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 。

2、_________ 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 提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2、“自然人化”3、共同美4、“和谐”5、审美态度6、“流溢说”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鲍姆嘉通2、尧斯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4、《大希庇阿斯篇》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6、孔子7、顾恺之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

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崇高与壮美_中西两种审美范畴的异同

崇高与壮美_中西两种审美范畴的异同

第11卷第2期2006年4月 新 余 高 专 学 报JOURNAL OF X I N Y U C OLLEGE Vol .11,NO.2Ap r .2006—61 —崇高与壮美:中西两种审美范畴的异同 ●黄艳兰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通过对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中国美学史上的“壮美”二者在事物运动的形态、审美心理反应和审美效果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二者为两种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的审美范畴的结论。

关键词:崇高;壮美;审美范畴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6)02-0061-03收稿日期:2005-11-24作者简介:黄艳兰(1982-),女,江西宜春人,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这两个范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大”、“风骨”、“阳刚之美”、“壮美”等,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尤其是修辞学意义的崇高在审美内涵上极为相近。

从审美客观对象的形式上来看,都表现为巨大、急疾、刚强;从审美心理反应来讲,最后都趋向于痛快、惊叹、舒畅;在对象性的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在被审美主体征服的过程中都成为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对象。

但二者并不可以简单互易,西方美学史上的“优美与崇高”有着各自独立的形态及特征,在对峙中共同发展,而“优美与壮美”,是中国古典和谐美艺术的两种形态,它们之间相互交融,相成相济,刚中有柔,柔中蕴刚。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孤立地、静止地把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等同起来,应该把它们放到各自隶属的美学系统中去考察,以历史的、动态的眼光来分析、论述二者的本质差别。

一、西方美学中的“崇高”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一样,经历了从非审美领域进入到审美领域的转变过程。

在西方美学史上,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被认为第一次从理论上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大学美育:优美与崇高

大学美育:优美与崇高

20
博克认为,人有两种情欲:自我保存的情欲 和社交的情欲。其中自我保存的情欲起源于 恐惧和痛苦。如果我们与使我们感觉恐惧和 痛苦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之并不威胁 到我们的安全,这时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 怕,而是惊叹和赞赏。这种感觉就是崇高感。 它实际上来自于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是痛感 向快感的转变,是克服了痛感之后所取得的 审美快感。
42
(3)从审美感受看:壮美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 种单纯昂扬振奋之情,而崇高则常常伴随着 恐怖和痛感,或者一种宗教的神秘意味。
பைடு நூலகம்
43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 与崇高与优美相内似,中国传统美学中存在 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也就是“壮 美”与“优美”的提法。
44
与景残今更 波竟兰歇寒 何虚月宵那 ,无舟。蝉 雨 人设。酒堪 暮语催都凄 霖 说。此醒, 霭凝发门切 铃 。便去何冷 沉噎。帐, 纵经处落多沉。执饮对 情楚念手无长 有年?清 自天去相绪亭柳 千,杨秋 种应柳节古阔去看,晚永 风是岸!伤。,泪留, 情良、 离 千眼恋骤 ,辰晓 别 里。处雨 更好风 , 烟 、初
美学范畴
优美与崇高
1
范畴的界定:
1.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和 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一 种逻辑形式,是各种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 各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的一系列基本范畴, 如物理学中的速度、质量、重量;政治经济 学中的商品、价值、货币;天文学中的天体、 星系等等。
2
2.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不 断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 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了概念 和范畴。

浅论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浅论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浅论崇高与壮美的区别摘要:壮美与崇高是中、西文化所产生的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

