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直抒胸臆,“闲愁千斛”是以夸张手法状写词人内心的愁苦之多。
B.“虎踞”二句自问自答,点明吊古主题,其中“兴亡”的意思侧重于“亡”。
C.“柳外”五句寓情于景,“归鸟”一词寄寓词人收复中原、重返故里的抱负。
D.“江头”二句以写景收束全词,由江风怒吼想象出“波浪翻屋”源自文库骇人画面。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殆天授 殆:大概
B.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王:做王,统治
C.与项王有郄郄:嫌隙
D.因举燕、代、齐、赵 举:兴起,发动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因说汉王曰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乃以齐王田荣反 大块假我以文章
C.而使人连彭越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2)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①。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②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③?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价值转型期诗歌的诸多价值都在变化,这是诗人需创造高格的内在动因。
B.诗歌不仅要表现现实,更要从现实局限出发,引领现实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
C.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没有关注千千万万人的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立志报仇,不顾破产败家。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个豪侠之士,弟弟去世,张良不重埋葬,而是费尽家财雇用刺客行刺秦王,以报答韩王。
D.人类可以通过诗歌认识自我的性情,创造更美的人性,乃至推动历史发展。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指出了在文化创新的时代诗人创造高格的两条路径。
B.“境界说”是名家权威学说,因此文中虽只引用该学说来论证观点,却并不显单薄。
C.文章在论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时,先树靶子,批评了一些错误的创作倾向。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的暑假,博物馆成了当之无愧的旅游“热点”,可博物馆里展出的“高仿品”却让不少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真品被外借,不得不拿仿品暂时;有的是因为真品品相不好,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便将品相更好的仿品拿出来展览;但更多情况下,( ),毕竟真品保护起来工序复杂,用仿品替代则方便许多。不少游客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文物面前,忽然得知文物竟是仿造的,不免一时间。
C.诗人只要站在时代前沿,创作的诗歌契合“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维度,就能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D.“精神生产”改变不了现实,只有通过改变现实社会关系才能解决现实问题,可见诗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字子房,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B.张良富有远见,毅然选择刘邦。张良想投奔景驹,半路上遇到刘邦。张良被授予官职,与之交往,盛赞沛公才能,就不再去见景驹。
C.张良足智多谋,善于举荐贤才。张良劝说沛公烧毁所过的栈道,以此来安定项王的心。在下邑,张良举荐了三位大将。
D.张良城府极深、注意明哲保身。刘邦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张良拒绝了刘邦的“三万户”封赏,请求与萧何等一起改封留地。
14.词人说自己有“闲愁千斛”。从词作中挑出你感触最深的两处“闲愁”,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填补 心灰意冷 陆陆续续 不约而同
B.补充 心灰意冷 络绎不绝 不远万里
C.填补 兴味索然 络绎不绝 不远万里
D.补充 兴味索然 陆陆续续 不约而同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展出真品的博物馆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B.由于商业原因,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D.乃封张良为留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出于保密考虑,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D.博物馆不展出真品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B.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变成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D.文章末段主要围绕“境界”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重申文章的中心论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遗其关系”,还是“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必从自然之法则”,这些创造境界的法则都是就境内而言的。
B.张若虚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是诗人突破现实的局限,创造“境外之境”的一个典范。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男子在20岁举行加冠礼时起的,在日常交往中,自己称名或字,尊称他人称字。
B.“三万户”指食邑三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是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两条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第一,突破现实局限,创造“境外之境”。诗歌不是叙述事情怎样发生的,而是向人们描述事情怎样更好地发生,优秀的诗人要想出常人想不到的好。简言之,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不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而是要从现实局限出发,展开诗的理想之维,引领现实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原稿中说:“自然中之物,相互关系,相互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遗其关系、限制之处”就是一种突破现实局限、创造境界的方法。“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必从自然之法则”,都是言说“创造境界”的材料和原则。
C.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D.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让博物馆几乎变成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的常客还有不少历史爱好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④。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⑤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斛:容量单位,古人以十斗为一斛。②陇上,此处泛指田野。③喷霜竹:即吹笛。④泪落哀筝曲:东晋名臣谢安(字安石)晚年被疏,有一次陪晋孝武帝听筝,有感于自身际遇不禁落泪。⑤宝镜:传说中一块能照人肺腑的古铜镜。后来得之者惊而失手之间落入水中,遂不复得。
诗歌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方式之一,我们不仅通过诗歌认识自我的性情,创造更美的人性;而且,在诗歌的创作、传播、接受实践中,人与他人、社会、世界相互建构,推动历史发展。“境界”以“精神生产”的力量,通过“物质生产”,间接影响“世界”;“世界”又为“境界”提供鲜活的实践沃土。如此前赴后继,推动人们攀登在“世界一境界”的金字塔上。“精神生产”改变不了现实,只有通过改变现实社会关系,才能解决现实问题。诗人在人生实践中,体味酸甜苦辣,体会人间冷暖,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作用,将境界创造进行到底。
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更是晋升成了“网红”,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游客赶来,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当下,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把真品藏着掖着已经明显挫伤了公众学习参观的兴趣,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会跟着大打折扣。博物馆要收起“高冷范”,转变得生活化些、接地气些,让文化历史因为“活”而变得“火”,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
从境内材料和法则出发,虚构出境外的“理想”,这不仅给出了诗歌的目标,还给出了实现目标的方法。通过诗人的想象和创造,从“境内”走向“境外”,需要突破现实的局限。这一创造过程需要诗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造“境外之境”,才能激发诗人超越有限生命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
