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态课堂 有效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常态课堂探究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化巨大,然而,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的背后,也折射出许多放任与浮躁,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
因此,如何在学生拥有最多的常态课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从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五个在常态课教学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常态有效
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几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化巨大。
然而,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的背后,也折射出许多放任与浮躁,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教学。
只要通过简单计算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约有7200节课堂学习,然而,他们享用到示范课的课堂教学又能有几?真正属于学生的是更多的原生态的常态课堂,为此,如何在常态课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尤为重要。
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真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
4.拓展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
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
1.创设良好的情境。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多边的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
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参与学生的探究。
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互动与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
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
②建立组织。
③正确引导。
四、搜寻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
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
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
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
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
到哪里算哪里。
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五、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
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
具体做到:(1)准确。
(2)生动。
(3)严谨。
(4)中用。
(5)创新。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常态课的有效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只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各种形式主义的束缚,潜心钻研,探索创新,就一定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