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

单元要求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作品,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词这一文体并不陌生,初步掌握了诗词的阅读方法,但本首词意象活泼灵动、意境丰盈深邃,炼字巧妙,学生体会起来较难,需要反复诵读体会。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伟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其经历并不陌生,但学生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稍显困难,这需要教师结合词的写作背景来带领学生体会。

【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积累字词和词的文学常识;2.把握词中的景物特点和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手法;3.品味词炼字选词的精妙;4.体会作者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词中的景物特点和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手法;2.品味词炼字选词的精妙。

【教学方法】探究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词——《沁园春·雪》,追寻伟人的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板书: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同志是我国的开国领袖,同学们对他了解吗?(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毛泽东的了解)明确: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独立寒秋,湘江①北去,橘子洲②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

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

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

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

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因此,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

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通令缉捕他。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沁园春长沙鉴赏(一)[试题]

沁园春长沙鉴赏(一)[试题]

《沁园春·长沙》鉴赏(一)〖原词〗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鉴赏】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

特别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

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簦上幽州台,万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

这类名篇佳作举不胜举。

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梗为开阔,气势梗为恢宏,哲理梗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

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

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

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后面的词句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

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

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

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

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

沁园春长沙(知识精讲)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沁园春长沙(知识精讲)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1. 沁园春·长沙知识精讲一知识结构图二.学法指导1.温故知新:回顾毛泽东生平及创作,体会毛泽东的伟大情怀;默写《沁园春•雪》。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3.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4.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理清诗歌写作思路,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5. 把握毛泽东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三.知识点贯通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词(1)定义:词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2)分类: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长调(≥91字)。

根据段落片数分,又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根据创作风格又可分豪放派、婉约派两大类。

(3)词牌: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它决定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长沙”是词的题目。

2.作者:毛泽东,字润之。

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知识点二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知识点三基础知识1.字音沁.(qìn)园春漫.(màn)江百舸.(gě)争流怅寥廓(chàng)(liáo)...(kuò)(zhēng)(róng)方遒.(qiú)浪遏.(è)飞舟万户岁月稠.(chóu)峥嵘..侯.(hóu)2. 释义漫江:满江。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时期,其诗歌成就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在唐诗中,通过精致细腻的描写和充盈情感的表达,诗人们成功地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常见的意象类型,并分析其中所营造的丰富意境。

一、自然景观唐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应当属自然景观。

诗人们以深刻洞察力和对大自然细微之处的敏感表现出山水、天空、四季等自然元素。

1. 山水唐诗中山水是一个重要而常见的主题。

通过对山川河流、云雾日月等景物特征的独到描绘,传递出壮美、静谧或凄凉之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王之涣)描绘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壮丽江山: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天空唐诗中常常用天空的景象来表达情感或寓意。

明媚的晴朗、迷蒙的云雾、璀璨的星空等,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而灵感激发的意象。

例如,《静夜思》(李白)以月亮为主题,表达出孤独和怀乡之情: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四季受到自然界影响,唐诗中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

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传递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起伏的感悟。

例如,《登高》(杜甫)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及背后所蕴含的思考: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人物形象除了自然景观外,在唐诗中可以涌现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人们成功地塑造了文人才子、美丽佳人、战士将领等各类人物。

1. 文人才子唐代有众多文人墨客,他们以精湛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种形象常常与自然景观结合,创造出优雅、深思或浪漫之意境。

例如,《月下独酌》(李白)描述了诗人独坐悬崖边,把酒起舞,并赋予了它一种伤感深沉的意境: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 美丽佳人唐代美女众多,她们的形象成为了许多诗歌中动人的意象。

王维山水田园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王维山水田园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王维的诗歌既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又有谢灵运等山水田园派诗人秀丽隽永的诗风。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含概了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幽愤诗和赠别诗等类型,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

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总能让平常的意象表现出无穷的吸引力,这大概就是美的意象成就了他诗歌的意境美吧。

古人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的审美意象,只不过这里的审美意象用“景”代替了罢了。

意象是承载着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的物象。

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不同的诗歌中常常以不同的内涵存在。

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突出显示了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天然融合。

王维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李白有“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王维的“白云”更多的寄寓着隐逸情怀,而李白的“白云”更多的浸染着他看透了政治现实之后期望被击碎的无奈和激愤的情调。

意境,就是在诗歌的意象群之间,基于诗人的情感诱导产生的一个更丰富更广泛更深刻的审美空间的联想。

这个空间既是对诗歌中原来描述的画面、场景的再现,又是对原有画面、场景的张力性延伸,还是读者伴随联想而产生的对诗中情、神、意的领悟与体会,从而使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读者能体会到近于作者的审美乐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后辈可望不可及,最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他在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上的慧眼独具吧。