许多学者在对壮美与崇高的讨论中,只注意到了二者的共性而忽视了二者的差异性。

谈到审美形态,往往只谈崇高,不提壮美。

本文将通过崇高与壮美两种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来探讨二者的区别。

关键词:崇高;壮美;审美范畴壮美与崇高分别是中、西文化所产生的两个审美范畴,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古代都对崇高或壮美进行过多方面的美学探讨,但由于其表现形态上的相似,人们常将二者混为一谈,而忽略了它们因出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具有的质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观念由于东西方文化渊源、审美心态的差异,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迥异的审美风格。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将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加以讨论的是罗马艺术评论家朗吉弩斯,他在《论崇高》一文中说道:“所谓崇高,无论它在何处出现,总是体现于一种高妙之中,而最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之得以高出侪辈,并在荣誉之殿获得永久的地位总是因为这一点,而且也只是因为这一点。

”他提出,文章的崇高风格来源于五个方面,即“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绪”、“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结构的堂皇卓越”。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作者“高尚的心性”。

他说,“崇高的思想当然是属于崇高的心灵的”。

【1】这实际是一篇修辞学论文,他所探讨的是文章的崇高风格。

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并与美进行研究比较的,则始于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他在《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一书中,曾对这一对美学范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中他把崇高与壮美对立起来加以讨论,并且第一次揭示了崇高感中包含痛苦感,其心理经验一定是某种痛苦或危险;在情绪上的表现一般是恐怖或惊惧,认为“凡是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痛苦或危险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对象的,或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2】崇高感的对象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可恐怖性。

什么是崇高

什么是崇高

第二节崇高一、什么是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色。

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的研究也常常是在与优美的比较中进行的。

自然美之中,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

例如,奔腾咆哮的黄河,浩瀚无际的戈壁,巍峨雄伟的泰山,高耸入云的雪山等,都可以称为崇高的对象或者崇高的现象。

这些对象或现象给人的美感不是优美,而是一种力量的美、雄伟的美,是一种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也就是崇高之美。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量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也就是体积无限大的对象,如海洋、群山、天空等;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力学的崇高),也就是威力无比巨大的对象,如狂风、雷电、瀑布等。

社会美之中,也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类型。

例如,人工修筑的巨大水库,改造沙漠的重大工程,战胜洪水的惊险搏斗,扑灭大火的英雄事迹等。

在社会生活中,中外古今许多人物和事迹,一旦被作为审美对象时,也就具有崇高的审美属性,大禹为民治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慷慨就义,林则徐虎门禁烟,这些崇高的人物与行为,无不体现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艺术美之中,更是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学巨著,包括长达15000余行的《伊利亚特》和长达12000余行的《奥德赛》,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认识意义,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荷马史诗”作为神话与历史相结合的巨著,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及战后的历史,并且将神话作为历史的补充,在神的人化与人的神话种种故事中,体现出早期人类在巨大的时间与空间面前深感自身的渺小。

这部巨著场面雄伟、风格崇高,马克思称它具有“永久的魅力”。

在中国艺术史上,秦汉艺术具有伟大的气魄,秦汉艺术“显示出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

崇高与壮美:中西两种审美范畴的异同

崇高与壮美:中西两种审美范畴的异同
● 黄艳 兰
(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江西 南 吕 302 ) 3 0 2

要: 通过对西方 美学史上的“ 崇高” 中国美学史上的“ 美” 与 壮 二者在事物运动的形 态、 美心理反 应和 审 美效 果等 审 . .
多方面进行 比较 , 以得 出二者 为两种既有相似性 又有 差异性 的审美范畴的结论。 可 关键 词 : 崇高; 美 ; 美范畴 壮 审 中图分类号 :8 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66 ( O6 0 0 6 — 3 B 3— A 1 8— 7 5 2 O )2— 0 1 0 0
“ 优美与崇高” 有着各 自独立 的形 态及 特征 , 在对峙 中共 同发 来 , 崇高感所涉及 的基本 情欲 是前一 类 , 在他 看来 , 类情 欲 前 展 , 优美 与壮美 ” 是 中国古典 和谐美 艺术 的两种形 态 , 而“ , 它

