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考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发展,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

掌握以下必背知识点,将有助于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1)夏商周的更替: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秦汉时期(1)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2)汉武帝的统治: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局势: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对峙。

(2)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相互交流、融合。

(3)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4、隋唐时期(1)隋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隋文帝统一全国,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2)唐朝的繁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5、宋元时期(1)宋朝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二府三司制。

(2)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6、明清时期(1)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1)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中国现代史高考热点专题

中国现代史高考热点专题

中国现代史高考热点专题一、祖国统一【时政背景】新华网北京2008年6月12日电(记者赵新兵陈键兴)钓鱼台国宾馆6月12日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时刻: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亲切握手,作为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岸两会的协商谈判在中断9年后再次拉开帷幕。

【相关知识链接】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虎门销烟,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全民族抗日战争。

3、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内涵、实践。

4、台湾问题的由来及与香港问题的区别(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主权问题);建国后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演变:《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汪辜会谈、两岸三通。

【热点例测】1、在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之际,在央视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台湾·一八九五》,以台湾的兴衰沦陷过程为线索,以刘永福、刘铭传等爱国英雄为主要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揭示台湾沦陷的历史缘由。

关于台湾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③1949年,因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分离④大陆在台湾问题上坚持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秦朝下列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有: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②统一度量衡③下令小篆通用全国④以法为教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公元2005年4月29日下午3时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

胡锦涛总书记微笑着伸出右手,连战主席微笑着伸出右手,两只手伸过最近距离135公里的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

3、经历了一个甲子的轮回,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再次聚首。

国共上一次的聚首是指A、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B、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国民党制宪国大的召开4、连战访问大陆,是56年来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首次登上大陆,造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的直接原因是A、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B、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C、外国反华势力“以华治华”政策的影响D、蒋介石退居台湾5、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古代历史上,虽然有分有合,但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5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5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从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答案】C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A)
(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 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 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A)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 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 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 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政治
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
1、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体制确立
总况:
思想 外 社会 文化 交 生活
(201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B)
(2012·海南单科·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 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 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 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高三复习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word文档

高三复习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word文档

中国现代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山西县西柏坡召开;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国家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4.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二):1956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二):1956

第十一章中国现代史高考复习(二)十年探索与文革挫折(1956年底——1976年)◆考纲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建设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总结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授课提纲:1.特征: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特别是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中,有思想上“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基本特征是曲折中前进。

2.政治:1956—1966年的十年探索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在曲折中求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①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②中共八大;但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民主法治受到严重践踏。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考情分析专题概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高考文科知识点资料

高考文科知识点资料

高考文科知识点资料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2. 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如夏禹、商汤、周武王、孔子、孟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3.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战国七雄争霸、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南北朝分裂、安史之乱、北宋灭亡、明末清初的动荡等;4. 重要历史文化遗址,如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大禹治水纪念地等。

二、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过程和历史意义;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历程,包括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要事件;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包括党的成立、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事件,以及党的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等;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三、中国地理1. 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湖泊、峡谷等地貌特点及其分布;2. 中国的气候类型、区域差异及其影响;3. 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水文特征等;4.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分布情况,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水力资源等;5. 中国的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建设情况,如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等。

四、中国政治1. 中国的国家制度、政权组织和政治体制,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2.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3. 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包括宪法法律体系、法治政府建设等;4. 中国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国家安全观等。

五、世界历史与世界地理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等;2. 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点和主要国家、地区的地理特征;3.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如古代文明发展、欧洲文艺复兴、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等;4. 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和国际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合作等。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二、世界现代史1.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主要国家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实力一次又一次地飞跃,为纽约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

2.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

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合作加强。

3.人口迁徙、多元文化、战争与文化交锋:20世纪以来人口迁徙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一战进一步激发了亚欧非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战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成就。

考点定位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2.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成就。

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方针(1)提出: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2)内容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023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

2023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

2023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一、中国古代史(约180万年前—1840年)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1)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阳城(河南登封),禹,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 ,亳→殷(河南安阳)、汤,奴隶社会发展时期。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镐京,周武王姬发,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4)东周:①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②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3、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咸阳,嬴政。

(2)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长安,刘邦。

(3)东汉:25—220年,洛阳,刘秀。

(4)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①三国:220—280年,(曹魏:洛阳—曹丕;蜀汉:成都—刘备;孙吴:建业—孙权)②西晋:265—316年,洛阳,司马炎。

③东晋:317—420年,建康,司马睿。

④南北朝:386—589年A、北朝:北魏(386-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B、南朝:宋→齐→梁→陈。

(4)隋朝:581—618年,长安,杨坚。

(5)唐朝:618—907年,长安,李渊。

(6)五代辽宋夏金(907—1276年):①五代十国:907—960年②辽国:916—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机。

