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原理实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当然是“校长”说话才真正算数。结合学校的权利和义务谈谈看法。
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学校享有国家规定的权利,如: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⑤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⑥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⑦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等等。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有权决定和安排学校的工作内容,但是学校也必须履行学校应该履行的义务。如:①遵守法律、法规;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提供相关的情况;⑤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等。并不是校长说什么都算数的。
2、荣获2003年全国“十杰教师”称号的朱兆林,曾教过一个叫赵宁的学生。这个有着“领袖”能力的男生,曾带着自己的足球队偷偷翻过围网进场踢球:曾为了保护“小同学”……—一支金笔送给朱兆林作纪念。告别老师时,赵宁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动情地说:“朱老师,收下。您不是说我能当将军吗?等我得了军功章,再拿它换这支笔好不好?”结合这个事例,谈谈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全面发展,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朱老师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对所谓的“差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平等对待;特征之二是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朱老师并不单纯看待赵宁的学习成绩,而是发现赵宁的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并加以鼓励,激发赵宁潜能的发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特点之三是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朱老师以各种方法促进赵宁的主动发展,提高自身素质,达到了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案例中最后材料说明赵宁的未来的潜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之,朱老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重视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结果是,美国1929年到1957年教育投资在增加国民收入
中作出贡献的比率是33%。由此出发。谈谈你对教育负担的经济功能的看法?
答:第一、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任何经济行为都追求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来至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来自劳动者的精神投入。教育和训练,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第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化生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已成为决定生产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一环。知识和信息在生产中的作用已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增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三、教育是现实生产力产生的重要手段。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第四、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有一种看法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
这种说法不适当地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并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根据,忽视了环境和教育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也就是说遗传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1、史家胡同小学正在实施“小博士”工程,要求……当场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上面的案例与传统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新课程改革可以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答: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新课程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小博士”工程中学生要完成课题,采用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
(2)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通过探究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做课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选择课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资料反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研究成果汇报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
(3)在课题研究中,有些同学采取了小组合作方式,分工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带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性。
(4)在上面的学习方式中包含着自主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制定课题、制定时间、制定进度、制定研究方式,最终提高了自己的
学习能力。
(5)上述课题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关,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进度。
2、“随着当代社会教育的蓬勃发展与非正规教育的广泛发展,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导形态最终会被社会教育所取代”。谈谈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答:这种观点不正确。
(1)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等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
(2)社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虽有许多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松散、零碎、不系统、不连贯,使其处于辅助和补充地位,不能替代学校教育。
(3)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各具特色,彼此之间难以相互替代,要把三方面教育整合、协调,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取得最优整体教育效率。
1.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01年7月9日的调查:……对以上调查你有什么感触,请用当代学生观的理念进行分析。
答:案例中的调查结果令人感到悲哀和痛心。说明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严格教师的职业专业化,需要在念,而普遍存在着体罚、讽刺、挖苦学生;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中小学学生主体意识和观念薄弱,对各种体罚、讽刺、挖苦现象比较麻木,甚至逆来顺受,不能拿起法律武器以法争取保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2.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谈这种观念看法。
答:这种观点是真确的,是科学的评价观点。
首先,加德纳“多元智力学说”为多元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九种智力因素,传统的评价只重视智育,现代评价标准多元化,不仅仅关注智育,还关注学生多种技能、多种智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其次,这种评价观念体现了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过早地用单一评价尺子评价学生,如简单地根据学生的成绩把学生评为好学生和坏学生,就否定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再者,这种批评价观念体现了尊重学生的理念。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性,这种评价方法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学生。
A、李某某是某乡镇中心小学教师。1998年以来,学校实行人事制度改革,自行制定了“末位淘汰”制,规定教职工等级为C
级者将被辞退……2002年学年度职工的业绩考核,先由职工评后由领导小组评,……李某某排名末位。学校根据“末位淘汰”,于2003年9月9日书面通知李,……限一周办理辞退,逾期做自动离职处理。李不服,想到法院讨说法。(分析:根据教育法中对学校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分析该校是否有权辞退居“末位”的教师?)
