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成果的社会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美术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之探究》
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与技术应用的整合在于将技术作为工具导入教学,以提高某一内容领域或跨学科情境中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适时地获取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并能专业化地呈现信息时,才能说达到了有效的整合。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作出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可以看出,教育技术是一们应用科学,是应用的方法论,其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的目的是“实现教学最优化”,它不仅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还包括全部“实践活动”。
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直观教学技术阶段,媒体技术阶段,系统技术阶段到信息技术发展新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学习过程智能化,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信息处理数字化,传输网络化,教学组织非线性化;他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时空,教学组织形式等。
2.随着国家2000年启动的教育信息化(“校校通”)工程和国家2001年启动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启动,各地开始了大量信息技术整合的项目。我校为此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希望能够通过改善硬件环境,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使信息技术介入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在我校已经是电教先进校,在高考美术领域也已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并取得一定成果。
3.我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在实践中产生了疑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怎样的整合才算有效?如何才能实质性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在各类评优课、公开课上使用精美的课件,在一节课中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媒体,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戏称从“人灌”到“电灌”)就算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吗?这些疑问,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开展研究。
4.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美术教学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扩大师生互动交流的空间,为美术教学开创出一片新天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21世纪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以提高民族家质为目的的教育也必须限随时代的节奏。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其主要原因是理性的东西太多了,而感性的材料太少了。计算机的运用则可将单纯理性知识的传授变为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式、循环式的吸收让教学手段不断地更新,以计算机为教学媒体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无论在绘画设计、工艺制作、作品欣赏还是其他方面都能很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从而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开展“高考美术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素养全面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体现《美术课程标准》的思想与要求。《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激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把“人的目标”放在美术教育的首位,而我们的教育却长期背道而驰,存在着手脑分离、“满堂灌”的陈规陋习,即使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也是变“人灌”为“机灌”,其价值取向和教育内涵却是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动手又动脑,而不是只看美术作品模仿得像与不像,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互动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
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互动理论为支柱,在实施开放式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各要素的互动,使学生在与网络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知识,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网络、师生与教材的互动。而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美术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手段,为建构主义理论提供理想的教学平台。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3、信息教育论
学校信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有效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教学信息多元化、教学内容立体化,使师生增强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丰富性: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表现的多样性: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等。
(3)交流的互动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时间的高效性:计算机为我们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的程序,是手工无法达到的。
(5)效果的预见性:通过电脑许多我们需要的、想象的效果都可以呈现在电脑上。
(6)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