③西夏:1038—1227年,兴庆(今银川),元昊。

④金国:1115—1234年,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完颜阿骨打。

⑤北宋:960—1127年,东京(汴梁即开封),赵匡胤。

⑥南宋:1127—1276年,临安(杭州),赵构。

(7)元朝:1271—1368年,大都(北京),忽必烈。

(8)明朝:1368—1644年,应天(南京)→北京,朱元璋。

(9)清朝:①1616—1636年,后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沈阳,努尔哈赤。

高考历史知识点占分比例

高考历史知识点占分比例

高考历史知识点占分比例高考历史科目在中国高中阶段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重中之重。

了解高考历史科目的知识点占分比例,可以帮助考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备考,提高成绩。

下面将介绍高考历史科目的知识点占分比例,供考生参考。

一、高考历史科目概述高考历史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以及相关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

该科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世界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占6分,世界史占4分,总分为10分。

以下将详细介绍各个部分的知识点占分比例。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考历史科目中的重点内容,占总分的60%。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

以下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点占分比例。

1. 中国近代史(占总分的30%)- 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五四运动及其背景与影响- 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2. 中国现代史(占总分的30%)- 中国国共内战及其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三、世界史纲要世界史纲要是高考历史科目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占总分的40%。

世界史的内容较广泛,考生需要了解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以下是世界史纲要的知识点占分比例。

1. 世界史的基本知识(占总分的10%)- 世界历史的年代辨认- 世界历史的时代特征2. 世界古代史(占总分的15%)- 古代文明的兴衰演变- 世界著名古代文明的特点与贡献3. 世界近代史(占总分的15%)- 欧洲文艺复兴及其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四、总结通过了解高考历史科目的知识点占分比例,考生可以清楚了解各个部分的分值权重,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和学习重点。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注重整体把握,重点关注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通过分析与解读历史材料,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随着高考的临近,历史考试也成为了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之一。

历史的知识点繁多,考生需要认真学习并进行总结,不仅要掌控基础知识,更需要解决历史题目时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会对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方便广大考生进行复习。

一、三大思潮1. 以“民主”为目标的思潮:主要代表为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潮。

2. 以“平等”为目标的思潮:主要代表为近代的社会主义思潮。

3. 以“自由和民族独立”为目标的思潮:主要代表为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潮。

二、中国近代史政治流派1. 同盟会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反对清朝政府。

2. 洪、张、黄、陈等四大派系:洪门代表孙文,章炳麟、黄兴、陈天华代表,主张“平均地权”。

3. 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主要是代表人物孙中山与左派、右派的矛盾。

4. 国共两党的组织架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毛泽东,主张社会主义革命,以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国民党领导人为蒋介石,主张全面国家建设,在政治上较为保守。

5. 解放战争时期,各种抗日游击队和部队合并成为人民解放军。

三、中国现代史经济思潮1. 清末民初的经济思潮:代表人物陈宝箴,主张“资本论”。

2. 五四时期的思潮:代表人物胡适,主张“自由主义”。

3. 五卅运动时期的思潮:代表人物罗隆基,主张“国家经济管理”。

4. 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潮:代表人物宋子文,主张“国家资本主义”。

5. 毛泽东时代经济建设思想:主要是代表人物毛泽东在农业、工业、人民公社形式下的经济建设思想。

4、中国现代史文化思潮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潮:代表人物鲁迅,主张“民主力量”。

2.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思潮:代表人物何香凝、朱光潜,主张“抗战道德”。

3. 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潮:代表人物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主张“文化大革命”。

4. “文革”后期的思潮:代表人物胡耀邦,主张“四个现代化建设”。

5、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1. 戊戌变法:代表了中国19世纪末维新运动的一次尝试。

新中国史教案高考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新中国史教案高考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新中国史教案高考中国近现代史讲义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分期:1.按社会性质划分为两大阶段:⑴.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0~1956年底)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21世纪中叶)1.按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0~1956年底)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0~1952年)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即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年底)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工作: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成功与失败相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错误,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⑶.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知识框架+线索+重大标志性事件》总结 ppt课件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知识框架+线索+重大标志性事件》总结  ppt课件

