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速度公式应用

合集下载

讲义:第1章 第2讲

讲义:第1章 第2讲

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1.基本规律(1)速度公式:v =v 0+at .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3)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20=2ax .这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 2.两个重要推论(1)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v =v t =v 0+v2. (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3.v 0=0的四个重要推论(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为: x 1∶x 2∶x 3∶…∶x n =12∶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为: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 1∶t 2∶t 3∶…∶t n [思维深化]飞机着陆后以6 m /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其着陆速度为60 m/s ,则它着陆后12 s内滑行的距离是多少? 某位同学的解法如下:由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代入已知量求得滑行距离x =288 m ,请分析以上解析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解析. 答案 不正确.解析如下:先求出飞机着陆后到停止所用时间t .由v =v 0+at ,得t =v -v 0a =0-60-6 s =-10 s ,由此可知飞机在12 s 内不是始终做匀减速运动,它在最后2 s 内是静止的.故它着陆后12 s 内滑行的距离为x =v 0t +at 22=60×10 m +(-6)×1022m =300 m.1.[基本规律的应用]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初速度为0.5 m/s ,第9 s 内的位移比第5 s 内的位移多4 m ,则该质点的加速度、9 s 末的速度和质点在9 s 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 ) A .a =1 m /s 2,v 9=9 m/s ,x 9=40.5 m B .a =1 m /s 2,v 9=9 m/s ,x 9=45 m C .a =1 m /s 2,v 9=9.5 m/s ,x 9=45 m D .a =0.8 m /s 2,v 9=7.7 m/s ,x 9=36.9 m 答案 C解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质点在t =8.5 s 时刻的速度比在t =4.5 s 时刻的速度大4 m/s ,所以加速度a =Δv Δt =4 m/s 4 s =1 m /s 2,v 9=v 0+at =9.5 m/s ,x 9=12(v 0+v 9)t =45 m ,选项C 正确.2.[刹车问题]汽车以20 m /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见前方有障碍物立即刹车,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5 m/s 2,则汽车刹车后第2 s 内的位移和刹车后5 s 内的位移为( ) A .30 m,40 m B .30 m,37.5 m C .12.5 m,40 m D .12.5 m,37.5 m答案 C解析 由v =v 0+at ,可求得汽车刹车后运动时间t =4 s ,刹车后第2 s 内位移x 2=20×2-12×5×22-20×1+12×5×12 m =12.5 m .刹车后5 s 内位移即为4 s 内的位移,看成反向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x 5=12at 2=12×5×42 m =40 m.3.[两个重要推论的应用]一列火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驶来,一人在轨道旁边观察火车运动,发现在相邻的两个10 s 内,火车从他跟前分别驶过8节车厢和6节车厢,每节车厢长8 m(连接处长度不计).求: (1)火车的加速度的大小; (2)人开始观察时火车速度的大小. 答案 (1)0.16 m /s 2 (2)7.2 m/s解析 (1)由题意知,火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火车加速度大小为a ,人开始观察时火车速度大小为v 0,L =8 m Δx =aT 2,8L -6L =a ×102 a =2L 100=2×8100m /s 2=0.16 m/s 2 (2)v t =v 平=8L +6L 2T =14×820 m /s =5.6 m/s2v t =v 0-aT ,解得v 0=7.2 m/s4.[v 0=0重要推论的应用]一列车由等长的车厢连接而成.车厢之间的间隙忽略不计,一人站在站台上与第一节车厢的最前端相齐.当列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开始计时,测量第一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2 s ,则从第5节至第16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 4 s解析 取车为参考系,把车的运动转化为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据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得 2Δt =1(16-15)+(15-14)+…+(5-4)=116-4=12. 所以Δt =4 s.记住两个推论,活用一种思维1.两个重要推论公式 (1)v t =2v t =v 0+v t 2(2)Δx =aT 22.用逆向思维法解决刹车问题(1)逆向思维法:匀减速到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一般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对于刹车类问题,实质是汽车在单方向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速度减为零后,加速度消失,汽车停止不动,不再返回,若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 ,汽车运动时间满足t ≤v 0a,发生的位移满足x ≤v 202a.考点二 常用的几种物理思想方法1.一般公式法一般公式指速度公式v =v 0+at ,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及推论式2ax =v 2-v 20,它们均是矢量式,使用时要注意方向性,一般以v 0方向为正方向,已知量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与正方向相反者取负.未知量按正值代入,其方向由计算结果决定. 2.平均速度法定义式v =x 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v =12(v 0+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中间时刻速度法利用“任一时间t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即2v t =v =12(v 0+v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4.推论法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Δx =aT 2求解. 5.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6.图象法应用v -t 图象,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字问题来解决. [思维深化]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s 内通过的位移为x ,则中间时刻的速度2v t 和位移中点的速度2v x 谁大呢?答案 方法一:图象法由图知v x >v t .方法二:数学求差法2v t =v 0+v t2 2v x =v 20+v 2t22v x 2-2v t 2>0所以2v x >2v t5.[比例法的应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4 s 停止,若在第1 s 内的位移是14 m ,则最后1 s 内的位移是( )A .3.5 mB .2 mC .1 mD .0 答案 B解析 利用“逆向思维法”,把物体的运动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7∶5∶3∶1,所以71=14 m x 1,x 1=2 m .故选B.6.[中间位置速度公式的应用]滑板爱好者由静止开始沿一斜坡匀加速下滑,经过斜坡中点时的速度为v ,则到达斜坡底端时的速度为( ) A.2v B.3v C .2v D.5v 答案 A解析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点位置的速度公式2v x =v 20+v22,有v = 0+v 2底2,得v 底=2v ,所以只有A 项正确.7.[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质点由A 点出发沿直线AB 运动,行程的第一部分是加速度大小为a 1的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加速度大小为a 2的匀减速运动,到达B 点时恰好速度减为零.若AB 间总长度为s ,则质点从A 到B 所用时间t 为( ) A.s (a 1+a 2)a 1a 2B.2s (a 1+a 2)a 1a 2 C.2s (a 1+a 2)a 1a 2D.a 1a 22s (a 1+a 2)答案 B解析 设第一阶段的末速度为v , 则由题意可知:v 22a 1+v 22a 2=s ,解得:v =2a 1a 2sa 1+a 2;而s =0+v 2t 1+v +02t 2=v 2t ,由此解得:t =2(a 1+a 2)sa 1a 2,所以选B. 8.[物理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A 点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斜面总长度为l ,到达斜面最高点C 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1,已知物体运动到距斜面底端34l 处的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图1答案 t解析 方法一:逆向思维法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其逆过程为由静止开始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设物体从B 到C 所用的时间为t BC .由运动学公式得x BC =at 2BC 2,x AC =a (t +t BC )22,又x BC =x AC4,由以上三式解得t BC =t . 方法二:基本公式法因为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设初速度为v 0,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为t BC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得v 20=2ax AC ①v 2B =v 20-2ax AB ② x AB =34x AC ③由①②③解得 v B =v 02④又v B =v 0-at ⑤ v B =at BC ⑥由④⑤⑥解得t BC =t . 方法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3∶5∶…∶(2n -1).因为x CB ∶x BA =x AC 4∶3x AC4=1∶3,而通过x BA 的时间为t ,所以通过x BC 的时间t BC =t .方法四:中间时刻速度法利用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vAC =v 0+02=v 02.又v 20=2ax AC ,v 2B =2ax BC ,x BC =x AC 4.由以上三式解得v B =v 02.可以看成v B 正好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 点是这段位移的中间时刻,因此有t BC =t . 方法五:图象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画出v -t 图象.如图所示.利用相似三角形的规律,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的平方比,得S △AOC S △BDC =CO 2CD 2,且S △AOC S △BDC =41,OD =t ,OC =t +t BC .所以41=(t +t BC )2t 2,解得t BC =t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应用的两个技巧1.