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名师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应用。
2. 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计时器、测量工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保持不变,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5. 讲解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a.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
b. 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c. 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
2. 引导学生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和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运动的快慢》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3.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3. 实际问题中的速度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速度公式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米/秒。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讲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及单位。
4.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体在不同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运动快慢,并交流讨论结果。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7. 课后作业:1. 熟记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8.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9.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教学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讲解速度的相关知识,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案教案:《运动的快慢》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的快慢概念,认识不同运动的快慢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运动的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教学内容1.运动的快慢概念及不同运动的快慢特点。
2.通过观察实例,学习如何判断运动的快慢。
三、教学重点1.运动的快慢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不同运动的快慢特点的辨析。
四、教学难点1.运动的快慢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通过观察判断运动的快慢。
五、教学准备1.教学PPT2.运动器材和图片3.实验用具六、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呈现不同运动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运动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运动有快慢之分吗?如何判断运动的快慢?3.引出本课主题:《运动的快慢》。
Step 2: 探究运动的快慢1.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自己知道的运动进行分类,将运动分为快慢两类,并说明理由。
2.各小组发言,展示分类结果,并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和补充。
Step 3: 运动的快慢特点1.展示PPT,介绍不同运动的快慢特点,如跑步、篮球、举重等。
2.回顾之前的讨论,与现在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3.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不同运动的快慢特点。
Step 4: 判断运动的快慢1.准备实验器材:一个滑轮装置、一个小车和一根绳子。
2.分组进行实验:将小车绑在滑轮装置上,拉住绳子将小车放下,观察小车下滑的速度。
修改绳子的长度,并再次观察速度的变化。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根据观察结果判断运动的快慢。
Step 5: 总结归纳1.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回答:运动的快慢是如何判断的?不同运动有什么快慢特点?2.教师进行总结,概括运动的快慢特点,并复习所学的关键词和概念。
七、巩固练习1.小组合作,设计判断运动快慢的小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初中运动的快慢教案
初中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验,体验和理解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自行车骑行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运动场景中物体的运动快慢。
二、合作互动,探究新知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a.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
b.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
2.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4.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三、实例分析与练习1. 分析实例:小明跑100米用时10秒,小马跑5000米用时200秒,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跑得快。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比较。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3. 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第7课《运动的快慢》,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快慢以及初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速度的概念,能够简单解释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了解控制变量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3.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进行设计。
4. 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知道速度的概念,初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2.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进行设计。
3. 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1.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进行设计。
2. 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前几课中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和速度的概念,对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但对于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数据分析还不够熟练。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个小车,一个小车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另一个小车在起伏的道路上行驶。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下这两张图片,思考一下,哪个小车的运动更快?如何判断的呢?-学生思考片刻。
-学生回答: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的小车速度更快,因为它的位置发生变化较快。
-教师:非常好!你们通过观察小车的位置变化,判断出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的小车速度更快。
那如果两个小车都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但一个小车行驶的距离是另一个小车的两倍,你们觉得它们的运动快慢有什么关系呢?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解释速度的概念。
-教师: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重要概念。
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置越多,我们就说它的速度越快;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置较少,我们就说它的速度较慢。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案运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制定出富有实效性的教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锻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份以“运动的快慢”为主题的体育教案,从设计思路、实施方法、教师示范等方面,细致描绘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全方位提升身体素质。
【设计思路】教案的整体设计是针对主题“运动的快慢”展开的。
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习惯性问题,如动作不标准、重心不稳定、缺乏协调性等,本设计师特意选取了跳绳、平衡车等运动项目,旨在通过让学生逐步领悟“快慢”的概念,在掌握基本运动技巧和动作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
此外,本设计中特别注重灵活性与个性化,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体型、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等因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期望,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方法】本设计中,教师主要采用三种实施方法:介绍型指导、示范型指导和练习型指导。
在介绍型指导方面,教师需要讲解跳绳、平衡车等运动项目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要点,比如“快跳”、“慢跳”、“轻点”、“重点”等,引导学生了解“快慢”在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在示范型指导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和学生的情况,逐一演示并讲解每个动作的正确姿势和技巧要领,同时注意矫正学生的动作、重心和呼吸等方面的问题。
在练习型指导方面,则需要让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下进行适当的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培养学生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教师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设计中,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既要充分理解教案的设计思路,又要善于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动作和习惯,通过亲身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身体保护,在运动过程中避免受伤和疲劳,并且设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小学科学7《运动的快慢》(教案)
小学科学7《运动的快慢》(教案)运动的快慢(教案)引言:《运动的快慢》是小学科学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为学生打下科学学习的基础。
一、学情分析:小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对物理世界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认知。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事物的规律和关系。
但他们在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本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2)学习速度的概念;(3)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索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问问题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的快慢?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步骤二:观察和探究1.教师放置两个不同大小的小车,并让它们在同样的距离内运行。
2.学生观察两个小车的运动情况,思考它们运动的快慢有什么不同。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判断运动的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4.学生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步骤三:概念解释与拓展1.教师对速度的概念进行解释,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速度。
2.学生通过实例和问题解答,深入理解速度的测量方法和公式。
2024年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2运动的快慢(教案)
4.总结:统计表可以将所有数据信息整理在一张表格中,而统计图可以让我们一眼看出数量的多少,谁快谁慢。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不仅能帮我们方便地比较数据,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一些现象和规律。
任务五:连一连——生活链接
1.我们人类一直在追求“更快”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着,现在人类100米短跑的成绩已经提高到9秒58了,他的速度就是10.44米/秒,或者37.58千米/小时了,这是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创造的。虽然这样的速度目前已经是我们人类的极限了,但我们人类却依靠我们的大脑,创造出了很多速度更快的交通工具,方便着我们的生活。
2.能给下面的图片匹配合适的速度吗?大家先自己连一连,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课本第8页图片)
师总结:不同的交通工具有不一样的速度,交通工具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相信等你们长大了,还会给我们人类研制出更多快捷、安全、实用的交通工具!
