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要求
旅游地质资源调查内容
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
象和地理地貌景观、古人类活动遗迹等地质旅游资
源进行调查研究。
矿产资源调查内容
对区内已知矿产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
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观察记录,采集
第四纪地质填图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四系一般采用成因类型划分与地理景观相结合的地 质调查方法,以岩石地层与成因分类相结合地层单位 划分为主。 ——查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度、 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 ——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 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 层层序。 ——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 和古文化层,研究各类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期及其与 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与和研究内容
运用地球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比例尺尺 度范围内)真实、准确、客观地划分和圈定不同尺度 的各类地质实体; 查明各地质实体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组构)和 时代; 总结其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各地质体之间组合关系及 性质,总结调查区的地质特征、形成演化及其与资源 环境的关系; 用科学和艺术方法把调查研究的内容和认识表现在地 质图件和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新方法,把综合研究贯穿于全过程,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调查填 图质量。 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出发,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 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 般2—4幅)测制。 对区内的遥感图象和已有的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 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地质填图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 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 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1 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
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 总则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上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4.1 资料收集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4.2.1 野外踏勘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a.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采样密度阳明山地区以中低山—丘陵为主,雨水充沛,河沟极为发育,大部分地区水流速度中等,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密度定为4~5点/ km2,在1:20万区化浓集中心地带、多元素异常复合部位或矿点分布较集中的地带,采样密度可适当增加,以每小格(0.25km2)不超过2个采样点为原则。
2、采样物质与采样部位本次调查的采样物质以淤泥和粉砂为主,粒度要求取-0.216mm(≤6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为减少测区内元素的跳动,采样物质要尽量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物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样品装入布样袋后,应用手缓慢挤干,以避免某些元素以溶液形式相互渗透造成样品的污染。
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保证不少于120克。
水系沉积物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流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或沟谷中应主要在其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转石后或河道拐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如果采样小格中实无水系,则可在较小的干沟底部采样。
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然后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3、采样点的布置与定点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点位采用GPS与1:5万地形图结合确定。
先在地形图上将工作范围框出,然后在工作区范围内将整数公里网加密成长宽都为0.5km的方格网。
以四个小方格作为一个大格(1km2),为便于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大格编号顺序按一个1∶5万图幅为一个单元,单元号冠于大格编号的千位,每幅1∶5万图幅的大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为a、b、c、d,每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标为2(如1001a1),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规定进行编号。