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到0时,通常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若告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位移,通常要考虑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考点三 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1.特点和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①从静止开始,即初速度为零. ②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③公式:v =gt ,h =12gt 2,v 2=2gh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 ①初速度竖直向上.②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若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a =-g . 2.处理竖直上抛运动的方法 (1)分段处理①上升阶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做自由落体运动. ②几个特征物理量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 =v 0g ,回到抛出点所用的时间t =2v 0g,回到抛出点时的速度v =-v 0. (2)全程处理①初速度为v 0(设为正方向),加速度为a =-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v >0时,物体上升. v <0时,物体下降.③h >0时,物体在抛出点上方. h <0时,物体在抛出点下方. [思维深化]如图2所示,物体以初速度v 0竖直上抛,A 、B 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 为最高点.请分析以下问题:图2(1)物体从A →C 的时间t AC 与从C →A 的时间t CA 有什么关系? (2)物体在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有什么关系? (3)从A →B 和从B →A 的重力势能变化量有什么关系?答案 (1)时间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2)速度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能量对称性:物体从A →B 和从B →A 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大小相等,均等于mgh AB .9.[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一小石块从空中a 点自由落下,先后经过b 点和c 点,不计空气阻力.经过b 点时速度为v ,经过c 点时速度为3v ,则ab 段与ac 段位移之比为( ) A .1∶3 B .1∶5 C .1∶8 D .1∶9 答案 D解析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2gh ab =v 2① 2gh ac =(3v )2②由①②得h ab h ac =19,故D 正确.10.[竖直上抛运动规律的应用]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 0=10 m /s 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度h =175 m 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长时间落到地面?落地时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g 取10 m/s 2. 答案 见解析解析 解法一:分成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两个过程处理. 绳子断裂后重物要继续上升的时间t 1和上升的高度h 1分别为 t 1=v 0g=1 sh 1=v 202g=5 m故重物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为H =h 1+h =180 m 重物从最高处自由下落,落地时间和落地速度分别为 t 2=2Hg=6 s v =gt 2=60 m/s所以从绳子突然断裂到重物落地共需时间为t =t 1+t 2=7 s.解法二:取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从绳子断裂开始计时,经时间t 后重物落到地面,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重物在时间t 内的位移h ′=-175 m ,由位移公式有: h ′=v 0t -12gt 2即-175=10t -12×10t 2=10t -5t 2t 2-2t -35=0解得t 1=7 s ,t 2=-5 s(舍去) 所以重物落地速度为:v =v 0-gt =10 m /s -10×7 m/s =-60 m/s 其中负号表示方向向下,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抓住两种运动的实质,选用不同的解题技巧1.根据定义,全盘接收对自由落体运动,v 0=0,a =g ,将匀变速运动的所有公式和推论全部接收过来.2.机智灵活,思维发散(1)对竖直上抛运动,既能分段处理又可全程处理.(2)全程处理时,要注意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的方向,方程以匀减速体现,初速度方向与重力加速度方向必相反.如 速度公式:v =v 0-gt 或v =-v 0+gt 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或h =-v 0t +12gt 2(3)理解运算结果中的负号.考点四 多过程组合问题多过程问题解题思路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可按下列步骤解题:(1)画:分清各阶段运动过程,画出草图; (2)列:列出各运动阶段的运动方程;(3)找:找出交接处的速度与各段间的位移-时间关系; (4)解:联立求解,算出结果.11.[匀加速与匀速运动组合](2014·海南·13)短跑运动员完成100 m 赛跑的过程可简化为匀加速运动和匀速运动两个阶段.一次比赛中,某运动员用11.00 s 跑完全程.已知运动员在加速阶段的第2 s 内通过的距离为7.5 m ,求该运动员的加速度及在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 答案 5 m/s 2 10 m解析 设运动员在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a ,在第1 s 和第2 s 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x 1和x 2. 在第1 s 和第2 s 内运动员都做匀加速运动,由运动学规律得 x 1=12at 20①x 1+x 2=12a (2t 0)2②式中t 0=1 s.联立①②两式并代入已知条件,得a =5 m/s 2.③设运动员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 2,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跑完全程的时间为t ,全程的距离为x . 依题意及运动学规律,得t =t 1+t 2④v =at 1⑤ x =12at 21+v t 2⑥ 设匀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为x ′,则x ′=12at 21⑦联立③④⑤⑥⑦式,并代入数据得x ′=10 m.12.[匀减速与匀加速的组合]已知一足够长的粗糙斜面,倾角为θ,一滑块以初速度v 1=16 m /s 从底端A 点滑上斜面,经2 s 滑至B 点后又返回A 点.其运动过程的v -t 图象如图3所示.已知上滑的加速度大小是下滑的4倍.求:(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 =10 m/s 2)图3(1)AB 之间的距离;(2)滑块再次回到A 点时的速度及滑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答案 (1)16 m (2)8 m/s 6 s解析 (1)由v -t 图象知AB 之间的距离为x AB =16×22m =16 m. (2)设滑块从A 点滑到B 点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a 1,从B 点返回A 点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a 2,由题意知a 1=4a 2.根据a 1t 21=a 2t 22=2x AB ,得t 2=a 1t 21a 2=4 s 因为v 12t 1=v 22t 2,则滑块返回A 点时的速度为v 2=8 m/s则滑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t =t 1+t 2=6 s.多过程组合问题的“三个”处理技巧1.用图象分析运动学问题能很好地反映出物体的运动规律,且直观、形象,这是图象法的优势,一些物理量的关系能通过图象很明显地反映出来.2.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通过逆向思维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多运动过程的转折点的速度是联系两个运动过程的纽带,因此,转折点速度的求解往往是解题的关键.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 x =5t +t 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A .第1 s 内的位移是5 mB .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C .任意相邻的1 s 内位移差都是1 mD .任意1 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 m/s 答案 D解析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对比题给关系式可得v 0=5 m /s ,a =2m/s 2,则第1 s 内的位移是6 m ,A 错;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v =x 2t =5×2+222 m /s =7 m/s ,B 错;Δx =aT 2=2 m ,C 错;任意1 s 内的速度增量Δv =a Δt =2 m/s ,D 对.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途中依次经过A 、B 、C 三点,已知AB =BC =l2,AB 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3 m /s 、v 2=6 m/s ,则: (1)物体经过B 点时的瞬时速度v B 为多大?(2)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2 m/s 2,试求AC 的距离l . 答案 (1)5 m/s (2)12 m解析 (1)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经A 、C 点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A 、v C .由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可得:v 2B -v 2A =2a ×l 2① v 2C -v 2B =2a ×l 2② v 1=v A +v B 2③v 2=v B +v C 2④解①②③④式得:v B =5 m/s (2)解①②③④式得: v A =1 m /s ,v C =7 m/s由v 2C -v 2A =2al 得:l =12 m.3.(2014·山东·23)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4甲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t 0=0.4 s ,但饮酒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在某次试验中,志愿者少量饮酒后驾车以v 0=72 km /h 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L =39 m .减速过程中汽车位移x 与速度v 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此过程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 取10 m/s 2.求:甲乙 图4(1)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及所用时间; (2)饮酒使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3)减速过程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与志愿者重力大小的比值. 