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 历史必修三 第9课 诗言志 歌咏言
高中历史诗言志歌咏言教案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诗言志歌唱言教课设计岳麓版必修3【学习目标】1.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认识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
2.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
3.经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觉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显现的独有的东方文化魅力,成立对中国诗歌反应的千锤百炼的创作态度既表现的文化功能的认可感。
【教材剖析】一.要点难点与疑点1.教课要点:诗歌的时代特点2.教课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3.教课疑点 : 诗歌所反应的时代特点二.教材解读总论:诗歌的发源。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
它的发源与人类生活有关。
先人在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少疲惫或为协调相互的动作,便依据劳动动作作出一种呼声,这类呼声拥有必定的高低和间歇,因此形成必定的节奏,这类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发源。
此外诗歌的产生也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
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原始歌谣只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文籍中记录了几首,现存数目较少。
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在特点是乐舞诗三者密切联合,在内容上多反应原始难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第一子目【《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诗经》概括:《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诗歌走向成熟的标记。
采集的主假如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
共 305 篇。
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期间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为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的歌词;颂是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
国风是此中的精髓,因为其内容丰富,有的揭穿嘲讽统治者的盘剥和压迫,有的反应劳感人民的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神往,还有大批的农业生产的组织状况以及各样恋爱情歌等内容。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辉。
它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泉。
(2)《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ⅲ岳麓版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教案

历史ⅲ岳麓版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教案【从容说课】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古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
但这种文明的发达不仅仅包含于政治、经济及科技上,在我国古代文学历史上也同样留下了值得我们后人骄傲的灿烂文化,而其中诗歌就是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
通过本课我们将了解到《诗经》、楚辞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时期的各种体裁的诗歌。
从这些诗歌中去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多角度多方面的去感悟历史,学习历史。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和楚辞、汉赋、唐诗及宋词、元散曲的体裁特点,探究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文学特色。
2、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大致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理解“诗歌”的黄金时代。
3、从不同时代诗歌分析去认识诗歌中所隐含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过程与方法:展示诗歌由学生阅读参与讨论,并进行归纳比较,问题教学法贯穿始终,老师讲解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歌作品的分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唐诗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处于承前启后,风格众多,技艺高超的时代,感受不同诗人的思想意境形成较高的文学美感,同时形成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3、认识屈原、李白、杜甫、陆游等的才华过人,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使学生感悟到做人应德才兼备。
【教学重点】唐诗宋词作品的赏析及诗词中反映的历史【教学难点】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学时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多媒体音响中播放我国古典诗歌名句如《蒹葭》等,一下子就调动起同学对诗的兴趣。
请问同学熟悉这首诗吗?这诗表达了这样的情感?生:《诗经》中《蒹葭》。
描绘了一幅清凉苍茫的水乡清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
师:可见诗歌是反映作者感情、心绪和志向的,从中我们将能够捕捉时代的信息,把握时代的脉搏。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课件(岳麓必修3)9

8.两宋时期尽管社会矛盾尖锐激化,但是文 学成就造诣很深,其中尤以宋词为首,你 认为此时宋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商业 的发展②城市经济的繁荣 ③市民阶层的活 跃 ④周边少数民族的强大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同属于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 反映的内容却大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两 人
雨霖铃 (宋·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五、宋词
宋词派别
1、婉约派音节谐婉,情调柔美;
如:李清照、柳永等
2、豪放派视野广阔,恢弘雄放;
如: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 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 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浪漫主义: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
义的杰出者,被尊为“诗仙”。 他的长篇诗作,大都是气势磅礴, 想象丰富,豪情满怀,一气呵成。 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在其诗 作中比比皆是。
对联赏析:
泰岱日洞庭月,黄山松西湖堤,漓江水南 海潮,花果布故宫殿,昆仑雪珠穆峰;点神州 锦绣河山增吾胸中丘壑;
诸子文屈原骚,相如赋司马史,右军帖道 玄画,李杜诗苏辛词,汉卿曲雪芹梦;数中华 灿烂文化壮我笔底波涛。
思考:结合同学们语文所学知识,分析对联中 涉及哪些文学体裁?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课件(岳麓必修3)6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哀,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谈者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
二、唐诗:
1、社会背景
政治:统一 经济:繁荣 思想:开放多元 诗歌: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 发展 教育:科举取士(以诗取士)
2、代表:
边塞诗:王昌龄 盛唐 田园诗:孟浩然
杰出代表:李白和杜甫。
中唐:白居易——反映民间疾苦
盛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边塞诗 特点:主要描写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军 旅生 活的英武豪放
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 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 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 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诗人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楚辞》书影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 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 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 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 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 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 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历史:2.3《诗言志 歌咏言》基础训练与能力测试(岳麓版必修三)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典型例题】例1唐诗兴盛的原因有①社会经济繁荣②普通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④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前提,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定阶级(地主)的文化需要,与当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密不可分,与统治者的政策分不开。