采样点位预先按设计采样点位布置在地形图上,在野外采样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置标注在图上。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D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XX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比例尺1:50 000目录目录 ...................................................................... 前言 ................................................................... I I1 范围 02 规范性引用文件 03 总则 (1)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1)3.2 工作程序 (1)3.3 基本准则 (1)4 资料收集与利用 (2)4.1 地形资料准备 (2)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2)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3)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4)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5)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5)5 野外踏勘 (6)6 设计编审 (6)6.1 设计编写 (7)6.2 设计审查 (7)7 调查内容 (7)7.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调查 (7)7.1.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7)7.1.2 地质构造调查 (12)7.1.3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3)7.1.4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17)7.2 区域矿产调查 (19)7.2.1 目的与任务 (19)7.2.2 异常查证与一般调查内容 (19)7.2.3 矿产检查 (21)7.2.3.1 概略检查 (21)7.2.3.2 重点检查 (22)7.2.4 区域矿产调查应提供的资料 (22)8 矿产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23)9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23)9.1 资料整理 (23)9.2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5)9.3 野外验收要求 (25)10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6)10.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 (26)10.2 成果图件编制 (27)10.2.1 地质矿产图编制 (27)10.2.2 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图编制 (28)10.3 报告编写 (28)11数据库建设要求 (28)11.1 原始资料数据库 (29)11.2 最终成果数据库 (29)12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29)12.1 提交资料要求 (29)12.2 成果评审要求 (29)12.3 资料归档要求 (30)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31)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4)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8)前言本技术要求附录A-C是规范性附录。
1:5万化探野外工作方法
6、直方图计算 目的:为地球化学图制作直方图,同时为了确定 异常下限和色区界限。 方法:用龙文华编写的直方图计算程序进行计算。 也可用色区百分比确定异常下限和色区界限。 7、三层套合计算 目的:通过三层套合计算,了解各元素的地球化 学意义。 方法:利用重复样分析数据进行三层套合方差, 可用龙文华编写的三层套合方差计算程序进行计 算。
室内工作: A、样品管理员凭操作员填好的送样单接收
和验收样品、核对采样点号、检查样品质 量、加工整理样品。 B、室内人员回放GPS坐标、航迹,检查记 录卡、整理采样手图、统计工作量、工作 区域、填写日常验收表,生成采样记录的 电子表格。 C、采样小组进行自检、互检。
质量检查工作:
采样点要求在全测区分布比较均匀。要尽
量使绝大多数(90%以上)的采样格(大格)内 都有采样点分布,使其不出现或很少出现 连续5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采样点位确定、样品采集、注记、记录卡 填写:使用采样手图、结合GPS定位技术 初步确定采样点位置;根据微景观特征合 理选择采样部位、层位、样品介质,避开 各种干扰,正确采集样品。然后在采样点 附近留有牢固、醒目的注记。记录卡填写 内容齐全、干净整洁。 GPS存入采样点坐 标。
号的数据文件,是否一致正确。 方法:可以用程序“数据文件检查.exe”进 行检查,或人工检查,或通过采样清图检 查。
2、制作采样点位图
目的:制作采样点位图,另外利用采样点
位图生成数据图。 方法:将扫描的地形图或矢量化的地形图 装入MAPGIS,勾出水系分布图,再把采样 点位展在图上。可以用MAPGIS-空间分析DTM分析子程序进行展点,也可用程序 “材料图.exe”进行展点。展点后应对采样 点号进行适当的移动。
1∶5万地球化学勘查的规范及工作流程
(四)、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
在中低山-丘陵区深林-草原区,地势总体 较平坦,基岩裸露较差。Ⅲ级水系和Ⅱ级 水系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但用于1∶5万地 球化学普查的Ⅰ级水系不发育。这样可参 照1∶20万区域化探及邻区的工作方法,结 合调查区的景观特点和地质矿产特征,采 用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分不规则测网 和规则测网。
方法试验和技术试验常在踏勘阶段一并进行。
(3)专题试验:是解决某些专门性的问题所进 行的试验,如为解决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所进行 的试验、新的化探方法的试验等,这种试验进行的 时间视需要而定。
在踏勘试验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工作设计。工作 设计对工作的目的任务、化探方法选择的依据、工 作方法、质量要求、工作量及进度计划、最后提交 的成果都应阐明。工作设计是指导化探工作开展和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行动计划。工作设计编制完毕 并经上级批准后即执行。