答案 (1)8 m/s 2 2.5 s (2)0.3 s (3)415解析 (1)设减速过程中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为a ,所用时间为t ,由题可得初速度v 0=20 m/s ,末速度v t =0,位移x =25 m ,由运动学公式得v 20=2ax ①t =v 0a②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得 a =8 m/s 2③ t =2.5 s ④(2)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t ′,反应时间的增加量为Δt ,由运动学公式得 L =v 0t ′+x ⑤ Δt =t ′-t 0⑥联立⑤⑥式,代入数据得 Δt =0.3 s ⑦(3)设志愿者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F ,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为F 0,志愿者质量为m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a ⑧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F 20=F 2+(mg )2⑨联立③⑧⑨式,代入数据得 F 0mg =415. 练出高分基础巩固1.假设某无人机靶机以300 m /s 的速度匀速向某个目标飞来,在无人机离目标尚有一段距离时发射导弹,导弹以80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1 200 m/s 的速度在目标位置击中该无人机,则导弹发射后击中无人机所需的时间为( ) A .3.75 s B .15 s C .30 s D .45 s 答案 B解析 导弹由静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即v 0=0,a =80 m/s 2 ,据公式v =v 0+at ,有t =v a =1 20080s =15 s ,即导弹发射后经15 s 击中无人机,选项B 正确. 2.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实验,若从0时刻起汽车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为x =(10-0.1v 2) m ,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 B .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5 s C .0时刻的初速度为10 m/s D .刹车过程的位移为5 m 答案 C解析 由v 2-v 20=2ax 可得x =12a v 2-12a v 20,对照x =(10-0.1v 2) m ,可知a =-5 m /s 2,v 0=10 m/s ,选项A 错误,C 正确;由v =v 0+at 可得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t =2 s ,由v 2-v 20=2ax 可得刹车过程的位移x =10 m ,选项B 、D 错误.3.某同学在实验室做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铁质小球被电磁铁吸附,断开电磁铁的电源,小球自由下落,已知小球的直径为0.5 cm ,该同学从计时器上读出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1.00×10-3 s ,g 取10 m/s 2,则小球开始下落的位置距光电门的距离为( )图1A .1 mB .1.25 mC .0.4 mD .1.5 m 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瞬时速度的含义.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很短,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看成瞬时速度,v =xt =5 m/s ,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知h =v 22g =1.25 m ,B 正确.4.(多选)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初速度大小为v 0,经过时间t 速度减小到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可用下列哪些式子表示( ) A .v 0t -12at 2B .v 0t C.v 0t 2 D.12at 2 答案 ACD5.(多选)给滑块一初速度v 0使它沿光滑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g2,当滑块速度大小减为v 02时,所用时间可能是( )A.v 02gB.v 0gC.3v 0gD.3v 02g 答案 BC解析 当滑块速度大小减为v 02时,其方向可能与初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因此要考虑两种情况,即v =v 02或v =-v 02,代入公式t =v 0-v a 得t =v 0g 或t =3v 0g ,故B 、C正确.6.(多选)在一次救灾活动中,一辆救灾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刚运动了8 s ,由于前方突然有巨石滚下,堵在路中央,所以又紧急刹车,匀减速运动经4 s 停在巨石前.则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减速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 1∶a 2等于2∶1 B .加速、减速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v 1∶v 2等于1∶1 C .加速、减速中的位移大小之比x 1∶x 2等于2∶1 D .加速、减速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a 1∶a 2不等于1∶2 答案 BC解析 汽车由静止运动8 s ,又经4 s 停止,加速阶段的末速度与减速阶段的初速度相等,由v =at ,知a 1t 1=a 2t 2,a 1a 2=12,A 、D 错;又由v 2=2ax 知a 1x 1=a 2x 2,x 1x 2=a 2a 1=21,C 对;由v=v2知,v 1 ∶v 2=1∶1,B 对. 7.(多选)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位移x 1到达A 点,接着在时间T 内又通过位移x 2到达B 点,则物体( ) A .在A 点的速度大小为x 1+x 22TB .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3x 2-x 12TC .运动的加速度为2x 1T 2D .运动的加速度为x 1+x 2T 2答案 AB解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v A =v =x 1+x 22T ,A 正确.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则x 2-x 1=aT 2,所以a =x 2-x 1T 2,C 、D 均错误.物体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v B =v A +aT ,代入数据得v B =3x 2-x 12T,B 正确.综合应用8.A 、B 两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A 球下落的时间为t ,B 球下落的时间为t2,当B 球开始下落的瞬间,A 、B 两球的高度差为( ) A .gt 2 B.38gt 2 C.34gt 2 D.14gt 2答案 D9.一个从地面竖直上抛的物体,它两次经过一个较低的点a 的时间间隔是T a ,两次经过一个较高点b 的时间间隔是T b ,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 ) A.18g (T 2a -T 2b ) B.14g (T 2a -T 2b ) C.12g (T 2a -T 2b ) D.12g (T a -T b ) 答案 A解析 根据时间的对称性,物体从a 点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 a 2,从b 点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 b2,所以a 点到最高点的距离h a =12g (T a 2)2=gT 2a 8,b 点到最高点的距离h b =12g (T b 2)2=gT 2b 8,故a 、b 之间的距离为h a -h b =18g (T 2a -T 2b ),故选A. 10.(多选)一物体以初速度v 0做匀减速运动,第1 s 内通过的位移为x 1=3 m ,第2 s 内通过的位移为x 2=2 m ,又经过位移x 3物体的速度减小为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初速度v 0的大小为2.5 m/s B .加速度a 的大小为1 m/s 2C .位移x 3的大小为1.125 mD .位移x 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75 m/s 答案 BCD解析 第1 s 末的速度v 1=x 1+x 22T =2.5 m /s ,则A 错误;由Δx =aT 2可得加速度的大小a =1 m/s 2,则B 正确;物体的速度由2.5 m/s 减小到0所需时间t =Δv-a=2.5 s ,经过位移x 3的时间t ′为1.5 s ,故x 3=12at ′2=1.125 m ,C 正确;位移x 3内的平均速度v =x 3t ′=0.75 m/s ,则D正确.11.如图2所示是在2014年韩国仁川亚运会上,我国某优秀跳水运动员在跳台上腾空而起的英姿,运动员从离水面10 m 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起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 m 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求:(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 取10 m/s 2)图2(1)运动员起跳时的速度v 0.(2)从离开跳台到手接触水面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t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3 m/s (2)1.75 s解析 (1)上升阶段:-v 20=-2gh 解得v 0=2gh =3 m/s (2)上升阶段:0=v 0-gt 1 解得:t 1=v 0g =310 s =0.3 s自由落体过程:H =12gt 22解得t 2=2H g = 2×10.4510s ≈1.45 s 故t =t 1+t 2=0.3 s +1.45 s =1.75 s12.(2014·新课标Ⅰ·24)公路上行驶的两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前车突然停止时,后车司机可以采取刹车措施,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而不会与前车相碰.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1 s ,当汽车在晴天干燥沥青路面上以108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安全距离为120 m .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路面间的加速度为晴天时的25,若要求安全距离仍为120 m ,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 答案 20 m /s(72 km/h)解析 设路面干燥时,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0,安全距离为s ,反应时间为t 0,由运动学公式得s =v 0t 0+v 202a 0①式中,v 0为汽车刹车前的速度.设在雨天行驶时,汽车的加速度为a ,依题意有 a =25a 0② 设在雨天行驶时汽车,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为v ,由运动学公式得 s =v t 0+v 22a③联立①②③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v =20 m /s(72 km/h)13.珠海航展现场“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两架“歼-10”飞机表演剪刀对冲的精彩空中秀.质量为m 的“歼-10”飞机表演后返回某机场,降落在跑道上的减速过程简化为两个匀减速直线运动过程.飞机以速度v 0着陆后立即打开减速阻力伞,加速度大小为a 1,运动时间为t 1;随后在无阻力伞情况下匀减速直至停下.在平直跑道上减速滑行总路程为x .求第二个减速阶段飞机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和时间.答案 (v 0-a 1t 1)22x +a 1t 21-2v 0t 1 2x +a 1t 21-2v 0t 1v 0-a 1t 1解析 如图,A 为飞机着陆点,AB 、BC 分别对应两个匀减速直线运动过程,C 点停下.A 到B 过程,依据运动学规律有: x 1=v 0t 1-12a 1t 21,v B =v 0-a 1t 1B 到C 过程,依据运动学规律有: x 2=v B t 2-12a 2t 22,0=v B -a 2t 2 A 到C 过程,有x =x 1+x 2 联立解得a 2=(v 0-a 1t 1)22x +a 1t 21-2v 0t 1t 2=2x +a 1t 21-2v 0t 1v 0-a 1t 1。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难点:1. 速度的应用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黑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2. 提问: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式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介绍速度的单位:米/秒(m/s)。

