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左翼思想家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学者“新共产主义”评析

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学者“新共产主义”评析

2018年第2期(总第167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1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67哲学问题研究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学者 新共产主义 评析胡㊀绪㊀明(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上海200093)摘㊀要: 共产主义回归 是近期流行于西方左翼思想界的一股理论热潮ꎮ不同思想家之间由于学术背景㊁社会经历㊁理论旨趣等因素的差异ꎬ对共产主义的阐释在总体上呈现为哲学先验论㊁激进政治学㊁新政治经济学批判㊁辩证法等多元的理论范式ꎮ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与之展开批判性的对话ꎬ才能正确把握西方左翼 共产主义观念 的理论要义ꎮ关键词:共产主义假设ꎻ非物质劳动ꎻ共有的共产主义ꎻ辩证的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B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18)02-0124-05①㊀2009年ꎬ在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召开的 共产主义观念 大会ꎬ虽然说由齐泽克发起组织并主持的ꎬ但无论是就会议主题ꎬ还是讨论内容而言ꎬ这次会议实际上成了巴迪欧 共产主义假设 的专题研讨会ꎮ收稿日期:2017-12-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程及影响研究 子课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关系研究 (16ZDA099)作者简介:胡绪明(1973 )ꎬ男ꎬ安徽六安人ꎬ副院长ꎬ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哲学博士ꎬ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ꎮ㊀㊀面对资本全球化强势推进和新自由主义迅速蔓延ꎬ特别是20世纪80 90年代发生的柏林墙倒塌和东剧变事件ꎬ西方左翼思想界曾经一度湮没在 历史终结 的喧嚣嘈杂中而集体失语ꎮ当历史的车轮刚刚踏进21世纪门槛ꎬ在当今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就相继爆发了 9 11事件 ㊁金融危机㊁占领华尔街运动等重大事件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经济危机㊁政治骚乱和恐怖主义ꎬ这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及其鼓吹的自由民主制度给予沉重打击ꎮ面对 现实的社会主义 的崩溃和新自由主义的破产ꎬ在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界迅速兴起了一股 共产主义回归 热潮ꎮ面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大面积塌方和全球资本主义及其新自由主义濒临崩溃这一双重现实ꎬ以齐泽克㊁巴迪欧㊁朗西埃㊁哈特㊁奈格里㊁柄谷行等人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激进左翼学者吹响了共产主义 集结号 ꎬ基于激进的革命主体性话语和替代性政治建构一种 新共产主义 ꎬ旨在恢复被污名化了的共产主义观念ꎬ其标志性事件是分别在伦敦(2009)㊁柏林(2010)㊁纽约(2011)和首尔(2014)召开世界范围的 共产主义观念 大会ꎮ面对西方左翼理论家掀起的这股 共产主义复兴 思潮ꎬ任何一种非批判的横加指责或无原则的拍手点赞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立场ꎬ相反ꎬ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与其展开积极的批判性对话ꎬ既要厘清这种 新共产主义 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主题ꎬ同时也要甄别澄清其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边界ꎬ彰显马克思共产主义之现实性与理想性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的内在张力及其思想的原则高度ꎬ为坚定中国道路的 四个自信 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ꎮ㊀㊀一㊁巴迪欧: 共产主义假设 永恒纯粹的平等观念㊀㊀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思想界ꎬ巴迪欧无疑是一位影响广泛的旗帜性人物ꎮ尤其是2008年他在英国著名的«新左派评论»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共产主义假设»(TheCommunistHypothesis)一文引起了广泛而持续的讨论ꎬ从某种意义上说ꎬ他是当今西方左翼思想界正在兴起的 回归共产主义 热潮的始作俑者ꎮ① 共产主义假设 这一概念不是巴迪欧的理论发明ꎬ而是来自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指责2008年由西方左翼思想界组织开展421的纪念法国五月风暴40周年活动的一次公开讲话: 我们拒绝受任何东西困扰ꎮ经验上的共产主义消失仍然不够ꎮ我们想驱逐它的一切形式ꎮ甚至共产主义假设ꎮ 巴迪欧对 共产主义假设做了与萨科齐相反的解释ꎬ认为共产主义假设决不意味着共产主义乌托邦ꎬ而是一种以永恒的平等原则反抗各种社会形式下的强权政治和不平等的观念ꎮ 如果我们抛弃这个假设ꎬ那么在集体行动的领域就没有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了ꎮ如果没有共产主义观念ꎬ历史和哲学中任何变化都不会引起哲学家的兴趣 事实上ꎬ我们被赋予了一个哲学的任务ꎬ甚至是一个义务ꎬ那就是帮助这一假设的新的存在形态问世ꎮ [1]作为一种所谓的永恒纯粹的平等观念ꎬ巴迪欧的 共产主义假设的理论基础是 事件 本体论哲学ꎬ其理论架构是基于 政治 历史 主体 三位一体的 共产主义理念 ꎮ在«存在与事件»一书中ꎬ巴迪欧集中阐述了他的 事件 本体论哲学ꎮ在他看来ꎬ 事件 (e ̄vent)一方面作为一种纯粹的偶然性和不可能性ꎬ体现为对历史延续性和现存秩序的打破和撕裂ꎬ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纯粹的偶然ꎬ它不可能从先前的情势中推导出来 [2]ꎻ另一方面ꎬ 事件 作为一种不可能性的可能性ꎬ能够把不可能性带到我们面前ꎬ也就是说ꎬ 事件 同时还意味着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创造ꎮ简言之ꎬ 事件 既不是原有历史轨迹的延续ꎬ也不是现实本身蕴涵的可能性的实现ꎬ而是一种全新可能性和历史视域的开启ꎮ巴迪欧从这种 事件 哲学出发ꎬ把 共产主义假设 的历史划分为两个序列ꎮ在第一个序列中ꎬ共产主义假设与推翻现行秩序的群体运动和起义相联系ꎬ革命的目的是消灭旧的社会形式ꎬ实现平等者的共同体ꎮ这一序列在巴黎公社起义中达到顶峰ꎬ巴黎公社以实际行动确立了共产主义假设ꎬ但没有找到实现的途径ꎮ第二个序列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的ꎬ这一序列面临的核心任务是如何实现共产主义假设并取得胜利ꎬ因而组织和斗争策略问题成了共产主义假设的核心问题ꎬ列宁主义政党成了共产主义假设的物质载体ꎮ第二个序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ꎬ俄国㊁中国㊁捷克斯洛伐克㊁朝鲜㊁越南㊁古巴都相继以这种形式取得了政权[3]ꎮ巴迪欧认为ꎬ从1871年到1914年是一个历史的间歇期ꎬ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二个间歇期ꎬ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ꎬ阶级敌人处在绝对的优势地位ꎬ一切新的共产主义尝试都受到禁锢ꎮ因此ꎬ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直接的行动ꎬ而是重新思考共产主义假设的意义及其存在条件ꎮ为此ꎬ巴迪欧在«共产主义假设»中阐述其 共产主义假设 的基本思想ꎮ巴迪欧的 共产主义假设 试图把自己的事件本体论运用到当下的激进政治ꎮ他明确拒斥经济主义ꎬ在他看来ꎬ革命的基础不是客观必然性而是主观意志ꎬ共产主义假设不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ꎬ而是建立在主体对 真理 事件 的忠诚基础上的ꎮ不难发现ꎬ巴迪欧的 共产主义假设 是以偶然性的事件哲学完全否定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因素的基础性作用ꎬ从而也彻底解构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ꎮ因而ꎬ这种脱离社会历史进程的共产主义假设的理论ꎬ实质是一种抽象的㊁非历史的因而也是狂热的激进政治构想ꎮ㊀㊀二㊁齐泽克: 共产主义观念 激进政治的行动纲领㊀㊀齐泽克一方面追随巴迪欧的 共产主义假设 ꎬ但同时又指出: 仅仅对共产主义观念保持忠诚是不够的:人们应当在历史现实中对对抗进行定位ꎬ使其成为实践的紧迫性 [4]90ꎮ在他看来ꎬ 共产主义是关于激进哲学和激进政治的观念ꎬ共产主义作为今天的激进行动的理论前提ꎬ要同国家主义和经济主义保持距离ꎬ并要和21世纪的政治经验相结合ꎮ [5]对于激进政治学来说ꎬ 我们当然不应当抛弃无产阶级概念或无产阶级立场概念ꎻ相反ꎬ当前的事态格局迫使我们把它激进化到一种远远超越马克思想象的存在层面ꎮ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激进的无产阶级主体概念ꎬ一个被还原到笛卡尔意义上的我思之渐趋于零点的主体ꎮ [4]92由此可见ꎬ齐泽克就把巴迪欧基于事件哲学的 共产主义假设 归到激进政治学的理论架构中去了ꎮ齐泽克强调ꎬ共产主义的意义不在于它仅仅是一个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的理念或先验的规范性的平等主义的理想范畴ꎬ而应该是摆脱现存社会对抗的客观要求ꎮ 马克思有关共产主义不是作为一种理想ꎬ而是作为反抗这类对抗性的一场运动的观念仍然完全有效ꎮ [4]88在他看来ꎬ资本主义的统治是通过对诸如少数民族㊁有色人种㊁妇女等这些 他者 的排斥实现的ꎬ他们虽然生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ꎬ却不是这个社会秩序的一部分ꎮ521因此ꎬ在资本主义实践中ꎬ发现其内在的对抗性对回归共产主义而言ꎬ是至关重要的ꎬ这是因为ꎬ单纯对共产主义观念保持忠诚是不够的ꎬ人们应当在历史实在中确定赋予这个观念以实践紧迫性的对抗性 [4]90ꎮ在他看来ꎬ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对抗性主要体现在:生态灾难日益逼近的威胁㊁私有权和知识财产公共性的树立㊁新的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中包含着资本主义无法消化的社会伦理意义ꎬ以及从隔离墙到新贫民窟的各种社会隔离形式ꎮ齐泽克进一步指出ꎬ前三种对抗性涉及的是 文化公共体 外在自然公共体 和 内在自然公共体 等我们社会存在的共享实体日益被私有化和 圈占 ꎬ这种对抗性属于主体 实体意义上的对抗ꎬ主体最终沦为 无实体的主体 就是这种对抗性的必然结果ꎻ而第四种对抗性属于主体 主体意义上的对抗ꎬ即被排斥者与被包括者之间的对抗[4]91ꎮ相较于前三种对抗性而言ꎬ这种对抗性是最关键的ꎬ它是其他对抗的参照点ꎬ没有这种对抗ꎬ其他一切都失去了颠覆性的锋芒ꎮ对此ꎬ齐泽克给出的理由是ꎬ 这就是为何我们应当坚持第四种对抗性 被排斥者同被包括者分离开来的隔阂 和其他三种对抗性之间质的差异的原因:只是由于涉及被排斥者ꎬ才证明使用共产主义这个术语的正当性ꎮ [4]97齐泽克对共产主义的思考存在着明显的矛盾ꎮ一方面ꎬ他忠于巴迪欧的事件哲学ꎬ相信共产主义是 不可能的可能性 梦想ꎻ另一方面ꎬ他又认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获得解放的观点ꎮ但问题在于ꎬ在马克思那里ꎬ共产主义条件是工业资本主义创造生产力和无产阶级ꎬ而齐泽克所依赖的是处在资本主义结构之外的 被排斥者 ꎮ虽然 被排斥者 这一概念极具正义感和道德感召力ꎬ但它们已经与马克思共产主义那里的无产阶级概念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ꎮ因此ꎬ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ꎬ齐泽克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这种激进政治学阐释ꎬ已经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后马克思主义激进的革命话语中了ꎮ㊀㊀三㊁哈特㊁奈格里: 共有的共产主义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思想界中ꎬ哈特㊁奈格里拒绝像巴迪欧那样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先验的 共产主义假设 ꎬ而是通过把德勒兹和福柯生命政治学 嫁接 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ꎬ重新阐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ꎬ致力于从资本主义内部发掘实现共产主义的力量ꎮ哈特曾明确表示: 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遗产ꎬ就是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之外的替代性方案ꎬ让我们认识到这种可能是自资本主义内部诞生的ꎬ而不是自资本主义外部发生的 