野外工作开始前,按GPS定位仪说明书要求,设 定符合工作区经、纬度条件的坐标调整参数,对 GPS初始化;根据工作区内已知三角坐标点坐标 进行校准,校准误差精度要求小于15m,在图幅 内的定点误差小于50 m,在图上不大于1mm。
要求保留采样全程航迹,便于进行监控采样质量; 航迹自动生成点时间间隔为2分钟;遇电力不足或 GPS内存较小时,要保证每个采样点前后均有5个 航迹点。
当开展化探工作缺乏依据或为了选择合适的方 法与技术,以及研究化探找矿种的特殊问题时,可 先进行试验。试验工作有以下几种:
(1)方法试验:是解决化探方法的有效性。通 过试验了解异常发育的基本特征,确定何种化探方 法最适用。
(2)技术试验:是解决某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和 技术,以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如采用怎样的采样 和样品加工处理方法,选择哪些指示元素和分析方 法等才比较适宜。
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2—XX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mineral)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年2月前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总结近年来大量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新形势下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标准在《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要成矿区带中有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相关内容。
本技术要求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
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庆文、张克信、伍光英、张智勇、陈克强、潘仲芳、李荣社、苗培森、朱洪森、谷永昌、司马献章、程光华、尹福光、张立东、辛后田、赵小明、齐先茂、校培喜、毛晓长、邱士东、李仰春。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目次前言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1)3.1目的 (1)3.2任务 (2)3.3工作程序 (2)3.4基本准则 (2)4 资料收集利用 (3)4.1地形资料准备 (3)4.2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 (3)4.3遥感数据收集与利用 (4)4.4地球物理资料收集与利用 (4)4.5地球化学等资料收集与利用 (5)4.6钻孔资料收集和利用 (5)5 野外踏勘 (5)6 设计编审 (6)6.1设计编写 (6)6.2设计审查 (6)7 调查内容 (6)7.1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7)7.1.1 沉积岩 (7)7.1.2 火山岩 (7)7.1.3 侵入岩 (8)7.1.4 变质岩 (9)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10)7.1.6 第四纪地质 (10)7.2地质构造调查 (11)7.3区域矿产调查 (11)7.4 专项调查 (13)7.4.1 环境地质背景调查 (13)7.4.2 农业地质地质背景调查 (14)7.4.3 城市和工程地质地质背景调查 (14)7.4.4 旅游地质专项调查 (14)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4)8.1测制目的 (15)8.2布设原则 (15)8.3类型及测制内容 (15)8.3.1 沉积岩剖面 (15)8.3.2 火山岩剖面 (15)8.3.3 侵入岩剖面 (15)8.3.4 变质岩剖面 (16)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16)8.3.6 构造混杂岩剖面 (16)8.3.7 构造地质剖面 (16)8.3.8 矿化(体)带剖面 (16)8.4测制精度要求 (17)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18)9.1部署原则 (18)9.2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18)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18)9.2.2 地质观测内容标绘 (19)10 测试鉴定要求 (19)11 资料整理 (19)11.1野外调查过程中资料的整理 (19)11.2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 (20)11.3野外资料的最终综合整理 (20)12 综合研究 (20)13 野外验收 (21)13.1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1)13.2野外验收要求 (21)14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2)14.1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与分析 (22)14.2成果图件编制 (23)14.2.1 地质图编制 (23)14.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的编制 (23)14.2.3 其他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24)14.3报告编写 (24)15 数据库建设要求 (24)15.1原始资料数据库 (24)15.2最终成果数据库 (24)16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24)16.1提交资料要求 (24)16.2成果评审要求 (25)16.3资料归档要求 (25)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26)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28)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1)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3)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5)1:50 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DD2012-ⅹⅹ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提交等。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整理]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采样密度阳明山地区以中低山—丘陵为主,雨水充沛,河沟极为发育,大部分地区水流速度中等,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密度定为4~5点/ km2,在1:20万区化浓集中心地带、多元素异常复合部位或矿点分布较集中的地带,采样密度可适当增加,以每小格(0.25km2)不超过2个采样点为原则。
