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三)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大周期相应的阶段划分
竞技状态 发展过程
生物学基础
任务
形成
适应性机制
发展一般和专项
(对训练负荷的应答 竞技能力促进竞
性提高)
技状态的形成
时期
准备 时期
保持
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 动机激励原则使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 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 的训练原则。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二)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
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二)满足运动员合理需要 (三)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四)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五)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六)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二)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 过程的训练原则。
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 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 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 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
控制
1.训练因素的影响 Biblioteka .运动员的情绪3.社会交往

运动训练学04

运动训练学04



(二)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 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 同的竞技能力结构。 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 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 运动智能,在不同项目竞技能 力结构中的作用又都是不同的 (表4-1),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Basic Principle of Sport Training)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Basic Principle of Sport Training)

(三)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现代运动竞赛中的竞争性和对抗 性日益激烈,促使人们把提高专 项比赛能力的任务和为提高这一 能力的专项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 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 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Principle of Effective)

(三)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尽管人们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努力使计划具有更高的 科学性和预见性,但同时,训练计划又永远只是对 末来训练实践的理论设计,它永远也不可能完完全 全地与训练实践的要求相吻合。由于人类机体的复 杂变化及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预先制定的训练 计划与运动员的状态不符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这 时,则需要对原定的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严格说来,在训练实践中完完全全实现预定计划的 事例几乎是没有的。。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Principle of Systematic)

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 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 原则。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Principle of Systematic)


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 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 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肌肉乃至 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去实现。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之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无 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 心理能力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第四章 运动训练原则

第四章 运动训练原则
(一)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
在运动训练中,人体对训练刺激也会产生适应,在 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 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这时负荷的量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 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 竞技能力提高的也就越快。
(二)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训练学要点
(一)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 1.训练负荷的结构属性: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各阶段
承受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组合关系。 2.训练负荷的机能属性:是指运动负荷对供能系
统作用的方向性。 3.训练负荷的个体属性:是指运动员之间在承受
等量负荷时,其对机能和训练效果的影响存在差异。
(二)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是按固有的程序 排列的,许多情况下都是不可逆转的。
(三)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 素的组合
固定因素、变异因素及其二者的结合
第三节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
是指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 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 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
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需求 (二)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三)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二)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第四节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释义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训练原则定义; 2.掌握各训练原则的定义、科学基础及训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教材结构与知识点分析:本章主要知识结构内涵:让学生理解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重点掌握训练原则的应用要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训练。

学习重点:1、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2、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学习难点:1、对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的理解;知识点:(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学要点判断题:1.竞技需要原则是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科学安排训练阶段的训练原则。

2.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

3.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

单选题:4.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A.发展体能B.提高竞技能力C.提高技能D.比赛成功5.下列哪一项是竞技需要原则中选择适宜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A、训练目标全面而集中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6、在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中,哪一个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重要依据?A、训练目标全面而集中地体现着专项竞技的需要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多选题:7、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是:A、早期化B、专项化C、长期化D、合理化8、发展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是: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训练比赛的残酷性D、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二)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判断题:1、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2、儿童少年初期训练时应多以游戏和玩耍的形式进行全面训练。

3、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外部动力。

单选题:4、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是:A、性格B、成功动机C、行为D、结果5、在训练中要关心运动员的各方面,从而引导运动员形成的更高层次需要,以产生积极从事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原则2、训练规律3、三从⼀⼤训练原则4、竞技需要原则5、动机激励原则6、有效控制原则7、系统训练原则8、周期训练原则9、适宜负荷原则10、区别对待原则11、直观教练原则12、适时恢复原则13、训练负荷14、负荷强度15、负荷量⼆、填空题1、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_____________⽽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_____________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随着现代运动竞赛竞争⽇益激烈,运动训练的内容、⽅法、⼿段都表现出鲜明的_____________趋势。

