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立了我国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教育思想(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导学生不仅要学典籍文献,进行道德实践,而且对人要忠诚,办事要讲信用。
一是以人为本。
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他认为: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
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是以德为先。
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霞洞镇竹林小学多年来,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 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 四有新人” 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 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作为一所学校, 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 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
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任何一项工作, 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
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 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
建校伊始, 就提出:“ 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学校成立了以政教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学生会、团委等群众学生团体的三级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 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
简述王守仁的教学原则
简述王守仁的教学原则
王守仁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立德为先:王守仁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德性,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他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教育原则,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和道德观念。
2. 以实践为基础:王守仁认为,学习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强调要注重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体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尊重个性:王守仁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4. 以人为本:王守仁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不应该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长和愉悦。
总之,王守仁的教学原则是以立德为先,以实践为基础,尊重个性,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理论素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 1 -。
人为本 德为先的意思
人为本德为先的意思
“人为本,德为先”是一种价值观和理念,强调人在一切事物中的中心地位,同时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
“人为本”意味着将人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在家庭、工作、社会或其他任何环境中,人都应该是关注和照顾的中心。
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珍视和照顾,人的需求和权益应该是首要的。
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我们关注人的需求,努力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以及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德为先”则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它意味着在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时,应该以道德原则为指导。
我们应该追求道德的行为,将公正、诚实、善良和责任等价值观置于首位。
德为先的理念鼓励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确保它们符合道德标准,并努力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
“人为本,德为先”的理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这种理念可以促进员工的福祉和成长,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在学校教育中,这种理念可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家庭生活中,这种理念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人为本,德为先”是一种强调人性和道德重要性的价值观和理念。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需求和权益,同时追求道德的行为和品质。
通过实践这种理念,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有爱的社会环境。
教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心得体会8篇
教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心得体会8篇教师以德育人心得体会1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提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人是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德、智、体、美也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木桶原理一桶水的容量,取决于木桶全部木板的长度,一块短板对于木桶的容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有时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
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是教师在学生中赢得威信的基础,是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精神力量。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的定义是授业解惑,也不曾提及如何育人之说。
但在现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老师如果只忙于教学、只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至少不能说他(她)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老师或者说他(她)缺少爱心,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样的老师也代不出好的班级。
如果一个班集体没有凝聚力,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如果对所有的学生没有爱心,没有较强的个人人格魅力,那么这个班级到头来必然会人心涣散,纪律涣散,更谈不上教学成绩。
从相反的角度讲,一个老师不管他代不代班主任,只要他有爱心(注意我说的是真心地去爱孩子而不是假意地去敷衍他们甚至讨厌他们),真正地关心学生的生活身体心理健康、爱护学生的爱好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心声,急学生家长之所急,说学生家长之想说而又不敢说,做学生家长欲做而又不便做,都能在班级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望,这样以来当你在班级里上课时学生无论是听课状态还是听课注意力集中程度都是空前的,如有人在课上违反纪律,就会像冒天下之大不嶷一样,受到同学们群起而攻之。
在这样的班级里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基本上是对等的,师生关系融洽,合作默契,感情沟通尽在细微处;有时候一个提问,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将会永远地印记在学生在心灵中,这也许会成为他进步的动力,或许会成为他从一个落后生转变成一个先进生的转折点,因为他知道:老师在关注着我!一、人民教师应具备爱生如爱子的高尚品德。
以德为先,加强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德为先强化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皋兰县石洞镇初级中学以德为先强化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能够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学校管理工作,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以德为先,强化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下面就我校在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后勤管理、安全教育等四方面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向各位同仁做一介绍,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点击)学校简介篇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石洞初中的基本情况:我校是一所市级标准化独立初中,学校占地18354平方米、建筑面积2676平方米。
