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殖毒性试验(三)

合集下载

生殖毒性试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殖毒性试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按体重随机分组,试验为至少设三个受试物组和一个对照组。应考虑受试物特性(如生物代谢 和生物蓄积特性)的影响作用。如果受试物使用溶媒,对照组应给予溶媒的最大使用量。如果受试物引 起动物食物摄入量和利用率的下降时,那么对照组动物需要与试验组动物配对喂饲。某些受试物的高 剂量受试物组设计应考虑其对营养素平衡的影响,对于非营养成分受试物剂量不应超过饲料的5%。
床而导致不孕外,尚可影响胚胎的发生及发育,如胚胎死亡导致自然流产、胎仔发育迟缓以及胎仔畸形。 如果对母体造成不良影响会出现妊娠、分娩和乳汁分泌的异常,也可出现胎仔出生后发育异常。
4 试验方法 4.1 受试物
受试物应使用原始样品,若不能使用原始样品,应按照受试物处理原则对受试物进行适当处理。将 受试物掺入饲料、饮用水或灌胃给予。 4.2 实验动物
个体在出生前暴露于受试物、发育成为成体之前(包括胚期、胎期以及出生后)出现的有害作用,表 现为发育生物体的结构异常、生长改变、功能缺陷和死亡。 2.3 母体毒性
受试物引起亲代雌性妊娠动物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少、功能异常、中毒体征, 甚至死亡。
3 试验目的和原理 凡受试物能引起生殖机能障碍,干扰配子的形成或使生殖细胞受损,其结果除可影响受精卵及其着
将每窝仔鼠于出生后第4天调整至相同数量(每窝8只~10只),尽量做到每窝内雌、雄数量相等, 也可以窝内雌、雄数量不等,但各窝之间两性别的鼠数应分别相同。原窝中多余的鼠应随机取出,而不 应按体重选择。 4.4.4 观察代数
在受试物理化和生物特性允许的条件下,最高剂量应使F0 代动物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但不引起 动物死亡;中间剂量可引起轻微的毒性反应;低剂量应不引起亲代及其子代动物的任何毒性反应(可按 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的1/30,或人体推荐摄入量的10倍)。 4.4 实验动物处理 4.4.1 受试物的给予 4.4.1.1 试验期间,所有动物应采用相同的方式给予受试物;每日在同一时间段给予受试物,每周7d。 受试物应在交配前连续给予两种性别的各代大鼠至少10周,并继续给予受试物至试验结束,其中子代 的 雌 鼠 和 雄 鼠 在 断 乳 后 每 日 给 予 。 各 代 大 鼠 给 予 的 受 试 物 剂 量 (按 动 物 体 重 给 予 ,mg/kg 体 重 或 g/kg 体重)、饲料和饮水相同。 4.4.1.2 根据受试物的特性或试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给予方式。首选掺入饲料,若受试物加入饲料或饮 水中影响动物的适口性,则应选择灌胃给予受试物。 4.4.1.3 受试物灌胃给予,要将受试物溶解或悬浮于合适的溶媒中,首选溶媒为水,不溶于水的受试物 可使用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等),不溶于水或油的受试物可使用羧甲基纤维素、淀粉等配成混悬液 或糊状物等。受试物应新鲜配制,有资料表明其溶液或混悬液储存稳定者除外。应每日在同一时间灌 胃 1 次 ,每 周 称 体 重 2 次 ,根 据 体 重 调 整 灌 胃 体 积 。 灌 胃 体 积 一 般 不 超 过 10 mL/kg 体 重 ,如 为 水 溶 液 时 ,最 大 灌 胃 体 积 可 达 20 mL/kg体 重 ;如 为 油 性 液 体 ,灌 胃 体 积 应 不 超 过 4 mL/kg 体 重 ;各 组 灌 胃 体 积一致。 4.4.1.4 受试物掺入饲料或饮水给予,要将受试物与饲料(或饮水)充分混匀并保证该受试物配制的稳 定性和均一性,以不影响动物摄食、营养平衡和饮水量为原则,受试物掺入饲料比例一般小于质量分数 的5%,若超过5%时(最大不应超过10%),可调整对照组饲料营养素水平(若受试物无热量或营养成 分,且添加比例大于5%时,对照组饲料应填充甲基纤维素等,掺入量等同高剂量),使其与剂量组饲料 营养素水平保持一致,同时增设未处理对照组;也可视受试物热量或营养成分的状况调整剂量组饲料营 养素水平,使其与对照组饲料营养素水平保持一致。受试物剂量单位是每千克体重所摄入受试物的毫 克(或克)数,即 mg/kg体重(或 g/kg体重),当受试物掺入饲料其剂量单位也可表示为 mg/kg(或 g/kg)饲料,掺入饮水则表示为 mg/mL水。受试物掺入饲料时,需将受试物剂量(mg/kg体重)按动物 每100g体重的摄食量折算为受试物饲料浓度(mg/kg饲料)。 4.4.2 交配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说明:1.需注明融入了哪些思政元素、如何融入;2.需注明包含了哪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如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
四、课程考核
注:各类考核评价的具体评分标准见《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说明:1.评价依据主要有:平时表现、作业、案例分析、实验/实习/调研报告、上机、考试等,应根据该课程实际设置的考核方式填写,不够可以加列;2.各考核方式逐一填写评分标准表)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食品毒理学》张立实,李宁主编,科学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
《食品毒理学》李宁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六、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
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XXXXX评分标准
注:评分标准的分数段划分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自行设计。