他总能在平凡的`意象里表达他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我们觉得美不胜收。

这个美,不仅是视觉的听觉的,更是情感的审美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以诗为画”的高超水平。

不可否认,王维的“诗中画”得益于他对中国绘画的不凡造诣,更得益于他在诗中对意象“随心所欲”的谴用。

他用画家的眼光,诗人的才情洞察万物。

其山水田园诗常常抓住美的瞬间和延展的空间,随时融会着画的神韵,处处渗透着山水田园的线条美和色彩美。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摘要:一、引言二、沁园春长沙意象解析1.秋2.湘江3.橘子洲4.万山5.层林6.江7.舸8.鹰9.鱼10.百侣11.书生12.万户侯三、意象赏析1.秋的意象2.湘江和橘子洲的意象3.山、林、江、舸的意象4.鹰和鱼的意象5.百侣、书生、万户侯的意象四、总结正文: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长沙的独特风貌和深刻内涵。

这首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这首诗中的各个意象。

首先,诗人以“独立寒秋”开篇,点明了季节和时节。

这里的“秋”不仅是自然界的秋天,更象征着人生的秋天,寓意着成熟和收获。

接着,诗人描绘了湘江和橘子洲头的景象。

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不息的力量。

橘子洲则是长沙的地标,象征着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在山的描绘上,诗人使用了“万山红遍”和“层林尽染”的形容词,形象地展示了山的变化和丰富。

这里的“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山,也象征着人生的境界和追求。

在江的描绘上,诗人使用了“漫江碧透”和“百舸争流”的形容词,生动地展示了江的壮丽和繁忙。

这里的“江”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江,也象征着人生的道路和奋斗。

鹰和鱼的意象则是诗中的亮点。

鹰击长空,展示了猛禽的雄姿和力量,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鱼翔浅底,展示了游鱼的轻盈和自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自在。

最后,诗人通过“百侣”、“书生”和“万户侯”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友情、青春和理想的追求。

这里的“百侣”象征着人生的伴侣和朋友,“书生”象征着知识的力量,“万户侯”则象征着社会的地位和荣誉。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通过丰富的意象,生动地展示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唐诗中的江河意象与壮美景致

唐诗中的江河意象与壮美景致

唐诗中的江河意象与壮美景致江河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而唐诗中的江河意象更是充满了壮美景致。

唐代诗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将江河的壮美与人文情怀相融合,创作出了许多令人陶醉的诗篇。

江河在唐诗中往往被描绘成壮丽的景观,给人一种宏伟、浩渺的感受。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的黄河被描绘成了一条奔腾而下的巨龙,气势磅礴。

而王之涣通过对黄河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切。

这种将江河与个人情感、社会命运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江河意象在唐诗中还常常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丽的画面。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天阶、牵牛织女星与江河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宛如画卷的景象。

通过对江河与人文景观的描绘,诗人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展现出了恢弘而又宁静的美感。

除了壮丽景致,江河在唐诗中还常常被赋予了一种深刻的意义,成为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江河被用来象征人生的变幻无常,而离离原上草则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通过对江河的比喻,诗人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转瞬即逝,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此外,江河意象在唐诗中还常常与季节、情感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的江河与黄鹤、白云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凄美的意境。

通过对江河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过往时光和逝去事物的思念和感慨。

总的来说,唐诗中的江河意象与壮美景致相结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思想感悟。

通过对江河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恢弘,也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命运的思考和关切。

李白诗歌的壮美意象和优美意象

李白诗歌的壮美意象和优美意象

李白诗歌的壮美意象和优美意象
1.壮美意象:
(1)大自然:江河、山川、长空、星辰、湖泊、雪峰、黄河、
太行山、青海湖、黑河、黄河滩、清溪流、滔滔江水、秋水、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烟波浩淼、滚滚红尘、白鹭洲、芦花发、梦幻泡影、清风明月、万里悠悠、春雨绵绵、夕阳西下、烟雨迷蒙、碧空如洗、海上生明月。

(2)人文景观:寥廓山城、破垣故国、锦绣江南、绮陌繁华、
碧落黄泉、烟花三月、绿荫河岸、清江映月、碧海潮生、江山如画、长安街头、青山绿水、烟火芳菲、沧海桑田、烟雨迷蒙、芳草碧绿、烟笼寒气。