内容逐渐延伸,从建构统计表、统计图中意识到计算速度的重要性,并将速度与生活实际相连接,知道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速度有很大的差异。
3.提出问题:你是如何确定的?
4.师总结:在100米的赛跑中,时间最少的117号、125号选手是最快的。相同距离的比赛中,用时最少的是冠军。
任务二:想一想——整理数据
1.(出示教材第7页的第二张成绩表)这是另一张成绩表,请仔细阅读相关信息,还能直接看出谁跑得最快吗?
2.有什么办法能确定谁跑得最快?
3.科学学习常常需要数学的思考和计算。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学习。(生充分交流比较的方法)
7.小组合作尝试使用计算器算出每位选手的成绩。
从定义到公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速度,了解速度,会计算速度。
三、迁移应用、拓展活动(预设10分钟)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体验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够用语言、图形等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使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意义,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能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快慢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3. 匀速直线运动【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描述方法。
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1. 速度的理解和计算。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如:汽车、自行车、跑步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用路程和时间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且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4.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练习。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自己走路的速度。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一些有关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互相讨论,分析解答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实验观察、问题驱动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和理解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是距离和时间的比值。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快慢2.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3. 速度的概念4. 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5. 实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和理解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运动的情况,感知运动快慢的差异。
2. 实验法:让学生参与实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3. 比较法: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物体运动快慢的原因。
4. 讨论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快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物体运动的快慢。
3. 讲解:教师讲解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距离和时间的比值。
4. 练习: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6.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运用生活实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运动的快慢,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创设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3.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展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4. 应用:设计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交通工具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体运动的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新课: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介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记录数据。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以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需在课后进行针对性辅导。
3. 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实地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设计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实验材料(如小车、标志物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或黑板,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二、探究运动和静止(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2. 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得出结论: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是指物体位置不变。
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三种:相同路程比时间、相间比路程、直接比较路程。
四、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2. 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实践与应用环节,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总结与反思,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六、课堂活动:速度与时间的游戏(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参与游戏,理解速度是距离除以时间的概念。
3.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比较不同组的速度和时间,讨论如何提高速度。
运动的快慢教案范文
运动的快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速度,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如何表示。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受速度的概念。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速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如尺子、计时器等。
3. 相关实际问题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运动员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的快慢。
2. 讲解速度概念:讲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3. 推导速度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即v = s/t。
4.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举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并进行实验操作。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反馈。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讲解与速度相关的物理概念,如加速度、减速度、匀速运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体育、科技等领域。
3. 探讨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的时间和路程下,速度的含义。
七、课堂互动:1. 采用问答法,让学生回答与速度相关的问题,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2. 设计速度大小比较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速度的快慢。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比较不同小组完成相同任务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理解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运动快慢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钟表、尺子、小车、轨道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包括小车、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赛车比赛、跑步比赛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快慢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明确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5.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发现优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拍摄视频或图片,进行交流分享。
2. 开展科学小竞赛,如制作小车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年级运动的快慢优秀教案
