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 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 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 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 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 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 树立。
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 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 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 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 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 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国家。
• 邓小平关于“两个飞跃”的思想,揭示了我国农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阐明了两个飞 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指 明了方向。
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 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 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 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 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 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 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一切,如果没有中央的 权威,就办不到。”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是实 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五)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4.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政策,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2)推进污染防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保障区域环境安全。
(3)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3)能源基础设施: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区域能源安全。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2)优化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推广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5.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福利水平。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3)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五、组织实施与保障
1.组织领导:成立区域总体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1.优化空间布局
(1)构建区域空间发展新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县市,形成“一心多点”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
(2)加强城乡规划衔接:统筹考虑城乡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城乡规划范围和目标,实现城乡规划的有效衔接。
2.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构建高效便捷的区域交通体系。
2.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政策,保障规划实施,推动项目落地。
3.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内容摘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可概括为1334的框架。
即1个总体要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其基本内涵是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各地区人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3个基础环境: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适性环保规制;3类区域政策:四大板块、功能区、问题区;4个实现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
总之,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是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细化,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途径一、当前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是经济社会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共存互动的空间形式。
国家经济是由各地区区域经济有机组合而成,因此,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直就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体现。
当前,中国确定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人口增长、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对经济增长越来越强的约束。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必须要围绕国家总体目标,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总体上解决中国区域发展的重点、布局和体制、机制问题,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发挥其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我国国防安全
角 洲 生 态经 济 区 、 汀苏沿海经济区 、 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和广 西北 海经 济 区 。 一 大五小 ” 的 区域 开
发格局 , 使得中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区连成一 片 6 个核心经济圈( 带) 包括首都经济圈 、 环渤海
经 济罔 、 东 海经 济 圈 、 南海 经济 罔 、 长江 中上游 经 济 带 以 及 黄河 中游 经 济 带 从 区域 分 布特 点 来
好 地维 护 国防安 个具有 t分重要 的意 义 但区域 发展 总体 战 略实 施 中还 仔 在一 些 突 的 问题 , 给
维 护我 同 防安全带来 了新 的课题 和挑 战
一
区域 内部 的经 济 联 系。
、
深 入 实 施 区域 发 展 总 体 战 略对 维
近几年来 ,我 经济增 长重心区从南N: I L 、
东部沿海“ 大五小” 和令『 玉 I 范 围 内 6个核 心 经
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 中西部一些 蓖点地区对区 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日益增强。 围内区域合作深入
开展 , 在 发 展 战 略 的相 互 对 接 、 产业 结 构 的 整 体 布局 、 跨 区域 基础 设 施 的规 划 建设 、 地 区经 济社 会政 策 的相 互 协调 等方 而 的合 作进 一步 加强 , 区 域 发 展一 体 化步 伐 加快 , 形 成 了 区域 经 济优 势互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我国国防安全
◆黄 费连 王 文 华
摘要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 有利于夯实各个战略 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的经济基础 , 对维 护我国边防巩固 、 促进祖国统一和周边安全稳定具有积极 意义 , 同时也给维护我国国防安全 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为此 , 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体系中 , 推动国防
“十二五”时期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二五” 时期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发展格局。
当前,我省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
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按照优化提升环长株潭(3+5)城市群、加速崛起湘南、扶植发展大湘西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这将是今后五年我省实现跨越发展、富民强省战略的必由之路。
一、区域协调是湖南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四化两型” 为引领,统筹推进环长株潭(3+5)城市群、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协调发展,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思路,也是我省坚持在发展中转变,以转变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世界普遍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既是各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更是当前国际合作与交流当中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1是我国在促进与改善双边或多边关系中所坚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
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各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及特定区域的有效管理。
在空间规划方面,德国、荷兰与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长的空间规划历史,如德国关于空间规划的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 年的《萨克森建筑法》。
在对人口过密地区、欠发达地区、生态地区等特殊地区的管理方面,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是通过立法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组织保障,通过实施控制、鼓励等区域差别政策推动后发地区产业发展。
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美国的西部开发和国家公园管理制度。
美国西部开发是世界上落后地区成功开发的典型;而它的国家公园制度是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制度,已有130 多年的历程,经过多次革新,体制相对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美国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共有20 个大类288 个单位,主要可分为自然区域、历史文化区域和休闲消遣区域,约占全美总面积的%。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宋智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均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问题,这两个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完整的战略格局。
我们要全面理解党中央关于这两大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图,准确把握两大战略各自特点和具体要求,统筹安排实施两大战略的各种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历史演进建国以后,在区域经济总体布局上,我国最初采取的是沿海、内地的“两分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国防备战的需要,又采取了“三线建设”的“三分法”格局,推动了生产力的均衡布局。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开始转向效率目标,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随后沿海经济带由南向北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轴,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随之迅速扩大。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审时度势,在坚持贯彻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同时,又相继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振兴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确定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框架。
