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66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66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伯斯 庇尔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部编高中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实用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是如何建立的? 2、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什么教育方针? 建立了哪两种教育制度?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
扫盲教材
页码
标题
▶九七:过则勿惮改
▶九八:勤学说
▶九九:勤有功戏无益
▶一OO:怎样使身体健康
▶一O一:怎样使身体健康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本课内容
针对这些问题,1957年11月 8日,刘少奇建议试办半工半读学 校。”
根据材料思考:既然新中国已经建立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那 么为什么还要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田头识字学习
落后地区的教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 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 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2、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什么教育方针?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1968年12月,毛泽东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5 人教课标版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 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 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觉得当代中国教育还存在 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何建议?
问题: (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 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高于发 达国家 (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和新 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 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
意义: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
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学思之窗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 比旧中国最 1965年 比旧中国最 校生 多时增长 学校数 多时增长
高等 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 3.3倍
434所
1947年的 1.1倍
中等 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 6.9倍
2.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⑴指导思想 ⑵发展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奠基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 技和教育)。
③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科学和 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 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 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觉得当代中国教育还存在 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何建议?
问题: (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 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高于发 达国家 (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和新 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 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
意义: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
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学思之窗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 比旧中国最 1965年 比旧中国最 校生 多时增长 学校数 多时增长
高等 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 3.3倍
434所
1947年的 1.1倍
中等 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 6.9倍
2.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⑴指导思想 ⑵发展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奠基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 技和教育)。
③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科学和 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 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PPT共66页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PPT课件
湖南 中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吉林 吉林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91年4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 安徽大别山区采访,在众多的泥孩子中发现一双 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 具感染力的照片,推出了全国希望工程形象代 表——“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她那双渴望知识的 “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 苏明娟本人也得到了希望工程的资助,先后在家 乡读完小学和中学后,2002年又被安徽大学职业 技术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大学生。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 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 后的第一次考试。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 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 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 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 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 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⑶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表现
(1)将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颁布义务教育法,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对中等教育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211工程) (3)启动希望工程 (3)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1张)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 中华民族素质下降,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基础教育受害十分严重,出现人才断层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⑶组织编写新教材; 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⑸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在于培养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 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 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 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教育繁荣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趋势
奠基蓬勃发展挫折来自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课堂测评
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 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⑶组织编写新教材; 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⑸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在于培养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 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 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 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教育繁荣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趋势
奠基蓬勃发展挫折来自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课堂测评
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 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中国教育史(近代)课件PPT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1)论师范教育
梁启超认为师范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 (2)论女子教育
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涉及到女子的自养自立、成才成德以 及教育子女等方面,因此,必须予以提倡。 (3)论儿童教育
梁启超批评中国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倡导为孩子办新式学 校。主张学习要循序渐进;改革教学方法应该生动活泼;教育 内容应该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
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2007年考研真题
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湖南时务学堂
C 福建船政学堂
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为中国海军培养了第一批战 舰指挥和驾驶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癸卯学制”学制性质与意义: 这个学制实质上还受封建思想的支配,且几乎完全抄袭日本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这一学制的颁行改变了中国封建式的官学、私学、书院等学
校形式,为现代学制奠定了基础; 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与制度保障,因
而具有进步意义。 它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学校教育制度化、系统化,使全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五、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12 年选择题)
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制作: 张 桢 夏诗琴 侯雨晗 陈夕璐
张振芳 姚 丽 于沁园 高艺宁
南京市金陵中学创建于1888 年,原为美国基督教创办的 汇文书院,后更名金陵大学 附属中学,简称金陵中学。 1951年改名南京十中,1988 年恢复原名金陵中学。现为 江苏省重点中学、模范学校、 国家级,前身是程子祠 学堂,1927年改名为考 棚小学。
• •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钱三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艾迪生[英国作家]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托尔斯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制作: 张 桢 夏诗琴 侯雨晗 陈夕璐
张振芳 姚 丽 于沁园 高艺宁
南京市金陵中学创建于1888 年,原为美国基督教创办的 汇文书院,后更名金陵大学 附属中学,简称金陵中学。 1951年改名南京十中,1988 年恢复原名金陵中学。现为 江苏省重点中学、模范学校、 国家级,前身是程子祠 学堂,1927年改名为考 棚小学。
• •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钱三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艾迪生[英国作家]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托尔斯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人教版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完美版2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缘 夫天下 之大, 非一人 之所能 治,而 分治之 以群工 。
——【明】黄宗羲《原君》
材料七:
机户不得逾百张……零星机户,凡机 户人口 多者, 便有织 机三、 四具, 人口少 者,只 有一二 机。
——【清】《长州县志》
闻名全国的山西潞绸最盛时共有绸 机一万 三千余 张,由 于明王 朝无休 无止的 打击搜 刮,到 明末只 剩下两 千余张 。清顺 治时, 只剩三 百余张 。
〔学思之窗 〕
1.请阅读下列《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
1965年学校 数
比旧中国 最高时增 长
1965年在 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 增长
高等 学校
434所
1947年的 1.1倍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 学校
80993所
1949年的 14.1倍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古文字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近代旧中国的教育——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教育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教育
探讨:新中国开创人民教育事业的有利因素。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 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考虑其它因素: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创建,中 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等
党和政府为人民教育奠基的措施:
③1971-1997年高校数量又大幅度增加,原因何在? 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推进教育改革,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 先发展教育事业。
④对我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想?
