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二道题。
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2、【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3、【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4、【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二、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_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
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第二个方法就是学会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第三个方式是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
读文言文的方法
读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许多人去研读。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才能更好地读懂文言文。
首先,了解古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语言,其表达方式和词汇使用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之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学风貌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通过对古代背景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
其次,要注重词语的辨析。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变化。
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注重对词语的辨析,不能一味地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去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
有时候,需要借助工具书或者专门的辞典来解释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
另外,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文言文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古代的语法结构和句式,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最后,要注重整体理解。
文言文往往比较严谨,表达方式也比较含蓄。
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要注重整体理解,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总的来说,要想更好地读懂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古代背景,其次要注重词语的辨析,再者要熟悉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最后要注重整体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小学语文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小学语文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拟大的。
今日我给大家共享一些小学语文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盼望对您有所协助!1小学语文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对于学生比拟生疏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
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
在读的过程中找诞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
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相识与理解,既造就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实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相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必须的学问根底。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达上有较大的差异,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需驾驭其内在的节奏。
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精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根底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当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拟困难。
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假设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假如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老师应予以引导协助,要让学生切实驾驭停顿的方法。
三、参照注释,说明文句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参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说明文句。
因为大多数比拟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
这样,大局部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老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敏捷些,说法不必强求相同,意思不错即可。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应予以协助或让学生协助。
对个别难句假如学生不能独立理解,老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探讨沟通时解决。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一、词语解释题答题技巧:1、联想推断: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意义,注意检查。
2、语境推断: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及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义。
3、组词推断: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成双音节词来推测词义。
4、检验:将词义回归语段,代入原句,看它是否与原句和语段契合。
二、句子翻译题答题技巧:1、翻译的三步骤:解词: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义和用法。
串意:词义串联形成句意。
顺意: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2、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换、删、补、调三、内容理解题答题技巧:1、读懂文本,审请题干,找准内容。
2、这类题答案基本上能在原文找到,要看清题目问的是哪方面内容,再在文章中有的放矢地找,然后根据要求回答,如果要用自己的话进行回答,那么找到原句后将原句译成现代汉语即可。
如在原文中找不到答案,就应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
四、主旨理解题答题技巧:1、理清对象、了解清节、圈划(描写、议论)的句子。
重视文中描写人物(形象)言行的句子,弄明白他(它)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结果怎么样。
针对结果问个为什么。
2、不要就事论事,应从个案中归纳出普遍性的道理。
(一个人、一件事要上升到所有人、所有事,如果是物要上升到人。
)3、本着一个人物一个角度,多个人物多个角度,主要人物主要角度的原则,进行主旨理解,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作为答案。
五、文言文“主旨”的积累:1、做人道理:做任何事情,人与人需要信任,以诚相见;人贵有自知之明;做错事要及时改正,迷途知返,若固执己见只会错得更远;做人要正直,讲诚信;做人要公正无私,不能偏袒徇私。
2、处世方式:理论要联系实际;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能盲从;要勇于尝试,不要被自己想象的困难吓倒;不要盲目相信别人,要有主见。
3、科学哲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自以为是;要全面的看问题,不能片面;做事情要懂得变通,墨守成规,凭经验办事只会因小失大;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凭想象办事。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先看一段文言文:章溢,字三益,龙泉人。
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
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
文段中几个加点字的意思确实定就要依据上下文供应的语境来进行推断。
下面就以降字为例来说明推断的过程。
由于从文中贼素闻其名,缚于柱,溢不为屈来看,是说贼平常就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招降他,而章溢不屈服。
但这个词语粗略一看会发生误会,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意思,那就是贼寇们平常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投降他,这就大相径庭了,因此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时肯定要瞻前顾后,留意上下文所供应语境与推断的词语之间的相关性,保证推断的正确性。
