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初中语文 八上六单元26《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上六单元26《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上六单元《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了解诗歌内容。
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习品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1.导入。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藩镇蜂起,唐王朝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严重破坏了国家统一。
诗人们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其中就有一首惊世之作《雁门太守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2.解题。
行,歌行体,由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用“歌" “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雁门,指雁门关,泛指西北边塞地区,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边塞诗。
《雁门太守行》是东汉乐府诗歌中的一首歌颂洛阳令王涣政绩的诗。
诗人李贺直接借用此题写边塞战争,这与唐人好借用旧题写当下题材的创作之风有关。
一、读诗韵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2.请一位同学朗读,正音,找节奏。
注意:强调“塞" “重”的读音,读出节奏停顿。
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
二、解诗意1.请学生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在疑惑处标注。
提问: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疑惑?小组交流,质疑问难,然后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概括出三个战争场面:对峙、交战、夜袭。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改写诗句。
2.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个战争的场面吗?请结合注释,加上自己的想象。
回答参考: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65课题博览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闷而低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渔家傲》PPT模版
04
拓展延伸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自己
空有才华和理想,但在现实中却处于 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的词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逼真地写出了词 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裁 这与唐人好借用旧题写当下题材的创作之风有关。
词
抓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押韵的、可以
特
配乐歌唱的文体。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按字数分为小
点
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阕数、
明 确
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词牌规定
写
作技法。
法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鉴
(比喻,夸张)
赏 词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比喻,夸张,多感官,侧面描写)
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
品读《雁门太守行》
探
究
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结合本
写 法
诗说明。
,
鉴
本诗几乎句句都是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赤红色,
3.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 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画龙点睛,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国 家的心愿。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阅读: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听课记录(2)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阅读: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雁门太守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关键意象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意象、情感等多角度解读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李贺在诗中表达的忠君报国、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国家、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二、导入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营造战争氛围。
•简述边塞诗的特点及历史背景,引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聆听音乐,进入学习状态。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边塞诗及李贺作品的初步印象。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画面和音乐,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雁门太守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1. 初读感知教师行为:•示范朗读《雁门太守行》,注意节奏与情感的把握。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生僻字词,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朗读,模仿其语音语调。
•自由朗读,标注并尝试解决生僻字词。
过程点评:初读感知环节帮助学生熟悉了诗歌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打下了基础。
2. 精读解析教师行为:•分组讨论,每组选取诗中一个或多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
•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补充。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和资料分析意象。
•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过程点评: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鉴赏古诗词。
3. 情感体悟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探讨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
•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
学生活动:•结合诗歌内容和个人体验,感悟诗人情感。
•观看或聆听视频/音频资料,加深情感体悟。
过程点评:情感体悟环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背后的情感世界,增强了文学鉴赏的感染力。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 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一、核心指向1.理解词及其意境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二、导学过程1. 相关积累。
2. 朗读指导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甲光向日金鳞开“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
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及翻译《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使用斑驳浑融、明灭变幻的颜色描绘了苍凉宽阔的边塞景色和瞬息万变的战斗风云,传达出悲壮的效果和昂扬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收集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雁门太守行》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解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如同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耀。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解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疆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斗烟尘铺天盖地,充满在边城四周,气氛非常紧急。
摧:毁。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和危险形势。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分散。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靠近,到,接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洪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洪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
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示范教学课件
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
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 声低沉,扬不起来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 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唐人的这类拟 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 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 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 乐府的一种体裁。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点击播放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6单元 26 诗词五首 第3课时 《雁门太守行》
走进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 人。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 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奇峭的语言,创 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 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人称为 “诗鬼”,著有《李长吉歌诗》。
文体知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请简要说说本诗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 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不 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 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 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简直就是一 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 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课文小结
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边 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 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 国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誓死报国赤子心——《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于修影教材分析:诗歌描绘了敌人大兵压境来势汹汹,守城将士身披坚执锐,临危不乱,蓄势待发,将士临危亦不乱。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场面,而是侧面描写了“角声冲天”战争时间从白天到晚上,将士们牺牲惨重,正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拱手之战,一个“凝”字更是动态的斜出了战争的惨烈,更形象地反映了爱国将士为保卫雁门而洒下的一摊摊鲜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的珍爱之情。
敌方虽大兵压境,但守城战士终于保住了雁门,赢得了胜利后,又鼓起勇气追歼敌人,“半卷”和“霜重”写出了行军的急促和环境的艰苦。
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誓死报效祖国的决心。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感悟诗人爱国情怀。
2.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
3.学习本诗的隐喻、夸张、侧面描写和想象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法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今天有幸来到江南和大家共同学习《雁门太守行》。
