌游戏,你就会发现,这里与第一组游戏有许多对应之处,但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丢失了,而一些其他的特征却出现了,当我们接着来看球类游戏时,许多共同的东西保留下来了,但也有许多消失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考察许许多多其他种类的游戏,可以从中看到相似之处出现而又消失的情况。

这种考察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一种错综复杂的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的网络:有时是总体上的相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相似,……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也以同样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

”维特根斯坦认为: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而不是共同性,“Spiel”的语义范畴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总有相似之处,但两个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一定为第三个成员所拥有;语义范畴中各成员之间具有一种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网络;这样的相似性就象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特征相似关系,因此,维氏认为,人类语言的语义范畴具有由这种相似关系所维持的内在结构。

七大认知机制

七大认知机制

七大认知机制认知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记忆、思考和判断等心理过程。

七大认知机制是指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依赖的七种基本认知机制,它们分别是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推理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七大认知机制的特点和作用。

一、感知感知是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感受过程。

感知通过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进而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

感知机制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收集和加工信息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二、注意注意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忽略其他无关信息的心理过程。

注意机制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通过注意机制来筛选和过滤信息,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认知任务。

三、记忆记忆是指人们对过去经历和学习到的信息的存储和回忆过程。

记忆机制可以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大脑中的神经活动,从而使之留存并能够在需要时被回忆和利用。

记忆对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人们获取和保持知识的重要手段。

四、思维思维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的过程,它包括概念的形成、判断的建立和推理的进行等。

思维机制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问题,推动认知能力的提升。

思维机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认知能力的独特之处。

五、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语音、文字和手势等形式来传递信息。

语言机制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沟通和理解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和推理,促进认知的发展和进步。

语言机制的运用需要人们具备词汇量丰富、语法规则熟练和语义理解准确等能力。

六、推理推理是指人们通过逻辑和思维方式从已知事实出发,得出新的结论或判断的过程。

推理机制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从而解决复杂的问题和情境。

推理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记录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记录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介绍 (4)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5)二、主动推理的理论基础 (6)2.1 主动推理的定义 (8)2.2 主动推理的核心要素 (9)2.3 主动推理与被动推理的比较 (10)三、心智在主动推理中的作用 (12)3.1 意识与认知的关系 (13)3.2 大脑结构与功能 (14)3.3 认知过程与决策机制 (16)四、大脑在主动推理中的功能 (17)4.1 大脑皮层与主动推理 (19)4.2 神经元与主动推理 (20)4.3 内分泌系统与主动推理 (21)五、行为在主动推理中的表现 (22)5.1 行为与思维的关系 (23)5.2 行为习惯与主动推理 (24)5.3 行为调整与主动推理 (25)六、主动推理的实践应用 (26)6.1 学习策略与主动推理 (28)6.2 工作效率与主动推理 (30)6.3 生活决策与主动推理 (31)七、结论 (33)7.1 主动推理的重要性 (34)7.2 主动推理的局限性 (35)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7)一、内容描述《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综合性著作。

作者通过对心智、大脑和行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内在机制。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思维、决策和行为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受到自由能原理的支配。

自由能原理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在心智、大脑和行为中同样存在。

书中首先介绍了自由能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自由能原理在心智、大脑和行为中的体现。

人类的心智活动、大脑结构以及行为表现都受到自由能原理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和组织性。

通过对这些规律性和组织性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运作过程,从而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

“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

“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一、引言中国俗语有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言语的交际过程可以是说者与听者的交际过程,本文重点试图从“听者有心”这个视觉着手,针对听者或读者的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探析其中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

要探索语用学和认知科学间的跨学科论题,则主要涉及到Sperber 和Wilson的提出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对“听者有心”其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有着强有力阐释功能。

二、理论依据: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关联理论的中心是关联性,关联性是通过关联原则来体现的,关联原则包括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而关联性是由语境效果和推理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变量构成的函数。

Sperber&Wilson指出:推理时付出的努力越少,关联性就越强,语境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推理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性就越弱,语境效果也会越差。