现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0多名,在岗教师34人,学历达标率100%。
2010年中考参考97人,高中上线67人,升学率69.07%,名列全县第一,有3名学生中考总分进入全县前十名,10名教师获中考质量奖。
在今年的中考中,我校高中升学率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参考102人,高中上线84人,高中升学率高达82.4%,应届生升学率78.5%,连续两年名列全县第一,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一街两行的人们都在议论,石洞初中这个小小的山村学校怎么就能有这样优异的成绩呢?我作为石洞初中的校长,作为这个成绩取得的见证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是因为我们学校有六个和谐。
(点击)有和谐团结的领导班子,有和谐进取的教师队伍,有和谐竞争的学习风气,有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有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有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在这六个和谐的促进下,我校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点击观看幻灯片:领导班子教师宣誓学生宣誓教师辅导学校解说员《国学励人》剧照家长与班主任交流《温馨家园,共同营造》宿舍一角:《烛光耀天》社会贤达送给学校的牌匾《幸福的班集体》运动会上团体第一名的班级合影点击(最近几年的成绩):2008年学校荣获皋兰县教育系统精细化管理一等奖;2009学年荣获皋兰县中考教育质量进步奖。
2010年9月,荣获皋兰县中考教育质量先进集体。
立校“以德为先”兴校以人为本——我的办学理念与实践
治教方略立校“以德为先”兴校“以人为本”我的办学理念与实践■长春市九台区波泥河中心学校金忠兴作为一名校长,要想办好一所农村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要有先进的文化引领。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学校生存的动力和原因。
一名合格的校长需要对教育的本真和教育的最根本目标做出仔细、深刻地思考,用最新的、最先进的理念来引领学校的发展,用踏实的实践来丰富认知,这样才能办好我们的学校,促进师生健康快乐成长,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
—、我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一定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必须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时常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假如我是孩子,我喜欢有怎样的老师、课本、课堂和校园?第二,假如学生们都是我的孩子,我应该给他怎样的教育?为此,我们提出了适合我校发展的立校“以德为先”、兴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二、我的办学实践(一)立校“以德为先”,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学校整体工作始终。
一直以来,我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整体工作的第一位置,树立全员育人和全面育人的“两全”育人体系。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个人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在日常行为习惯规范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真正使道德教育工作形成一个全过程、全面、多样化的三维网络。
一是通过行为规范和实践“以道德为先”发展教育。
“波泥河”满语是“鹰”的意思。
我们的学校徽章上是一只想要飞翔的“雏鹰”,雏鹰的梦想是战斗天空,引导学生从小就建立一个伟大的理想。
我校通过“雏鹰争章”等班、团、队会,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一日常规》、遵守《学生守则》等教育。
在这些教育中我提出了总体要求,把重点放到关键点上,解决困难,塑造学生的健全和独立的个性,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二是通过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教育,充分发挥“德育为先”主阵地作用。
我们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活动开展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构建学校德育教育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构建学校德育教育道德一直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极为重视的为人要素。
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进一步强调德与法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
本文从德育本质探源出发,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模型,试图在学校层面寻找德育的立足点,提高中小学实施德育实效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对德育本质的反思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区别于动物群体性的一个根本属性。
降生于世的人要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必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彼此交往和相互交换需要一定的相互承诺来保障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进而就要求该社会中的人要守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从中就演绎出一系列的风俗习惯,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舆论又演变为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道德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后来一些道德行为规范被统治阶级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行,就上升为法律,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体现了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但也强化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
道德和法律本质上是处理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一)中国传统德育本质探源考察中国道德的起源,可以发现在中国“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育一直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内容。
《老子》就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荀子》也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德”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四十次,从不同角度论述培养人的品质、德行对社会的重要性。
[3]《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于明人伦,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以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维护封建等级制为目的的伦理道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准绳。
虽然也有思想家从个人修身的角度讨论德育,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修身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入世为官、维护社会纲常的。
法家政治上强调“不务德而务法”,但也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把调整社会行为关系的法律规范看作教育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构建学校德育的三维模型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构建学校德育的三维模型摘要:道德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德育的两个永恒的对比视点,我国传统德育过分重视社会性而排斥个体性,导致德育成效不高。
本文考察了这两个视点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现代社会的学校德育改革,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本位,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实施德育的操作途径三个维度构建新时期的德育模型。
关键词:社会;个体;道德;以人为本;德育模型。
道德一直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极为重视的为人要素。
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进一步强调德与法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
本文从德育本质探源出发,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模型,试图在学校层面寻找德育的立足点,提高中小学实施德育实效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对德育本质的反思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区别于动物群体性的一个根本属性。
