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合集下载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 ppt课件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  ppt课件

推荐2000年版WHO肿瘤分类: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
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 2.
3.
上皮内瘤变:低 级别上皮内 瘤变 (LGIN)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GIN):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及黏膜内癌。 癌前病变:结直肠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瘤病,炎症性肠病相 关异型增生,锯齿状病变:增生性息肉 (HP) 、传统锯齿状腺瘤 (TSA)、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
(1) 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 (2)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3) 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 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筛查方法
粪便潜血实验 血浆SEPT9DNA甲基化检测(mSEFf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 为74.8%和87.4% 结肠镜-金标准
结肠镜检查
建议留图如下:回盲瓣1张、阑尾隐窝1张、盲肠、升结肠、肝曲、横结 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应至少留1~2张。如发现异常,需 额外留图。同时,需保证每张图片的清晰度。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 治指南
流行病学
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 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 我国结直肠癌分布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地区(东部地区) 比内陆(西北地区)高发,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女性的 1.2~1.3倍。
定义和术语
1.
早期结直肠癌:局限于结直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癌(粘膜内癌 粘膜下癌)
内镜下切除术
3.EP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用于传统EMR不能一次完整切除
的较大病灶,将病灶分几部分多次切除,适用于>2cm的巨大平坦病变。 分片切除的组织标本体外拼接困难,影响精确的病理学评估,局部残 留/复发风险高,分片较多者应密切随访。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
(3)直肠指检:推荐对 未行结肠镜检查的直肠
肿瘤可疑患者行直肠指
检,可以发现下段直肠 的病变,但一些较为平 坦的病变亦较难发现。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最有 效的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前病变
腺瘤(包括锯齿状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族性腺 瘤性息肉病)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早期结直肠癌
早期结直肠癌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结直肠 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层者称为黏 膜内癌(M期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称为黏膜下癌 (SM期癌)。
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1.常规结肠镜检查
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2.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检查 推荐有条件者对结直肠病变宜应用全结肠喷洒0.4%靛 胭脂+0.2%醋酸和/或电子染色内镜或结合放大内镜对可疑 病变进一步观察,通过对黏膜腺管开口以及毛细血管的观 察初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和浸润深度。 推荐结直肠病变黏膜腺管开口分型采用Pit pattern 分型,黏膜毛细血管分型采用Sano分型,仅有电子染色内 镜无放大内镜者宜对病变采用NBI下结直肠病变国际化内 镜分型(narrow 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NICE)。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导语: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前列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为了规范结直肠癌的诊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中国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一、诊断1. 临床观察:对高危人群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和腹部触诊,了解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重点询问家族史和肠道疾病史。

2. 高危人群筛查:根据年龄、家族史、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粪便DNA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3. 影像学检查:包括盆腔超声、腹部CT、胸部CT以及骨扫描等,以评估肿瘤的分期及转移情况。

4. 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学分级,确定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二、治疗1. 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癌肿的位置和分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肠道吻合术、直肠切除术等。

对于早期癌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

2. 化疗:手术后的化疗可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新辅助化疗或姑息化疗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

3. 放疗:结直肠癌的放疗主要用于术前辅助治疗、术中放疗或姑息治疗,可以通过减少局部复发和控制疾病进展来提高患者生存率。

4. 靶向治疗:EGFR抗体、VEGF抗体等靶向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 免疫治疗:PD-1抗体、PD-L1抗体等免疫治疗药物的应用在结直肠癌治疗中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可用于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三、术后辅助治疗1. 化疗: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化疗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主要通过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

2. 靶向治疗:EGFR抗体、VEGF抗体等可以用于KRAS野生型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北京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北京

定义和术语
1. 早期结直肠癌:局限于结直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癌(粘膜
内癌 粘膜下癌)
推荐2000年版WHO肿瘤分类: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
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
2. 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GIN):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及黏膜内癌。
内镜下切除术
1.常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热活检钳钳除术存在病变残留率高、
对标本的组织结构有破坏、在右半结肠使用时迟发性出血和穿孔风险高等 缺点,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2.EMR 非吸引法(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和吸引法(透明帽法和套扎法)
内镜下切除术
3.EP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用于传统EMR不能一次完整切除
本共识推荐早期结肠癌术前评估使用增强CT,有条件可选用mEUS, 而早期直肠癌的术前评估则推荐使用ERUS和增强MRI。
不推荐PET—CT作为常规评估方法。
治疗
治疗原则:没有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使用内镜技术可
以传统外科手术相比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达到约90%
操作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术后出血多发生在术后48h内 ;
直肠病变是ESD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外文献报道,EMR术中出血率为1.8%~18%,术后出血率为0.2%~ 7.2%,ESD术后出血率为0-3.6%. 止血原则及处理方法:术中出血多为自限性,少量渗血可电凝处理,喷射 性出血可使用金属夹,而ESD术中出血则因影响后续黏膜下剥离而较少使 用止血夹。ESD术中在黏膜下发现较小血管,可用电刀或APC直接电凝。
术前评估
大体形态(0-IIC病变及非颗粒型及结节混合型LST黏膜下浸润风险则 相对更高)、腺管开口分型、NBI分型、EUS、CT-增强CT、 MR、PET-CT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引言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曲中瘤发病的9.87% ;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曲中瘤死亡的8.01%。

