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国 略论《正易心法》的易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进国略论《正易心法》的易学思想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博士后
内容提要:在道教易学史上,《正易心法》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正易‛、‚心法‛和‚消息‛等概念已透露它‚复归‛汉代易学及糅合佛家心性之学的旨趣。该书并非‚历诋先儒之失‛,其主张用‚活法‛自悟易道,体现了一种超越后天之是非知见、契证先天之觉性的意识。其虽建构了由‚无‛(无极)入‚有‛(太极)的宇宙化生模式,但又认为‚人间万物‛虚幻而无定实,而与佛教的缘起观有相契处。从符号象征的向度而论,该书所诠释的‚大衍之数‛和‚天地之数‛,前者偏重于借‚筮数‛符号法象超验的形上界下坠为经验之现象界的过程,后者则是对现象界的生成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数的逻辑推衍。
关键词:正易心法道教易学符号象征
一
在道教易学史上,《正易心法》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据《艺海珠尘》所载《正易心法》,旧题‚麻衣道者纂,希夷先生受并消息‛。宋《佛祖统记》卷43-44则述:‚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极天人,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有关该书的作者及其学术旨趣,历来颇有争议。宋时朱熹便疑其为戴师愈伪作,《朱文公文集》卷81《书麻衣心易后》则斥其辞‚皆无理之妄谈‛。受朱熹的儒家正统观念之影响,后世的王炎(宋)、陈振孙(宋)、郝敬(元)、惠栋(清)、胡渭(清)、姚际恒(清)等儒者都对之口诛笔伐。
但《宋史.太祖本纪》、《宋人轶事汇编》、《搜神秘览》、《混元仙派图》、《邵氏闻见录》、《贵耳集》、《湘山野录》及《洞微志》等则肯定麻衣道者著过《正易心法》,陈抟也曾师事麻衣道者。李潜(北宋)在认同该书为麻衣、陈抟之作的同时,颇是推崇其学术价值,称之‚一滴真金,源流天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翩然于羲皇心地驰骋,实物外真仙之书也‛[①]。张栻(南宋)亦然,道‚其说独本于羲皇之画,推乾坤之自然,考卦脉之流动,论反对变复之际,深矣,其自得者欤‛。[②]宋陈显微的《周易参同契解》也多引该书,云其为麻衣、陈抟之作。今人李远国先生亦考证其确非伪书,系麻衣、陈抟之作。《正易心法》之‚消息‛,与宋代道士陈抟的《易龙图》、《先天图》、《观空篇》之思想一脉相承,并对其后学李挺之的卦变‚反对‛之学及邵雍的‚先天心法‛产生深刻的影响。[③]
《正易心法》之‚正易‛一语,出于《易纬.乾坤凿度》:‚黄帝曰:观上古圣,驱炯元化,劈惜万业,徒得为懋训,究体译元,肇颐浚澳,作沐悬心,输薄不息,以启三光,上飞龠风雨,下突渀河沱,得元气,澄阴阳,正易大行万汇生。‛郑玄注云:‚天下万汇易于世,为事几变易不定,能成万汇者。‛[④]所谓‚正易‛,参《周易.乾凿度》文:‚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无门,藏神无内……变易也者,其气也……不易也者其位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万物之宝。至哉易,一元以为元纪。‛[⑤]再较之《正易心法》40章云:‚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可知其为蕴涵元气阴阳的虚无凝聚之本体,而非指流行变化之气易。
所谓‚心法‛,则是源于佛教的概念。在五位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中,‚心法‛是指六识或八识之识体,即精神活动之根本主体,亦称‚心王‛,是相对于‚心所有法‛(或称心数、心所,系从‚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为‚心所‛所依。[⑥](如《阿毗昙心论.行品》云:‚若心有所起,是心必有俱,心数法等聚‛、‚心不孤起,有数(心数)相应‛)《正易心法》之‚心法‛,虽与佛教‚心法‛有异,但其所强调的是通过‚心‛之自悟(辞外见意),使心与心之对象 ̄ ̄‚羲皇心地‛中的卦画兆象产生同感。从书名可知,该书有将构成儒道之学源的《易》与佛教相糅合的倾向。