唐朝诗歌繁荣的历史根源何在?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寻找根源。
(1)唐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丰足的社会财富,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
(2)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从他们中间涌现出的知识分子比士族子弟更有才能和抱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3)唐代以科举取士,特别在高宗时开始形成的以诗取士制度,在客观上起了导向作用,推动了诗歌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
(4)唐代的学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创作“自由”,有利于诗歌的发展。
(5)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对诗歌的繁荣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6)唐诗繁荣还有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
【答案】B例 2 宋代文学现象中与市民阶层文化审美要求有密切联系的有①词的广泛流行②话本的出现③散曲在北方的流行④风俗画的增多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①③D ①②④【解析】词、话本和风俗画都是宋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审美要求,为市民阶层所需要和文化现象,散曲则兴起于元朝,因此排除③。
【答案】D【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中国诗歌的源头是A劳动号子B《诗经》C《楚辞》D汉赋2.《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时间A黄帝到夏商时期B夏商到春秋时期C夏商到战国时期D黄帝到春秋时期B3.《诗经》按内容分三个部分,其中不包括A风B雅C颂D赋D4.关于楚辞的有关叙述正确的一项A楚辞是楚国文学的修辞方式之一B屈原是用楚辞体创作《离骚》C它是一种整齐的四言体诗歌D《蒹葭》是屈原的用楚辞体他作名篇B5.汉赋的特点A质朴平实B奔放豪迈C辞藻华丽D雄奇瑰丽C6.1955年郭沫若题写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课件(岳麓必修3)4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剗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 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 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春望(杜甫)
现实主义:“诗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是以积极入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精神,忠实反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现实社会生活和人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民命运的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宋词
起源民间,又称“长短句”, 可以更加灵活自由地表达情感, 并可配乐演唱。
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代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商业和城市日趋繁荣, 市民队伍壮大,能够歌唱的词 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两宋之际,阶级矛盾和民族 矛盾尖锐,词更便于抒发忧国
忧民的思想。
宋词派别
《历代词话》中记载:东坡在玉 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 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 十七八女孩儿,执 红牙拍板,唱杨柳 岸晓风残月;学士 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板,唱大江东 去。”公为之绝倒
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1、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 2、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 3、元代读书人处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卑下地位; 4、政治专权,社会黑暗。
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 情压抑,散曲多感叹时世、歌唱 山林隐逸,既表现了元曲作家蔑 视正统礼教,也不同程度地流露 出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
高考岳麓版一轮复习教案: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

【巩固应用】1、关于《诗经》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C、主要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D、部分诗歌描述了下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它主要是()A、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B、贵族宴饮是演唱的乐歌C、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D、宫廷祭祀时演唱的赞歌3、下列关于《诗经》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它是整齐的四言体诗歌C、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首D、西周时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所以《诗经》表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4、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
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比如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的诗人屈原就生活于()A、中原B、齐鲁C、楚地D、巴蜀5、楚辞与《诗经》的主要不同之处是()A、语句整齐B、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C、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D、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社会秩序6、关于汉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汉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B、其突出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C、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的表现手法。
D、汉赋主要是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7、汉武帝时司马相如的汉赋词藻华丽,主要反映了()A、封建国家的繁荣昌盛B、丰富的民间社会生活C、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D、人民的悲惨生活8、汉赋的突出特征是()A、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B、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C、粉饰太平,歌功颂德D、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9、以下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的有( B )A、屈原、杜甫B、屈原、李白C、苏轼、杜甫D、屈原、孟浩然10、关心民间疾苦,自言“惟歌生民命,愿得天下知”,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的唐代诗人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昌龄11、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星光万丈,著名诗人比比皆是,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等称号,其中被称作“诗圣”的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贾岛12、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高二历史诗言志 歌咏言课件 岳麓版

(4)现实诗 ---- 颠沛流离、饥寒交迫; 政治黑暗、矛盾尖锐 ---- 杜甫(“诗圣”、“诗史”)、 白居易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红绒毯 白居易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
三、宋词: 1、宋词繁荣之因:
宋词便于抒发感情、反映现实;
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壮大。
2、代表: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3、时代特色:
(1)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 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 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窦娥冤》
探究:
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无论是统一的还 是分裂的)在文学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这说明文学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可以 用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
二、唐诗:
1、唐诗繁荣之因: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繁荣、开放、多元的文化; 科举制度的确立。 2、时代风格、特色、代表:
(1)边塞诗 ---- 昂扬进取 ---- 高适、岑参、 王昌龄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鸟鸣涧 王维 古来征战几人回。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2)田园诗 ---- 清新恬静 时鸣春涧中。 ---- 王维、孟浩然
诗言志 歌咏言教案)

欣赏王维代表作《鸟鸣涧》
【提问】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田园诗----清新恬静
【提问】难道王维只关心田园而不关心时政么?