根据关联理论,YanHuang进一步指出:根据关联理论,交际的理解过程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在推断语境效果时,根据省力原则,按照语义可及性的大小顺序,对可能的理解假设进行检验;第二部,当关联期待获得满足或需要放弃的时候,就停止推理。

三、语料选取:实例分析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言语交际是人与社会相互融合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渠道。

本文选取言语交际过程中有关“误解”的现象,试图分析“听者有心”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

实例一:“滚”的有意误解A君和他妻子吵架后,妻子不吭声地去烧开水了,过了一会儿A君觉得口渴得厉害,想问下妻子水开了没有,随口一句:“还没滚啊?!”妻子听后,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了。

分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A君的无心快语不仅没有把握住与妻子主动和好的机遇,反而让夫妻关系火上浇油,还来不及解释便暂时痛失爱妻,其罪魁祸首便在于这个“滚”字。

从汉语大字典我们可以查出“滚”的一字多义,但在这段对话里主要是两种含义:指的是水有没有沸腾或者烧开(A君的本意);指的是语气比较强烈地不友好地让某人离开(妻子的有意误解)。

言由心生:语言理解与使用的心理机制——D.W.卡罗尔《语言心理学》评述

言由心生:语言理解与使用的心理机制——D.W.卡罗尔《语言心理学》评述
文“ 导读 ” ( 外 语 教学 与研 究 出版社 , 2 0 0 0 ) , 以“ 两
个核 心 问题 、 四个 关 键 点 ” 为 脉 络 综 述 该 著 的 内 容, 总结该 著 的特点 与不 足 。
从 总体上 看 , 《 语 言 心理 学 》 主 要按 认知 心 理 语 言 学 的思路 , 考 察语 言 心理 问题 , 着 重 于探讨 人
理解和发生 , 应 当成 为 研 究 的 一 个 焦 点 。此 外 , “ 心理 词 汇 ” 亦 应受 到 重视 。
2 0 0 0年 引进 了该 书第三版 , 由桂诗 春 、 董燕萍作
中文 导读 ; 华 东 师范 大学 出版 社 于 2 0 0 7年 出版 了 缪 小 春等 人 的第 四版 汉译 本 。本 文写 作 主要依 据 《 语 言心 理学 ( 第 四版 ) 》( 2 0 0 4) 英 文 版及 其 汉 译 本、 《 心理 语 言 学 ( 第五版 ) 》( 2 0 0 8 ) 英 文 版 ④, 参 考 了桂诗 春 、 董燕 萍 依据 1 9 9 9, 该 书在 一定 程度 上也 反 映 了
[ 收稿 日期 ]2 0 1 2—1 2— 2 0
[ 作 者简介 ]李天 聪 ( 1 9 8 7一) , 女, 硕士, 中央 民族 大学 少数 民族语言文 学系 。研究方 向 : 应用语言学 。
41
第 3 2卷 第 2期
理语言学中虽 已不 占统治地 位 , 但其观点仍有很 大 影 响 。美 国著 名 心 理 家 D . W. 卡 罗尔 ( D a v i d .
W.C a r r o l 1 ) 教授 《 语 言 心 理 学 》( P s y c h o l o g y o f L a n g u a g e ) 中的许 多观 点 , 恰好 反 映 了其 心 理 语 言 学 观 点与 乔姆 斯 基 理论 的不 尽 相 同之 处 。譬 如 , 句 法 并不 是语 言学 家或 心 理语 言学 家 的 主要研 究 对象 , 语义 和语 用 等 层 面 的 问题 应 当受 到 广 泛 的 关 注 。 除句子 单 位 外 , 语 篇 这 一 更 大 语 言 单 位 的

人类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探究

人类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探究

人类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探究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最基本工具。

我们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感受。

语言认知是指人类对语言的理解、产生、掌握、表达和运用的认知能力。

语言认知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神经机制研究对了解人类认知的本质和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语音认知的神经机制语音识别是语言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音识别是指人类在听到语音信号时,将其转化为意义的过程。

