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摘要:把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中国美学史上的“壮美”进行多方面的区别比较,得出二者有本质性的区别。

关键词:崇高;壮美;美学范畴

“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来自西方美学,它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有本质的差别。在西方美学史上“优美与崇高”有着各自独立的形态特征,二者在对峙中共同发展。而“优美与壮美”是中国古典和谐艺术的两种形态,它们互相交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静止地、孤立地把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壮美等同起来。

在西方美学中“优美与崇高”的对立是与西方强调“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有关的。崇高与壮美在外部形态上都呈现出一种险峻崎岖的气势,但是它们之间又有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就是体积巨大,力学的崇高就是力量强大。但康德将二者都归结为人的主观能力的崇高,认为崇高不在外在对象而是来自于主体的心灵,来自于理性观念超越对象的表象,并由此引起的崇高。崇高的事物往往都具有“大”的特点,但是并不是大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崇高的。因为“大”是崇高的因素之一,所以要成为崇高的就必须既具有大,又要是险而奇的事物。崇高是审美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崇高“是对和谐整体的破坏,是宏大的不和谐的集结”。而中国美学的壮美是由空间上巨大、在时间中运动迅速、力量显得强大、质态显得粗犷的对象所构成的。一般说来是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是和谐美的一种,是阳刚之美。它与崇高相比它更多地强调均衡、和谐和自由。

崇高是处在不断地激烈动荡和显著的变动中的,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个人和社会、人与自然、内容与形式上都是极端对立冲突的。而中国美学中的壮美则是强调以和谐为美,反对过度极端、不和谐、不稳定、不均衡。

崇高的险峻崎岖的气势在不同的审美对象中又有不同的差异。自然界的崇高是外部形式粗犷、险峻、崎岖;社会中的崇高表现为承受巨大挫折,历经艰难险阻,而且倍受严酷摧残直至死亡而不屈服;艺术里的崇高则表现为打破平衡原则,违反和谐规律,造成一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不和谐。然而中国美学中的壮美则又有其不同之处。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卫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荡荡乎!”这是以山指雄伟,海之壮阔喻

尧德之伟大。壮美所具有的雄伟壮阔的这一外部特征又主要表现在自然美和社会美中。如草原那“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之美和人民大会堂、天安门的雄伟壮观之美。它在不同的事物中又各有侧重,在立体事物中侧重于雄伟,在平面事物中侧重于壮阔。

此外,崇高和壮美,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进入审美范畴的,都与审美主体相关联,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不同体现。崇高往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性实现。其中一种是主体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创造可能遭到失败,遭到否定,但它却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和创造。如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都反映了这种情形。还有一种就是主体在极不自愿的情况下,因受到外部力量的强制而去从事某种追求、活动,并创造出某种崇高的对象。如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他们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创造出的一种崇高的对象。然而,壮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实现。壮美虽然也同样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但不同的是,主体的地位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冲突的结果是自然力的被支配、被征服。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壮美。

由于中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差异,我觉得崇高会使人的情感大起大落、很有突变性,但是壮美却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并让人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所以崇高与壮美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个性。

参考书目:

1、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第87—100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刘天华《简论建筑的崇高美》,《上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4、孔子《论语·泰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