般 只在生命 受到威胁 的场合才 活跃起 来 , 激起 它们 的一 定
崇 高雅的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因素。其用意是从庄严 崇高是心灵理性观 念对外 物和 表象 的超越 。与美 相 比. 高 从崇高产生的客观对象 的形式来说 , 崇高涉 及 而伟大 的思想上来界定文学 的崇高 , 把崇高与思想 、 灵联系 具有 以下特征 : 心 无 无 起来。由此 可知 , 朗吉弩斯所讲的崇高虽然是文学上 的崇高 , 对象 的“ 形式”, 形式 是指 对象 形式 的无 限 制或 无 限大 ; 从崇高 的主观根源来说 , 它来 自主体 的心灵 , 关联 主体 理性 观 但却指向庄严而伟大的思想 , 它根源于主体的心灵, 是主观精 收稿 日期 :05—1 —2 20 1 4
们之间相互交融 , 相成相 济 , 中有 柔 , 中蕴刚 。因此我们 是某种苦痛或危险, 刚 柔 它们在情绪上的表现一般是恐怖或惊惧 ,

中国壮美与西方崇高之比较

中国壮美与西方崇高之比较

在许多文献资料上或权威教材上都会这样写到:“崇高又叫‘壮美',相当于我国古典文论中的阳刚之美”,①(P186)可见中国的许多美学学者在对壮美与崇高的讨论中,只注意到了二者的共性而忽视了二者的差异性,以至于人们常将壮美与崇高混为一谈,而谈到审美形态,人们往往只谈崇高,不提壮美。

由此崇高成为常识性的美学概念,而壮美则因对其缺乏深入研究,仍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这种状况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似乎西方文化产生的崇高范畴具有美学上普遍意义,而中国文化孕育的壮美仅为一域之见。

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壮美与崇高的比较分析,来揭示二者独特的美学内涵。

一:西方美学中的“崇高”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的壮美一样,经历了从非审美领域进入到审美领域的转变过程。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将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加以讨论的是罗马艺术评论家朗吉弩斯,尽管朗吉弩斯讨论的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美学概念,而限于修辞学,但是崇高这一概念的主要因素他已提出来了: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修辞格的妥当运用,以及把前四者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②其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因素,用意是从庄严而伟大的思想上来鉴定文学的崇高,把崇高与思想心灵联系起来。

由此可见朗吉弩斯所讲的崇高虽是文学上的崇高,但却指向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它根源于主体的心灵,是主观精神性的东西。

对崇高这一概念的研究做出较大贡献的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博克把崇高与壮美对立起来加以讨论,并且第一次揭示了崇高感中包含痛苦感,其心理经验一定是某种痛苦或危险;在情绪上的表现一般是恐怖或惊惧,认为“凡是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痛苦或危险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对象的,或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③崇高感的对象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可恐怖性。