人类的大脑对语音的神经处理是复杂的,经过研究发现,大脑中的语音区域主要分为两个:听觉语音处理区和口语或说话语音处理区。

听觉语音处理区主要位于颞叶,包括初级听皮层和听觉分析区。

听觉分析区分为两个子区域,一个是音高和音调处理区域,另一个是韵律和音素处理区域。

这两个区域在某种程度上是分工的。

口语或说话语音处理区域主要位于大脑的较低部分,包括前额叶(布罗卡区)和颞叶(朗格尔区)。

这两个区域在语音产生和口语或说话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语音认知的神经机制通过在听觉语音处理区和口语或说话语音处理区的相互作用中实现。

2. 语义认知的神经机制语义是语言中的重要成分,语义是指语言表达的意义。

语义理解是指将语言中的字词和短语联系起来形成语义的过程。

语义的认知神经机制需要结合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语言的语音学的信息;二是语言的语义信息。

语音学的信息在嗓音、音调等语音特征中得到体现。

而语义信息主要是通过大脑中的意义区域获得。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理解语言时,大脑中的不同区域能够协同工作,实现不同的功能。

例如,意义处理区位于颞叶中央,当我们听到一个词汇或短语时,这个区域负责处理词汇或短语的语义信息。

与此同时,扣带回区和额叶正中回区则分别负责处理与意义相关的声音和视觉信息。

3. 句法认知的神经机制句法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通过单词和短语的组合产生语法结构的过程。

在句法认知的神经机制中,大脑中的广泛区域参与其中。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奖励通路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可以识别语言中的语法规则,而海马凯旋体系统则可以识别语言中的语法结构。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8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3大支柱的认知科学,以及语言声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在理论上开阔了言语思维研究的视野,也为言语思维机制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分析的新手段。

从语言知觉的认知理论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成中,可以看到言语思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对言语思维机制的认识给出一种新的启示。

人类言语与其他声学信号相比有许多特点。

首先是任何一段口头语言中,都包含许多分离的音紊,每个词都是由音亲连续起来所构成的。

所以,每个音素和词都对应一类声能的模式。

这种声能模式具有双重性,即节段性和恒常性。

节段性表现为在音素之间有一段段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言语声频谱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

恒常性表现为不依说话人不同而异,同一词不论什么人发音,频谱特征都大体相似。

当然,发音人不同频谱可能相差较大,但对同一词发音,其频谱模式是相似的。

这是由于同一音素是由相似发音器官的空间状态所制约的。

这样在言语知觉形成中,不但靠听觉分辨音素和词的声学特征,还由视觉对讲话人发音器官的空间状态进行图像分析。

因此,人类言语知觉实际是听觉和视觉协同工作的结果。

不仅聋哑人的言语知觉是靠视觉分析完成的,对正常人的实验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规律。

马萨诺(D.W.Massarno)和寇恩(M.M.Cohen,1983)以唇辅音“b”和齿龈辅音“d”为实验材料,由计算机合成音节“a”和“da”以及"ba”变为“da”的7个中间音节,让正常被试倾听等概率呈现的9个音,并判断呈现“ba”和“da”的次数。

在3种条件下重复同样的音节识别测验。

一种条件是只靠听觉判断,另两种条件是呈现音节时,总伴有发出“ba”音节或“da”音节的口唇运动的闭路电视,结果发现,从录像中得到的视觉信息显著提高了“ba”和“da”音节的正确判断率。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言语知觉是视觉和听觉信息并行处理的结果。