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一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般需要5 ~ 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

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

I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 ,而发生远处转移的IV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

大量的硏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如浙江省嘉善县和海宁市)的防治工作。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结直肠癌负担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开始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更多的地区逐步开展了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结直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

若干学术团体已经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我国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因此,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夕卜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指南,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控效果。

二、指南形成方法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制定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

指南制定启动时间为2020年4月9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12月28日。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结直肠规范化诊治指南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诊断技术与应用第三章病理评估第四章外科治疗规范第五章内科治疗规范第六章直肠癌放射治疗规范第七章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规范第八章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治疗规范第九章肠造口康复治疗第十章随访附录诊疗流程图第一章概述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在上升,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17万,死亡近10万。

在临床上就诊的大多数属中晚期病例;目前在我国对结直肠癌的治疗除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行业规范以外,还有美国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每年发布的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等。

这些指南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到目前为止,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我国的国情、地域环境和经济状况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无论是现行的行业规范还是NCCN的结直肠癌治疗指南,对指导我国各级医院的结直肠癌的治疗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根据国际结直肠癌的治疗趋势和要求,结合我国目前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水平和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以专家共识为基础制订一套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结直肠癌诊治规范,由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作为行业规范加以推广实施,促进我国CRC治疗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本规范将作为卫生行政条例指导各级各类医院中结直肠癌的诊治,让结直肠癌病人从规范的治疗中获益,节省有限的医疗资源,是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一个重大举措。

1.1我国结直肠癌流行趋势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已跃居第2~5位(上海自2004年起居第2位),并仍呈逐步上升趋势,尤以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为著。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结直肠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针对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为进一步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结直肠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51.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7%。

结直肠癌死亡病例24.00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

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6.63/10万和17.00/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将使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饮酒、吸烟、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癌家族史等;主要保护因素包括摄入膳食纤维和乳制品,合理体育锻炼等。

二、高风险人群(一)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综合年龄、性别、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和体重指数(BMI),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风险进行评分,原则如下:1.年龄:≤49岁(0分),50-59岁(1分),≥60岁(2分)。

2.性别:女性(0分),男性(1分)。

3.吸烟史:无(0分),有(1分)。

4.BMI:<23kg/m2(0分),≥23kg/m2(1分)。

5.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结直肠癌:无(0分),有(1分;其中,如有1个一级亲属<60岁时被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4分)。

以上各项累计评分≥4分者,认定为高风险人群。

(二)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具有林奇综合征或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人群。

三、筛查(一)筛查对象1.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无结直肠癌病史,推荐筛查起止年龄在40~74岁之间。

其中,有1个一级亲属小于60岁时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推荐从比一级亲属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者诊断年龄提前10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不对筛查起始年龄做限制。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
会 消化 内镜 学 分 会 肠 道 学 组 _ 5 和 中华 医 学 会 消 化 病 学分 会 也 相 继 发 布 了 相 关 指 南 。但 目前 我 国
p o l y p s ,S S A / P ) 等 锯 齿 状 病 变 也 属 于 癌 前 病 变 的
范 畴 。
( 1 ) 结 直肠腺 瘤 : 可 分 为管 状 腺瘤 、 管状 绒 毛 状
e p i t h e l i a l n e o p l a s i a , HG I N) 则包 括 重度 异型 增 生 、 原
且生 活质 量 低 。 大部 分 早 期 结 直 肠 癌 则 可
获得 良好 预后 , 5年生 存率 超过 9 0 % , 部 分 可行 内 镜微 创 治 疗 获 得 根 治 。但 目前 我 国结 直 肠 癌 的早 期诊 断 率 较 低 , 明显 低 于 欧 美 国 家 。 因 此 , 逐 步 普
为 是恶 性 的 。鉴 于 我 国 实 际 情 况 , 推 荐 使 用 WH O 推 荐术 语 j , 但也可暂 时沿用原位癌 、 黏 膜 内癌 等
术语 。
局部 进 展期 结 直肠 癌 5年 癌 症相 关 生 存 率 为 7 0 %, 而 发生 远 处 转 移 的 晚 期 结 直 肠 癌 5年 生 存 率 仅 为
亡病 例 约 1 4万 , 新发 和死 亡病 例均 占全世 界 同期结 直肠 癌 病例 的 2 0 %_ l j 。 因此 , 降低 我 国结 直 肠 癌 的 发病 率 和死 亡率 是 刻不 容缓 的重 大 临床科 学 问题 。
结 直肠 癌 的转 归 和 预 后 与 病 变 : a )直 径 >1 0 m m;b )含 有 绒 毛成 分 ;e ) 有 重度 异 型增生 或高 级别 上皮 内瘤 变 。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三】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三】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三】七、结肠镜检查(一)检查前准备1.结肠镜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肠道准备的质量。