依据上下文可知,这里的降应当是使投降或招降之意,动词的使动用法。
另外,确定一些虚词用法与意思,其实也是利用上下文供应的语境来推断,如而的用法基本有两大类:顺接或逆接〔转折〕。
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个句子中,青取之于蓝与青于兰前后句意思不是连贯的,而具有相反性,不是顺接而是逆接,所以而就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解释为但或但是。
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事实上是利用词语使用的情境与文章规律进行判定词语意思,其中词语与上下文的规律关系特别重要,由于全部的文章总是用肯定的规律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所以理解文章及语言表达规律的同时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相关内容。
二、借助词语或句子对称结构推断从形式来看,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分的应当是对称的,有些词语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词语若即若离的结构就是这样,若即与若离前后对称。
离的意思特别清晰,而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意思是不会重复的,那么离和即意思应当相反,这样就可以自然地推断出即的意思应当是靠近、接近之意。
还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两句结构形式,前后也形成一个对称结构,通过观看和揣摩可知,这里的群贤与少长、毕与咸、至与集在词性与意义方面是相对称的,而且对称位置上的词语意思有相像性。
其中群贤简单理解,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少长是指年轻和年龄长的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毕与咸、至与集分别是意思接近的词语在对称结构中的运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方法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方法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中特别令考生头痛的一道题,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有没有有用的技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如何读懂文言文选文(1)先读最终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大事。
(此题假如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专心地默读文章,以“大事”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焦急,同时必需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或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熟悉,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
梳理结构,精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
对结构的梳理可以留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其次步:锁定区域,精确筛选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详细区域中精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抓重点,精确翻译在辨别信息点时,要留意精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简单发生分歧的地方精确翻译。
第四步: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需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留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阅读是基础。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索:(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进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详细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大事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谈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准备好笔记本
文言文阅读考试三大题型
1.解释加点字词 2.翻译句子 3.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启示 如:“走”(古义:跑,逃跑;离开;今义: 步行)、“左右”(古义:左右侍从、下属;今义:方向,方 位名词)、“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 定成就的人)
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 “异”是“认 为……异”的意思,渔人认为这种情况很奇怪。) 孟尝君客我 (“以我为客”,即把我当做客人)
4.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 句子具体分析
具体
(指出,动词
如:手有百指(指头,名词)、不能指其一端
二.翻译句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留: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及古代人名、地名、官名、国号、 年号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删除无需译出的文言虚词。如:“久之”——“一会儿”, “之”是语气助词,补充音节,不用翻译 (3)补:补出省略的成分或句子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予”换成 “我”;把“汝、尔”换成“你” (5)调: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 “甚矣(谓 语),汝之不惠(主语)——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 “汝之不惠甚矣”,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6)变:变通,如:“波澜不惊”,可活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 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 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 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 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习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1借助解释,通读全文2字斟句酌增、留、换、删(加点字和句子翻译)(1)回忆在哪篇出现过(2)一字多义的比较(语境)(3)揣摩3 道理启示: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结果找原因,看标题,抓抒情、议论句(一般在段末)人物形象:抓细节,分析人物的言行,看标题、找角度答案:不是就事论事,是就事论理;选择题要仔细区别(尤其是分层给分题)最后一题,要适时的积累一些“主旨”。
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人物品质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他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上用场了。
一、人品类1君王类:善于纳谏善于反省体恤民情爱民如子心系百姓疾苦勤于治理国家知人善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知错能改胸怀若谷懂得用人之术取信于民深谋远虑2官吏类:公正严明秉公廉洁清正廉明智慧善于观察、推理分析宽容敬业俭朴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计个人得失待人诚恳机智敏捷无私赈济别人为民请命扶贫济困刚正不阿讲究原则严以律己不谋私利足智多谋有责任感忠诚3学者类:勤勉好学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谦虚足智多谋深思熟虑沉着冷静蔑视权贵不拘小节过人的气质和才能不为功名利禄不耻下问忍辱负重贫不丧志宠辱不惊4平民类:“十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仁义礼智信的意思: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的意思: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二、事理类1处世方式:遇事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能盲从;做人要正直,讲诚信;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打算。
2为人道理: 做任何事情,人与人需要信任,以诚相见;人要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尊敬。
3科学哲理: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凭想象办事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大致意思。
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一)、读所谓读,就是诵读。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
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
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
所以,学生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教师可以先指导他们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学生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