米勒(J.L.Miller 1990)总结出关于人类言语知觉机制的两种认知理论:运动理论和听觉理论。

言语交际中语用推理认知的运作机制

言语交际中语用推理认知的运作机制

数情况下是有限的。图式( h e被视为认知的基础。图式也叫话语结构, se ) cm 是一般的、 抽象的认知结构, 用来对更复杂 的认知结构进行编码, 被看作是组织化了的背景知识。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 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图式, 输入信
息必须与这些 图式相 匹配 , 图式才能起作用 , 完成信息处理 的系列过 程。语言交 际时 , 言输 入可 将说话 人基 于他 个人 语
维普资讯
20 06年 1 2月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u J a o a o a C l g omd i nV ct nl o e e n i l
De 2 0 e. 0 6
第6 ( 期 总第 5 期) 8
N .(ei o5 ) o 6 Srl .8 aN
言交际的认知过程 , 阐释语 言交际行为 , 决定着 推理过程能否最 终达到对话语 的理解 , 为培养学 生 的语用 能力从 而进 行 得体的交际提供指导 。
1 语言交际中语用推理的认知观
人类 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 知过程 , 交际双方是认知 活动的主体。交际过程是 以认知语境 为依据不 断推测 、 整和 适 调 应的过程 , 因此认知语境 在话 语意义 的推导过程 中起着 主导作 用。为保 障交际的顺利进行 , 要求交 际双方 的认 知心理 状
人们所处的环境、 经历以及认知能力都有所不同。 因此他们认知环境会存在差异, 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交际双方 对于相同的事物或环境具有各 自的假设 或理解 , 他们 的认知语 境假设 集合有一部 分是相 同的, 构成一个 双方 赖 以交际的( 称为互有认知 环境) 的交集 。在话语 明说 (xla r) epet e 的基础上 , iu 听话 人凭借认知语 境中的逻辑信 息 、 百科信 息

语用推理—— 逻辑学于语言学的交汇点-语用推理——语用

语用推理—— 逻辑学于语言学的交汇点-语用推理——语用

1. 最初的语用推理模式
• 语用推理可以被界定为听话人根据会话原 则,利用各种语境因素,从字面意义推出 说话人隐含的会话含义的过程。第一个完 整的语用推理模式是格赖斯提出的。
• 格赖斯在1967年的哈佛讲座中正式提出, 听话人的具体推理过程,可能是下面这种 形式: (1)(a) [说话人]说了p;(b) 没有理由假定他 不遵守准则,至少是合作原则;(c) 除非他 认为q,否则他不可能这样做;(d) 他知道 (而且知道我知道他知道)我能够看出需 要假定他认为q;(e) 他没有设法阻止我认为 q;(f) 他意欲我认为(至少愿意听任我认为) q;(g) 因此,他隐含q。
• 莱文森(2000)明确指出他的三原则特别 适用于推导一般会话含义,他所谓的“偏 好/默认”解读。 • 归纳起来,新格赖斯派认为,语用推理涉 及的因素很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 能一概而论。他们提出的模式是一个开放 系统。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他们看来, 要处理不同情况下的语用推理,至少需要 两条有关信息量的原则。
4. 新格赖斯派的观点
• 霍恩(1988: 130-1)认为,格赖斯理论说轻 一点是不完整,说重了则是无可挽回地不 足以预测会话中的非逻辑推理。他的准则 既重复多余,又内部矛盾。但是,他又不 同意关联理论只用一条原则的做法,认为 那样过于笼统。
•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两原则方案。 (14)Q原则(基于听话人): 你的话语要充分(参照第一数量次则) 说得尽可能多(考虑到R) 下限原则,诱发上限会话含义 (15)R原则(基于说话人): 你的话语应是必要的(参照关系准则、第 二数量次则、方式准则) 只说必须说的(考虑到Q) 上限原则,诱发下限会话含义
• 威尔逊和斯波伯指出,要得出(5)的结论, 我们需要(8)这样的背景知识。如果背景 知识是(9),结论就会是(10)。 (8)(a) She doesn’t want to be kept awake. (b) She won’t have anything that would keep her awake. (9)(a) She wants to be kept awake. (b) She will have anything on offer that would keep her awake. (10)She will have some coffee. (同上:379)

听力理解中的心理认知模式

听力理解中的心理认知模式

听力理解中的心理认知模式听力理解是指通过听觉获得信息并加以理解的过程。

在听力理解中,心理认知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和思考问题时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或认知结构,它能够影响个体的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过程。

以下将介绍听力理解中的几种常见的心理认知模式。

1. 顶-下模式(Top-Down Processing):顶-下模式是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上层的认知处理来解释感知到的信息。

在听力理解中,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语法规则和语境信息,通过对语音信号的分析和理解,迅速理解和识别出听力材料中的单词、句子和段落意义。

顶-下模式使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快速理解听到的内容,减少对具体语音信号的依赖。

