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高中数学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二全册精品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3教案
高中数学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二全册精品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3教案教案名称:高中数学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二全册精品教案教材版本:新人教A版必修3教学目标:1.掌握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概念;2.理解相关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相关关系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2.相关关系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1.相关系数的计算和解释;2.相关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板书工具,包括黑板、彩色粉笔等;2.教师准备教学用具,如教学课件、实验仪器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如“你有没有觉得吃得越多睡得越香?”、“你觉得天气越热人们购买冷饮的数量会有什么变化?”等。
2.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介绍相关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基础知识讲解(25分钟)3.1相关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教师通过示例和公式解释相关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3.2相关系数的性质和意义:教师讲解相关系数的性质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系数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的关系。
4.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系数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第二课时:5.复习(5分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提问学生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含义,并解答学生疑惑。
6.拓展(15分钟)6.1相关系数的解读: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解释如何解读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正负号。
6.2相关系数的应用:教师介绍相关系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市场调研、经济预测等。
7.实验(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系数实验,通过观察和数据统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含义。
8.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含义和应用,并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关系的概念思维导图。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3. 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相关系数图。
4. 让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定义。
2. 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
3. 相关系数图的绘制。
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判断方法,相关系数图的绘制。
2. 教学难点:相关系数图的绘制,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定义、判断方法和绘制相关系数图的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关系解决问题。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
2. 讲解:讲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定义、判断方法,并进行相关系数图的绘制演示。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关系解决问题。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系数图的绘制,并分析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包括相关系数图的绘制和实际问题的分析。
(3)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1)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认是否全面覆盖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判断方法和实际应用。
(3)课堂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作业布置:检查作业的难度和量,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拓展与延伸1. 相关研究:介绍变量间相关关系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如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
2. 实际案例:分析更多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相关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相关系数判断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3. 能够运用图表和数学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相关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介绍。
2. 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相关系数与线性相关程度的关系。
4. 实际问题中的变量相关关系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实际问题中的变量相关关系分析。
2. 教学难点: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何判断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相关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相关系数与线性相关程度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实际问题中的变量相关关系分析等内容。
2. 案例材料:选取实际问题中的变量相关关系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计算器:用于计算相关系数。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 讲解相关关系概念:介绍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解释相关系数的概念。
3. 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讲解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示例演示。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相关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系数进行判断。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相关系数与线性相关程度的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第二课时:实际问题中的变量相关关系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与反思。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分析课后练习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相关系数判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3. 思考如何运用相关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准备课堂分享。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散点图的绘制和解读;3. 学会判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4. 能够应用相关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特点;2. 散点图的绘制和解读;3. 判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教学难点:1. 相关系数的计算和解读;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计算机和投影仪;2. 相关关系的数据集;3. 散点图的绘制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相关关系的概念;2. 举例说明相关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相关关系的定义;2. 阐述相关关系的特点;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判断相关关系。
三、散点图的绘制和解读(10分钟)1. 介绍散点图的概念;2. 演示如何绘制散点图;3. 教授如何解读散点图;4. 学生分组练习绘制和解读散点图。
四、判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10分钟)1. 讲解线性相关的概念;2. 介绍线性相关的判断方法;3. 学生分组练习判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五、实际问题的解决(10分钟)1. 提供实际问题情境;2. 引导学生应用相关关系解决问题;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变量间的关系。
通过绘制和解读散点图,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判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使学生掌握线性相关的判断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应用相关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组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相关系数的计算和解读(10分钟)1. 介绍相关系数的概念;2. 演示如何计算相关系数;3. 教授如何解读相关系数;4. 学生分组练习计算和解读相关系数。