可在表格上下用文字或其他方式细化其他应明确的要求,比如报告、作业、考试之类的,细化考核要求,如一共需交几次作业,分别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提交。

与前面的教、学方式对应。

及格标准体现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

评分方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除了对专业知识点掌握的要求外,还应体现出对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第八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第八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食品论坛
羟色胺使小鼠动、静脉狭窄,胎盘血流量减少,胎盘转运功能障碍,引起死胎和先天畸形; 甲基汞改变人胎盘滋养层微绒毛对不能代谢的氨基酸的摄取,而致功能致畸,即先天水俣病。 患儿严重神经迟钝,共济失调,步行困难,语言、咀嚼,下咽困难和大发作性癫痫。
除上述外,化学物还可引起胎期毒性,哺乳期毒性(通过乳汁致婴儿中毒,如铅中毒), 和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机能状态的毒作用来影响生殖过程。某些化学物还能经胎盘致 癌(transplacental carcinogenesis)即致癌物由母血经胎盘进入胚胎,造成胚胎期接触,引发后 代 肿 瘤 。 己 烯 雌 酚 (diethylstibestml) 是 第 一 个 被 证 明 的 人 类 经 胎 盘 致 癌 物 (transplacental carcinogen)。孕妇孕早期作为保胎药服用时,女性后代可发现阴道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cinoma)、阴道腺癌(adenosis)及阴道和子宫颈隆起;男性后代可发生附睾囊肿、睾丸 营养性衰竭、睾丸囊性硬结、小阴茎畸形及精子异常。经胎盘致癌的发育致癌物 (developmental carcinogen)通过动物实验已发现了 40 多种。
1973 年 Wilson 综合了 5 次国际会议的资料,将人类先天缺陷的成因归为三大类。即遗 传因素(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占 25%),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宫内感染、母体疾病、药 物与环境化学物质,占 10%),和原因不明的出生缺陷(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 作用,占 65%)。
人们对先天缺陷和环境关系的认识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人间悲剧后才得到的。1940 年 澳大利亚发生风疹大流行,次年婴儿中流行先天性白内障、耳聋、智力不全和先天心脏病。 1945 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原子弹,受到核幅射的胎儿出生后患小头畸形和智力低 下,婴儿一年内死亡率达 25%。1953 年日本水俣湾因氮肥厂排放含汞工业废水污染了水体, 居民因食用污染的鱼类引起甲基汞中毒,两年后发现先天水俣病。1960 年前后,英、德、 日本等国妇女以反应停(thalidomide)作镇静剂减轻早孕反应,出生了近万名短肢畸形儿(海豹 畸形),约占早孕期服药者新生儿的 1/3。1968 年秋,日本发生了因多氯联苯污染米糠油引 起的中毒事故,中毒孕妇发生死产、早产和产下“油症儿”。1961-1970 年间,美国在侵越 战争中使用高于本国农用 13 倍浓度的落叶剂 2、4、5-T[ 含有杂质四氯二苯二恶 英 TCDD(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污染了大面积耕地和森林,造成妇女流产和产下患有小 头症和 Down’s 综合征的畸形儿。另有报道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先天缺陷的发生有增高 的趋势。

大鼠三段生殖毒出生存活率评价标准

大鼠三段生殖毒出生存活率评价标准

大鼠三段生殖毒出生存活率评价标准
大鼠三段生殖毒性测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价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的毒性。

该测试包括三个阶段:配对、妊娠和哺乳。

在这个测试中,生存率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以下是评价大鼠三段生殖毒性测试中生存率的常见标准:
1. 高生存率:如果在整个试验期间,大鼠的生存率高于90%,可以认为化学物质对大鼠的生存没有明显的影响。

2. 适中生存率:如果在整个试验期间,大鼠的生存率在80%
至90%之间,可以认为化学物质对大鼠的生存有一定的影响,但尚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3. 低生存率:如果在整个试验期间,大鼠的生存率低于80%,可以认为化学物质对大鼠的生存有明显的影响,可能存在较高的毒性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标准应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毒性评价指南来确定。

此外,其他因素如试验条件、大鼠品系、化学物质的剂量等也会对生存率产生影响,因此在评价生存率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检测项目及收费标准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检测项目及收费标准