答:我认为学校无权辞退居“末位”的教师。
教育法中规定学校有权从本校的办学条件与能力和实际编制情况出发,自主决定聘任、解聘教师和其他的职工,但学校还有义务维护教师及职工的合法权益,解聘、辞退教职工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江苏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实施办法》规定,当年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不发年终奖金,并予以批评教育,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的,可以予以降职、低聘、解聘;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等次的,又不服从组织安排或重新安排后年度考核人不合格的予以辞退。因此,学校自行制定的“末位淘汰制”不符合有关规定,学校无权辞退位居“末位”的教师。(李老师可向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裁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申诉。)
B、点到为止
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次,一女生在考试时少写一小数点,被老师扣分。试卷发下来,她偷偷添上这一点,找老师要分。陶先生虽看出……满足补分愿望。不过…多少年过去,那女孩成人成才。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说“那件事以后,我才真正下决心用功学习,决心做个诚实的人。”
答:陶先生没有训斥学生,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而是采用了非常高明的批评艺术。一是尊重学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感激教师给她面子,从而自尊自重,从而完成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二是宽容学生,陶先生怀着关怀和爱护之心,容忍学生的幼稚行为,满足孩子的补分愿望,对学生的错误又点到为止,使学生产生内疚的内心体验,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C、再也不减负了
在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家长会上,武汉三年级的班主任哭着向家长道歉,表示今后“通改前非”……一切都是“减负”惹的祸。……可减负之后班级成绩下划。(分析:你看到什么问题?你认为怎样“减负”才不违背素质教育的思想与要求?)
答:推进素质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减负和推进素质教育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
a.正确理解素质教育与减负。减负是要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过重的负担挫伤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严重下降,减负要把学生从题海战术
中解救出来,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势在必行。
b.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减负不等于减知识和能力,老师要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向课堂要质量,不断学习与掌握科学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手段,做到灵活、轻松、务实、优化处理好知识能力关系。
c.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d.把握减负的度。减负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布置作业要有度,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不用增加作业的方式惩罚学生,作业题目要精选,既考察基础,又发展能力,形式要多样,也可因人而异布置作业。
D、过去人们一向认为儿童的智商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后天无法改变。法国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选择了65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同时证实,领养家庭对孩子感情投入的多少和其智商提高成正比。(分析:谈谈你认为遗传、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答:a.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案例中的儿童在后天的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下,智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了“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b.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不同的环境会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差异,案例中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智商发展存在差异,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c.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如案例中家庭环境因素不同对孩子的智商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E、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看电视》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描绘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广西南胡小学尚老师在教学《看电视》,……(一年级学生向教材挑战)……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分析:分析教师应该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答:1、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求未知的热情是学会学习的前提。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活动。
2、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案例中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求知的手段,如多采用发现法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究。案例中一个“关”字点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会学习要使学生读书而不盲从书,要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F、一位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新教材《小山羊》。他刚走上讲台,只听见警笛声,学生被这警笛声吸引,离开座位,看消防车,并议论。这位老师没有制止学生,学《小山羊》一课。而是把“消防车”作为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分析:该教师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答:符合新课程的课改精神。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该语文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学生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G、在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时”,正直中秋节前一天,……怎样才能使….吃同样多?一石激起千层浪,……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分析: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做出评价。)
答:该老师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切入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题材,将中秋节吃月饼这一生活情景设计成为“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学习场景,符合新课程内容改革中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
H、北京海定区教科所调研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一年级课改实验启动后、教师实施新教材困难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就其中反映的问题,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之进行分析。(图略)
答: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师都将“思想观念”的转变置于比较困难的位置,普遍对”教学方式”这个要素感到困难。这种情况与中央文件中指出的:“新课改中主要反映教学方式、思想观念两个方面”是一致的。课改的关键问题是转变观念,摆正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对待“教学资源”这个要素,高中教师与
其他学段教师有明显不同,这与高中学生各方面能力较强,对学习资源需求较高有关。教学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料严重不足,给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实验带来很大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段的教师普遍认为“教材理解”难度小。 “教材理解”是“思想观念”转换为“教学方式”的中间环节,这表明教师认识上偏颇。教师们对自己工作中已经掌握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很看重,这也表明教师对新课程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为,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全部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尽管大部分人对新课改在认识上是正确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有许多难处。比如说,“教学方式”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两方面小学和初中感到困难的比例较高。
部分教师在将新课程的教学观内化为实践能力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师们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缺乏积极、主动去参与改革实践的自觉性和创新性。
I、不写作业的孩子
丁某,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较差……父母是个体经营者,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发现问题就态度粗暴,动辄出手。(分析:对丁某的心理进行分析,如果你是他老师,你会采取哪些方法对他进行指导?)