【教师回答】政局变化无常,对时政失望
2、唐诗发展的特点:
社会现实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的诗歌风格。
三、归纳总结
浪漫诗——唐玄宗开元盛世
现实诗——安史之乱爆发
一、导入新课
【提问】欣赏诗朗诵《春晓》,感受唐诗的魅力,为什么唐诗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呢?
二、新课推进
一、唐诗:
1、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时代风格
将学生分为浪漫诗李白组、现实诗杜甫组、边塞诗王昌龄组和田园诗王维组。
欣赏李白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提问】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浪漫诗----张扬个性、蓬勃向上
【提问】李白他难道不现实么?
【回答】唐玄宗开元盛世
欣赏杜甫代表作《春望》
【提问】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现实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
【提问】杜甫难道不浪漫么?
【回答】安史之乱爆发
欣赏王昌龄代表作《从军行》
【提问】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边塞诗——激昂进取
【提问】王昌龄就那么热衷于战争么?
教表人物、作品和类型,理解唐诗创作的时代性,感悟唐诗的艺术文化魅力。
能力过程目标
分析不同时期的唐诗,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情感价值目标
学习我国唐诗的辉煌灿烂文化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知识重点
唐诗的代表作和代表人物以及主要类型
知识难点
唐诗时代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题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课件(岳麓必修3)7

13、下列关于《诗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也是中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 B、它是整齐的四言体诗歌 C、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
歌,共305首 D、西周时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所以《诗经》表
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
14、下列关于楚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楚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由屈原等人吸收南 方民歌的精华,用楚国方言创造的一种新 体诗歌
D 《水浒传》
1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 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三段诗分别属于什么风格?( )
A、边塞诗、现实诗、浪漫诗 B、现实诗、浪漫诗、边塞诗 C、边塞诗、田园诗、浪漫诗 D、边塞诗、浪漫诗、现实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汉赋
课堂讨论
1.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无论是统一的还是分 裂的)在文学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说明 文学的实质是什么?
结2.文论学:具一有定鲜的明文的学时是代一特定色社,会我政们治可、以经用济什的么反历映史。
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
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浪漫诗 张扬个性、蓬勃向上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红绒毯 白居易
《石濠吏》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
——《国风·周南·关雎》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9课诗歌与小说作业(1)

自我小测1《诗经》中的风主要反映了()A.统治阶级的腐化生活B.残酷的战斗场面C.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D.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2一位同学说:“春秋的楚辞,吸收了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句式以四言体为主。
”他的话违背历史事实的有()A.1处B.2处C.3处D.4处3“诗言志,歌咏言”,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B.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D.深院静,小庭空,继续寒砧断续风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这首《春望》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农民起义,封建统治秩序动摇B.安史之乱,人民流离失所C.四川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D.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破坏中原稳定5高中生张壮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诗人,追求“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清新激越的韵调、雄奇豪迈的风格、明快生动的语言”的文风。
他应该多读下列哪位文人的作品()A.杜甫、杜牧B.屈原、李白C.白居易、但丁D.陶潜、陆游6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7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一历史名人是()A.苏东坡B.李清照C.辛弃疾D.陆游8中国古代诗词中不乏励志佳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上述佳句对应的文学体裁,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汉赋、唐诗、宋词B.楚辞、唐诗、宋词C.楚辞、汉赋、唐诗D.诗经、楚辞、唐诗9“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是郭沫若对哪部古典小说的高度评价()A.《聊斋志异》B.《水浒传》C.《西游记》D.《儒林外史》10下列历史情况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密切相关的是()①《诗经》的问世②词的兴起和流行③元杂剧的繁荣④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 第9课 诗言志 歌咏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教案第9 课诗言志歌咏言
第9 课《诗言志歌咏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9 课教案)
一、课标分析
1.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分析课标:
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标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
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变化与要求。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一)地位分析