备注: 1.现场检测、采样:
1)检测人员往来差旅、食宿费用应由委托方承担,具体以实际产生费用为准;
2)以上项目为单独检测的收费标准,若委托方受理以上全套检测项目且场所数量较大的情况下,
应结合委托检测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议价或在以上测算总金额的基础上给予优惠打折。

2.评价费按检测费用的30-50%收取。

3.鉴定检测、复检按检测收费标准的5-10倍收取。

4.常规提供检验报告2份,超出份数按20-50元/份另行收费;若有合理理由需修改检测报告,每份
按200-500元/份收取。

5、如需申请加急检测,加急费用按检测费用的30-50%收取。

第 31 页,共 31 页。

生殖毒性试验与评定

生殖毒性试验与评定

生殖毒性试验的目的在于了解外源化学物及其代 谢产物对机体成年哺乳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生育力 的影响。
多代繁殖试验在整个生命期内接触受试化学物, 更符合人类实际生活中长期低剂量接触食品添加 剂、微量重金属、农药及环境污染物的情况。
(1)试验方法原则
生殖毒性试验多用性成熟大鼠,也可用小鼠或家 兔。大鼠自然受孕率较小鼠为高,较为理想。 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另设对照组。
一、 生殖毒性试验与评定 二、发育毒性试验与评定
一、生殖毒性试验与评定
外来化合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即生殖毒性。 生殖毒性可发生于妊娠期,也可发生于妊娠前期和 哺乳期。 生殖毒性试验主要研究外来化合物对生殖细胞发生、 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 损害及其评定。过去也称为繁殖试验。
幼仔出生存活率= ———————————×100%
分娩时出生幼仔数
4.幼仔哺乳成活率反映雌性动物授乳哺育幼 仔的能力。
21天断奶幼仔存活数
幼仔哺乳成活率= —————————×100%
出生后4天幼仔存活数
(四)结果判定
将试验组动物各项观察指标统计结果与对照组动 物进行比较,如试验动物在交配、妊娠、幼仔存 活、幼仔发育(哺育)等方面受到影响,则说明 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功能有损害作用。
发育毒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计数胚胎或胎仔 吸收或死亡数,测量胎仔的重量和性别比, 检查外观、内脏和骨骼的形态,来识别受试 物有无对胚胎或胎仔的致死、致畸或其他毒 性作用。
变异:是由遗传和遗传外因素控制的外观变化,或 由于分化改变而引起的中途歧异。
2. 发育毒性的表现
① 生长迟缓 即胚胎与胎仔的发育过程在外来化合物影响下,较正常的 发育过程缓慢。 ② 致畸作用 由于外来化合物干扰,活产胎仔胎儿出生时,某种器官表 现形态结构异常。致畸作用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异常,在出 生后立即可被发现。

食品中外源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食品中外源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整理课件
23
第四节 繁殖试验
➢ 试验方法 : ❖ 三代两窝
F0(断奶或出生8周)
第一次交配 给予受试物8到12周 第二次交配
F1a
观察三个月,喂饲普通饲 料,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F1b
断乳后给予受试 物8到12周
F2a
观察三个月,喂饲普通饲 料,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F2b
断乳后给予受试 物8到12周
整理课件
❖ 致畸试验:评定外源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的试验。
整理课件
10
一、基本概念
➢畸形与变异
❖在胚胎或胎儿出现器官形态结构异常称 为畸形。
❖ 机体的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在同一物种的子代与 亲代之间或子代的个体之间,有时出现不完全相同 的现象,即为变异。
整理课件
11
二、发育毒性机制
1、干扰基因表达
5、干扰细胞-细胞交互作用
一般最高剂量不超过LD50的1/5~1/3,低剂量可为1/100~1/
30。
整理课件
15
五、外源化学物发育毒性的评价
❖ 3 、动物交配处理 每组动物大鼠或小鼠为12~20只,家兔8~12只,狗等
大动物3~4只。 将性成熟雌雄动物按雌雄l:1或2:1比例同笼交配。每
日将已确定受孕雌鼠随机分入各剂量组和对照组。出现阴 栓或精子之日即为受孕0日,也有人作为第1日。
整理课件
5
三、雌性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
1、体外试验 对外源化学物作用的雌性生殖部位进行相应的检测。 如下丘脑 GnRH的合成与分泌对应激素检测;FSH、 LH及甾体的受体进行分析。
2、动物试验观测 ①发情周期的观察 ②排卵的观察 ③雌性激素检测 ④病理组织学检查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三)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三)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三)5.1.1 急性毒性实验了解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测定LD50,为进一步举行毒性实验的剂量和毒性观看指标的挑选提供依据,并按照LD50举行急性毒性剂量分级。

5.1.2 遗传毒性实验了解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筛查受试物的潜在致癌作用和细胞致突变性。

5.1.3 28天经口毒性实验在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受试物毒作用性质、剂量-反应关系和可能的靶器官,得到28天经口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初步评价受试物的平安性,并为下一步较长久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剂量、观看指标、毒性尽头的挑选提供依据。