四年级运动的快慢优秀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运动的快慢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运动速度的概念,区分快速和慢速运动。
2. 能够准确描述和比较不同运动项目的速度。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能够正确感知和判断运动快慢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速度的概念和运动项目的速度比较。
2. 学生观察、实践和判断运动快慢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运动项目的速度,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滑冰等。
2. 运动器械或道具,如跳绳、球类、竞赛用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展示不同运动项目的速度。
2. 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思考不同运动项目的快慢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探究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跳绳比赛,使用计时器记录每个学生的用时。
2. 学生观察其他运动项目的速度,如跑步、游泳等,并与跳绳比赛进行速度比较。
3.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项他们熟悉的运动项目,观察和记录这项运动的速度特点。
讨论和总结: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选择的运动项目和观察结果,并对比其他小组的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不同运动项目的速度特点。
3. 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快慢运动的概念并强化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拓展活动:1. 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择一项运动项目,通过实践比较其速度。
2. 学生观察操场上跑步或其他的运动场景,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描述其中的快慢运动。
3. 学生组织一场操场运动比赛,根据规则的设置和计时器的使用,观察和比较不同参赛者的速度。
归纳和展望:1. 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快慢运动的重要性和运动的乐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速度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运动活动。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运动项目的速度。
2. 运动器械或道具,如跳绳、球类、竞赛用计时器等。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优秀11篇)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优秀11篇)运动的快慢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速度的公式:v=s/t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例题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师注意检查指导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由v=s/t得:t=s/v=1463km/104kms-1=14h学生练习: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运动的快慢》名师教案
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以下四局部的内容:〔1〕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速度的定义、公式以及单位。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4〕平均速度的定义及简单的计算。
在讲述机械运动的形式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删去了“频闪摄影〞这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对于速度公式v=s/t的应用,教材中只是要求学生进展简单的计算。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此根底上分析引导出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及单位;随后研究机械运动的形式—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讲解平均速度,并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虽然教学的重点是速度概念的建立和速度的计算,但速度的相关计算学生已在数学学科中掌握了一些知识,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置为速度概念的建立和机械运动的分类,此外在教学中浸透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速度是一个比拟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程度和理解才能,不可能很全面详细的讨论。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根底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核心素养】通过游戏和实验体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培养学生有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那么的素养。
【教学目的】(1)知道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3)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单的计算;(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5)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1、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让学生有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那么的意识。
【教学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标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
【设计思路】这是一节物理概念课,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根底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还是构成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及理论的根底。
小学科学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时间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 掌握通过观察提取信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运动快慢的概念及提取信息的方法;2. 通过实际操作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不同物体(如小球、木块、书等)、计时器、纸板、绳子等;2.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准确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呢?”2. 提出问题(5分钟)提问:“同样的时间内,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进行猜测并列举出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原因。
3. 实验观察(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木块、小球等不同物体。
要求学生利用计时器来测量不同物体运动所需的时间,并记录结果。
学生每组完成一次实验后,将结果整理在纸板上。
4. 分享结果(15分钟)请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好的纸板带到教室前,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各组的观察结果,总结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并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5.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和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6. 练习与拓展(20分钟)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运动快慢比较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更多与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
7. 课堂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物体运动快慢的观察和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8. 课堂延伸(10分钟)给学生介绍一些与物体运动快慢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如运动员比赛、动物奔跑等。
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主体:新课讲授成一样呢?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
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1m/s=3.6km/h。
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课堂练习1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听教师讲解知识点,并听边理解边做笔记学生根据上述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和公式使者阶梯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把不会的地方训练知识点,使学生理解本课知识点使学生会用知识点正确的解新课讲授出来。
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
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课堂练习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告诉老师,让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解答。
