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技
科 教三
第 兴个
邓小平理论
一 生 产 力
国 战 略
代 表 ”
学习注意点:
特别关注经济建设的内容 (1)学会归纳每个历史阶段经济建设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2)关注一些重要年份,如1956 1958 1978 1992等具有重大转 折意义的年份
横向:注意将中国现代化建设放在国际大环境中进行思考。 如中国建设与苏联建设的比较、中国在不同时期选择建设道路 时面临的国际环境等。
曲折发展 转折 健全发展
国 成 立
三大政治制 度54宪法
民主法制 遭到破坏
全会召开 一
“
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
台湾
国 两
港澳回归
问题
建 交 高 潮 《
原 则 、 两 会
中
》
制
系恢中
”
复美
席、
位中
日
关
联 合 国 、 区 域 合 作
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 82
54
七
届
宪
二
法
三大
大 跃 李八四光
改 造毛八大泽进公社
字 东方针
思
对想经济破坏
徘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文革 徊
邓
社
改小科 技 第 一 生 产 力会革平主南 十 四 大开理科 教 兴 国 战 略放义论现
“三 个 代 表”
代化新时期
1949 1954 1956
1966
1976 1978 1979
1997 1999
新
中初建
政治主张: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弱小,具有妥协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 产党为实现民主作了怎样的努力?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政治主张。如何评价这一政治主张?
主张:向西方学习;制定法律;设新闻官。 评价:它具有资本主义的政治色彩,集中反映了当 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迫切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 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在当时的中国不 能实现的共同原因。
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 说:“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 命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 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 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 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材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 ②建国初期,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 ③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 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材料二 梁启超著《立宪法议》,指出:立宪政体“必民智稍 开而后能行之”,但“行之在十年以后,则定之当在十年以 前”“故采定政体,决行立宪,实维新开宗明义第一事,而不容 稍缓者也。”
材料三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 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 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纵向:注意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联系与区别,如清政府 的门户开放与新中国的对外开放等。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过渡时期) 理解“过渡时期”的概念
掌握过渡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掌握重大历史概念:一化三改、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 民代表大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和30年代的苏联经济建设的相似之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上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 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 社会进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追求经历了漫 长的艰难的历史过程。
材料一 所谓“以法法之”者,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 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立法之人,必先……熟 谙各国风教,大小上下,源委重轻,无不了然于胸中,然后推而 出之,乃能稳惬人情也。……兴各省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 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 ——洪仁玕《资政新篇》
中
全 会
新 中
三 大 政
新国 治
政成 制
协立 度
社
制
基
本 确 立
大 跃 进
49
56 人
三大改造
抗美援朝
第 一 次
中 苏 友
建好
交 高 潮
同 盟 互
助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日 内 瓦 会 议
万 隆 亚 非 会 议
中 共 八 大
民 公 社 化
八 字 方 针
“双百方针”
条 约
毛
泽
东
思
想
李四光
一国两制、港澳回归
(全面建设十年和文革十年)
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失误、经验与教训
文 革 民主法制 发 严重破坏 动
十 一 届 三宪 中法 全修 会订
人
中 共 十 五 大
百度文库大 九 届 二 次 会
议
66
经济建设 严重破坏
联中 合 美中 国 关日 席 系邦 位 缓交 恢和 复
76 78
改 革
开 放
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十 四 届 三 中 全
不
会
结 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
盟 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
政 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颁布1954年宪法;扩大城乡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等。
(4)上述史实反映的先进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 说明了什么?
走民主政治的道路,是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目标; 实现民族独立,是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前提; 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 ①中国国体有了根本性的变动 ②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第一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④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