该书开篇即云:‚正易者,正谓卦画,若今经文正文也。据周孔辞传亦是注脚。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训于其下者,消息也。‛就文体结构而言,《正易心法》乃是由‚卦画‛、‚心法‛、‚消息‛三个层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的‚消息‛无疑是从汉象数易学之‚卦气说‛(即以‚十二消息卦‛解释天地之阳息阴消,阴息阳消的循环往复的规则)引申而来的,它不过是借‚心法‛对‚羲皇心地‛更进一步探玄颐奥罢。‚正易‛、‚心法‛和‚消息‛三个概念,已透露出该书的主旨所在。简要言之,《正易心法》是以汉代象数易学作为理论基础,并吸纳了佛教的心性学说,力图从卦画本身来体悟蕴涵宇宙天地之本质的易理。
二
贯穿该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反对以文字言辞来肢解《易》理,强调以心体悟卦象,‚辞外见意,方审易道‛。
《正易心法》开宗明义:‚羲皇易道,包括万象,须知落处,方有实用。‛最后二章则道:‚易道弥满,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世俗学解,浸渍旧闻,失其本始,易道浅狭。‛首末两章相互呼应,揭橥了其论《易》的核心内涵,乃以‚自悟‛的‚活法‛来领悟易道。顺着上述理路,‚心法‛强调,六爻及六十四卦的设臵,无非是以象征的手法来体现宇宙天地之阴阳运动的规则,因此要把握‚合于自然‛的易理,就不能为各类解卦之辞所迷误,而应注重对卦画的内在体悟。
陈抟在‚消息‛更集中论述了借‚不言之教‛解《易》的不二法门。如曰:‚落处,谓知卦画实义所在,不盲颂古人语也……易道见于天地万物日用之间,能以此消息皆得赏用,方知羲皇画卦不作纸上工夫也。‛(1章消息)‚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嘿观其象而已。‛(3章消息)‚不盲颂古人语‛、‚不作纸上工夫‛、‚不立文字‛诸类说法,明显受到佛教及老庄之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的熏染。‚消息‛借助这种‚遮诠法‛,提出了在领悟‚易道‛或‚自然之理‛过程中如何超越言语文字的问题。如培根所强调的,语言文字所表诠的常有可能是种‚市场假象‛,如拦路虎一样抗拒着理解力。‚消息‛秉承‚心法‛的意思,进一步批驳了人们对于周孔《易》说的盲从倾向:‚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传。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浅识,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画微旨。‛(4章消息)‚苟惟束于辞训,•则是犯法也,良由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故曰: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言语下拘变。‛(41章消息)
这种敢不以先儒《易》说为权威的态度,无疑是《正易心法》被安上‚历诋先儒之失‛及‚无理之妄谈‛等恶名的因素之一。如郝敬道:‚诋夫子《十翼》为一家言,离经叛道,莫此为甚。‛[⑦]惠栋的火药味更浓:‚以周孔为不足学而更向庖羲,甚矣!异端之为害也,不可以不辟。‛‚学者不鸣鼓而攻之,必非圣人之徒。‛[⑧]彼番责难,与朱子心态一也,不过是门户之见罢了。《正易心法》的解经态度,实质与程朱理学之不滞于辞训、注重阐发义理的解经态度并不相悖。程颐说:‚古之学者,先由经以识义理,盖始学时,尽是传授。后之学者,却先须识义理,方始看得经。如《易》,《系辞》所以解《易》,今人须看了《易》,方始看得《系辞》。‛[⑨]朱子言及治《大学》时亦称:‚圣人不令人悬空穷理,须要格物者,是要人就那上见得道理破,便实。只如《大学》一书,有正经,有注解,有《惑问》,看来看去,不用《惑问》,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经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我胸中,而正经亦不用矣。‛[⑩]由上知之,程朱也罢,《正易心法》也罢,都是强调:理解本文的意义不能囿限于语词本身,最终还必须付诸个体心灵生活之意指。或者说,‚言传‛是为了‚意会‛,这并不存在任何对坟典的诋毁之意。所不同的是,程朱体现了分析的思辨的理悟路向,而《正易心法》则流露出一种超越后天之是非知见、契证先天之觉性的意识。其主张用‚活法‛来自悟易道,实质是搁臵了解析性的理悟方式而突出了超验性的证悟法门。