我关心的是如何挑战资本主义ꎬ如何推翻资本主义社会ꎬ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就完完全全是资本主义的他者 共产主义也是从资本主义那里来的 而是说真正的挑战是在资本主义内部推翻资本主义的能力ꎮ [6]哈特和奈格里对共产主义阐释的核心概念是 非物质劳动 ꎬ主要包括知识的生产㊁信息的传播㊁符号的解释和情感的交流等区别于传统的有形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ꎮ哈特认为ꎬ在马克思那里ꎬ资本主义的剥削是通过流动资本对非流动资本的支配实现的ꎬ如资本相对于劳动来说是流动的ꎬ金融资本相对于工业资本是流动的ꎬ这正是今天资本主义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原因ꎮ马克思通过流动/非流动这对范畴解释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㊁资本家与地主之间的关系ꎮ但哈特认为ꎬ今天解释社会冲突的核心范畴不再是流动性与非流动性ꎬ而是物质财产与非物质财产ꎮ从理论上说ꎬ非物质劳动概念具有理论上的优势ꎬ非物质财产ꎬ如知识㊁情感等等ꎬ是可以共享的ꎮ符号解释㊁情感交往和社会服务既创造价值又直接生产主体ꎬ在这里ꎬ经济和政治不再存在鸿沟ꎮ马克思在谈到共产主义时曾指出ꎬ在资本主义社会ꎬ个人劳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间接地成为社会劳动ꎬ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ꎬ个人劳动才能直接地成为社会劳动ꎮ但在哈特看来ꎬ马克思所指的共产主义实现条件已经包含在当下的非物质生产形式之中ꎮ非物质财产当下就是公共性的ꎬ它在本质上与私有制相对立ꎮ哈特坚持马克思的观点ꎬ共产主义无非是消灭私有财产的积极表达ꎮ共产主义不是对物的占有ꎬ而是对人的本质的重新占有ꎬ是从人出发并为了人而对我们的主体性的占有ꎮ他相信ꎬ今天的资本主义已经包含着公共体的萌芽ꎮ在我们时代谈论共产主义ꎬ核心问题不是物质财产的生产和分配ꎬ而是对非物质生产和公共财产中包含的人类本质和力量的重新占有ꎮ共产主义不是抽象的假设而是现实的存在ꎬ它的基础包含在劳动和生产非物质化趋势之中ꎮ马克思认为ꎬ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创造了自己的掘墓人ꎬ哈特认为ꎬ资本主义的非物质生产出自己的掘墓人ꎮ621在哈特㊁奈格里看来ꎬ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ꎬ对资本主义来说是私有财产ꎬ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共有财产ꎬ对共产主义来说则是共有(common)[7]ꎮ哈特㊁奈格里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外部寻找实现共产主义的力量ꎬ而是在生产劳动这一核心领域思考共产主义主体条件的变化ꎮ然而ꎬ他们的问题在于ꎬ他们以非物质劳动概念虚构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ꎬ在这种 新政治经济学批判 理论架构中ꎬ所谓的 非物质劳动 仍然属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范畴ꎬ 非物质劳动 终究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活动ꎻ另外ꎬ他们虽然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本质方面ꎬ即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创新占有人的本质ꎬ但他们以 共有 这一抽象的范畴来定义共产主义ꎬ在较大程度上剥离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时性ꎬ因而终将遮蔽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现实性与理想性之间的内在张力[8]ꎮ总之ꎬ哈特㊁奈格里以 共有 之名褫夺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内在的原则高度ꎮ㊀㊀四㊁劳勒㊁奥尔曼: 辩证的共产主义在当代西方左翼理论阵营中ꎬ詹姆斯 劳勒和伯特尔 奥尔曼的理论主张略显 另类 ꎬ其主要原因在于ꎬ相当于其他激进左翼学者而言ꎬ尽管他们在 市场社会主义 论域中有过激烈的思想交锋并持相反意见ꎬ但在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辩证法阐释方面ꎬ却表现出基本一致的理论立场ꎮ①劳勒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研究者发表过批判性见解ꎬ认为在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理解上ꎬ一直存在着 虚无主义的共产主义 和 辩证的共产主义 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ꎬ前者看不到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 中间地带 ꎬ而坚持一种抽象的非此即彼的理解逻辑ꎬ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被消极地视为一种祸害并最终为共产主义所取代ꎻ后者在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上坚持辩证法逻辑ꎬ认为共产主义是逐渐在其资本主义的母体中形成并从母体中获取力量的[9]ꎮ奥尔曼也持相同观点ꎬ他认为: 今天我们应该研究和呈现的共产主义所用的方法应该以资本主义为中心ꎬ即在资本主义的背景下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共产主义ꎬ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ꎬ 共产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夹缝之中 [10]ꎮ有意思的是ꎬ劳勒和奥尔曼他们都是引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的经典论断ꎬ以及«资本论»中有关 工人合作社 的论述为他们自己的观点进行佐证ꎮ毋庸置疑ꎬ劳勒和奥尔曼对共产主义的辩证阐释是深刻的ꎬ他们都正确领会到了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 旧世界 中发现共产主义 新世界 的科学方法论的思想高度ꎬ唯有站在这个思想高度上ꎬ我们方能识破新自由主义鼓吹的所谓 历史终结论 的虚无主义本质ꎬ唯有站在这个思想高度上ꎬ我们方能真正获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之 科学 的思想要领ꎬ共产主义与各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之间的边界方能真正彰显ꎮ但与此同时ꎬ我们也应该看到ꎬ劳勒和奥尔曼对共产主义的辩证阐释存在的理论缺陷:他们过于倚重用辩证的方法诠释资本主义的历史运动为实现共产主义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当然这也是他们深刻的地方)ꎬ但在他们那里ꎬ马克思共产主义关于历史主体的思想维度都是付之阙如的ꎮ另外ꎬ无论是劳勒还是奥尔曼ꎬ都没有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理想维度做出应有的阐明ꎮ结㊀语西方激进左翼学者面对20世纪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遭遇重大挫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境况ꎬ以激进的 共产主义观念 作为行动纲领ꎬ重新激活马克思共产主义话语的革命性叙事和主体性力量ꎮ西方左翼学者 新共产主义 的理论主题主要表现在:其一ꎬ告别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ꎮ20世纪一些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溃败宣告了将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一个阶段的传统观念的终结ꎬ也宣告了彻底告别传统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ꎬ回到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原初语境ꎬ重新发明 新共产主义 作为后社会主义解放政治的行动纲领ꎬ无疑是西方左翼学者所共识的一个突出的理721①当然ꎬ劳勒曾公开表明他与奥尔曼之间存在的分歧ꎬ认为奥尔曼只是在共产主义 景象 同资本主义的 分析 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层面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ꎬ而没有在 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来理解ꎮ(詹姆斯 劳勒:«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主义»ꎬ参见欧阳康主编:«当代英美哲学地图»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ꎬ第673页)在笔者看来ꎬ他们的这种分歧在总体上没有影响到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辩证法阐释ꎮ论主题ꎮ其二ꎬ重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ꎮ基于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全面否定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理解ꎬ西方左翼学者以生命政治学的 共有 非物质生产 等核心概念重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ꎬ为其 新共产主义 提供理论支持ꎮ其三ꎬ主张共同性参与的多元政治ꎮ基于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改组重构ꎬ西方左翼学者以所谓的共同性参与的多元政治替代马克思的阶级斗争与国家理论ꎬ而所谓 非部分的部分(朗西埃)㊁ 被排除者 (齐泽克)则是其 新共产主义 的革命主体ꎮ西方激进左翼学者 新共产主义 的理论范式主要体现在:第一ꎬ相较于马克思共产主义来说ꎬ西方左翼学者诉诸激进的革命主体性话语和替代性政治想象展开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与阶级主体的双重改造ꎬ这与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作为 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 与实现 自由人联合体 辩证统一的共产主义学说具有根本的异质性ꎮ第二ꎬ相较于后马克思主义而言ꎬ虽然西方左翼学者大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ꎬ但其 新共产主义 表现出来的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未来的期待这一理论气质与对马克思主义彻底丧失信心的后马克思主义立场大相径庭ꎬ总体上并没有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ꎮ总体而言ꎬ我们一方面要为西方左翼学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的情境下ꎬ以集体回归共产主义的激进方式对共产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 点赞 ꎻ另一方面ꎬ我们更要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ꎬ对其 新共产主义 的乌托邦特质保持清醒的认识ꎬ对于左翼学者关于资本全球化时代实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条件等重大的时代性课题ꎬ也要予以积极的回应ꎮ参考文献:[1]㊀AlainBadiou.TheMeaningofSarkozy[M].LondonandNewYork:Versoꎬ2008:115.[2]㊀孔明安ꎬ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ꎬ2012:186.[3]㊀AlainBadiou.TheCommunistHypothesis[J].NewLeftReviewꎬ2008ꎬ(1):35.[4]㊀SlavojZizek.FirstasTragedyꎬthenasFarce[M].Lon ̄donandNewYork:Versoꎬ2009.[5]㊀CostasDouzinasꎬSlavojZizek.TheideaofCommunism[M].LondonandNewYork:Versoꎬ2008:115. [6]㊀迈克尔 哈特ꎬ秦兰君.概念的革命和革命的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ꎬ2012ꎬ(1). [7]㊀汪行福.为什么是共产主义 激进左派政治话语的新发明[C]//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0.[8]㊀胡绪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生存论意蕴[J].社会科学战线ꎬ2015ꎬ(11). [9]㊀詹姆斯 劳勒.虚无主义的共产主义与辨证的共产主义[J].段忠桥ꎬ吕梁山ꎬ译.国外理论动态ꎬ2006ꎬ(2).[10]㊀奥尔曼.共产主义:乌托邦的 马克思主义幻想 还是辨证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EB/OL].http://www.dialecticalmarxism.com.[责任编辑:张圆圆]821。

