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课件

合集下载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外貌模式 代表人物是:斯太克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该模式是斯太克在批评目标达 成模式的基础上,对泰勒评价模式的一种发展。 斯太克建立了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评 价外貌模式。外貌模式是在泰勒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模式观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其理由主要有二: 首先,这种模式不在是从单纯的理论出发,而是关心从评价结果 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其次,回应模式回答了所有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 目标达成模式的程度,决策,判断等。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第二代评价的特点:认为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它的特点是:认 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订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 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涵义、功能与类型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需要评估 课程诊断与修订 课程比较与选择 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 成效的评价
涵义、功能与类型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形成性与总结性 目标本位与目标游离 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 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涵义、功能与类型
质的评价:质的评价力图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 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利维教学的历史分期:(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3)后现代时期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过程取向的评价 1、本质:受“实践理性”支配。 2、价值: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 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作为 评价的主要内容。 缺陷: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 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比较与选择课程 (四)了解目标达成程度 (五)判断成效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类型 (一)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二)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三)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四)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与类型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定义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价值与判断 四、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
(三)主体取向的评价 1、本质:受“解放理性”支配。 2、价值: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 “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 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 向评价的基本性格。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与类型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需要评估 (二)课程诊断与修订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与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一)利维的历史分期 (二)古巴和林肯的历史分期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1.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强调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和价值1.2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介绍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和理论1.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二章:课程设计2.1 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设计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2.2 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介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3 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提供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强调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三章:教学策略与方法3.1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意义解释教学策略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3.2 教学策略的类型与选择介绍常用的教学策略类型和选择原则强调教学策略的个性化和差异化3.3 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提供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案例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有效性第四章:课程评价与反思4.1 课程评价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4.2 课程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介绍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3 课程反思的实践与策略提供课程反思的实践案例和策略强调课程反思在教学成长中的重要性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5.1 课程与教学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5.2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5.3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第六章: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6.1 课程标准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标准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6.2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介绍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6.3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估提供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实施与评估的案例强调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七章:课程资源与教学材料7.1 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强调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7.2 教学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强调教学材料的适宜性和有效性7.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供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案例强调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意义解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8.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案例强调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有效性8.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提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九章: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9.1 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与意义解释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9.2 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的关联介绍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的关系和方法强调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9.3 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提供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强调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十章: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10.2 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与变革介绍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和变革方向强调课程与教学创新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10.3 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角色探讨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强调教师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第十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11.1 特殊教育的概念与挑战解释特殊教育的定义和面临的挑战强调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性11.2 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个性化教学和适应性课程设计的重要性11.3 特殊教育中的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提供特殊教育中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案例强调特殊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第十二章: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12.1 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跨文化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跨文化教育在多元社会中的作用12.2 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12.3 跨文化教育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探讨跨文化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强调跨文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能力第十三章: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13.1 终身教育的概念与理念解释终身教育的定义和理念强调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13.2 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13.3 终身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终身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强调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14.1 在线教育的概念与特点解释在线教育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在线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14.2 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互动性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14.3 在线教育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探讨在线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强调在线教育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第十五章: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应用15.1 教育政策与改革的概念与目标解释教育政策与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强调教育政策与改革对教育体系的重要性15.2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15.3 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挑战与前景探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强调教育改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内容、设计原则与方法、评价与反思、应用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等。

课程与教学论 ppt (7)[22页]

课程与教学论 ppt (7)[22页]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班课层次
年级或专 业层次
学校层次 市县层次
省级层次 国家层次
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二、课程规划的基本任务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又叫课程方案。我国曾长期称为教学计划,现在随着课程改 革的发展,逐步改称为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是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及其性质,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关于学校 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指导性文件。
课课程程与与教教学学论论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黄甫全 吴建明 主编
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第七章 课程规划与设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课程规划 课程设计 课程结构 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课程规划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规划的层次
二、课程结构原理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
课程的学科逻辑,是指根据学科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 容。课程的心理逻辑,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关于课程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问题,在教育史上出现了相互对 立的学科中心课程与儿童中心课程的主张,相应地存在着学科中心的课程结 构和儿童中心的课程结构。当代已经很少有人只从学科逻辑或心理逻辑单一 方面来组织课程,而是越来越倾向于把课程的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统一起来。
综合课程的设置依据
学科的融合是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观
综合课程的分类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024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2024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目录•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与性质定义性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是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规律,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与发展早期课程与教学思想01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02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03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

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实践性开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类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对应确保每一项教学活动都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注重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

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原则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具体化03020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讲授法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效率高,但学生参与度低。