崇高对象所引起的情绪是惊惧,在这种恐惧的心情中心灵的一切活动都由这种惊惧而凝固,停顿。

“这时心完全被对象所占住,不能同时注意到其他对象,因此不能就占领那个对象进行推理。

2014年10月自学考试00037《美学》真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4年10月自学考试00037《美学》真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美学》试题和答案评分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对于美学学科性质认识正确的是A、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活动的社会科学B、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经验的人文学科C、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D、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想象的社会科学正确答案:C(1 分)教材P132、美学之父是A、鲍姆加登B、康德C、席勒D、海德格尔正确答案:A(1 分)教材P223、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形态,还是一种A、社会历史形态B、自然客观形态C、理性抽象形式D、逻辑归类形式正确答案:D(1 分)教材P1204、中国文论中所谓“不平则鸣”、“发愤著书”等命题,实质上都是揭示文艺创作中的A、崇高现象B、悲剧心理C、荒诞感D、虚无感正确答案:B(1 分)教材P136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体现的审美形态是A、自然B、含蓄C、隐秀D、优美正确答案:D(1 分)教材P1416、崇高与壮美的区别是A、崇高指自然现象,壮美指社会现象B、崇高一般展示冲突的过程,壮美一般显示人的活动的结果C、崇高是道德的象征,壮美是自由的显现D、崇高多与戏剧相伴,壮美则与史诗结缘正确答案:B(1 分)教材P1467、主张审美鉴赏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的美学家是A、哈奇生B、休谟C、康德D、黑格尔正确答案:C(1 分)教材P2098、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表明审美经验具有A、直观性B、功利性C、超越性D、超验性正确答案:C(1 分)9、《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所体现的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是A、感知B、情感C、想象D、理解正确答案:B(1 分)教材P25110、《礼记•乐记》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大体上可划入西方艺术起源理论的A、表现说B、符号说C、形式说D、巫术说11、“art”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主要是指A、思想B、情感C、技艺D、智慧正确答案:C(1 分)教材P27512、在意象的各种类型中,与对象相似的是A、抽象B、喻象C、兴象D、仿象正确答案:D(1 分)教材P29213、艺术多元功能的间接实现须通过A、审美功能B、认识功能C、干预功能D、、交流功能正确答案:A(1 分)教材P30214、从根本上讲,艺术本体论研宄的是A、艺术的存在方式B、艺术的形式特征C、艺术的创作行为D、艺术的功能体系正确答案:A(1 分)教材P30515、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A、意蕴B、意象C、意义D、意指正确答案:B(1 分)教材P29316、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分类原则是A、艺术是人类的主观愿望B、艺术是神灵凭附的结果C、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摹仿”D、艺术是对于某种理念的“摹仿”17、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A、“以美育代宗教”说B、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力C、艺术可以“畅神”D、“性欲升华”说正确答案:A(1 分)教材P36218、《美育书简》的作者是A、斯宾塞B、歌德C、席勒D、康德正确答案:C(1 分)教材P35219、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其理论缺陷在于A、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B、把情感从人的整体心理结构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唯一目的C、把美育变成了传授知识的一种单纯手段D、把美育变成了培养个性的一种途径正确答案:A(1 分)教材P35420、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A、使人具有崇高的人格B、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感C、使人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D、使人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正确答案:D(1 分)教材P379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西方的“崇高”和中国的“壮美”

西方的“崇高”和中国的“壮美”

西方的“崇高”和中国的“壮美”作者:刘晨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6期摘要: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与中国美学的“壮美”范畴既有一致,又有差异。

壮美可视为崇高的一般形态,崇高是壮美的极端表现。

两者的差异反映了西方“主客对抗”和中国“物我合一”的思维。

关键词:崇高;壮美;主客对抗;物我合一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56-01一最早论述崇高的是罗马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朗吉弩斯认为,自然界中,数量巨大、力量强大、人尚未征服的事物才是崇高的事物。

社会生活中,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热为人们带来崇高美。

人的主观力量对创造崇高风格有巨大作用。

崇高的心理效果是惊心动魄、气吞山河、不可阻挡,使人狂喜、惊奇。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18世纪崇高范畴被普遍重视起来。

博克的《论崇高与优美两种观念的根源》首开崇高与优美比较研究的先河。

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晦暗、力量、庞大、无限、沉寂、困难、突然性等。

崇高的对象一方面似有生命之虞,而另一方面危险痛苦并不迫切、直接。

他只是从抽象的人性自我保存来说,尚未能对人的主体力量予以足够的肯定。

恐怖是一种痛感,崇高是由痛感转换来的快感。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的崇高和力的崇高。

他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大。

当对象超出感官认知限度,人类借助想象唤起人的无限道德精神来把握、抗争,在心理上压倒外物,获得愉快。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是理念压倒形式。

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造成感性形象的变形,使有限形式显示理念的无限力量,引起了崇高感。

总之,崇高的特征:客体形态上,无限大,内容压倒形式,突然的,难以把握,不合常规,如晦暗、空无、无限、力量等;主体感受上,崇高感是由恐惧痛感转向愉悦,由惊赞转化为振奋;主客体关系上,人与客体艰巨斗争及最终胜利。