2、采样物质与采样部位本次调查的采样物质以淤泥和粉砂为主,粒度要求取-0.216mm(≤6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为减少测区内元素的跳动,采样物质要尽量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物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样品装入布样袋后,应用手缓慢挤干,以避免某些元素以溶液形式相互渗透造成样品的污染。
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保证不少于120克。
水系沉积物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流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或沟谷中应主要在其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转石后或河道拐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如果采样小格中实无水系,则可在较小的干沟底部采样。
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然后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3、采样点的布臵与定点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点位采用GPS与1:5万地形图结合确定。
先在地形图上将工作范围框出,然后在工作区范围内将整数公里网加密成长宽都为0.5km 的方格网。
以四个小方格作为一个大格(1km2),为便于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大格编号顺序按一个1∶5万图幅为一个单元,单元号冠于大格编号的千位,每幅1∶5万图幅的大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为a、b、c、d,每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标为2(如1001a1),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臵按上述规定进行编号。
采样点位预先按设计采样点位布臵在地形图上,在野外采样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臵标注在图上。
解读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质量评估部分
关键词
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估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估是对每分析批 次、 每人、 每天分析质量按控制界限要求, 所进行的 实时控制, 以判断分析人员的素质、 环境、 试剂材料、 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及受控状态等。
其它地质矿产样品严格隔离。在大批量样品加工 前, 我们对化探样品进行了无污染加工的最佳条件 试验。以保证样品加工粒度满足 《规范》 0.074 mm (200 目) 的要求。 3.2.2 工作部署
3.2.3 分析方法及摘要
96
栗忱:解读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1 ∶ 50000) 质量评估部分
第2期
Cr、 Cd、 Ni、 W、 Co、 Cu、 Zn; 固体缓冲剂-二次摄谱发射 光谱法 (ES) 检测元素: Ag、 Sn; 原子荧光光谱法 (AFS)
检测元素: As、 Sb、 Bi、 Hg; 泡沫塑料吸附-等离子体质 谱法(ICP-MS), 检测元素: Au。方法概述见表 1。
2017 年
新疆有色金属
95
DOI:10.16206/ki.65-1136/tg.2017.02.034
解读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1 ∶ 50000) 质量评估部分
栗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测试中心
摘 要
逐条解读规范在质量控制工作中的应用。
乌鲁木齐
830026)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1 ∶ 50000) 质量评估部分的内容最终以质量评估报告体现。本文以编写质量评估报告的主要部分列出, 地球化学 普查规范 质量评估
3 质量评估报告
3.1 任务来源 品的加工及 16 个元素的检测任务均由 xx 实验室承 担。 XX 单位的化探样品 XX 件于 XX 年 XX 月 XX 日 式报告。 我所在接到样品之后制定了详细的分析方案, 从样品加工、 分析测试、 质量监控均按 《地球化学普 查规范 DZ/T0011-2015》 ( 以下简称 《规范》 ) 中的要求 严格执行。 根据 XX 单位 XX 年双方签订的合同, xx 项目样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_1:5万_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
阶段资料整理内容 • ①完善野外纪录资料和实物资料的核实 吻合工作,要求做到野外记录、路线信 手剖面图、素描图、照片、录像资料、 各类样品等野外实际资料与实际材料图 相互吻合。 • ②进行系统连图和接图,使区域地质图 分阶段逐渐形成。 • 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应安排足 够的时间,全面检查原始资料和综合资 料的完备程度、基础地质调查和专项研 究的初步成果质量、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 • • • • • • • • • • • 一、绪言 二、目的任务 三、工作程序 四、基本准则 五、工作程序分述 六、野外调查 七、调查记录 八、沉积岩野外调查 九、侵入岩野外调查 十、火山岩野外调查 十一、变质岩野外调查 十二、构造野外调查
一、绪言
• • • • 1、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分类 根据填图比例尺及调查工作的详细程度 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 中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 大比例尺(1∶5万、1∶2.5万) • 常见的比例尺是1∶100万、1∶25万、 1∶20万和1∶5万 • 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以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主