4、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成为是新时期推
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ppt课件
11
5、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
A、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回大 陆探亲,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B、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C、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发展
关于真理标 准的大讨论
对内 改革
十一届三 中全会
对外 开放
民主与法制 建设的加强
邓小平理论是 如何形成的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十二大
3、十三大
4、南方谈话
5、十四大
ppt课件6、十五大
5
中国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各是什么?
原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出发。
启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农民利 益放在重要位置;“三农”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中国 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变革总是走在前列,党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问题
1978年
背景
1、大革命失败 2、城 人民解放军取得新民
市暴动失败 3、开辟 主主义革命的决定性
农村革命根据地
胜利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 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 治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初步 恢复
主要 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 内容 转移到农村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 转移到城市,开始由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三、改革开放以1992年为界分两个阶段:
1992年以前:改革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史、世界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史、世界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体西用思想;早期维新思想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1898年6月-9月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末新政开始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上发表“三民主义”1906年预备立宪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12年3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1915年-1916年袁世凯称帝1915年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1923年6月中国三大,讨论国共合作的问题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1924年-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1926年北伐战争)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8月中共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1927年10月秋收起义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井冈山会师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1935年华北事变;中共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8月中共陕北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形成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1938年台儿庄大捷1940年8月百团大战1945年4-6月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1937年-1946年5月重庆国民政府)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建立1947年6月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序幕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1949年中共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南京,中华民国时期结束(南京国民政府1946年-1949年)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1949年9月《共同纲领》;确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953年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1956年中共八大(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1954年第一届人大;五四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4年中法建交;“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年10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2年八二宪法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世纪90年代提出“依法治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指导思想1999年澳门回归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世界近代史——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阶段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14世纪-17世纪初文艺复兴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兴起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扩散到欧洲其他地区;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1775年-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1804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1861年-1865年美国内战爆发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巴黎公社运动1884年柏林会议,“有效占领”原则,瓜分非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完成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1921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1917年2月俄国二月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成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1921年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1928年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28年-1937年苏联进行两个“五年计划”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新政,国家宏观调控世界现代史——二战及战后阶段1931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1943年《开罗宣言》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联合国成立;二战结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立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德国分裂;1953年苏联赫鲁晓夫上台1955年万隆会议;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滞胀”,减少福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主义推向顶峰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美苏关系走向缓和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世界殖民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第十章中国现代史高考复习(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考纲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建设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总结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授课提纲:1.特征: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2.政治: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 说:“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 命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 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 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 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材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 ②建国初期,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 ③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 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全面建设十年和文革十年)
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失误、经验与教训
科 技
科 教三
第 兴个
邓小平理论
一 生 产 力
国 战 略
代 表 ”
学习注意点:
特别关注经济建设的内容 (1)学会归纳每个历史阶段经济建设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2)关注一些重要年份,如1956 1958 1978 1992等具有重大转 折意义的年份
横向:注意将中国现代化建设放在国际大环境中进行思考。 如中国建设与苏联建设的比较、中国在不同时期选择建设道路 时面临的国际环境等。
纵向:注意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联系与区别,如清政府 的门户开放与新中国的对外开放等。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过渡时期) 理解“过渡时期”的概念
掌握过渡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掌握重大历史概念:一化三改、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 民代表大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和30年代的苏联经济建设的相似之处
曲折发展 转折 健全发展
国 成 立
三大政治制 度54宪法
民主法制 遭到破坏
全会召开 一

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
台湾
国 两
港澳回归
问题
建 交 高 潮 《
原 则 、 两 会



系恢中

复美
席、
位中


联 合 国 、 区 域 合 作
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 82
5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颁布1954年宪法;扩大城乡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等。
(4)上述史实反映的先进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 说明了什么?
走民主政治的道路,是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目标; 实现民族独立,是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前提; 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政治主张。如何评价这一政治主张?
主张:向西方学习;制定法律;设新闻官。 评价:它具有资本主义的政治色彩,集中反映了当 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迫切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 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在当时的中国不 能实现的共同原因。

全 会
新 中
三 大 政
新国 治
政成 制
协立 度



本 确 立
大 跃 进
49
56 人
三大改造
抗美援朝
第 一 次
中 苏 友
建好
交 高 潮
同 盟 互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日 内 瓦 会 议
万 隆 亚 非 会 议
中 共 八 大
民 公 社 化
八 字 方 针
“双百方针”
条 约





李四光Βιβλιοθήκη 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 ①中国国体有了根本性的变动 ②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第一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④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政治主张: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弱小,具有妥协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 产党为实现民主作了怎样的努力?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 社会进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追求经历了漫 长的艰难的历史过程。
材料一 所谓“以法法之”者,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 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立法之人,必先……熟 谙各国风教,大小上下,源委重轻,无不了然于胸中,然后推而 出之,乃能稳惬人情也。……兴各省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 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 梁启超著《立宪法议》,指出:立宪政体“必民智稍 开而后能行之”,但“行之在十年以后,则定之当在十年以 前”“故采定政体,决行立宪,实维新开宗明义第一事,而不容 稍缓者也。”
材料三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 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 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文 革 民主法制 发 严重破坏 动
十 一 届 三宪 中法 全修 会订

中 共 十 五 大
大 九 届 二 次 会

66
经济建设 严重破坏
联中 合 美中 国 关日 席 系邦 位 缓交 恢和 复
76 78
改 革
开 放
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十 四 届 三 中 全


结 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
盟 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
政 策
三大
大 跃 李八四光
改 造毛八大泽进公社
字 东方针

对想经济破坏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文革 徊


改小科 技 第 一 生 产 力会革平主南 十 四 大开理科 教 兴 国 战 略放义论现
“三 个 代 表”
代化新时期
1949 1954 1956
1966
1976 1978 1979
1997 1999

中初建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上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 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