必须重视教育和按教育规律办事。
三、教育的复兴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的发展过程?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成就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 意义: 备的建设人才
当前的高考考场
考生家长们 为什么这么重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视高考呢? 的新风气出现;
2、读书能改变命运 ——自己的、国家的。
步入考场
望子成龙的父母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 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2002年9月8日)
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 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革期间,文 盲人数没有减 文盲人数 少,说明在此 期间教育处于 停滞状态。
1962年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
思考:文革期间,教育是怎么样发展的?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 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 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的发展过程?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成就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 意义: 备的建设人才
当前的高考考场
考生家长们 为什么这么重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视高考呢? 的新风气出现;
2、读书能改变命运 ——自己的、国家的。
步入考场
望子成龙的父母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 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2002年9月8日)
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 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革期间,文 盲人数没有减 文盲人数 少,说明在此 期间教育处于 停滞状态。
1962年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
思考:文革期间,教育是怎么样发展的?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 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 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8 人教课标版
对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思想解放的 先导性作用;直接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 施;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 观的确立
2、春天脚步之——战略创新 (优先发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 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 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经济 教育
1949年
1966年
1978年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历史——古代、近代教育的回眸 二、新途——人民教育的奠基 三、动乱——人民教育的挫折 四、春天——人民教育的复兴 五、展望——人民教育的蓝图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历史——古代、近代的教育的回眸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 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 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 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背景 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 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2)措施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 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 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第21课_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第21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展
课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 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 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 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 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 “工农兵学员”。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 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 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 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 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 下乡联系在一起。
特((2点)1制9:5定7年由教)半育方殖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人民教育
①毛泽东半提封出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
方针
②“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工半读)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 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 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
课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 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 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 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 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 “工农兵学员”。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 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 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 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 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 下乡联系在一起。
特((2点)1制9:5定7年由教)半育方殖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人民教育
①毛泽东半提封出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
方针
②“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工半读)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 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 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20张PPT)
(3)发展教育的意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 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 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 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小结:
学习了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史,深刻了当20解我09们年到看的教到世育这界张对前 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切记教育是百10年0名大大计学排,名不时,
大学生在农垦农场锻炼
知识青年下乡
大跃进年月,各地不顾客 观条件大办学校,同时大 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 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 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原因:“左”倾错误 (“文革”)
四旧是指旧思想、旧文化、 旧风俗、旧习惯的合称, 含贬义。破四旧不仅造成 了社会生活的混乱,财产、 文物的损失,可怕的是让 红卫兵从学生循规蹈矩的 行为规范、习惯里挣脱出 来,打破了种种文明禁忌, 把虚妄的阶级斗争从理念 转化为实行践履的狂热。
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 的发展战略
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 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1)背景 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
——出自姜瞿慧《60年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历 史制度的变革》
三、人民教育的复兴
70年 代末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 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 次考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6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极“左”思潮的影响
2.具体表现:
学校全面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招收 不需要文化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3.影响: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
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 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三、教育的复兴
1. 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科学和 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 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觉得当代中国教育还存在 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何建议?
教育面临的问题:
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 低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 高于发达国家 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 和新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 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
再见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 中国及部分国家 25至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初中及以下 高中 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内生产 总值会增加9% 。
美国1999 日本1999 英国1999 德国1999 中国2000
1947年的 3.3倍
1946年的 6.9倍
1946年的 3.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