四、基本准则
• 4、区域地质调查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 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 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加强深部 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 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提 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 5、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 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 区别,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 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 调查工作。
一、绪言
• • • • • • • • • • • • • • • • • • GB/T 17412.1—1998 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2—1998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3—1998 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 2007-XX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 DZ/T 0011-19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 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D2004-04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DD2006-06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DD 2007-?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
地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5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地质矿产实验室 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T0130.4-2006 DZ/T0130.5-2006
2008年12月北京
主要依据:
DZ/T0130.4-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 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第4部分:区域地 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00000) 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DZ/T0130.5-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 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第5部分:多目标 地球化学调查(1:250000)样品化学 成分分析
XL =X0 + kS0
式中: XL ——为区别背景或空白值的最小测量值; X0 ——为空白试液或试料测量信号值的平均 值,空白测定次数一般为12次; S0 ——为空白试液或试料测量信号值的标准 偏差; K——为根据选定置信度,所确定的常数, 一般选为3。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常用浓度(CL)表示:
CL =(XL-X0)/r=(kS0)/r
(2)实验室应结合具体工作特点, 编制分析全过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 程序和方案。
(3)可以选用的控制技术方法有: ⊙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选择。 ⊙使用不同级别的标准物质或控 制样品进行内部的质量控制。 ⊙接受或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试 验和能力认证。 ⊙使用相同和不同分析方法进行 重复性试验。 ⊙制作质量控制图表。
50000地球化学普查配套分析方法元素个数icpoes19babecocrcufelalimnnbnimoppbsrthtivzncdcesgfaas10lf10种方法33序号分析方法分析元素au2以icpoes为主体的配套方案元素个数icpms16babebicdcoculalimonipbsbsrthuwxrf10crfemnnbptivyznzragbsncesgfaas7种方法33序号分析方法分析的元素au3以icpms为主体的配套方案元素个数xrf18bacocrcufelamnnbnippbsrthtivyznzragbsncesgfaasli9种方法31序号分析方法分析的元素au4以xrf为主体的配套方案元素个数aas11agcdcocufelimnnipbsrznagbsncesgfaas7种方法22序号分析方法分析元素au5以aas为主体的配套方案43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1准确度的控制采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控制
1比5万地质填图任务和要求
1/5万地质填图的任务和要求1∶50,000地质测量通常是在经过初步找矿后选定的远景区,或已知较大的矿产地外围地区进行。
对当前的冶金地质工作来说,则是在普查找矿的长远规划的基础上选定的地区,或在生产矿山或勘探矿区的外围进行的。
1∶50,000地质测量,在当前的冶金地质工作中可分三种情况:1∶50,000的正规地质测量、简图及路线地质图。
一、正规1∶50,000地质测量:是普查找矿工作中要求较高并有综合性方法配合的一种工作。
在冶金地质工作中,因人力、物力的不足,不常进行这种测量。
其任务,总的说来,是查明地表出露的矿床并加以圈定,特别是初步确定规模、产状和构造以及矿石质量,推定其隐伏部份或隐伏矿体的大致分布地段,初步查明局部矿化或富集的条件,指出矿化地段的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和地球化学的一般标志,作出矿床远景评价。
在地质测量同时,应根据具体地质条件,选择适宜手段进行系统的重砂测量和物、化探等工作。
其面积通常是几百至千余平方公里。
正规的1∶50,000测图按国际分幅进行。
