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中审丑的价值

合集下载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 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毕士奎一生活中的丑,是指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丑的客体对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①艺术中的丑是现实生活中丑的反映形态,它是作家艺术家遵循艺术的一般规律创造出来的、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

属于“第二自然”的范畴。

对于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已早为人们所熟知,这里无需赘言了。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生活中的丑是客观自在的,本身并不能进入主体的审美领域,更不可能让主体产生美感享受。

而艺术中的丑则恰好相反。

因而,主体在对丑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活动中必须明确加以区分,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美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主体只能在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直观中感受到美,这时,也才具有正面的审美价值。

而生活中的丑正与之相反,它是否定并歪曲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

它的存在,妨害和阻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

如:凶杀的现场、腐烂的污物、恶心的噪声,这些生活中极端丑的客体对象,人们避之犹恐不及,当然不会津津有味地欣赏它、品味它,它只会引起主体的情感上的极端憎恨、蔑视,使人感到“不安”与“痛感”,②诚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生活中的“丑是使人发生不快感的”,“美是使人发生快感的。

”③然而,尽管生活丑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审美领域。

但是,它却能够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反映与表现的对象,从而间接地进入审美领域。

原因何在呢?首先,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

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与评价,借助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丑,艺术家通过观察、分析,能够将其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深刻地认识并揭示出来,并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

浅谈丑的艺术价值

浅谈丑的艺术价值

浅谈“丑"的艺术价值摘要:美是和谐,丑是不和谐,它们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方面。

本文通过丑在中西方的理论发展和绘画体现,及其在今天绘画中的意义,归结出丑的价值:丑可显真,丑可启善,丑可衬美,最重要的是丑通过批判使审美主体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觉朝着美上升。

关键词:丑;美;艺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出的一切并非都是美的。

有美就有丑,作为美的对立面。

丑一直以来都是在衬托、突出和彰显美的过程中.确证着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丑与美如影随形,在美出现的地方就会见到丑的身影,它变化着形象变化着角色.自始至终出现在人类的审美视野中,还伴随着美并与美共同演奏着人问欢乐与痛苦的二重奏。

但由于人类爱美恶丑的价值取向和丑自身发展的复杂历程的影响.丑一直是人们否定鄙弃和挞伐的对象,遇之如洪水猛兽。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情感表达的需要.丑逐渐从美的背后走出来为人们所重视,并首先在西方形成理论,在今天又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艺术创作.那丑究竟是什么?它在传统艺术中又处在了一个什么位置上。

具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下面我们从中、西两方面谈一下“丑”。

一、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丑”与西方相比。

中国人较早领悟到美丑共存的辩证关系。

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对美和丑的独特看法。

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中。

形成了不尚哲学思辨而重视社会伦理感情的哲学基调。

与此相联系。

中国美学重视的不是实体和对象,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与冲突,因而中国美学的最高目标仍然是伦理性的善.对于美却不甚在乎。

对于丑也就较能容忍,尤其是遒家思想中,“得精神于陋形之里~齐美丑”等观点,决定了丑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命运。

发源于庄子的中国丑学思想源远流长,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美与丑交相辉映。

(一)中国古代“丑”的理论源流“丑”起初并非美学范畴,只作为普通名词使用。

先口李娟赵芳秦典籍中多将“丑”作“魂”。

许慎<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魄,可恶也,从鬼,酉声。

现代西方艺术审丑的意义

现代西方艺术审丑的意义
【 关键 词 ] 现 代 西 方 艺 术 ; 审 丑 ; 意 义 时 分 类 号 ]B8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10 —62 (0 2 30 4 —5 图 3 文 文 0 92 9 2 0 )0 —0 30
尽 管 现 代 艺 术 的 出现 已有 ~ 个世 纪 , 管乔 伊 尽