5.1.4 90天经口毒性实验观看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较长久喂养后对试验动物的毒作用性质、剂量-反应关系和靶器官,得到90天经口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为慢性毒性实验剂量挑选和初步制定人群平安接触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5.1.5 致畸实验了解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和发育毒性,并可得到致畸作用和发育毒性的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

5.1.6 生殖毒性实验和生殖发育毒性实验了解受试物对试验动物繁殖及对子代的发育毒性,如性腺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妊娠、分娩、哺乳和断乳以及子代的生长发育等。

得到受试物的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水平,为初步制定人群平安接触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5.1.7 毒物动力学实验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汲取、分布和排泄速度等相关信息;为挑选慢性毒性实验的合适试验动物种(species),系(Strain)提供依据;了解代谢产物的形成状况。

5.1.8 慢性毒性实验和致癌实验了解经长久接触受试物后浮现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确定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为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的终于评价和制定健康指导值提供依据。

5.2 各项毒理学实验结果的判定 5.2.1 急性毒性实验如LD50小于人的推举(可能)摄入量的100倍,则普通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举行其他毒理学实验。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方法原则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方法原则



剂量与效应关系较为复杂
剂量效应关系复杂的表现及原因:在一定范围内,
畸胎率与剂量成正比,当高到一定水平引起胚胎死亡而
掩盖了致畸作用,畸胎率反而会下降。

致畸作用的剂量效应曲线较为陡峭,斜率很大。 致畸带:从无作用剂量到胚胎死亡剂量的范围
28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种属差异以及个体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 在不同动物并不一定都具有致畸作用,引起畸
响,但是,是否产生畸形依赖于在致病过程中的每个步骤
在损伤和修复之间的平衡。
30
Wilson发育毒理学基本原理
(一)对致畸的易感性取决于孕体的基因型及其与有害环境 因子相互作用的方式。 (二)对致畸的易感性随着对有害因素暴露的发育时期的不 同而变化。 (三)致畸物以特异的方式(作用机制)作用于发育的细胞 和组织,启动一系列的异常发育事件(细胞病理机制)。 (四)有害影响能否接近发育中的组织取决于有害影响本身 的性质。 (五)异常发育的四种表型是:死亡、畸形、生长迟缓和功 能缺陷。 (六)随着剂量的增加,异常发育表型的频率和程度也随之 增加,从无毒作用到全部致死。
生殖道的损害:影响运送卵子/受精/受精卵发育
对下丘脑-垂体系统的损害:闭经,受孕力降低。
11
二、生殖毒性的评价


是检查外源化学物对动物生育繁殖机能有无 损害作用的试验。 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交配后母体受孕情况(受 孕率)、妊娠过程情况(正常妊娠率)、子 代动物分娩出生情况(出生存活率)、授乳 哺育(哺育成活率)以及断奶后发育情况等。
9
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作用
直接损伤睾丸中的细胞群 继发性的影响精子发生 对精子发生的有害作用
改变下丘脑-垂体功能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90天经口毒性试验》编制说明-检验检疫标准管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90天经口毒性试验》编制说明-检验检疫标准管理

光催化抗菌材料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法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标准方法的制定工作,是根据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达的制标任务,计划编号2011B273k,由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起草研究。

二、编制依据本标准方法是根据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无机抗菌材料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法是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经总局科研课题2009IK064研究和大量的实验验证后而制定的。

经检索查新,国际标准尚无光催化抗菌材料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法方面的标准,国内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三、编制本标准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以TiO2为代表的光催化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光催化抗菌材料是指一系列在纳米TiO2材料中掺入多种无机光催化物质,突破纳米TiO2发挥杀菌作用时环境中光源波长的限制,充分提高纳米TiO2抗菌性能及应用范围的无机抗菌材料。

其主要机理为,利用共掺杂多种无机元素具有不同的离子半径、氧化态以及化学性能等特性,引起TiO2薄膜表面结构改变,导致其表面电荷不平衡,为弥补这种电荷的不平衡,TiO2薄膜表面将吸附较多的氢氧根离子,而这些表面吸附的氢氧根离子可与光生空穴反应,生成活性羟基,有效的提高了界面电荷传递速率,并可以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极大的提高了TiO2光催化活性。

光催化抗菌材料发挥抗菌作用的过程为,光催化纳米TiO2抗菌材料被光照激活后产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直接和细胞壁、细胞膜或细胞的组成成分反应,另外光生电子或空穴可以与水或水中的溶解氧等反应形成的•OH、O2–、H2O2等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活性氧类物质杀灭细菌。