二中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一范畴。

崇高与壮美比较

崇高与壮美比较

比较崇高与壮美壮美的特点及审美特征壮美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

它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

壮美的外在形式常突破或违背形式美的法则,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审美感受。

画面:依次出现。

掷铁饼者、高山大河、海洋崇高的特点及审美特征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画面:依次出现。

自然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崇高与壮美的联系及区别1、二者之间的联系1)都是指美好的东西,都属于美学范畴。

崇高是指值得人们精神上崇敬、向往的力量或思想境界,它高于具体形态,但又使人能够感觉到它的震撼力,侧重于精神方面(如崇高的理想)。

壮美指某些事物能使人有崇高、严肃、雄壮之感,侧重于具体事物(如壮美的山河)。

2)从形式上看,崇高与壮美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在空间形体巨大的事物上,既可以说其壮美,又可以说其崇高。

2、二者之间的区别1)空间形体巨大的事物要划入哪个范畴,则看其在内容上与人的关系如何。

看它与人是敌对的,还是与人是同一的。

同一即壮美,敌对即崇高。

2)在审美感受上,壮美感是人对与之同质的雄伟事物的欣赏,是从快感到更大的快感;崇高感却是人因战胜了一个可怖的对立体而产生的快感,是由痛感转进为快感。

但是,从人类的实践力量发展来看,崇高客体有可能向壮美客体转化。

中西绘画美学中壮美与崇高的比较探析

中西绘画美学中壮美与崇高的比较探析

中西绘画美学中壮美与崇高的比较探析作者:郭星慧来源:《大观》2024年第04期摘要:壮美与崇高可以给人们带来相似又各具特色的艺术和审美感悟,在审美范畴中均为十分重要的概念,二者分别在东西方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和西方对于大自然的观察角度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壮美与崇高在感受上的差别。

结合中西方艺术史,探究二者在历史上的变化与发展,从中西绘画出发,以美学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异同,以更完整地认识中西方艺术的文化特征,促进中西方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壮美;崇高;绘画美学;审美范畴一、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从大的方面来看,美分为优美、壮美、典雅三种。

中国古代美学把美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

所谓阳刚美,本质上就是现在所说的壮美,而所谓阴柔美,本质上就是现在所说的优美。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优美与壮美是由《易传》和《老子》阐发的阴阳说与天刚地柔思想演化而来的。

而刘勰的“风骨”(《文心雕龙·风骨》:“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在内涵上与壮美接近,是一种刚健清新的力量美,其所描述的便是一种壮美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之相近的概念如刘勰的“风骨与隐秀”和“壮丽与典雅”、司空图的“雄浑与冲淡”、宋词的“豪放与婉约”、严羽的“沉着痛快与优游不迫”,实际上就类似于阳刚与阴柔的划分。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优美与壮美互相对应。

与优美相比,壮美通常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壮美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形”。

这里的“形”是指静态空间上的特征。

壮美普遍体现在巨大的形体上,如广阔的原野、无垠的海面、巍峨的高山、魁梧的男子等。

笔者认为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幅画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以及浩淼的江河湖水,在山嶺、坡岸、水际又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屋村舍、小桥渔舟,景物繁多,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自考美学(.10)真题及答案

自考美学(.10)真题及答案

美学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一单选1. 对于美学学科性质认识正确的是A.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活动的社会科学B.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经验的人文学科C.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想象的社会科学D.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难易程度简单讲解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统计刷题次数 : 27897 错误率 : 52%2. 美学之父是A.康德B.鲍姆加登C.席勒D.海德格尔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美学"的原初意义和现实变化难易程度简单讲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统计刷题次数 : 5610 错误率 : 20%3. 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形态,还是一种A.社会历史形态B.自然客观形态C.逻辑归类形式D.理性抽象形式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审美形态、审美情趣的定义难易程度简单讲解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逻辑分类的形式。