学习之前我想问问大家,我们学习一首诗,应该怎么学呢?从中读出些什么呢?二、读懂诗歌(一)读诗: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请同学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古体诗,不讲究押韵。
属于歌行体的诗。
如《长歌行》,《长恨歌》等。
你读:一读:请一位学生读,读准字音。
二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自由读,把你的疑问提出来?三读:请一位同学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四读:教师范读。
你给老师评价一下。
我读:读罢这首诗,它的内容如挟天风海雨,它的斑斓色彩如雨后彩虹横溢斜出,使我想起贝多芬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昂扬着生命的情怀。
(二)赏诗:五读:学生小组读,赏析诗歌你读你赏: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老师希望你读出这首诗的精髓,能真正走进诗人李贺的内心深处。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和忠诚。
全诗描绘了一幅战争的画面,通过描绘战斗的场景、氛围以及将士们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将士们的赞美。
诗的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黑云压城,象征着敌人的强大和气势汹汹,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描绘了守军的坚定和英勇,金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示出他们的威武和自信。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角声呜呜咽咽,充满了悲伤和凄凉,而塞上的燕脂则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暗示着战斗的激烈和血腥。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了援军的行动和困境,半卷红旗,显示出他们的谨慎和小心,而“霜重鼓寒声不起”则描绘了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艰难。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表达了将士们的忠诚和决心,他们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人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同时也表达了对将士们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战争的批判,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渴望。
在艺术表现方面,李贺的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成就。
首先,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等诗句,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惨烈场景。
其次,诗人还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例如,“黑云”“金鳞”“燕脂”“霜重”等词语,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最后,诗人还运用了典故,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例如,“黄金台”“玉龙”等词语,通过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诗鉴赏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
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
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
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
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这里从声来写。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暮色苍茫,边塞红色的城墙在暮
霭凝聚下,呈现出深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是这首诗的一大特 色,请从诗中找出这些描写色彩的词。
答: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 象,运用了“黑”“金”“红”“紫”“燕 脂”等字眼,使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
6、“甲光向日金鳞开”与“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阳光映照下的铠甲 “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色的鱼鳞 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城内的守军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的样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 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第五句中“易水”不仅是指这场战争的地点, 而且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
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 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 的。 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 战士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有什么作用?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 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暗示攻守双方都 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 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 铺垫。
这两句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呜咽的角声,紫色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 凉、悲壮的气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诗人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吻合, 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主题: 这首诗浓墨重彩描绘…… 战争场景 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既描写了唐朝将士……的英雄气概, 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又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渴望建立功业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检测促动
1、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惨烈和悲壮的句 子( ) 2、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 ) 3、写出将士夜袭敌军的句子( ) 4、试着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 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 坏;(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阳 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第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铠甲比作 鱼鳞,以黑云压城城好象将要被毁坏的形 象,夸张地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 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 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D (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
1、这首诗描绘了哪些场面?试着用短语概括。 2、这些场面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关键词) 3、哪幅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可 以从修辞、用字、感官角度、画面色彩等方面 赏析)
你还知道哪些征战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半卷: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2、临易水:河名。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 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 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支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 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 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 气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雁门太守行
李贺
目标启动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品味词句,赏析诗歌画面, 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3、初步了解李贺的写作风格。
预习检测
1、这首诗的题目中“ 行 ”字提示了 体裁,这个题目多写 边塞征战之事 (内容)。
2、李贺, 唐 (朝代),字 长吉 后人称他为“ 诗鬼 ” ,
:李贺,字长吉, :中唐 :福昌之昌谷(后人称他李昌谷) :《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少有才名,仕途失意,苦心吟诗,英年早逝 :诗鬼、三李之一 :浪漫主义,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奇峭的语言
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 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 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 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表现了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甲光向日金鳞开”与“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晚霞映衬下染了 鲜血的泥土 “塞上燕脂凝夜紫” 把……比作…… 胭脂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的黯然 凝重的氛围,
表现了战地的……场面。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家居福昌之昌 谷(今河南宜阳西)人,后人称李昌谷。 据说,七岁能辞章。因仕途失意,就把全 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 归足成诗篇。卒年二十七。李贺作诗务求新 奇,诗风奇异诡谲,人称其“诗鬼”。
【背景】 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某些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常常侵扰内地,所 以当时常常引起激烈的战争。 李贺是站在进步的政治思想的立场上, 维护唐王朝的完整统一,反对割据和侵扰 的。 诗写得悲壮苍凉,但也流露出作者忠 君思想的阶级局限。
自主行动:
雁门太守行
要求: 朗读诗歌,读清字音, 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黑云 /压城 /城欲摧,甲光/ 向日 /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 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 /鼓寒/ 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 /玉龙 /为君死。
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本首诗的译文 2、圈出疑难,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 3、推举代表交流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 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 鼓也擂不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 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皇帝。 君: 玉龙:这里指宝剑。 黄金台: 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 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 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第二句, 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 情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 边塞的泥土在紫色晚霞的映衬下凝成了胭 脂的色彩。 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角声满天:描写战斗的激烈。 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像胭脂一样红。
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 壤凝结成紫色。
悲壮
7.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 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 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 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C (对“鼓寒声不起”理解不当。“鼓寒”指战鼓遇寒 受潮,“声不起”指声音沉重不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