七、非线性相关关系的判断(10分钟)1. 讲解非线性相关的概念;2. 介绍非线性相关的判断方法;3. 学生分组练习判断非线性相关关系。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学科目:数学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教学课时:2课时4. 教学目标:(1) 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概念(2) 学会判断变量间的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关系(3) 能够运用相关关系解决问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2) 判断变量间的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关系的方法2. 教学难点:(1) 相关系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运用相关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及判断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关系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相关关系图像和实际问题案例(2) 计算机软件:运用数学软件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分析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2) 讲解相关关系:阐述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关系的定义及特点(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关系解决问题(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2.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知识点(2) 讲解相关系数:介绍相关系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运用相关关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关系解决实际问题(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和解决2.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与交流能力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介绍其他衡量变量间关系的方法,如散点图、回归直线等。
2. 探讨相关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两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系数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2. 相关系数的计算和解读。
3. 散点图在分析相关关系中的应用。
4. 线性回归方程的构建和应用。
5. 实际案例分析,运用相关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类型,相关系数的计算和解读,散点图在分析相关关系中的应用。
难点:线性回归方程的构建和应用,实际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和应用相关关系。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表和数学软件,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关系。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类型,解释相关系数的意义。
3. 演示如何通过散点图来分析两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4. 讲解线性回归方程的构建过程,并演示如何应用线性回归方程来预测未知数据。
5. 提供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相关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相关关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关关系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疑问和困难,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4.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七、拓展与深化:1. 介绍相关关系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中的应用。
2. 探讨非线性相关关系和多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过程与方法明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认识现实生活中变量间除了存在确定的关系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散点图直观体会这种相关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事物之间相关关系的了解,让学生们认识到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难点:(1)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理解;(2)作散点图和理解两个变量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从现实生活入手,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向学生们介绍什么是散点图,并总结出如何从散点图上判断变量之间关系的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们感受散点图的主要形成过程,并由此引出线性相关关系强化本节重点.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用TI图形计算器展示、对比自己作出的散点图,得出线性相关关系、正负相关关系的概念.教师及时将求线性方程的公式展示出来,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散点图和回归方程的理解,突破难点.●教学建议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本节课宜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散点图”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通过例题和变式训练进一步巩固本节知识,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问题:人体内脂肪的含量与年龄之间有何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一中函数图象的画法将对应点在坐标系中描出,观察比较,分析这些点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回答所提问题理解相关关系与散点图的概念进一步探究这些点的特征给出求b ∧,a ∧的公式⇒通过例1及变式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线性相关的应用,及散点图与线性相关的关系⇒通过例2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本节知识完成例3及变式能够对总体进行估计⇒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把握本节知识⇒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进行反馈矫正【问题导思】下表是水稻产量与施化肥量的一组观测数据:1.【提示】散点图如下:2.施化肥量与水稻产量有关系吗?【提示】有关系.1.相关关系:不像匀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与路程的关系那样是完全确定的,而是带有不确定性.2.散点图:将样本中几个数据点(x i,y i)(i=1,2,…,n)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得到的图形.3.正相关与负相关:散点图中的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它为正相关.若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它为负相关.回归直线方程【问题导思】一台机器由于使用时间较长,生产的零件有一些会有缺陷.按不同转速生产出有缺陷的零件的统计数据如下:转速x(转/秒)1614128每小时生产有缺1198 5陷的零件数y(件)1.【提示】2.从散点图中判断x和y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提示】有.3.若转速为10转/秒,能否预测机器每小时生产缺陷的零件件数?【提示】可以.根据散点图作出一条直线,求出直线方程后可预测.1.回归直线: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2.回归方程:回归直线对应的方程叫回归直线的方程,简称回归方程.3.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时,使得样本数据的点到回归直线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4.求回归方程若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的一组数据为:(x1,y1),(x2,y2),…,(x n,y n),则所求的回归方程为y ∧=b ∧x +a ∧ ,其中a ∧,b ∧为待定的参数,由最小二乘法得: ⎩⎪⎨⎪⎧b ∧=∑i =1n(x i-x )(y i-y )∑i =1n(x i-x )2=∑i =1nx i y i-n x -y -∑i =1nx 2i-n x -2,a ∧=y -b ∧x .b ∧是回归直线斜率,a ∧是回归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线性相关关系的判断以下是在某地搜集到的不同楼盘新房屋的销售价格y (单位:万元)和房屋面积x (单位:m 2)的数据:房屋面积x (m 2) 115 110 80 135 105 销售价格y (万元)24.821.619.429.222(1)(2)判断新房屋的销售价格和房屋面积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如果有相关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思路探究】 涉及两个变量房屋面积与销售价格,以房屋面积为自变量,考察销售价格的变化趋势从而做出判断. 【自主解答】 (1)数据对应的散点图如图所示:(2)通过以上数据对应的散点图可以判断,新房屋的销售价格和房屋的面积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且是正相关.两个随机变量x和y相关关系的确定方法:1.散点图法:通过散点图,观察它们的分布是否存在一定规律,直观地判断.2.表格、关系式法:结合表格或关系式进行判断.3.