统计刷题次数 : 4539 错误率 : 64%4. 中国文论中所谓“不平则鸣”、“发愤著书”等命题,实质上都是揭示文艺创作中的A.崇高现象B.悲剧心理C.荒诞感D.虚无感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难易程度简单讲解中国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也进行过有益的探讨,所谓“发愤著书”、“不平则呜”、“穷而后工”等命题都与悲剧功能的研究有关。

统计刷题次数 : 4335 错误率 : 44%5.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体现的审美形态是A.自然C.隐秀D.优美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崇高、优美的概念及特点难易程度简单讲解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柔和的光晕,静谧地洒在林间,清泉潺潺,在碎石间流淌。

这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明月、松林、清泉、细石,动静有致、协调化一,浑然一体。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摘要:把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中国美学史上的“壮美”进行多方面的区别比较,得出二者有本质性的区别。

关键词:崇高;壮美;美学范畴“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来自西方美学,它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有本质的差别。

在西方美学史上“优美与崇高”有着各自独立的形态特征,二者在对峙中共同发展。

而“优美与壮美”是中国古典和谐艺术的两种形态,它们互相交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静止地、孤立地把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壮美等同起来。

在西方美学中“优美与崇高”的对立是与西方强调“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有关的。

崇高与壮美在外部形态上都呈现出一种险峻崎岖的气势,但是它们之间又有区别。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就是体积巨大,力学的崇高就是力量强大。

但康德将二者都归结为人的主观能力的崇高,认为崇高不在外在对象而是来自于主体的心灵,来自于理性观念超越对象的表象,并由此引起的崇高。

崇高的事物往往都具有“大”的特点,但是并不是大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崇高的。

因为“大”是崇高的因素之一,所以要成为崇高的就必须既具有大,又要是险而奇的事物。

崇高是审美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崇高“是对和谐整体的破坏,是宏大的不和谐的集结”。

而中国美学的壮美是由空间上巨大、在时间中运动迅速、力量显得强大、质态显得粗犷的对象所构成的。

一般说来是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是和谐美的一种,是阳刚之美。

它与崇高相比它更多地强调均衡、和谐和自由。

崇高是处在不断地激烈动荡和显著的变动中的,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个人和社会、人与自然、内容与形式上都是极端对立冲突的。

而中国美学中的壮美则是强调以和谐为美,反对过度极端、不和谐、不稳定、不均衡。

崇高的险峻崎岖的气势在不同的审美对象中又有不同的差异。

自然界的崇高是外部形式粗犷、险峻、崎岖;社会中的崇高表现为承受巨大挫折,历经艰难险阻,而且倍受严酷摧残直至死亡而不屈服;艺术里的崇高则表现为打破平衡原则,违反和谐规律,造成一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不和谐。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差异性【摘要】通过对崇高与壮美的比较,可以得出二者的差异性的审美范畴的结论。

壮美和优美虽有侧重,但可兼容。

【关键词】崇高壮美优美差异性审美范畴【正文】崇高和壮美或优美是美学领域中两大范畴和极为重要的命题。

看似优美与壮美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其实二者有相融与统一的地方。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古代都对崇高或壮美进行过多方面的美学探讨,但不少人只注意到崇高和壮美的共性,而忽视了二者的差异性,易使人们对崇高和壮美相混同。

崇高的观念由于东西方文化渊源、审美心态的差异,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迥异的审美风格。

一、崇高的含义、类型和范畴什么是崇高,《论崇高》作者朗吉努斯说:“崇高是绝妙的表达”。

崇高风格有五个条件,一是掌握庄严伟大的思想的能力,二是强烈的受激动的热情,三是修辞格的妥当运用,四是运用高雅的措辞,五是文章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朗吉努斯还说崇高有二大组成部分,即诗人的精神心灵或品质和他的修辞技巧。

