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6 社戏学案2 新
【精品】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第16课《社戏》(2)
B、修辞
C、景物描写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
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
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三、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
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最好。
四、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五、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质疑答疑。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 1 - 第16课《社戏》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体会“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细写?
五、导学模块
(一)合作探究
1、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2、上节课同学们分析了“双喜”这个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继续说说“六一公公”?
3、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二)中考对接
4、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
再朗读交流。
5、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1) 月色便朦胧..
在这水气里。
——————————————
(2) 仿佛是踊跃..
的铁的兽脊似的。
——————————————
(3)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
起来。
——————————————
(4)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
起来。
——————————————
七、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分析: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叙事详略依据主题而定。
1.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所展现的淳朴善良无私的人性美。
难点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是文章主旨的表达,人物是小说刻画的对象,是三要素之一。
时控
学导内容设计
情境创设
2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某某某某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目标咀嚼
2
读大屏幕展示的班级问题,明确任务和要求。
打点收获
2
问题预设
1.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2.双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试分析双喜这个形象,从中了解他的性格特征。
3.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哪些事件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过 程
1.文章哪些事件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详写: A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D 看社戏归航偷豆
略写:E 六一公公送豆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双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试分析双喜这个形象,从中了解他的性格特征。
双喜这个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同上一、快乐预习:1.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及感情(大意符合即可)。
2.作者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部分,为什么又略写?(方法指导:结合全文内容及中心理解)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详写?二、合作探究: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课文最后一部分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送豆?三、拓展提高:同学们,“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老师准备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呢?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5、孩子们“偷”豆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品质?四、感恩达标:1、指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
⑴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或者也许是渔火()4.双喜是这篇小说中刻画得比较生动的一个形象,分析双喜的言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了双喜的。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了双喜。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又表现双喜。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 导学案(人教版)
16.社戏鲁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絮叨撺掇潺潺蕴藻漂渺行辈凫水”等词语;过程与方法:2、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3、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情感与德育:4、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2、3教学方法:预习质疑讨论释疑审美鉴赏练习巩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这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这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归)省:xǐng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 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知人论世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版
16.戏【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心情感受的作用。
(重点)2.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难点)3. 感受朋友间的诚挚情谊【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①社戏: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②《社戏》所叙述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写“我”的三次看戏。
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京戏;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我”幼时在故乡去赵庄看的一场社戏,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惮.(dàn ) 撺掇..(cuānduo ) 凫.水(fú) 钳.(qián) 篙.(gāo) 橹.(lǔ) 归省.(xǐng)楫.(jí) 蕴藻..(yùnzǎo) 撮.(cuō) 桕.树(jiù) 潺.潺(chán) 弥.散(mí) 支撑.(chēng)(2)解释下列词语:①怠慢:待客态度冷淡而考虑不周。
②弄潮:在潮头搏浪嬉戏。
③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
④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⑤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⑥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3.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写了七件事情,有详有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月夜行船)—→船上看戏(赵庄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2)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①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②有“许多小朋友”玩伴③钓虾④放牛等。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
【课堂探究】1.出发看社戏的前后,“我”的心情有何变化?这种心情的变化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社戏前:起先是着急、失望,而后当得知可以看社戏时是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不能看戏时,“我急得要哭”,“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反映出“我”的沮丧失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社戏一、自主学习: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给下列字注音。
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二、探究展示: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3)略写的是:A B2、《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
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
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
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本文作者是 ,原名 , 省 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文中的“社”原指 ,在某某,“社”是 ,“社戏”是指 。
三、课文的主要情节 开列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社戏
课题
社戏
课型
新授
课时
2
知识 能力 思想
教 学 目 标
1:文章回忆的美好童年往事、
2:景物描写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教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具
电子白板
教 学 程 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激
情
导
入
自
主
探
究
一、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号黑板板书1
对改
纠错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社戏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惮(dàn):怕、畏惧。
絮叨(xù dāo):翻来复去的说。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纠葛(jiū):纠缠不清的事情。
弥散(mí):弥漫消散。
犯上:触犯长辈。
犯:冒犯。
上:长辈或尊者。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疏疏朗朗: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
文中指人很少,稀稀落落。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原名周树人,后来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
2、鲁迅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不满足是向上的年轮。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二、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理解文本内容。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3、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三、课时安排:3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去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他有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小说集《______》和《______》,神话小说集《_________》。
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杂文,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他的一篇小说《_________》是近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楫()(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提示:课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在写社戏前后作者还写了其他的相关内容,请根据提示,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十一二岁在的趣事,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对的由衷眷恋之情。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了”):。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
第三部分(结尾部分):。
(2)“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乐土?参考答案:(一)基础练习:略(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家乡看社戏对曾经拥有过的那一片“乐土”和乐事农家小朋友美好情谊写平桥村“在我是乐土”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写看社戏后的余波(2)春末夏初“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2、探究质疑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社戏》随堂抽测题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
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我高兴了。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1.分析画曲线句子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2.文段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
“大悟似的”与“大声的说道”属于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双喜的、的特点。
3.“底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双喜所写包票里“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达作用是什么?随堂抽测题参考答案:1.表现了我没有看到社戏的失落难过的心情。
2.神态聪明、勇于承担责任3.指外祖母和母亲表现出来的担心4.表现了双喜聪明,办事稳妥可靠,能猜透外祖母和母亲的心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顺利地带我去看社戏。
社戏(第二课时)一、默读看戏,梳理过程。
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
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学习课文第三段,回答问题:(一)划分第三段的记叙层次。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文中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期间发生的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三、句子品读。
(一)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二)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参考答案:一、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二、(一)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⑴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
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
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
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
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
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⑵这两件事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
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三、(一)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
(1)中的“ 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
(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
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二)“终于”是副词,表示经过一番周折而产生了某种结果。
《社戏》随堂抽测题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
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比喻有什么特点?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说明了。
3.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1)“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那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2)“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很多呢。
”4.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又为什么要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随堂抽测题参考答案:1.生动形象,抓住了颜色和动态的特点2.侧面描写孩子们能干、机灵3.(1)朴实(2)大方、热情4.表现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
社戏(第三课时)一、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要求与上面的写景作比较)二、文段品读。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着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