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
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
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
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例如语段《偷画》: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
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
”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
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
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
中考复习: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件(36张PPT).ppt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3.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 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 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 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 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 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感叹,“啊”“呀”;Leabharlann 词尾。 ②介词:“于” “在” “从”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⑷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期盼,可 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 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技巧
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 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 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 “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欢迎大家的阅读。
文言文阅读技巧1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一、怎么去读(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第二部分:如何答题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①的本义。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
四、文言文中心的把握
把握文章的中心,实际上是解决一个 为什么”的问题。首先要反复诵读, “ 为什么 ” 的问题 。 首先要反复诵读 , 从整 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 还应当逐段逐层逐句分析,弄清段与段、 还应当逐段逐层逐句分析 , 弄清段与段 、 层 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与层 ,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 找出文章的关键 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句 , 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 在此基础上进行 个性化的鉴赏,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个性化的鉴赏,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解释文中带点的字: 解释文中带点的字: 1、间:间隙 3、他:别的 精巧、 5、工:精巧、纯熟 7、至:达到 9、日:每天 2、之①:指代文忠公 4、之②:指代文章 6、患:担忧 8、之③:指代疵病 10、易:改变 10、
二、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文言语句, 一般要求做到字字落实, 翻译文言语句 , 一般要求做到字字落实 , 尤 其是句中直接影响句子意思的关键词一定要准确 翻译。 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文言句式 翻译 。 除此之外 , 的知识, 如 : 倒装句 、 判断句 、 省略句 、 被动句 倒装句、 判断句、 省略句、 的知识 , 等。
例一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 春往冬返, 迷途失道。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 , 春往冬返 , 迷途失道 。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 管仲曰 : “ 老马之智可用也 。 ” 乃放老马而随之 , 遂 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 得道 。 / 行山中无水 , 隰朋曰 : “ 蚁冬居山之阳 , 夏 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方法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
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
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
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
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由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
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一,正音读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甚至背诵,所以朗读背诵时都要把字音读正确.一般说来,大多数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读音为准.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文言文里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们认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读音当做正音.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桓"读"hun"而不读"恒";《桃花源记》中的"髫"而不读"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读"d n"而不读"枕".2,多音字应辨明词性,词义现代汉语中多音多义字很多,读文言文时也常会遇到一些多音字,这就要求我们辨明这个字的词性和词义,确定读音.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当"喜悦"讲,应读"yu ",而在"桃花源记"中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里,"说"字当"述说"讲,应读"shu ".二,正确的断句,停顿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所以古人在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我们现在读古文,编者已经用标点符号把句子给我们断开了,但是在读一些长一点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这个停顿正确不正确,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区别停顿的办法是通读全文,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分析,读懂每一句话.如《狼》中有"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应在读时停顿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读作"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变成"其中一只狗蹲在屠户面前",其实,在《狼》文中,没有狗出现过.同样,对于"一狼洞其中"也应读作"一狼/洞其中",而不能读作"一狼洞/其中".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词义的变化有扩大,缩小和转移几种情形.词义的扩大即今义所含内容大于古义,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阳之北"中的"河",在汉代以前专指黄河,一般的河流用"水"来表示,所以这个"河阳"就是"黄河北岸"的意思,而现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词义的缩小即今义所含内容小于古义,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里,"妻子"的含义包括"妻子儿女",而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内.词义的转移即今义所含内容与古义之间发生了变化,如古汉语中"涕"指眼泪,而今义指"鼻涕".四,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注意根据上下语境确定具体义项.如"去"有"距离""离开""消除"等义,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句中,"去"只能理解为"两地间的距离"的解释.在"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为"离开"之意.