左翼理论家们的阿基里斯之踵

左翼理论家们的阿基里斯之踵

左翼理论家们的阿基里斯之踵985工程三期项目“后现代视域中的马克思理论”(2011*****11)、教育部基地重点项目“实践唯物主义:重构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尝试”(13JJD*****)众所周知,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阅读〈资本论〉》(1965)一书中提出了“根据症候阅读”(lecture symptomale)的著名的阅读方法。

那么,阿尔都塞希望读者关注的“症候”究竟是指什么呢?也就是指文本中的空白、省略、跳跃、盲点、语焉不详或模棱两可的地方。

其实,正是这些地方隐藏着批判性地解开文本秘密的钥匙。

这种阅读方法确实有令人鼓舞之处。

我们注意到,当代左翼理论家们,如拉克劳、齐泽克、巴特勒等,都十分娴熟地运用这种阅读方式去理解并阐释当今时代的各种文本,当然,也包含着对传统文本,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文本的理解和阐释。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人们去阅读、理解这些左翼理论家们的著作时,却发现他们专注于文本中明显地被主题化的那些内容,并纠缠在这些内容上①,几乎没有人运用“根据症候阅读”的方法,去揭示他们文本中存在的空白和盲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拉克劳这一新左翼领军人物的主要文本的解读,揭示出其文本中的空白和盲点,从而阐明新左翼理论家们是如何陷入迷思的。

自发性和自觉性我们知道,列宁在《怎么办?》(1901~1902)这部重要的著作中提出了当时俄国革命斗争面对的五个重要的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群众的自发性和社会民主党的自觉性”。

列宁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

世界左翼和右翼政治力量的极端化趋势

世界左翼和右翼政治力量的极端化趋势

世界左翼和右翼政治力量的极端化趋势
詹姆斯·彼得拉斯;王泰
【期刊名称】《国外理论动态》
【年(卷),期】2004()8
【摘要】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世界上传统的右翼政党走向极右,而传统的左翼政党也右转,激进的左翼力量则走向大街,进行激烈的群众运动和反抗斗争。