答:(1)心理分析:自已的学习成绩或操行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孤独,故意用自己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同学的鄙夷,家长的粗暴,由此感到苦恼、郁闷,抬不起头,产生消极情绪。为了维护自尊,达到心理平衡,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平衡术。
(2)指导方法参考:
A开展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B给予支点,促成后进生健康的心理平衡,第一,放低要求,使后进生有成功感。第二,予以信赖,使后进生有满足感。
C.多关心鼓励,发现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培养自信心。使他树起“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产生进取的精神动力,是矫正“破摔”心理的一贴良药。
D.协调沟通,进行家访,要求家长多鼓励少指责和打骂,多看到子女的进步。
E改进教学方法和态度,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是转化后进生的突破口。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是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批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加其逆反心理,产生对抗情绪。热情关心不但可以熔化后进生的“破摔”的坚冰,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还能使他们把对教师的好感迁移到教师所要求的学习任务上来,从而转变学习态度,认真听课,按时完
成作业,提高成绩。
J、教育成功的突破点何在?
明初有个阿留,在宫廷家周位家里做童仆。……说起啊留傻……(阿留会调色)……(分析:从阿留身上你得到什么启发?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谈谈教育成功的突破点何在?)
答: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每个人都必定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这就是人身上的闪光之处,也是教育成功的突破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自我反省、自我观察和存在智力等九项智能,但是,这九项智能在具体人身上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这方面是“特短”的人,可能在另一方面是“特长”。这正应了一句俗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某些短处而耿耿于怀,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抓住学生身上的一切优点(闪光点),弄清他最强的才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适应学生的特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每个学生都能熠熠闪光。
K、人人都是优秀生
一位从中国内地移民来美国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哭泣。她很感动:她儿子高中一年级的了一个杰出学生奖。最初听说是杰出学生,她简直不敢相信:……在中国连职高都没考上。……他懂得尊重不同年龄、性别…怎样沟通。校长说他对此深信不疑。(分析:从该案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育思想?)
答:抓住人的长处,进行鼓励教育,是教育成功的突破点。
美国中学教育理念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对受教育者心灵、精神高度尊重和小心呵护。
美国中学所有学生毕业全部获奖,只不过奖项、名目不同罢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校设奖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发奖是校长、老师激励学生,调动他们潜能的正面手段。实践证明,表扬、赞美,就是比批评、指责更有积极的推动力,能让优秀学生的优点更加突出,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也使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后进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增加了自信。
L、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面对孩子英语较差的情况,提出了让孩子每天背三个单词的要求,……印一个“月芽”,……让孩子与“月亮”和“笑脸”比高低。……“月宫折桂”!(分析:从这位父亲的做法,你认为他体现了家庭
教育的什么特点?作为教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根据孩子英语学习差的情况,对症下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启发:1、教育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2、要多用激励的教育方法。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
M、 “好心没得好报”?