现 象 ,我 们 发现 ,现代 艺术 紧 紧 围绕 以下 问题 展 开 追 索 :如 果 我 将 一 切 都抛 弃 ,我 是 什 么 ? 于 是现 代
艺术 处 在 一 个尴 尬 的局 面 :我 将 一 切 都抛 弃 ,还 有 我 在 ,所 有 ~ 切依 然 故 我 。如 果一 切 都被 抛 弃 ,我 即 ~切 ,谁 来 抛弃 ?抛 弃 与不 抛 弃 又有 什 么 区别 ? 面 对 两难 的抉 择 ,面对 时代 的 迷茫 ,面 对 人 心 的张 皇 , 罗丹 发 出 了这 样 的感 慨 :“ 学也 带来 了许 多 科
斯 、卡 夫 卡 、毕加 索 、杜 尚等人 的名 字 几 近 家 喻户 晓 ,但 是 ,面对 潮 流 迭 起 、反 叛 时 生 的 以审 丑 为主
此 ,现 代 艺 术 不 是要 变 得 离 奇 古怪 ,而 是 它 只能 不 同 寻 常 。针 对 现 代 艺 术 ,丹 尼 尔 ・ 贝尔 说得 无 奈 却 深 刻 :“ 们 发 现 新 的 美 学存 在 于 残 损 的 躯干 、 断 人 离 的手 臂 , 原 始 人 的微 笑 和 被 方 框 切 割 的 形 象 之 中 ,而 不 在 界 限 明确 的 整 体 中 。 而 且 有 关 艺 术类 型 和 界 限 的概 念 , 以及 不 同类 型 应 有 不 同表 现 原 则 的概 念 ,均在 风 格 的 融 合 与竞 争 中被 放 弃 了 。可 以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摘要:现在我们广泛的对于“丑”的定义,往往将它作为美的对立面。

不仅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此,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也是这样的。

但现在我们观赏一些艺术作品中不但出现令人视觉不适的元素,借以衬托主体的优美,较为极端的作品也将这种“不适”作为表现的主题。

本文将与大家讨论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美”是否为作品的唯一表达形式,“丑”的存在及其内在与价值。

关键词:丑学;美学;艺术;审美价值;一、丑与美丑陋的生活现象如何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带给人以美感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跳脱出当时讨论的范围。

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伴随着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赋予了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

伴随着这股审美潮流,丑学便如此诞生了。

当我们大众在谈论到“丑”的存在价值时,仍脱离不了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观点,简而言之“丑”即为“美”的对立面;而从哲学的视角看,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传达了由西方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化,才有了新兴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体现。

至此我们对于“丑”和“美”两者的界定处于两难的境地,其一要强调其在美学中的存在意义,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其二又要揭示其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丑学仍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对于“丑”的存在价值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有不少人认为:“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大众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艺术不等同于美;二是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借以传达的背后形象的文化价值并不等同。

二、丑的形成及展开纵观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艺术早期从大众劳动中被分离出来。

在艺术的朴素理解中,历史的推进与人们使用工具并将其从粗糙打磨到光滑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从实用到后期产生艺术审美转变也伴随着这样的打磨。

关于审丑

关于审丑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实践美学的观点看,它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

丑对人而言就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在情感上使人厌恶、鄙弃、反感、痛苦;它是形式上的不和谐、失比例、不匀称、无秩序。

丑是美的反面和对立面,是美的错位:如果说美是善的形象显现,那么丑就是恶的形象显现。

丑在众多的美学范畴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丑的观念随着美学发展而发展、变化,到今天,丑的演化轨迹大致经历了一条遭受排斥、做美的陪衬直到取代美而占据审美中心地位这样一个过程。

19世纪以后,随着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全面崛起,随着理性主义终于让位于非理性主义,美的本体论时代宣告结束,西方美学标举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终于遭到了来自丑的严峻挑战。

美的艺术所带给人的瞬间诗意不足以弥合人与世界、个人与社会的巨大裂痕。

相反,被传统美学所鄙弃的丑才能表现现代人难以言状的心灵感受,揭示人们极度异化的真实处境。

尤其是在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已经由古典和谐、近代崇高而进入现代丑美学丑艺术阶段,审丑已经毫不谦让地代替审美而成为了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美学风格。

因此,对丑这一美学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另一方面,后现代文化语境对传统美学理论和研究范式的解构也促使我们对自己所持的美学和哲学观念进行反思。

西方美学史上对丑的探讨,根据其所依据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三个时期,即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中世纪至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为前期,其美学观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本体论或神学本体论;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其后的新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直至19世纪中期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时期为中期,其哲学基础经历了由自然本体论向近代理性本体论的转向;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之后至今为后期,其哲学基础进入了现代人类学本体论阶段。

这一分期方式,与西方美学的整体发展状况相一致。

滥觞于19世纪末并繁荣于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以丑为其审美核心,可以说是一种丑的艺术。

审丑——美学评价的逆向思维

审丑——美学评价的逆向思维

审丑——美学评价的逆向思维作者:王伯男来源:《社会科学》2012年第01期摘要: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古典时代,丑被看成是对美的否定,是美学对现实的逆向评价。

“未经理想化的丑”,不能在艺术或审美领域里“单独存在”。

当人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思考人生时,对美学领域里出现的问题进行逆向思维,从“审丑”的价值与意义上来审视文学、戏剧,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现象时,其在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独特之处,便一一显现出来。