4. 举例说明速度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动员的速度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举例说明:如计算一辆汽车行驶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计算一名运动员跑完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单位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拓展,学生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速度的意义,避免混淆概念。

同时,要注意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阅读课文第20页的速度小资料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
教 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
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课后反思
四、作业布置练习册
板书设计
1.3 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速度时间关系式

速度时间关系式

速度时间关系式
速度时间关系式是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的数学表达式。

其中最常见的速度时间关系式是:速度=路程÷时间(v=s÷t)。

这个关系式表明,速度(v)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t)内所经过的路程(s)。

也就是说,速度是衡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在实际应用中,速度时间关系式可以用于许多领域,如物理学、工程学、交通运输等。

例如,在交通运输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车辆在一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来计算车辆的平均速度,从而评估道路的拥堵情况和交通流量。

此外,速度时间关系式还可以通过变形得到其他有用的关系式。

例如,将速度公式变形为时间=路程÷速度(t=s÷v),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给定速度下行驶给定路程所需的时间。

总的来说,速度时间关系式是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物理概念,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x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x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一.速度:1、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位移Δx 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比值定义法)3.公式:x v t∆=∆ 4.国际单位:m/s 或m ·s -1,其他单位:km/h 等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tsv =,单位:m/s ,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强调:①对于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只能根据定义式tsv =求平均速度。

②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可根据20tv v v +=6.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7瞬时速率:质点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是标量。

8平均速率: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

是标量。

9、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强调:①一物体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

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③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不变的运动10、变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二.位移和时间的图象以横轴为时间(t )轴,纵轴为位移(s )轴,叫做位移..—.时间图像.... (s —t 图像)简称位移图像。

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

作图一般方法:描点法。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图象:s —t 图像I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一次函数图像)s —t图像I图像IIs —t 实例s —t 图像II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不变)②表示物体静止(斜率为零)③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④交点的纵坐标s 0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相遇时的位置坐标 ⑤t 1时刻物体位移为s 12、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图象 变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像不是直线 而是曲线注:图象不是运动轨迹,图象是曲 线,但运动轨迹是直线。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1、2、3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1、2、3

补充: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 加速度大小为a 补充: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大小为a, 做匀减速运动至速度为零,则可将此运动逆 做匀减速运动至速度为零,则可将此运动逆 向看成初速为0 加速度大小为a 向看成初速为0,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直 线运动,末速度为v 若经历时间t 线运动,末速度为v0,若经历时间t,则经过 的位移可有以下一些表达: 的位移可有以下一些表达:
小结: 小结: 追击(或不相碰)问题, 追击(或不相碰)问题,一定要分 析: 一个条件: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一个条件: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关键 刚好、恰巧、最多、至少) 词:刚好、恰巧、最多、至少) 两个关系:速度关系和 两个关系: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 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 (1)公式法 (2)图象法 (3)“△”法
结论2、若被追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结论 、若被追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 匀减速运动 定要注意追上之前该物体是否已停止运 定要注意追上之前该物体是否已停止运 动。
例3、汽车以12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 汽车以12m/s 12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 突然发现正前方S处有一辆自行车正以4m/s 驶,突然发现正前方S处有一辆自行车正以4m/s 同方向匀速行驶,汽车立即刹车, 的速度 同方向匀速行驶,汽车立即刹车,获得 大小为2m/s 的加速度, 大小为2m/s2的加速度,结果汽车恰好未撞上自 行车。 的大小. 行车。求S的大小. 结论3、匀减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作匀 结论3 速运动(或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时, 速运动(或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时,恰能追 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 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 即将靠近时, 即将靠近时,v甲=v乙 也就是说, 也就是说,当v甲>v乙时,能追上; 能追上; 时不能追上。 当v甲<v乙时不能追上。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让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答。

4.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 v 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其中,路程是指物体运动的距离,时间是指物体运动所花费的时间。

3. 速度公式的应用:通过速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或者在一定路程内所花费的时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 讲解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符号及单位,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解释速度公式中各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4. 应用速度公式: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问题解答。

5. 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举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3.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测量物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掌握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设计实验、测量数据、分析结果等方面。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速度的题目,检验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水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速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速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速度和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3.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速度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七章;2. 工具:黑板、粉笔,实验仪器(可以是小车、计时器等);3. 材料:教案、练题、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复前几章所学的运动、位移等概念,引入今天的课题:“速度”。

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为 v = s / t。

2. 引入速度公式的三个要素:速度、时间和位移,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通过示例和计算练,讲解如何运用速度公式求解速度、时间或位移。

实验演示(1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小车和计时器,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

2.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并计算小车的速度。

练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 随堂练:提供一些速度计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并相互讨论。

拓展应用(1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生活中与速度相关的例子,让他们尝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回答几个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问题。