古代诗歌在中外文学史上均堪称奇葩,是讲述人类文化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这一课,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学发展的作用,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深刻体会文化的民族个性,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①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本课应理解的问题1.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深受社会背景和创作者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般认为,诗歌的创作受诗人的人格、气质、心理、阅历、素养、师承等制约,但历史地看,诗歌更受社会政治、宗教、哲学、民俗等方面的影响。
古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首先源自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先秦《诗经》中的民歌到屈原的《离骚》,从形式宏伟的汉赋到选题华美的骈体诗,从精彩纷呈的唐诗到风格迥异的宋词和元曲,古代诗歌的创作无不以诗人的阅历为基础,反映了时代的历史线索和历史面貌。
从不同时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那个时代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社会的繁盛。
、纷乱、衰敝、征战等,诗人所遭遇的离别、伤怀、愁闷、壮志等,都反映在他们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诗歌作品中。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里,诗歌的形式和内容特征经历了几个转变:原始歌谣发展为古代四言诗歌;诗歌的集体创作到个体创作;现实主义风格到浪漫主义风格;古体诗到近体诗,等等,既是诗人自身主观创造使然,更是历史现实发展所推动的结果。
2.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舞蹈等关系密切。
中国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国其他文化形式如哲学、宗教、绘画、音乐和舞蹈等的影响很大,并呈现出相互交融和整体发展的特点。
古代哲学论题中诸如言意之辩(即言辞和意念的关系)、形神之关系等,.对诗歌的创作和诗歌理论影响至深。
尤其在魏晋及以后,言不尽意论十分流行。
受其影响,一般的诗歌都追求得其意,忘其言的境界,使得注重言外之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
无独有偶的是,古代的音乐艺术追求弦外之音,绘画艺术追求象外之趣,这与诗歌中的审美价值基本一致。
所以我们从吟诵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图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也可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声音。
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诗人创作诗歌时不仅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还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扉,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另一种对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宗教,尤其是禅。
自禅宗在唐代确立后,在中国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在诗中表现禅理、禅趣,不少禅师也以诗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禅对诗不断地渗透,或以禅入诗或以禅喻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大抵禅道推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比较合理地道出了禅与诗的关系。
3.诗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每部诗歌作品都是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的产物,创作者面临的现实与其创作时的情感是紧密相连的。
出于对现实的思考和判断,诗歌往往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意识和感情世界,或流连,或眷恋,或哀婉,或豪迈。
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尽量从诗人所处的角度和立场来鉴赏诗歌,然后归纳诗歌的演变线索,理解诗歌反映的历史。
4.弄清两个起源,即现实主义诗歌的起源——《诗经》和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屈原及其“楚辞”作品。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
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
绝大部分作品表现出的是积极地面向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内容。
另外需要师生注意的是,虽然到了封建社会,《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被说成为道德和政治目的而作的,而且把它变成一本儒家的道德教科书,但这显然是被曲解的。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共同讨论其形成原因。
“楚辞”是古代楚文化的集中代表,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都呈现于楚辞中。
屈原在艺术上的最伟大的成就和影响,就是继《诗经》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
课堂上可以《离骚》为例,通过节选鉴赏,使大家对楚辞的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本课内容解析诗歌的起源在文学领域中,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
它的起源首先与人类的生活有关。
古人在从事繁重的集体劳动时,为了减轻疲劳或为协调彼此的动作,便依照劳动动作发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起源。
《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描述的是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
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和有趣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
当这种有节奏的呼声与有意义的语言结合起来时,语言便有了它的歌唱形式,于是一种具有节奏性、音乐性的语言艺术——诗歌,也就正式产生了:其次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
《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祈咒说:“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反映了原始人关心水害、虫害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宗教仪式来解决:《吴越春秋·弹歌》记载古人的活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以比较原始的形态描绘了原始人伐竹、劈竹、制造出狩猎工具,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过程。