观看大屏幕,并思考老师的问题答题目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板书设计教学流程图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一、速度公式:V =S/t二、匀速直线运动三、平均速度引出速度课前提问回答教师问题课堂练习 探究实验比较运动快慢总结巩固匀速运动二、类比分析《运动的快慢》反思四、附录对比教案A:《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教育局教研室张咏梅的其他歧义【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速度,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3. 实际例子分析:如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4. 速度的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5. 速度的变化:加速、减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际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计算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决速度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速度?为什么需要研究速度?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并通过PPT展示公式推导过程。
4. 分析实际例子:如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如自行车行驶速度、汽车行驶速度等。
5. 讲解速度单位及换算: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并通过PPT 展示单位换算过程。
6. 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种运动器材的速度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速度的计算和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1. 讲解速度的变化:加速和减速,并通过PPT展示实例。
2. 分析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快慢名师教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以下四部分的内容: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速度的定义、公式以及单位。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4)平均速度的定义及简单的计算。
在讲述机械运动的形式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删去了“频闪摄影”这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对于速度公式v=s/t的应用,教材中只是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引导出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及单位;随后研究机械运动的形式—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讲解平均速度,并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虽然教学的重点是速度概念的建立和速度的计算,但速度的相关计算学生已在数学学科中掌握了一些知识,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置为速度概念的建立和机械运动的分类,此外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核心素养】
通过游戏和实验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培养学生有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的素养。
【教学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5)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
1、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让学生有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教学难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规范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
【设计思路】
这是一节物理概念课,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构成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及理论的基础。
初中是系统正规物理教学的开始,因此,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就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物理枯燥无味、难学,丧失学习兴趣。
鉴于此,对于本节课,我做了如下设计:本课以“传递乒乓球拍”游戏引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形式,我通过学生体验活动和观看视频,使学生认识物体在运动时速度、方向的变化,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乐于接受,以此来增加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平均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我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先通过计算刘翔跨栏的速度,再让学生认识到刘翔跨栏时速度是在改变的,进而巧妙的引出平均速度,自然的过渡到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如何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资源】两个乒乓球拍、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3、总结:将不同时间转化为相同时间,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和创新能力。
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
度。
3、公式:
4、单位:米/秒(m/s)、千米/时
(km/h)
5、1m/s和1km/h谁大谁小你能将
1m/s转化成km/h吗
单位换算:
1m/s=1×=3.6km/h
1m/s=3.6km/h
5、练习:5m/s=km/h
72km/h=m/s
6、小资料:一些物体的运动的速
度。
(1)蜗牛爬行约1.5mm/s
(2)人步行约1.1m/s
(3)骑自行车约5m/s
(4)喷气式客机约250m/s
(5)子弹出膛时约1000m/s
(6)高速公路上的小车约28m/s 1——4学生自学
教材,踊跃回
答。
5、学生积极与老
师讨论,思考练
习。
6、学生观察、思
考。
7、学生练习。
8、学生观察回
答:限速、限重
等。
9、回答:这样更
安全,车速太快
容易发生交通事
故等。
10、学生观看数
据及视频,回
答:人的生命很
脆弱、我们应该
不要超速、安全
驾驶、遵守交通
规则等。
1——4培养
学生的自学
能力。
5、熟悉速度
单位换算。
6、拓展知
识。
7、规范物理
计算题解题
格式。
8、拓展知
识,从生活
走向物理。
9——10情感
教育,让学
生有珍爱生
命,遵守交
通规则的意
识。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7、速度计:周末,小明和爸爸驾车去外婆家,若轿车以如图所示的速度行驶了30min,则小明家距外婆家约多远?
解:t=30min=0.5h利用公式
可得:
S=vt=70km/h×0.5h=35km
答:小明家与外婆家相距约
35km。
8、课件展示:交通标志牌。
你知道这些数据的含义吗?请选择一幅图说说看。
9、提问:在交通上,为什么要对车辆进行限速呢?
10、课件展示:交通事故数据。
我国每年约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如果统计上受伤人数,那么我国每年交通事故伤亡人数直逼百万。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1、比较下面两种车的运动有什么
不同?
按照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分为直线
运动和曲线运动。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
画演示:运动的分类“)
2、[想想议议]
1、积极思考。
回答:平稳前进
的列车,做直线
运动;过山车的
速度在变化,做
曲线运动。
2、学生讨论并回
1、让学生认
识到有些物
体在运动
时,速度、
方向在改
变。
为机械
运动的分类
沿直线行驶的两辆小汽车运动有什么不同?课本P21页图
3、小结: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4、总结:这些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它们的运动情况不同。
同学们可不可以尝试着来给机械运动分分类呢?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
答
3、学生感悟归纳
4、回答:机械运
动按照运动路线
来可以分成曲线
运动和直线运
动,直线运动按
照运动速度来可
以分成匀速直线
运动和变速直线
运动。
5、踊跃参与、积
极思考。
埋下伏笔。
2、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把学生
的注意力高
度集中起
来。
4、5培养学
生的抽象思
维能力和概
括能力。
平均速度1、课件展示例题:刘翔在2004年
雅典奥运会中,以12.91s获得了
男子110m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
纪录。
他的速度是多少?
解:利用公式
可以算出刘翔的运动速度为:
答:小明家与外婆家相距约
35km。
2、提问:刘翔在整个比赛
1、回答:根据公
式,将路程
110m和时间
12.91s代入计算
即可。
2、回答:平均速
度。
3、学生思考体
会。
1、公式的应
用,为平均
速度的学习
作好铺垫。
2、顺其自
然,巧妙引
出平均速
度。
3、适时小
结,培养学
过程中速度是不是保持8.52m/s不变呢?那么这个8.52m/s我们应该叫它什么?
3、提问:怎样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呢?小结: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
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
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日常情况下所说的速度,多数指的是平均速度。
生思维能力。
当堂训练
(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
题“名师训练-《运动的快慢》,
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掌
握学生的情况)
完成习题对教学目标
的检测
小结和作业1、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后作业:课本P22页第
3、4
题
1、学生对照板书
进行总结。
理顺知识,
培养学生的
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