第二,人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A.前三句直抒胸臆,“闲愁千斛”是以夸张手法状写词人内心的愁苦之多。
B.“虎踞”二句自问自答,点明吊古主题,其中“兴亡”的意思侧重于“亡”。
C.“柳外”五句寓情于景,“归鸟”一词寄寓词人收复中原、重返故里的抱负。
D.“江头”二句以写景收束全词,由江风怒吼想象出“波浪翻屋”源自文库骇人画面。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殆天授 殆:大概
B.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王:做王,统治
C.与项王有郄郄:嫌隙
D.因举燕、代、齐、赵 举:兴起,发动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因说汉王曰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乃以齐王田荣反 大块假我以文章
C.而使人连彭越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2)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①。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②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③?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价值转型期诗歌的诸多价值都在变化,这是诗人需创造高格的内在动因。
B.诗歌不仅要表现现实,更要从现实局限出发,引领现实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
C.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没有关注千千万万人的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立志报仇,不顾破产败家。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个豪侠之士,弟弟去世,张良不重埋葬,而是费尽家财雇用刺客行刺秦王,以报答韩王。
D.人类可以通过诗歌认识自我的性情,创造更美的人性,乃至推动历史发展。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指出了在文化创新的时代诗人创造高格的两条路径。
B.“境界说”是名家权威学说,因此文中虽只引用该学说来论证观点,却并不显单薄。
C.文章在论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时,先树靶子,批评了一些错误的创作倾向。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的暑假,博物馆成了当之无愧的旅游“热点”,可博物馆里展出的“高仿品”却让不少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真品被外借,不得不拿仿品暂时;有的是因为真品品相不好,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便将品相更好的仿品拿出来展览;但更多情况下,( ),毕竟真品保护起来工序复杂,用仿品替代则方便许多。不少游客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文物面前,忽然得知文物竟是仿造的,不免一时间。
C.诗人只要站在时代前沿,创作的诗歌契合“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维度,就能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D.“精神生产”改变不了现实,只有通过改变现实社会关系才能解决现实问题,可见诗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字子房,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B.张良富有远见,毅然选择刘邦。张良想投奔景驹,半路上遇到刘邦。张良被授予官职,与之交往,盛赞沛公才能,就不再去见景驹。
C.张良足智多谋,善于举荐贤才。张良劝说沛公烧毁所过的栈道,以此来安定项王的心。在下邑,张良举荐了三位大将。
D.张良城府极深、注意明哲保身。刘邦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张良拒绝了刘邦的“三万户”封赏,请求与萧何等一起改封留地。
14.词人说自己有“闲愁千斛”。从词作中挑出你感触最深的两处“闲愁”,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填补 心灰意冷 陆陆续续 不约而同
B.补充 心灰意冷 络绎不绝 不远万里
C.填补 兴味索然 络绎不绝 不远万里
D.补充 兴味索然 陆陆续续 不约而同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展出真品的博物馆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B.由于商业原因,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D.乃封张良为留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出于保密考虑,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D.博物馆不展出真品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B.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变成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D.文章末段主要围绕“境界”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重申文章的中心论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遗其关系”,还是“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必从自然之法则”,这些创造境界的法则都是就境内而言的。
B.张若虚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是诗人突破现实的局限,创造“境外之境”的一个典范。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男子在20岁举行加冠礼时起的,在日常交往中,自己称名或字,尊称他人称字。
B.“三万户”指食邑三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是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两条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第一,突破现实局限,创造“境外之境”。诗歌不是叙述事情怎样发生的,而是向人们描述事情怎样更好地发生,优秀的诗人要想出常人想不到的好。简言之,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不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而是要从现实局限出发,展开诗的理想之维,引领现实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原稿中说:“自然中之物,相互关系,相互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遗其关系、限制之处”就是一种突破现实局限、创造境界的方法。“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必从自然之法则”,都是言说“创造境界”的材料和原则。
C.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D.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让博物馆几乎变成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的常客还有不少历史爱好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④。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⑤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斛:容量单位,古人以十斗为一斛。②陇上,此处泛指田野。③喷霜竹:即吹笛。④泪落哀筝曲:东晋名臣谢安(字安石)晚年被疏,有一次陪晋孝武帝听筝,有感于自身际遇不禁落泪。⑤宝镜:传说中一块能照人肺腑的古铜镜。后来得之者惊而失手之间落入水中,遂不复得。
诗歌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方式之一,我们不仅通过诗歌认识自我的性情,创造更美的人性;而且,在诗歌的创作、传播、接受实践中,人与他人、社会、世界相互建构,推动历史发展。“境界”以“精神生产”的力量,通过“物质生产”,间接影响“世界”;“世界”又为“境界”提供鲜活的实践沃土。如此前赴后继,推动人们攀登在“世界一境界”的金字塔上。“精神生产”改变不了现实,只有通过改变现实社会关系,才能解决现实问题。诗人在人生实践中,体味酸甜苦辣,体会人间冷暖,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作用,将境界创造进行到底。
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更是晋升成了“网红”,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游客赶来,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当下,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把真品藏着掖着已经明显挫伤了公众学习参观的兴趣,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会跟着大打折扣。博物馆要收起“高冷范”,转变得生活化些、接地气些,让文化历史因为“活”而变得“火”,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
从境内材料和法则出发,虚构出境外的“理想”,这不仅给出了诗歌的目标,还给出了实现目标的方法。通过诗人的想象和创造,从“境内”走向“境外”,需要突破现实的局限。这一创造过程需要诗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造“境外之境”,才能激发诗人超越有限生命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
第二,人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