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调控艺术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调控的艺术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技巧,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动静结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掌握课堂教学节奏,做到随机应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动态生成内驱力节奏感随机应变教学技巧【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77-01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把握语文课堂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动与静
所谓“静”是学生听讲、思考、想象;“动”则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口。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
传统教学法只重视教师的讲授,因此造成满堂灌。现代教学法注意师生的双向活动,要求教师上课不能“目中无人”,应该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又能根据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或渲染或转移,真正做到动静有致,张弛有度。我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曾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评价,许多学生认为画得不像,我问他们为什么?学生把图画
与课文进行比较,发现不少问题:有的说图画中少了小黑丝帽;有的说皱边领结怎么变成领带;有的说绿色礼服被换成西装……我及时
肯定他们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要使课堂更有实效,应设法让学生有事可做,让他们一个个都动起来,记笔记、查字典、做练习等都是好办法。陶行知说:双手与大脑,人生两个宝。用手又能促进脑的发展,手脑并用使人心更灵。据观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数是课堂懒于动手的缘故。
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值得一读,“读”是语文教学的特色,课堂可进行朗读,如分角色读、齐读等。分角色读学生很感兴趣,但有时受内容限制;对于齐读意见不一,但从调节课堂气氛来看,作用不小,所以公开课许多教师都乐于采用。
教师在问题上引导学生,思维上启发学生,情感上点燃学生,目
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同时要注意“静”的处理,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默读、倾听、思考的习惯,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进行自我探究式学习。
“动”是教师努力追求的,但光“动”收效不大;同时也要注意“静”的处理, “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只是“静”就变成一言堂。“动”与“静”就像音乐的高低音,两种音组合得好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2 张与弛
“张”就是教学达到解决问题的高潮时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弛”是教与学进行了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后的暂时放松。“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语文课堂应给人以美的享受,过于紧张与松弛都是不合适的。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
效率,是语文课堂节奏控制的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真正有生命力的、有丰富情感体验的课堂应该是富有节奏感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和音乐舞蹈一样,也需要“或作或止”,需要缓急行止,高低抑扬的组合变化。
对于一个教师来讲,合理安排时间,把握重点与难点,语言的运用等是至关重要的。合理安排时间,比如内容简单学生自学可以掌握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较难,文字比较枯燥,或是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一个内容不宜讲得太久,就要进入一个小高潮,激发注意力,再引入下一个问题。一位教师教学《散步》一课时,就把重点放在亲情教育上。但他让学生用了半节课表演一个亲情的小品,淡化了文本的阅读。我们怀疑这是一堂政治课还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堂过于放松,学习收效不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提高教学的有效手段。
课堂语言的处理,包括对音重、音质、节奏、语调等的处理与调节,也必须与内容一致,避免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在教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通过播放“蓝色百合”的朗诵,她那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缓慢、时而急促的声音一下子打动了学生,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这首诗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适当的变化自己的声音,声音的巧妙变化能够增加教师的魅力,也使学生在听课时得到审美的享受。
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快慢程度,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权衡掌握,过快则增添学生不适感,易造成思维疲劳;过慢则注意力涣散,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文本,“详”就要重点强调,娓娓道来,铺陈渲染,如细水长流,绵绵不断;“略”就要三言两语、简洁概括,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教学中要掌握教学节奏的控制“火候”,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不过度疲劳为度;“弛”要适当,应不致使人感到课堂松散。张弛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回味所学的内容,思考、吸收、消化知识,并可调节学生情绪,整理思维和思路,解决新的问题。
从头至尾的紧张使人喘不过气;过于轻松闲散让人恹恹欲睡,效率不高。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把握全局,创设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使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3 定与变
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原有的语文基础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等因素,理应在课前设定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时,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文本原意、愚公精神,从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出发,预设了一整套解读文本程序和进入文本的途径,效果绝佳。这启示我们,课堂预设必须目标明确,对一堂课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重难点在哪儿,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必须了然于胸。
一堂课要确定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应避免随意性,那种心血来潮离题万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要随着目标课堂教学的进程不断地进行调试,教学过程是连贯的,内容是系统的,复杂的,安排是有序的,这就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如果没有预设,那么课堂教学就变成“无轨电车”,失去了方向。但教学过程又是师生的配合过程,课堂除了要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现状,还要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在保证教学内容及其规范化结构程序的前提下,要有课堂应变的能力。这就要教师充分吃透教材,扩展课本内容,不必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也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更不能采取教师随性而为或“放羊式”任学生乱说,而要善于找出问题的突破点,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通过教师艺术的点拨,从而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赞科夫指出:“要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环境变化,并且以相应的方式采取行动。”语文教师无疑最需要具备这种随机应变的本领。授课要讲究艺术,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更要讲究艺术。教师只有具备博大的爱心,雄厚的知识,冷静的头脑,巧妙的方法,才能达到用艺术手法处理问题的境界。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一个疑问或表达中的一点差错,都可能使教师猝不及防,这时如何引导要当机立断。在一堂讲授“汉语疑问句”的课上,一位语文教师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并问学生这是什么问句?这时一个调皮的学生拉长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