2. 底-上模式(Bottom-Up Processing):底-上模式是指个体通过感知到的低级信息(如音素、音节等)逐步构建出更高层级的信息(如单词、句子和段落)。

在听力理解中,个体通过对听到的声音信号的分析和辨别,逐渐识别出其中的语音单位,然后再组合成更高层次的语言单位,最终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的意义。

底-上模式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听力材料中的细节和语音特征。

3. 交互模式(Interactive Processing):交互模式强调顶-下和底-上两种模式的相互作用。

在听力理解中,个体通过顶-下模式先行对听力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和解释,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底-上模式对感知到的细节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辨别和理解。

交互模式充分利用个体的知识和经验与语音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听力理解更加高效且准确。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与心理认知模式相关的因素会影响听力理解,比如注意力、记忆和推理能力。

个体在进行听力理解时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才能正确地理解听力材料中的信息。

记忆能力对于听力理解也非常重要,个体需要基于之前的经验和知识来解释和理解新的信息。

推理能力则是指个体在处理听力材料时通过逻辑和语义推理来理解和补全信息的能力。

听理解障碍刘巧云

听理解障碍刘巧云
小鸟比骆驼大。 图式推导
左半球运动前区 运动旋律,特别是对于理解平 小猫被小狗追。
(Broca区)
稳的、扩展性、超音质的言语
大脑额部
破坏积极的有目的的活动,代 之以惰性刻板的词语和随意浮 现的次要联想,或掺入直接获 得的印象
今天真冷啊! (不知道“关窗”)
不同语言水平听理解障碍的特点
1、音位识别障碍
A:这个房间真冷啊! B:?
听理解的过程与机制
意图 推导
语义 图式
语音 感知
理解过程
句法 分析
词汇 识别
语义 分析
构音 语法
语音 词汇 语义
• 语音感知
• 听觉感受:指语音声波信号由
声波形式的机械能转变为电化
学能形式,并以神经冲动的形
式将语音信息传递到大脑皮质。
音位
• 语音选择:将语音信息从非语 音信息中分辨出来,此过程有
听理解障碍
刘巧云 博士,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系 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要内容
听理解的过程与机制 听理解与失语症类型 听理解的治疗策略 听理解的影响因素
听理解
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就是借助语言材料建构意义的过程。 交谈中的语言理解:听者接收了说话者发出的语音,
2、词汇识别障碍
心理词汇:一定的音位组合跟一定的概念意义间的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是以颞叶与大脑皮质其他言语区的密切联系为基础
颞叶损伤患者虽难以从词的音位组合和意义联系中去实现词 的理解,但还能从话语的韵律特征和总体结构方面去推测话 语的大致意思,以此来补偿词汇识别障碍造成的损失。
该类患者是从整个话语片断的韵律、结构以及当时的语境去 猜测大致意思。
• 成份分析:通过成份分析获得表层结构。 • 命题建构:通过建构相应的命题,理解句子意义。

语言技能“听”的认知神经学阐释

语言技能“听”的认知神经学阐释

有形有样 , 系形 、 音和义三位 为一体 , 同传递 着人们 心 中 共
所构拟 的意 义和所 想实 施 的 目的。从人 类语 言 的发展 来 看, 口语是第一性 的 , 书面语是第二性的。追溯人类语言 的 发展历史 , 音” 以“ 的形式存在 的语言是 人类 最早 的交 际工 具 , 随人类 有别 于其 他生 物 的社 会属 性产 生 的 ; 以 是伴 而 “ ” 字 为形式存在 的语 言则是人类 文明的标志 之一 , 人类 是 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正如古希腊哲 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言 : 语言是表达心灵印象的符号 , 文字是
第2 6卷
V0 . 6 12
第 9期 CHU 0U I AN COL E DU T ON L GE OF E CA I
21 0 0年 9月
S p 2 1 e .00
涟 k
li : :
言技 5 听’ 目丁 能 ’ XF “ 的认 知神 阐释 | 1 _ 经学 —’ ~ rI ‘J- T J
C o sy 18 ;0 2 认为 , h m k ( 96 20 ) 就语 言能力 的初始状 态而
言, 人们不 分国别与种族 , 具有 绝对 的相同性 。 语 言是人
脑 的产物 , 人们之所 以能够习得 、 使用和理解语言是 由于人 脑 中存在一种与生俱来 的语言能 力。人脑呈模 块性构 造 , 在人脑 中势必存 在一种语 言模块 , 亦为 语言器 官。语 言器
在人的各种感觉器 官 中视 觉和 听觉接 受 的信息 占 9%左 0
右 。正常人的交际过 程中 , 中 1%用 于写 ,5 其 1 1%用 于读 , 3 %用 于说 , 至少 4 % 的时 间 用 于 听。美 国语 言 学家 2 而 2