其填图要求:在前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下列要求:(一)对于填图单位:沉积岩的分层标准应分到“阶”(或相当于“队”的地方性单位),有条件时,应分到“带”;变质岩分到亚组或“段”或“段”下再分:对火山-沉积岩,根据具体情况,一般是结合地质年代,以主要的或次要的(以图上能表达为度)喷发-没积岩为主,有条件时,区分最度较大的熔岩、火山碎屑沉积积岩和次火山岩;火山活动不很发育时,喷发-沉积岩不作细分。
必要时,要着重研究含矿建造,区分含矿岩体。
(二)着重研究控制岩浆活动、矿化带和蚀变的构造;表示二级及较低级的褶绉、褶绉带、主要断裂的性质和产状、间接标志表示的深断裂带,重要地段分出小裂隙带所有的构造破坏;表示隐伏深断裂带的地表标志,例如:中、新生代盆地线状排列或连串的重迭凹地、岩层的挠状拗折、同时沉降的褶绉轴(或褶绉系统的横向或斜交沉降带)、连串的岩浆岩体、强烈的蚀变带、线状排列的岩墙、单位裂隙度的显著增高,以及隐伏断裂带两侧分布的沉积岩相、沉积物的厚度、构造线、构造类型和火成活动的不同等等;(三)表示矿化带、较大的矿体、以符号表示较小的矿体(点),标明蚀变范围,以符号表示较小的蚀变带,表示主要的蚀变类型或交代岩类型;查明矿化作用或蚀变作用与侵入岩、地层及地质构造的关系;标明物、化探、重砂异常范围、性质及强度;指出初步的找矿方向、主要的找矿标志。
1:50000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
1:50000地球化学⽔系沉积物测量⼯作细则1:50000⽔系沉积物测量⼯作细则⼆○○三年三⽉1:50000⽔系沉积物测量⼯作细则⼀、⽬的根据在区域化探阶段已圈出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以及根据化探、物探、地质资料所划定的找矿远景区,优选1:50000化探测量图幅,通过1:50000化探测量⼯作,进⼀步缩⼩寻找⾦、铜、镍成矿带找矿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进⼀步开展地、物、化⼯作的详查地区。
⼆、⽅法的选择依据北⼭地区地球化学景观特征和前⼈1:200000化探⼯作⽅法,⼯区选择1:50000⽔系沉积物测量⼯作⽅法。
⼯作区为为⼲旱荒漠丘陵区,基岩裸露、⽔系较发育,因此⼯作中采⽤与该景观区相适宜的⽔系沉积物测量⽅法。
采样粒度采⽤-4—+20⽬粒级,⽤“套筛取样法”取样。
三、测⽹的布设在1:50000地形图上框出⼯作范围,在此范围内以公⾥⽹为基准,划出长宽各为0.5千⽶的⽅格,在每⼀平⽅千⽶⼤格⼦中划成四个0.25平⽅千⽶的⼩格。
四、编码原则1、样品编码⾸先在1:5万地形图上框出⼯作范围,在范围内划出长宽各0.5千⽶的⽅格⽹,以四个⽅格(1平⽅千⽶)作为1个采样⼤格编号,各⼤格编号顺序⾃左⽽右再⾃上⽽下。
每个⼤格中有四个为0.25平⽅千⽶的⼩格,编号顺序⾃左⽽右,⾃上⽽下标号a、b、c、d,在每⼀⼩格中采集的第⼀号样品右下⾓标注1,第⼆号样品标注2。
采样点预先标在地形图上,在采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修改,并将实际采样点标在图上,定点误差在图上不⼤于 2.0mm。
每个采样点留有标志。
2、监控样、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号编码监控样、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号的编码以采样⼩格为基础,每50个分析号码为⼀批,在其中任取⼀个号码为重复采样⼩格,并进⾏重复分析,取3个号码作为此⼤格内重复取样及重复分析编号,另任取4个号码,作为插⼊监控样(⼀级标样)编号之⽤,并在图上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号码。
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样的编码右下⾓标注为3,监控样的编码右下⾓标注为4。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比5万【VIP专享】
1. 范围1.1 本要求规定了1:5 万区域矿产调查(以下简称1:5 万矿调)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引用标准、目的任务、工作程度、提交的成果等。
1.2 本要求是1:5 万矿调的总体技术要求,也是该项工作质量监督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2. 引用标准或参考标准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D 2000-01 《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Z/T 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3. 1:5 万矿调工作性质、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3.1 工作性质1:5 万矿调是战略性矿产勘查的前期基础工作,是为矿产预查直接提供靶区和勘查基地的区域找矿工作。
3.2 目的任务为战略性矿产勘查发现一批可供预查的矿产地和找矿靶区,以解决矿产预查基地紧缺的问题。
为政府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提高矿产可持续供给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为提高国家勘查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3.3 部署原则在重要成矿区带选择成矿有利地段,采用国际分幅、多幅联测的方式分阶段部署。
3.4 工作程序与工作周期应遵循资料收集、立项论证、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野外验收、报告编写、评审验收、资料汇交等程序。
项目工作方案、实物工作量、资金预算按年度分别编制,项目工作周期一般为3-5年。
4. 设计编写要求4.1 资料收集与综合整理全面收集工作区内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科研等各类资料,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编制工作程度图,有一定工作程度的地区还应编制矿产卡片。
作为设计编写前的必要程序,应以地质成矿观点为指导,按区域成矿单元处理以往化探数据,综合分析1:20万(或1:50万)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布范围及检查情况,综合地球物理等信息圈定有利异常及重点工作区,作为部署野外调查工作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一、野外工作准备1、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资料,特别是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1:200000区域化探异常及异常查证方面的资料;查明测区内矿产登记及矿山、民采等情况。
2、研究在本测区内进行1:50000化探普查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依据。