2.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课堂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速度计算题目作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完成并整理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练习与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运用速度公式的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和应用拓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整理(必修 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节 运动、空间和时间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第二节 质点和位移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第三节 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是矢量.(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2.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3、加速度(1).定义式:a =Δv Δt;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②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③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①v =v t 2=v 0+v t 2,②Δx =aT 2,①②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 与a 的方向关系.2.①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②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①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②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 =-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全程法 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 0向上,加速度g 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 =v 0-gt ,h =v 0t -12gt 2(向上为正)若v >0,物体上升,若v <0,物体下落若h >0,物体在抛点上方,若h <0,物体在抛点下方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考点三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二、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t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第三章相互作用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轻杆轻绳轻弹簧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各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四章力与平衡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2)正交分解.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四、受力分析 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然后按接触面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已知力.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 合=0或者⎩⎪⎨⎪⎧Fx 合=0Fy 合=0五、平衡条件的几条重要推论 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考点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分析受力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物体有哪些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3)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准确标出力的方向,标明各力的符号.2.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1)整体法和隔离法①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 ②研究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假设法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3.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4.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步骤(1)选某一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2)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3)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再画出一系列状态的平行四边形;(4)判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当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整体的受力情况及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不是独立的,对一些较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求解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有合成与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整体与隔离法,前面对这几种方法的应用涉及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四种其他方法.一、对称法某些物理问题本身没有表现出对称性,但经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转化,把不具对称性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对称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开繁琐的推导,迅速地解决问题.二、相似三角形法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的平行四边形中,可能有力三角形与题设图中的几何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到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式,根据此式便可确定未知量.三、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力合力为零.三个力可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由正弦定理列式求解.四、三力汇交原理物体受三个共面非平行外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考点一 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 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F 合=2F 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 .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F x =F x 1+F x 2+F x 3+…y 轴上的合力:F y =F y 1+F y 2+F y 3+…合力大小:F =F 2x +F 2y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为θ,则tan θ=F y F x.第五章 力与运动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1)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二、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2.表达式:F =-F ′.特别提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的效果,不会相互抵消.(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2.揭示了力的本质.3.揭示了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4.(1)牛顿第一定律并非实验定律.它是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也无关.考点二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1)“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2)“三异”: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效果不同.(3)“三无关”:①与物体的种类无关;②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不同点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依赖关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叠加性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性质不一定相同相同点大小、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3.适用范围(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二、两类动力学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特别提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将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寻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三、力学单位制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2.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基本物理量共七个,其中力学有三个,它们是长度、质量、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3.导出单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考点一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瞬时加速度1.求解思路求解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明确该时刻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2.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的“两种”模型(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3.在求解瞬时加速度时应注意的问题(1)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时刻对应的,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2)加速度可以随着力的突变而突变,而速度的变化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发生突变.。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高一物理公式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F做正功 F是动力当 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当派/2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理解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来说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择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能够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1-1-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课件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1-1-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课件

答案:(1)8 s (2)大小为10 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1.任意相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
即x2-x1=x3-x2=…=xn-xn-1=at2. 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
速度,

.
3和.一某半段的位平移方中根点,的即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平方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设T为等分时间间隔)
(1)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x1∶x2∶x3…= 12∶22∶32 … . (2)1 T末、2T末、3T末……速度之比v1∶v2∶v3…= 1∶2∶3 … .
(3) 第 一 个 T 内 、 第 二 个 T 内 、 第 三 个 T 内 …… 的 位 移 之 比 为
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 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应用v 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 解决
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 应优先考虑用Δx=at2求解
1-1 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头4 s内经过的位 移为24 m,在第二个4 s内经过的位移是60 m.求这个物 体的加速度和初速度各是多少?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如图1-2-2,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
图1-2-2
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①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 从C→A所用时间t 相等,同理t =t .
②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
分别为AB=2.40 cm,BC=7.30 cm,CD=12.20 cm,DE=17.10 cm.由此可知,

第一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一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v
o
0
t
运动时间t/s
0
1
2
3
4
5
6
小车速度v m/s
6
7
8
9
10
11
12
运动时间t/s
0
1
2
3
4
5
6
小车速度v m/s
6
7
9
10
11
15
17
匀变速直线运动分类: 匀减速直线运动
运动时间t/s 0 1 2 3 4 5 6
小车速度v m/s
20
v v
18
16
14
12
10
8
0
o
t
运动时间t/s
0
1
B
A
t t
S=
V 匀 v 变 速 直 V0 C 线 运 0 0 动 的 位 移
B
A
t t
1 ( v0 + v ) S= — t 2
t
S=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求解法:
1 ( v0 + v ) S= — t 2
t
匀 V 变 速 直 V0 C 线 运 0 动 的 位 移
B
A
1 ( OC + AB ) ×OA S= — 2
说 明
a 均为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方向为正
向,一般取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1 a t 2 中的 x 、v0 1.公式 x = v0 t + — 2
综合应用,可以解决所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 a t 2 v = v0 + a 2.利用 x = v0 t + — 和 2
小 结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其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其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常用推论
3.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段位移的中间位 3.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段位移的中间位 置的瞬时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方均根,
2 【推导】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Vx/22推导】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V =2a•x/2; =2a• v02=2a•x/2;V2-vx/22=2a•x/2 联立解得即可。
2
Vx =
V02 + V 2
v0
x/2
vx/2
x/2
V
v/m·s-1
v
a at
注意: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不 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可 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 都有 Vt <Vx
2 2
v0
v0
t/2
0
t
t/s
【例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 时的速度为1m/s,车尾经过站台时的速度为7m/s,则车 时的速度为1m/s,车尾经过站台时的速度为7m/s,则车 身的中部经过站台的速度为( A、3.5m/s C、5.0m/s B、 B、4.0m/s D、 D、5.5m/s )
基本公式练习
1.已知:v0、v、a,求:t=? 1.已知 已知: 、 , 2.已知:v0、v、a,求:x =? 2.已知 已知: 、 , 3.已知:v0、a、t ,求:x=? 3.已知 已知: 、 4.已知: t 、v、x,求:v0=? 4.已知 已知: 、 , 5.已知:v0、v、x,求:a=? 5.已知 已知: 、 , 6.已知:v、t、x, 求:v0=? 6.已知 、 、 , 已知: 7.已知:v0、a、x,求:v=? 7.已知 已知: 、 ,
【解析】根据车身总长为4.5m可知:每小格为1.5m. ∴x1=8×1.5m=12m, x2=13.2×1.5m=20m,T=2s,根据推 论可得 a=( x2-x1)/ T2= 2m/s2

新高一物理知识点第一节

新高一物理知识点第一节

新高一物理知识点第一节高一新学期开始了,物理学科也迎来了新的知识点。

在本节中,我们将会介绍和学习一些与运动有关的物理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规律和特性。

一、质点运动质点运动是指假设物体没有大小和形状,可以近似为一个点的运动。

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是位置、位移和速度。

1. 位置位置是指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通常用坐标系来描述。

在一维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用一个数轴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

位移与路径无关,只与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有关。

位移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两个位置之间的差值来得到。

3.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可以用速度的平均值来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当时间间隔越短,速度的平均值越接近瞬时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即v=Δx/Δt。

二、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的运动。

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速度来描述匀变速运动。

1. 加速度加速度指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可以用来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加速度公式为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即a=Δv/Δt。

2. 速度-时间图速度-时间图是描述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在匀变速运动中,速度-时间图通常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代表了加速度的大小。

三、直线运动中的力学公式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力学公式来计算物体的运动参数。

1. 位移与初末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直线运动中,位移可以通过初末速度和加速度来计算。