降生于世的人要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必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彼此交往和相互交换需要一定的相互承诺来保障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进而就要求该社会中的人要守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从中就演绎出一系列的风俗习惯,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舆论又演变为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道德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后来一些道德行为规范被统治阶级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行,就上升为法律,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体现了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但也强化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
道德和法律本质上是处理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一)中国传统德育本质探源考察中国道德的起源,可以发现在中国“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育一直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内容。
以人为本 育人以德
以人为本育人以德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贯穿了每个人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改变。
以往注重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现在已经不再适用。
相反,人们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育人以德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注重个体发展和个性呵护的教育理念。
人们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有些学生在学校中感到无助和压抑。
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怀,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佳的教育。
育人以德,则是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储备,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只是一个人成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就需要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积极向上、勇于承担责任等美德,从而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为本育人以德的教育理念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非常具有挑战性。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具备很高的教育素养,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并且能够因材施教。
这需要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所以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是以人为本教育实施的重要条件。
育人以德也需要教育者有很高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思想。
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先要自己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学会做人。
教育者还要具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实施以人为本育人以德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都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这也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
德育原理的特点
德育原理的特点
德育原理的特点包括:
1. 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德育原理的价值性体现在其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强调德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同时,德育原理也强调科学性,注重德育原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 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德育原理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旨在为学生提供德育理论知识,培养其德育素养。
同时,德育原理也强调应用性,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德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3. 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结合。
德育原理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同时,德育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也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教育学家。
东方管理思想复习资料
东方管理思想复习资料第一章东方管理本质特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东方管理理论体系:治身论、治家论、治商论、治国论、治和论。
修身、齐家、治商、治国、平天下。
历史的拐点:推动有东方特色的国际化管理;由管理大国走向管理强国;争取东方管理话语权。
东方管理学 (Oriental Management)东方管理学是研究古今中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运行规律的现代科学,它是一门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精华的新学科。
OM研究范围: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以及尼罗河流域的一切人类管理活动的精华。
“三为”原理以人为本:管理重心是主题人及其首创精神;以德为先:以德治企,以德治国。
侧重伦理规范行为;人为为人: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行为,再图为他人谋福祉。
东方管理开创性地提出:“三学”:中国管理学、西方管理学和华商管理学;“三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四治”:治国、治商、治家和治身;“五行”:人道、人心、人缘、人谋、人才;“三和”:和贵、和合、和谐。
东方管理学的理论价值:包容性;人本性;系统性;创新性;柔和性;服务性。
如何研究:哲学要素的运用;“三为”是基业长青之本。
东方管理学的研究宗旨是:提炼和总结东方管理文化中的精髓;促进东西方管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进东方管理的教育普及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OM 的哲学要素: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十五个方面。
研究东方管理,要注意结合: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管理科学研究相结合。
管理心理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管理心理学研究中的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等等都可以用于对东方管理的研究。
第三章1、东方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中国管理、西方管理和华商管理。
2、中国管理学渊源流长,它滋养了东方管理学的诞生。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流中,中国管理学形成了众多流派,比如《易经》的阴阳学说、道家的无为学说、儒家的仁爱学说、佛家的慈善学说、兵家的用人学说、法家的崇法学说,这些流派都是东方管理学诞生的理论基础。