真正的艺术“审丑”,是深层次地发掘貌似“丑陋”或“丑恶”现象背后的内在缘由,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是刨开“坏种们的祖坟”,让观众们对之发出会心的微笑。

关键词:文学;戏剧;电影;审丑;畸形人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时代发展与美丑交替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古典时代,丑被看成是对美的否定,是美学对现实的逆向评价,“未经理想化的丑”,不能在艺术或审美领域里“单独存在①。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感性学观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由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的科学认识论与传统宇宙观之间的尖锐冲突,进一步加剧了西方知识阶层的信仰危机。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尖锐矛盾,使整个西方世界在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各种非理性的学说在整个西方风靡一时,一批艺术家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虚无主义、反传统、反理性、反审美和无政府主义的倾向,这种认识论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十分自然地导致了知识阶层和艺术家群体对资产阶级传统观念和各种僵死的教条所产生的极大的怀疑和动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了一种严厉的批判态度,对传统的审美对象、审美格式生发出自然的反叛与抵触情绪。

在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之前,尽管那时的艺术也包含着丑的因素,但在具体表现上,却是以表现和揭示美为主,并且是要化丑为美的。

这样的艺术,可以说是美的艺术。

而自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之后,艺术的美丑之间的关系就为之一变,此时的艺术就不再以美为主,而是以丑为主了,艺术家也不再追求化丑为美,相反,在艺术表现生活时,有意识地化美为丑。

“丑”的狂欢——论西方审丑美学与莫言

“丑”的狂欢——论西方审丑美学与莫言

一、丑之美学:西方审丑及其发展谈“审丑美学”首先就要从概念上明确审视对象的含义,即“丑”是什么。

从否定的角度看,丑就是美的对立面,不论何时“丑”发展为一个明确的清晰的认知,但在人类感性认识的表层意识里,自古以来“丑”随着美的诞生而产生。

因此,“丑”成为美学中的范畴之一。

审丑就成为美学思维中的一环。

雨果在《克伦威尔》中就提出过美丑并存的原则。

从肯定的角度界定丑,古希腊的学者和后来的黑格尔、波德莱尔、尼采等人都对丑做过不同的界定。

但总体来看,丑代表着不协调、不和谐的表现形式和非理性的审美内容,表现的是负面的审美价值。

丑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原因在于西方古典美学一直崇尚美,但近代以来随着宗教改革,神学动摇,人文思想发展,理性精神高扬,人类的自我发现使“丑”的因素增长。

丑逐渐从依附地位走向独立,审丑逐渐兴起,除了自然丑之外,人们更多发现的是“社会丑”。

这种审丑主要表现在“对美的审美理想的刻意扭曲,诸如西方现代文学中荒诞的场景、怪诞的形象就是通过对美的审美原则的有意违背来揭示人生存的境遇。

”[1]理解了这点就会更加清楚地了解20世纪的审美转向和审丑思潮。

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逐步迈入现代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文化语境,社会的矛盾与对立不断暴露出“丑”的因子:主体价值的丧失、人的异化、情感的淡漠和信仰缺失等。

当此种因素在社会扩张并积攒到一定程度时,西方古典美学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范式就难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肃穆典雅的传统美学很快被具有反叛力量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替代,由此导致传统审美观念偏离,审美转向之后兴起审丑思潮。

审丑时代的开启意味着现代美学对古典美学的冲击。

蒋孔阳在《美学新论》中指出: “丑在传统美学中只是一种否定力量,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美学中,则丑与荒诞代替了崇高与滑稽,成为了非理性的审美理想的标志。

”[2]审美观念上的转变造就了审丑美学的热潮,审丑进入文学领域,催生出一批具有审丑价值的作品。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报告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报告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报告一、引言在西方美学史上,查尔斯·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审丑思想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波德莱尔对美学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在《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丑陋与痛苦,成为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

本报告旨在探讨波德莱尔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观察与描绘中。

他认为,现代都市充满了丑陋与不协调,这些元素构成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贫穷、疾病、死亡等丑陋现象的揭示,以及对传统美学观念的反叛。

波德莱尔认为,丑陋是与美并存的永恒现象,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主张接纳并审视丑陋,从中发现美与诗意。

这种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突破了传统美学观念的束缚,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西方美学史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驱,对后来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为后来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结论综上所述,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和理论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

对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西方美学史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主义艺术的起源。

同时,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理解现代生活中的美与丑。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2011-07-14 14:57:5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内容提要: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之中。

“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

“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悲剧”和“喜剧”的对立。

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

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标志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