本期“热点观察”就是关注世界正在兴起的体制外的群众政治运动。

【总页数】5页(P6-10)
【关键词】左翼势力;右翼政党;政治力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制度;国家主权【作者】詹姆斯·彼得拉斯;王泰
【作者单位】不详;中央编译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18
【相关文献】
1.当今世界左翼政治力量内耗现象探析 [J], 蒲国良
2.全球最大问题:政治落后于经济全球化——张维为、陈平专访世界左翼思想家霍布斯鲍姆 [J], 朱新伟(翻译)
3.当今世界左翼政治力量内耗现象探析 [J], 蒲国良;
4.全球化视角下欧洲议会左翼党团的发展趋势分析 [J], 游楠; 张皓
5.半干旱区荒漠化演变趋势研究
——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 [J], 廖兴亮;张腾;徐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佩里·安德森力作《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

论佩里·安德森力作《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

论佩里·安德森力作《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袁银传教授和中共中央编译局曹荣湘研究员历时两年翻译而成的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 } 1938一)的理论思辨大作《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原书英文名Spectrum from right to Left iu the world ofideas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近期出版,使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喜添一新的学术源流和参考,同时也加强了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的学术交流。

该译著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翻译技巧而言都属上乘的学术精品。

佩里.安德森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当代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新左派理论家和政论家,英国新生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领军人物。

40年来佩里·安德森一直是国际左翼核心刊物《新左翼评论》的编辑和灵魂人物,属于“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学术研究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尤以政治史、英国工人运动史、欧洲社会形态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及文化研究见长。

佩里.安德森的学术研究兼有政论和史论双重色彩,学术研究上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怀,反映了新一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新思考。

佩里.安德森的学术思想及成就在英国新左派运动、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佩氏著述颇丰,著有垢现代的起源》、《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西欧左派图谱》、《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交锋地带》等书,其人思想激进,言辞激烈,纵横学术理论界几十年,是一位让无数人折服的思想家。

就连恃才傲物的文化批评家泰勒·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也称他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思考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思考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思考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常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与费尔巴哈进行探讨。

费尔巴哈是德国一位左翼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作“功利主义”,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形而上学或“理论哲学”的思想。

马克思在与费尔巴哈的思想碰撞中体现了自己的思想方法,即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研究中不断发展、批判和改进自己的思想。

马克思曾经立志创立一种能够真正解放人类的哲学形态,这一目标从他开始涉足哲学领域之时就一直贯穿着他的工作和生命。

在同费尔巴哈的对话中,马克思首先对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了批判。

他认为费尔巴哈的理论是一种自然化的理论,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本质和人类的历史。

对这一点,马克思所提出的批判是基于一种类似于黑格尔的完全批判的理念,他不仅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现象学思想,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对社会存在的基础的批判。

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由于社会化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而这一历史形成的机制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发生了重大改变和转变。

所以,在人类的本质和人类的历史问题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看法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此外,在哲学方法上,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偏离了实践的方法论。

他认为,费尔巴哈只是依据既有的理论做着研究,而缺乏对人类实践的深入思考。

相对于矫正费尔巴哈的错误方法论,马克思选择通过对实践的思考和研究来建立自己的学说。

他不仅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中,关注到实践对每个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并且点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即不断地实践和改进,才能真正解放人类。

这一思想在中国被称为“知行合一”,表明了哲学思想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最后,马克思在与费尔巴哈的对话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进步和彻底解放的信念,他认为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和批判,人类能够找到自身的切实现代利益,并创造出对社会整体来说福祉最大化的方式。

这种信念在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主义父亲后,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并对苏联和中国引导出了共产主义的向历史前进的意志。

总之,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是弥足珍贵的,它展示了马克思在思想建构和思想方法上的原创理念,同时也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学说特点。

马克思简介

马克思简介

马克思简介马克思(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也被誉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

生平及学术背景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的特里尔,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庭背景较为富裕。

他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并倾心于左翼的思想和革命主义。

马克思最初的学术背景是哲学,他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然而,他很快转向研究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并密切关注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要著作马克思与其合作伙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短篇政治宣言,阐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原则和目标。

这个宣言被认为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重要文献,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巨著,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分为三卷,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运作机制和对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

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和发展的。

它是一种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社会理论,旨在改变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

根据这个理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认为,这些矛盾会导致社会的革命和转变。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冲突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许多国家的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在政府、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劳动范式的转型_安德烈_高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反思_马遥

劳动范式的转型_安德烈_高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反思_马遥

一、围绕马克思劳动范式的争论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宣告了和西方政治传统之间的断裂。

马克思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劳动的卑贱形象,将其提升为人的本质性规定,是人存有、创造并实现自身,通向解放和最终自由的关键。

劳动被马克思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和一向对劳动持相对消极态度的欧洲政治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

马克思劳动理论异军突起的背后,是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是政治平等的诉求在工人阶级中的蔚然成风。

劳动者不再甘心任人驱使,但旧有的政治范畴已难以消化工人阶级对平等和自由的诉求。

因此马克思对劳动解放的热忱,不仅是理论层面上的革命,更是“对发展着的事态的一种事后追认”。

[1]随着现代性的狂飙突进,社会的构成愈发复杂化,曾经壁垒分明的阶级界限愈发隐蔽和模糊,异化劳动的形态也变得更加多元,而无产阶级在赤贫中实现解放的理论预期迟迟未能兑现,因此在西方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解放范式的重思逐渐浮现。

反思的重点之一,就是马克思对劳动的实践化升华。

在马克思的理论系统中,劳动是众多矛盾的汇集点。

一方面,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最为直接的生产性活动,是资本主义拜物教腐蚀人类本质的首要环节。

在某种意义上,劳动是所有异化形态中最本源的环节。

另一方面,劳动却又生产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孕育出新的历史主体。

前者为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后者则是最具创造力与向善性,并且足以推动社会与历史进步的主体。

根据这种范式,劳动和实践一同被划归到对象化的生产活动的框架中。

劳动和实践被同质化地理解为以客观规律为基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动因的具有目的性的对象性活动。

在某种程度上,两者甚至可以进行同义替换。

但随着现代性反思的深化,另一种话语已悄然呈现。

很多学者认为,实践和劳动之间的界限需要重新标注。

[摘要]西方理论界对于马克思劳动理论的重思已积累了不少成果。

作为左翼思想家的叛逆者,安德烈·高兹在这些成果之上,结合现代社会的现实,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异化劳动的新本质。

托洛茨基 总结与展望 pdf

托洛茨基 总结与展望 pdf

托洛茨基总结与展望 pdf托洛茨基:总结与展望托洛茨基(Lev Trotskii)是俄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人和理论家,他在俄国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对其时代的分析和政治理念使其成为20世纪初左翼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将概述托洛茨基在俄罗斯革命和其后的斗争中的重要贡献,并展望他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一、俄国革命中的托洛茨基在俄国革命前夕,托洛茨基作为一个激进革命家积极参与了工人和农民运动。

他的政治观点主张无产阶级革命,主张推翻沙皇制度,并通过建立工人和农民的民主政权来实现社会主义。

托洛茨基和列宁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十月革命中,他领导了杰出的红军,在军事战略上的贡献无可否认。

他指导红军在内战期间对抗叛军和外敌,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然而,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斯大林对托洛茨基持怀疑态度,并利用自己在党内的地位逐渐排斥托洛茨基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影响力。

最终,托洛茨基在政治上被打倒,并被流放到墨西哥。

二、托洛茨基的理论与批评托洛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其在俄罗斯革命中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展了"不断革命论"的思想,这一理论主张无产阶级革命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应该成为国际共产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然而,托洛茨基的理论与斯大林的观点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上。

托洛茨基批评斯大林的领导方式过于独裁,并认为斯大林主义是背离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原则。

三、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尽管托洛茨基在政治上失败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在当今世界产生影响。

他提出的“不断革命论”在一些国家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此外,托洛茨基对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和对国际劳工运动的支持使他的理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定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研究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的未来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当然,托洛茨基的思想也遭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他的理论在现实中难以实施,尤其是在实现国际无产阶级合作方面。

什么叫“左翼’作家?左翼作家有哪些?