由于突破了所受光照波长的限制,光催化纳米TiO2较未掺入光催化物质的纳米TiO2抗菌材料具有更好的杀菌性能,可以广泛应用于陶瓷、涂料、地板等建筑领域以及化妆品、纤维布匹、有机塑料、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光催化抗菌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将使人们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暴露于该物质之中,如生产及应用过程中生产车间工人的职业接触、光催化抗菌材料制成的产品使用中的暴露、产品废弃后引起环境暴露并通过一系列生物链作用再度进入人体等,因此必须对光催化抗菌材料对生物体以及环境的安全性引起足够重视。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一、《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GB15193.1-2003)
该程序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总体原则、程序、方法和结果判定,适用于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和生物物质,如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用微生物等。

该程序规定的试验方法包括:
* 急性毒性试验
* 蓄积毒性试验
* 亚慢性毒性试验
* 慢性毒性试验
* 致癌试验
* 生殖毒性试验
* 致突变试验
* 免疫毒性试验
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方法标准》
该标准系列包括《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精原细胞或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28天经口喂养试验》、《6个月经口喂养试验》、《12个月经口喂养试验》、《致癌试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中常用的试验方法的具体要求,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动物、试验剂量、试验方法、试验评价等。

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发布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2022版),其中第4章“毒理学评估”对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一般原则、方法和结果判定进行了详细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20年第7号)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20年第7号)

国内外 标准动态
捍卫生活品质 推动产业升级
24 GB 1903.47-20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乳酸亚铁
2020-09-11 2021-03-11
25 GB 1903.48-20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磷酸氢镁
2020-09-11 2021-03-11
26 GB 1903.49-2020
实施日期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1-03-11
2020-09-11 2021-03-11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17 GB 1886.313-20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联苯醚(又名二苯醚)
18 GB 1886.314-20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钙
19 GB 1903.42-20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肌醇(环己六醇)
20 GB 1903.43-2020 21 GB 1903.44-2020 22 GB 1903.45-2020 23 GB 1903.46-2020
29 GB 4789.29-20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 菌酵米面亚种)检验
2020-09-11
2021-03-11
30 GB 4789.44-20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创伤弧菌检验

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与评定

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与评定
动物接触受试物的方式应参照人类实际接触途径。 一般可混入饲料或饮水中,由动物摄取;也可采用 灌胃或胶囊法。 利用大鼠或小鼠进行试验时,每组雌雄各16~20只, 或雌性16~20只,雄性8~10只。
No Image
(2)试验方法
①三代两窝生殖试验
大鼠断奶或出生8周后,开始喂受试物或以其 它方式与受试物接触,共进行8~12周,即直到 性发育成熟,相当出生后4个月左右。每周至少 称体重一次,记录进食量并观察有无中毒症状或 死亡。
亲代动物(F0)所生仔鼠为第一代(F1)。出生后应检查每窝幼仔数、死 亡数以及肉眼可见幼仔畸形。出生后第4天和第21天逐个称取重量,仔鼠 断奶后,母鼠休息10天,再与雄鼠交配一次,并生出第二窝仔鼠,亲代共 生出仔鼠两窝,分别为F1a和F1b。F1b出生后,将雄性亲鼠淘汰,雌性亲 鼠继续喂受试物,直至F1b出生后21天断奶为止。F1a断奶后观察其发育情 况,不再喂受试物。F1b断奶后,继续接触受试物8 ~12周,直到性发育 成熟,选出雌雄各16~20只,按前法进行交配。F1b所产第一窝幼仔为F2a, F2a断奶后,其母鼠F1b休息10天,再次交配,所生幼仔为F2b,F2b断奶后, 将F1b淘汰。F2b交配处理方法与F1b相同。但F2b也可只交配一次,所产仔 鼠为F3a,不再进行第二次交配,试验结束。
No Image
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与评定
LOGO
一、 生殖毒性试验与评定 二、发育毒性试验与评定
一、生殖毒性试验与评定
外来化合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即生殖毒性。 生殖毒性可发生于妊娠期,也可发生于妊娠前期和 哺乳期。 生殖毒性试验主要研究外来化合物对生殖细胞发生、 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 损害及其评定。过去也称为繁殖试验。