一、丑的逻辑演进与历史发展我们经常说不美即是丑。

这样解释固然有些简单,但是,从本质上说,丑的确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我们知道,美是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理智和意志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而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压抑和排斥,反而被非人的本质力量所控制时,那么对象呈现出的便是丑,美的主体追求的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无论是讲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色彩搭配协调,还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美,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而丑的主体追求的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如果说美的最终特征是整一的,秩序的、均衡的、合理的;那么丑的最终特征便是混乱的、奇异的、怪诞的、荒谬的。

美作为真与善的矛盾统一,同时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

美的内容是感性对象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肯定善的感性对象,这是合二为一的事情。

到了崇高便在事物内部展开了美与丑、真与善的斗争,但是,崇高的事物最终是美战胜了丑。

崇高中丑的扩大和美的因素被挤出审美王国,最终便导致了丑的独立。

崇高强调内容压倒形式,也要求形式丑来表现崇高。

到了丑则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形式不再象古代那样服从于内容。

比如罗森克兰兹认为,丑是“有缺点的形式和自然真实或历史真实的缺乏(无形式、不正确)”⑴。

论审丑

论审丑

论审丑摘要丑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由亚里士多德引入了,而从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以来,审丑现象日益增多,滥觞于19世纪末并繁荣于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以丑为其审美核心,可以说是一种丑的艺术。

但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在这里不做太多的阐述,或许是物质的富有,精神的匮乏;或许是社会分工高度精密化,机械化,从而使人失落了存在的意义;也或许是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使得人们的理性王国轰然倒塌,精神无所寄托。

不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审丑已经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美学审丑审丑的意义在谈及审丑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应知道什么是丑,丑是歪曲人的本质力量,违背人的目地、需要的畸形,片面,令人不快的事物特性。

与美相对,美学范畴之一。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

由此可见,审丑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所作出的对一种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按照丑的定义而言,丑可以说是完全消极不可取的,但是丑与其余所有美学范畴如喜剧、悲剧、崇高、荒诞都有某种内在联系,并作为一种必然的因素参与其中,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审丑的重视,那审丑对现代人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一、可以让人直面现实促使人警醒丑与假,恶有着内在联系,构成事物的否定价值,但丑的不一定虚假,也不一定凶恶。

而且我认为,丑更能表现真实。

美和丑是一对孪生子,当人意识到美的时候,丑也就必然诞生了。

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喜欢趋向美的事物,为了造就美就不得不掩盖丑的因素,这时虚假就产生了。

就如开头所说,丑与假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为了掩盖丑刻意去制造美而产生的虚假却更让人厌恶。

在西方,现代艺术把目光投向丑,是因为他们感到置身其中的世界是丑的。

我们知道,人们只有弄清楚丑、恶,才能防止丑、恶。

隐蔽掩饰除了自欺欺人外,只能让丑、恶滋生繁育得更快。

美学概论课件三3丑与荒诞

美学概论课件三3丑与荒诞
爱尔兰裔法籍剧作 家、小说家、欧美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 代表。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 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 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边说着语无 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等了多时, 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 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 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 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 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 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格里高尔死后,使萨姆沙一家如释重 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 外郊游去了。
总之,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 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全失掉了自我。他 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 失败了,变成了一只人人恐惧、厌恶的大 甲虫。
《变形记》为我们揭示了审丑的审美活动的基
本性质:
在一种被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所高压下的社会 中,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 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 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 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 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 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 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 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 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制度 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 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 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 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 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 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 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 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 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论艺术丑的美学功能与价值

论艺术丑的美学功能与价值

《学海》199714论艺术丑的美学功能与价值张芹荪 艺术是一种精神性与物质性相统一的文化现象,又是最富创造性的精神现象与心理现象。

艺术活动是人类文明活动重要构成与生成起点,正是艺术这种自由创造的精神给人类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活动是科学、哲学、宗教活动的基础。

艺术以美为它的核心和终极目标,美是艺术的主要价值构成。

但艺术内在机制的自由创造特质也将自己的触角伸向荒诞、无理性、疯狂、精神病态、痴呆、心里癔障、性变态、犯罪欲等丑陋的精神内容与心理存在。

“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

”(莱辛《拉奥孔》P.11,朱光潜译)。

美的至尊地位在近现代艺术中动摇与沉落了,审美意识产生嬗变,艺术不再以描写狭窄的美的对象为主要目的性,而是要深入探索人类复杂的心理结构,表现多重的精神运动。

美学已不再是单纯探讨“美”的科学,托马斯・门罗说:“在整个美学中,美的概念已不占据中心和显要地位。

”(《走向科学的美学》P.398,石天曙滕守尧译本。

)丑大量地拥入艺术殿堂丰富了艺术现象,但丑是否属于艺术美或美的范畴,它的美学功能与价值是什么?它是否可以给艺术接受者以美感、还是非美感的价值感?本文试从艺术丑的本体和对艺术丑的创造与欣赏这两重视角去探讨这些问题。