什么叫“左翼’作家?左翼作家有哪些?
第六,左派在历史上是最边缘化的社会力量,最不满足于现状,对于现存社会有关的权力分配不满,并要求通过改革主义和革命来改变社会,而右派则是基本上巩固和能够适应现状的社会力量,他们改变社会的方式是保守的;托马斯·索厄尔(Thomas Sowell)认为,左派主张人的本性和社会是可塑性的,人的本性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右派认为人的本性和社会是不可改造的,是天生的;第七,左派主张经济利益为穷人服务,而右派主张为富人服务,如迈克尔·帕伦蒂(Michael Parenti)就认为现在的媒体市场天生就有利于右派的利益,因为富人有更大的能力支付使用媒体的费用。
尽管左派和右派有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但是要准确区分一个人到底是左派还是右派,这本身就是比较困难的。正像丹尼尔·贝尔所说的那样,那些“认为只要某个人在一个领域内激进,他在其它方面也必然激进;反过来说,某人在一个领域内保守,他在其它方面亦会保守。这种认识在社会学和道德观上都错误判断了不同领域的性质。”
第四,澳大利亚劳工党政治家马克·莱瑟姆(Mark Latham)指出左派和右派的区别在于是要求结果的公平(左派)还是过程的公平(右派),即自认为在经济领域是社会主义者的美国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说的,“不是机会均等,而是结果均等”;
第五,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认为,要激进的变革(左派)还是对变革进行严格的控制(右派);
第二,诺韦尔托·博维奥(Norberto Bobbio)在Left and R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a Political Distinction一书中认为,区分左翼和右翼的根本在于,一个国家认为应该重视平等还是重视自由(特权),前者就是左翼,而后者是右翼;
第三,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干预主义(interventionist)方式还是自由放任的,前者是左翼,而后者是右翼;如诺兰(Nolan)图表就将这作为区别左翼和右翼的标准之一,另一个标准是政府应该是世俗的,独立于宗教或道德信仰之外,这就是左翼,或者是应该政教合一,这就是右翼;

2020年西方左翼思想译介盘点

2020年西方左翼思想译介盘点

2020年西方左翼思想译介盘点□任 来 蓝 江 2020年西方左翼思想译介的著作相比2019年有所减少,但依旧是一个丰收年,国内各大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大量重要的西方左翼思想著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阿多诺的《阿多诺选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哈贝马斯的《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福柯的《对活人的治理》,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朗西埃的《审美无意识》、阿甘本的《散文的理念》、巴塔耶的《爱神之泪》和加塔利的《混沌互渗》。

此外,202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巴迪欧的《论电影》和《追寻消失的真实》,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罗兰·巴尔特的《论拉辛》和朗西埃的《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重庆大学出版社等也都出版了不少的译介成果。

鉴于2020年国内推出的西方左翼思想著作数量较多、内容较广,因此我们将按照作者类型来进行分类盘点,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2020年国内西方左翼思想著作的翻译出版情况。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系列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重要代表人物,同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法兰克福学派的同仁一道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多诺的学生克劳森不无夸张地将阿多诺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天才”。

202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谢永康老师主编的《阿多诺选集》中的《道德哲学的问题》《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最低限度的道德———对受损生活的反思》《黑格尔三论》《认识论元批判———胡塞尔与现象学的二律背反研究》6本书,其中《道德哲学的问题》《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均为再版,在再版时有少许修订。

《道德哲学的问题》根据阿多诺在1963年5月到7月的讲课稿整理而成,在当时就取得了巨大反响。

阿多诺结合自身的体会,围绕着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评说,在书中对整61盘 点个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道德哲学予以理论反思。

阿多诺反对用伦理学概念代替道德哲学的概念,主张坚持使用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概念。

朗西埃艺术体制理论研究

朗西埃艺术体制理论研究

朗西埃艺术体制理论研究中文摘要作为法国激进左翼理论家,朗西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美学方面,朗西埃重新思考了美学的概念,从而将政治与美学相互打通,致力于恢复艺术和美学的政治潜能。

本文以朗西埃的艺术体制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对当今艺术和美学研究问题的回应,探究其政治—美学思想。

通过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以及福柯知识考古学方法的借鉴,朗西埃逐渐建立起“可感性分配”思想和艺术体制理论。

他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考模式忽略了艺术和美学的政治潜能,通过艺术体制理论将美学与政治联系起来,以回应当今“政治的终结”以及“美学的终结”的话语。

在可感性分配的基础上,朗西埃提出了艺术体制并对其进行分类。

艺术体制理论是对如何识别艺术的研究,在西方传统中有三种艺术识别体制:影像的伦理体制、艺术的再现体制和艺术的美学体制。

朗西埃将美学作为一种艺术识别体制,而且只有在艺术的美学体制中,艺术才能扰乱既有的可感性分配,从而拥有政治解放潜能。

朗西埃将可感性分配思想和艺术体制理论具体应用到文学和图像问题中,进一步完善其美学思想。

在对利奥塔崇高美学和伯瑞奥德关系艺术的批判中,朗西埃分析了当代美学和政治的伦理转向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艺术和美学走向了共识,是对等级性秩序的肯定。

由此朗西埃重申歧感,以继续艺术和美学的政治解放能力。

关键词:朗西埃;可感性分配;艺术体制;美学;歧感On the Artistic Regimes of Jacques RancièreAbstractAs a French radical left theorist,Jacques Rancière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He rethinks the notion of Aesthetics to get through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which is devoting to recovering the political potential of arts and aesthetics.This thesis regards the the artistic regimes of Jacques Rancière a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and explores his thoughts of politics-aesthetics by analyzing his responses to the contemporary problems of arts and aesthetics.Jacques Rancière is gradually formed his thought of“the distribution of sensible”and the artistic regimes by criticizing the theory of ideology of Althusser and referencing Foucault's archeology.He contends that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neglects the political potential of arts and Aesthetics. He responses to the discourses about“the end of politics”and“the end of aesthetics”by artistic regimes which connecting aesthetics with politics.Rancière proposes artistic regimes and classifies them on the basis of“the distribution of sensible”.The theory of the artistic regimes is a study on how to recognize arts.There are three regimes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the ethical regime of images”,“the representative regime of the arts”and“the aesthetic regime of the arts”.Rancière regards aesthetics as a regime about how to recognize arts.Only in the aesthetic regime of arts that arts can own the potentials of political emancipation by disturb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nsible.Rancière applies the idea of“the distribution of sensible”and the artistic regimes to the problems of literature and images for further improving his aesthetics theory.Rancière analyzes what dose“ethic”mean according to the critique of Lyotard’s sublime aesthetics and Bourrioud’s Relational Art.It means arts and aesthetics turn to consensus which is affirming hierarchical order.He reaffirms “dissensus”in order to continue the potentials of political emancipation of arts and aesthetics.Key words:Rancière;the distribution of sensible;Artistic Regimes;Aesthetic;dissensus目录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Ⅱ)导论 (1)一、问题的提出 (1)二、研究综述 (3)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4)第一章朗西埃美学思想的形成 (15)第一节朗西埃美学思想溯源 (15)一、朗西埃的思想历程 (15)二、朗西埃美学思想的理论背景 (18)第二节政治的美学和美学的政治 (19)一、政治的美学 (20)二、美学的政治 (22)第二章艺术体制的提出与分类 (24)第一节艺术体制的提出 (24)一、可感性的分配 (24)二、艺术体制 (26)第二节艺术体制的分类 (28)一、影像的伦理体制 (28)二、艺术的再现体制 (29)三、艺术的美学体制 (31)第三章艺术体制的具体实践应用 (34)第一节文学 (34)一、书写艺术与文学性 (34)二、文学的政治 (36)第二节图像 (39)一、艺术的图像 (39)二、图像与文字 (41)第四章歧感:政治与美学 (44)第一节美学的伦理转向 (44)一、崇高美学与不可再现物 (44)二、关系艺术 (47)三、伦理转向意味着什么 (49)第二节歧感 (50)一、异托邦 (51)二、批判艺术的矛盾 (53)三、美学共同体 (55)结语 (57)参考文献 (60)附录一人名索引 (66)附录二概念索引 (68)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9)后记 (70)导论一、问题的提出雅克·朗西埃是当今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左翼理论家之一,其理论思想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平等的诉求,其理论跨越哲学、政治和美学等多个领域,在当代语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不可忽视的声音。