3、运动员在多年的系统训练过程中,要承受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双重的负荷。

4、机体对⼀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个阶段。

5、、我国⽬前现⾏的三级训练体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6、运动员竞技性状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竞技状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7、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保持、消失的⽣物学机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按照⼀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把其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个完整过程的⼤训练周期⾥⾯与竞技状态形成、保持、消失相应的时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驱动和精神的愉悦; --市场经济条件下,此原则重点是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社会
价值、人文价值; --国内外动机激励的显著性区别:
国内更注重客体价值,国外更注重主体价值。
(二)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 马斯洛关于人体需要的五层次原则同样适用运动员的动机 激励;
• 运动员实现目标的动机来源于主观和客观等多种因素的综 合;
训练控制的理论渊源
• 20世纪60年代--苏联学者和教练员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 论等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训练活动--模式训练 体系
• 因此,科学哲学和横断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方 法的进步;
• 历史和显示都是一样,新三论在训练过程的局部已经被较好地 运用--竞技状态的混沌研究、自组织理论在技能研究中运用 等。
• 训练规律的客观性:反映训练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 外部相关因素之间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 趋势。
• 训练规律--训练原理
• 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 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 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一、动机激励原则的适宜
•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 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 启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创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要我练与我要练 --积极练和被动练 --国外模式和国内模式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动力 --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任何 人都需要憧憬未来,追求未来,但是方法和途径不同; --动态的激励可以不断激发运动员的潜力; --动态激励的标签效益; --动机激励的形式多样性。

第四章_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_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2020/12/2
11
3.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适应、 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 几个月至一年的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 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 阶段。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着明显的时限性。在机体高度 的紧张动员之后,必然要进入一个调整阶段,以便在生理 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的恢复,然后重新动员起来进入新的 训练阶段。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 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 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 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 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该深刻 认识训练规律,严格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去组织自己的训练 活动,才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
7
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科学设定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 2.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 3.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4.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2020/12/2
8
第二节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一、原则释义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 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 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这一原则强调训练过 程的系统性和竞技状态的周期性规律。
2020/12/2
10
2.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在运动负荷的刺激下,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 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有所提高,但却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如果训练不能够做到持续、系统,已经获得的训练效应也 会消退甚至丧失。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核心概点总结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核心概点总结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核心概点总结运动训练的定义- 运动训练是通过系统的计划和组织,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为目标的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增强其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使其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运动训练还有助于培养运动员的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原则: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 渐进负荷原则: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负荷,以适应运动员的身体和能力发展。

3. 过程性原则:注重训练过程中的细节和方法,而不仅关注最终结果。

4. 系统性原则: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周期,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5. 可逆性原则:训练效果具有可逆性,不训练则退化。

6. 多样性原则: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运动训练的内容1. 技术训练:包括基本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提高,以及比赛技术的训练。

2. 体能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3. 心理训练: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技巧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抗压能力和竞技状态。

运动训练的方法1. 分析方法: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比赛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模拟方法:通过模拟比赛情境和对抗训练,提高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的应对能力。

3. 反馈方法:及时给予运动员关于训练表现和成绩的反馈,帮助其改进和提高。

4. 计划方法: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强度、时长等,以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运动训练的评价与调整1. 评价方法: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其训练效果。

2. 调整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以适应运动员的进步和变化。

以上是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点总结,简要介绍了运动训练的定义、重要性、基本原则、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运动训练学-4-5章

运动训练学-4-5章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P9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2动机激励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系统训练原则;5周期安排原则;6适宜负荷原则;7区别对待原则;8直观教练原则;9适时恢复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P91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P94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C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E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P97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运动训练学4章》PPT课件

《运动训练学4章》PPT课件
7729/23=336余1,说明其处于体力的低潮时期
---
在周期安排训练计划时要考虑年节律和 周节律
好的工作能力表现在周三和周四, 而年节律中,在我国,工作能力第一个 高潮在5~6月,第二个高潮在8~ 1O月, 这为运动训练周期的安排和重大比赛的 安排提供了科学的生理学依据。
---
第三节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思考:我国目前的多级训练体制的优缺点
---
高级 国家集 形式
训队
省、市、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解放军、行 业系统、高校代表队
高级 业训 形式
体育运 动学校
竞技体育学 校
中级形 式
中级 业训 形式
重点业 余体校
体育中学
专项业余 体校
初级 业训 形式
普通业余 体校
体育传统项目 学校
任务
适应性机制 (对训练负荷的应
答性提高)
动员性机制 (动员心理、生理 能力的潜能,各系
统高度协调)
保护性机制 (机体拒绝继续高
强度工作)
发展一般和专项竞 技能力促进竞技状
态的形成
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发展稳定的竞技状
态创造新成绩
积极性恢复 消除心理、生理疲