一在某种意义上古典艺术是和谐的理想美艺术,是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平衡统一的艺术,黑格尔认为以古希腊艺术尤其是雕塑为代表,但这仍不能涵盖所有古代艺术的共同性质,正如莱辛所说,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但艺术的内在机制是自由创造精神,任何一种界定都具有片面性。

美是古典艺术的中心内容,但丑作为表现对象也大量存在,而近现代艺术更具反叛精神,它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丑更多地成为艺术的对象,显示了美学的功能与价值。

古罗马圣奥古斯丁认为丑在美学中不是一个消极的范畴而是一个积极的范畴。

罗森克兰兹认为丑以感性形式进入审美领域时,就具有某种积极的审美价值。

艺术丑是有意味的情感形式和有价值的艺术表现符号,是精神结构的载体,它是一种感性形式,具有审美价值。

“以丑为美”

“以丑为美”

“以丑为美”作者:李佳潞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0期摘要:在造型艺术中,我们不乏能见到许多直观而言“丑”的形象。

但我们却能不受它直观形象上“丑”的影响,从中得到美的审美体验。

它是对传统审美观的一个挑战,透视出现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本文通过分析艺术作品造型艺术中“审丑”的现象,试探寻该现象中存在的审美价值意义。

关键词:审美观;造型艺术;丑;以丑为美“审丑”艺术为人所接受和认知,并开始广为传播,大约是从著名的“颓废诗人”波德莱尔于1857年出版的著名诗篇《恶之花》开始的。

该诗作中,充斥了大量黑暗的、令人闻之欲呕的、极尽丑恶之能事之物。

波德莱尔却以盛赞的口吻一一写出,他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

他的笔下开出病态之花,邪恶之花。

他活着的时候被人称为疯子,死了之后却被人称赞为天才。

人们学会了去欣赏他作品中的丑恶,并从中发现了真正美丽的东西。

之后,“审丑”开始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人们承认在丑恶的外表下,我们也可以获得非同凡响的审美体验。

本文着重分析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造型艺术家们作品中的“审丑”现象。

一、“以丑为美”和“以真为美”在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以造型为主的艺术家大都有一个同样的情结——即完美情结。

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往往加入更多的主观处理,是的作品更加的理想化与完美化。

古希腊时期的雕塑统一的保持着温婉神秘的微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达到史上最高的成就,艺术家手下的人像雕塑作品从结构到造型无不透露着绝对的理想化。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更是代表了雕塑艺术的巅峰。

在绘画作品中,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子圣洁而高雅,达芬奇画中的蒙娜丽莎神秘而高贵,无不直观的给人们带来极致的审美体验。

但却有另外一批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所追求的并不是这种完美主义。

从画家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的形象从高大英俊优美典雅的完美形象向有特点、有性格、有缺陷的角色转变。

他们开始思考“丑恶的真实”并将它一一表现到作品中。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周纪文内容提要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之中。

“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

“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悲剧”和“喜剧”的对立。

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

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标志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

一、丑的逻辑演进与历史发展我们经常说不美即是丑。

这样解释固然有些简单,但是,从本质上说,丑的确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我们知道,美是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理智和意志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而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压抑和排斥,反而被非人的本质力量所控制时,那么对象呈现出的便是丑,美的主体追求的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无论是讲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色彩搭配协调,还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美,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而丑的主体追求的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如果说美的最终特征是整一的,秩序的、均衡的、合理的;那么丑的最终特征便是混乱的、奇异的、怪诞的、荒谬的。

美作为真与善的矛盾统一,同时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

美的内容是感性对象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肯定善的感性对象,这是合二为一的事情。

到了崇高便在事物内部展开了美与丑、真与善的斗争,但是,崇高的事物最终是美战胜了丑。

崇高中丑的扩大和美的因素被挤出审美王国,最终便导致了丑的独立。

崇高强调内容压倒形式,也要求形式丑来表现崇高。

到了丑则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形式不再象古代那样服从于内容。

比如罗森克兰兹认为,丑是“有缺点的形式和自然真实或历史真实的缺乏(无形式、不正确)”⑴。

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

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

2012.06学教育93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代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

西方近代社会中,审美活动中的不和谐的、反合目的性的、非理性的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愈发强烈和重要。

[关键词]丑;审丑;美学;真一、丑的本质及其艺术表现德国哲学家比梅尔说:“只要意志是在强力状态中被经验的,这些艺术作品就吸引我们,产生令人愉悦的作用;而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是令人抑郁的,因为意志为了显示它的暴力,变成了残暴,无情地摧毁它的反抗者。