经验法:借助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5个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如下表:学生A B C D E成绩学科数学8075706560物理7066686462画出散点图,并判断它们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解】以x轴表示数学成绩,y轴表示物理成绩,可得相应的散点图如图所示,由散点图可知,两者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且是正相关.求回归直线方程一个车间为了规定工时定额,需要确定加工零件所花费的时间,为此进行了10次试验,收集数据如下:零件数x(个)102030405060708090100 加工时间y(分)626875818995102108115122(2)如果y与x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求y关于x的回归直线方程.【思路探究】画散点图→确定相关关系→求回归直线系数→写回归直线方程【自主解答】(1)画散点图如下:由上图可知y与x具有线性相关关系.(2)列表、计算:i 12345678910x i 10 20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y i 62 68 75 81 89 95 102 108 115 122 x i y i62016025034044505007408 40105012200x =55,y =91.7,∑i =110=x 2i =38 500,∑i =110y 2i =87 777,∑i =110x i y i =55 950b ∧=∑i =110x i y i -10x y∑i =110x 2i -10x2=55 950-10×55×91.738 500-10×552≈0.668,a ∧=y -b ∧x =91.7-0.668×55=54.96.即所求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 ∧=0.668x +54.96.用公式求回归方程的一般步骤: 1.列表x i ,y i ,x i y i ; 2.计算x ,y,∑ni =1x 2i ,∑n i =1x i y i ;3.代入公式计算b ∧、a ∧的值; 4.写出回归方程.从某一行业随机抽取12家企业,它们的生产产量与生产费用的数据如下表:企业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产量x /台 40 42 50 55 85 78 84 100 116 125 130 140 费用y /万元130150155140150154165170167180175185(1)(2)如果两个变量之间是线性相关关系,请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其回归直线方程. 【解】 (1)两个变量x 和y 之间的关系的散点图如图所示.(2)根据散点图可知,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相关关系.下面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方程.l 123456789101112合计x i40425055857884100116125130140 1 045 y i130150155140150154165170167180175185 1 921 x i y i52006300775077001275012012138601700019372225002275025900173094 x2i1600176425003257225608470561000013456156251690019600104835x≈87.08,y≈160.1,n x y=167 298.096,n x2≈90 995.116 8设所求的回归直线方程是y=b x+a,所以b ∧=∑i =1nx i y i -n x y∑i =1nx 2i -n x2=173 094-167 298.096104 835-90 995.116 8 = 5 795.90413 839.883 2≈0.42, a ∧=y -b ∧x =160.1-0.42×87.08≈123.53.所求的回归直线方程是y ∧=0.42x +123.53.利用回归方程对总体进行估计(12分)下表提供了某厂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后生产甲产品过程中记录的产量x (吨)与相应的生产能耗y (吨标准煤)的几组对照数据:x 3 4 5 6 y2.5344.5(1)请画出上表数据的散点图;(2)请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回归方程y ∧=b ∧x +a ∧;(3)已知该厂技改前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为90吨标准煤.试根据(2)求出的线性回归方程,预测生产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比技改前降低多少吨标准煤?【思路探究】 (1)以产量为横坐标,以生产能耗对应的测量值为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散点图;(2)应用计算公式求得线性相关系数b ∧,a ∧的值;(3)实际上就是求当x =100时,对应的y 的值.【自主解答】 (1)散点图,如图所示.(2)由题意,得 i =14x i y i =3×2.5+4×3+5×4+6×4.5=66.5,x =3+4+5+64=4.5,y =2.5+3+4+4.54=3.5,i =14x 2i =32+42+52+62=86, ∴b ∧=66.5-4×4.5×3.586-4×4.52=66.5-6386-81=0.7,a ∧=y -b ∧x =3.5-0.7×4.5=0.35,故线性回归方程为y ∧=0.7x +0.35.(3)根据回归方程的预测,现在生产100吨产品消耗的标准煤为0.7×100+0.35=70.35(吨), 故耗能减少了90-70.35=19.65(吨标准煤).1.回归分析是寻找相关关系中非确定性关系的某种确定性.2.只有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时,才能用回归直线方程对总体进行估计和预测.否则,如果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即使由样本数据求出回归直线方程,用其估计和预测结果也是不可信的.炼钢是一个氧化降碳的过程,钢水含碳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冶炼时间的长短,必须掌握钢水含碳量和冶炼时间的关系.如果已测得炉料熔化完毕时,钢水含碳量x 与冶炼时间y (从炉料熔化完毕到出钢的时间)的几种对应数据如下表所示:x (0.01%)104180190177147134150191204121y(分)10020021185155135170205235125(2)求回归直线方程;(3)预测当钢水含碳量为160个0.01%时应冶炼多少分钟.【解】(1)以x轴表示含碳量,y轴表示冶炼时间,可作散点图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点散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即它们线性相关.(2)列表如下:设所求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 =b x +a .b ∧=∑i =110x i y i -10x y∑i =110x 2i -10x2=287 640-10×159.8×172265 448-10×159.82≈1.27,a ∧=y -b ∧x ≈172-1.27×159.8≈-30.95,即所求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 ∧=1.27x -30.95.(3)当x =160时,y ∧=1.27×160-30.95≈172(分),即大约冶炼172分钟.数形结合在线性相关性中的应用(12分)下表数据是退水温度x(℃)对黄硐延长性y(%)效应的试验结果,y是以延长度计算的,且对于给定的x,y为正态变量,其方差与x无关.x(℃)300400500600700800y(%)405055606770(1)画出散点图;(2)指出x,y是否线性相关;(3)若线性相关,求y关于x的线性回归方程;(4)估计退水温度是1 000 ℃时,黄硐延长性的情况.【思路点拨】根据所给数据画出散点图,然后可借助函数的思想分析.【规范解答】(1)散点图如图所示.4分(2)由散点图可以看出样本点分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可见y 与x 线性相关. 5分(3)列出下表,并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有关计算.i 12 3 4 5 6 x i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y i 40 50 55 60 67 70 x i y i 12000 20000 27500 36000 46900 56000 x 2i90000160000250000 360000 490000 640000x =550,y =57,∑i =16x 2i =1 990 000,∑i =16x i y i =198 400b ∧=∑i =16x i y i -6x y∑i =16x 2i -6x2=198 400-6×550×571 990 000-6×5502≈0.058 857,8分a ∧=y -b ∧x =57-0.058 857×550=24.628 65.9分因此所求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0.058 857x +24.628 65.10分(4)将x =1 000代入回归方程得y ∧=0.058 857×1 000+24.628 65=83.486,即退水温度是1 000 ℃时,黄硐延长性大约是83.486%. 12分1.在研究两个变量是否存在某种关系时,必须从散点图入手,对于散点图,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上,那么就用该函数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变量之间具有函数关系;(2)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附近,那么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3)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直线附近,那么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2.利用散点图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而用回归直线方程进行估计又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应用.总结1.判断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就是绘制散点图.根据散点图,可以很容易看出两个变量是否具有相关关系,是否线性相关,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2.求回归直线方程时应注意的问题(1)知道x 与y 呈线性相关关系,无需进行相关性检验,否则应首先进行相关性检验,如果两个变量之间本身不具有相21 关关系,或者说,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即使求出回归方程也是毫无意义的,而且用其估计和预测的量也是不可信的.(2)用公式计算a ∧,b ∧的值时,要先算出b ∧,然后才能算出a ∧.3.利用回归方程,我们可以进行估计和预测.若回归直线方程为y ∧=b ∧x +a ∧,则x =x 0处的估计值为y ∧0=b ∧x 0+a ∧. 由于回归直线将部分观测值所反映的规律进行了延伸,所以它在情况预报、资料补充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第一篇: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散点图的概念及画法(2)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方程(3)会用散点图及回归方程判断相关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体会数形结合、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引出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类比函数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增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意识。