“听、说、读、写”的背后是思维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听、说、读、写”的背后是思维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听、说、读、写”的背后是思维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者:凌宗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5期长期以来人们谈及语文学科的价值,无非围绕着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来谈论。

听、说、读、写的背后是什么,似乎谈得不多。

这恐怕也是语文教学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我们又似乎都清楚语言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媒介,听、说、读、写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听、说、读、写的质量是靠个体的思维质量、认知水平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支撑的。

(限于篇幅,这里主要谈听、说、读、写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当然也不可能不涉及其他方面。

)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说:“人类是语言动物,是一种以词语为生的物种,所以,如何使用语言,如何理解语义必然是人类思考、分享和辩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思想、情感以及那些构成人类本性的、透过语言方可清晰看到其他东西”。

为什么不少人听不清楚别人的言辞,读不懂具体的文字?为什么有不少人说不清楚,写不明白?说白了就是抓不住要领,弄不清观点,思想模糊,思路不清。

为什么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史蒂芬·平克认为“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方式”,但“语言从嘴里说出,或被写在纸上,他人能够随意倾听和阅读,而我们的思想却深居于头脑之中。

要知道他人心中所想,或与别人一起探讨思维本质,我们就必须使用语言,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维果茨基有言,“思维和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用不同于知觉的方式反映现实,两者是开启人类意识本质的钥匙。

言语不仅在思维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而且在整个意识的历史成长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言语是人类意识的缩影。

”语文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既然是指向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与提升的,那就必须认识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背后是思维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或者说价值取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

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受人诟病,原因其实不在诟病者,而在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因为我们自己就没有搞清楚语文教学的课程性质与价值所在。

图式对听力理解中语用推理的影响

图式对听力理解中语用推理的影响

图式对听力理解中语用推理的影响
鲁蕾
【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9)001
【摘要】听者对所听材料的理解是其语言知识和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听力理解的图式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策略图式.图式既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在听力推理中起补充作用,但有时也会阻碍语用推理的进程,并随语境的变化而影响语用推理的结果.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扫除听音过程的障碍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上述图式.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鲁蕾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2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语用推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J], 刘彦欣;
2.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 [J], 丹金
3.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在听力理解中的实验研究 [J], 霍燕
4.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 [J], 李俊兰
5.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 [J], 谌莉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听话者的理解看谈话中的元话语