”丑的本质是一方面唤起不愉快的,恐怖的感觉,另一方面又唤起一种力感,一种刺激的兴奋,即非理性意志的表现所唤起的审美愉悦,它既不是崇高中所转化出的理性的无限的胜利,也不是理性对非理性力量的克服,而是主体就生活在这种非理性的力量之中,不是排斥遮蔽它,而是把它召唤回来,变成自己的血肉与力量,这就是丑的魅力。

1、从自然界中的丑到艺术中的美关于美难有确切的定义。

但是美之于人最有意义的应该是人文之美和艺术美。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美的内容时常受到具体事物或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特殊性和有限性,但其内在精神却是无限的和自由的。

早期的许多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中,美是一种近乎无缺陷的事物、现象和品质,是很少包括丑的。

而十九世纪之后,文学、艺术中对自然丑的表现不断增多。

自然丑到艺术美的转化需要通过一种手段才能实现,即艺术家的智慧和真挚的心灵。

丑是一种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但在艺术中更深入人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美和艺术美。

2、“真”是实现自然丑到艺术美的重要途径“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现其品性,就是透过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

这‘真’,也即是‘美’。

虔敬的研究罢,你一定会找到‘美’,因为你遇见了‘真’。

”这是罗丹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西方丑学美学价值阐释

西方丑学美学价值阐释

朵 “ 态 的 花 ” 。例 如 在 《 之 有 疾 》 一 诗 中 ,他 写 下 理 论 , 即 一 种 事 物 与 其 它 事 物 的 关 系 , 决 定 了它 的 美 或 病 藐
了 “ 鬼 当妖 精 / 执 髓 髅 瓶 / 汝 使 战栗 / 汝 使 有 情 / 赤 手 欺 欺 梦 丑 。 映 衬 ,是 利 用 客 观 事物 之 间 相 类 或 相 反 的关 系 , 以 次
夫 卡 的 笔下 暴 露无 遗 。
还有约 瑟夫 ・ 海勒的 《 第二 十二条军规》 ,尤 内斯库 弱等不人道 的事件 发生 ,那么艺术对于丑 的表现也就缺乏
的 《 头歌女》,加缪 的 《 外人 》、 《 秃 局 鼠疫 》 , 马尔 克 了相关的资源和信 息。 自然界中的丑 能刺激 人类 的感官系
于 西 方 艺 术 领 域 的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的意 义 。 首 先 ,在 艺 术 风 出美 感 。 格 上 ,西 方 现 代 主 义 艺 术 大 量 描 绘 精 神 的 空虚 、 焦 虑 以及
如上所述 ,丑在审美领域 中有其独特 的价值 ,它不仅
世 界 的 黑 暗 、残 酷和 艰 难 。 这 样 的风 格 在 此 之 前 的 艺 术 领 能彰显 现实,真切写 出社会 中存在 的不合理现象 ,而且对 域 并 不 易 见 到 。丑 学 家 们 广 泛 运 用 荒 诞 手 法 , 用变 形 、 解 于丰 富艺术表达样式和美 的衬托有 它独到的一面 。这无论
2 1 .6 O 1O
火 字 五 笼。 、学 研 宠 节
将 丑刻 画 了 出来 。丑 首先 表 现 在文 艺 领域 。 跟 人 比 ,而 如 果拿 人跟 神 比 ,人 也 是 丑 的 。 事物 之 所 以有
丑 学 宗 师 波 德 莱 尔 《 之 花 》 的 出版 , 引 起 了法 庭 干 美 丑 ,很 大 原 因是 与其 它 事 物 作 了 比较 。我 们 时 常 会 这 样 恶

西方艺术丑的历史流变

西方艺术丑的历史流变

审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
三、应该区分可以在转化为美的 丑 和不可能转化为美的丑。 四、对丑的审美,不影响对现实 中丑的批判和斗争。无论什么 时候,我们都不能以丑为美。 都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西方艺术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 段


1.古典时期,附属于艺术美; 2.现代时期,开始与艺术美携手并 进; 3.后现代时期,挣脱艺术美的束缚, 独立存在。
《奥赛罗》是多主题的作 品,其中包括:爱情与 嫉妒 、轻信与背信 、异 族通婚等等。 对于主角 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 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 灵魂高尚的英雄;另一 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 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 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