现代派作家施蛰存的左翼倾向——兼谈与鲁迅、冯雪峰的交往

现代派作家施蛰存的左翼倾向——兼谈与鲁迅、冯雪峰的交往

现代派作家施蛰存的左翼倾向——兼谈与鲁迅、冯雪峰的交往杨迎平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代表作家。

并没有参加左联,但施蛰存从一开始就有着左翼倾向,并与鲁迅、冯雪峰多次合作与交往,特别是当“普罗文学运动的巨潮震撼了中国文坛”①的时候,施蛰存在受了左翼作家的批评之后转变了。

当然,这个转变是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外因是左翼潮流的影响,使他不得不转变,内因是他对革命的同情。

他所标举的立场是,在“政治上左翼,文艺上自由主义”。

②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施蛰存在编辑杂志和翻译作品时就有着明显的左翼倾向,而且这种左翼倾向逐渐成为他的自觉行为。

一施蛰存初步文坛的左翼倾向“五卅”运动后,全国人民革命运动迅速推向高潮。

1925年7月,在共产党支持下,国民党左派在广州正式成立国民政府。

1926年10月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一次武装起义。

当时的革命形势鼓舞着青年人,由戴望舒联系,与施蛰存、杜衡这“文坛三剑客”一起加入了共青团。

此时,他们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非常兴奋。

他们常到白莱尼蒙马浪路一幢里弄民房中去开会,并接受散发传单的任务。

在辣斐德路(复兴中路)、马斯南路(思南路)、吕班路(重庆南路)一带,他们三人在晚上八九点钟一起去散步,一个人走在前,留神前面有没有巡捕走来,一个人走在后面,提防后面有人跟踪,走在中间的便从口袋里抽出预先折小的传单,塞入每家大门口上的信箱里,或门缝里。

有时到小店里去买一盒火柴,一包纸烟,也随手塞一张传单在柜台底下。

施蛰存他们因此而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

施蛰存于1926年除夕回松江,打算在家过了新年,再回上海。

谁知时局急转直下,沪杭铁路交通中断。

待到铁路交通恢复,施蛰存来到上海,才知道戴望舒和杜衡曾被逮捕,在嵩山路巡捕房关了两天,几乎引渡到龙华,被军阀枪毙。

如果当时施蛰存没回松江,也不能幸免。

他们三人于是离开上海,施蛰存回到松江,在松江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

在松江,施蛰存认识了同事洪野,洪野本来是一个象征派画家,后来变成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

批评的解剖——读佩里·安德森《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

批评的解剖——读佩里·安德森《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

史 和社会 学教授 ,曾被 同为英 国马克思 主义文化批 评 家的泰勒 ・ 伊格 尔顿誉 为“ 不列颠最杰 出的马克思 主义知识观点 独到 , 著述颇丰 ,主要代表作有 《 西 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 、
特征在其身上得 到了绝佳呈 现。在《 思想 的谱 系 : 西
第2 9 卷 第1 期
V0 1 . 2 9 No . 1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L a n g f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进入 了佩里 ・ 安德森 的研究视野 , 显示 出他较 为扎 实
的理论功底和宽厚 的思想基 础。正如安德森本人 在
前言 中所 说 : “ 本 书所关 注 的这些 思想 家和 作家们 ,
分属于政 治领域 中的左 、 中、 右三派 , 虽然 一直 以来
这些派别之间 的定位 和边界 比较模 糊 ,但 他们显然 仍坚 守着各 自的阵地 。” …
部力作 ,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 学院袁银传
教授和 中共 中央 编译局 曹荣湘研 究员共 同翻译 , 近
期 由社 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出版 ,在诸多社会 领域产 生了重要影 响。 佩里 ・ 安德森是享誉 当今世界 的著名
文化批评 家 , 曾供职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担任历
作 为当代英 国一流的左翼思想家 , 佩里 ・ 安德森 继 承了西方公 共知识分子的优 良传统 ,以一个 左翼 斗士 的身份介入各种社会矛盾中。同时 , 他具有非常 鲜 明的终极关 怀意识 , 立场坚定 , 不受各种 外在的政 治体制 因素的制约 ,西方社 会有机知识分 子的性格

当代西方思潮的“左估右判”

当代西方思潮的“左估右判”

2014.10学教育4博士论坛当代西方思潮的“左估右判”任毅(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安德森著作《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出版后好评如潮,译著从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对当代西方“右翼”和“左翼”思潮的十余位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评析。

著译互参,左翼批判,犀利坦诚,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思潮;著译互参;左翼锋芒一佩里·安德森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当代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领军人物,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40年来他一直是世界左翼核心刊物《新左翼评论》的责任编辑和主编。

他的研究遍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学等领域,尤其擅长欧洲工人运动史、社会形态史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及文化研究,研究兼有史论和政论色彩,表现出强烈的左翼批判精神及人道关怀,反映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现实实践与历史的最新探索,他的学术成就在欧洲“新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思潮研究中占有突出地位。

安德森著述丰赡,《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后现代的起源》《西欧左派图谱》《交锋地带》《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等,思想激进,言辞激越,理论犀利,切近现实,令无数西方学人折服。

当代文化批评家泰勒·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称他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1]2007年,安德森推出了一部专著《Spectrum:From Right to Left in the World ofIdeas》(《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该书一经问世即赢得学界高度评价。

《共和》杂志认为“佩里·安德森仍然不失为激动人心的典范”,《泰晤士文学增刊》称赞这本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政治、历史和哲学论集”,《大西洋月刊》评论它为“当下知识界最渊博、思想最深刻的评论家的力作”。

第2课:几位有特色的左翼作家详解

第2课:几位有特色的左翼作家详解

受损害的角色,处在任人支配的奴隶 地位,丈夫有权出租而地主一家则将 其视作传宗接代的工具。春宝娘对自 身命运、遭际默默承受,偶有所动, 无法表述、无处申诉,是受苦受难的 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电影《为奴隶的母亲》海报
叶紫(1912-1939)
原名余鹤林,湖南益阳人。父亲、
姐姐均为共产党员,“四· 一二”政变 后均遇害,他只身逃出。到上海后, 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得到鲁迅帮助, 短篇小说集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25年“五卅”之后,他很快写出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 以少年汪中的经历,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斗争; 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过后不久,他完成了小说《短裤 党》,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 “大革命”失败后,他又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 迅速反映了知识青年分化的事实,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
《星》揭示出“五四”启蒙思想以及大革命的社会革命思想
根本没有为农民所接受的事实。主人公梅春姐从一个饱受
摧残的普通青年妇女,成为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和中坚力
量,但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革命军队的支撑下实现的,当地 民众并没有自觉的革命思想,所以形势一有改变,梅春姐 又从欢快但也肤浅的革命狂欢中跌入悲惨如故的生活。
换》、《复兴》)1932年重版,瞿秋白等人为之作序,批评了
小说表现出来的“革命浪漫蒂克”倾向,即作者缺乏实际的革命
经验,在作品中有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表现为一种激进心理 和狂热情绪。
柔石(1902-1931)
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1928 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后 发起、组织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 “左联”,担任执行委员。1931年
《二月》描绘了一个倪焕之式的人物萧涧秋,大体反映了“从文 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转换时期的知识(文学)青年的精神状况与 思想动态。萧涧秋经历过“五四”落潮后的漂泊,来到世外桃源的 芙蓉镇,寻求一种安静的生活。芙蓉镇死气沉沉,偶尔有些“茶 杯里的风波”。陶慕侃的人才教育主义、 方谋的三民主义、钱正兴的资本主义等 主张,表明小镇所受的外面世界的影响, 而萧涧秋与陶岚的恋爱以及对文嫂一家 的同情和关爱,不过搅起了流言蜚语, 他在这里遭受中伤、倾轧之后,再度出 走。这种生活、精神的双重漂流,是当 时知识青年较为普遍的状态。

从神圣人概念透视阿甘本生命政治思想

从神圣人概念透视阿甘本生命政治思想

摘要“神圣人”概念取自于古罗马法典,是一种被“神法”和“人间法”双重排除的边缘性存在。

当代欧洲激进左翼思想家阿甘本将其赋予崭新的政治哲学内涵,使它成为其生命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