食品毒理学考试试题

食品毒理学考试试题

食品毒理学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B 食品添加剂C 食品卫生标准D 食品营养成分2、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食品中的天然有毒物质()A 河豚毒素B 霉菌毒素C 农药残留D 龙葵素3、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 肾脏B 肝脏C 肠道D 呼吸道4、急性毒性试验中,LD50 表示()A 最大耐受剂量B 最小致死剂量C 半数致死剂量D 绝对致死剂量5、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染毒期限一般为()A 1 3 个月B 3 6 个月C 6 12 个月D 1 2 年6、致畸试验中,敏感期通常是在()A 着床前期B 器官形成期C 胎儿期D 围生期7、以下哪种方法不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A 气相色谱法B 高效液相色谱法C 酶联免疫吸附法D 凯氏定氮法8、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不包括()A 工业“三废”排放B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C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D 地质环境因素9、遗传毒性试验不包括()A Ames 试验B 微核试验C 精子畸形试验D 30 天喂养试验10、以下哪种食品添加剂在规定使用范围内是安全的()A 苏丹红B 三聚氰胺C 苯甲酸D 瘦肉精二、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 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B 有毒有害物质在食品中的含量C 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机制D 食品安全性评价E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2、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有()A 毒物的剂量B 毒物的接触途径C 毒物的联合作用D 机体的健康状况E 环境因素3、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包括()A 一般观察B 血液学检查C 病理学检查D 生化指标检测E 体重和食物利用率4、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性污染物有()A 农药残留B 兽药残留C 重金属D 多环芳烃E 亚硝胺5、生物毒素主要包括()A 黄曲霉毒素B 镰刀菌毒素C 贝类毒素D 河豚毒素E 肉毒毒素6、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步骤包括()A 危害识别B 危害特征描述C 暴露评估D 风险特征描述E 风险管理7、食品毒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动物有()A 小鼠B 大鼠C 豚鼠D 兔E 狗8、以下属于食品添加剂毒理学评价指标的有()A 急性毒性B 慢性毒性C 遗传毒性D 致畸性E 致癌性9、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有()A 核试验B 核事故C 放射性废物排放D 天然放射性物质E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10、以下哪些是食品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A 体内实验B 体外实验C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D 数学模型预测E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三、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是有毒有害的。

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作业指导书

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作业指导书

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3)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4)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重要性 (4)1.3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风险评估 (4)第2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5)2.1 合法性原则 (5)2.2 安全性原则 (5)2.3 适量原则 (5)2.4 透明度原则 (5)第3章常见食品添加剂及其应用 (6)3.1 防腐剂 (6)3.1.1 定义与作用 (6)3.1.2 常见防腐剂 (6)3.1.3 应用范围 (6)3.2 色素与护色剂 (6)3.2.1 定义与作用 (6)3.2.2 常见色素与护色剂 (6)3.2.3 应用范围 (6)3.3 乳化剂与稳定剂 (6)3.3.1 定义与作用 (6)3.3.2 常见乳化剂与稳定剂 (6)3.3.3 应用范围 (6)3.4 酶制剂与发酵剂 (6)3.4.1 定义与作用 (7)3.4.2 常见酶制剂与发酵剂 (7)3.4.3 应用范围 (7)第4章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 (7)4.1 毒理学基本概念 (7)4.1.1 毒性 (7)4.1.2 剂量 (7)4.1.3 暴露途径 (7)4.1.4 毒性类型 (7)4.1.5 毒性作用机制 (8)4.2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试验方法 (8)4.2.1 急性毒性试验 (8)4.2.2 亚慢性毒性试验 (8)4.2.3 慢性毒性试验 (8)4.2.4 生殖毒性试验 (8)4.2.5 发育毒性试验 (8)4.3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8)4.3.1 数据收集与分析 (9)4.3.2 风险评估 (9)4.3.3 风险管理 (9)第5章食品添加剂的法规与管理 (9)5.1 我国食品添加剂法规体系 (9)5.2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与销售管理 (10)5.3 食品添加剂的进口与出口管理 (10)第6章食品添加剂使用中的常见问题 (11)6.1 食品添加剂滥用与误用 (11)6.1.1 超范围使用 (11)6.1.2 超限量使用 (11)6.1.3 混合使用 (11)6.1.4 未经充分研究使用 (11)6.2 食品添加剂的非法添加 (11)6.2.1 使用禁用添加剂 (11)6.2.2 隐瞒添加剂 (11)6.2.3 使用未批准添加剂 (11)6.3 食品添加剂的标签与标识 (11)6.3.1 标签信息不完整 (12)6.3.2 标签信息不准确 (12)6.3.3 标签不符合规范 (12)6.3.4 标签缺失 (12)第7章食品添加剂在各类食品中的应用实例 (12)7.1 饮料与乳制品 (12)7.1.1 饮料 (12)7.1.2 乳制品 (12)7.2 粮油与调味品 (13)7.2.1 粮油 (13)7.2.2 调味品 (13)7.3 肉类与水产品 (13)7.3.1 肉类 (13)7.3.2 水产品 (13)7.4 罐头与速冻食品 (13)7.4.1 罐头食品 (14)7.4.2 速冻食品 (14)第8章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与监控 (14)8.1 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 (14)8.1.1 色谱法 (14)8.1.2 光谱法 (14)8.1.3 电化学法 (14)8.1.4 免疫学方法 (14)8.2 食品添加剂的快速检测技术 (15)8.2.1 便携式检测仪 (15)8.2.2 免疫传感器 (15)8.2.3 纳米技术 (15)8.3 食品添加剂的监控与抽检 (15)8.3.1 监控体系 (15)8.3.2 抽检制度 (15)8.3.3 风险监测 (15)8.3.4 信息公开 (16)第9章食品添加剂发展趋势与展望 (16)9.1 绿色、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开发 (16)9.1.1 植物提取物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16)9.1.2 微生物发酵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制备中的应用 (16)9.1.3 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提取、纯化与改性技术 (16)9.1.4 绿色、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评价 (16)9.2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功能研究 (16)9.2.1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与安全性评估 (16)9.2.2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性研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16)9.2.3 食品添加剂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16)9.2.4 食品添加剂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与安全性研究 (16)9.3 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合作与发展 (16)9.3.1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与标准的研究与比较 (16)9.3.2 我国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16)9.3.3 食品添加剂国际合作模式与案例分析 (16)9.3.4 食品添加剂全球市场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市场机遇 (16)第10章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消费者指导 (16)10.1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建议 (16)10.1.1 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17)10.1.2 依据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和用途选用 (17)10.1.3 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 (17)10.1.4 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17)10.2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与教育 (17)10.2.1 提高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 (17)10.2.2 增强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辨识能力 (17)10.2.3 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17)10.3 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17)10.3.1 食品添加剂对营养的影响 (17)10.3.2 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 (17)10.3.3 特殊人群的食品添加剂使用 (18)10.4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与责任 (18)10.4.1 食品添加剂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18)10.4.2 食品添加剂生产者的责任 (18)10.4.3 食品添加剂使用者的责任 (18)第1章食品添加剂概述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食品添加剂是指在生产、加工、制备、处理、包装、运输和储存食品过程中,有意向食品中添加的任何物质,除了营养强化剂外。