本指南推荐服用2~3 L聚乙二醇电解质等渗溶液(PEG),采用分次给药的方式进行肠道准备。

PEG的口感对于患者的依从性尤其重要。

近年来,国内研发了PEG的新剂型,有不含硫酸钠的聚乙二醇(SF-PEG),由于钾含量下降,以及完全去除硫酸钠而改善了PEG的气味及口味,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更好,适用人群更广泛。

理想的清洁肠道时间不应超过24 h,内镜诊疗最好于口服清洁剂结束后4 h内进行(麻醉结肠镜检查建议在6 h后进行),对于不能获得充分肠道清洁的患者,可以清洁灌肠、内镜下泵灌洗或者第2天再次进行加强的肠道准备。

2.建议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1天开始低纤维饮食,但对于饮食限制的时间不建议超过结肠镜检查前24 h。

3.在结肠镜检查前给予解痉药,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肠道准备时给予祛泡剂口服。

4.有条件的单位可在麻醉医生配合下使用静脉麻醉,也可在有资质医师的监督下给予镇静、镇痛药,以提高受检者内镜检查的接受度。

规范的肠道准备及静脉镇静或麻醉操作详见相关共识意见[58,59]。

(二)内镜检查过程1.检查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进镜前先进行肛门指诊以了解肛门及下段直肠的情况。

进镜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头部略向前倾,双腿屈曲。

检查过程中根据情况可适当变动体位。

2.内镜直视下从直肠开始循腔进镜直到回盲部,必要时可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

退镜时依次从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退出。

退镜时依次全面观察,尤其是皱襞后及转折处,注意观察结肠黏膜的色泽、光滑度、血供情况等,必要时可反转镜身观察升结肠、直肠末段及肛门部,退镜时间应不少于6 min,如发现可疑病变则需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和范围,并详细在内镜报告中记录[60]。

检查过程中,如有黏液和气泡影响内镜视野可应用清水或祛泡剂及时冲洗。

《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年版,广州)》解读PPT课件

《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年版,广州)》解读PPT课件

03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患者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
认知和重视程度,促进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普及。
THANKS
分工
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消化内 镜、肿瘤、病理等领域的知名专家
共识内容逐条解读
共识一: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强调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推荐使用粪便隐血试验、血清 肿瘤标志物等方法进行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遗传史、肠道息肉病史等,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
共识内容逐条解读
共识二:结直肠癌的内镜治疗
电子染色技术
利用内镜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电子染色 ,如i-Scan、FICE等,能够实时显示 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和微结构变化,提 高病变识别率。
03
内镜下治疗技术及其选择策 略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应症与操作技巧
适应症
EMR主要适用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如腺瘤性息肉、平坦型或凹陷 型病变等。对于直径小于2cm且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MR可实现根治性切除。
05
专家意见汇总与解读
专家组成员介绍及分工情况说明
组长
李兆申(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成员
专家组根据各自的专业领域和经验, 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修改 ,最终形成了共识的定稿。
副组长
令狐恩强(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 任)、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 医院内镜科主任)
04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随 访管理策略
随访对象确定和风险评估
随访对象
包括结直肠腺瘤、炎症性肠病、遗传 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等高危人群,以及 已接受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切除的早期 结直肠癌患者。
风险评估

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全文版)

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全文版)

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全文版)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指出,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和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

但是,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率偏低,因此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

发达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

结直肠癌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

美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64%左右;欧洲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60%。

近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57.6%,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

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Ⅰ~Ⅱ期占39%,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2%和24%。