案例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讨论法实验法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能够最好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ppt课件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 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 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三)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
功能性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与预定目标关系: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 离评价 关注的焦点: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人员的身份: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 价 目的与宗旨:伪评价、准评价、真评价 方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第四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第三节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基本目 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 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 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的特征
第一,整体性。 第二,极端性。 第三,持续性。 第四,层次性。 第五,递进性。 第六,时间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基本理念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从以前的学科本位 专项具有均衡性、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倡导建构学习 形成正确的课程评价观念 促进课程决策的民主化与提高执行过程 的适应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ppt

课程与教学论.ppt

• 八)教学设计的方法 •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 A教学目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落实在每
一个教学环节中
• B教学目标必须是整体的; • 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
• 要突出三个内容: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方法)达到的目标
• 三方面在设计时要齐头并进,贯穿在完整 的过程之中。
•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 1.情景式教学模式 • 第一,创设情景 • 第二,确立问题 • 第三,自主学习 • 第四,协作学习 • 第五,效果评价
• 2.支架式教学模式 • 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情境 • 第二,搭建支架,引导探索 • 第三,教师放手,独立探索 • 第四,合作交流 • 第五,效果评价
第七章 教学策略
•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
的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
•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因素 • 1.思想观念 • 2.策略目标 • 3.操作程序 • 4.元认知调控
• 三)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 1.综合性 • 2.可操作性 • 3.灵活性
• 四)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特点
• 六)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 1.逻辑归纳型 • 2.示范型 • 3.逻辑演绎型 • 4.探究发现型 • 5.联系型 • 6.控制型
• 七)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环节 • 1.引起注意 • 2.告诉学习者目标 •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 4.呈现刺激材料 • 5.提供学习指导 • 6.诱导行为 • 7.提供反馈 • 8.评定行为 • 9.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
•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标准
•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包 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 和测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来陈述。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实质教育论
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 授实用性知识,智力的发展并不重要。
主张学校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 学、物理、化学、天文、商业和法律等实质 学科。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竭力反对当时 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主张实 科教育。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观点都是片面 的,割裂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关系。
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2.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课程评价
(一)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 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方向 1.资源整合:在资源层面适当整合综合实 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资源更新:利用和寻找新的素材; 3.资源共享: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 交流; 4.校本开发: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 心,要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5.理论架构:在实践开发基础上形成校本 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人本主义课程论尊重人的尊严与价 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 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力主为学生提供 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 性的发挥。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特点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 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 励学生自由探索。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 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评价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功能与类型一、何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1需要评估;2课程诊断与修订;3课程比较与选择;4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5成效的判断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1.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2.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收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3.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4.目标本位评价: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

特点;标准清晰,任务重点集中,易于把握。

实施条件:必须要陈述一个表达清晰的目标。

5.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

特点:灵活性,多样性。

实施条件:对实际课程与教学结果的全面性考察,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标准。

6.效果评价: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以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被置之度外、这种评价也被称为"暗箱式评价"。

7.内在评价: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

8.内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9.外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来实施。

10.量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11.质的评价:是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汉语“课程”出现于唐代,孔颖达在 《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的“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 时用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治。”,这是我国“课程” 一词的最早出处。宋代朱熹应用课程一词较多,例如“宽着期限,紧着 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但很难说是专用术语,只能大致说 包括了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安排。 近代,我国就把各级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教学顺序、教学时数等的规定, 叫做某级学校的课程,如小学课程。教育学中所说的“课程”,严格地 说是“学校课程”。释义
容。
本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王本陆 男,1967年生,湖南人,教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电子邮箱:
学术领域
1.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认识论,现代教学理论,全资源课程理论 2.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哲学,教学伦理学 3. 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 主讲课程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
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
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
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
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
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
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
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 第七章 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 第七章 教学方法

*
* 定义:
* 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
或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 注意:
*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工作 * 指导好演示的过程 * 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带规律性的结论和认识。
*
* 定义:
* 又称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在教
概念辨析:示例
本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 在运用讨论法的时候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结合的方式。 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组合
根据教学目标和各种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把各种具 体的教学方法联结起来,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的结果和 体系。形成1+1>2的效应。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前 言
[ ]
目录
第 一 部 分
教 学 方 法 概 述
第 二 部 分
小 学 常 用 的 教 学 方 法
第 三 部 分
教 学 方 法 的 选 择 与 运 用