利用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求回归直线方程。
教学难点:建立回归思想,理解回归直线。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二)初步探索,直观感知探究一: 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问题1、有些老师常说:“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学习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你如何认识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探究二:散点图问题2、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年龄脂肪年龄脂肪 23 9.5 53 29.6 17.8 54 30.221.2 56 31.425.9 57 30.827.5 58 33.526.3 60 35.228.2 61 34.6 脂肪含量4035302520******年龄问题3、观察上面的散点图,你能发现这些点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
探究三: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方程;探究四:线性相关、正相关、负相关(1)散点图中,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将它称为正相关。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课题: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学目的:1、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能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并能初步判定这种相关关系。
2、经历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关系的过程。
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3、体会研究相关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用数量来描述现实关系,体会统计思想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教学重点:(1)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3)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教学难点:建立回归思想,理解回归直线与观测数据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男生身高与体重二、讲授新课:(一):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1、相关关系含义:2、阅读课本p84回答问题:(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2)请举出生活中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的例子。
练习1、练习2、(二):散点图探究: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见课本)(见课本)思考:人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思考:人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类比函数,可用图像给我们直观感觉。
类比函数,可用图像给我们直观感觉。
以x 轴表示年龄,y 轴表示脂肪含量,轴表示脂肪含量,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样本数据对应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样本数据对应的图形的图形1、学生画出图形——散点图——观察点散布的位置。
、学生画出图形——散点图——观察点散布的位置。
2、正相关:根据样本数据所作得散点图中,若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
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称之为正相关。
关。
负相关:根据样本数据所作得散点图中,若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
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称之为负相关。
的区域。
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称之为负相关。
练习3、(三):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1、阅读课本:p87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1)上面所作的图叫做散点图,从散点图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散点图中的点大致分布在通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附近)点图中的点大致分布在通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附近)(2)线性相关关系含义: (如果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3)回归直线:)回归直线:(4)回归方程:回归直线的方程)回归方程:回归直线的方程2、探究回归方程的求法、探究回归方程的求法思考1:如何求这条回归直线的方程?:如何求这条回归直线的方程?思考2:设已经得到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一组数据:051015 20 25 30 35 40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年龄,设其回归方程为,其中a 、b 是待定系数。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让学生掌握绘制散点图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系数的概念1.2 教学内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定义散点图的绘制方法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
1.3.2 新课导入讲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定义,解释相关系数的概念。
演示如何绘制散点图,让学生跟随操作。
1.3.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数据,让学生绘制散点图,并计算相关系数。
1.3.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讨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间相关关系。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线性相关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线性相关关系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线性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让学生学会绘制线性回归直线2.2 教学内容线性相关关系的定义线性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线性回归直线的绘制方法2.3 教学过程2.3.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线性相关关系概念,如房价与面积的关系。
2.3.2 新课导入讲解线性相关关系的定义,解释线性回归直线的概念。
演示如何判断线性相关关系,让学生跟随操作。
2.3.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数据,让学生判断线性相关关系,并绘制线性回归直线。
2.3.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讨论实际问题中的线性相关关系。
2.4 教学评价第三章:非线性相关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非线性相关关系的概念让学生掌握非线性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让学生学会绘制非线性回归直线3.2 教学内容非线性相关关系的定义非线性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非线性回归直线的绘制方法3.3 教学过程3.3.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非线性相关关系概念,如温度与冰点的关系。
3.3.2 新课导入讲解非线性相关关系的定义,解释非线性回归直线的概念。
演示如何判断非线性相关关系,让学生跟随操作。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利用相关系数判断变量间关系强度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关关系的定义2. 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相关系数的判断标准4. 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分析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相关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相关系数的计算,利用相关系数判断变量间关系强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判断标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分析解决问题。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相关分析的经验。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实际问题分析的课件。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分析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案例。
3. 分组讨论工具: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互动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
2. 讲解相关关系的定义: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关系。
3. 讲解相关系数的概念:介绍相关系数的概念,解释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意义。
4. 演示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课件或板书,演示相关系数的计算过程。