要重点研究本测区范围内的1:200000区域化探异常的特征、异常分布地区所处的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等。
也应研究区内1:200000化探异常查证的有关资料。
3、根据收集的前人工作成果及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成果资料不足时必须补做实验,选择在本区进行1:50000化探工作的合理工作方法。
如果测区从未进行过化探工作,或虽进行过化探工作但没有资料可供参考时,则应在1:50000普查化探工作开工前组织少数人员到工区进行踏查,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床及周围不少于10km2的范围内进行方法试验。
取样时要避免人为污染和人为因素。
试验内容包括:采样介质、采样深度、层位、加工粒度、指示元素及指标等。
4、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本测区内进行1:50000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野外工作基本要求1、应根据测区的地质—地理条件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
可供选择的方法有: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
在一个1:50000图幅中或在一个成矿远景区(带)的几个图幅中,尽可能选用一种化探方法,以利于资料的对比研究和地球化学图的拼接。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经方法试验证明,确因条件不同,采用一种方法不能取得效果时,允许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探方法。
2、水系沉积物测量a水系沉积物测量。
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山区,是目前各种化探方法中成本最低、工作效率最高、效果较好的普查找矿方法,应充分利用。
b 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可在4~8个点/km2之间选择。
我国南方雨量充沛,水流速度中等山区,4个点/km2。
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山区,元素分散距离较短,采样密度应适当加密6~8个点/km2。
在一些陡峻山区,由于水流湍急,矿化物质遭到冲刷,采样密度也应增加。
c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物质一般以淤泥和粉砂为主,一般要求取-0.216mm(60目)或-0.172mm(8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也可根据找矿目的、矿种另行试验确定。
为减少在一个测区内元素含量的跳动,采样物质一定要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内蒙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甘肃北山地区等),由于普遍发育风成砂,采取常规的-0.216mm(60目)或-0.172mm(80目)的水系沉积物,不能获得明显的异常显示。
在这类地区的采样应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区采用不同的取样粒级,水系发育的中山区取样粒度为-2mm(10目),水系不发育的残山丘陵区为-4.69~+0.995mm 和-0.108mm混合粒级一般采样重量为200~300g。
无论采用哪种过筛粒度,都要保证过筛后的样品重量不少于150g。
d水系沉积物的采样位臵应选择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注意采样介质的代表性,严禁采土壤坡积物。
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沿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多点取样,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e 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一般采用地形图定点。
先在1:25000或1:50000地形图上框出计划要进行工作的范围。
在此范围内划出长宽各为0.5km的方格网。
以四个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
大格的编号顺序自左而右再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中有四个面积为0.25km2的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号a,b,c,d。
在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为1,第二号样品标号为2。
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臵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
采样点可预先设计并标绘在地形图上。
在采样过程中允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臵标定在图上。
严禁采样者只改动野外采样位臵不改动采样点位底图。
在野外实际采样点的定位,可根据地物、地貌标志确定或用罗般交汇定位。
定位误差在图上不大于2.5mm。
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f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点要求在全测区分布比较均匀。
要尽量使绝大多数(90%以上)的采样格(大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使其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当采用4个样/km2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2个,采用8个点/km2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4个。
要求采用分布均匀并不是要求把所有采样点都布臵在采样格子的中央,而是要求将采样点布臵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因此采样点应尽量布臵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出来的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的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
如果水系较长还应在水系的中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的面积大致在0.25—0.125km2之间,大于0.25km2的应增加采样点,小于0.125km2的可减少采样点。