①从古今中外的审美实际来看,广义的崇高或壮美主要包括狭义的崇高、狭义的壮美与悲剧性艺术三大不同的类型,各大类型中又有许多不同的细小类别。

季水河先生曾就外部形态、内在精神、审美效果和主体地位四个方面联系中外美学实际区分了崇高与壮美的异同,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并从二者的联结渗透上认为“崇高——可向壮美转化,壮美——蕴含崇高的意味”。

这是目前所知对狭义崇高和狭义壮美的异同综合以往多方面成果区分最细致深刻的论文。

他认为,从外部特征看,崇高的审美对象大都呈现出一种险峻奇崛的气势,壮美的审美对象大都具有雄伟壮阔的外观;从内部精神看,崇高主要是浑厚凝重的意蕴,壮美具有刚强坚毅的品格;从审美效果看,崇高产生的是悲壮惊惧的美感,壮美产生的是恢弘豪迈的美感;从主体地位看,崇高是的本质力量否定性的实现,壮美是人的本质力量肯定性的实现。

②在《论崇高》中,朗吉弩斯触及到了崇高的心理形式及其根源等问题,认为崇高的思想来自高尚的心灵,崇高不在于合情合理地说服读者如何理智,而在于超越读者的理智并使之惊叹不已;然后朗吉弩斯又分析了崇高产生的根源,认为崇高风格有五个真正的源泉:庄严而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构思与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词,把前四者联系成为整体的尊严和高雅的结构。

崇高与壮美范畴辨析

崇高与壮美范畴辨析


第 2 9卷 21 00年 第 4期
河 南 教 育学 院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un l f e a nt ueo E u a o ( hlsp ya d S ca S i c s o ra o n uI s tt f d c t n P i o h n o i c n e ) H i i o l e
于 这 样 一种 “ 赎 文 化 ” 西 方 人 生 成 了 “ 人 生 为 苦 难 , 救 , 视 视
而 壮 美 则 不 同 。它 以 “ 美 ” 大 为体 验 对 象 , 过 正 面 的形 通 式 直 接 触 动 主体 对 于 “ ” 美 的体 会 和认 识 。相 对 于 崇 高 而 言 , 壮 美 的产 生 顺 应 着 主 体 的 接 受 方 式 , 人 心 中 的 发 展 呈 层 层 在 递 进 的态 势 , 因此 更 为容 易 而 直 接 地 通 过 主 体 的 心 灵 并 与 之
足 于 “ 人 对 立 ” 观 念 , 是 讲 求 和 谐 之 道 、 天 人 合 一 ” 天 的 而 “ 。 其次 , 中国 人 相 信 宇 宙 的 根 本 乃 为 生 命 之 流 转 , 不 是 西 方 而 人 信奉 的罪 恶 , 以对 于 生 命 多 抱 有感 恩 和 热 爱 。虽 然 老 庄 所 哲 学 的 出世 思 想 曾经 让 很 多 人 冠 以 “ 世 ” 名 , 笔 者 以 为 厌 之 但 那 里更 多还 是 老 子 、 子 的 明 朗 达 观 , 淡 化 了 与 命 运 的 强 庄 并
后 的 大丰 沛 , 高 则是 情 感 阻 滞后 的 大喷 薄 。 壮 美 更适 合 表 述 社 会 精 神 , 崇 高 则 更 适 合 表 达 抗 争 过 后 的 痛 感 超 崇 而 越 。 前者 被 归入 “ ” 范 畴 , 后 者 被 归入 “ ” 范 畴 。 美 的 而 悲 的 关键 词 : 美 ; 高 ; 壮 崇 范畴 辨 析

崇高与壮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

崇高与壮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

崇高与壮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
季水河
【期刊名称】《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2
【摘要】对崇高与壮美这两个美学范畴,过去的美学家们多谈崇高而少谈壮美。

即使有个别论及者,也往往将壮美与崇高混为一谈,人们没有在美学范畴中给壮美一席应有的地位。

其实,只要我们将二者放到一起加以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崇高与壮美在外部形态、内在精神、审美效果以及与创造主体的关系诸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