5. 练习计算相关系数:让学生分组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相关系数,巩固计算方法。
6. 讲解相关系数的判断标准:解释相关系数的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系数判断变量间关系强度。
7. 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关系,运用相关分析解决问题。
8. 分享与讨论:各组分享分析结果,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七、作业布置2. 请学生复习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高二数学的知识点,与函数关系不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
认识现实生活中变量间除了存在确定的关系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散点图直观体会这种相关关系。
2、通过描述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的有关变量来描述现实关系。
3、知道最小二乘法思想,了解其公式的推导。
会求回归方程,相关系数。
[教学实践情况]:一、问题引出:请同学们如实填写下表(在空格中打“√” )好中差你的数学成绩你的物理成绩然后回答如下问题:①“你的数学成绩对你的物理成绩有无影响?”②“ 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成绩也不会太差,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差,那么你的物理成绩也不会太好。
”对你来说,是这样吗?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请举手。
根据同学们回答的结果,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存在某种关系。
(似乎就是数学好的,物理也好; 数学差的,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对。
)教师总结如下:物理成绩和数学成绩是两个变量,从经验看,由于物理学习要用到比较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数学成绩的高低对物理成绩的高低是有一定影响的。
但决非唯一因素,还有其它因素,如图所示(幻灯片给出):因此,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就准确地断定他的物理成绩能达到多少。
但这两个变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
如何通过数学成绩的结果对物理成绩进行合理估计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引出相关关系的概念教师提问:“像刚才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学生甲:粮食产量与施肥用量的关系;学生乙:人的体重与食肉数量的关系。
……从而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确定的关系(如:函数关系),或非确定性关系。
当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也确定,则为确定关系;当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带有随机性,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公开课-优质课(人教A版必修三精品)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关关系、正相关、负相关、散点图;2、理清相关关系和散点图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学会散点图的应用.教学过程阅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相关关系、散点图、正相关、负相关)(1)粮食产量与施肥量有关系吗?“名师出高徒”可以解释为教师的水平越高,学生的水平也越高.教师的水平与学生的水平有什么关系?你能举出更多的描述生活中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的成语吗?(2)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什么?有几种?(3)怎样判断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论:(1)粮食产量与施肥量有关系,一般是在标准范围内,施肥越多,粮食产量越高;教师的水平与学生的水平是相关的,如水滴石穿,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我们还可以举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相关关系的问题.例如: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经费之间的关系.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经费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商品销售收入不仅与广告支出多少有关,还与商品质量、居民收入等因素有关.粮食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施肥量越大,粮食产量就越高.但是,施肥量并不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唯一因素.因为粮食产量还要受到土壤质量、降雨量、田间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在一定年龄段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会增加,但人体内的脂肪含量还与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等有关,可能还与个人的先天体质有关.应当说,对于上述各种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作出相应的判断,因为“经验当中有规律”.但是,不管你的经验多么丰富,如果只凭经验办事,还是很容易出错的.因此,在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我们需要一些有说服力的方法.在寻找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过程中,统计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上面提到的这种关系,并不像匀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与路程的关系那样是完全确定的,而是带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有时通过调查,有时通过实验),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规律,才能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2)相关关系的概念: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随机性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关关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分两类:①确定性的函数关系,例如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②带有随机性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例如“身高者,体重也重”,我们就说身高与体重这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如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经费之间的关系.(还与商品质量、居民收入、生活环境等有关)(3)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判断:①散点图.②根据散点图中变量的对应点的离散程度,可以准确地判断两个变量是否具有相关关系.③正相关、负相关的概念.①散点图例如::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年龄23 27 38 41 45 49 50脂肪9.5 17.8 21.2 25.9 27.5 26.3 28.2年龄53 54 56 57 58 60 61脂肪29.6 30.2 31.4 30.8 33.5 35.2 34.6分析数据:大体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中脂肪的百分比也在增加.我们可以作散点图来进一步分析.②散点图的概念:将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对应点画出来,得到表示两个变量的一组数据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叫做散点图,如下图.从散点图我们可以看出,年龄越大,体内脂肪含量越高.图中点的趋势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个图支持了我们从数据表中得出的结论.(a.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上,就用该函数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变量之间具有函数关系.b.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附近,变量之间就有相关关系.c.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直线附近,变量之间就有线性相关关系)③正相关与负相关的概念:如果散点图中的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称为正相关.如果散点图中的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称为负相关.(注:散点图的点如果几乎没有什么规则,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经常这样说:“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学习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呢?请同学们如实填写下表(在空格中打“√”):好中差你的数学成绩你的物理成绩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存在某种关系.(似乎就是数学好的,物理也好;数学差的,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对.)物理成绩和数学成绩是两个变量,从经验看,由于物理学习要用到比较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数学成绩的高低对物理成绩的高低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决非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如是否喜欢物理,用在物理学习上的时间等等.(总结: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就准确地断定他的物理成绩能达到多少.