阿甘本的“神圣人”概念继承自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福柯在这个理论中探讨了作为个体的人究竟以何种方式融入到“国家”这个社会群体中的,或者说“国家”是怎样实现对其中个体的“规训”的。

不过,阿甘本反对福柯关于“生命政治”的诞生学说,他并不认同福柯所认为的生命政治是伴随着现代性而诞生的,而将其看作是原本就镶嵌于人类群里内部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权力统治术。

在阿甘本看来,“生命政治”最典型、最极端的展示场所就是在阿伦特所探讨的二十世纪大型极权主义国家,这正是福柯所忽视的向度。

在这个意义上,阿甘本将福柯和阿伦特做出一个连结,他将福柯的生命政治放置于阿伦特的集权国家中。

在阿甘本看来,自从“赤裸生命”变成“政治性生命”,或者说福柯意义上的“生命政治”诞生之日起,存在于看似正常化规训社会中政治性生命就已经具有了被推入“集中营”的潜在可能。

通过对极权主义国家的分析,阿甘本进一步揭示出现代生命政治的结构性内因,即法律与主权的悖论。

主权运用权力制定法律,而法律反过来给予主权至高无上权力的合法保护,这种内部逻辑将人类共同体纳入一种至高暴力的统摄之下,现代国家中对于区分赤裸生命与公民的界限在不断地扩张和移动,一旦个体被主权权力所抛弃,就将沦为“神圣人”或者说当代的难民,从而失去其为人之权利。

在阿甘本看来,在这种暴力统摄下,无法找到突破其自身的途径,只能期待一种外部力量的到来。

阿甘本通过对“弥赛亚”,即一种即将到来共同体的描述,表达了其对当下生命政治的批判。

在他所描述的这种终极人类共同体中,人将拥有一种“如其所是”的权利,人类将形成一个“无区分”的联合体,共享平等的权利,对于个体而言,更深层的质变便是一种个体潜在性能力的发挥。

然而这种外部到来的力量在阿甘本以及激进左翼思想家看来都是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我们只可能探讨其发生的条件,却无法预测其发生。

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对于初中历史教育的借鉴——教案探讨

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对于初中历史教育的借鉴——教案探讨

新时代的中国,与全球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新冠”疫情,互帮互助,共同应对。

毛泽东曾经说过,真理只有一个,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发现它。

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正是对于实践的真理探索所产生的结果。

对于初中历史教育的借鉴与探讨,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

一、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工人阶级却仍处于劳动条件恶劣、工资低廉、失去了独立生产的情况下生活着。

当时的工人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却困惑于如何行动,马克思、恩格斯等一批左翼思想家,就开始研究工人阶级的现状,并通过探讨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些思想家综合运用了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和哲学等学科,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到社会现象的研究中,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在欧洲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逐渐兴起。

1904年,由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主要成员在俄罗斯建立起了“社会民主工党”,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枝独秀。

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渐成为了全球左翼思想的主导,这就是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世界马克思主义对初中历史教育的借鉴与探讨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历史实例和现实案例的分析、比较与比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

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让他们亲切体会到工人阶级的条件和待遇。

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启发学生的思辨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思辨精神。

萨特

萨特

1931-1939年间,在勒阿弗尔、巴黎等地中学任哲学教师 1933.9-1934.9:官费留学生去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攻读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 尔的存在哲学 1939年二战爆发,应征入伍 1940年6月:被德军俘虏,关押在战俘集中营,研读海德格尔的著作 1941年3月:被释放回国,参加知识分子抵抗运动 。
他人即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出自于存在主义哲学巨擘萨特的笔下。 萨特之所以产生这一 认识,源自于他做了德军的战俘,在一个俘虏营,“也可以说是在一个沙丁鱼罐头里度过 两个月之久” 。 这段经历和其间的复杂感受,促使萨特对“他人”进行思考,后来形成 了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中的第三卷“为他”。为了使自己的哲学论述形象化,萨 特又写作了独幕剧《禁闭》,让三个主人公之一的加尔森说出这句名言:“地狱就是他 人!”。他人即地狱,萨特经过一番努力挣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疯狂热爱自由的人, 最后也发现世上没有绝对自由,只能大家都好了,我才能好。光是我个人好,还是不自由。 你宽宏大量了,可是对方是小民裹脚,你要付出大量精力去满足他的贪婪成性。所以宽宏 的人只能碰到同样宽宏的人,才能讲平等。否则平等是无稽之谈。独立的人应该碰到同样 独立的人,依赖的人碰到依赖的人,这才是平等。互补的人其实很可怕,容易拧巴,因为 很有可能对方给你的,正好不是你想要的。这是互补的反面。即使互补成功,对方给你的 正好是你想要的,也很可怕。因为当对方拿走你想要的那部分,你由于依赖惯了,没有了, 你就崩溃了。如果真的是他人就是地狱,如果这样想,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自己就是他人 的地狱。因自己这样理解周围的时候,周围也在以同样的标准评判着自己本身。如果换一 角度,他人也同样是天堂。人性中有很多黑暗的方面,这我们不得不承认,但我们生于其 中,是没有办法躲开的,我们总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独自生存。那怎么办呢,说教的方法有 很多,但真正到了现实中总不是那么有用。我想不太可能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一劳永逸 的办法,书上有,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有人问禅师,我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好,我该怎么 办?禅师没有回答,点了一根蜡烛,蜡烛把周围都照亮了,唯独放蜡烛的地方黑着。禅师 说,这根蜡烛,就是我们的心——原来那黑着的,是我们自己。那人又问:那如何能让自 己亮起来呢?禅师又点起一根蜡烛,前一根蜡烛立刻被照得透亮。那人立时悟了:要想驱 赶内心的黑暗,我们得借助来自他人的光亮,而为了得到他人的光亮,我们也要点燃自己 的蜡烛——没有这光,他人是地狱,有了这光,他人是天堂。他人是地狱,自己亦是地狱; 自己是天堂,他人也是天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左翼思想家:中国是脱贫的正面例子2012-06-04社会观察全球最大问题:政治落后于经济全球化——张维为、陈平专访世界左翼思想家霍布斯鲍姆思想者简介: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95岁,现居伦敦,是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曾在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全盛之时,与希尔等人创办著名的新左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

主要著作有《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等。

2010年,霍布斯鲍姆的新书《怎样改变世界: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故事》在西方同样引起不小反响。

霍氏历史研究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广至拉丁美洲。

除专业领域外,霍氏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历史学、社会学理论,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

他在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顶尖。

1936年加入共产党后,无论历史如何变迁,霍布斯鲍姆始终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

2012年4月,春秋研究院研究员张维为、陈平在霍布斯鲍姆的住所对其进行了访问,以下是对谈的详细内容。

中国与西方有不同的历史演变张维为:您写过那么多历史变迁,但很少写中国的事情,为什么呢?霍布斯鲍姆:因为与那些熟悉中国的人相比,我没有那个能力。

要了解一个国家,还得去学习该国的语言,我觉得有点儿难。

只能依靠二手文献——现在这样的书很多,但我觉得这还不够。

你们觉得谁是西方世界研究中国最优秀的学者?陈平:我以前觉得是黄宗智。

但他的观点与王国斌、《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的作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不同。

这就引申出我的一个问题:我们把历史看作是各条线索相互竞争的自然经验,例如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哈耶克、熊彼特等。

就您来看,谁的观点更与历史相符呢,包括描述工业革命的起源、大国崛起?霍布斯鲍姆:首先,你必须对马克思有所修正,例如“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一直富有争议。

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和其他人——包括熊彼特——提出了相同的问题。

我觉得不存在一种直接的、包罗万象的唯物主义历史解释。

你对围绕着《大分流》一书的辩论怎么看?陈平: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你可以找到推动西方历史发展的驱动力,问题只是在于,你觉得哪种历史推动力更为优先,有人觉得是自然资源,有人觉得是科学技术,有人觉得是战争,有人觉得是政治制度,还有人觉得是内在的生产力、农业水平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是一种连锁反应,每一段时期有其特定的历史推动力。