位移公式为位移等于初末速度之和乘以时间的一半,即Δx=(v0+vt)t/2。

2. 位移与初速度、时间、加速度的关系位移也可以通过初速度、时间和加速度来计算。

位移公式为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即Δx=v0t+1/2at^2。

3. 速度与初速度、时间、加速度的关系速度可以通过初速度、时间和加速度来计算。

物体的速度知识点归纳

物体的速度知识点归纳

物体的速度知识点归纳
物体的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一定距离的能力的表现。

下面是关于物体速度的一些知识点。

1. 速度的定义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改变位置的量化表示。

它是一个矢量量,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属性。

2. 速度的计算公式
物体的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
速度 = 位移 / 时间
其中,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距离,时间是物体经过的时间。

3. 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通常采用国际单位制中的米每秒(m/s)。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物体的速度可以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两种。

-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平均值,可以通过总位移除以总时间来计算。

-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特定时刻的速度,可以通过物体在该时刻的位移除以极短的时间间隔来计算。

5. 速度与速率的区别
速度和速率都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但具体含义有所不同:
- 速度是一个矢量量,包括大小和方向。

- 速率是一个标量量,只包括大小,不包括方向。

6. 速度的变化
物体的速度可以随时间而变化,可以产生加速度或减速度。

- 如果物体的速度增加,称之为正加速度。

- 如果物体的速度减小,称之为负加速度或减速度。

以上是物体速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归纳。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高中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学习目标】1.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关系式v 2-v 20=2ax ,并能利用公式解决相关题目.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平均速度v =2t v =v 0+v 2和Δx =aT 2,并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1.(位移-速度公式的理解及应用)2013年岁末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在南海传出“顺利完成作战科目试验”的消息,如图4所示.歼15战机成功起降“辽宁舰”,确立了中国第一代舰载机位置.航空母舰上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歼15战机在跑道上加速时产生的加速度为4.5 m /s 2,战斗机滑行100 m 时起飞,起飞速度为50 m/s ,则航空母舰静止时弹射系统必须使歼15战机具有的初速度为( )图4A .10 m /sB .20 m/sC .30 m /sD .40 m/s2.(位移-速度公式的理解及应用)在交通事故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滑动时留下的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刹车线的长度是14 m ,假设汽车刹车时的速度大小为14 m/s ,则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7 m /s 2B .17 m/s 2C .14 m /s 2D .3.5 m/s 23.(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多选)汽车从静止开始先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8 m/s 后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共经历时间10 s ,由此可以求出( ) A .汽车加速运动的时间 B .汽车的平均速度C .汽车减速运动的距离D .汽车运动的总距离为40 m4.(重要推论Δx =aT 2的应用)汽车的启动可以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启动过程的某时刻起汽车第一秒内的位移为6 m ,第二秒内的位移为10 m ,汽车的加速度为多大?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1.公式推导:物体以加速度a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设其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则速度公式:v =v 0+at ①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②由①②消去时间t ,得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为v 2-v 20=2ax .注意:如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则利用公式v 2-v 20=2ax 求解问题时,往往比用两个基本公式解题方便. 2.对公式的理解(1)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2)v 2-v 20=2ax 为矢量式,x 、v 0、a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①匀加速直线运动,a 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 取负值. ②位移与正方向相同,取正值;位移与正方向相反,取负值. (3)当v 0=0时,v 2=2ax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例1 汽车正在以12 m /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在它的正前方15 m 处有一障碍物,汽车立即刹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6 m/s 2,求汽车停止的位置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为多大?例2 滑板爱好者由静止开始沿一斜坡匀加速下滑,经过斜坡中点时的速度为v ,则到达斜坡底端时的速度为( )A.2vB.3v C .2v D.5v二、平均速度公式1.平均速度的一般表达式v =x t.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平均值,即v =12(v 0+v t ).证明:如图1所示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则t 时间内的位移为x =12(v 0+v t )t ,故平均速度为v =x t =12(v 0+v t).图1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过程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的平均速度,即2t v =v =12(v 0+v t ).证明:如图1所示,对0~t 2,有:2t v =v 0+a ·t2;对t 2~t 有:v t =2t v +a ·t 2;由两式可得2t v =12(v 0+v t )=v . 注意:v =xt 适用于任意运动,而v =v 0+v t 2和v =2t 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例3 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3 s 内通过的位移是3 m ,求: (1)3 s 内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2)第3 s 末的速度大小.三、重要推论如图2所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物体从A 至B 和从B 至C 运动的时间都为T .则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x 2-x 1=aT 2.图21.推导: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 0 时间T 内的位移:x 1=v 0T +12aT 2时间2T 内的位移:x =v 0·2T +12a (2T )2在第2个T 内的位移x 2=x -x 1=v 0T +32aT 2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Δx =x 2-x 1=v 0T +32aT 2-v 0T -12aT 2=aT 2,即Δx =aT 2.进一步推导可得:x 2-x 1=x 3-x 2=x 4-x 3=……=x n -x n -1=aT 2.2.应用:一是用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二是用以求加速度.注意:此推论常在探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根据纸带求物体的加速度.例4 如图3所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B 、C 、D 为其运动轨迹上的四点,测得AB =2 m, BC =3 m ,且物体通过AB 、BC 、CD 所用的时间均为0.2 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 .物体的加速度为20 m/s 2B .物体的加速度为25 m/s 2C .CD =4 m D .CD =5 m题组一 位移-速度公式的理解及应用1.一滑雪运动员由静止开始沿足够长的斜坡匀加速下滑.当下滑距离为l 时,速度为v ,那么,当他的速度是v2时,下滑的距离是( )A.l 2B.2l 2C.l 4D.3l 42.如图1所示,一辆正以8 m /s 的速度沿直线行驶的汽车,突然以1 m/s 2 的加速度加速行驶,则汽车行驶了18 m 时的速度为( )图1A .8 m /sB .12 m/sC .10 m /sD .14 m/s3.两个小车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它们的初速度之比为1∶2,则它们运动的最大位移之比为( )A .1∶2B .1∶4C .1∶ 2D .2∶14.一列火车由静止以恒定的加速度启动出站,设每节车厢的长度相同,不计车厢间间隙距离,一观察者站在第一节车厢最前面,他通过测时间估算出第一节车厢尾驶过他时的速度为v 0,则第n 节车厢尾驶过他时的速度为( )A .n v 0B .n 2v 0 C.n v 0 D .2n v 0题组二 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5.一颗子弹以大小为v 的速度射进一墙壁但未穿出,射入深度为x ,如果子弹在墙内穿行时为匀变速运动,则子弹在墙内运动的时间为( )A.x vB.2x vC.2x vD.x 2v6.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已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假设该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 所需时间为t ,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 ) A .v t B.v t2 C .2v t D .不能确定7.某飞机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运动开始到起飞共前进1 600 m ,所用时间为40 s .则它的加速度a 和离地时的速度v 分别为( )A .2 m /s 280 m/s B .1 m /s 240 m/s C .1 m /s 280 m/s D .2 m /s 240 m/s题组三 重要推论Δx =aT 2的应用8.为了测定某轿车在平直的马路上启动阶段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拍摄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2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 s 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 m ,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为( )图2A .1 m /s 2B .2.25 m/s 2C .3 m /s 2D .4.25 m/s 29.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 释放一个小球,释放后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释放几个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下如图3所示的照片,测得x AB =15 cm ,x BC =20 cm.小球的加速度和拍摄时小球B的速度分别为()图3A.30 m/s2 3 m/s B.5 m/s22 3 m/sC.5 m/s2 1.75 m/s D.30 m/s2 1.75 m/s10.(多选)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内的位移是2 m,第4 s内的位移是2.5 m,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第2 s内的位移是2.5 m B.第3 s末的瞬时速度是2.25 m/sC.质点的加速度是0.125 m/s2 D.质点的加速度是0.5 m/s2题组四综合应用11.长100 m的列车通过长1 000 m的隧道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列车刚进隧道时的速度是10 m/s,完全出隧道时的速度是12 m/s,求:(1)列车过隧道时的加速度是多大?(2)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是多少?12.为了安全,汽车过桥的速度不能太大.一辆汽车由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10 s时间通过一座长120 m的桥,过桥后的速度是14 m/s.汽车可看做质点,请计算:(1)它刚开上桥头时的速度有多大?(2)桥头与出发点的距离有多远?一、关系式v2-v02=2ax的理解和应用1.适用范围: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2-v02=2ax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的矢量性:v2-v02=2ax是矢量式,v0、v、a、x都是矢量,应用解题时一定要先设定正方向,取v0方向为正方向:(1)若加速运动,a取正值,减速运动,a取负值.(2)x>0,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x<0则为减速到0,又返回到计时起点另一侧的位移.(3)v>0,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v<0则为减速到0,又返回过程的速度.注意:应用此公式时,注意符号关系,必要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其合理性.3.公式的特点:不涉及时间,v0、v、a、x中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量.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1.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时间等分(设相等的时间间隔为T),则:(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 n=1∶2∶3∶…∶n.(2)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 n=12∶22∶32∶…∶n2.(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 n′=1∶3∶5∶…∶(2n-1).2.按位移等分(设相等的位移为x)的比例式(1)前x末、前2x末、前3x末、…、前nx末的瞬时速度之比:v1∶v2∶v3∶…∶v n=1∶2∶3∶…∶n.(2)通过前x、前2x、前3x、…、前nx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 n=1∶2∶3∶…∶n.(3)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 n′=1∶(2-1)∶(3-2)∶…∶(n-n-1).1.(速度—位移公式的应用)某航母跑道长200 m,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为6 m/s2,起飞需要的最低速度为50 m/s.那么,飞机在滑行前,需要借助弹射系统获得的最小初速度为()A.5 m/s B.10 m/s C.15 m/s D.20 m/s2.(初速度为零的比例式)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1 s内与第2 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在走完第1 m时与走完第2 m时的速度之比为v1∶v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x1∶x2=1∶3,v1∶v2=1∶2 B.x1∶x2=1∶3,v1∶v2=1∶ 2C.x1∶x2=1∶4,v1∶v2=1∶2 D.x1∶x2=1∶4,v1∶v2=1∶ 23.(速度—位移公式的应用)如图2所示,某高速列车在某段距离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由5 m/s增加到10 m/s时位移为x.则当速度由10 m/s增加到15 m/s时,它的位移是()图2A.52xB.53x C .2x D .3x一、选择题(1~7为单项选择题,8为多项选择题)1.某飞机着陆时的速度是60 m /s ,随后减速滑行,如果飞机的平均加速度大小是2 m/s 2.为了使飞机能够安全地停下来,则滑道的长度至少为( )A .900 mB .90 mC .1 800 mD .180 m2.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交通警察测量出肇事车辆的刹车痕迹是30 m ,该车辆最大刹车加速度是15 m /s 2,该路段的限速为60 km/h.则该车是否超速( )A .超速B .不超速C .无法判断D .速度刚好是60 km/h3.以20 m /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制动后能在2 m 内停下来,如果该汽车以40 m/s 的速度行驶,则它的制动距离应该是( )A .2 mB .4 mC .8 mD .16 m4.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 A .1∶3∶5 B .1∶4∶9 C .1∶2∶3 D .1∶2∶ 35.一小车从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1所示,若到达B 点时速度为v ,到达C 点时速度为2v ,则AB ∶BC 等于( )图1A .1∶1B .1∶2C .1∶3D .1∶46.如图2所示,滑雪运动员不借助雪杖,由静止从山坡匀加速滑过x 1后,又匀减速在平面上滑过x 2后停下,测得x 2=2x 1,设运动员在山坡上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a 1,在平面上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a 2,则a 1∶a 2为( )图2A.1∶1 B.2∶1 C.1∶2 D.2∶17.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个2 s、第2个2 s和第5个2 s内三段位移之比为() A.1∶4∶25 B.2∶8∶7 C.1∶3∶9 D.2∶2∶18.如图3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三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粒子弹以水平速度v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三个木块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穿入每个木块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个木块所用时间之比分别为()图3A.v1∶v2∶v3=3∶2∶1 B.v1∶v2∶v3=3∶2∶1C.t1∶t2∶t3=1∶2∶3D.t1∶t2∶t3=(3-2)∶(2-1)∶1二、非选择题9.在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火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50 km/h,若某列车正以216 km/h的速度匀速运行,在列车头经路标A时,司机突然接到报告要求紧急刹车,因前方1 000 m处出现特殊情况,若司机听到报告后立即以最大加速度a=2 m/s2刹车,问该列车是否发生危险?请计算说明.10.小汽车在嘉峪关至山丹高速公路上行驶限速为120 km/h,冬天大雾天气的时候高速公路经常封路,以免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如果某人大雾天开车在此段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能见度(观察者与能看见的最远目标间的距离)为50 m,该人的反应时间为0.5 s,汽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为安全行驶,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大?。