g采样小组使用的1:50000或1:25000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并编上样品号。
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
转点误差应小于0.5mm。
3、土壤测量a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丘陵地区,以及在一些平坦的残坡积物覆盖的平原和准平原,可采用土壤测量进行1:50000化探普查。
b 1:50000土壤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应比同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要大。
它的采样密度和采样点的布局,可按如下二种情况考虑:(a)如果在测区内欲寻找的目标物已知是呈带状分布,且其产状也已大致了解,则可以垂直目标物长轴方向布臵较稀的测线来控制其延伸,比较密的点控制其宽度,使其不致遗漏,测线的线距应大于1:200000区域化探异常长度的1/2—4/5,点距应不大于1:200000区域化探异常宽度的1/3—1/2,常用的测网为500×100m或500×200m。
(b)如果在本测区内欲寻找目标物的形状复杂或产状不明时,应布臵方格网进行采样。
常用采样格子(或称采样单元)的面积为0.25km2。
每个采样格子内的采样点数为3-6个。
相当于12-24个/km2。
(c)采用土壤测量时应特别注意采样层位和粒度问题。
在残、坡积土壤分布地区,一般在距地表20—50cm深处的B层(淋积层)或C层(母质层)采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我国南方一些发育有较厚层残积土的地区,在距地表20—50cm深处采样,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结果,需要加深在50-100cm深处采样,才能获得清晰的异常。
在一些为冲积物、冰积物、风积物、耕植土或其它外来搬运物所覆盖的地区进行进行采样时,通常应穿过这些覆盖物,在原地的残积、坡积层中采样,采样深度需经过试验确定。
在有些地区的覆盖层中既有原地的残积、坡积物又有大量外来物(如风或砂)混杂其中。
如在我国北方一些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在这类地区要根据情况或穿过混有风成干扰物的覆盖层进行采样或筛取+0.45~-5mm粗粒级的物质均能获得很好的异常显示。
土壤测量的采样粒度一般要求过-0.216mm(60目)筛孔。
每一个样品过筛后(干燥后)的重量应不少于120g,如果样品需作金的测定时,样品重要应不少于150克。
为了使所采样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采样时,可采取在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1/3范围内多点采样均匀混合成一个组合样的方法。
(d)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土壤测量进行矿产普查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否合理。
我国各省、区或同一省、区的各地区的地理——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决非几条一般原则所能概括。
因此,在进行面积性水系沉积物测量前或土壤测量前一定要选择若干处已知矿床或矿点进行采样密度(网度)、采样物质、层位和粒度的试验,并应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确定野外工作方法。
4、岩石测量a 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
只有在如下三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岩石测量方法进行1:50000矿产普查:(a)在一些特殊地区,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地表基本没有残坡积土,岩石出露较好。
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均不能使用时。
(b)在有些地区虽然已进行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土壤测量,但为了要进一步查明异常源的确切位臵,查明是否有新的含矿层位,查明构造带或岩体的含矿性或圈出含矿构造带的富集地段等目的。
而认为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所提供的资料仍不能满足要求时。
b 在进行大规模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土壤测量工作的同时,为了帮助水系和土壤异常的推断解释,需要获得某些岩体、地层或不同岩性中的元素丰度值时,但测区范围不宜太大,且一般应根据其工作目的有针对性地布臵采样工作。
为了查明水系或土壤异常浓集中心的确切位臵,在略大于异常的范围内布臵几条剖面线进行岩石采样;例如:为了查明构造带的含矿性,布臵若干条垂直于构造带的短测线采集岩石样品;为了查明是否存在新的含矿层位,布臵几条垂直于地层走向的长测线进行岩石采样;为了评价岩体的含矿性,在测区内的几种典型岩体中各采集数十个岩石样品等。
要尽量避免在数百甚至上千平方千米范围内进行面积性岩石采样。
如果属于上述第(a)种情况必须进行岩石采样时,也应该首先选择最在成矿条件的局部地区内进行,待取得效果后再逐步扩大测区面积。
1:50000面积性岩石测量的采样密度可控制在4-12个点/km2之间。
c 由于元素在岩石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采样时应在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1/3范围内均匀敲取数块同种岩性的岩石碎块组成一个样品。
只采集一块手标本的方法或物性测定的采样方法,对于地球化学研究都是不适宜的。
岩石样的采样量一般应控制在150-200g之间。
5、野外记录:使用标准野外记录本,要求内容记录完整、准确、详实,书面干净整洁。
必须使用铅笔填写,不准重抄、涂改,必须野外实地记录,必须逐点填写,不准回忆记录,不准省略。
6、样品加工管理a 采集样品要防止沾污。
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是新的或是已使用过的旧样品袋都要经过洗涤后才能使用。
如果样品是在水中采集的水系沉积物,则当样品装入布袋后,应用手挤干,以避免样品中元素以液相相互渗透造成样品污染。
b 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应在野外驻地及时晒干,有条件的也可在自动温度控制的电烘箱内烘干。
但相对温度不能超过60℃,不论哪一种干燥方法,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以免土质结块。
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锤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