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分斋教学思想的当代诠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

胡瑗“分斋教学”思想的当代诠释

杨建成

(兰州城市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胡瑗“分斋教学”思想首开“明体达用”先进教育观的先河,首创分斋教学制度,倡导“因材施教”、“分科教学”、“实地考察”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人格感化。其思想的深邃对今天教育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胡瑗;教育思想;分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052-03

一胡瑗与“分斋教学”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原籍陕西安定,故后人尊之为安定先生,其藏书讲学处,便称安定书院。儿童时异常聪慧,是当时的一大才子,青年时期,隐居泰山,专攻儒家经典,前后达10年之久,为他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和授徒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0岁回到家乡,在苏州创办私学,开展儒学经典的教学和研究。苏州郡学建立时,他受聘为该郡郡学教授,并陆续建立了地区郡学学规。50岁时,又受聘为湖州州学教授,为湖州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的大好形势下,他积极地从事教育实践,大力开展经学教育。景祐三年(1036),宋仁宗诏令全国州县立学校派员到苏州、湖州两地考察胡瑗的教学、教育经验,并总结出《学政条约》一卷,明令太学推广应用。《宋史·选举志》载:“时太学之法宽简,安定胡瑗设教苏、湖间二十余年。世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从这里可以看出胡瑗对苏、湖教育影响之大,对学生的教育也很严格。他重实用,对当时崇尚词赋的虚浮风气给予了相当程度的批判。

胡瑗针对教育教学制度的时弊,大胆改革旧制,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分斋教学制度,以贯彻“明体达用”的思想。这一教学制度是胡瑗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具创意的点金之笔,也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独特贡献。所谓分斋教学制,就是在学校里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在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等儒家经典,以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思维和研究能力。在治事斋,主要学习一种从事各项工作的实用能力。入“经义”斋的学生必须“心

收稿日期:2012-01-23

作者简介:杨建成(1976-),男,甘肃会宁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这是要求该斋的学生必须头脑清晰,胸怀广阔,学习六经经义,通晓儒学经典,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学术造诣。学成后可以充任高级统治人才,为治国安邦出谋划策。对“治事”斋的学生要求是“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这是说,治事斋的专业性、实践性强,就每一个学生来说,以一科为本,兼习他科,使之各有所长,各尽所能。学成后在某一方面能成为专家、能充任朝廷各职能机构和部门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很显然,经义斋和治事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胡瑗认为学经读经的目的,先治己,后治人。因此,它对学生的来源要求较高,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胡瑗明确提出以周代的“六德、六行、六艺”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治事斋则意在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这种专长一般多掌握一门就多一样好处,于是便有主修和副修的考虑。这种分斋教学,在当时是有创造性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改革所以后人誉之为“湖学教学法”、“苏湖教学法”。

二“分斋教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胡瑗的“分斋教学”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继承了孔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分教的主张,是“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教育思想的发展。胡瑗创立这一具有革新意义的“分斋教学”思想不但是对前人教育思想的继承,而且是当时教育现状的必然产物。中国教育在宋代以前,学校教育和选拔人才都以经书诗赋为主要内容,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将传授儒经、教习诗赋就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任务,而传授经书又专重于训诂注解,教习诗赋,又唯尚浮华声律文词,缺乏德行道义之实,空疏繁琐,禁锢思想,违背“圣贤之遗意”,“无补于用世”,

52

远远脱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因而不可能造就出“经世致用”之材。宋代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当时不少学者、教育者对此种现象产生极大忧虑和不满,希望教育能冲破藩篱,另辟新路。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在学校。”因此,从它在苏州创办私学开始,就针对这种情况,顺应社会发展之需要,根据“明体达用”的教育宗旨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进行人才培养。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创立了“分斋教学”及制度,使中国学校教育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分斋教学”设立“经义”与“治事”两斋,不仅改变了以往专以儒经为主的单一教学内容,而且把有实用价值的“治事”各学科,首次纳入正规学校之中与“经义”并列,这实际是提高了“治事”各科的地位,为自然科学和专门技能的教育开出了新路。而主副科制度,又开了必修和选修科目制度的先河。