您怎么看?霍布斯鲍姆:基本上,西方世界与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演变过程。

简单地说,在大部分地区,从中国沿海至伊朗地区,就我所读到大部分国家的历史,基本的政治单位一直是帝国,即使最薄弱的帝国——例如,波斯帝国——无论经历多少兴衰,它的大的架构一直在那里。

而现在地中海和欧洲地区,至少在地中海北部,罗马帝国以后就再也没有帝国了。

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背景。

甚至当时连建造帝国的想法都没有。

罗马帝国似乎是个特例。

你可以说,东方帝国能够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犯,将其同化,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这个能力。

但我不觉得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

我也不同意说中国现在处于和别国相同的发展阶段。

中国有其自己的发展路径、经济增长模式、生产力,中国的农业生产力高得惊人。

这些方面都有巨大差异。

我觉得很难用西方的那些从理念出发说一切都是从罗马法之类的概念开始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在大约明朝初期的时候,西方——欧洲的部分地区——开始领先?毫无疑问,在那之前,西方并未领先。

比方说,15世纪左右,这些国家(指西方——译者注)的政治架构并无优势,却突然暴富了!从那时起,西方就获得了无可比拟的发展活力和扩张力。

欧洲崛起之初,欧洲人不过是一帮残暴的战士。

严格说来,那种残暴性不能算是文明优越的表现。

陈平:让我疑惑不解的是,他们寻求扩展的动力是什么。

因为一般来说,总是穷人才会有更强烈的迁徙动机,富人总是更安于现状。

印度是被苏格兰人侵占的。

我曾经问过一位学者,为什么印度人的英语口音那么奇怪,他解释说这是因为受苏格兰人的影响。

于是我就想,是不是因为苏格兰人想摆脱贫困,于是到印度去淘金?霍布斯鲍姆:你说得对。

苏格兰非常穷,但与英格兰的联合为苏格兰人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就业体系。

他们意识到自己还不够强大,苏格兰人曾经在17世纪末试图创造一个帝国,但失败了。

所以,他们想尽办法要找工作。

帝国对于苏格兰人非常重要。

但总的来说,苏格兰当时确实是穷国。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张维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汇合成“混合型经济”;中国的德性政治,西方的自由民主、一人一票制,两者的政治治理方式是不是也在逐渐相汇?霍布斯鲍姆:不。

经济上当然总是混合型经济。

陈平:有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是一种试验,一场悲剧?您的看法是什么?霍布斯鲍姆:苏联试图消灭市场。

而这是一个错误。

那不是马克思的错,是从列宁开始的。

当然,苏联也有其成就,例如,把俄国变成了一个强国,虽然代价极大,但毕竟成为了世界强国。

现在已经不可能有100%市场化的资本主义。

你去看大英帝国,许多苏格兰家庭有十几个孩子,在18世纪,扩张至孟加拉、中美洲、西印度等地,你可以说他们有发家致富的才能,但基本上都是靠关系,当时大量的人心里都在想“谁能帮我在东印度公司找份工作”。

随便翻一下当时的私人通信,都是什么“您能否帮我给某某部长写封信……”之类的言辞。

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巅峰时期也需要某种政治背景来支撑它,典型的例子是德国。

德国从来没有实行过真正的市场经济。

所以,有两种社会主义,一种是作为宣传的社会主义,任何经济体都需要——而且也应当需要,因为任何经济增长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改善该地区人民的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是一个奋斗的目标,而不是现行机制;另一种是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包括中国,它不是事先规划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生长”(grow up)出来的。

一战结束后,欧洲有过争论,要不要把某些行业国有化,社会主义者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只有实际碰到问题,我们才会思考它、寻找解决办法。

那个时候,德国的战时经济就跳出来说:我们在实践的时候你们这帮家伙甚至都还没想过这问题。

20世纪有许多计划性的战争经济(planned war economy),这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有其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又有其缺点,产生不了自发的经济活力,你计划要做这个,然后调动资源把它成功完成,然后,你再计划另一个项目……诸如此类。

张维为:中国模式就是想结合两者的优点,既发挥国家能力的优势,又调动市场的活力。

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严厉的改革,所以,非常有竞争力。

你必须把国企也放到竞争的环境里面,这样,即使遇到了经济危机,我们还有国企的支持,而西方国家只能靠提高税收来弥补。

陈平:假定有两种政策,一种是命令经济,一种是自由经济。

像希腊、英国这样的岛国,似乎更倾向于自由经济,因为海洋上的竞争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像法国、德国这样的大陆国家,则更倾向于有计划的命令经济,您赞同这种看法吗?霍布斯鲍姆:相对来说,小型的岛国可能的确更倾向于自由经济模式,例如新加坡。

就我所知,中国和印度都没有出现自发性的海洋贸易经济。

陈平:如果有外国的竞争者,本国就会封闭起来;如果没有同重量级的竞争者,那这个国家就会统治海洋贸易。

霍布斯鲍姆:英国变成自由贸易国家是19世纪的事情,在那之前还没有实行自由贸易。

美国也是如此,一旦他们觉得自由贸易对自己有利,(就开始实行了)。

但你也可以说,海洋强国也可能不支持自由贸易。

英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在19世纪制造了当时数量极为可观的工业品,同时,它又承担了全球贸易市场的角色,是当时茶叶等商品的主要贸易商。

陈平:“比较优势”与“规模优势”,您觉得对于全球经济扩张来说哪一个更为重要?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前者更重要,而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则说规模优势更重要。

霍布斯鲍姆:19世纪的英国,其主要利润来源不是工业、制造业,而是商业和金融。

英国接替了荷兰的金融霸主地位。

纳森·梅尔·罗斯柴尔德(Nathan Mayer Rothschild,犹太金融家——译者注)把他的银行搬到伦敦后,他说:“这里将是世界金融的中心!”后来的历史也的确如他所说。

如果你们国家的体系腐化了,会怎么做?历史地看世界各国的腐败及其治理张维为:我对“腐败”的定义不太一样。

你得把中国拿来与其相当的国家做比较,例如,另一个人口15亿的国家。

用“透明国际”的指数来看,中国比印度、巴西、俄国、巴基斯坦、乌克兰等国家都要好。

更何况,中国有那么多情况各异的地区,比如上海可以与意大利相当。

霍布斯鲍姆:1830、1840年代的英国也很腐败。

不是说违法的腐败,而是说你要做任何事情,都要花钱买通政府。

从1832年到1860年,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委员会、举行资格考试等办法选拔公务员,打击裙带关系,实行严格的政治治理。

二战结束后,1945年左右,工党的官员会因为拿了两瓶威士忌——甚至还没打开来喝——而丢掉官职。

也就是说,治理腐败是可行的。

但我们有其原因,我们的国家相对较小,统治国家的精英层就那么些人,第一届工党政府,最高一级的公务员阶层被称为“顶层”(the top division),只有大概1500人,选起来不麻烦。

其他国家也有治理腐败的成功案例。

但话说回来,19世纪的英国议员都是不领薪俸的,全部都是贵族或有钱人的后代。

张维为:根据我自己的研究,中国的贫富差距没有媒体所说的那么大。

以往的数据只考虑收入,而没有把土地、社会隐形福利的因素纳入进去。

中国农民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土地,在重庆,你可以卖土地使用权来获得收益。

霍布斯鲍姆:对,我也同意基尼系数不一定能真实反映贫富差距的状况。

中国是一个(解决贫困问题的)正面例子,工业化发展迅速,成就非常大。

全世界最重大的问题陈平: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您觉得未来人们要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什么?霍布斯鲍姆:全球化的发展进度很快,除了一两个领域,其中一个领域就是政治。

因此,那些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的问题就找不到有效的决策者来解决。

如果有五六个大国形成共识,是能做一些事情的,但实际上目前无法形成共识。

(这是)全世界最重大的问题。

我在上海还没发生大变化的时候去过,所以,我可以想象这个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景象。

当时有中国人告诉我,他们想与外国人对话,因为他们没有改革的经验,所以需要向外界学习、引进好的做法。

陈平:您觉的历史是在逐渐汇流、还是逐渐分叉?霍布斯鲍姆:我觉得不是在往一个终极目的汇流;即使有这么一个终极目的,我们也无法知道。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汇流,比如全球化,比如我们在这里使用英语共同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