外部形态: 崇高——险峻奇崛的气势壮美——雄伟壮阔的外观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季水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
【相关文献】
1.壮美与崇高的比较研究——兼论西方崇高说的演变及其人文语境 [J], 李梦
2.“从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郭沫若的诗美学范畴及其历史美学逻辑论析[J], 程国君;吴亚娟
3.崇高与壮美范畴辨析 [J], 王欣
4.从壮美与崇高风格互照互识中看中西诗学诠释原则——《诗经》中周族史诗"壮
美"与《伊利亚特》经典情节"崇高"比较 [J], 郭亮亮
5.论崇高与优美美学范畴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J], 李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摘要:把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中国美学史上的“壮美”进行多方面的区别比较,得出二者有本质性的区别。

关键词:崇高;壮美;美学范畴
“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来自西方美学,它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有本质的差别。

在西方美学史上“优美与崇高”有着各自独立的形态特征,二者在对峙中共同发展。

而“优美与壮美”是中国古典和谐艺术的两种形态,它们互相交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静止地、孤立地把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壮美等同起来。

在西方美学中“优美与崇高”的对立是与西方强调“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有关的。

崇高与壮美在外部形态上都呈现出一种险峻崎岖的气势,但是它们之间又有区别。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就是体积巨大,力学的崇高就是力量强大。

但康德将二者都归结为人的主观能力的崇高,认为崇高不在外在对象而是来自于主体的心灵,来自于理性观念超越对象的表象,并由此引起的崇高。

崇高的事物往往都具有“大”的特点,但是并不是大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崇高的。

因为“大”是崇高的因素之一,所以要成为崇高的就必须既具有大,又要是险而奇的事物。

崇高是审美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崇高“是对和谐整体的破坏,是宏大的不和谐的集结”。

而中国美学的壮美是由空间上巨大、在时间中运动迅速、力量显得强大、质态显得粗犷的对象所构成的。

一般说来是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是和谐美的一种,是阳刚之美。

它与崇高相比它更多地强调均衡、和谐和自由。

崇高是处在不断地激烈动荡和显著的变动中的,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个人和社会、人与自然、内容与形式上都是极端对立冲突的。

而中国美学中的壮美则是强调以和谐为美,反对过度极端、不和谐、不稳定、不均衡。

崇高的险峻崎岖的气势在不同的审美对象中又有不同的差异。

自然界的崇高是外部形式粗犷、险峻、崎岖;社会中的崇高表现为承受巨大挫折,历经艰难险阻,而且倍受严酷摧残直至死亡而不屈服;艺术里的崇高则表现为打破平衡原则,违反和谐规律,造成一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不和谐。

然而中国美学中的壮美则又有其不同之处。

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卫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荡荡乎!”这是以山指雄伟,海之壮阔喻
尧德之伟大。

壮美所具有的雄伟壮阔的这一外部特征又主要表现在自然美和社会美中。

如草原那“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之美和人民大会堂、天安门的雄伟壮观之美。

它在不同的事物中又各有侧重,在立体事物中侧重于雄伟,在平面事物中侧重于壮阔。

此外,崇高和壮美,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进入审美范畴的,都与审美主体相关联,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不同体现。

崇高往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性实现。

其中一种是主体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创造可能遭到失败,遭到否定,但它却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和创造。

如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都反映了这种情形。

还有一种就是主体在极不自愿的情况下,因受到外部力量的强制而去从事某种追求、活动,并创造出某种崇高的对象。

如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他们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创造出的一种崇高的对象。

然而,壮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实现。

壮美虽然也同样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

但不同的是,主体的地位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

冲突的结果是自然力的被支配、被征服。

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壮美。

由于中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差异,我觉得崇高会使人的情感大起大落、很有突变性,但是壮美却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并让人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所以崇高与壮美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个性。

参考书目:
1、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第87—100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刘天华《简论建筑的崇高美》,《上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4、孔子《论语·泰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