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忆李白 杜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试题】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才思,诗风】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也应算为正确。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杜甫《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日忆李白》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赏析【参考答案】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
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
审好题,方能答好题。
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俗话说得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
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李白啊!你奇伟的诗作无人能敌;你飘逸的才思卓尔不群。
诗风清新,堪比北周的庾信;诗格俊逸,有如南宋的鲍照。
如今,我们渭北、江东天各一方,遥相思念之情,就像这春天的绿树一般葱茏,像天边的暮云一样踊聚。
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桌共饮,再次把酒论诗呢……”】解说:诗人首联概括赞美李白的天才,颔联具体评价李白的诗风(“庾开府”,指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的著名诗人庾信,其晚年作品一扫绮丽之风而显“清新”之风;“鲍参军”,指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的著名诗人鲍照,其诗赡远遒丽、“俊逸”多姿。
众所周知、倍受推崇前代著名诗人来类比李白,既准确地提炼出了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又说明了李白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崇高,更突出自己对李白的理解之深确。
)颈联写景融情,“春天树”,给人深茂之感;“日暮云”,给人郁积之感。
前句写眼前实景,后句写想象虚貌,虚实结合,上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下句写李白看着暮云想念诗人,渭北、江东增加空间感,春树、暮云体现时间感,两句互文同义,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尾联抒发相聚的愿望。
刘仙伦——《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内容】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
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
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
后来人物,如君伟能几?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
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
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
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注:后来人物;指诸葛亮和羊祜以后的人物,亦指当今世上之人。
瑰伟:同“瑰玮”,奇伟。
言兵为讳:忌讳谈论兵事。
南宋统治集团实行投降政策,禁止朝野议论出师北伐之事。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
”艅艎:大舰名。
西江:谓西来之大江。
指长江中上游。
见元稹诗:“西江流水到江州,闻道分成九道流。
”句意为:乘着艅艎大船顺流东下,遥望汉水,迢迢千里,烟水苍茫。
首三句突兀而来,描写临别时的环境氛围,景象苍茫寥廓,颇有气势。
“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
”襄州:即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雉堞:城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作掩护用。
句意为:试问襄阳在哪里呢?战斗工事连绵如云、直达天际的地方就是襄阳险要之地。
这二句自问自答,展开了对襄阳的描写,将遥远的襄阳用变焦镜头拉扯到了读者眼前,空间距离因为抒情的需要在一瞬间缩短了。
“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
”叔子:西晋大臣羊祜,字叔子。
曾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
残碑:指羊碑,又称堕泪碑。
羊祜在襄阳十载,有惠政。
死后,襄阳百姓为之立庙建碑。
卧龙陈迹:诸葛亮出山前曾隐居的襄阳附近的隆中。
句意为:那里有象征羊祜政绩的羊公碑,有诸葛亮隐居隆中的遗址,它们在斜阳的残照中仿佛都蕴含着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恨。
这三句写襄阳遗迹,暗点出两位古代英杰理想未竟而终的遗恨,为歇拍一句称赞友人作势。
“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后来人物;指诸葛亮和羊祜以后的人物,亦指当今世上之人。
瑰伟:同“瑰玮”,奇伟。
句意为:像你这样的美玉良才又有几个呢?歇拍一句盛赞张明之才能的卓绝,并希望他能以前贤自勉,负重自强,完成历史使命,消除先人的遗恨。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
”“其肯”句:韩愈《送石处士序》中说,有人向河阳军节度使乌重胤推荐石洪,乌重胤曰:“先生(指石洪)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河阳:在今河南孟县西。
下士:礼贤下士。
句意为:当年河阳军节度使乌重胤礼贤下士的故事甚为人们所称道,如今你的上司也在襄阳对别人提起你说:“他肯为我而来吗?”换头处用韩愈《送石处士序》一文成句,是词人对京西南路安抚使上书辟张明之为幕僚一事的评论,赞扬了他礼贤下士的作风,同时,亦暗示张明之此去定会得到重用。
“勿谓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
”言兵为讳:忌讳谈论兵事。
南宋统治集团实行投降政策,禁止朝野议论出师北伐之事。
句意即:不要因为宋金对峙,暂时相安无事,便忌讳向安抚使大人陈言论战守之策。
这二句是词人对张明之的告诫与勉励,希望他能恪尽职守,加强战备。
同时也是对当权者恃和苟安,置中原大好河山于不顾的投降政策的严正谴责。
“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
”眼下河山沦丧,城楼鼓角震天,这些都足以让有志之士为痛苦流涕呀!这三句转入抒情,同时也点明了当前危难的局势,苍凉悲壮,体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动性。
“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国家多事之秋,正是为国效力,一展抱负、博得功名的机会,闲暇时千万不可麻痹大意,要常备不懈。
末二句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机会,建功立业。
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国事、功业相勉励,顿现出送别之人与被送之人的亲密关系,送人之情意亦愈见真挚和亲切。
全词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切合挚友送别之口吻。
虽为送别词,却不作儿女之语,慷慨激昂,一派豪气,壮人行色,鲜明地表达了词人的爱国精神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风格与辛、陈相近。
【鉴赏】:
张明之,生平不详。
京西,路名。
宋熙宗年间分京西路为南、北两路,词中提到的襄州,即襄阳,就是京西南路所在地。
在南宋,这里是宋金对峙的前沿。
从“勿谓时平无事也”等句来看,当时宋金正处于相持状态,所以连前沿地区也保持着平静。
这种形势往往助长人们的麻痹情绪,甚至放松收复失地的努力。
但是,刘仙伦于此时送朋友到京西幕府,却能以十分清醒的头脑勉励张明之作好战备,为抵抗侵略、恢复中原立功。
宋室南渡以后,统治集团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一部分人甚至幻想与金人“互不侵犯,长治久安”。
所以每当双方暂时脱离军事接触的时候,便是投降派、主和派得势的时候。
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有助于我们认识刘仙伦此词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上片“艅艎”三句从送客之地落笔。