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1篇匀变速直线运动1、速度Vt=Vo+at位移s=Vot+at?/2=V平t= Vt/2t有用推论Vt?-Vo?=2as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中间位置速度Vs/2=√[(Vo?+Vt?)/2]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动力学(运动和力)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超重:FN>G,失重:FN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2篇考点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平衡状态的定义: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3.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2. 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速度的换算;2.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计算器;3. 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引入速度的概念;2. 提问:速度是什么?它有什么物理意义?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2. 讲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m/s、km/h等;3. 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如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例材料,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3. 指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结果。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速度公式的应用;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及应用;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但在速度换算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速度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信息一: 骑车的人在15秒内运动了200米
15
25
时间/秒
方法:利用坐标图像给出的相关条件,进行读图判断 信息二:跑步的人在25秒内运动了200米 或计算。在计算时一定要弄清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 骑车者的速度比跑步者的速度大 么量,找出对应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值
信息三: 他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例6.一列车长15米,以36千米/时的速度匀 速穿过一条隧道,坐在火车上的乘用秒表测 出他从进入隧道到离开隧道所经历的时间 是12秒,求隧道的长度。
例:某同学乘长途汽车,观察路旁的里程碑,并把 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观察次数 1 观察时间 6:30 2 6:45 3 7:05 4 7:25 5 7:39 里程碑数 10千米 20千米 30千米 40千米 50千米
1.汽车在总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多大? 2.在哪一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最大?
解析:t1=15分钟 t2=20分钟 t3=20分钟 t4=14 分钟 s1=s2=s3=s4=10千米 方法 :利用列车时刻或乘车的车票给出相关条件,进
V1
t1
t2
V2
t3