五,注意通假字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出现,是原来古人在写文章时本该用这个字时,却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义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假字,严格意义上讲应讲是"别字"了,但古人长期使用,并且得到社会认同,就不算错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话:"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义是"恩惠",但若按本义去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个通假字,当"聪明"讲,通"慧".类似这样的通假字在初一阶段的文言文中还有"汤"通"烫","齐"通"剂"(《扁鹊见察桓公》,)"说"能"悦","知"通"智"(《论语》十则)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详加体味.六,怎样翻译文言阅读文言文,要准确理解大意,而不能只了解"大概",所以就要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理解得彻底.翻译时应注意几点:1,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注意把握原文的文意,弄清所译语句的上下文与译句的关系.因为文言文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多认现象较为普遍,句式也多富于变化,只有把握了原文的文意,上下文语境,才能准确地判断词的义项和句式的用法进而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主要应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以直译为主.直译要求将文言文字句用现代汉语对号入座,逐一落到实处,甚至对原文遣词的特点,语言表达方式也必须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只要求根据文言文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句的逐个落实,甚至与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差别较大,具体的方法可掌握.增,删,留,变等四点.增: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部分在翻译时要增补出来,如"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句可译为"(桓侯)使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删:就是把文言文中某些或表示语气,或表示停顿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删去.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帝王的称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在译文中直接保留下来.变:由于古汉语的习惯与现代汉语不同,有些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结构后置句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调整词序.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明显的状语前置起强调作用的句子,翻译时要译成"你太不聪明了"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要想阅读文言文,多读多背,能默写,既是大纲的要求,也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我们一定要对文章整体读懂,不能断章取义,这样才能体会到文言文的精髓.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分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分析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下面本人的本人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文言文阅读学习方法:翻译题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文言文的答题技巧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为了帮忙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欢迎阅读与保藏。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留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把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很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因此我们必需把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绽开的引申义要结合详细的语境把握。
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加。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别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状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
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日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精确辨别。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常的积累。
4、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根据肯定的语言习惯敏捷运用,在词句中临时转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两遍。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 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 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同时圈划难懂的词语)
3. 品读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关注人物描写,揣摩人物语言和语气, 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 而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猜
现代汉语语法
• 主谓宾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 • 宾语和主语均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由 形容词或动词充当。 • 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语的成分。 • 主语是发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成分,宾语 是动作的承受者,谓语就是表述动作或性 质状态的部分。 • 只有及物动词才能带宾语,形容词和不及 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小结
读 —— 读题 读细节 读全文 读注释
用字形猜 用对称语猜
猜 —— 用词性猜
用组词猜
移 —— 学以致用
通 —— 疏通句意
实战演练
1、《枭将东徙》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 “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 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昔一人苦贫特甚,而生平虔奉吕祖(指吕 洞宾)。感其至心,忽降其家,见其赤贫,不 胜悯之。念当有以济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 磐石,粲然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 拜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子诚如此,便 可授子大道。其人曰:不然,我心欲汝此指头 耳。
• 答案一: 贪婪。 • 答案二: 研究(希望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关键)。
• 例如:
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郑人逃暑》
流(流动),影(影子),移(移动),徙(迁徙), 从(跟从),阴(阴影) ②缜少孤贫,事母孝谨。——《范缜笃学》
少(年少),孤(孤儿),贫(贫困),孝(孝顺), 谨(恭敬) 注:先组词,再结合句子、上下文的内容,我们大致 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度出句子的含义。
《枭将东徙》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 “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 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哪里 “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移”:“送鲍浩然之浙东”,“之”, “到......去” “通”:“子将安之”宾语前置句“子将之 安?” “猜”:“更鸣”,更好、更加、更改、 更替,带入句子猜读,“更改”更合适。
4、利用文言文对称性语言猜读。
例如: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 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王充《论衡﹒气寿论》
句中“体强”“体弱”“命长”“命短”成对 出现,成正反对比,推断出“气渥” “气薄”也 是正反意思,“渥”为“厚”的意思。
(三).移
所谓移,就是迁移的意思。 • 迁移就是“学以致用”,以旧知推测新知,万 不可望文生义。 例如 :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专题复习
考点扫描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翻译文中的句子。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4)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或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题型为非选择题,设置3道题目,分值6分。
如何读懂文言文内容?