以德为先以事为要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以事为要以人为本今天,召开x政府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省委书记.省人大砃嶂魅蝬xx同志在省直机关作风建设交流推进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围绕”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下面,结合学习的情况,我作一个发言.党员领导干部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排头兵和领头雁,肩负着组织群众.服务人民.推动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责任.特别是我们都是州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一定要牢记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盼,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把黔西南州打造成为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区域性经济中心.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每一位州长.副州长都要做到以德为先.以事为要.以人为本.第一,要坚持以德为先.一要?种页现?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当前,虽然我们面临的发展任务较重,但一定要善于拨冗去繁,抽时间.挤时间.抢时间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定理想信念,同党中央在思想上.行动上?指叨纫恢?在大事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二要坚持公正之心.”公生明,廉生威”.作为领导干部,做人做事必须公正,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申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雷厉风行,这样就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反之,越想八面玲珑,当和事佬,越会顾此失彼,降低威信.实践证明,越是秉公办事.原则性强的干部,越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更容易推动工作.三要?掣卸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做事应当坚守的道德操守.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虽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是更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因此,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掣屑さ?感激人民之心,自觉地用优良的作风.优异的成绩回报党.回报人民.四要?婢次分?要敬畏天地自然.敬畏历史文明,尤其要敬畏党纪国法,自觉做到清正廉洁.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很多,在物质方面,我们要知足,要明白”患生于多欲”的道理,时刻提醒自己遵纪守法,挡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第二,要坚持以事为要.一要有崇高的使命感.我州区位优越,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发展潜力巨大.组织上把我们安排到这么重要的岗位上,又赋予我们这么大的权力,我们一定要把岗位看成责任,把权力看成义务,恪尽职守,秉公用权,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州.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推动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二要有科学的战略思维.毛泽东同志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具有很强的战略意识,必须十分重视战略问题研究.目前,我们正经历前人未曾经历的大发展.大变革进程,如何在这一进程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促进我州增比进位,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谋划自己的工作,年初要有总体规划,年中要抓重点带全局,年终要有总结考核,努力在战略上先人一拍.胜人一筹,积极抢占工作制高点.要善于用战略的眼光审视问题,用战略的思维理清思路,用战略的手段解决问题,切实做到抓纲举目.纲举目张.三要有超?募崛土?作为领导干部,除了智商和情商之外,还要有强大的逆商,就是要有抗挫折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能够直面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黔西南是”贵州精神”的发源地,要以”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状态,克难而进.迎难而上,既要充分发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不屈不挠的坚定性,更要发挥”遇挫越勇”的坚韧性,切实做到坚中有韧.韧中有坚,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下大力推动既定目标的实现.四要有持续的学习力.学习力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能力的具体尺度.身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培养成习惯,把学习作为履职的前提,把学习作为进步的阶梯,认真学习,学以致用,用学习的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让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内生动力.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要永远牢记党的宗旨.要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坚定群众立?稳褐诠鄣?走好群众路线,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尤其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要用好干部.作为领导干部,要有识人之能.容人之量,更要有用人之明.要用人所长,避人之短,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的良好氛围.用人公平.待人公正,就会给干部职工以安全感;尊重同志,尊重人才,就会给同志以充分的价值感和幸??以人为本.关心同事,就会唤起同志的认同感.也只有这样,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才能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确?刹慷游榈奈榷ê褪乱档牟欢戏⒄?我们一定要以好的作风用作风好的人,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坏事的人有用武之地,对于那些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干部,在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 更好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三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履行道德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更要履行社会责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引领潮流,净化风气,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的美誉度.尤其要在大力推动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彰显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切实盪虾透纳泼裆?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盪虾透纳泼裆母飨钫?把党的温暖带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要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管长远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知、情、行的辩证统一本文从当今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德育工作者应以理服人,以人为本,以情感人,以知、行启发人。
本文运用实例和道理,分析德育过程中,应如何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以知育情,以情促知;以行育情,以情导行,从而阐述知、情、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相互转化的,不可缺少的。
德育过程要达到好的效果,必须做到知、情、行辩证统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者应不断地完善自我,用全部心血去热爱自己的事业,直至象蜡烛一样……标签: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以知育情;以情导行德育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极大的过程,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行规范影响的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盼的思想品德过程。
笔者认为,德育教育中只有能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做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的辩证统一是彼此的关系,相互促进影响,互相转化的。
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的标志;“情”起着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
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在当前教育阶段,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学校的教育过程,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
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必行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的环境,努力去激发学生自我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
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
教师在这场面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则是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另是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标。
但也应看到的是,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自古有句老话“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和根本。
没有高尚的品德,其他都是空白。
小到一个学校,大到一个省,一个国家,都需要进行德育工作开展。
以强化道德水平。