我曾见到一名数学老师,很有敬业精神。……图书馆更是难得光顾,影视几乎与他绝缘…对此,他很难理解。(分析:他为什么“好心”)
该数学教师“种瓜得豆”,耕耘多而收获小,根本原因或许正在于他是一个知识“贫困户”。以他的“贫困”来面对知识信息越来越丰富的学生,自然不能“胜似闲庭信步”,自然不会受到热烈欢迎,他也难以跻身“好教师”之列。
该教师的敬业精神很强,他在本学科领域,也有了较高造诣和较深积淀,但是一个好教师光有专业精神、丰富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案例中没有涉及到),而且在信息时代,仅仅拥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没有资格塑就“优秀教师”之“金身”的。教师必须在精于学科、立足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知识和智慧外延,尽力降低学科知识在个人整体知识结构中的“百分比”,这是学科教育之需,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取得“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资格之需,也是丰富个人精神生活、重建精神家园之需要。
N、评选最差学生
《中国教师报》网站论坛报道:“2003年4月初,江苏盐城正在对600多名教师进行排列,以公文形式评选最差教师……(分析:你对此做法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建立怎样的评价制度,才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答:我认为“评选最差教师” 和“末位淘汰制”做法大同小异。其实无论这种评价方式或名称如何变化,着眼点是教师工作的“过去”,着重点是管理者单向判断,考核结果是注重奖励和惩罚,管理角色是裁判员,问题解决方式是评后发现问题,管理形式上是专制管理,给教师总的感觉就是“秋后算账”。 评价的标准往往存在“以点代面”偏差。在“末位”、“最差”评价标准上难以找准、稍有偏差,极易造成对部分教师的不公正待遇;评价的操作容易造成教师不良心理。“末位淘汰制”、“评选最差教师”,很可能在教师中造成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一旦超限,容易激起教师的逆反,最终结果也达不到考核评价的“促进、改善、提高”目的。
一、构建以“师”为本的人性化评价的理念。对教师的一切考核评价,都应把教师真正看作为学校的主人、学校事业的根本。也只有在领导视教师为朋友、
为自己的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制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它真正的效能。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为师服务,以此促进教师自觉改进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足。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人人力争向上的好氛围,这是保证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了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二、构建以“民主管理”的人性化评价的机制。学校必须改变以“家长式”的管理评价意识。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民主监督体制,加强民主管校、民主治校的制度建设。使广大教师通过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途径参与考核评价与被评价、实现自我检查自主提高的“内化”境界。
三、构建“以促进教师成长”的人性化评价制度。首先,对教师考评内容和标准上,要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的转换的要求以及教改方向;其次,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师生关系引入评价的内容;第三、在评价实施上,要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此外,评价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要从教师成长过程来看待评价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身的成长阶段和尚需努力的方向。
O、(案例1)一位父亲在屋后开辟了一小块草坪作为休闲之地。每日精心修剪、灌溉……可年幼的儿子在草坪最美时踢球……父亲抱怨,母亲说:“草还会长出来的。”12岁那年,儿子把草坪搞的体无完肤……母亲劝慰道:“草枯了,明年还会再绿,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案例2)开学第一天,一场江南罕见的大雪一夜间悄悄地使校园内外成了白色的世界。面对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礼物……广播了传来严厉的通知:“为了保护校园景观,任何人不得在草坪、假山周围玩……”语音未落,孩子们的眼神一下子暗淡下来。(分析:对比两个案例,分析两种做法背后的不同教育理念。)
答:案例1是成功的教育。在“孩子”与“草坪”之间,父母选择了前者,于是他们暂时地舍弃风景,却保卫了孩子幸福的童年;母亲的话很平凡却蕴涵着深深的哲理和无限爱意,折射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石。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而案例2中教育选择了后者,在留住绚丽美景的同时,无情地剥夺了大自然赐予孩子的生命激情。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需求,最终不能促进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