但这两个变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如何通过数学成绩的结果对物理成绩进行合理估计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三、综合练习与思考探索例1 下列关系中,带有随机性相关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①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②水稻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③人的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④降雪量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论: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函数关系与带有随机性的相关关系.①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②水稻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不是严格的函数关系,但是具有相关性,因而是相关关系.③人的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函数关系,也不是相关关系,因为人的年龄达到一定时期身高就不发生明显变化了,因而他们不具备相关关系.④降雪量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因此填②④.例2 有关法律规定,香烟盒上必须印上“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吸烟是否一定会引起健康问题?你认为“健康问题不一定是由吸烟引起的,所以可以吸烟”的说法对吗?结论:从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看,吸烟会损害身体的健康,但是除了吸烟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随机因素影响身体健康,人体健康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找到长寿的吸烟者,也更容易发现由于吸烟而引发的患病者,所以吸烟不一定引起健康问题.但吸烟引起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大.因此“健康问题不一定是由吸烟引起的,所以可以吸烟”的说法是不对的.在探究研究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从两个变量的观察数据之间发现相关关系是极为有意义的,由此可以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是否蕴涵因果关系,从而发现引起这种相关关系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本题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重视对统计结果的解释,从中发现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3、一个车间为了规定工时定额,需要确定加工零件所花费的时间,为此进行了10次试验,收集数据如下:零件数x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个)加工时间62 68 75 81 89 95 102 108 115 122y(min)画出散点图;关于加工零件的个数与加工时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散点图如下:(2)加工零件的个数与所花费的时间呈正线性相关关系.作业习题2.3A组3、4(1)。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优秀教案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活动3 09’40’’—13’10’’把“函数关系”“相关关系”,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学习,可以使它们的“不同点”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活动4 13’11’’—19’50’’由古汉语文学中包含的“相关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研究相关关系的研究价值。
“名师出高徒”“水涨船高”“登高望远”“瑞雪兆丰年”“家和万事兴”相关关系的研究价值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目的在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函数模型来近似刻画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做出合理预测并以此为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指导意见。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每组的组代表宣布本组的答案。
活动5 19’51’’—26’44’’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这部分内容的常规教法,降低了理解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用数学知识研究具体问题的兴趣。
如何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呢?1.收集整理数据2.作出散点图3.找函数模型4.求相关系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数据收集的过程中。
利用Excel软件对学生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散点图,回归直线方程。
媒体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活动6 26’45’’—32’56’’探究活动由学生利用媒体技术独立完成,让学生体验利用数学知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研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画出散点图,分析年龄与人体脂肪含量的关系.两名学生利用媒体技术制作散点图及回归直线方程,其他同学利用传统方法制作,最后对比两种方法的优劣。
学生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散点图以及回归方程。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人教B版必修三教案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人教B版必修三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什么是相关系数及其计算方法2.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3.熟悉散点图的绘制方法4.熟练运用Excel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教学重难点1.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2.散点图的绘制方法及其解读3.Excel进行相关系数计算的方法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分钟)师生互动介绍 5知识点讲解25实践演示:绘制散点图15小组合作:Excel计算相关系数20总结讲评10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式教学法2.演示法3.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及内容步骤一:师生互动介绍(5分钟)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入相关系数的概念,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相关系数是什么,以及相关系数的意义。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25分钟)老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相关系数的定义、代号、计算公式和判定标准。
同时,向学生介绍散点图的绘制方法和散点图的解读。
让学生了解相关系数的三种情况: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以及这些情况对应的散点图形态。
步骤三:实践演示:绘制散点图(15分钟)老师设计一个简单的数据表格,让学生利用Excel或手工绘制散点图。
通过散点图,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判定过程,同时熟练掌握散点图的绘制方法和解读。
步骤四:小组合作:Excel计算相关系数(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自行利用Excel或手工计算相关系数,并交流讨论结果。
老师在一旁提供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和问题。
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系数和散点图的含义。
步骤五:总结讲评(10分钟)老师通过讲评,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了解相关系数的重要性和应用。
同时,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相关系数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教学评估1.资料:散点图、Excel计算表格2.成果:学生会手工或利用Excel计算相关系数,会绘制散点图并解读其含义3.测评方式: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绘制的散点图和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并给出解释。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掌握相关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系数分析实际问题,判断变量间的关系。
3. 引导学生利用图表和数据进行推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关关系的概念和性质2. 相关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相关系数的大小与变量间关系的强度和方向4. 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关系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相关系数的大小与变量间关系的判断。
2. 难点:相关系数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关系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认识相关关系。
2. 利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系数的含义和作用。
3.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系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关系的实例和数据,制作PPT进行展示。
2. 准备相关系数计算器,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变量间的关系。
2. 讲解相关关系的概念和性质,解释相关系数的作用。
3. 讲解相关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系数的大小与变量间关系的强度和方向。