金融危机前后,国家纵横捭阖,大手笔规划了20多个国家战略经济区,是对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其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200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14部委组成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选取了8个省份作为试点先行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浅谈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浅谈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发布时间:2022-04-23T03:44:26.17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2期作者:杨秀丽[导读] 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出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以期能够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杨秀丽中共望奎县委党校【摘要】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出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以期能够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本文就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关键词】新时期;区域;战略、详细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状况,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虽然处于稳定状况,但是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全国区域发展整体呈现收敛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区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等不同有着密切关系,基于此,要求相关部门要适时更新现有的区域发展理念,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动能,从而达到提高区域间发展协调性、协同性的目的。
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概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以区域的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其实施的目的主要为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等的差异,真正实现区域高效、均衡发展。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区域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区域间要素自然流动,合理划分区域功能,鼓励区域之间互相合作,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以保证区域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除此之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将城市群建设、新型城镇化、三大战略等充分结合在一起,主要以区域本身主体功能与发展总体战略为实施基础,真正区域城镇体系、地区间协调发展。
另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能拓展现有的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区域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真正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好场景经济带建设工作和保护工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协调我国东部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目的。
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总体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地资源优势互补,经济实力均衡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
三、重点任务。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缩小地区间基础设施差距,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2. 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产业互联互通,实现产业优化布局。
3. 推动人才流动。
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跨地区流动,促进各地区人才资源共享,提高人才配置效率。
4. 加强政策协调。
加强跨区域政策协调,推动各地政策衔接,形成政策合力,为区域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5.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四、保障措施。
1. 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保障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2. 加强政策宣传。
加强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宣传,引导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区域发展的良好氛围。
3. 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有效实施。
五、预期效果。
通过本实施方案的落实,预期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实力均衡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六、结语。
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希望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本方案,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重点城市群
覆盖率达到19%左右,森林蓄积量增加3.3亿立方米,草原生态持续 恶化势头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 消耗(不含西藏自治区)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 少,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4.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5% ,氨氮排放量减少6.8%,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3.4%。
●甘肃省、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示范区 ●扩大内陆开放:重庆两江新区;兰州新区;天府新 区。。。。。。 ●加快沿边开放:新疆——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广西—— 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云南——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拓展材料:2000-2010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的推进西部大开发 政策措施
1999年6月,江泽民提出“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 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0月,国家“十五”计划建议提出“实施西 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按西部、 中部和东部地区次序对各地区发展作出总体安排,扭转“七五”计划中按东、中、西 部梯度推进的思想。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00年10月) ● 《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0年10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2004年3月) ●《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西部开发办, 2006年5月) ●国务院批准重庆、成都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 ●《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2009年8月 ) ●《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 2009年1月) ●国务院先后发布支持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省藏区,广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发 展的意见. ●国务院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2010年7月)
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作者: 韩慈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4页
主题词: 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增长极;主体功能区
摘要: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国内、国际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随着总体战略的实施,中国区域发展逐渐形成了东中西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此,要充分认识到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扎扎实实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8.16•【文号】发改地区[2016]1771号•【施行日期】2016.08.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17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8月16日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引下,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区域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区域无序开发情况比较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协调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工作部署,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创新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积极推动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及实施路径
目录“十四五”时期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2)(一)发展目标 (2)(二)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三)进一步健全区域政策体系 (5)(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9)“十四五”时期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为引领,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依托,以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保障,统筹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一)发展目标1.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领作用强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
2.区域补短板强弱项成效明显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合作深化,东部沿海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一批关系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有力实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各地区居民就业岗位供给得到充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差距显著明显。
(二)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1.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1)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聚焦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建设,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优化开发模式。
一是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二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三是深入推进北京市城市副中心与河北省北三县协同发展。
四是深度推进重点区域协同发展。
支持天津滨海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壮大,推动天津港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加快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
五是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创新。
加快区域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打造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集群。
六是加快完善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加快推进京津冀城际铁路建设,进一步提高京津冀机场群、港口群协同合作水平。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首先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下面就先开始讲第一个问题。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首先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个总体战略概括地说,大概就是下面几句话,就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这个总体战略是从国家的层面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区域发展的一个大的战略,不同的地区应该在这个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市场以及各个方面的情况来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发展战略,下面我就想分别就这几个方面谈一些简单的看法。