“艅艎”,大舰:“西江”指流经襄阳的汉水:“试问”两句紧接着展开对襄阳的描写,作者的眼里甚至清楚地出现了那里连云的“雉堞”——遥远的两地,因为抒情的需要而缩短了距离。
“叔子”是西晋人羊祜的字,他镇守襄阳十年,曾积极策划灭吴,后人因此为他在岘山树碑。
卧龙,即诸葛亮,他出仕前隐居于襄阳附近的隆中。
伟,在这里用来盛赞张明之才华横溢。
以上五句中,不同时代的三个人也因主题的需要碰了头。
下片“其肯为我来耶”用韩愈《送石处士序》一文成句。
韩愈原文说有人向乌重胤推荐石洪,乌重胤说:“先生(指石洪)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乌重胤当时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所以词中接着说:“河阳下士”(下士,即礼贤下士意)。
“其肯为我来耶”三句是词人对京西南路安抚使辟张明之一事的评论,赞扬其礼贤下士的作风。
“勿谓时平无事也”两句则勉励张明之入幕后,加强战备,不要“以言兵为讳”。
“眼底河山”三句,转入抒情,苍凉悲壮,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舞力量。
结句“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入幕这一时机,为国家建功立业。
送别之际,一再以国事和建功立业相勉励,主客之间愈显亲切,作者送人的情意也就愈显诚挚了。
渔家傲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
愁无比,和春付与西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反问,凸显春光之短暂)金龟解尽留无计(用贺知章解金龟换酒以酬李白的典故,表达了即使解金龟换酒相留,也不能挽留住春天的脚步的遗憾)。
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这三句,直抒胸臆,为驱遣春愁,东城买醉,喝个一醉方休,一换短暂的快乐)。
【注释】
①和春:连带着春天。
②九十:指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
③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
④东阳:今淅江金华市⑤沽酒:卖酒。
纤纤:细小,细微,多用以形容微雨。
拼(pīn):豁出去,甘冒。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5分)
【答案】上片即景抒情(1分)。
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2分)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2分)
【解析】上片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重点描写了小雨纷纷之中的湿花,因恋树不忍飞,但又不得不和春天一起随着水流归去的愁苦。
作者通过描写湿花对树的留恋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从而传达出恋春惜春之感。
2.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评论说:“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
”也即“一语两意”,请简要赏析。
(6分)
【答案】这句话,一方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快乐,实际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3分)一方面借想象将来将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凉,何况今日东城买醉,仅为驱遣春愁,又非真正的赏心乐事;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3分)
【解析】“而今”寄意颇深,即表明而今的暂时欢乐,又预示他年回忆此时情景,将成为兴感的来源罢了。
从这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由而今而念及他年,又由他年回思而今,在意念的推移往复中,显示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常常使人有哀乐不同之感。
二:
(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
(4分)
答:开头两句写了暮春时节,软风吹拂,细雨如丝,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的情景。
(2)请简要赏析“恋树湿花飞不起”这一句的妙处。
(4分)
答:“湿花”承上“小雨”,启下“飞不起”。
“恋”字用拟人手法,赋湿花以深情。
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就更可想而知了。
此句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之情。
三:
1.词的上阕借用春雨中的杨柳和▲湿花意象,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营造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
(2分)
四:
1.词中“恋树湿花飞不起”一句很见功力,请从手法和结构的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5分)
【答案】这句词中的“恋”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表达“湿花”对“树”的依恋,表达作者惜春、伤春之情;(2分)“湿花”照应前面的“小雨”,(1分)“恋树”引出后面的愁绪无比。
(1分)
2.这首词的情感较为较为复杂,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词的前两句描绘一幅暮春之景,后面一个“愁“字点明惜春、伤春之情;②下片“九十光阴能有几”更进一层,表达时光易逝的伤感;③“拚一醉”表达及时行乐的乐观和豁达;④最后“他年泪”点明借酒消愁非真正的赏心乐事;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得6分)
简析这首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分)这首词借春景抒情。
上片寄情于景,无数春色,无际春愁,湿花恋树,流水无情,具有浓郁的惜春伤春之绪。
(2分)下片感叹抒情,春光短暂,纵金龟换酒,豪举买醉,也留春不住,抒发了岁月流逝、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
(3分)
上片中“愁”因何而起?请根据词意概括。
落花恋树生愁词人惜春生愁
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反问,用典,直接抒情。
译文
绵绵的细雨微微的风,千家万户掩映在杨柳密荫青烟绿雾中。
淋湿的花瓣贴在树枝上不再飞。
心中愁无穷,连同春色都付与江水流向东。
九十天的光阴能够留多久?解尽金龟换酒也无法将春光挽留。
告诉那东阳城里卖酒人,而今只求拼个一醉方休,不管今日乐事成为他年热泪流。
词作鉴赏
这首词风格俊丽,是作者的得意之作。
原题为“春洞”。
上阕:
开头两句:“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写暮春时节,好风吹,细雨润,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
正是“绿暗红稀”,春天快要悄然归去了。
次三句:“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之情。
“恋树湿花飞不起”是个俊美的佳句。
“湿花”应上“小雨”,启下“飞不起”。
“恋”字用拟人法,赋落花以深情。
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
春天将去的时候,落花有离树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这“愁无比”三字,尽言二愁。
如此深愁,既难排遣,故而词人将它连同春天一道付与了东流的逝水。
下阕: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感叹春来春去,虽然是自然界的常态,然而美人有迟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这九十日的春光,也极短暂,说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
词句中的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成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
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极意把酒留春。
“寄语东城沽酒市。
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虽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浇愁,拚上一醉,以换取暂时的欢乐。
“寄语”一句,谓向酒肆索酒。
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语两意,乐中兴感。