s1 s V= s1 = t1 + t2 +
s2

+
s2 t3
t
七、几种类型的计算
1、计算平均速度
例1:一人骑车从甲地赶向乙地,途经丙 地时休息了3min,已知甲丙相距2km ,用时 5min,乙丙相距3km,用时8min。求他在整 个路程中做什么运动?前5min的平均速度? 后8min的平均速度?整段路的平均速度?
1/ 3.6 米/秒
1米
1米 秒 1秒
1 千米 1000 1 时 3600
3.6千米 时
1米/秒
> 1千米/时
3.6 千米/时 1米/秒=_____ 那么
3.6千米/时= 1 米/秒
那么 2 米/秒 7.2千米/时= _____ 3 米/秒 10.8千米/时= _____ 4.17 米/秒 15千米/时= _____ 22.22 米/秒 80千米/时= _____ 小单位化大单位时 除以3.6
4、答
注意:整个计算过程要要带单位计算,计算中单 位要统一
讲解例题 例1:一辆客车在京沪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如 图是旅客两次看到的路牌和当时看到车内悬挂 的时钟。根据路牌与时钟提供的信息,你能计 算出这辆客车行驶的速度吗? 解:
140千米
s 140000米 = V= t 4800秒
= 29.1米/秒 =105千米/小时
例题 一辆客车在京沪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 图是旅客两次看到的路牌和当时看到车内悬 挂的时钟。根据路牌与时钟提供的信息,你 能计算出这辆车行驶的速度吗?

解:
答:这辆车行驶的速度是 105千米/时。
已知: s=180千米-40 千米=140千米 t=3时15分-1时 55分 4 =1时20分= 时 3 求:v
讲解例题
例4:张明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00m,他骑 自行车的速度是15km/h,他骑车上学路上要 花几小时?合多少分钟?
速度公式:V =
解: s=1500米 = 1.5千米 1.5千米 s = 0.1时 t= = 15千米/时 V
s t
t=s/v
答:骑车上学要花0.1小时,合6分钟。
巩固练习 1.甲乙两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甲在10秒内通 过了2千米的路程,乙在3分钟内通过了7200 米的路程,甲、乙两车哪个快? 解: V甲=s甲/t甲=2000m/10s=200m/s
= 32.4千米/小时 答:该车的速度为9米/秒,合32.4千米/小时。
讲解例题 例3:小明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 1.2m/s .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分,那么上学 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分析:速度公式: s V= S = V· t
t
解: t=15分钟 = 900秒 S=V· t = 1.2米/秒 × 900秒 =1080米 答: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1080米。
已知: s=200米+1600米=1800米 v=15米/秒 求:t 解:
答:火车全部通过大桥的时间为120s。
例3:一列长为100米的火车以54千米/时的 速度通过一个隧道,完全通过用时5分20秒。 求这个隧道的长度。 已知:v=54千米/时=15米/秒 t=5分20秒=320秒 L车=100米 求:L道 解:S=vt= 15米/秒×320秒=4800米 根据题意 S=L道+L车 则 L道=S-L车=4800米-100米=4700米 答:这座铁桥的长度是1100米。
分析:求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把所有的时间都要
考虑进去,包括休息的时间也要考虑
2、s-t图或v-t图的应用
例2:下图所示,判断速度大小关系(

s



A、V甲〈 V乙 C、V甲=V乙
B、V甲 〉V乙 D、无法判断
例3:下列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v t

t
v
t
s
t
s
t




A、①②
B、 ③ ④
C、①③
隧道
L隧道+S车 3.某人对着高山大喊一声,5秒钟后听到回声, 人到山的距离?(声音的速度340米/秒)
速度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 过的路程叫 速度 。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速度 =
路程 时间
V=
s t
4、单位: 米/秒 (m/s)
m.s-1 读作“米每秒”
-1
或千米/时
(Km/h) 读作“千米每时”
Km.h
试比较 “1米/秒”的意义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例1:梅岭隧道全长1400米,隧道口有 限速40的标志,请问,汽车在多长时 间以上通过隧道才不违障?
已知: s=1400米 v=40千米/时 =11.1米/秒 求:t 解:
1400米 11.1米/秒 126秒
答:需用2分6秒以上的时间通过。
例2:一列火车长200米,以15米/秒 的速度匀速通过1.6千米的大桥,求火 车全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秒?
7.2 千米/时 2米/秒=_____ 9 2.5米/秒=_____ 千米/时 28.8 千米/时 8米/秒=_____ 72 千米/时 20米/秒=_____ 总 大单位化小单位时 结 乘以3.6
速度计算的解题步骤
速度计算的解题格式 解: 1、公式
2、代入数据(带单位计算 单位统一) 3、计算结果(附单位)
7、风向问题
例13:一列火车正向西飞奔,但车头冒的烟 是笔直向上,经测定,当时风速15m/s,此时风 是朝 西 方向刮的,车速为 54km/h 例14: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直线向东行驶。甲 感到顺风,乙感到无风,丙感到逆风。则当时 刮的是 西风,三人中速度最大的是 丙 ,最 小的是 甲
8、一题多变
物体在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为1米 “1千米/时”的意义: 物体在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为1千米
单位换算:1米/秒
3.6 = 千米/时
想一想:1米/秒, 1千米/时 哪个 值更大?
米/秒 国际单位: 4)速度单位:
(m/s)
常用单位: 千米/时 ( km/h )
单位转换:
1米/秒 = 3.6 千米/时
1千米/时=
例15:一物体做变速运动,全程72m,前半程用时4s, 后半程用时10s,求全程平均速度? 例16:一物体做变速运动,前一半时间内速度为4m/s, 后一半时间内速度为6m/s,求全程平均速度?
例17:甲乙 二人同时从A点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B。 甲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速度分别为5m/s和2m/s, 乙在前半程和后半程速度分别为5m/s和2m/s,则谁先 到达?
计算出来
s
.小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运用所学的物理知 识估测出他在前一半路 程的平均速度为2 m/s, 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 m/s,那么他在回 家的全路程中的平均速 度为________. 2.4 m/s
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在某段时间或某 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除 以总时间,而不能盲目地求速度的平均值, 因为平均速度一般不等于各段时间或路程 中速度 的平均值
参赛者 成绩/s A 13″6 B 14″ C 参赛者 14″7 成绩/m D 380 E 385 F 367
2. D、E、F三位同学进行100秒定时跑步比赛, E 同学。这采 成绩如表2,则获得第一名的是_____ 用的比较方法是: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 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比较A与E的两同学谁跑的快? 比较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D、② ④
3.物理中经常用图形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 态,下列图中能表示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 动的是( B、C )
v s
t
t
A
v s
B
C
t
D
t
例1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20m, 则该物体第4s内通过的路程( A) A、2m B、8m C、12m D、10m
例12:关于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B、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随s的增加而增大。 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于t的增加而减小。 D、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于s和t无关,与s和t的比值有 关。
第2节 机械运动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 时间; 另一个种是比较相同的时间内通过 的路程。
请仔细观察《刘翔创造历史》的录像,回答 问题:谁跑得最快,你根据什么来判断? 跑完全程后,裁判是根据什么判断刘翔是冠军?
你来试一试 1. A、B、C三位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的成绩如表1, A 同学。这采用的比较 则获 得第一名的是_____ 通过相同路程,比较跑的时间 方法是:__________ 。 表2 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