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这样的原始歌谣只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几首,现存数量极少: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大特点是乐、舞、诗三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多反映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士大夫和平民在《诗经》中所反映的不同思想和情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
它汇集了自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
按照音乐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反映平民思想感情的是“风”,“风”包括15国风,这些国家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也有江汉流域的。
“风”共有160篇,基本上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内容十分丰富,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按其思想内容,又可分为三小类。
(一)反映平民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
“国风”中这类诗最多。
如《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那个狡黠的冤家呀,不再同我说话啦。
就是因为你的缘故,害得我饭都吃不下啦!)(二)反映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下,劳苦百姓生活和感情的诗。
《豳风·七月》是这类诗的代表,它叙述了奴隶从春耕到采桑、狩猎、秋收、过冬等全年的劳动生活,全诗充满着艰辛和酸楚的情调。
另一些诗,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篇,直接斥骂剥削者是“白吃饱”,是“大老鼠”,发出反抗的呼声。
(三)讥刺统治者腐朽生活的诗。
如《墉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埽(sao) 也。
中觏(g6u)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上的蒺藜,扫不掉呀。
宫中的传言,没法说呀。
若是说出来呀,那可真是丑死啦。
反映贵族和士大夫思想与感情的是雅乐,它是王畿地区的乐歌。
“雅”有“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当时正处于西周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社会繁荣的时代。
因此“大雅”主要反映了西周强盛时期的贵族生活、思想感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
“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此时周王室已经极其衰微,礼崩乐坏,奴隶制处于瓦解之中,贵族特权和腐朽生活也遭到严重的冲击。
因此“小雅”多为怨刺诗,揭露统治者的政治腐败和政治矛盾,表现作者的愤慨感情和忧时伤世的心情,反映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
“颂”就是歌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
颂诗又分三部分:《周颂》31首,是周天子专用的;《鲁颂》4首,是鲁国诸侯专用的;《商颂》5首,是宋国诸侯歌颂其祖先的,因宋国是武王灭商后,由商民族建立的诸侯国,所以称商颂。
颂诗是统治者的庙堂歌辞,所以都呆板平直,绝少诗味。
楚辞与《诗经》的体例和风格比较在体例上,“楚辞”突破了《诗经》四言的句式,变为以五、六、七言为基本句式的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句式,句子长短不一,大多较长,篇幅也较长,章句较少重叠,常用“今”“思”等,对于变换节奏、舒缓语气、渲染抒情咏叹气氛、增强音韵感,有明显作用。
而《诗经》里四言句较多,句子长短比较一致。
大多较短,篇幅也较短,章句重叠较多,偶尔用“今”字,语汇丰富,韵律和谐。
在风格上,“楚辞”属于屈原的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加以创造提高的结果。
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国的音调,描写楚国独特的景物和风俗民情,吸收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因而有丰富的想像、华美的文采、灵活的形式、浓郁的神话气息和热烈奔放的情感,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经》主要是群众性集体创作,虽然后来经过一定的加工,但大体上仍保持了原来浓厚的民歌色彩。
其内容涉及恋爱、哀悼、颂贺、农事、收猎、战争、宴会、祭祀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感情,风格比较朴实。
此外《诗经》中的现实主义诗歌往往具有特别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呈现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这些就是后世所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或现实主义精神。
屈原与楚辞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
楚国王族同姓。
早年得到信任,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在同腐朽贵族势力斗争中,遭谗去职,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楚顷襄王时又被放逐,长期流浪沉、湘流域。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国都部亦为秦兵攻破,悲愤至极,投汨罗江而死。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楚辞,一般认为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战国时代南方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二是指诗人屈原的创作和宋玉等人的拟作所集合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和楚辞出现后,以突发的异彩、更新更美的歌声,开始了中国诗歌史上《诗经》以后第二个重要时期。
楚辞兴起于战国中期南方的楚国,由诗人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
“楚辞”的本义是楚地歌辞的意思,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它在我国南方区域性文化的基础上,首先与楚国的民间文学——所谓“楚声”和“楚歌:有直接关系。
古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今,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今,可以濯吾足。
”就属于楚辞产生前的南方歌曲,从中可以发现屈原作品的渊源。
其次与楚地的民间“巫歌”有很大关系。
在现存的屈原作品中,许多和“巫鬼”“祭祀”“招魂”有关,如《九歌》《招魂》等。
另外,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产生则比较晚。
在战国时代,不见“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史记,酷吏列传》中有“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的记载。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此种体裁而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从此,它就成了一部诗歌总集的名字。
《屈子行吟图》解说屈子是对屈原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