以下我简要概述我市德育工作开展状况。
以下是我市德育工作开展的几大特点。
1.狠抓德育常规,改善德育方法。
全市各校积极执行新颁布的《中小学规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的校园班级制度。
2.健全德育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我市各中小学都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体制。
3.从基层做起,逐步上身。
一个班,一个班的进行道德教育,首先提高教职员工的到的水平,再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以达全校,全市,乃至全省的德育水平的提高。
4.课堂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我们不仅以班会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在日常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接下来,我以2007年宜春市德育工作开展状况为例来说明近年来我市对德育的重视进年来,我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下发的各项有关德育开展的文件,把中央精神与本市实际相结合,强化举措,全面加强和改进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一、丰富德育内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强化工作举措,注重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认真部署全市教育系统的普法工作,制定了普法规划。
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
坚持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法律知识,广泛开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师风建设,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法制教育的通知》实现了法制教育大纲、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2)、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中小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指导老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防止心理疾病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是姜维之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是姜维之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科教纵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是菱维之教青思想的核心内窨汪向东/西安培华学院【摘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是姜维之老校长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颗明珠,是姜维之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它的提出,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办高校的定位问题,办学方向问题,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解决了办学"为了谁",办学"依靠谁"的问题.具体来说,姜老校长讲的"本".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是指全体培华人,既包含学生,也包含教职工,是一个有机整体,完全不同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片面的理解.姜老校长不仅提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办学理念,而且是践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楷模.他以身作则,处处带头,终生弘扬"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使西安培华学院成为全国民办高校的排头兵.【关键词】姜维之;办学理念;民办高校;楷模姜维之先生是着名教育家,中国民办教育的引路人,是民办教育的拓荒者,先行者,西安培华学院创始人.姜先生的一生是伴随中国民办教育创立和发展的一生,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是竭尽全力振兴培华的一生.姜维之先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毕生精力践行中国民办教育的伟大事业,他不仅亲手创立和培育了全国第一所民办高校,实现了他的终生夙愿和宏大事业,而且创造了姜维之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做出巨大的理论贡献.这是他留给培华人和中国教育界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是培华人永不停步,与时俱进,创建国内一流,人民满意培华大学的精神动力.昔日姜老校长的精神,就是今天的"培华魂".姜维之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立了姜维之教育思想.姜维之教育思想是一个理论体系,博大而深邃.培华80年校庆前我们编撰了《姜维之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本书对姜维之教育思想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和阐发,这个思想宝库还有待于大家继续发掘和深入研究.我在参编此书过程中深受教育,感慨万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是姜维之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颗明珠,是姜维之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培华人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精粹,是培华阔步前进的指路路标."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之所以是姜维之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它的提出,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办高校的定位问题,办学方向问题,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解决了办学"为了谁",办学"依靠谁"的问题."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提出,从办学方针,办学理念上体现了如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个重大现实问题,在培华学院乃至全国民办高校科学发展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姜老校长创立姜维之教育思想姜维之先生22岁投身培华,26岁担任校长,58岁创立培华女子大学,59岁入党,82岁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终身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为培华发展呕心沥血五十八年.上世纪四十年代,姜维之便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五十八年风雨兼程,五十八年耕耘不辍,不仅积淀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办学经验,而且开辟了一条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功之路.姜维之先生凭着对学子们慈父般的挚爱,凭着对培华学院深厚的情感,也凭着创业者的满腔热血,创立了姜维之教育思想,率先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民办教育工作者,为民办教育发展作出巨大的理论贡献.姜老校长从"人可塑造"的古代传统教育思想中吸取精华,融入当今教育实践之中,他常告诫我们:"我办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国家培养人才,培养栋梁之才,这些人才一定要道德高尚,才智聪慧,有奉献精神."他要求培华人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培华育人_T作的始终.姜维之先生克服重重困难.践行自己的伟大理想,率领培华人创造了培华今天的辉煌.这也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结出的丰硕果实.姜维之先生一生忠于教育事业,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培华,他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特别是在后半生,他以"夸父追日"般的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前进,开创出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民办高校的道路,为中国高教事业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海内外人士和一些媒体颂为"培华教痴","华人教育家".可以说姜维之的一生就是整个培华史的一个横截面的映射,他创立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将世代相传.姜维之先生最早提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是他数十年办学经历所积淀的厚重的教育思想,为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1986年,由西安晚报牵头的记者团一行33人对培华进行了大型采访.在接受采访时, 姜维之先生首次提出了"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学准则.后来在教育部规划司司长检查时,老校长又对这一原则进一步完善, 完整提出了十六字的校训,即: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其后,他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思想,旨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铸造培华学院校魂,是培华学院永远创新发展,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指针.