(一)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问题第一个先说一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复杂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要实现我们区域的协调发展就必须长期地可以说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央根据小平同志生前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这“两个大局”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要给东部沿海地区以宽松的政策使它们快速发展起来,然后到了一定的时候,到了一定的阶段再由东部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讲就是多交一些税,多向国家作出一些贡献来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正是根据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思想,提出了实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是中央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对我国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的决策。
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提出来是1999年,至今已经将近十年了,在这十年当中,我们中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实施了一些重大的开发项目,可以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十七大总书记再次提出要继续深入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我想在现阶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或者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根据我的研究,我想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或者说简单我把它概括为抓好三个环节,运用两种手段,实现一个目标。
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中国政府为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各地区共同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本文将从形成背景、发展目标、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一、形成背景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区域发展差异大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其次,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对全国整体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将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战略部署,旨在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
二、发展目标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形成全国区域发展协同、统筹的新格局,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和协同发展。
首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有效调节各地区间的差距,推动全国各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其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机制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机制体系,以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
首先,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经济、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加强地方政府协调合作。
各级政府要加强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再次,推动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
通过放宽落户政策、优化交通网络、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实现地区间的互补发展。
最后,加强监测评估和政策调整。
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政策调整,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
总结起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与实施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全国各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及实施路径
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及实施路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不断加速,区域发展战略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课题。
区域发展战略是针对特定地区的发展需求和优势资源,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文将从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两个方面,阐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
首先,总体思路方面,区域发展战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梳理资源:对于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首先要梳理该地区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
只有了解地区的优势资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发展工作。
2.突出特色: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应该通过定位和特色开发,将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例如,山区可以发展旅游业,海洋国家可以发展渔业和海洋科技等。
3.产业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应该突破单个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联动和协同效应,实现多个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
以形成产业链和值链,提高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4.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战略要以创新为先导,培育和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
通过加强科技研发、提供优惠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其次,实施路径方面,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制定规划:政府应牵头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方向、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等。
规划中要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确保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2.优化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区域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监督,避免短视行为和利益输送。
3.提升服务: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简化行政程序、减少审核时间等,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发展。
4.培育创新:政府应建立创新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培育和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
同时,通过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提高地区的创新能力。
最后,要构建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在区域发展中,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区域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时间:2012年02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杜鹰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好区域问题,不仅关系到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大积极变化,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我国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中央完整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国家批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并日益呈现出细化、实化和差别化特征,推动形成了我国区域发展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一是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始终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十一五”以来,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逐渐被打破。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
2008—2011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
二是区域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
全国经济增长重心区从南到北、由东至西不断拓展。
京津冀地区迅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共同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完成新一轮产业布局,形成了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西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是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出台了促进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和举措是什么?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和举措是什么?作者: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11期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到世纪之交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再到党的十六大以来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重要部署,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不断完善,内涵也不断丰富。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举措,掀开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篇章。
“一带一路”建设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雄安新区启动设立,长江经济带发展顺利推进。
“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区域政策不断创新,协調机制加快完善。
尤其是“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叠加效应显现,沿江、沿路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的倍差从2012年的4.73下降为2016年的4.19。
但也要看到,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一些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仍然较差,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区域协调发展又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区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缺口较大、新动能培育相对较慢,一些资源型省份产业转型困难,地区发展态势有所分化。
必须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新部署,加快实施如下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是加大对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支持。
加大力度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健全现有帮扶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加大力度使这些地区尽快摆脱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社会,形成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研究
担机制、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 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改革完 区域性发展战略是指以不同尺度和类型区域为主