(一).读
1、读题
读题目就是分析题意,题目往往提示文 章主要内容、人物或主要事件的信息。例 如:《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
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吕蒙传》
《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恚”意为“使......愤怒”,此句中有“罚”,应是 心里“很生气” 。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迁移,就是要善于联系课内学过的 知识,举一反三,而且要有文言意识,疏通文义不能只 考虑词汇的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2、利用字形特点,猜测字义。
形声字在汉字里占了约85%,弄懂形声
字的字义对我们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帮助。首 先我们先弄懂形声字的形旁,它对我们结合 句意推断该字的词义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
例如: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 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 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 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 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北人啖 菱》
(四).通
所谓通,就是疏通文句,使之符合现 代文语言顺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能顺畅 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的理解。文言 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 要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 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 等,要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 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量词省略,等等,要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 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4.读注释。千万别忽视了文末的注释。
• 例如 《偷画》: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 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 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 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 视。及登堂,则所悬①赵子昂画失矣。
注① :赵孟頫[fǔ],字子昂,宋朝著名书画家。
你认为文中的“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东方朔救乳母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 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 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 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 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 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 之,即敕免罪。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 律。 ②愎bì :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
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 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 ,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 :“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 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 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 曰:“释之,以为寡人戒⑥。” 【注】 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 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 ②援:执持,拿。 ③衽: 衣襟。 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 除。⑥戒:鉴戒。
东方朔救乳母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 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 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 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 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 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 之,即敕免罪。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 律。 ②愎bì :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 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 读,就可发现主人一个 的人。
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
金指头
昔一人苦贫特甚,而生平虔奉吕祖(指吕 洞宾)。感其至心,忽降其家,见其赤贫,不 胜悯之。念当有以济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 磐石,粲然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 拜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子诚如此,便 可授子大道。其人曰:不然,我心欲汝此指头 耳。吕祖指头,得之者处处遍指,皆作黄金。
• 例如:
• ①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书断 王羲之》 “秘之”的“秘”在谓语动词位置,应为“守秘”之意。
• ②毋妄言,族矣。——《学万人敌》 “族”作谓语动词,可理解为“灭族” 又如:王贤其母,说其义。——《韩诗外传》 “贤”,带宾语“其母”,做动词,意为“认为......贤能”
百姓多闻其(扶苏)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
“贤”,做“其”的谓语,形容词,“贤能”
小练习
1.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 2.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 3.(李德辉)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 ,以卒其业。 4.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5.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 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 6.欧阳修四岁而孤。
2、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 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 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 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猜”:“衣素衣”动词带宾语,“衣”是“穿” 的意思。 “移”:向,《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向”是“先前或以 前”的意思。
及物动词直接跟宾语,也就是说它往往是一个动 作,而这个动作是有对象的,这个对象还可以紧 紧跟在这个动词后面。比如说:射雕 。“射”明显 就是及物动词 ,“射”的对象是“雕”“雕”字紧紧跟 在“射”后面。 不及物动词不能跟宾语,也就是说它这个动作是 没有对象的,只是表示某种状态,比如说:将军 百战死 。“死 ”就是不及物动词,这个动词是没 有针对的对象的。
思考 东方朔是个奇人,你认为 他“奇”在何处?
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直接 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 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 “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 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
参考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 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 “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一定希望有人 帮你吧。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 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奶妈 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 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 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 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 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 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