这首词袭用传统作词法:上片写景,下片写情。
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意化两,示遣愁不尽,无限感伤。
作者亦自以“而今”句为得意之笔。
别宋常侍[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首二句总说送行之事,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离情别绪即由此生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三四句转而抒情,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飘蓬”作比。
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
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
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末两句写别后相思之意,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
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乌声、风声,而啼乌声、风声如泣如诉,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别有韵致,
情味绵长。
留别王维②[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
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5分)
2.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
(3分)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分)
2.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
(3分)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
运用想象,设想分别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
末句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尹诗运用比喻,将游子比作飘蓬,表现其飘泊不定,孤单无依的特点,写出了诗人伤感,孤苦之情。
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
孟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
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
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②金络脑:属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1)一、二句描绘出一片悲凉肃杀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出了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和不被重用的感慨。
(回答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也可斟酌得分)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昊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注]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何当:何日。
金络脑:饰金的马笼头,借器具的贵重象征马受重用。
踏清秋: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注]吴钩:吴地所产宝刀。
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黄河南北一带。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若个:哪个。
(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
(2)“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南园”诗由两个问句组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两问任选一问作答)(4分)
【参考答案】
(1)两首诗都表达了制敌平叛、建功报国的雄心热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则用比兴间接抒情,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4分,答对思想感情的相同和抒情方式的不同各给2分。
)
(2)《马诗》开篇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全诗借马喻人,借咏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通篇是比。
开篇两句从富有沙场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发驰聘疆场的豪情,这是起兴。
(开头两句将背景推向遥远的边地,那平静的画面后闪动着刀光剑影。
由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状,含有思想战斗之意。
“燕山”一说即当年窦宪追击匈奴、刻石纪功的燕然山;一说作者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之时,“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最久、最烈的地带。
摄此物象是为套上金络脑的骏马驰骋疆场张目。
所写战场景色虽悲凉萧杀,但对志在报国者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全诗抒发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郁闷。
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南园》第一问是反问,也是自问。
用反问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写出了诗人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焦虑万分的心境和投笔从戎收拾破碎山河的激昂之情、奋然之气。
(李贺早已诗名远扬,但以才学入仕晋身之路被“避父讳”的礼教教条无情堵死,“何不”又多少出于无奈,用反问语气,也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愤激不平之情)第二问继续用反问,从反面有力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同时亦使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溢于言表,牢骚的意味更加浓郁。
(4分。
本题两问任选一问作答。
答对了《马诗》的“比”和“兴”,各给2分;或说明了《南园》诗每一个问句的表达效果,各给2分。
)
二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5分)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6分)
参考答案
1、①主题都是表达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的思想。
(2分)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1分)
②《南园》连用反问,直接表达上战场为国建功,自己也可画像挂入凌烟阁,获取万户侯之爵位的渴望。
《马诗》借骏马带上金笼头在边关大漠肆意驰骋来表达内心对功业的渴望。
(2分)
2、①《南园》直抒胸臆,(1分)“吴钩”“收取关山”等直白的语言,痛快淋漓的表达作者内心思想;(2分)
②《马诗》托物言志(1分)通篇用比喻,借骏马带上金络脑来间接的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2分)
次韵梨花北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注释)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
笼月:被月光笼照。
(1)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洁白,实则赞美梨花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的品质。
(2)诗的第一句是崔护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活用。
把“人面桃花”改为“桃花人面”,作者这样改有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