从听话者的理解看谈话中的元话语

从听话者的理解看谈话中的元话语
许慧敏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3(000)030
【摘要】元话语关心听话者,对听话者交际情报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功能就是对听话者的认识状态进行更新.它可以对听话者的理解进行扩大、等替、限定、还原.理解的扩大在不脱离原话题的基础上对谈话的进行、话题的展开起到推进作用.理解的等替对推进谈话的进行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理解的限定使谈话结构更具整合性,使谈话内容更具确定性.理解的还原通过复指上下文脉的文字信息对谈话内容进行整合.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许慧敏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西校区外语学院日语系,山东济南 2500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语谈话中的元话语表现及其语用功能
2.看人听话——说话者因素对语境建构及话语理解之功能研究
3.关联理论看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影响
4.关联理论看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影响
5.从年级、元理解策略指数看小学生阅读说明性文本的理解监控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 琳, 玲, 谢 杨建梅
( 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 学院 , 江西 南 昌 30 2 ) 30 2
[ 摘
要 ]“ 说者无 意, 听者有心” 在言语 交际过程 中, , 不论说者有 意或 无意 , 同的 听者 都会有 不同的推理及 解读 , 不
可能会产生有意误 解和 无意误 解。关联理论是认知语 用学的核 心 , 文 旨在运 用关联理论 , 本 从认 知语 用学的 角度 出
发, 阐释 “ 听者有心” 的有意误 解和无意误解 的认知语 用推理 机制。 [ 关键词 ]听者有心 ; 关联理论 ; 意误 解 ; 意误 解 有 无 [ 中图分类号 ]H 3 [ 00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0 -8 3 2 1 )40 3 -2 [ 0 85 2 (0 10 -0 10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1— 4 1
第2 7卷 第 4期
Vo . 7 12
No. 4
兰州教 育 学院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J URNAL OF L O ANZ HOU I S I UT UCA I N T T E OF ED T ON
21 0 1年 8月
Au g. 2 011
“ 者 有心” 听 的认 知 语 用推 理 机 制
Ke r s:it n in se e ;r lv n e te r ;it n in s n e t n ig;u it n in s n e sa d n y wo d ne t a l tn r ol i s ee a c h o y n e t a miu d r a d n ol s n n e t a miu d rtn i g ol
mii tr r t t n a d s me i u it n in s n e t d n .I r lt d t h x e e c f i e e sa d t e c n e t e e sn e p e ai n o s n n e t a miu d r a ig t e ae o te e p r n e o s n r n o tx .R l - o ol sn i lt h
气之 下便 离家 出走 了。
关联 理论 是 认 知语 用学 的核 心 理论 , 的 中心 它 是关 联性 ; 联 性 通 过 关 联 原 则 ( 括 关 联 的 认 知 关 包
俗语 有 云 , 说 者无 意 , “ 听者 有 心 ”, 言语 的交 际
语 交 际过 程 中有关 “ 解 ” 误 的现 象 , 图分 析 “ 者 试 听
过程 可 以 是 说 者 与 听 者 的 交 际过 程 。本 文 试 图 从 “ 听者 有 心 ” 个 角度 着手 , 这 针对 听者 或读 者 的有 意 误解 和 无 意 误 解 , 用 S ebr和 Wio 利 pre l n提 出 的关 s 联理 论 , 探析 其 中的认 知语 用 推理 机制 。

有心 ” 有意 误解 和无 意误 解 的认知语 用 推理 机制 。 实例 一 :滚 ” “ 的有意 误解 。 A君 和他 妻 子 吵 架后 , 子 不吭 声地 去 烧 开水 妻
了 , 了一会 儿 A 君 觉得 口渴 得 厉 害 , 问下 妻 子 过 想

理论 依据 : 联理 论 关
水 开 了没 有 , 口一 句 : 还 没滚 啊 ?” 随 “ ! 妻子 听后 , 一
v n e t e r s t ec r fc g i v r g t s a e n i,t i a t l e x l i n n y e t e c g i v r g t s a c h oy i h o e o o nt e p a ma i .B s d o i c t h s ri e t st e p an a d a a z h o t ep a mai c r i o l n i c i e e c c a im fl t n r ’i tn in lmiu d r t d n n n n e t n s n e t d n . f n r n e me h ns o se e i s n e t a s n e a i g a d u i tn i a miu d r a i g o sn ol sn
Co n tv a m a i n e e c e h n s fI t nt n lLit n r g ii e Pr g tc I f r n e M c a m o n e i a se e s i o
L n, i 脚 , JG Ja 7 in一 、 『
( ol efF rinL n ugs in x r a nvrt,N nh n 3 0 2 hn C lg oe a g ae,J g i m lU i sy aca g30 2 ,C i e o g a No ei a)
Ab t a t S e k r h s n n e t n sr c :“ p a e a o i tn i ,d t r n d t h itn r . I h o r e o e b l c mmu iai n o ee mi e o t e l e e ” n te c u s fv r a o s n c t ,n t r t e o o mat h e s e k ri i tn in lo o ,df r n i e e s w 1 h v i e e tif r n e a d u d r tn i g o fw ih i ne t n l p a e s n e t a rn t i e e tl t n r i a e d f r n n e e c n n esa dn .S meo h c si tn i a o f s 1 f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