虽然我国37家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Ⅰ期占13.9%,Ⅱ期占26.7%,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分别占34.6%和23.7%。

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

目前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Ⅲ期患者71%,而Ⅳ患者则降至14%。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在中国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中国卫生部制定了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指南的内容。

首先,结直肠癌筛查是早期检测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

指南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结直肠癌的筛查。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应在40岁开始筛查。

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乙状结肠镜检查和双重造影等。

其中,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便、经济的筛查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

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的方法,能够发现更早期的病变。

双重造影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检测结直肠壁的异常。

其次,早期诊断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指南提醒人们要警惕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以便尽早就医。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检查外,还应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期和评估。

分期是判断癌症的扩散程度,评估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治疗以及可能的预后。

最后,早期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疗效的关键。

指南明确了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Ⅰ期和Ⅱ期),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Ⅲ期和Ⅳ期),需要辅助化疗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此外,放射治疗在部分患者中也可以考虑使用。

指南还提醒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和判断复发风险。

总之,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规范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风险。

希望广大民众和医务人员能够重视这个指南,加强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共同为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贡献。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 (2014年 ,北 京)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 (2014年 ,北 京)

·共识与指南·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15.06.006*本文通信作者:李兆申,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Email :zhsli @81890.net ;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Email :wangguiq@126.com ;姜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Email :drjiang@163.com一、引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1]。

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和预后与病变分期紧密相关。

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仅为12%[2],且生活质量低。

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则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2],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

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3]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5]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6]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

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

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和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参与,共同制订本指南。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一、本文概述《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文章旨在为中国结直肠癌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建议。

文章将全面概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依据,推动结直肠癌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文章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策略、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随访管理等方面的共识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加强早期筛查意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二、筛查策略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与诊治策略,应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目标,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疾病特点,制定出一套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应优先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包括有家族史、既往有肠道疾病史、生活习惯不良(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

同时,也应考虑年龄因素,因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大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大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人群的初步筛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帮助,但特异性不高,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筛查的频率和周期应根据不同的筛查方法和目标人群的风险等级来确定。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每2-3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或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对于筛查中发现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肿,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并加强随访管理。

同时,也应加强对筛查阴性人群的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变。

加强公众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筛查意识,是实施有效筛查策略的重要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主要内容(全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1]。

因此,降低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

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2];且患者生活质量低。

然而,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2],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

但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3]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5]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6]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

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

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的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及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共同制定本指南意见。

一、定义和术语1.早期结直肠癌:根据1975年日本结直肠癌研讨会上的讨论意见,目前我国普遍将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癌定义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

而2000年版的WHO肿瘤分类则规定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

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推荐使用WHO推荐术语[6],但也可暂时沿用原位癌、黏膜内癌等术语。

2.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相当于原来的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则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及黏膜内癌。

3.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指与结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结直肠腺瘤、腺瘤病和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等[5],新近命名的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 TSA)和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等锯齿状病变也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7]。

(1)结直肠腺瘤:可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最低。

大多数结肠癌经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2)进展期腺瘤:指满足以下1条或多条标准的腺瘤:①直径>10 mm;②含有绒毛成分;③有重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3)锯齿状病变:指一组以上皮锯齿状结构为特征的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SSA/P和TSA[8]。

一般认为HP不具有恶变潜能,而SSA/P和TSA可通过锯齿状途径癌变[9]。

SSA/P根据细胞异型性分为不伴细胞异型增生型和伴有细胞异型增生型(SSA/P with cytological dysplasia)。

4.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指直径≥10 mm,沿肠壁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性结直肠病变。

依据其表面形态可分为颗粒型(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和非颗粒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10]。

LST并非组织学分类,其病理可能为腺瘤或锯齿状病变等,有黏膜下浸润风险。

5.整块切除(en bloc resection):病灶在内镜下被整块切除并获得单块标本。

6.水平/垂直切缘阳性:内镜下切除的标本固定后每隔2 mm垂直切片,若标本侧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为水平切缘阳性,若基底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则称为垂直切缘阳性。

7.完全切除(complete resection/R0 resection):整块切除标本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称为完全切除。

8.治愈性切除(curative resection):切除标本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

9.局部复发/残留(local recurrence/residual):结肠镜表现:(1)原内镜切除部位存在肿瘤病灶;(2)伴有黏膜聚集的肿瘤病灶;(3)不伴黏膜聚集但紧邻部位有明确内镜切除术后瘢痕的肿瘤病灶[11]。