2.优美意象:
(1)大自然:青山绿水、湖光山色、芳草青青、清风轻拂、春
花秋月、月华如霜、星河长虹、烟波浩淼、晴空万里、碧空如洗、满天星斗、滚滚红尘、秋水伊人、清风明月、碧波荡漾、夕阳西下、芦花发、梦幻泡影、万里悠悠、春雨绵绵、烟雨迷蒙。

(2)人文景观:江山如画、锦绣江南、烟花三月、绮陌繁华、
碧落黄泉、长安街头、烟火芳菲、沧海桑田、烟雨迷蒙、芳草碧绿、烟笼寒气、清江映月、碧海潮生、寥廓山城、破垣故国、绿荫河岸、白鹭洲。

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赏析《沁园春 长沙》

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赏析《沁园春 长沙》

意象壮美,意境高远——赏析《沁园春·长沙》“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一、景物选取是为了立意古今诗人对景物的选取,无论是思秋的、悲秋的还是叹秋的都是在为特定的“意”做铺垫。

比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将意放在艰难苦恨之上,所以他的象自然也是哀猿落木了。

再看《沁园春·长沙》,最精彩的就是意象的选取,由于立意积极向上,所以所选取的象也是生机勃勃的景物,如山中的丛林、空中飞翔的雄鹰和水底的鱼。

其意象美主要表现在意象的境界上。

意象的选取是很关键的,要表达的内涵必须别具一格。

康德曾经说过,诗人笔下的意象不是白描,而是那些富有生命的客观形象。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选取的景物可以说是别有一番风味,他为选取的景物注入了生命力。

这些都表现在意的表达上。

如上阙的开始就是“看”字,其中包括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意象,这部分中“层”、“万”、“尽透”等词在范围和程度上都突出了山红水绿的景色,使画面感更加清晰明了。

如“鹰击长空”的“击”字,就彰显出了一种矫健、敢与天比高的姿态。

“鱼翔浅底”的“翔”字,用得也是十分巧妙,这种富有创造力和表现欲望的词语能够清楚地表现出鱼儿自由自在的欢愉。

再看“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这个“竞”字是画龙点睛之笔,万物都充溢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这点可以看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无限的革命热诚。

二、意象美的表现是意象的组合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不是一个个的意象,而是所有意象的组合。

诗往往就是将单一的意象有层次有空间感地整合到一起,让这些意象达到美的要求,同时向读者传达思想情感和多彩绚丽、鲜活生动的画面。

《沁园春·长沙》意象意境

《沁园春·长沙》意象意境

《沁园春· 长沙》意象意境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 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 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 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 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 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 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 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 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 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 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 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 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 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一、体会诗歌描绘的意象“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这首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这首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作者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体现意象和意境的诗句

体现意象和意境的诗句

体现意象和意境的诗句1. “明月照大地,那清辉仿佛能照亮心底。

”例子:你看那夜晚的明月,就那样静静地挂在天上,照亮了整个大地,这情景难道不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心中的路吗?2. “繁星点点耀夜空,如同璀璨宝石镶天幕。

”例子:哇,抬头看那繁星点点的夜空,真的就像把无数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了天幕上一样,这画面太美了吧!3. “落日余晖映晚霞,恰似梦幻画卷展天边。

”例子:嘿,那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晚霞,不正像一幅梦幻般的画卷在天边展开吗?4. “微风拂柳绿,仿若温柔手轻抚发丝。

”例子:你感受一下那微风拂过柳树的绿色枝条,是不是好像温柔的手在轻轻抚摸我们的发丝呀?5. “雪花飘飘落人间,宛如精灵舞动天地间。

”例子:哎呀,那雪花飘飘扬扬地落在人间,不就像是一群小精灵在天地间欢快地舞动吗?6. “青山隐隐云缭绕,好似仙境藏其中。

”例子:快瞧那隐隐约约的青山被云雾缭绕着,难道不像是神秘的仙境藏在里面吗?7. “花海灿烂如锦缎,仿佛绚丽地毯铺大地。

”例子:哇塞,那片花海灿烂得如同漂亮的锦缎,简直就像一块绚丽的地毯铺在了大地上呀!8. “溪流潺潺流不息,恰似灵动乐章耳畔响。

”例子:听,那溪流潺潺流淌个不停,不正像一首灵动的乐章在我们耳畔奏响吗?9. “白云悠悠飘天际,犹如自在帆船游沧海。

”例子:你看那白云悠悠地飘在天际,是不是很像自在的帆船在辽阔的沧海中遨游呢?10. “枫叶如火染秋林,仿若激情火焰燃心间。

”例子:哇,那枫叶红得像火一样染红了秋林,就好像激情的火焰在我们心间燃烧起来了呢!我的观点结论:这些诗句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情感的触动,真的很令人陶醉啊!。