《威尼斯商人》剧 本的主题是歌颂仁 爱、友谊和爱情, 同时也反映了资本 主义早期商业资产 阶级与高利贷者之 间的矛盾,塑造了 夏洛克这一惟利是 图、冷酷无情的高 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罗马 时期,一位不知名的哲学家就曾 发现了美丑的相对性和变异性, 他说:“我想,如果有人命令所 有的人把各自认为丑的东西都堆 在一起,再从这里把各自认为美 的东西取走,那就什么也不会剩 下,大家就会你一件我一件地把 东西拿光,因为他们的想法都不 一样。”

古希腊时期,人的自我意识日 渐发展,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 象来创造神的形象,成为古希 腊艺术与原始艺术的重要区别 之一。 在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海 伦就是典型的人化了的神,也 是古希腊人心中的美的象征。

雅 典 娜


十九世纪以前的西方美学史,几 乎就是一部关于美(Beauty Pretty) 的研究史 尽管如此,西方古代美学家们还 是肯定了丑在文学艺术中被描写 与被表现的地位,他们承认“现 实中的丑经艺术刻画后可以变得 为人们 所接受”但是,文学艺术 的主要表现对象则是美。

西方艺术中的“丑”

西方艺术中的“丑”

西方艺术中的“丑”摘要:丑,这一历来为人们所唾弃、隐藏、压制、异化的形态终于得以崛起和独立,甚至似乎有超越美地位的趋势。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氛围下的艺术作品的梳理,发现“丑”经历了被排斥,依附于美、发展到与美携手共同发展,再到逐步崛起而独立于美之外的一个漫长、复杂、艰辛的演变过程。

以及在艺术丑的这一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五大特点。

本文同时阐述了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作品对“丑”题材光明正大的采用与表现呈现出一种态势:美学思潮开始从审美转向审丑,及其意义。

关键词:西方艺术丑美审丑一.“丑”的发展演变美与丑就仿若昼与夜一般,有白天必然也会有黑夜。

美与丑是相互依存的,在任何时代,美与丑都共同存在于这个社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美”、“丑”就作为一对孪生的概念出现了。

时至今日,艺术丑在艺术王国里的地位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1.美主导,丑依附于美。

在神学、哲学和伦理学背景下所产生的西方古典艺术,他们喜欢用单纯的、绝对的、永恒的“美”来表达,我们很难找到别的任何一种替代方式。

关于艺术,希腊人有三大原则:道德主义原则、形而上学原则和审美原则。

总之,卑劣、低俗、丑陋的对象是不应该进入他们所供奉的艺术品的。

遵循着这样的信条,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的伟大抱负之一仍然是尽最大可能描绘出人的美。

在那个时代,丑只是作为一种附属地位而存在,一旦进入艺术,只能在不破坏和谐的美和单纯的愉悦的情况下,称为其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在当时的绝大多数艺术作品中,都被禁止出现丑的形象。

但也有部分艺术家开始对丑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产生兴趣,力图通过改造而称为艺术美。

亚里士多德对“丑”的论述在古典哲学家中就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艺术中纵然会模仿丑,也只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

总之,艺术丑就它本身而言,是不存在实际艺术价值的,丑如果不把美当作遮羞布,就不可能单独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引言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美学家,他对审美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理解对西方美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西方美学史的视角出发,探讨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以及他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波德莱尔认为,丑陋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将丑陋观念从传统的美观标准中解放出来,主张接纳和欣赏丑陋之美。

波德莱尔将美和丑视为一体的两面,认为只有通过对丑陋的深入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美的真正含义。

在波德莱尔看来,丑陋是对完美的挑战和对社会常规的反叛。

他通过描绘城市的黑暗面和底层人群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现代世界的痛苦与不满。

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深受启发于浪漫主义运动,但他更加 radical 地质疑了美的定义,并试图改变传统审美观念。

波德莱尔的艺术观波德莱尔对艺术的理解与他的审丑思想密切相关。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是一个以追求真实和个性化为核心的革命者。

艺术家应该摒弃传统的规范和束缚,勇敢地面对真实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在波德莱尔看来,艺术应该是真实的、丑陋的、甚至是破碎的。

他主张抛弃传统的美学标准,鼓励艺术家创造出真实而具有力量的作品。

波德莱尔的艺术观对后来的现代艺术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德莱尔对当代艺术的启示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和艺术观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思想使我们反思传统的审美观念,并鼓励我们打破束缚,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世界。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的影子。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摒弃传统的美学标准,通过审视社会问题、探索个体内心和挑战常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波德莱尔的启示,使我们明白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对世界的真实和真实性的呈现。

结论波德莱尔作为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审丑思想和艺术观对视域中的美学史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的研究,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美与丑的关系,同时也帮助我们审视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方美学中审丑的价值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在西方美学观念中,审丑的发展和衍变:“丑”由古典主义时期与美的对立,发展为对美的衬托,直到现代艺术家对丑的重视和直接表现。