时期 准备时期 比赛时期 恢复时期
---
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的训练学要点 (一)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
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 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 的目标 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 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
---
(三)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 素的组合
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 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 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前者则是变异因素。

运动训练学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PPT讲稿

运动训练学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PPT讲稿

5
(二)、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 训练和比赛 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3、按竞技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10/4/2020
运动训练学
6
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 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 原则。
18
(二)掌握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大周期、小周期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单周期、多周期 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 素的关系:比赛时间与竞技状态 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10/4/2020
运动训练学
19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 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 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获 取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4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是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 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 内容、方法、手段、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 导向作用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
10/4/2020
运动训练学
竞技状态的形成 保持 消失
10/4/2020
运动训练学
14
(二)贯彻系统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 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 科学制定训练计划 • 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
2、按阶段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训练周期:准备期、竞赛期、恢复期; 训练课: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技术练习:初步掌握、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 导向作用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
(二)、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 训练和比赛
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3、按竞技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和比赛活动中,对训练和 比赛的实效进行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控制论有新三论和旧三论:新三论是协同论、突变论、 耗散结构理论;旧三论是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一)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 其进行有效控制
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 制的理论基础
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负荷 能量物质消耗
提高 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充
恢复 能量物质再生
竞技状态的周期性特征
竞技状态发 生物学基础 时期 展过程
形成
适应性机制 准备期
保持
动员性机制 比赛期
消失
保护性机制 恢复期
(二)掌握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大周期、小周期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单周期、多周期 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 素的关系:比赛时间与竞技状态 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 变更原因:体力状态不好、运动创伤、技术状态不好、课 间作用变化、周期作用变化。
参考内容:广义控制思想
• 对运动员、队“三个作风”的培养 • “思想作风 ” :女排精神:团结协作、顽
强拼搏、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 “训练作风”:严格要求、刻苦训练 • “比赛作风”:胜不骄、败不馁,赛出风
格赛出水平
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 负荷量的评价指标 – 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2、逐步增加负荷的量度 3、科学地探索负荷量的临界值 4、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5、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 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和不同的训练条件, 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 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一)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系统控制原则是指按照运动训练规律持续地、循 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一)系统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适应—不适应—再适应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竞技能力提高—停滞—再提高
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特征
• 机体对一次适宜负荷的反应: 负荷 疲劳 恢复 超量恢复 训练效应消失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 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 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获 取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1、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 物适应现象
2、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
(二)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样性
(二)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注意运动训练的主要因素 2、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对运动员的各方面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第八节 直观教练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就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 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 ,建立正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观察能力和思维 能力,通过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 机体对较长时间负荷的反应: 竞技状态的形成 保持 消失
(二)贯彻系统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 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 科学制定训练计划 • 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
2、按阶段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训练周期:准备期、竞赛期、恢复期; 训练课: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技术练习:初步掌握、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依据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 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和运 动员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 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一)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规律 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第四章 运动训练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 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第八节适时恢复原则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是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 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 内容、方法、手段、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 必备条件
训练控制系统的完整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输入
控制主体
控制信息 被控对象
输出
反 馈 输 入
修订信息





评估信息

(二)贯穿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 变更理论:我国优秀运动员有近30%的课次在具体实施过 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更。
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 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 原则。
(一)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1、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
激励运动员的参赛动机
(二)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2、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 3、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4、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6、注意正确的运用动力
运动训练学第四章运动训练的 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重点掌 握训练原则的应用要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训练。
学习重点
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 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 学习难点
对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的理解
运动训练原则
练什么 怎么练 练多少
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 训练安排 训练负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