早期局部复发/残留指内镜治疗6个月后第1次随访结肠镜发现上述病灶;晚期局部复发则定义为至少1次阴性随访结肠镜后发现上述病变[11]。

10.间期结直肠癌(interval colorectal cancer):也称为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ost-colonoscopy colorectal cancer, PCCRC),定义为筛查或监测检查未发现,而在推荐的下一次检查日期之前发生的结直肠癌[12]。

二、流行病学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结直肠癌是我国肿瘤登记地区2009年第二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仅次于胃癌,发病率为29.44/10万,同期死亡率为14.23/10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13]。

我国结直肠癌分布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地区(东部地区)比内陆(西北地区)高发,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和东北及华北的部分地区发病率上升较快,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女性的1.2~1.3倍,且增长趋势更为显著;年龄标化后城市人口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农村人口高出65%以上,增幅约为农村的2倍以上。

近20年来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结肠癌发病率增高明显,直肠癌基本稳定;死亡率从40岁开始持续快速上升,85岁组时达到峰值且未见下降。

第三次死因调查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与第二次死因调查相比上升了40.0%,与第一次死因调查相比上升了77.9%[14]。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占世界同期的18%~20%[1]。

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启东、上海、天津的数据显示,大肠癌的平均5年年龄标化相对生存率为44%(36%~63%)[15];我国一项大规模研究对超过1万例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年龄标化5年相对生存率达47.2%,其中城市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超过50%,但农村患者仍不足40%[16],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

三、危险因素结直肠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已有较多研究。

目前认为结直肠癌是由环境、饮食、生活方式与基因等若干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17]。

(一)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1.人口学因素:年龄是结直肠癌明确的危险因素,结直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发病率在80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197.4/10万人)[18]。

男性结直肠癌患病风险高于女性。

2.家族史:结直肠癌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恶性肿瘤。

荟萃分析显示,有1名以上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时,该个体患结直肠癌的总体风险比为2.24,当家族中有2名以上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时,总体风险比将增至3.97;50岁成年人如有1名以上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其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由1.8%升至3.4%,如有2名以上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该风险升至6.9%[19]。

中国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结直肠腺瘤风险为对照组的2.33倍,高危腺瘤的风险为对照组的4.5倍,且发生腺瘤年龄提前,因此建议结直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提前至40岁行结肠镜筛查[20]。

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患者的无症状兄弟姐妹发生结直肠癌、结直肠进展期腺瘤的风险均显著增加[21]。

3.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结直肠癌明确的危险因素。

曾有研究认为约20%的IBD患者可在发病10年内发生结直肠癌,IBD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4倍[22]。

但最近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平均随访14年后汇总标准化发病比为2.4(95%CI:2.1~2.7)[23]。

我国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病程10、20、30年的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累积风险分别为1.2%、3.6%和14.4%[24]。

4.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1)饮食:已有多项研究证明以摄入大量肉类、脂肪、糖和甜品为特点的西式膳食模式可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25]。

高纤维饮食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26]。

但膳食模式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还受性别、遗传等因素影响。

(2)吸烟:吸烟人群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27倍,结直肠癌风险随日吸烟量、烟龄和累计吸烟量的增加而增高,烟龄>50年的人群发病风险比不吸烟人群增加38%。

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可随戒烟时间的延长和戒烟年龄的提前而降低[27]。

(3)超重或肥胖:大量研究显示超重或肥胖影响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及癌变过程。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每增加5个单位,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19%(RR=1.19);腺瘤发病风险独立于种族、地理分布、研究设计、性别等混杂因素[28]。

5.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发生率增加27%,结直肠癌死亡率也明显增加20%[29]。

(二)结直肠癌的报警症状结直肠癌的报警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黑便、血便等)、消瘦、腹泻、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等。

报警症状对结直肠癌的预测作用一直存在较多争议。

国内大规模单中心研究对超过1万例因下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的结肠镜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除腹部肿块外,其余报警症状对结直肠癌的预测作用极为有限[30],但是有腹部肿块的患者绝大多数为晚期结直肠癌,因此在我国,有无报警症状并不能作为是否行结肠镜检查的决定因素。

考虑我国结肠镜检查费用较为低廉,普及率高的现状,对有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建议行结肠镜检查排除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病变。

(三)结直肠癌风险分层根据危险因素对不同人群进行个体化风险分层可以筛选出高危受检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高危因素问卷是一项经济可行的筛查方法,可通过病史、症状、家族史等识别出高危人群,已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31,32,33]。

我国一项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以及绿色蔬菜、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和白肉的摄入是结直肠癌的独立预测因素[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