4. 进行实际问题分析,让学生运用相关系数判断变量间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使用相关系数计算器,计算给定数据集的相关系数。
2. 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关系,判断变量间的关系强度和方向。
3. 让学生解释相关系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八、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关系,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
2. 引导学生从相关系数的角度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课堂互动和思考。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相关关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掌握相关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和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相关关系的定义和类型2. 相关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3. 绘制相关散点图4. 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关系分析5. 练习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相关散点图的绘制。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相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关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相关关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相关关系的定义和类型,让学生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
3. 讲解相关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系数的基本运用。
4. 绘制相关散点图,让学生学会用图形表示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5.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开展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相关关系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9.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相关关系。
10.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相关关系概念的理解、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实际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案例分析等。
3. 评价内容:相关关系的定义、相关系数的计算、绘制相关散点图、实际问题分析。
4. 评价标准:学生能准确理解相关关系概念,熟练计算相关系数,合理运用相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更多相关关系类型,如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等。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并学会如何进行相关性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相关性概念,并了解相关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2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概念1.2.1 变量概念变量是研究对象的特征或属性,可以用来衡量或描述。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关注两种类型的变量:定量变量和分类变量。
1.2.2 相关关系概念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关联程度。
相关关系可以是正相关的,即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加;也可以是负相关的,即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减少。
第二章:皮尔逊相关系数2.1 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概念皮尔逊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定量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
它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当相关系数为1时,表示完全正相关;当相关系数为-1时,表示完全负相关;当相关系数为0时,表示没有相关关系。
2.2 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2.2.1 数据收集收集两组定量变量的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形式。
2.2.2 计算步骤(1)计算两组数据的均值;(2)计算两组数据的标准差;(3)计算协方差;(4)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
2.3 应用案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解释结果。
第三章: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3.1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的概念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单调相关程度的一种非参数方法。
它适用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或有序分类变量。
3.2 计算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3.2.1 数据收集收集两组有序分类变量的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形式。
3.2.2 计算步骤(1)将数据进行等级排序;(2)计算等级差的积;(3)计算等级差的平均值;(4)计算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3.3 应用案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解释结果。
第四章: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4.1 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的概念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是衡量多于两个变量之间单调相关程度的一种非参数方法。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基础。
教材地位和作用: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2.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如何利用线性回归思想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预测。
为以后更好地研究选修2-3第三章3.2节回归分析思想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利用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及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的推导过程,求出回归直线的方程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实例加强对回归直线方程含义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主探究体会数形结合、类比、及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思想方法。
②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比函数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增强应用回归直线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并利用此思想求出回归方程。
难点:对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思想和回归方程的理解,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是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相关关系的理解我们曾经研究过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一个自变量对应着唯一的一个函数值,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确定关系。
生活中的任何两个变量之间是不是只有确定关系呢?如:学生成绩与教师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又不是必然联系,对于学生成绩与教师水平之间的这种不确定关系,我们称之为相关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讨的内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生活中还有很多描述相关关系的成语,如:“虎父无犬子”,“瑞雪兆丰年”。
通过学生熟悉的函数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还存在的相关关系。
让学生体会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重要性。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初步探索,直观感知1、根据样本数据作出散点图,直观感知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教学设计本节教学设计主要是使用TI92图形计算器,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③第二章《统计》中的“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进行有益的教与学探究。
学生通过对 TI图形计算器的操作,具体形象地利用散点图等直观图形认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经历描述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的过程。
学生亲自体验了发现数学、领悟数学的全过程。
与此同时,教师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目标]:1、明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