生殖毒性试验流程及意义

生殖毒性试验流程及意义

啮齿类动物生殖毒性I、II、III段实验流程及意义1.概述生殖毒性试验〔Reproductive toxicity study〕是通过动物试验反映受试物对哺乳动物生殖功能和发育过程的影响,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对生殖细胞、受孕、妊娠、分娩、哺乳等亲代生殖机能的不良影响,以及对子代胚胎-胎儿发育、出生后发育的不良影响。

包括: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实验〔I段〕、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II段〕、围产期毒性试验〔III 段〕。

生殖毒性试验中,为方便实验一般可将一个完整生命周期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如下列图所示:图1. 动物生命周期划分A. 从交配前到受孕〔成年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配子的发育和成熟、交配行为、受精〕。

B. 从受孕到着床〔成年雌性生殖功能、着床前发育、着床〕。

C. 从着床到硬腭闭合〔成年雌性生殖功能、胚胎发育、主要器官形成〕。

D. 从硬腭闭合到妊娠终止〔成年雌性生殖功能、胎仔发育和生长、器官发育和生长〕。

E. 从出生到离乳〔成年雌性生殖功能、幼仔对宫外生活的适应性、离乳前发育和生长〕。

F. 从离乳到性成熟〔离乳后发育和生长、独立生活的适应能力、到达性成熟的情况〕。

各段试验研究阶段如下: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实验〔I段〕:A-B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II段〕:C-D围产期毒性试验〔III段〕:C-F1一般试验设计简介1.1受试物生殖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研究受试物或上市药品。

1.2实验动物首选啮齿类动物为大鼠。

在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研究中,一般还需要采用第二种哺乳动物,家兔为优先选用的非啮齿类动物。

1.3给药1. 3.1计量选择: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必要时可增加剂量组。

高剂量:应出现一些轻微的母体毒性反响,或为最大给药量/最大耐受量。

低剂量:应为生殖毒性方面的“未观察到不良反响的剂量〔NOAEL〕〞。

1.3.2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应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不用腹腔注射途径,因腹腔注射会对胎儿及子宫产生直接影响〕。

生殖发育毒性试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殖发育毒性试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殖发育毒性试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受试物的生殖发育毒性作用。

2术语和定义2.1生殖毒性生殖毒性指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和对后代的有害影响。

生殖毒性既可发生于妊娠期,也可发生于妊前期和哺乳期。

表现为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例如生殖器官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性周期和性行为的影响,以及对生育力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等。

2.2发育毒性个体在出生前暴露于受试物、发育成为成体之前(包括胚期、胎期以及出生后)出现的有害作用,表现为发育生物体的结构异常、生长改变、功能缺陷和死亡。

2.3母体毒性受试物引起亲代雌性妊娠动物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少、功能异常、中毒体征,甚至死亡。

2.4功能发育毒性经母体给予受试物后,其子代从出生后直到性成熟期间出现的机体或器官功能运用能力的改变或延迟,包括器官系统、生化、免疫等功能的变化。

其中功能的改变或延迟往往要在出生后经过相当时间才能判断,如听力或视力异常、行为发育迟缓等。

3 试验目的和原理本实验包括三代(F0、F1和F2代)。

F0和F1代给予受试物,观察生殖毒性,F2代观察功能发育毒性。

提供关于受试物对雌性和雄性动物生殖发育功能影响:如性腺功能、交配行为、受孕、分娩、哺乳、断乳以及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情况等。