三“分斋教学”的当代诠释

分斋教学是苏湖教法的核心和精华,也是胡瑗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最富有创新意义的内容。汉唐以来,学校教育和选拔人才均以经书词赋为主要内容,既不能了解圣贤之遗意,又缺乏道艺、德行之实,更缺乏有治国理政的真实本领和才能。胡瑗针对这种情况,在“明体达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分斋教学的制度。

(一)“明体达用”

汉唐以来经学笺注统治着学术和教育界,埋头名物训诂,崇尚浮华文词,针对这种现状胡瑗提出了“明体达用”的新思想。明体达用之学是什么?“他以君臣、父子、仁义、礼、乐为体,诗、书、史、传、子、集为文,举而指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为用。”“刘彝对神宗问又说: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万事不可变也,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元宝、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可见,胡瑗的教学是对当时教育的空疏的内容与形式主义的教学的抨击,而主张“明体达用”之学。他的这一思想对后来书院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

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继承并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他非常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成相应的组互相进行讲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特长,学有所成。胡瑗教学重视学生各以兴趣或专题及当时政事分组讨论,教师亦时常对讨论进行指导。《宋元学案·附录》上说:“先生初为直讲,有旨专掌一学之政,遂推诚教育之士。亦甄别人物。故为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文艺者,好尚节义者,使之以类群居讲习。先生亦时时召之,使论其所学,为定其理;或自出一义,使人人以对,为可否之,或即当时政事傅之折衷……”。使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乐中学,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安定门人如:范纯仁、欧阳发、徐积、钱公铺、孙觉、滕元发、顾临、徐中行、刘彝、钱藻、苗授、朱临、翁仲通、杜汝霖、莫君陈、张坚、祝常、卢秉、林晨等都是学有专长的人,并且在之后的仕途中也充分发挥了其特长。如刘彝“安定称其善之水,凡所立纲纪规式,力居多焉”。

(三)分科教学

胡瑗在他所执教的州学中,设立了“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研究基本理论,治事研究实际措施。治事有一主科,又兼一副科。特别重视农田、水利、军事和天算等科。所谓分科教学,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种种实用的本领,如学“治兵”、学“治民”、学“水利”、学“历算”、学“工技”等等。就每一个学生来说,以一科为本,兼习他科,使之各有所长,各尽其能。他将“好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文艺者,好尚节义者,皆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把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这可以说是自孔子以来在教学方法上的一大发展,因为胡瑗以前的教育家在教学实践中虽然也注意到了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却没有把兴趣做为教育中应该注意的一个因素加以考虑,而胡瑗却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并着手加以解决了。这种分科教学法的出现,在当时是有创造性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改革,是胡瑗对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贡献。所以后人誉之为“苏湖教学法”。胡瑗在教学中不仅注意利用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而且还常常用提问和相互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他常和学生“论其所学,为定其理,或自出一义,使人人以对”。他的讲授,也常常“执经在诸生列,先生每引当世之事明之”。这样通俗易懂,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人皆乐从”。

(四)实地考察

胡瑗在教学中要求很严格,提倡在学习中各抒己见,反对一味泥古。除讲习课业之外,他还主张游息和考察,反对不务实际的死读书。《安定学案》中记录:“先生在学之时,每公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诸斋亦各自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可见他不仅重视《五经》的书本教学,还倡导快乐教学,不仅注重书本知识,还注意实地考察。在《安定言行录》重记载:“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因此,为了使学生的知识避免“滞于一曲,隘吝卑陋”,他的教学中除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十分注重组织学生游历、参观和实地考察,“以广其闻见”,不断增加知识和切实掌握知识,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五)人格感化

胡瑗对于教学订有详细办法,而且自己做出榜样。重视师生关系。同时亦极爱护学生,学生亦颇信爱教师。《宋史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