培华把"师德品位高,师资素质高,教学质量高,办学有待色"作为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育人理念,弘扬"坚持真理,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培华精神.依靠一支精干,高效,勤勉,德尚,学高,技优的管理队伍,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的教育管理理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不论是过去的"培华女大"还是如今的西安培华学院,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姜维之先生提出的"人文教育"理念,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思想.二,姜维之先生"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论贡献自200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以来,学术界对其内涵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提出,给"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姜维之先生"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论核心是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都必须依靠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的概念."人"今日财富I2010.12是和两个东西相对而言的,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我们知道,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提出的,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第一位.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近代,作为一种价值观,发展观.人本思想又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的,反对拜金主义,注重人自身的发展,自身价值.这里所说的"本".是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而是"根本"的本,它是与"末"相对的.姜维之先生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我们学校里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在姜老校长眼里,学校的师生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每个师生的需要,自身发展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本"的含义.具体来说,姜老校长讲的"本",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是指全体培华人,既包含学生,也包含教职工,是一个整体,完全不同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片面的理解.姜维之先生反复强调,办学坚持"以德为先",就是要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摆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为根本宗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终才能造就适应社会需要,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培华学院在学生"成人,成才,和谐,发展"的德育教育中,通过构建包括管理,课程,活动,自育,传媒,环境,心理,体育等多元途径,系统全面推进和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德育为先的和谐发展理念,引导学生顺利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这种办学理念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全面发展,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姜老校长是践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光辉典范姜维之先生不仅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而且是践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楷模.他以身作则,处处带头,终生弘扬"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姜老校长总是忽视自己,注重他人.他十分注重师生的需要,情感,兴趣,关注师生的成长,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和每一位教职工, 受到大家爱戴和敬仰.他生活十分节俭,和老伴两人每月生活费仅花300元,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不要加班费,每月工资也很少,多年来坚持和师生一起排队购票买饭,排队打水,姜维之先生死后没有给子孙留一分钱的财产,而把省吃俭用攒下的终身积蓄30万元奉献给培华,设立了"姜维之奖学金","优秀共产党员奖励基金",真可谓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他带领中文系的老师和学生下乡帮助贫困山区的农民开展扫盲活动,为山区人民补习文化课,深受群众的欢迎.他一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高风亮节,无私奉献,功高而不居功,权重而不擅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展示了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大家风范.姜维之先生一贯倡导,要求培华师生弘扬"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这一理念,不止一次强调要把"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贯串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各项改革举措中,对培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整个教育界引起轰动.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学校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遵循"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治校方针,多年来在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的"专升本"统考中,上线率和录取人数连续名列全省前三位,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国家重点院校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率也年年名列前茅.西安培华学院如今已成为陕西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西部民办高校的"领头羊",这其中包含了姜老校长的诸多心血.姜维之践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其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及坚定不移的志向.斯大林说:"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姜老校长正是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和坚定志向,以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忘我的T作精神,终身奋斗,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教育事业,成就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就是对姜老校长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二,要有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长达20多年的苦难磨砺不仅没有割断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痴情,而且更增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贞.2o多年里,姜老校长以超人的魄力,超凡的魅力,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当时教职工中曾留传一首打油诗赞誉他:"师生未起他先起,职工已眠他未眠,一日三餐合一餐,一天拉长二十年."他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当之无愧"以德为先"的光辉典范.而今,培华人新一代领导核心继续继承了姜维之先生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2O(O年姜波理事长率先提出民办高校领导体制改革,在培华率先实行了决策权,行政领导权的分离,他毅然决定辞去培华学院的院长职务,只担任理事长一职,以教育改革家的勇气推进民办高校领导体制创新,推动民办高校改革向纵深发展.目前,培华学院实行了"理事会领导,院长负责,党委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这种法人治理结构是在民办高校投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经营者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形成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等权力的相互制衡与约束,构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合理架构.经实践证明, 这是一条适合培华,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新路子,这种治理结构有利于学校内部管理高效,顺畅地进行,也是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新趋势.