毒性作用主要包括子代出生后死亡的增加,生长与发育的改变,子代的功能缺陷(包括神经行为、生理发育)和生殖异常等。

4 试验方法4.1受试物受试物应首先使用原始样品,若不能使用原始样品,应按照受试物处理原则对受试物进行适当处理。

将受试物掺入饲料、饮用水或灌胃给予。

4.2实验动物4.2.1动物选择实验动物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选择已有资料证明对受试物敏感的动物物种和品系,一般啮齿类动物首选大鼠,避免选用生殖率低或发育缺陷发生率高的品系。

为了正确地评价受试物对动物生殖和发育能力的影响,两种性别的动物都应使用。

保健食品及其原料安全性毒理学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保健食品及其原料安全性毒理学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保健食品及其原料安全性毒理学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1.依据本指导原则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15193系列标准制定。

2.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保健食品及其原料的安全性毒理学的检验与评价。

3.受试物3.1受试物为保健食品或保健食品原料。

3.2 资料要求3.2.1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性状、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申请单位名称、生产企业名称、配方、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保健功能以及推荐摄入量等信息。

3.2.2受试物为保健食品原料时,应提供动物和植物类原料的产地和食用部位、微生物类原料的分类学地位和生物学特征、食用条件和方式、食用历史、食用人群等基本信息,以及其他有助于开展安全性评估的相关资料。

3.2.3原料为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时,还需提供该成分的含量、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等资料。

3.2.4提供受试物的主要成分、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及可能含有的有害成分的分析报告。

3.3 受试物的特殊要求3.3.1保健食品应提供包装完整的定型产品。

毒理学试验所用样品批号应与功能学试验所用样品批号一致,并且为卫生学试验所用三批样品之一(益生菌、奶制品等产品保质期短于整个试验周期的产品除外)。

根据技术审评意见要求补做试验的,若原批号样品已过保质期,可使用新批号的样品开展试验,但应提供新批号样品按产品技术要求检验的全项目检验报告。

3.3.2由于推荐量较大等原因不适合直接以定型产品进行试验时,可以对送检样品适当处理,如浓缩等。

为满足安全倍数要求,可去除部分至全部辅料,如去除辅料后仍未达到安全倍数要求,可部分去除已知安全的食品成分等。

应提供受试样品处理过程的说明和相应的证明文件,处理过程应与原保健食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步骤保持一致。

4.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项目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15193的相关评价程序和方法开展下列试验。

4.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4.2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精原细胞或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HGPRT基因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DNA损伤修复(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殖毒性试验(三)
三代生殖毒性实验法暗示图见图3。

图3 三代生殖毒性实验暗示图
4.5.4 亲代、一代、二代、三代繁殖实验 4.5.4.1 亲代、一代、二代、
三代繁殖实验可参考4.5.2.2,4.5.2.3举行。

4.5.4.2 按照状况可繁殖两窝以上。

5 观看指标 5.1 对试验动物做全面的临床检査,记录普通健康情况、受试物的全部的毒性和功效作用所产生的症状、相关的行为转变、分娩困难或延迟的迹象、全部的毒性体征及死亡率,通过每日检查(F0,F1代雌鼠)阴道和子宫颈以及雌鼠的发情周期有无异样。

5.2 F0、F1代和F2代动物在赋予受试物的第1天称重,以后每周称重2次,母鼠应在受孕的第0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称重,在哺乳期应同时称仔鼠的窝重。

5.3 在交配前及受孕期,记录每周摄食量,如经饮水赋予受试物,还应记录每周饮水量。

5.4 实验结束时,按照实验设计,各代雄鼠均应对附睾的精子举行检查,对精子的外形、数量以及活动能力举行评价。

精子的活动能力和精子形态,可只检查对比组和高剂量受试物组的各代雄鼠,每只动物起码检查200个精子。

5.5 在分娩后(哺乳0d)应尽快检查记录每窝仔鼠的数量、性别、死产数、活产数及肉眼可见的异样,在诞生当天死亡的,应尽可能检查其缺陷和死亡缘由。

记录活产数量、性别,并在诞生当天对单个活产仔鼠称重,此后在哺乳期的第4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以及阴道开放或龟头包皮分开和实验结束时对仔鼠举行称重。

用来举行交配的Fl代断乳鼠,
观看并记录阴道开放或龟头包皮分开的日龄,观看性成熟状况。

5.6 实验结束时全部F0、F1代动物脏器称重:子宫(包括输卵管和子宫颈)、卵巢;睾丸、附睾;脑、肝、肾、脾和已知的靶器官。

5.7 实验结束时和实验期间死亡的全部F0代动物均应作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
检查,观看各种形态结构异样及病理转变,特殊注重生殖器官。

假如每窝仔鼠的数量足够,F1代、F2代(和F3代)每窝每种性别起码取3只仔鼠举行同样检查。

检查的器官及组织应包括子宫、卵巢、睾丸、附睾以及靶器官脏器。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