唐诗意象之美

唐诗意象之美

唐诗意象之美唐诗意象之美如下:1、月亮:对月思亲,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2、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3、柳树: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蝉:常以蝉的高洁表示品行的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王沂孙《齐天乐·蝉》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6、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送别之所的专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7、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有时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周南·关雎》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经·小雅·常棣》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8、鸿雁:指书信。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晏殊《清平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李清照《蝶恋花》9、秋水:比喻女子清澈明亮的眼睛。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韦庄《秦妇吟》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王实甫《西厢记》10、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取松丑而文、竹瘦而寿、梅寒丽秀,是三益友之意。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陶渊明《饮酒》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把准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把准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把准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作者:吕永海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1年第12期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常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意象或意境,有些考生往往容易将两者混淆,造成失误。

那么,考生该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呢?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有美感的形象。

我们平常所说的诗歌鉴赏,特别是理解诗歌形象,就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诗歌中的意象因物象不同而各异,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是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①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例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②鸿雁。

鸿雁常常引发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之情。

例如:“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珍》)“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秋望》)③莲。

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④月亮。

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⑤落花。

“落花”寓“年华易逝,美丽不再”之意。

例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词的流派主要有豪放派和婉约派,其 作品分别表示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的 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 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 家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作品清 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 泼,或婉约细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 清照等。
沁(qì n)园春
百舸(gě)
寥(liá o)廓 峥(zhēng)嵘
讨论:这一句有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 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 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时“到中流击 中 曾记否, 水”。 流 你同意哪一种理解?请说明理由。 如果按前一种理解,尽管写出了同学少年 击 到中流击水, 在时代大潮中劈风斩浪,生龙活虎,气势 如虹的精神风貌,与作品的主旨切合。但 水 浪遏飞舟? 却夸张过分,与前文“百舸争流”的描写 图 也不符。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 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 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不 但与时代精神,也与词中塑造的同学少年 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形象切合。
上阕:重在写景,由景带情,即 景生情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 景色,并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 主宰的问题。
注意“峥嵘”、“风华”、“意 携来百侣曾游, 气”、“挥斥”、“方遒”、 “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 恰同学少年, “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 风华正茂; 的名词意动用法。 书生意气, 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有哪些方面, 突 挥斥方遒。 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指点江山, 从年龄气质、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等方面回 激扬文字, 忆,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奋发向 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 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精品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精品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高考题
• 08【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 画堂春 秦观 •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 啼,无奈春归。 •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 晖பைடு நூலகம்此恨谁知? •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 要分析。(4分) • 【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
四、知人论世
古人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 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毛主席具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故其 诗歌也充满豪情壮志。
《沁园春· 长沙》意象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 “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沁园春· 长 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 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 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 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意象”简释 意
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 春)的无奈之情。
• 08【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 题。(5分) • 山居即事 王维 •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 •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 •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

【精选】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精选】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意象壮美立意深远──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山阴一中:张玉明“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立意深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意象奥秘探微——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意象奥秘探微——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意象奥秘探微——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王松泉;王静义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2003(0)14
【摘要】毛泽东诗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弘,从美学上说,其风格当属崇高美。

毛诗的这种风格,从作者的角度看,是作为政治家的一代伟人胸襟气魄的反映。

从作品的角度看,又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毛诗挥写的往往是万里江山、千军万马的大事件、大场面.因此有一种先天的大气:形式上则与毛诗独特的意象选择取向有直接的、不可或分的关系。

本文以《沁园春·长沙》(见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主,结合其他毛诗,试从意象的角度来品评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风格。

【总页数】2页(P41-42)
【关键词】崇高美;高中语文;毛泽东诗词;意象;毛诗;独特风格;南京;选择取向;长沙;政治家
【作者】王松泉;王静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意象壮美意境高远——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 [J], 裘曙洁
2.两首《沁园春》奠基中国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境界探微 [J], 龙熙银
3.解析毛泽东诗词中的自由意象:鱼——从《沁园春·长沙》之“鱼翔浅底”说起[J], 安永红
4.赏读"红色经典"的语言意境与革命情怀
——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为例 [J], 朱平
5.赏读“红色经典”的语言意境与革命情怀--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为例 [J], 朱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壮美立意深远──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山阴一中:张玉明“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立意深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

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

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

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

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

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

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沁园春长沙》赏析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

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

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

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

”(《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