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概念的详解
1、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持续的教学行为
讲解与听讲
示范与模仿
演示与观察
教学方法概念的详解
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
* 注意问题:
* 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 * 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
*
* 8个小组,按顺序选择一种教学方法,自主扫描二维码观看教学视
频。
* 小组讨论并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 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 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
14
• 由上,我们可以从学段目标中概述出低年级阅读 教学的三个重点:
.
2
绪论
历史变迁 小学语文课程的形象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特点
.
3
A.古代童蒙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 B.两汉唐宋开始重视儿童的识字教学和句读训练。 C. 现代意义上的语文肇始于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 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部经政府正式颁布后并在全国 实行的新型学制,史称“癸卯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设 “中国文字”课,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中国文学”课 程,并在全国推行。 D.直到193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 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至此,一个完整显示 语文学科自身体系的法定文件正式确定。
.
31
三、教材呈现的理论依据 1.符合低年级儿童心理与生理特点 2.吻合语文自身的特性 (1)汉字本身的特点 (2)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3)实践性的要求 3.遵循教材的编写理论
.
32
四、教材呈现的逻辑思路 1.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螺旋式结构 2.生字的选择与编排追求系统性 3.遵循低年级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结合
E.新课改以来,此类教材的研制又显活跃状态,出现了诸 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小学 语文教学新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等称谓,意图体现语文教改的新理念、新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一)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区别 (二)课程与教学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联系 二、从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看教学设计 (一)忠实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1、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
2、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
3、学生被孤立在教学设计之外
1.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2.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3.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和资源支持 4.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 5.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 6.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
六、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三)学校的特征 1.校长的角色
(1)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在彼此间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
(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
的特殊的客体。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与规律
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1、教学认识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有相同之处
第四节
一、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目标、遵 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教育目的、目标;教育规
律;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二)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10、对个人的关注
12、有方法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规律
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过程,师
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而这一情感交流的基础便是尊重与信任。因此,在 教学这个人文的世界里,良好的教育必定是建立在 人性向善的预设上,师生相互尊重和信任。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3、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与规律
国外教育心理学家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观点
(1)活动说 (2)刺激——反应说
(3)发现说
(5)认知说
(4)关系说
(6)交往说
(7)功能说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规律
我国学者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观点: (1)特殊认识说 (3)认识实践说 (5)多本质说 (2)认识发展说 (4)双边活动说 (6)审美过程说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
四、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的关系 三种取向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 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创生取向是对相互适应取向以及 忠实取向的超越。
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看我国课程改革: 1、应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 2 、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和社区情境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 应地政策应具有变通性。 3 、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五)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六)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节
二、教学环境的涵义与类型
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环境是指对教学的发生、存在和发展产生制 约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因素的环境系统。 构成教学环境的因素很多,既有物质的、有形的 因素,也有精神的、无形的因素。概括起来说,教学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节
四、教学环境的优化
(一)教学环境优化的依据 1、学校培养目标 3、学校实际状况 5、外部环境的变化
教学原则与方法
2、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4、教学情境的要求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节
(二)优化教学环境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学原则与方法
2、科学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三)优化教学环境的策略 1、整体协调策略 3、利用优势策略 5、自我调控策略 2、增强特性策略 4、筛选转化策略
——赫尔巴特在其论著中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
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教学过程与规律
--一位美国教育家的问卷调查
1、友善的态度 3、仁慈和宽 5、兴趣广泛 7、良好仪表 2、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 4、耐性 6、良好的品性 8、公正
9、幽默感
11、坦率
因素。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价值
课程与教学实施概述
1、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理解课程变革失败的原因;
3、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
素作出解释;
4、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
相混淆。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实施概述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二、教学环境的特点与功能 (一)特点:规范性、可控性、选择性、教育性。 (二)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 激励功能、美育功能。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三、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一)教学环境与学生智力发展 (二)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环境与学生的课堂行为 (四)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实施概述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规律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
课程与教学实施概述
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 过程。 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个阶段,它 关注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的程度及影响变革的
(7)交往过程说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规律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1、教学交往的特殊性
(1)特殊的交往目的
(2)特殊的交往主体
(3)特殊的交往机制
(4)特殊的交往方式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规律
2、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
六、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课程变革的特征 1.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
2.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
3.课程变革的复杂性 4.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
六、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二)学区的特征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1、课程改革本身因素; 2、学校内部因素分析;
3、学校外部的因素;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
我们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 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即是课程实 施过程对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实现程度。实现程度高, 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
此模式认为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合作阶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五、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三)情境模式 该模式认为: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
(一)课程知识包括情境知识; (二)课程变革的个体在思维和行动方面是成长与变革 的过程; (三)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 生变化。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
(二)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1、是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三)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1、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
2、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2.学校文化
3.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四)外部环境的特征
1.政府机构的力量
2.社区的支持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
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得到成功实施,
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校的 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四类因 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四类因素缺一 不可,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动态 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二、相互适应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
我们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 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 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三、创生取向 我们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 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 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 择的工具而已。
2、教学认识过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2)教师认识的特殊性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规律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尚 的人、“有美德的人”。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 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