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学概念中审丑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审丑;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94-01
一、审丑观念的衍变
在西方美学史上,丑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都被掩盖在对美的单向歌颂和赞美之下。

从古希腊时代到中世纪,“审丑”一直作为审美的对立面出现,就像善与恶的对比一样。

古典美学中,美的概念是和谐,秩序和理性,在心理上能给人带来愉悦等正面肯定性情感。

相反,丑则是混乱,畸形和不和谐,在心理反应上引发主体否定性的情感,产生痛苦,压抑,厌恶等情绪。

柏拉图的“理念说”长期影响着西方美学对丑的看法,柏拉图认为即越接近理念就距离美越近,反之,距离理念越远,则越丑。

这种观念清晰的划分了美丑之间的界限。

文艺复兴时期,美丑的界限的虽然依旧清晰,但丑的价值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重视,达芬奇在其作品中充满运用了丑对美的衬托作用,形成美丑共存,对比衬托的混合。

在其画作《最后的晚餐》中,
他将犹大塑造为为贪生怕死,叛变的“丑”的典型,从心理,动作上都其做出细致的刻画,用以反衬耶稣基督镇定自若,洞察一切的沉静安详。

1797年,施累格尔首次提出“丑的理论”,审丑逐渐衍变为美学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达利的作品《西班牙内战的前兆》是对传统审美的一大挑战,与其说是审美,不如说是“对抗美学,”阿多尔诺说过,我们的时代,那些根本不成其为艺术品的东西成为了唯一的艺术品。

在现代的美学思潮中,古典美的和谐理性和秩序被打破,现代艺术家更热衷于表现丑陋和阴暗面。

丑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陪衬和烘托美,其价值和意义愈加重要。

二、丑对喜剧性的激发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并不是指一切恶的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伤害,他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

”亚里士多德将滑稽定义为不讨厌的丑,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含义。

英文“comedy”一词的含义是:能带来情感上的愉悦与宣泄。

在西方美学史上,弗洛伊德提出思想从高尚的观念突然转到卑琐的观念时,过多的神经能量没有被消耗,就会转成滑稽,而滑稽引发的笑就是能量的释放。

而审丑带来的精神刺激和感官认知会引发滑稽。

戏剧中丑角作为重要角常会给人出其不意的喜剧性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丑对批判性的价值
批判性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kritikos,指的是回顾性的反思,即对现实保持一种质疑态度。

现代文明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利益时,也带来了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人们迷失在物质世界而精神世界却日益空虚。

艺术家希望通过表现丑,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波德莱尔在其著作《恶之花》中表明了他对美的态度,他对美这样下了定义:“忧郁才是美最光辉的伴侣”,“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获得真正的善,必须从恶中挖掘。

这种观念,将丑从古典美学中对美的陪衬次要地位中彻底解放出来,也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美的价值,让艺术家开始正面直视丑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开始摒弃以往对美的范式,更加多元化的审视艺术现象。

西方文学史上对荒诞的理解就带有审丑的潜意识倾向。

贝克多的《等待戈多》通过塑造两个脏丑的流浪汉来激发批判的效果,展现了现实世界的荒谬和丑陋,人的无助和痛苦。

四、审丑引发对审美更深刻的认识
西方美学史上,美长期跟形态上的优雅和比例密切相关。

传统美学认为事物各部分遵循黄金分割的比例,才会引发人的审美体验,这体现出传统美学对秩序和比例的推崇。

而丑长期被定义为肢体的残缺和畸形,这种审美范式限制了人们对美学意识形态的研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虽然形体残缺,面目丑陋,但却心地善良诚实,他的形象是一种理想中“美”的化身,这种通
过美丑对比所创造的人物,使读者对审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打破了古典时期建立的审美范式,即建立一种人类灵魂的深刻美,是一种审美意识上的进步。

在西方美学的发展历史中,人们对美丑之间的界限划分越来越模糊,从最开始的美丑对立,到过渡阶段的美丑互衬,到现代“以丑为美”,美学定义上对审美的感性认识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具有包容性。

安格尔的《泉》是西方美术史上描绘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然而马塞尔杜尚却将在商店里面买来的男用便池作为自己的创作
也命名为《泉》,并成功被推选为现代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这无疑表明了现代艺术家对丑的重新定义和对传统美学的质疑和
反叛。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也衍变的越加多元化和复杂,在待审美领域中,长期固有程式化被打破。

当人们沉醉在理想化的审美世界里,忘乎所以的时候,丑从心理上激发人们冷静的思辨现实。

诚然,理想化和美化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夙愿,然而丑却用创造性的批判为美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岳.美学审丑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