四,继续坚持姜维之先生"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姜维之老校长一生忠于教育事业,严格践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培华目前的成功见证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这一办学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是培华尚在起步, 培华尚需充实,还有艰难曲折的历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开辟, 培华不能懈怠,更不敢骄傲,要吃苦到永远,创新到永远,奋斗到永远.当前,我们怀念老校长,不能忘记了老校长"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要坚持发扬这一理念,用这一理念指导培华人办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培华大学,在培华发展史上写出新的篇章.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加激发大家学习姜老校长"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办学思想的热情.我们要牢记姜老校长的谆谆教诲并铭记予,把他终生为之奋斗的办学理念变为我们的实际行动,自觉地坚持下去,进一步发扬光大,让培华越办越好,早日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培华大学.。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之我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之我见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新教改的不断深入,国家多次强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把“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作为战略主题提出,要求各级学校将其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始终。
本文,作为一名有着近十年教龄的初三化学教师,我仅就“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1、以人为本许多老师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对此我表示赞成,但我认为,“以人为本”还应包括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和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为每一类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外向的学生、脸皮薄和脸皮厚的学生、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甚至家庭情况不同的学生,我们都要充分掌握,然后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手段,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2、“德育为先”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德育为先”的教育,也可以称为素质教育,她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一个人塑造成具有良好个人行为素质,最终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然会联想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问题。
其实我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是矛盾的、相排斥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应试教育的同时,贯彻素质教育,也就是“德育为先”。
同时现阶段,这两者也是缺一不可的。
为什么应试教育不可或缺呢?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还是短缺的,是需要学生们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去努力争取的。
中考和高考,是杜绝各种不正之风,保证教育公平性的最佳手段和途径,基本上也可以说是现阶段的唯一选择,其他任何一个选择,都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性。
应试教育可以说就是为这两个考试服务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搞不好应试教育,别说校长不答应,就是学生和家长,也不会答应,这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德育为先”的思想贯彻到应试教育的始终,贯彻到课上、课间、课后的方方面面。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知行合一。
以人为本,强调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
全面发展,指的是教育应当发展学生的智力、体育、美术、音乐、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德育为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知行合一,要求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体会及做法
长期以来,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始终都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书育人的”的天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故此,神圣的职责,赋予了我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重任。
育人先育德,德育为本,而德育又是行为习惯、品行的一个综合。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因此,要造就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确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下面就学校德育工作浅谈一下我们的一些体会及做法。
一、“严”。
严要求,严管理。
成立由学校领导主抓,副校长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学年的开学之初,就制订出全年的工作计划,将德育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及纪律,我们制订了《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及制度》、《教师、学生在校一日工作、学习要求》、《德育工作奖惩条例》等等,对德育工作做到常抓不懈,责任到人,有计划、有内容、有实施、有总结,齐抓共管,形成“学校——德育工作小组——个人”的目标管理网络。
二、“勤”。
勤工作、勤督促、勤检查。
小学生正处在少年儿童时期,对各方面的适应极不稳定,在平时学习、劳动中需要老师们在“勤”字上下功夫,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上好品德课,上好专题班会课及社会活动实践课。
坚持周一升国旗活动,坚持上好每天的晨会,坚持班风、班纪、卫生工作的给分评比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坚持每天
中午将当天的评比结果、好人好事及时报道,同时,坚持每个学期聘请公安、司法、交通等有关人员到校上法制、纪律、交通安全专题课2——3次,以此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及开展。
三、“细”。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做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我们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定期、定量报道有关德育工作的情况,值日教师则带领值日学生进行班风、班纪、卫生劳动的检查评比,他们做到又分又合,既集体评分,又个别检查。
例如:早读课,不但要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又要检查少先队员佩带红领巾的情况,课间休息有无追逐打闹的现象,平时有无乱丢纸屑、垃圾等坏习惯,有无习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上学、放学有无遵守路队纪律,是否注意交通安全等等,同时,各班级对照学校的纪律制度制订相应班务公约,实行校务、班务公开。
以守则、规范、制度为准则,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四、“实”。
实抓少先队工作的建设,我们的做法是:各项工作都是以少先队为龙头,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学校少先队大队为一个整体,成立工作组织机构:大队辅导员、大队长、旗手、纪律委员、学习委员、劳动委员、文体委员等,下属班级为中队,学习组为小队。
班长——中队长,组长——小队长,这样层级网络就形成了,平时的各种活动,就以他们为龙头,真正能做到一呼百应。
层级网络就能发挥他们巨大的力量,什么兴趣组、学习组就应运而生,这样开展工作就容易得多。
五、“精”。
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了,我们就应当进行体现特色的实质性的教育教学,在“精”字上做文章。
人不但要心灵美,行为美,还
要语言美,所以,我们一直来都大力倡导文明礼貌教育,每个学期的第一个月为“文明礼貌月”,要求师生讲文明、讲礼貌、诚实、明礼,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遇到人有礼貌地打声招呼“你好”,得人帮助说声“谢谢”,有失于人道声“对不起,请原谅。
”等等,同时要求师生树立起“今天我是古 人,明天我为古 添光彩”的思想抱负。
在我们的努力下,在全校师生的协作下,全校上下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去年的创建文明学校评比中,我们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学校”。
现在,我们正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乘着“十六大”的东风,与时俱进,全面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