认识现实生活中变量间除了存在确定的关系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散点图直观体会这种相关关系。
2、通过TI技术探究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的有关变量来描述现实关系。
3、知道最小二乘法思想,了解其公式的推导。
会用TI图形计算器来求回归方程,相关系数。
[教学用具]:学生每人一台TI图形计算器、多媒体展示台、幻灯[教学实践情况]:一、问题引出:请同学们如实填写下表(在空格中打“√” )然后回答如下问题:①“你的数学成绩对你的物理成绩有无影响?”②“ 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成绩也不会太差,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差,那么你的物理成绩也不会太好。
”对你来说,是这样吗?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请举手。
根据同学们回答的结果,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存在某种关系。
(似乎就是数学好的,物理也好;数学差的,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对。
)教师总结如下:物理成绩和数学成绩是两个变量,从经验看,由于物理学习要用到比较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数学成绩的高低对物理成绩的高低是有一定影响的。
但决非唯一因素,还有其它因素,如图所示(幻灯片给出):(影响你的物理成绩的关系图)因此,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就准确地断定他的物理成绩能达到多少。
但这两个变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
如何通过数学成绩的结果对物理成绩进行合理估计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引出相关关系的概念教师提问:“像刚才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学生甲:粮食产量与施肥用量的关系;学生乙:人的体重与食肉数量的关系。
……从而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确定的关系(如:函数关系),或非确定性关系。
当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也确定,则为确定关系;当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带有随机性,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三、探究线性相关关系和其他相关关系问题: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人体的脂肪百分比和年龄针对于上述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你认为人体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教师特别向学生强调在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时,必须从散点图入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散点图)。
并且引导学生从散点图上可以得出如下规律:(幻灯片给出)1、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上,那么变量之间具有函数关系(确定性关系);2、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的附近,那么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不确定性关系);3、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直线附近,那么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不确定性关系)。
下面我们用TI图形计算器作出这两个变量的散点图。
学生实验:先把数据中成对出现的两个数分别作为横坐标、纵坐标,把数据输入到表格当中(第一列横坐标、第二列纵坐标)得到图1;然后,用TI图形计算器作散点图得图2:(图1)(图2)引导学生观察作出的散点图,体会现实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
散点图中的散点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只是分布在一条直线的周围,即为线性相关关系。
给出三组数据(表1-3),请学生作出散点图,并观察每组数据的特点。
表1:表2 :表3:表4:根据表1-4,学生作出如下散点图,(图3、图4、图5、图6):(图3)(图4)(图5)(图6)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用TI图形计算器展示、对比自己作出的散点图,我们引出线性相关关系,正负相关关系的概念。
四、引出回归直线的概念,探索求回归直线方程的方法再看图2,你能说说人在62、63、64岁时的脂肪含量大约是多少吗?通过用TI图形计算器图象,猜想:所有的点都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只要求出这条直线的方程,那么就可以知道人在62、63、64岁时的脂肪含量。
如图7,从整体上看,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把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
(图7)注:“回归”这个词是有英国著名的统计学家 Francils Galton 提出来的。
1889年,他在研究祖先与后代身高之间的关系时发现,身材较高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较高,但这些孩子的平均身高并没有他们的父母平均身高高;身材较矮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较矮,但这些孩子的平均身高却比他们的父母平均身高高。
Galton 把这种后代的身高向中间值靠近的趋势称为“回归现象”。
后来,人们把由一个变量的变化去推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的方法称为“回归方法”。
那么如何求回归直线方程呢?人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常用以下3种方法:1、采用测量的方法,先画一条直线,测量出各点到它的距离,然后移动直线,到达一个使距离之和最小的位置,测量出此时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就得到回归方程。
2、在图中选取两点画直线,使得直线两侧的点的个数基本相同。
3、在散点图中多取几个点,确定几条直线的方程,分别求出各条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平均数,将这两个平均数作为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截距。
上面的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总让人感觉到可靠性不强。
统计学中,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于是得出了如下方法:求回归方程的关键是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刻画“从整体上看各点与此直线的距离和最小”。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数学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吧。
设已经得到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一组数据:,所要求的回归直线方程为:,其中,是待定的系数。
当变量取时,可以得到。
求的最小值,其步骤为:最后,指导学生直接利用TI图形计算器,计算人的脂肪含量与年龄这一问题。
得到图8:(图8)五、相关系数及其含义从图象和回归方程可知:人的脂肪含量与人的年龄是正相关关系,那么人的年龄多大程度上决定人体的脂肪含量?这就是相关强弱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统计学家们引进相关系数这一概念,用相关系数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强弱。
若相应于变量的取值,变量的观测值为,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相关关系的强弱给出具体的判断标准:首先的符号决定正、负相关关系;当时,相关关系很强;当时,相关关系一般;此外,相关关系很弱或者几乎不能用线性相关来描述。
TI图形计算器结果中出现的就是相关系数,就是。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探究问题中的(如图8所示),所以我们说人的脂肪含量与人的年龄正相关关系很强。
最后,我们得到问题的主要结论:1、人体的脂肪与年龄之间是线性相关关系,而且正相关关系很强()。
2、这种相关关系可以用回归方程:来刻画。
3、人在62、63、64岁时,人体的脂肪含量百分比大约为:35.26、35.84、36.42。
[效果与回收]:一、课外实践:(用TI图形计算器等工具完成下列问题)1、一个车间为了规定工时定额,需要确定加工零件所花费的时间,为此进行了10次试验,收集数据如下:(1)、画出散点图;(2)、求回归方程;(3)、关于加工零件的个数与加工时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某机构曾研究对翻车鱼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经单位时间,翻车鱼的存活的比例为,数据如下:(0.10,1.00), (0.15,0.95), (0.20,0.95), (0.25,0.90), (0.30,0.85),(0.35,0.70), (0.40,0.65), (0.45,0.60), (0.50,0.55), (0.55,0.40).(1)、请作出这些数据的散点图;(2)、关于这两个变量的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经过抽样,我校的部分学生的第二次段考语文和数学成绩如下:(1)、请作出这些数据的散点图;(2)、关于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二、学生完成情况综述(1)、正确的作图与结论:①第1题解答:(图9)(图10)结论:1、散点图如上图9所示(已经添加了回归直线)。
2、回归方程:。
3、通过观察图9可知:加工零件的个数与加工时间之间是线性相关关系。
因为,相关系数是:,所以,正相关关系很强。
②第2题解答:(图11)(图12)结论:1、散点图如上图11所示(已经添加了回归直线)。
2、回归方程:。
3、通过观察图11可知:翻车鱼的存活的比例与单位时间之间是线性相关关系。
因为,相关系数是:,所以,负相关关系很强。
③第3题解答:(图13)(图14)结论:1、散点图如上图13所示。
2、通过观察图13可知: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关系。
因为,相关系数是:,所以,相关关系很弱,几乎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2)、作图中存在的错误与不足:(图15)(图16)(图17)(图18)以上的两个图形的错误或不足之处分别在于:①出现图15 的现象,是因为图象显示的窗口没有调整到最合适窗口。
②出现图16的现象,是因为在求回归直线方程过程中,按错了键,以致求出的是中位数回归方程。
③出现图17、18的现象,是因为在求回归直线方程过程中,把数组中的的顺序颠倒了。
虽然图17与图9很相近,但是,实质上是错误的作图,这一点可以从求出的回归方程(图18):与正确的方程:相比较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