从符号解释学之视野论,《易》之卦画皆是抽象的人工符号。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在不同的‚解释处境‛(传统)下总是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不稳定指示),这促成了后世意义解释的多样性。•符号之‚所指‛与‚能指‛的不断‚歧异‛,意味着符号之意义也在‚生成‛过程中,即在不断地‚远离‛其最初的兆象。但如果符号之原初‚所指‛与后来的‚意义生成‛过于歧离,则符号的象征功能实际已不复存在。《易》之卦画蕴藏着先人‚究天人之际‛的信息,并非靠描述世界之表象的文字所能深刻表现的。在‚周孔言语下拘变‛,不过是以一种抽象符号来注解另一种抽象符号罢,而主体依然没有‚臵心物中‛。因此问题在于如何用‚心‛去洞察卦象符号背后的真正‚隐喻‛,以体悟宇宙‚生生‛之理。《正易心法》‚作不言之教‛,透出它对《易》之符号象征的深刻反思。但不可否认的是,《易》之卦画的原初意象,多少已体现于卦之爻辞等语言符号当中,《正易心法》未免有拘泥于物象而忽视卦爻辞的偏向,这使之聚敛着内在的张力。
三
《正易心法》之另一值得注意的思想是:‚心法‛和‚消息‛互为纲纬,建构了以‚无‛为本,以乾坤一元之理涵摄阴阳和天地二者的易学体系。
熊十力曾云:‚《易》之乾元坤元实是一元,非有二元。坤之元,即乾之元也。‛‚‘易有太极’,太极即乾元也,非更有为乾元之所从出者名太极也。乾道,进进也,变动不居也,生生不息也,故谓之元。坤实非元,其体即乾也。‛《易》理乃基于乾坤一元之理。[11]《正易心法》基本沿袭了《易》的本体论。如‚心法‛一方面突出了乾坤体性乃天地自然的真体(‚六十四卦,唯乾与坤,本之自然,是名真体。六子重卦,乾坤杂气,悉是假合,无有定实。‛20/21•章)乾坤之真体实归于一元之易理,乃阴阳变化的本根(‚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40章);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乾坤与阴阳的内在同一性(‚奥乾与坤,即是阴阳圆融和粹,平气之名。至于六子,即是阴阳偏陂反侧,不平之名。‛10/11章)。与‚心法‛论纲相应,‚消息‛则具体吸纳了《易纬.周易乾凿度》、《冲虚至德真经》(即《列子》)中‚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的化生理论。
《冲》卷一云:‚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四库本《周易乾凿度》文作‚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凿》文为‚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凿》文在‚重浊者下为地‛下作‚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12]《凿》和《冲》建构了‚太易(未见气) ̄太初(气之始) ̄太始(形之始) ̄太素(质之始) ̄浑沦(易)‛之先天的形上世界的结构模式,并从数的向度分辨了由‚易 ̄一 ̄七 ̄九 ̄一(意象天地、乾坤、阴阳)‛的后天的形下世界之逻辑生成。从宇宙论分析,‚太易‛即是不规定的纯粹的‚无‛。‚气形质具而未离‛的‚浑沦‛状态,表述的正是‚无‛在‚化‛前超乎经验的状态(即‚始‛),它是由‚无‛入‚有‛的最高临界点。而‚一‛即是太极、元气,是一种决定状态的‚有‛,它则是离‚无‛成‚有‛的最初的关节点。已成之天地、乾坤体性、阴阳是主体所能把握的实体化的‚有‛。从‚无‛入‚有‛的过程即是宇宙由超验的形上界下坠、并衍生经验之形下界的历时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