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2015 年10 月,党 体的战略布局安排,既包括经济区和行政区发展战
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略,也包括点线面、轴带、城市群、湾区等不同形态
的基本方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沿海地区与内陆地 一、过去五年我国城乡区域发展的进展和成效
区、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建立的东中西部三大板块、21
世纪以来不断形成的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 十九大报告关于“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
兴、中部崛起四大战略,都贯彻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 革”的内容中,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
响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异地城镇化,从口径上看分为常住人口城镇化和户籍
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是2020 年决胜全面 人口城镇化。2012—2017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建成小康社会、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52 6% 提高到58 52% ,年均提高1 18 个百分点,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研究高国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38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摘要党的十八大五年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作用持续显现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为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主体功能区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 1008 - 9314 2018 03 - 0109 - 07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战略,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是我们党不懈探索区域发展之路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突破。
未来五年,我国“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这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于我们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促进我省“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1.什么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2. 为什么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中,沿海地区依靠扩大开放,依赖国外市场,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但同时,由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忽略自身产业结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改造步伐,使得东部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结构的末端,其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但由于地区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良好的互动发展格局没有形成,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的产业不能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
十二五试题
1.要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实施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
A中部地区崛起战略B西部大开发战略 C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D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同步、同步。
A居民收入增长和GDP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B居民收入增长和GDP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C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D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3.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政府建设。
A服务型 B现代型 C高效型 D管理型4.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把作为首要目标。
A保障国家粮食安全B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C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D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要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
A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B经济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C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D经济发展、教育医疗、社会管理6.《规划纲要》在“改造提升制造业”一章中提出:“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
其中提到的重点产业有:①装备制造行业②船舶行业③汽车行业④冶金和建材行业⑤石化行业⑥包装行业⑦电子信息行业⑧建筑行业⑨医药行业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⑧⑨7.要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三网融合。
A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B移动、联通、电信C电信网、广电网、物联网 D广播网、电视网、互联网8.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进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A山东、浙江、福建B山东、浙江、广东 C辽宁、山东、江苏 D浙江、广东、海南9.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B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C积极发展旅游业 D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10.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一节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
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债转股”资产处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
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
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第三节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
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
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
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第四节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
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第五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陆地边境地区享有西部开发政策,支持边境贸易和民族特需品发展。
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以及中西部其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大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
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
推进三峡等库区后续发展。
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资金。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阳湖位于江西省境内,古称彭蠡,《尚书·禹贡》有“彭蠡既潴,阳鸟攸居”之说,又有彭蠡湖、彭蠡泽、彭泽、彭湖、扬澜、宫亭湖等多种称谓。
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
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
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鄱阳湖是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世界六大湿地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集名山(庐山)、名水(长江)、名湖于一体,其生态环境之美,为世界所罕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
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
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
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
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
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
――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
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
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
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江西,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是“形胜之区”。
江西省位于北纬24°7′至29°9′,东经114°02′至118°28′之间。
政府驻地于该省的南昌市。
江西省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
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
江西区位优越、交通很便利。
江西,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为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
境内高速公路达2206公里,出省主要通道全部高速化。
京九线、浙赣线纵横贯穿全境。
航空和水运便捷。
江西生态良好、资源丰富。
截止2008年7月8日,全省有4处世界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0个省级森林公园;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和风景如画的柘林湖、浓淡相宜的仙女湖等;全省森林覆盖率60.05%,居全国前列。
江西矿产资源丰富。
江西名人辈出、文化璀璨。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
江西物产丰厚、品种多样。
景德镇的瓷器源远流长,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色闻名中外。
樟树的四特酒,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清、香、醇、纯”,四特酒由此而得名。
遂川狗牯脑茶叶,曾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南丰蜜桔,历史上是皇室贡品。
此外,还有庐山云雾茶、中华猕猴桃、赣南脐橙、南安板鸭、泰和乌鸡、江铃汽车、凤凰相机、金圣卷烟等,列入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种有9件。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这也是江西省第一个地区性的国家发展战略。
江西,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易变,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气候明显。
由于江西地势狭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
全省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无霜期长。
江西省年平均气温18℃左右。
赣东北、赣西北和长江沿岸年均气温略低,约在16℃到17℃之间;滨湖、赣江中下游、抚河、袁水区域和赣西南山区约在17℃到18℃之间;抚州、吉安地区南部和信江中游约在18℃到19℃之间;赣南盆地气温最高,约为19℃到20℃之间。
全年全省极端最高温度南北差异不大,甚或略呈北高南低现象,但几乎都接近或超过40℃,个别县区日最高气温曾经达到过44.9℃。
极端最低气温则南北差异较大:九江大部分地区在-12℃到-14℃之间,个别县区还出现过日最低气温-18.9℃的极端最低值;赣南则在-5℃左右,全省其他地区一般在-7℃到-12℃之间。
江西年均日照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97千卡到114.5千卡;都昌县最多,铜鼓县最少。
年均日照时数为1473.3小时到2077.5小时;都昌县最多,崇义县最少。
江西多雨。
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一般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盆地少。
武夷山、怀玉山和九连山一带年均降水量多达1800毫米到2000毫米,长江沿岸到鄱阳湖以北以及吉泰盆地年均降水量则约为1350毫米到1400毫米,其他地区多在1500毫米到1700毫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